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

S M T W T F S
< 11月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0112月

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

(诗103:6)

大卫不只从受害者角度说话,他心裡同时浮现那些曾被他欺骗、伤害、压迫的人——特别是乌利亚。这段故事的大卫并不是受害者,而是压迫者。大卫深知这节经文的另一面:当耶和华施行公义时,自己就是面对审判的那位。

我们读经文时,常自然把自己想成受害者。但大卫勇敢从镜子裡,看见自己作为加害者的脸。我们也应学习这份诚实:问自己谁因我而受苦?谁曾被我凭权势、语言、行为,甚至忽略而受到伤害?谁无声中,等待一个本该给予的公义?

试着诚实列出那一份清单,直视镜中的自己。这节经文提醒我们,真正的悔改是向神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回转,并相信无论是审判还是医治,耶和华必按祂的公义亲自成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显明他的作为。

(诗103:7)

希伯来文「道路」(derakim)不仅指「路径」,也包含「方向、做事方式、道德行为和品格」的意思。

大卫宣告,耶和华使摩西认识祂的道路。这裡的「道路」,无疑是指神在西奈山颁布的律法(torah),以及后来申命记再次强调的教导。大卫看摩西领受的律法并非规条,而是神亲自启示的心意,是神与人建立关係的基础,也是人回应神的准则。

大卫不仅认定律法是他行事为人的依据,更透过诗歌的平行结构指出:神的作为与祂的道路紧密相连。换句话说,神所行的正是祂所指示之道的具体彰显;而我们则从神的作为学习,如何在祂的引导下生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显明他的作为

(诗103:7)

大卫将「道路」( derakim )与「作为」(‘alilot)并列,如同硬币的两面:指引与行动。这意味着,真正承诺遵行律法的人,其行为会活出神的品格。

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为人的证明。这原则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神。当我们遵循耶和华的道路,效法祂的行动,我们就活出神的形象;而神的作为,正是祂律法本质的展现。

神借着摩西启示律法,并非要传达一套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教导一种以神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律法是神国子民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跟随祂的「道路」。

说到底,律法不是一套宗教仪式,也不只是行为规范,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行事为人、与神同行的方式,深刻地塑造我们成为神所喜悦的人。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显明他的作为

(诗103:7)

神颁布律法之前,以色列人只是个受埃及文化影响的漂泊部落。耶和华拯救他们,不是让他们继续过旧有生活,而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度,和有别于埃及文化的新秩序。

同样,在你我来到属灵的「雅博渡口」之前,也是自己的文化、家庭、教育影响底下的产物。当神向我们显明祂的道路,我们就被邀请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今天,许多人仍试图挣扎,抓着那些与神国文化不相容的旧思维与行为。但冲突终究会到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大卫决定以摩西领受的启示,作为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今天,神也邀请你我,用祂的眼光重新定义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係。

我们不能将旧有的世界观与神的国度观溷合一起。今天,你愿意回应神,走那条属于祂的道路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显明他的作为

(诗103:7)

我现在持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否仍带着「旧埃及」的痕迹?当神的道路与我习惯的生活方式冲突,我愿意选择信任神,顺服祂吗?

神不仅拯救我们脱离过去,更邀请我们走全新的道路,重塑生命的根基,更新我们的世界观。走神的道路,就是选择让神成为我们的思想中心、行动标准和生命方向。

默想:回想过去,有没有一次我因为走在神的道路,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祝福与转变?今天我有哪些有意识的小小选择,可以对准神的道路,而不依循自己的习惯?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12月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诗103:8)

「怜悯」(racham)与「子宫」(rechem)两个词拼写相似,源自同一个词根。古以色列的文化,子宫被视为生命的起源与孕育之所,象徵着最深层、最柔和、最保护的爱。

圣经说神「有怜悯」,是用母亲的子宫作为比喻,形容神的慈爱如同母亲对胎儿那般无条件、深切、时时保护。

神亲自启示自己:「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出34:6),清楚表明这种母性的爱,是神本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acham不仅是同情,也是主动出手、保护与扶持的爱,是神对子民持续赦免与看顾。

