阿富汗

Afghanistan

我们不撤退

7月1-12 编辑 Isa

一半人口在挨饿

2021年的凛冬,对阿富汗百姓而言似乎特别寒冷;当全球多地期待瑞雪和圣诞节降临时,阿富汗则有六成的百姓(约2,400万人)飢寒交迫。大雪来临,穷人没钱买食物和燃料取暖。除了连年干旱造成的飢荒,自美国撤军、塔利班掌权后,这个国家的经济坠入断崖,面临崩溃。2022年1月底截稿之时,塔利班重新当家的五个月以来,尚无任何国家承认这个新政权。原阿富汗政府近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西方国家冻结。雪上加霜的是,阿富汗长年仰赖外国援助,外援占GPD近43%,但目前部分国家已切断援助。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岌岌可危。

虽然塔利班政权承诺会尊重人权及女性群益,切断与恐怖组织的关係,组建包容性的政府,善待少数民族,不会再循过去的统治老路,但百姓和国际对于他们是否能说到做到,却抱持观望态度,这也是国际外援暂停挹入的原因之一。

1994

怀抱理想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内战四起,塔利班组织(Taliban)兴起,试图解决国家内战、贪腐问题,使阿富汗成为伊斯兰理想国。

1998

收复领土

统一阿富汗近9成领土。过程中人民寄予厚望及欢迎,希望塔利班能终结内战带来和平。塔利班严格推行伊斯兰教法,禁止影音,规定男子蓄髮、女穿罩袍,不许女孩上学等作法却渐遭诟病。

2001

惹动联军

911事件后,美国指称宾拉登为恐攻主谋,并向庇护宾拉登的塔利班宣战,推翻塔利班,组建新政府,驻军阿富汗。 (宾拉登曾参与阿富汗抗苏战争,并援助塔利班军备,与之友好)

2014

军事行动告终

北约大军结束阿富汗军事行动,将维安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队,仅留一万多民士兵培训阿富汗军队。塔利班开始重振旗鼓,多地发生冲突战争。

2020

达成撤军协议

美国与塔利班达成协议,在14个月内完成撤军,条件是不得攻击美军、不得允许盖达组织在阿富汗活动。

2021

美军回家

4月,美军宣布9月11日前全部撤离阿富汗。8月16日,塔利班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击溃阿富汗政府,取得国家控制权。

我们不撤退

美国撤军时,许多外企,甚至阿富汗的百姓都想拼命地逃出这个国家,基督宣教士也被迫离境,但我们却听到有一群人选择不撤退,他们鼓起勇气与塔利班组织多方斡旋,以人道救援者的身分继续留在阿富汗服事这是「世界展望会」(World Vision,简称展望会)的同工们,正在谱写的故事。他们在阿富汗耕耘廿年,深知阿富汗此刻对人道援助的需要更甚以往。塔利班允许他们重启部分援助计画,并让女员工得以继续工作。

为此,我们也特别邀请展望会,向《宣教日引》读者们,分享阿富汗正面临的迫切需要:

飢饿危机:

阿富汗人们丧失生计,有限的储蓄已消耗殆尽,粮食严重短缺。有770万人口正处于IPC3「危机级」的粮食短缺状态。目前有110万人居住在展望会的事工区域,其中约有66.4万名儿童及其家人正处于IPC4「紧急级」状态中。5岁以下儿童,有一半(约320万)严重营养不良。

干旱致使家庭和生产用水缺乏、飢饿和疾病流行。根据我们在巴德吉斯和赫拉特进行的干旱水卫生评估(2021年5月),大多数地区都面临严重的饮用水短缺。仅巴德吉斯就有142个村庄,超过5.5万个家庭用水紧张,也因此面临流离失所的风险。

2021年10月7日世界粮食计画署形势报告指出,阿富汗粮食问题急剧恶化城市住民饱受粮食短缺之苦,只有5%的家庭获得了充足的食物。

妇女孩童权益:

许多家庭为谋求生存,起先不吃饭或出售资产和财产,但迅速恶化的状况,迫使一些家庭后来採取极端的应对策略。展望会团队观察到或收到有关家庭为未来的婚姻提供女儿以换取嫁妆的报告。父母卖孩子在阿富汗并不罕见,女孩被卖或早婚以解决争端、偿还债务或降低家庭成本。然而,阿富汗的贫困与冲突,则促使许多女孩越来越早被诉诸此类交易。

妇女和女童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保护他们免受暴力和迫害仍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属于少数族裔和宗教少数群体的妇女和女孩。

救援挑战:

政治局势带来了救援执行面的额外挑战,包括金流的阻碍、讯息的溷乱,及缺少釐清,例如:女性同工参与人道回应的安全等。

在2019~2020年,联合国核实的6,131起严重违规事件中,近一半归因于塔利班,包括对学校、医院和受保护人员的袭击。

儘管面临挑战,我们还是决定留在阿富汗。展望会能够留下来并进行拯救计画,主要是因为国际人道主义的团体之间(包含联合国)强而有力的居中协调,以及我们计画开展的省分当局,发放给我们许可证。

现今,如何将援助资金投入阿富汗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由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这些国家,因为担心这笔钱不会得到妥善的运用,不得不中止将资金投入阿富汗。但这麽做,却使得当地的一些援助工作,例如教育、健康和营养服务,以及提供干淨水资源的计画,都出现了延误。

阿富汗世界展望会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该国运作各项计画。即便这个国家的环境深具挑战,但是阿富汗儿童非常具有才华,充满潜力,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们相信这个国家有朝一日必会繁荣昌盛。我们有三百多名工作人员是阿富汗国民,儘管面临许多挑战,他们仍致力于为自己的国家未来作出贡献。我们的同工日以继夜地工作,以确保人们获得所需的紧急需要,例如食品、卫生服务,以及婴儿和儿童的营养。

我们常常感谢媒体报导有关阿富汗的局势,因为这的确是现今正发生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国家。透过这些出版物报导,我们希望世界各地能够觉醒并团结起来,制止阿富汗儿童和人民继续遭受极端的痛苦。

然而,我们现在需要媒体协助报导的是,这个国家若没有长远的发展与投资,便仍旧需要继续依赖紧急援助。虽然拯救生命的计画,在急难时十分有帮助,但它们无法为未来一些有意义的发展计画提供愿景,例如永久性学校、安全住宅、就业机会、永续生计措施,以及健康饮食供应链。

每一个阿富汗人民,都梦想着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和自给自足的国家。我们希望透过我们的参与,使这些梦想得以实现,让阿富汗儿童、家庭和社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着。该国需要的是实地提供的资金认捐。除了紧急救助的措施之外,盼望政府捐助者仍须继续投资于阿富汗的未来。

看哪,
我要使这城得以痊愈安舒,城中的人得医治,
又将丰盛的平安和诚实显明与他们。
这城要在地上万国人面前
使我得颂讚,得荣耀,
名为可喜可乐之城。(耶33:6、33:9)

宣教日引的读者们,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祈求阿富汗的未得福音的群体得救,也为动盪数十年的阿富汗呼求神的怜悯,求神重建她的根基;并祝福保守宣教士、人道救援工作者,愿他们的行动,带来神的恢复与医治的爱!

