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视不同文化的人如何互相连结时,重要的不是看每个文化在刻度上的「绝对位置」,而是两种文化间的「相对位置」。是相对位置决定人们如何看待彼此。注1
前两天,亲爱的太太问了我一个问题──台湾的客家族群是不是未得之民?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容易有直接粗暴的答桉。多年来,台湾客家的基督徒比例不超过1%,是个事实,就连当代的客家圣经正式完成翻译出版发行,也是2012年的事情(虽然1984年就成立编译委员会,过程非常不容易)。客家牧者多年努力将一些有距离感的仪式本色化,也不见突破。有些观察就得出客家「硬颈」文化(固执/坚持)与排斥基督教的因果。但学者也指出不同看法,认为「客家文化」并非是改信基督教的阻力,因为香港、沙巴(东马)等地的客家基督徒比例不低,甚至有些地方的华人族群,客家是改信比率最高的。相较之下,台湾的客家基督教反倒是 「特殊桉例」。注2
文化处境与宣教的交会
跨文化宣教的挑战,往往不只是语言的障碍,更深层的是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文化要素的巨大差异。我们常假设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行动模式是普世适用的,但当我们带着这种单向思维进入不同文化时,往往会碰壁。
举例来说,华人主体教会的宣教动员,比较多以讲道、宣教年会,来激励会众回应大使命。然而,当我们看到第二代华人移民为主体的地区,却发现效果有限,甚至产生无法预期的阻力。这是因为需要不同的策略与语言来沟通。
美国文化学者艾琳•迈尔(Erin Meyer)的着作《文化地图》(The Culture Map),将全球文化分为几个主要维度,例如:
宣教策略中,这些文化差异至关重要。例如,华人教会习惯用结构明确的讲道和圣经课程教导信仰,但对于某些重视关係与群体认同的文化(如中东、非洲、东南亚),单靠讲道是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反而需要透过「一起生活」的方式,在日常互动中,见证基督的爱。
但就算我们做出本色化的调整,也发现一些挑战。例如,当宣教士努力适应当地文化时,是否会让真理妥协?当我们寻求文化适应时,是否仍然保持不变的福音核心信息?这让我想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22所说的:「向什麽样的人,我就作什麽样的人,为要多得些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改变福音的内容,而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传递福音。
福音的本质不变,但我们如何传递福音,需要智慧与灵活性。做出改变调整不是让我们妥协,而是让我们更有效地成为福音的桥梁。跨文化宣教最大的挑战,不是语言,也不是经费,而是我们是否愿意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习惯,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分享基督的爱。
本期即将聚焦全球客家人的福音机遇。无论是在东南亚、美洲、欧洲,或是仍然根植于台湾的客家群体,神都在不同地方兴起工人,一起祷告未来在更多客家社群中,也必能看见属灵突破。愿全球客家信徒同心代祷,让跨地域的连结、文化的对话、门徒的培育,推动客家群体成为上帝国度的祝福。
注1:艾琳.迈尔,《文化地图》,39页。
注2:陈胤安,《台湾客家改宗基督教的挣扎:谈台湾客家教会发展与汉人宗教的矛盾张力》, 2014。陈胤安是客家群体改宗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