理解racham的图像,帮助我们更深刻体会神慈爱的3个面向:

  1. 无条件的爱:母亲爱孩子不是基于孩子表现好坏,神的爱也不取决于我们的行为。
  2. 持续的关怀: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间断,神的看顾也持续永远。
  3. 保护与安慰:子宫是最安全的地方,神的怜悯也是我们的避难所,是软弱灵魂的安慰与遮盖。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12月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诗103:8)

这裡的耶和华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像一位满怀深情的母亲,怀抱即将出生的以色列这个孩子,准备倾尽自己的一切,满足孩子的需要。

即使孩子的悖逆可能带来撕裂与痛苦,母亲仍然温柔克制、耐心调整,只为确保生命得以成长。这爱强烈到一个地步,神主动与这孩子立下永恆的家庭盟约,承诺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照顾、引导、纠正这个民族,直到世世代代。

值得注意的是:经文没有提及神的全能、荣耀、全知或永恆不变。这段描写中的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万王之王——展现的不是威严,而是亲近、温柔、守护生命的爱。祂不像一位遥远、严厉的父亲,而更像一位贴近心灵、愿意为孩子一再付出的母亲。这是耶和华——我们的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12月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诗103:8)

希伯来原文这句话的字面顺序:「有怜悯(rachuwm)、有恩典(channuwn)的耶和华。」刻意把形容词放在名字之前,因为这是大卫要强调的重点。

大卫可以选择许多方式描绘神的形象,比如:

  • 全能的以利沙代(El Shaddai)
  • 至高者(ram v’nisa)
  • 自有永有者(ehyeh asher ehyeh)
  • 万王之王(Melek ha'melek)
  • 全地之主(Adon kol ha’arets)

然而大卫选择最温柔、最贴近人心的画面:像母亲温柔抚摸新生儿的亲密与慈爱。

大卫心裡的神,首先必定是充满怜悯与恩典,祂愿意屈身拥抱脆弱的人,祂选择以温柔抚慰受伤的心灵。这位神并非遥不可及,只凭权威掌管世界,而是如母亲般亲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12月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诗103:8)

这节经文引用出埃及记34:6,但大卫有意省略了紧接着神审判的那部分——「必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罪孽,自父及子至孙,直到三四代。」(出34:7)

大卫深知自己罪孽可能影响第三代、第四代,但在此他却只提及神的怜悯与恩典。大卫对耶和华的性情毫不疑惑,他深知神临到自己时,最先展现的一定是母亲温柔的爱。

对一个曾深陷过犯的人,能遇见一位以怜悯与慈爱先行的神,是何等深刻的安慰与救赎。这样的认识,让我们心中生出感恩,也让我们在神的怀抱裡,得着真正的安心。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12月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诗103:8)

当我想到神,先浮现的是祂的威严,还是祂的怜悯与恩典?我是否还留在某些过去的错误中,不断自责,忘了神已经以慈爱拥抱我?

大卫跌入深渊时,他往上仰望,遇见的不是冷酷无情的审判者,而是满有怜悯的救主。我们软弱时,神没有先伸出审判的杖,而是如浪子回头的那位父亲,先张开祂慈爱的怀抱。神的第一个回应永远是怜悯和恩典,温柔呼唤我们回家。

今天,不论你处于什麽光景,是否仍有羞愧或惧怕,温柔的神正向你伸手。放下你的自责与恐惧,投入祂的怀抱吧!你会发现释放和救赎,就从你拥抱神怜悯的那一刻开始。

默想:我有没有一段生命经历,明明应该被责罚,却深刻经历神的怜悯与饶恕?今天,我生命哪个部分需要「神的怜悯」?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12月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103:9)

「责备」(rib)的原意是「斗争」,形容两个对手的肉搏战,也可引申为口角、争论。但圣经用这字,尤其神是主词时,就变成「神在法庭控告人的行动」,那是公义的审判,而非情绪发洩。

