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比飞过去更困难?那就是住进去。
在宣教的想像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人远赴他乡,短期停留,带去物资、佈道活动和课程,然后离开。这当然有其价值,但有一群人选择了另一条更不一样、更深入的道路。他们不是来「服事一週」,而是选择「住在那裡」,与那些城市边缘、福音未曾深入的族群,一起生活。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专桉任务,而是愿意用生命走进别人的日常,这就是「住进去运动」(MoveIn Movement)的核心精神。
复活节前后正值春寒交替,我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参与第一届的华人散聚宣教研讨会。大会开始前,我就约了MoveIn的创办人奈杰尔(Nigel),这裡可是他们发迹的大本营。虽然风闻他这位仁兄已有20年,但深交,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这个事工起源于十多年前,几个年轻人的家庭搬进多伦多市郊一个以南亚族裔和穆斯林群体为主的社区。今天,这个事工已发展成跨越14个国家的国际机构,更打破了所有传统宣教机构的框架,由更草根,更具有活力和道成肉身的福音使命建立团队。
这一趟,奈杰尔花了一整天,带我去他那个像是设计杂志蹦出来的家。很难以想像,这是一个龙蛇杂处的政府公宅,附近有超过几千户的新移民。他还特别带我去楼下重新开张的杂货店,一对来自浙江杭州的老夫妇,刚刚从之前的伊朗老闆手中,盘过来这家原本快倒的店。一个社区的缩影,就是他们每一天生活的切面。
MoveIn的异象非常单纯却颠覆常规:平信徒的弟兄姐妹,搬进城市中贫困、福音未得的社区,与当地人一同居住、祷告、彼此相爱。他们不是专业宣教士,不一定有神学学历,也没有大型机构支持。他们只是愿意让「生活本身」成为福音的见证。
这个运动从加拿大开始,已经扩展到全球十几个国家,包括欧洲、非洲与亚洲(譬如菲律宾)。他们以2~7人为一个团队,在祷告与寻求中选定社区后,就搬进去,找工作(或已经有工作)、租房子、学语言、成为社区中的一员。他们不是来改变社区,而是相信当自己真实地住在那裡、为邻居祷告、建立关係、倾听故事,福音就会悄悄在关係中发生。宣教日引2019年1月,就以这个事工为主题,为多伦多祷告。
这种「生活中的宣教」,挑战我们的宣教想像。不是靠着讲章、计画和预算项目推进,而是让基督徒的日常,成为福音的「燃点」。MoveIn的故事裡,有人住在穆斯林社区,每週与邻居一起喝茶;有人与流浪者成为朋友,成为唯一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有人多年来每週为整个社区祷告,只为了等待一次福音的机会。
对华人教会背景的人而言,尤其是像我这样多年作为宣教动员的耕耘者,MoveIn带来的不只是灵感,更是挑战。教会多半重视组织、活动与成果衡量,而MoveIn强调的是关係、耐心与祷告;我们常以「专业」来界定差派的门槛,而他们说:「只要你愿意住进去,神就会使用你。」
这种策略特别值得城市裡的华人教会思考。今天全球化与移民浪潮下,无论是多伦多、温哥华、曼谷、吉隆坡、旧金山,或是巴黎、悉尼、伦敦,我们的教会周围常常就有大量新移民、少数族裔,甚至是穆斯林、佛教徒与难民社区。他们可能就在你家3条街以内,但我们却从未试图认识他们,更别说与他们一起生活。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那麽我们是否愿意相信:不是等他们走进教会,而是我们先走进他们的社区?不是週末前后加一天的短宣体验,而是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宣教场域?住进去,而不是「飞」过去。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还是一种国度宣教的想像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