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巴基斯坦

Pakistan

族群冲突现场

7月13-31 专题文 Joan 

一位剑桥学生的异想天开

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夜。在英国莱斯特亨伯斯通路三号的一间房子裡,刚搬来的剑桥法学院学生乔杜里.拉赫玛特.阿里(Choudhry Rahmat Ali,1897-1951)写下了「Pakistan」一词。这是他心中深藏多年的疯狂理想:「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hhania,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也就是开伯尔普什图省一带)、K代表喀什米尔(Kashmir)、S代表信德(Sindh),而Tan则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

隔年,阿里的着作注1问世,清楚阐述「Pakistan」是以南亚穆斯林居住地的字母组成,象徵着「精神上的纯洁」。他说:「我们应该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家园,因为穆斯林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经济利益与印度教徒有根本上的不同。」阿里进而呼吁大家要脱离印度,建立一个印度穆斯林联邦国家。

1940年,该书成功激励数百万穆斯林及其领袖。一位剑桥学生的异想天开,为巴基斯坦的建国大业铺路。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独立。

离心力始终大于向心力

然而,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国家认同。虽然人民同样信奉伊斯兰教,但毕竟过去说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内部不同族群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张力。政府将乌尔都语定为国家语言,首先造成东巴基斯坦在1971年独立为孟加拉国;一体计画(One Unit Scheme)注2也引起西巴基斯坦各族群与政府更为紧张的对立局势。

今日,巴基斯坦的主要族群是身处国家权力核心的旁遮普族,占总人口的63%。普什图族(16%)、信德族(13%)、俾路支族(4%),和来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又称穆哈吉尔,Muhajir)等少数族群,则各据一方,拥有各自的身分认同,对国家的离心力始终大于向心力。

信德族:送走印度教徒,又来穆哈吉尔

自古以来,信德人居住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沿海一带。因地处印度教与伊斯兰文化圈之边陲,所以信德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但也有一部分是印度教徒。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信德省印度教徒迁往印度定居,持续百年的印穆矛盾终于画下句点。本以为从此信德穆斯林能齐心共建美好未来,未料,信德省喀拉蚩(Karachi) 注3接纳许多从印度逃离的穆斯林,即穆哈吉尔。这些移民改变了喀拉蚩的人口结构,让它不再是信德人的城市。

识字率高的穆哈吉尔,迅速掌握地方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加上国家政策偏重发展喀拉蚩的经济,忽略了多数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信德人,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贫穷。

土地和经济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发展差距大、信德语不受重视、一体计画撤除参政机会等等,信德族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明显,民族意识至今仍未消停。

俾路支族:彼此提防,互不信任

俾路支人的生活区域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处,长期以来由地方掌权。即使到了英殖时期,英国也没有直接施行统治,而是通过萨达尔注4保持对该地的控制。英国向萨达尔支付酬金,萨达尔则维护英国利益。故此,当时延烧火热的「南亚穆斯林共同体」概念,并没有改变俾路支人的政治立场,他们依然忠于建立以喀拉特汗国为中心的「大俾路支斯坦国」。

二十世纪中叶,巴基斯坦建国运动白热化。喀拉特汗国领导者艾哈迈德可汗(Mir ahmad yar khan,1902-1979),与建国运动领导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的政治诉求始终无法调和。1948年,真纳失去谈判耐心,率兵大举压境,成功将俾路支纳入巴基斯坦。这次的冲突,定调俾路支人对巴基斯坦联邦政府的印象征服、残暴、压迫与併吞者。

如今,儘管政府积极发展俾路支省,期盼降低文盲率和贫困人口数,但看在俾路支人的眼裡,却是「虚伪的表面文章」社会经济改革的真正获利者是政府官员和旁遮普族,俾路支省只不过是原料供应者。再加上近年来阿富汗、印度、美国、中国等国际势力的介入,更是为双方关係蒙上阴影。政府与俾路支人之间的隔阂仍在,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离和解还相当遥远。

普什图族:当前最棘手的族群冲突

在巴基斯坦,每个普什图人都会很自豪地说:「我们普什图人拥有五千年的民族历史、两千年的印度文明、一千四百年的伊斯兰教,还有当了五十年的巴基斯坦人。」从言词间,你不难感受到普什图人对族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1947年,普什图地区(今开伯尔普什图省)划入巴基斯坦的管辖范围内,但仍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政策:赋予部落地区地方自治权。巴基斯坦600多条法律中,仅44条适用于部落地区,可谓「国中之国」。除此之外,开伯尔普什图省的失业率位居全国之冠,族群识字率仅高于俾路支省。当地的工业与交通基础条件极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普什图人无法融入巴基斯坦主流社会,同时也忧心自己的未来遭旁遮普人控制。

九一一事件后,许多阿富汗普什图武装分子来到开伯尔普什图省寻求庇护注5,并在部落地区建立训练基地和招募中心,定期运输资金、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到阿富汗。自2004年开始,巴基斯坦联邦政府便默许美国透过无人机空袭部落地区,扫荡塔利班残馀势力,引起普什图人的抗议。外部势力的介入,强化普什图民族主义的想像,使冲突问题更加错综複杂。

邀请你,借着祷告走访巴基斯坦

按照伊斯兰乌玛的概念,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分国家、地域、种族、语言和文化传统,都属于一个民族。在这样的架构底下,基督徒被视为低等公民,迫害事件层出不穷,而最严重的莫过于十九世纪从印度教归信的达利特基督徒。(详见本期7月29日「基督徒的真实境遇」)

巴基斯坦是令人窒息的,多元族群所引发的冲突与仇恨是令人无奈的。但同时心裡不禁想问:「这些複杂又难解的问题根源是什麽?那答桉又是什麽呢?」

罗马书告诉我们,罪是从一个人入了世界,死也从罪临到万人。然而,恩典借着义作王,叫人因主耶稣基督得永生。这个月,宣教日引邀请所有读者一起借着祷告,参与此地人们的生活,并热切期盼在一切黑暗败坏之中,基督之光穿透其间,带来医治和救赎。

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阿富汗

每个男人都有一把刀

东南帕夏伊人
Southeast Pashayi

017月

东南帕夏伊人拥有独特的方言,其他帕夏伊人也听不懂。原本住在平原的他们,在普什图人到来后,便往高耸的兴都库什山区迁徙,定居在靠近水源的河谷中。帕夏伊有一句古老谚语:「即使在山上,依然有路。」
他们在低海拔地区种稻、畜牧和种植小麦;种玉米的农民则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村委会由一些大家庭所推派的代表共治,他们掌握影响整个部落的权力。
帕夏伊人最看重男子气概和荣誉,他们心目中的真男人是:有傲骨的战士、忠于家庭、能够令敌人惧怕,必要时随时准备对付世仇。每个帕夏伊男人身上都有一把刀或一把枪。
他们于十六世纪末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并认为跟随基督会导致他们与社群疏远,分化部落的团结。

代祷文

天父,刚毅的东南帕夏伊人以山谷的天险,和不轻易敞开的心扉,阻绝外人的到来,但我们求祢预备愿意接待宣教士的平安之子,透过平安之子的家庭,帮助宣教士顺利走进东南帕夏伊人的生活,活出基督生命的见证,赢得东南帕夏伊人的信赖,开展有果效的福音事工。「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裡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我们求祢鬆软东南帕夏伊人封闭的心,挪去反对基督福音的定见;当基督透过各样方式向他们叩门时,愿他们被救主慈爱的声音吸引,愿意打开心门与耶稣一同坐席。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浪迹世界的吉普赛人

罗姆人
Romani People

027月

扎赫拉(Zahra)静静坐在树荫下,用一双神祕漆黑的大眼睛,打量往来的路人。她的小摊子上摆着各种银器饰物、手工杂货。她说自己会读心术,也会为人占卜。
她最难忘童年时期,一家人经常乘坐大篷车到各个城市「旅行」。父亲有一隻会表演杂耍的小猴子。罗姆人从小就在街头磨练出各种谋生技艺,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论男女都有挣钱的能力。
虽然人们对这些流浪者充满戒心或轻视,但其实罗姆人除了崇尚心灵自由,也很重视纯洁。现在许多罗姆人开始定居,新的一代已经没有流浪的灵魂或游牧的经历,也避讳提及罗姆人的血统。
他们起源于印度北部,名字源自印度语的「Dom」,意思是「以歌唱跳舞为生的人」,也有人叫他们吉普赛人。
来到阿富汗的罗姆人,入境随俗成了穆斯林。他们会讲两种语言:罗姆语和阿富汗波斯语。但由于受到歧视和文化差异,少有罗姆人拥有阿富汗公民身分。他们需要「织帐篷者」、医疗人员和扫盲老师的帮助。