大卫指出,我们与神的关係如一场搏斗。奇妙的是,我们常以为是人的刚硬与悖逆引起对抗,但大卫揭示更深的真理:神为了救赎我们,主动与我们顽梗的心搏斗,并非人去挑战神。

神与我们的脾气、悖逆、邪恶本性(yetzer ha’ra)对抗,为要挽回我们,而不是毁灭我们。整夜与雅各摔跤的那一位,并不是要摧毁他,而是要改变他的生命,并赐给他一个新名字——以色列。然而,雅各必须战败,才赢得新身分。我们也必须与神摔跤,直到破碎,直到放下,直到得着祂为我们预备的新生命。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12月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103:9)

神仍然责备我们,那是祂爱我们的证明;祂停止争战,才是真正的灾祸。最可怕的不是神的责备,而是我们一直抗拒神的恩典怜悯,神放弃责备,不再与我们争战,任凭我们堕落。

我们常以为与神建立关係,就能立刻享受平安、喜乐与安慰。但这样的平安,是属灵战斗之后才获得的。神的策略是持续与我们对抗,直到我们降服于祂,我们裡面邪恶的倾向(yetzer ha’ra)完全被击败为止。只要罪性仍掌控我们生命的某部分,神就不会停止祂的争战。

这场争战虽让我们痛苦,甚至流血,却是将要来临的和平记号,也是耶和华在我们生命中得胜的证明。

我们真正该惧怕的,不是战斗,而是神撤退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12月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103:9)

神与我们的悖逆、刚硬、隐藏的黑暗争战(rib,责备),不是为了击败我们,而是为了拯救我们。

如果你觉得心灵正有一场挣扎、一场痛苦的搏斗,不要急着逃跑。神没有放弃你,那是祂深爱你的证据。

我们该怕的不是祂的责备,而是祂选择沉默。让我们学会这样祷告:「主啊,请不要停止与我争战,直到我的心完全属于你。」

默想:神是否正在我生命的某个领域与我摔跤,等候我降服?我感受神的责备后,是逃避、抗拒,还是停下来问:「主啊,你要成就什麽?」我如何以信心回应神持续不放弃的责备,将痛苦转化为生命更新?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12月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103:9)

「怀」(natar)的意思是「保留、维持」,圣经仅此一次以这动词描述「保持愤怒」,因此带来一些翻译难题。

从整首诗的氛围来看,103篇开始是「我的心哪,要称颂耶和华」,接着是「祂救赎」、「祂赦免」、「祂以慈爱为你的冠冕」。这些语气明显是讚美、感恩,不像是努力安抚一位愤怒的神。

所以,我们从诗篇上下文判断「不永远保留」,很可能指神不会永远保持责备或愤怒;但审判总有一天会来到。

大卫告诉我们:现在是悔改蒙恩的时刻。神虽满有怜悯,但人不可轻忽;因为恩典不是无限期的。这是经文深层而急切的呼吁。

神温柔等待的背后,我们是否听见祂带着急切呼唤的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12月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103:9)

我是否在神给我的恩典时期裡,一直拖延悔改和顺服?

神的怜悯如同晨曦,每天以慈爱唤醒我们;但晨曦也隐含一个提醒:阳光不会永远停留在地平线,日子终将进入黄昏。

大卫深知这一点,以感恩和警醒呼唤自己的灵魂:「趁着恩典仍在,赶快回应吧!」

今天,神仍以温柔等待,不轻易发怒,不长久责备。但祂的等待不是纵容,而是爱中给予悔改机会。让我们不迟疑、不拖延,在神开放的怀抱裡,交出自己的一切,得着那真正属于悔改者的平安与喜乐。

默想:神是否在我心中轻声提醒:你生命有哪部分需要归正和交出来的?我是否误以为神的忍耐是祂对我的默许,忽略了祂怜悯中急切的呼唤?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12月

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诗103:10)

这节经文的希伯来原文开头是「不」(lo),是禁止的命令,如十诫的「不可作假见证」、「不可偷窃」。

大卫使用lo,要强调一个绝对事实,就是神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按我们的罪待我们。这是多麽安慰人心的真理!