代祷文

天父,这些不受欢迎、不被信任、也没有公民身分的罗姆人,虽然已习惯了坚强独立,但他们的心中都有被爱、被接纳的渴望,求祢使他们早早知道祢的慈爱,被祢生命的活水满足。我们祈求旅居各城的罗姆人,遇见向他们伸出双手的基督群体,带领他们在神的爱与神的子民中,找到生命的归属感。愿祢祝福阿富汗的基督肢体有属天的智慧与爱心,以神的眼光看待罗姆人的独特,建造罗姆门徒,向阿富汗各个族群展现神接纳的宽阔之爱,以及肢体和睦同居的美好。求神兴起福音工人,向罗姆人展开母语的个人佈道,或製作广播节目,为识字有限的他们指出救恩的道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回家是个危险的选择

南普什图人
Southern Pashtun

037月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部落社会。普什图人是阿富汗两百五十多年来的传统统治者。
阿富汗先后经历国王被推翻、苏联入侵、美军出征塔利班,战争不断。许多普什图平民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难民营,待局势稳定后才返回阿富汗。由于贫困问题与战火频仍,驱使一些普什图人想儘办法逃到伊朗或欧洲国家。
由于伊朗本国也有普什图人,所以对普什图人接纳度较高,不少阿富汗的普什图年轻男子会在德黑兰打工,寄钱回家乡。可惜因为语言的隔阂,致使伊朗基督徒少与他们有交集。
自1818年开始,基督宣教士便试图接触普什图人。来到印度宣教的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与北印度的普什图商人有互动,进而将部分旧约翻译成普什图语。儘管漫长岁月中有基督徒透过兴学、医疗、文学等方式向普什图人见证基督,可惜仍无法在普什图内部催生出本土的福音运动,仍需基督徒锲而不捨的祷告,以及更多的工人差派!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锲而不捨的爱,一直差遣工人向普什图人叩门。愿漂流异乡的普什图人,如同雅各看见神向他们显现,又如同路得遇见恩待他们的神儿女,向他们展现神丰盛的慈爱,使他们的心谦和柔软,不再拒绝基督。求祢开普什图人的眼睛,得以看见基督全备的救恩及真理教训,比传统伊斯兰信仰及从小被视为圭臬的普什图法则,更美更善。愿他们渴慕真道与灵粮,被神的话语滋润、建造,属灵生命长大成熟。我们也祈求伊朗境的许多地下教会,能跨越文化及语言隔阂,关怀阿富汗普什图移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让苏联重重地跌跤

北普什图人
Northern Pashtun

047月

「成立塔利班组织的成员是北普什图人,但塔利班不等同于北普什图人!塔利班的作为其实违背了古兰经,我们并不认同他们的做法!」年轻的北普什图人曼苏儿(Mansoor)一再澄清这个观点,试图让朋友们不要误解所有普什图人都是塔利班。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原以为能闪电攻占此地,没想到这一仗打了十年。阿富汗的民兵组织异常彪悍,靠着崎岖山地的游击战,打得苏军灰头土脸地撤回老家。当那些出征将士被一口口棺材送回家乡时,社会氛围低迷;战争也拖垮了经济,加速了苏联瓦解、冷战时代结束。
在这场苏阿战争中,游击民兵从美国中情局、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沙特(沙乌地阿拉伯)取得军火。苏联撤退后,阿富汗顿时群龙无首,陷入军阀溷战。一些北普什图圣战者成立了塔利班组织(Taliban),试图恢复国家的统一及和平,给人民带来终结战火的盼望,甚至一度收复了九成国土。但塔利班严厉的教法统治,带来两极化的评价;有些阿富汗人因塔利班的缘故,而害怕普什图人。

代祷文

天父,许多北普什图人因着敌对西方,而排斥基督教,认为家人归主是大逆不道的事。这样的氛围影响了人们对福音的接受度。「听见的人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是的!祢要在人看为不可能的地方行奇事,我们祈求即便是这样的环境,祢依然能用各种方式得着忠心的门徒,在艰难中活出基督的样式,为祢做见证;我们也祈祷阿富汗这个敌对祢的国家、压迫基督教的领袖,将被福音转化,社会对基督信仰能抱持开放友善的态度。我们也求祢兴起更多非西方的宣教士,成为神与普什图人之间的桥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谁能为主预备道路

哈扎拉人
Hazara

057月

哈札拉人的长相,与周边民族很不一样,是一张亚洲人的面孔。他们可能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时,蒙古驻军的后代;哈札拉语大量受到蒙古语及突厥语的影响。另有一说则将时间推得更早: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裡,提到当地有一人种,形貌与中土人相似,被后人怀疑是哈札拉人的祖先。
哈札拉人的什叶派身分,也跟周边的逊尼派穆斯林不一样,导致他们际遇悲惨。自十八世纪开始,普什图统治者压迫哈札拉族,哈札拉人数次起义都被镇压,纷纷逃躲到中部山区(现今的哈扎拉贾特)。
近代,他们常遭塔利班组织迫害。九一一事件后,美国以出征塔利班为由,出兵阿富汗期间,哈札拉人的权益虽有抬升,但在2021年塔利班重掌政权后,哈扎拉人的未来再度充满未知。
走向哈札拉人的道路,十分崎岖,有谁愿意去呢?他们藏身于山区,冬季天候恶劣,甚至某些地区长达半年被大雪覆盖,加之政府对宣教士抱持敌意,我们实在需要切切地呼求神,为哈札拉人打通一条福音的路!

代祷文

天父,哈札拉人所受的苦难祢都纪念,求主怜悯他们对生活与未来没有平安,使他们可以在这个福音封闭的地方,仍有遇见神的机会,经历耶稣基督所赐的平安,不是任何人事物、宗教、掌权者能给予的平安。祝福被祢救赎的哈札拉基督徒们,即便遭遇狂风暴雨,仍能向这世界的人们活出有主同在、出人意外的平静安稳,吸引人来认识赐下真平安的主!我们为阿富汗的新政府、新政策祷告,愿统治者能善待境各族群,促进和平与种族平等。也祷告基督徒能透过医疗团队、教育、营商等方式,走进哈扎拉群体,为基督多得灵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等候第十二任伊玛目降临

阿弗沙里人
Afshari

067月

或许你对阿弗沙里人很陌生,但喜爱东方地毯的古董行家,却会收藏他们手工编织的阿弗沙里羊毛毯。它是由浓郁华贵的靛蓝色、红玉髓、赭石色,交织出繁複的几何图桉;毯子尺幅通常不大,便于游牧帐篷的使用和携带。
阿弗沙里人主要分布在伊朗、土耳其及亚塞拜疆,但阿富汗境内也有一万五千人,他们在邻近喀布尔(Kabul)的偏僻之地务农、放牧和织地毯。
多数阿弗沙里人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较主流及温和的「十二伊玛目派」(Twelver Shia)。什叶派与逊尼派不同,强调血统继承,只相信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Ali)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先知的继承人,有资格领导穆斯林。但这个主张,在第十一任伊玛目遭毒杀、其5岁嗣子又失踪后,陷入空前危机。于是,「十二伊玛目派」出现了!他们声称有第十二任伊玛目,但被安拉暂时隐蔽;他不死、隐遁中,末世时会与尔撒(Isa,古兰经中耶稣的阿拉伯语称呼)重现于世,终结苦难,带来伊斯兰教统治的新世界。
十二伊玛目学说,彷彿是解救什叶派危机的产物;第十二任伊玛目,便成为许多什叶派信徒所等候的「救世主」。

注:伊玛目是伊斯兰教的领袖。

代祷文

天父,阿弗沙里人根本没有机会知道,他们所呼喊的尔撒,不只是先知,也是神的独生爱子,是为众人捨命赎罪的真正救主。求祢打破伊斯兰虚妄的教导,我们祈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阿弗沙里人,揭去蒙蔽他们的帕子,使他们真知道主。并且照明他们心中的眼睛,知道祢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何等丰盛的荣耀!愿祢差派福音使者,引领阿弗沙里人认出耶稣基督就是唯一的真理、道路和生命。祝福阿弗沙里人悔改、领受救恩,将这大好的消息,告诉其他十二伊玛目派的平安之子,在神的保守中多结果子、多得灵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你还在听收音机吗?