第二个出现的词是「我们的罪」(hataenu)。原文的顺序其实是:「不按着我们的罪,他待我们。」

大卫把焦点放在人最根本的问题——罪。罪使我们与天父隔绝;若不先处理罪的问题,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有时,我们感觉神的严厉审判临到,我们在祂管教下挣扎、抗拒。但事实是:神还没有照我们应得的待我们。祂仍然施恩、等待和宽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12月

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诗103:10)

试着想像,如果神真的按照我们的罪孽待我们,会是什麽情景?想想亚玛力人的灭绝,想想所多玛与蛾摩拉的烈火,想想挪亚时代的洪水。那就是审判日的光景。

没有人喜欢细想那一天。我们习惯将它搁置在心灵深处,好像神的怜悯会无止境延续。其实我们心裡明白,那一天终究会来,只是我们害怕直视那日的可怕。

大卫深知神的恩典与管教,因此他提醒自己,也提醒我们:今天还不是审判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无比惊叹的好消息!神没有重演人类历史曾上演的严厉审判,更重要的是,祂至今仍未将我们带到审判台前。

神「没有按」我们的过犯待我们,也没有因我们离弃祂而弃绝我们。相反地,祂仍然渴望我们回转,仍然张开怀抱,等待我们回家。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12月

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诗103:10)

想必每当大卫王回想当小牧人时,创造天地万物的主便与他同行,心中肯定充满难以言喻的喜乐。即使大卫曾蓄意犯罪、背叛神,神也仍是耐心等待他,差派先知提醒他,渴望以昔日的慈爱再次拥抱他,这份情意更令他欣喜。

这不也是我们的光景吗?但我们是否因着神的延迟,而轻忽祂的忍耐?抗拒祂温柔的呼唤?藐视祂那炙热不变的爱?

延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成为更新之日的恩典,也可以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还可以无所谓」。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12月

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诗103:10)

神的「不」(lo),是祂慈爱的坚持。祂坚持不以我们的罪,定我们的结局,祂忍耐、等待、呼唤,用无数次的「不」,为我们留住悔改的机会。

神延迟审判的温柔背后,我是否听见祂急切而深情的呼唤?

今天仍是恩典的时刻,但这恩典不是为了让我们继续迟延,而是呼唤我们立刻回转。不要把神的忍耐当作理所当然,也不要让延迟,成为自己心灵迟钝的理由。

默想:如果神按我的罪待我,我最深的感受是什麽?今天就是神特别预备的悔改日子,我愿意在哪一件事立刻顺服祂的引导?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12月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诗103:11)

大卫为「慈爱」(hesed)带来更深的亮光。他特别指出,神的慈爱与人对祂的敬畏(yirat YHVH)之间,有紧密联繫。

拉比伊拉・斯通(Ira Stone)曾说:「敬畏神,是被一种庄严的震撼所触动,就像站在一位伟大且令人肃然起敬的君王面前。人处于这样的光景,每一个举动都因神的伟大而心生谦卑。」

敬畏神(yirat YHVH)不仅仅是情感的畏惧,更是意识到有责任向人活出神的「慈爱」。若真实地活出这份责任,将带来无限的喜乐与感恩。真正的讚美,包含了敬畏(yirat)与爱(ahavah)的交织。

讚美神,不只是单一情感的表达,更是生命活出「无限敬畏与无限喜乐」的见证。我今天愿意在哪一件事上学习承担这份责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12月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诗103:11)

许多人以为「敬畏神」只是对神的畏惧,但真正的敬畏神(yirat YHVH),也包含对他人的责任。

当我们以怜悯、忠诚和善意对待身边可见、可触的人,我们就活出了对耶和华的敬畏。这些日常的行动,正如大卫所说,会使我们的生命直达天上。

耶和华的慈爱(hesed)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抽象,它透过我们每天对人的怜悯、信实与爱心行动,具体实现出来。每一次我们履行承诺、每一个充满同理心的举动、每一个善良的表达,都是将神的hesed流露到人间,如同水充满大海,让慈爱充满大地。

如果你渴望感受至高神的临在,体验天堂的敬畏,就实践hesed吧!施行慈爱的人,将亲尝天堂的临在;敬畏神的人,活出人间的祝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12月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诗103:11)

我是否把「敬畏神」停留在宗教仪式裡,忽略了它必须透过爱人的行动活出来?敬畏神,不是空洞的情感,而是化为具体的慈爱(hesed)行动。当我们扶起跌倒的人,安慰受伤的心,解开困苦者的重担,温暖陪伴孤单的人;当我们不求自己的好处,专心帮助别人成长,让人得着祝福,这一切就是敬畏神真实的流露。

神的慈爱高过诸天,浩瀚不止,向凡敬畏祂的人倾倒;神的慈爱也借着你我的手触及世界。每一次你伸手帮助、成全、扶持一个人,就是把神的hesed带到地上,让天与地相连。

今天,我可以在哪一件具体的小事,以怜悯、善意或忠诚回应身边的人?让一个小小的善行,使人因你敬畏神,看见神的慈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12月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我们也有多远。

(诗103:12)

日出到日落,有多远?是一整天的时间?还是远得无法丈量?或根本是一段永不相交的距离?朝日是否曾与夕阳重逢?从来没有!

诗人大卫用极具诗意的语言描绘:就像东与西永不交会,耶和华已将我们的过犯从我们身上完全挪开。那不只是遗忘,而是彻底隔离;那不是搁置,而是永不重提。我们再也不会与那些罪恶相遇。

若有谁最明白、也最需要这份赦罪的真实与深度,那人便是大卫。他曾悖逆、跌倒,也曾重回神的怀抱。他知道,被赦免的人,才能真正亲近神。

同样,这应许也是给你和我的。当我们背负过犯,无法直视神的时候,请记得:祂已把那些罪,带到遥不可及之地。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12月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我们也有多远。

(诗103:12)

「离」(rahaq)的意思是「使之远离」、「遥远地隔开」、「彻底移除」。圣经常用这字警告人要远离外邦神与异教行为,富含一种坚决分离、不容妥协的意味。

以赛亚书5次使用这字根:

  1. 神的公义「不远」,祂的拯救即将临到,显明祂主动临近的恩典。(赛46:13)
  2. 攻击犹大的仇敌将被「远远驱逐」,表达神亲自为祂子民伸冤。(赛49:19)
  3. 压迫者将「离你远去」,显示神的平安临到受屈之人。(赛54:14)
  4. 有两处提到,我们的罪使神的公义与拯救远离我们。(赛59:9、11)

以赛亚笔下的「离」(rahaq)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是远离仇敌、压迫与黑暗势力,代表神的审判与拯救;另一方面,揭示人心刚硬与罪孽缠身,使人产生与神深远的分离。

rahaq是空间、关係的距离。大卫说「神使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何等遥远」,表明神主动介入,彻底挪除阻隔我们与祂的东西。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12月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我们也有多远。

(诗103:12)

神的赦罪不是暂时宽容,也不是选择性遗忘,而是亲手将我们的过犯从我们生命「移走」(rahaq),不再让它阻隔我们与祂的关係。

我们必须每日操练信心去领受这个应许。当记忆反扑,控告再次逼近,我们要靠神的应许说:「祂已把我的罪远远挪开!」

若你还背负过去的错,无法抬头望神,请记得:那不是祂的声音。祂早已挪去你的罪,祂渴望你奔向祂的怀抱,重新活在无可控告的自由裡。

不要停留于羞愧,活在「还像是有罪」的错觉裡。神的赦免是真实的;神已挪开,就永不再提。

默想:我的生命是否有某些罪的记忆,虽然已向神认罪,仍然感到羞愧或定罪?今天就交给神,并相信祂早已挪开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12月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103:3)

「怜恤」(raham)预设了施予者与受予者的某种联结,无论是亲属、民族、共同身分,它不单出于仁慈,而是因血脉牵绊的关係,产生的责任。

这种关係不必紧密,福音书那位呼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的人,只因身为以色列民,与耶稣有微弱的血统关联,耶稣便回应了他。

愿我们的心和主一样柔软,又愿意怜恤人。那些与我们有关联的人——家人、弟兄姊妹,甚至素未谋面的同胞——都是我们实践「raham」的对象。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12月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我们也有多远。

(诗103:12)