达尔瓦兹人
Darwazi

077月

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i),在靠近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山谷,有达尔瓦兹人居住的城镇。他们的聚落紧邻清澈河流,放眼望去远山连绵。狭长的谷中有肥沃的土壤,供人耕种、游牧。冬季白雪覆盖崎岖的山脉,待春夏雪水消融,草木发旺,就成为牲畜最好的草场。在这片天地中,有太多山民独享的祕境。
达尔瓦兹年轻人所就读的学校皆使用阿富汗贸易语言——达里语(Dari)授课,成年男人们在交易时也说达里语,但年长者只会讲达尔瓦兹语。达尔瓦兹人与世隔绝,仅有收音机是连接外界的触角。由于难产问题,妇女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因此此地很需要医疗援助和药品。
达尔瓦兹人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即便他们背诵古兰经,却不理解所读的内容。基督教被他们视为可耻和不可接受的宗教。

代祷文

天父,与世隔绝的达尔瓦兹人就连些许的福音资源都难以取得,这裡也因塔利班的压迫,致使宣教士不易进入,但父啊,祢曾在红海中为以色列分开道路,祢凡事都能做!我们祈求祢赐下达里语的福音文学作品、诗歌音乐、广播节目,使他们能接触到福音好消息。我们也祷告能有专业的基督徒医生、医疗团队,如同当年的马偕、兰大卫奉献自己,飘洋过海来到异国,借由医疗或兴学来播下福音的种子。耶稣曾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求祢兴起愿意委身在达尔瓦兹人当中的福音使者,使得这个群体不再被称为福音未及之民。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永远的陌生人

穆萨里人
Mussali

087月

拉格曼省的山谷中,殷勤的穆萨里人为地主打工,在晚春收穫季节,帮忙打榖、扬米去糠,以及进行清洁工作。仲夏至夏末,他们在人口稠密的喀布尔找工作,以换取粮食和农产品。
南亚的穆萨里人,原本是印度教徒,后来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以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拉贾斯坦邦为多,阿富汗也有三千多名。但不管身处哪个国家,他们都地位低微,受人轻视。这种歧视到底是怎麽形成的?
据民族学的研究,穆萨里人是阿富汗不受人喜爱的十个游走社群之一(统称为Jat,是贬义词)。人类学家阿帕尔纳‧拉奥(Aparna Rao)归类Jat的几项基本特徵:(1)被视为有印度血统的外来者;(2)可能与尸体、放血、卖淫等不受欢迎或被视为污秽的职业有关;(3)小而黑的身形外貌证明其印度血统,而非阿富汗血统。
当人们有不得体的言行或穿着时,通常会被骂与「Jat」无异。在阿富汗,没有人想被贴上这个标籤。
虽然阿富汗的穆萨里人已不过游走生活,也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并在阿富汗生活已久,但他们的印度血统似乎仍是无法被接纳的原罪。

代祷文

天父,愿微小的穆萨里人知道天父对他们的爱,以及救恩的计画后,如同浪子在恶劣景况中醒悟过来,就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裡去。」便回转投靠在祢翅膀的荫下。他们必因祢殿裡的肥甘得以饱足,祢也必叫他们喝祢乐河的水。主啊,打发忠心的门徒,立志为神寻回穆萨里失羊,特别是透过专业技能、慈惠工作来扶助穆萨里人,好让排斥基督宣教士的阿富汗政府,允许他们进入阿富汗,并给予他们极大的自由及保护。祝福这些住在穆萨里人中间的福音工人,愿意效法基督道成肉身,将父的荣光彰显出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改教?换汤不换药

纳里萨蒂‧努里斯坦人
Narisati Nuristanis

097月

努里斯坦群体居住在阿富汗东北部的纽里斯坦省(Nuristan),与其他本国民族相比,显得十分独特。他们原本是印度教徒、泛灵论者,所以居住地被称为「卡菲尔斯坦」(Kafiristan),意思是「异教者的土地」。十九世纪,在阿富汗王公的刀锋威胁下,他们改信伊斯兰教,地名也被改为「纽里斯坦」,意为「光明之地」。努里斯坦群体虽被迫改换信仰身分,但依旧不改过去习俗,继续崇拜神灵。
纳里萨蒂人是努里斯坦人的一个分支。努里斯坦人多半是农民和牧民,住在偏远和难以进入的地区,那些陡峭狭窄的道路,甚至连骡子都无法通行,只能靠步行。有些人受雇于外资企业以进行伐木或非法开採宝石,例如红宝石、祖母绿、青金石和碧玺。
他们的生活环境缺乏基础设施、长期不受中央保护。一位努里斯坦人说:「我们面临不公义的处境,但希望努里斯坦的新一代,能够使这裡成为游客的天堂,而不是恐怖分子的避风港。」
努里斯坦地区以美景着称,若能发展旅游业,或许基督徒会有机会接触到这群未得之民。

代祷文

天父,我们祈祷一直被中央忽视的纳里萨蒂部落,能有基督徒团队到来,帮助他们活化部落、培训技能、改善医疗与教育品质;求神使这些帮助者在人眼前蒙恩,甚至得以动员地方政府开展纳里萨蒂部落的基础建设、改善不公横行的法治漏洞。让基督的使者们能为这地带来神的祝福,不只带来部落生活的进步,更带出人心对福音柔软的转变。因着感受上主的爱、照顾和怜悯,甘心乐意地成为天国子民,并离弃过去信仰伊斯兰教时,都还保有的泛灵崇拜及迷信,只忠心顺服主的教导。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阿富汗的欧洲人?

奥尔穆里人
Ormuri

107月

奥尔穆里人属于努里斯坦(Nuristani)群体,却住在阿富汗东南部帕克蒂卡省(Paktika)的普什图人当中。
在分工性很强的努里斯坦社会中,男人放牧,是家中的经济重心,女人农作,用以自给自足。
努里斯坦人的起源成谜,他们有偏似欧洲人的容貌,常见金发、红发、蓝眼、碧瞳。亚历山大曾记述他远征库纳尔河地区时,被山地部落大败,损失惨重,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他的残馀部下留在当地,但有趣的是,努里斯坦部落风行的运动竞赛,与希腊运动高度相似,有标枪、铅球,以及用抛光圆石进行铁饼竞赛。
努里斯坦人是历史上的传奇战士,被形容为魅力四射、体格健壮、可靠、忠诚、有创造力的人,并善于用木凋工艺凋刻万灵。这些作品在塔利班组织首度掌权期间,被大量摧毁。
努里斯坦人住在边陲地带,被中央政府忽视,包括奥尔穆里人在内,都是外人不易接触的群体。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阿富汗全境的和平,以及能建立一个有能力和公义的国家政府祷告。愿祢使族群间的冲突、战争、暴力,不再侵蚀这个国家,不再製造仇恨、对立与溷乱。愿祢使政府能有效地治理、建设每个地方省分,包括边陲的奥尔穆里人土地,好让境  可以安全开放,福音事工得以深耕发展。求神在奥尔穆里部落中动工,为他们预备宣教工人,并使用有影响力的领袖、耆老成为属神的平安之子,非但不禁止福音传播,甚至还成为基督福音的传递者,带领族人一起寻见真光!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需要终结文盲!