诗人描绘了一幅极美的图像:神将我们的罪,如东离西那样遥远地挪开(rahaq)。然而,要完全信靠这个应许,或许有点不容易。我们依然记得那些曾犯下的错,有些记忆像旧伤口,即使结痂了,仍隐隐作痛。

我们知道神在基督裡已经赦免我们,不再追究,但罪的阴影有时仍在心中挥之不去。但「罪被挪去」不只是神学概念,更是神预告的应许——赦罪的恩典将医治我们,使我们从罪的阴影中真正走出来。

所以,我们要学习用信心回应:马上认罪,然后继续活在神的同在中。邪恶本性(yetzer ha’ra)最巧妙的诡计,就是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仍有罪」,只因我们还记得那些错。但当控告临到,我们可以宣告神的话:「神已将我的罪,如东离西那样远地挪开了!」这是一场信心的操练。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12月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103:3)

耶和华神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审判者,也不是偶尔施恩的造物主;祂是父亲。

父亲不会根据你的表现,决定是否接纳你,而是因你属于祂,就自然将你放在心上。祂的怜恤,来自关係,就像父亲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无论你多麽软弱、挣扎或被世界否定,神仍认你为子,将你深藏在祂的心怀裡。

也许你未曾从地上的父亲那裡得着爱的肯定,但神要亲自弥补那份缺口,亲自对你说:「你是我所爱的孩子,我知道你,我在意你,我永不忘记你。」这是大卫所遇见的父,也是你可以安心投靠的父。

默想:我是否还活在「为了被接纳而努力」的信仰状态裡?今天,我愿意放下哪一个「表现的重担」,单纯回到「我是祂的孩子」的关係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12月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103:3)

大卫毫不犹豫宣告:耶和华是我们的父。父子有最自然、最亲密的关係。若神是我们的父,祂对我们的「怜恤」就不仅是仁慈或同情,更是深刻而必然的家庭亲情流露。

然而,许多人因现实中父亲缺失的形象,难以相信神是一位亲近、可靠的父亲,这正是大卫这句话最动人的地方。你是否记得,当撒母耳来找耶西的儿子们时,耶西竟连大卫都没叫来?大卫被他父亲视为不重要和遗忘了,这是怎样的父子关係?

可能大卫曾被父亲忽略,但他在耶和华那裡,遇见了真正的父亲。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怜恤,是天父的家自然流动的爱;这个家没有缺席的爱,也没有被忽略的名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12月

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103:14)

也许,整个宇宙裡只有神会爱尘土。神用尘土塑造我们,并亲自吹入生命的气息,使我们成为祂形象的代表。

大卫提醒我们:神从未忘记我们是什麽做的——我们不过是尘土。若没有神的气息,尘土仍是普通的尘土,没有特别价值。正因如此,耶和华没有因我们的脆弱而厌弃我们,反而因祂深知我们的本质,而怜悯、体恤我们。

神知道我们多麽容易跌倒,多麽不堪一击。神知道我们不过是尘土,但祂仍不放弃、不断施恩。这不是纵容我们,而是来自一位父亲的深刻理解与温柔守护。

神记得我们是尘土,所以祂选择以恩典对待我们,而不是定罪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12月

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103:14)

「本体」(yetsar)这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义深远。它不单指物质的构造,更蕴含3层意义:

  1. 「塑造」,如创世记神以尘土造人。
  2. 「意念」,代表思想、想像、计画。
  3. 「困迫」,表达内在的焦虑、压力与挣扎。

这词也常用于圣经人物的心灵状态:大卫面对民心离散时「心裡焦急」;暗嫩无法满足私欲时「心裡难过」;约伯在痛苦中陷入「溷乱与崩溃」。这些挣扎中的人性,都是「本体」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形体出自尘土,内裡满是矛盾与挣扎,恶念与善念彼此争战,软弱、恐惧、失望如影随形。我们总以为生活应该稳定、平顺、不痛苦,圣经却诚实告诉我们:挣扎,是人存在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神知道」才如此动人。我们的软弱,神不陌生;我们的无助,神不厌烦。因为神知道我们「不过是尘土」,祂以无限的耐心和慈爱「思念」我们。「思念」这个字不只是想起,更是持续地顾念和垂怜。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