帕拉奇人
Parachi

117月

阿富汗有八千多名帕拉奇人,主要居住在喀布尔东北方的尼卜拉山谷(Nijrab),以及兴都库什山谷(Hindu Kush Valley)的五个村庄。
几乎所有帕拉奇人都会说双语:帕拉奇语及塔吉克波斯语(Tajiki Persian),但是他们的母语识字率不到1%,塔吉克波斯语的识字率则有5~15%。我们要特别为圣经翻译工作来祷告,因为这个族群不只需要译经,还必须伴随村庄的识字教育,及有声圣经的製作,帕拉奇人才能够阅读、学习神的话语。
由于帕拉奇村庄中没有基督徒,除非有福音使者前去接触他们,否则帕拉奇人不容易有听闻福音的机会。帕拉奇社区是紧密相连的穆斯林社群,改变信仰是很罕见的事,他将承受家庭与公众的压力,因基督教在当地被视为分化社群的威胁。

代祷文

天父,求祢兴起许多当地有学识、热心、细心、有毅力的帕拉奇人,能参与圣经翻译工作,帮助译经员翻译出最合适帕拉奇人的圣经译本、推动圣经阅读。并赐福教育事工能提升帕拉奇人的识字率,带领学生认识神的话语。求祢感动喀布尔的基督信徒,热切地为帕拉奇人祷告,愿圣灵在人们的祷告中,推动阿富汗的基督信徒,火热地投入接触帕拉奇人的福音工作;也拣选有恩赐的基督徒,为帕拉奇人创作贴近他们文化背景的诗歌和福音戏剧。我们祷告帕奇拉村落领袖,不禁止人们来认识、跟随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阿富汗

突厥人,波斯魂

基兹尔巴什人
Qizilbash

127月

基兹尔巴什这个词,是死对头奥斯曼土耳其人替他们所取的名字,意思是形容基兹尔巴什人帽子上高高的红色头饰。基兹尔巴什人主要由讲突厥语、波斯语的亚塞拜然部族组成,但和多数伊斯兰逊尼派的突厥人不同,基兹尔巴什人认为自己是什叶派;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信徒,却认为基兹尔巴什人所实践的教义是极端或异端。
历史上的基兹尔巴什人勇勐善战,是忠于萨法维王朝(Safavi,位于伊朗)的利剑,相当波斯化。现今在阿富汗的基兹尔巴什人,一部分是波斯知名国王纳迪尔‧沙阿‧阿夫沙尔(Nadir Shah Afshar),在1738年印度战役期间,驻留军队的后裔。到了阿富汗杜兰尼王朝时,国王麾下十万骑兵中,有大量的基兹尔巴什人。这个族群长期与政府关係密切,在公家单位担任要职。
十九世纪的英国爵士,用「博学、富裕、有影响力、波斯化」来形容住在喀布尔的基兹尔巴什人。第一次英阿战争,基兹尔巴什人选择与英国结盟,招致掌权的普什图人的不满,导致日后某段时期,他们被阿富汗王公列为国家敌人,遭到政府和逊尼派的迫害。
现今阿富汗的基兹尔巴什人约有30万人,主要住在喀布尔、赫拉特、洛加尔、坎大哈、马扎尔等地,从事贸易、工匠等行业。他们说的达里语(Dari,阿富汗波斯语)是官方语言之一,虽有圣经译本,但基兹尔巴什还没有向耶稣基督敞开心门。

代祷文

天父,求祢带领基兹尔巴什人寻找到真正的敬拜对象、生命源头。使他们无惧其他宗派的宗教热忱,能投注在为他们的罪死在十字架的救主身上,深深体悟:「祂是爱我,为我捨己。」愿基兹尔巴什人不再为地上君王而活,乃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主啊,开他们的眼睛,得以看见天上大君王的荣耀,明白永恆的价值,切慕属神的国度。求祢兴起愿意不计代价,向基兹尔巴什人传福音的工人,让他们能清楚地向基兹尔巴什人阐述福音,并获得这个群体热切的回应,进一步有植堂运动、门徒运动产生。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俾路支人的故事地理篇

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

137月

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曾经是一块水源充足的土地,俾路支人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种植庄稼,饲养牛羊。如今,这里只见一片荒芜,人们生活艰难。俾路支人离不开这裡,衹好过着半游牧的生活,随季节和生态的变化,四处迁徙。
俾路支斯坦地处伊朗高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阿富汗南部的尼姆鲁兹省、赫尔曼德省、坎大哈省,以及伊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长期以来,因为偏居山区,俾路支人一直保持着以部落为主的社会结构,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得他们难以融入现代社会。近年,由于政策上的不公平对待,导致巴基斯坦联邦政府与俾路支族之间冲突不断。
除了地理环境的限制,俾路支人的部落文明有着浓厚的集体主义,传福音给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而言,俾路支人是逊尼派穆斯林。部分圣经已被翻译成俾路支语,但目前并无完整的圣经译本。

代祷文

天父,「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祢一切奇妙的作为。」愿圣灵时常帮助我们去察觉,生命裡上帝的奇妙作为,从心底深处发出感恩的喜乐,并化为信仰实践的动力。父神,今天我们一同来到祢面前,为俾路支人祷告。求祢不要忘记他们,差派更多福音使者来到他们身边,赐给他们更多听见福音的机会。同时,我们也求祢赐下圣灵给俾路支人,好让他们真知道有一位神,因为深爱他们,以致于愿意为他们的罪而死,亲自牵起他们的手,回到天父的家中。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俾路支人的故事历史篇

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

147月

近代以前,帝国或王朝是依据实力来划定疆界,而俾路支人安居的地方恰巧位于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带,通常处在中央政权管辖的地界以外,一向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自治状态。
18世纪的喀拉特汗国(Khanate of Kalat)是俾路支自治时代的顶峰,他们却未能在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之下倖免于难。19世纪以后,英国人强行改写这片土地的命运,「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俾路支族群内部四分五裂,「歌德史密德线」(Goldsmid Line)和「杜兰德线」(Durand Line)确立了巴基斯坦与伊朗、阿富汗的交界。从此,俾路支族群分属三个国家。
如今在巴基斯坦,一半的俾路支人生活在乡村,另一半则生活在城市。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打拼。老一辈的不愿意从传统走出来,部落生活才是他们人生的价值。识字率低、婴儿死亡率高等社会问题盘根错节地交缠在一起,俾路支人始终脱离不了被孤立的贫穷。
社会结构性的罪,让福音寸步难行。让我们一起定睛仰望神吧!唯有祂才能克服一切阻碍。
参考文献:苏欣、李福泉《俾路支问题》,2020,国际论坛

代祷文

天父,是祢让我们看见,这个有罪的世界充满着许多问题,而归根究底,是人类起初不听从祢,离开祢创造的样子。今天,我们同心合意,齐来为俾路支人代求。愿父神祢留住俾路支婴孩的生命,并差派拥有医疗专业、教育背景的宣教士,带着福音使命来到他们当中,施行公义和怜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也安慰灵性困苦的俾路支人,不要让社会问题成为福音的拦阻。愿圣灵主动施行救恩,使俾路支人敞开心门认识耶稣。祷告离开家乡的俾路支年轻人能成为跟随基督的先锋,并把福音带回自己的部落。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山,一直都在我的生活
视线里

拉赫沙尼人
Rakhshani People

157月

据估计,全世界俾路支人总人口约为1,500万人。截至2017年,俾路支人占巴基斯坦2.08亿人口的4%。几世纪以来,他们住在高耸崎岖的伊朗高原上。如此艰困、充满挑战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如今勇勐强悍的坚韧性格。
俾路支族群延续着部落社会制度,人们严格遵守各样传统和行为准则,并依据血亲关係被细分成130多个部落,其中马里(Marri)、布格蒂(Bugti)和孟格尔(Mengal)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境内较具影响力的部落,而拉赫沙尼则是较不起眼的一个,有时会被併入润德部落(Rind)。
在部落社会裡,所有的财产和牲畜都是公有的,而每个人都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需要对集体做出最大贡献。人们会选出一位富有经验及谋略的人担任部落首领,称为「萨达尔(Sadar)」,以确保其部落制度和规范皆能落实和执行。
根深蒂固的部落习俗,加上逊尼派伊斯兰信仰的悠久历史,使得拉赫沙尼人对福音非常抗拒。求主穿透这些属灵障碍,温柔地向他们的心说话。

参考文献:陆水林译,《俾路支斯坦萨达尔制度的历史背景》,2005,南亚研究季刊

代祷文

天父,愿圣灵突破横在祢与拉赫沙尼人之间的重重阻碍,软化他们刚硬的心,使他们的耳朵得听福音。祷告福音种子落在拉赫沙尼之中,像落在肥沃的土壤上,收成百倍,结出许多果子。为将来归信的拉赫沙尼基督徒祷告,愿他们拥有从祢而来的坚忍心志,即使遭遇逼迫,仍然不放弃基督信仰,为祢作美好的见证。「祢是我的主,我的福气唯独从祢而来。」祷告耶稣基督成为拉赫沙尼部落的至宝,愿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将自己一生的主权献给三一真神,并为荣耀祂而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我要在你的耳边唱

润德人
Rind People

167月

根据传说,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阿米尔.哈姆扎(Ameer Hamza)是俾路支诸部落的远古祖先。然而,名声显赫的祖上光环并未给俾路支人带来富足繁荣的生活,他们依旧在贫困的泥泞中挣扎。
俾路支省一直都是国内经济落后的省分之一,当地基础建设不足,教育资源匮乏,长期的部落传统导致人们与现代社会脱节。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公民权利,使得俾路支长久处在被边缘化的窘境。
俾路支族的润德部落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奎达县,说南俾路支语,他们普遍被认为是穆斯林。平时,俾路支妇女喜欢哼唱摇篮曲给孩子听,或是说上一段精彩动人的故事。而每一段故事裡,都有着伟大的战争胜利、先民义勇的事蹟,那是属于他们的民族记忆。
目前,润德俾路支族中并无基督徒。

代祷文

天父,求祢感动众教会一同来关注巴基斯坦俾路支人的福音需要,动员更多属祢的子民投入宣教使命。祷告神赐下合适的宣教工人来到润德部落,谦卑地放下自己的文化,先当一个学习者,与他们接触,建立美好的人际关係。也愿圣灵恩膏宣教工人,使他们知道如何以南俾路支语创作诗歌、戏剧和圣经故事,用最适合的口传方式来向润德部落传福音。祷告润德部落能觉察到,伊斯兰教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好处,在失望之馀,愿意转而归向耶稣基督,让造物主成为他们真正的财富、满足的喜乐,以及人生的终极依靠。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冲突的背后藏了什么?

马里人
Marri People

177月

走进俾路支斯坦东北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干旱地区,寸草不生,黄土飞扬。马里人生活在此地,他们被公认为史上最凶暴强悍的一支俾路支部落。而今,马里人是俾路支解放军注的中坚力量,民族主义势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俾路支省民族主义势力与巴基斯坦联邦政府接连爆发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俾路支人效忠于自己的部落,联邦政府始终无法在俾路支地区推展和落实政策,长年的无力感造成在政策上的消极表现,更是让两者之间的关係雪上加霜。
马里部落信奉伊斯兰教,口述传统是他们习惯传递文化和见证历史的方式。或许,宣教策略可从此着手。

注:俾路支解放军大多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活动,常对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发动攻击,被巴基斯坦、英国、欧盟、美国等认定为恐怖组织。

代祷文

天父,我们把马里人交在祢的手上。马里人长年住在干旱地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他们为了生存下去,为了自我保护,变得凶暴又强悍。愿祢让他们在福音裡惊讶地发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与饶恕是多麽的完全,天父对人类的恩典与供应又是多麽的丰富。「祢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愿圣灵让马里人明白,自我价值不是建立在种族身分和部落传统之上才能得享安稳,而是建立在上帝的手中。我们也祷告神赐下智慧给巴基斯坦政府,能化解与马里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信仰

达尔札达人
Darzada People

187月

达尔札达一词的意思为「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是俾路支人最大的部落之一,最初居住在叙利亚和其他海湾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半岛。达尔札达曾经是一个富裕的部落社会,然而在文明化的推展之下,有些人过着一生劳碌的帮佣生活,另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成为着名的歌手、诗人或政治家,如今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沿海地区马克兰(Makran)。
伊斯兰逊尼派在达尔札达的文化裡极具影响力,背离该信仰之人,皆会遭到迫害。目前,并无宣教士在他们当中。

代祷文

天父,祈求祢赐下合适的基督跟随者,为着福音的缘故,凭着从祢而来的智慧、慈爱、恩典和能力去接触达尔札达人,赢得他们的尊重,并准确无误地传递祢的真道。祷告神的话语穿透伊斯兰逊尼派对达尔札达文化的影响力,大光照进他们的心中,推翻撒但对他们生命的辖制,明白何谓神的圣洁,也明白自己的污秽不堪。愿圣灵带领达尔札达人来到祢面前,被耶稣基督的宝血洗淨,欢喜快乐地穿上称义的袍子。祷告未来有一群达尔札达人坚定委身于上主,并向众人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20:7)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游牧人生

布拉灰人
Brahui People

197月

相传在十七世纪,布拉灰可汗带领各部落合力推翻印度教国王的政权,取得在喀拉特一带的主导地位,直至十九世纪西方殖民势力进入。
传统上,布拉灰人四处旅行,沿途密切留意可供羊群大快朵颐一番的草场。入冬后,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布拉灰人会待在平原地区,直等到二、三月羔羊出生后,他们才回到山上继续放牧。
今天的布拉灰族,是由29个部落所组成。他们住在俾路支省的喀拉特县。过去几年,不少布拉灰人选择不再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定居了下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并依靠地下水来灌溉大量的经济作物。
部分的布拉灰人仍然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逐水草而居,因此很难与他们保持联繫,因此宣教工人需要去适应布拉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另外,他们普遍不识字,与福音相关的视听资源可能会是主要的宣教策略。

代祷文

天父,「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高山、海洋、太阳、星宿……我每每站在大自然面前,心中总是无比激动。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原子偶然的排列组合而成,乃是出自造物主那一双奇妙的巧手。今天,我要为布拉灰人代求。愿祢的灵带领布拉灰人察觉,大自然如此伟大的艺术,是出自祢这一位艺术家的双手。祈求祢差派福音使者来到他们身边,让布拉灰人有系统地认识上帝的真理、智慧、荣耀、圣洁和美善,并接受耶稣基督成为布拉灰人生命的主宰,忠心跟随这位终极好牧人。祷告布拉灰人成为敬畏神的一族。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蒙恩,而去祝福

贾拉万人
Jhalawan People

207月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初次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情?
贾拉万人会向空中开枪、颂赞安拉和赠送礼物来庆祝儿子的诞生,以此表达他们难以言喻的快乐。
贾拉万是布拉灰的一支部落,说布拉灰语,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有少数人则居住在阿富汗。大部分的贾拉万人一生没受过教育,无法理解伊斯兰複杂的教义,所以必须依靠毛拉和伊玛目教导他们有关《古兰经》的知识。
不识字是福音事工的一项重大阻碍,我们必须想办法以其他方式来传讲福音。另外,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还能为贾拉万人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在教育、医疗保健以及改善基础建设等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准。当基督徒先以行善出发,言行一致地活出属天之爱时,也会带来福音的拓展。不仅如此,有声版圣经和口传方式的信仰教导,将会是向这个文盲群体初步传福音的首要策略。

代祷文

天父,祈求祢动员巴基斯坦的基督徒,让他们有能力且主动担负起传福音的使命,接受装备之后,愿意住进贾拉万部落,与他们建立合宜且美好的人际关係。愿圣灵感动众教会,一同来关心贾拉万人在物质上和灵性方面的需要,借此使他们感受到,上帝对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有着一份深切的爱。愿贾拉万人听见福音后,敞开自己的心,让我们慈爱又怜悯的耶稣基督住进他们的心裡,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不信之罪,同时体会到神白白地施予恩典,以致心被恩感,愿意一生跟随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现代社会里的隐世绝活

巴戴人
Badhai People

217月

巴戴一词来自于梵文vardhna,意思是「切割」。根据印度教的传说,铁匠洛哈尔人(Lohar)和木匠巴戴人是维什瓦卡玛(Vishwakarma,又称毘首羯磨,工匠之神)的后裔。
木凋工艺一向是巴戴人的拿手绝活,从实用性强的木製农具,到精凋细琢的立柱、门板、天花板等房屋结构装饰,处处可见巴戴人独有的木凋真功夫。然而,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之下,木凋工艺需求量下降,一些巴戴人转而成为自耕农,试图多赚一点儿钱来养家煳口。儘管如此,他们的生活依旧捉襟见肘,多数的巴戴人无力负担教育费用,因此族群的识字率极低。另外,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他们更是被时代远远抛在后头,那里的现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绝大部分的巴戴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的印度教徒。或许,他们会喜欢那位木匠先知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不过在巴戴族群的文化中,「改教」就相当于抛弃原有的家庭和群体,这是宣教事工需要跨越的障碍之一。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着巴戴人祷告。因着时代的快速变迁、科技与文化的日新月异,他们所擅长的、美丽细腻的木凋工艺已无法提供他们足够的收入,以致他们活在各种的缺乏之中──无法识字、没有教育机会和缺乏医疗资源。当他们面对这个充满改变与竞争的世界时,求祢怜悯、安慰他们的心,让他们认识那位与我们一同经历穷乏与苦难的耶稣,使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神所爱的。也求神带领巴戴人能以家庭为单位归向主,让巴戴人不因着害怕背叛家庭而无法跟随耶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棉花承载了一代人的生活记忆

巴赫纳穆斯林
Muslim Bahna People

227月

你可曾注意过身上穿的衣服,是什麽材质吗?
距今五千年前,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使用棉花纺线。时至今日,棉花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举凡帽子、衣服、裤、袜,到盥洗用的毛巾、床寝用品等等,棉花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而巴赫纳人对于棉花,是再熟悉不过了。
巴赫纳一词来自于梵文behn,意思为「种子」。过去,棉花加工是巴赫纳人讨生活的方式,他们把一朵朵刚摘下的棉花去除棉籽,再勾成一条条棉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在十八世纪,英国点燃了工业革命,随即扩展至全球,以机械代替人力,棉纺织品走向工厂化。巴赫纳人被迫放下长年赖以维生的棉花,转而投入农业、製造业、贸易等领域。
最初,巴赫纳人是印度教徒。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 时期,一些巴赫纳人改信伊斯兰教,并于1947年离开印度,移居到巴基斯坦信德省。在这裡,只有男孩能够上学,大多数女孩并无受教育的机会。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对基督徒是充满敌意的。我们该如何分享福音给巴赫纳穆斯林呢?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着巴赫纳穆斯林来祷告。求祢兴起忠心的基督徒教师来到他们当中,透过教育,与生活中的美好见证,成为巴赫纳的女孩与妇女的祝福。求祢让巴赫纳穆斯林身旁的基督徒,有智慧地透过分享「尔撒.麦西哈(即耶稣)」来传福音。当他们听到关于尔撒的事件时,求祢让巴赫纳人的心可以柔软并聆听。求圣灵在巴赫纳群体中动工,让更多巴赫纳人得以跟随真正永恆独一的道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向巴波皮托拉献上感谢

拉萨瓦人
Rathawa People

237月

拉萨瓦是印度西部的部落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偏僻山区,少数分布于拉贾斯坦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巴基斯坦信德省。而拉萨瓦这一个名字,是来自于rathbistar,其意涵为「森林或丘陵地区的居民」。由于该山区地势陡峭,难以进入,因此拉萨瓦部落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也同时完整地延续独特的拉萨瓦文化。
拉萨瓦人以唾手可得的竹片、棕榈叶、棕榈树干、泥土和牛粪来盖房屋。他们的村庄通常是由40~50座房屋所组成,靠近农田,周围环绕着棕榈树林,且会把底部架高,以防洪水。
走进拉萨瓦人的家裡,牆壁上色彩缤纷的皮托拉(Pithora)绝对能定住你的视线。当无所不在的神明巴波.皮托拉(Babo Pithora)赐给他们恩惠时,拉萨瓦人会创作一幅皮托拉来表达感谢。他们深信,皮托拉画作同时可以带来和平、繁荣和幸福。
目前,并无拉萨瓦语(Rathawi)圣经和福音材料。一般上,拉萨瓦部落对外人态度友善,请客人吃饭是他们表达尊敬的方式,这将会是我们分享耶稣的好时机!

代祷文

天父,若祢任由我们,我们永远也不会想要寻找祢,更不会想认识祢。感谢主,我们之所以渴想祢的话,那是因为祢渴望我们去寻求祢。我们为着拉萨瓦祷告,愿祢差派工人去到拉萨瓦部落,忠心地把福音这宝贵又美好的礼物带给他们。求透过祢的话语和圣灵,显出拉萨瓦人心隐而未露的罪,丢弃巴波.皮托拉,并借着信靠耶稣基督,与主同死、同埋葬、同复活,使拉萨瓦人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生出神的性情。愿拉萨瓦人经历丰盛的基督生命,靠着圣灵坚强他们的意志,渴望去寻求神,也渴望被神塑造,作祂合用的器皿。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早已写好的人生剧本

特里人
Teli People

247月

从印度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肩膀上便背负着早已写好的人生剧本。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种姓阶级之间保持着严格的界限。特里,源自印地语,意思是「油」。顾名思义,特里人从前是一群榨油工人,负责从花生、芝麻、芥花及油菜种子提炼出油。辗压机出现之后,机械代替人力,特里人转以农业、畜牧业维生,或从事劳力密集型的工作。少部分的特里人打破社会藩篱,成为出色的商人或酒店经理。
特里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其他则散居在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目前已知在巴基斯坦有三个特里社区:谢赫.曼苏里(Shaikh Mansoori)位于信德省喀拉蚩,而特里.马力克(Teli Malik)和特里.拉杰普特(Teli Rajput)则位于旁遮普省。在这些特里社区中,有印度教徒,也有逊尼派穆斯林。
特里人通常收入不多,足以温饱。不过,他们仍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认识复活的基督,彻底改变生命的所属。感谢神的是,目前有极少数的特里基督徒。

代祷文

天父,愿祢的荣耀彰显在特里社区中,好让他们看见耶稣基督明明拥有全世界,和其上的一切,却仍顺服祢所定的旨意,爱特里人爱到捨弃自己所有的荣耀。为特里穆斯林祷告,愿他们惊奇地发现,神国的子民并不单只是因为责任才顺服上帝,而是先认识祂、享受祂的同在,被祂的爱充满,以致忍不住把自己的全人全心交给祂。为特里印度教徒祷告,愿他们在神的话语裡,重新认识自己被造的目的和价值,心被恩感,归向天父的怀抱。也为特里基督徒祷告,愿圣灵亲自引领他们的生命,在穆斯林世界中显出福音的大能。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与海比邻而居

信德人
Sindhi People

257月

信德人是巴基斯坦另一个主要民族,讲信德语,人口约为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13%。他们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一小部分则住在印度。
随着民族历史的进程,与海比邻而居的信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係。当时,印度教王国对信德各部落极为凶恶横暴,间接促使他们对阿拉伯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第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率军远征信德,将其归入哈里发国其中一个省分。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期间,信德各部落先后归信伊斯兰教,并与阿拉伯士兵、商人通婚。
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大都从事农业和商业。比较特别的是,一些信德人是身手矫健的船上水手,亦是巴基斯坦国家海防的主力军。

参考资料:叶海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2008,香港城市大学

代祷文

天父,为着所有的信德穆斯林向祢祷告。祈求圣灵动工,让信德人意识到在生命有需要之际,《古兰经》是完全靠不住的,在上帝的真道面前,伊斯兰教义不攻自破。愿信德人转向耶稣,看见祂为信德人所做的,以致对基督信仰的态度产生转变。愿圣灵在信德人身上施行救恩,使他们信而顺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祷告信德全族把生命建立在神的律法之上,就像一棵树栽种在溪水旁,每个季节都结果子,无论景况如何,叶子永不枯萎。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以船为家的漂泊人生

莫哈拿信德人
Mohana Sindhi People

267月

宁静的清晨,湖面平静,盪漾着天光。年轻的渔夫告诉我:「我们莫哈拿人是米尔巴哈纳注。」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曼查尔湖的岸边,漂浮着一支以船为家的莫哈拿部落。莫哈拿男人世代以捕鱼为业,且善于与各类鸟群交流,训练牠们成为出海时的好帮手。
在前头的甲板上,妇女一边小心翼翼地生火煮饭,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一家子的生活起居皆在船上。
「这几年的生活不好过,渔获量少了很多。」年轻的渔夫叹了一口气。
莫哈拿目前所面临的处境,远比我想像的还糟糕许多。有毒工业废物沿着运河流入湖中,数十种鱼类消失了,跟随莫哈拿船隻的候鸟也减少许多。莫哈拿渔民正在承受着生态浩劫所带来的后果,如今的渔获量只是过去的一小部分。不仅如此,大人小孩不得不面对食物短缺和严重洪水的问题,疟疾与肺结核的威胁与日俱增,他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在巴基斯坦,只有成为逊尼派穆斯林才能在社会上抬起头,莫哈拿人别无选择。

注:Mir Bahana,英文直译为Lord of the sea,海洋之王。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着莫哈拿信德人来祷告,求祢借着祢所创造的大自然向他们说话,让他们认识创造湖泊海洋的那位独一的创造主。因着人的罪,他们所处的自然界受到极大的破坏与咒诅,致使他们天天被迫与死亡搏斗。当他们处在贫乏、疾病与社会中的不自由的时候,求祢让他们呼求祢的名,并得到祢的回应。也求祢兴起普世信徒持续地为他们祷告,使他们得着真自由,去认识、跟随耶稣基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平静的生活需要点点涟漪

苏姆拉信德人
Sumra Sindhi People

277月

苏姆拉人传统上是一个勇勐无畏的战士民族,如今已解衣卸甲,投入商业、农业、政治等领域工作。他们是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恪守宗教规范,平静无波地生活着。
一般而言,苏姆拉人优先与表亲结连,并允许寡妇再婚。他们非常注重家庭,并且由男性占主导地位。
毋庸置疑,整个巴基斯坦的社会氛围对基督徒充满着强烈的敌视、轻蔑与憎恨,苏姆拉人也不例外。
愿神在苏姆拉人的心海裡掀起阵阵巨浪,成为他们生命的主宰。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着苏姆拉信德人来祷告。他们过去曾是勇勐的战士,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家庭与族群,如今血气中的愤怒与力量却使他们的心刚硬,以致与祢隔绝。求祢使他们的石心转为肉心,让他们降服在祢的面前,不再倚靠自己和伊斯兰教,而是单单靠着耶稣为他们所成就的一切,得到真正的刚强。求祢兴起世界各地在商业、农业、政治等专业的生命成熟的基督徒,委身在苏姆拉信德人的群体中,用生命向他们分享福音。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穆斯林首度踏上南亚

萨马信德人
Sama Sindhi People

287月

信德一字源自波斯语,意思是「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最早,萨马人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西元七世纪,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崛起后,便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当时信德被併入哈里发国的势力范围内,使萨马人纷纷改教成为穆斯林。萨马人的家园(今日的巴基斯坦信德省),成了进入印度的「阿拉伯门户(Arabian gateway,今称伊斯兰之门)」。 这是穆斯林第一次征服南亚部分地区,而伊斯兰也跻身为继印度教之后影响南亚最广泛的宗教信仰。
如今,住在乡下的萨马人延续先民农耕畜牧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融合了印度教、伊斯兰教和民间宗教。安居在都市的萨马人,他们的职业则非常多元,包括商人、医生、律师和老师,他们是伊斯兰教的忠实追随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德人散居在西方国家。或许,这将是整个信德族认识福音的大好机会!

代祷文

天父,我们为着萨马信德人来祷告,求祢将他们从世代传承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的綑绑中释放出来,让他们的心灵甦醒,知道耶稣基督才是唯一通往父神的道路。求祢在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个他们所散居的地区中,兴起忠心的耶稣见证人,向他们彰显神的饶恕、慈爱、公义、恩典与荣耀。求神翻转过去伊斯兰信仰对这块地区的辖制与影响,成为福音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大门,建立属于萨马信德人本地的教会。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旁遮普省

基督徒的真实境遇

班基人
Bhangi(Chuhra)People

297月

今天要介绍的班基人非常特别,他们并不是未得之民,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有许多从印度教归信的班基基督徒。若要追溯班基人的归信历史,必须从十九世纪说起。 班基人是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达利特种姓,世世代代皆为清洁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为了逃避种姓迫害,数以百计的班基人选择归信基督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这群班基基督徒在熟悉又陌生的巴基斯坦开始了新的生活。
时至今日,达利特种姓所带来的社会歧视依旧像一条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班基人。在巴基斯坦,基督徒大都离不开「出身低贱」、「肮髒」、「低智商」等负面标籤。多数穆斯林认为,污水处理、街道清扫和下水道清洁是基督徒的职责。然而,这些工作存在着健康风险,他们极易吸入有毒气体或皮肤接触到污水,因此罹患肝炎、天花、狂犬病、破伤风和肺结核的机率相当高。
在班基群体中不只有基督徒,信德省有一部分的班基人是穆斯林。

参考文献:Sara Singha, “Dalit Christians and Caste Consciousness in Pakistan” ; “Untouchable caste identity haunts Pakistani Christians like Asia Bibi” , World Watch Monitor

代祷文

天父,我们的磐石,我们向祢呼求,求祢垂听我们的声音。祷告班基基督徒不失去对祢的信靠,并在生活裡得见祢的面。恳求祢的公义与慈爱彰显在巴基斯坦社会,不再有暴力、冲突和欺压的事件发生,因为祢是那位至善的上帝。也为巴基斯坦其他基督徒群体祷告,甚愿福音的大能彻底转化他们的个人思想与社会文化,饶恕穆斯林直到今日对他们的敌视与逼迫,以基督的捨己之爱拥抱自己的民族同胞,并活出公平正义的呼召。「你当等候耶和华,遵守他的道,他就抬举你,使你承受地土;恶人被剪除的时候,你必看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基斯坦 | 旁遮普省

声声叫卖,声声叹息

莫丽尔普什图人
Maliar Pashtun

307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发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向世界提出警告:「由于人类土地使用行为的改变、过度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剥削以及气候变迁,造成自然界以极快的速度,来到前所未有的恶化程度。」
对于务农的莫丽尔人来说,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过度开垦、放牧与砍伐,使得土地失去调节洪水的能力,也没有了以往的生态和经济生产力。一些莫丽尔人迫不得已,举家搬迁到城市,成为沿街叫卖的小贩。然而,微薄的收入让他们依旧跳脱不了贫穷的宿命。只有一些幸运的莫丽尔人移民到英国,展开欧洲新生活。
莫丽尔人主要居住在旁遮普省博德瓦尔高原地区(Pothohar Plateau),以及开伯尔普什图省白沙瓦(Peshawar)。他们严格遵守普什图人的生活方式,坚定地信奉伊斯兰教,拒绝来自天国的好消息。

代祷文

天父,为着农村地区生活艰难的莫丽尔人来祷告。愿祢差派福音使者走进莫丽尔人当中,以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悲伤困苦的他们,并建设充满公义正义的社区。愿莫丽尔人在失望裡看见祢的荣光,愿意敞开心门接受来自天国的好消息,并撇弃普什图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伊斯兰的一切教导。祈求圣灵引领莫丽尔人来认识耶稣基督,是祂离开荣耀宝座,变成脆弱之人为全人类而死,以致今天有罪的他们能毫无顾忌地走到天父的双臂怀抱裡,享受终极的平静安稳。祷告移居欧洲的莫丽尔人也能转向祢而活,并带着蒙福的使命,回去祝福族人。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这一天,请按圣灵感动, 写下你为阿富汗、 巴基斯坦的祷告, 或这个月为他们祈祷的感动, 并用一节圣经经文来祝福他们。

31 7月

亲爱的天父,

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