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谱来看,亚伯拉罕到约瑟这一代的传承,受拣选的并不是一整个家庭,而是神从中选出一个个合他心意的人。最终,约瑟因娶了马利亚,成为弥赛亚降生计划的一部分。
每一位被拣选的人,都有责任珍惜自己的身分,行出神喜悦的事,以延续神救赎计划的祝福。
因此,即便身为大卫家的一员,若不专心听从和回应神,也无法体会和参与神宝贵的计划,最终仅仅是名列其中罢了。
你我这被拣选的人,也当这样看重自己的身分啊!
门徒跟随耶稣,目睹祂一句话就能使病人得医治的能力。因此,当船在风浪中摇晃,生命危在旦夕时,他们选择呼求耶稣,这本是正确的反应。然而,耶稣却称他们「小信的人」,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信心还不够深?
也许,门徒正是没有完全理解耶稣的身分,而显得信心「小」。他们将耶稣看为拯救他们脱离危险的「超人」,却未意识到他是掌管风浪、拥有天上地下权柄的君王。与此相比,百夫长的信心则显得格外纯粹和深刻,他明白耶稣不是普通人,认为耶稣不需要亲临,他一句话就足以医治僕人。
我们的信心有否过于局限,以至没看到耶稣是主宰一切的全能者?
耶稣看到群众的时候,祂的心被怜悯充满,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这些人有身体患病、需要医治的人,也有生命失去方向的罪人,更有表面遵守律法但内心缺乏爱的法利赛人。耶稣不仅注意到人们的外在痛苦,也洞察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迷失。
正是这份属天的爱和怜悯,让耶稣甘愿从天而降,亲身走进我们的痛苦之中。耶稣的怜悯唤醒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察觉内在的贫乏,也让我们明白,唯有回到创造主的怀抱,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和满足。
愿领受上主恩典怜悯的我们,被主的爱激励,去到困苦流离者的身边,使他们得见主的恩典与怜悯。
耶稣最初差遣十二门徒时,指示他们先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传福音,不要走向外邦人或撒马利亚人。在背景相似的群体中传福音,有共同的信仰传承,比较容易建立共鸣,对门徒来说是一个训练。这段初期的服事经历,使门徒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分享福音。
然而,耶稣的使命并不局限于此。当他复活后,赋予门徒大使命,命令他们走向万民,将福音传遍世界。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呼召,表明神的救恩不仅给以色列人,也是给全人类的恩典。传福音的范围从起初的以色列延伸至地极,彰显神普世的爱。
耶稣的差遣今日依然在我们身上。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逐步把神的爱传达出去,直到接触到更广大的群体,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听闻救恩的信息,并经历主的爱与真理。
耶稣指出门徒的眼睛和耳朵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亲眼见证耶稣的教导和神蹟,直接聆听真理的宣讲,亲身经历应许的成就。对比之下,过去的义人和先知宣讲,只能凭信心坚持期盼到最后。因此,这句话对门徒有种警告的意味:不要只享受「看见」和「听见」的福分,更要付诸实行,活出所听到的真理。
同样地,我们今日领受神的话语,不能只停留在听道上,更要让行道的福充满在生命中。让听见与行动,成为我们生命的双重祝福。
耶稣在前面一连串讲了多个比喻,包括种子的成长、珍珠的价值和捕鱼的选择,都是让人明白要「留好去坏」。然而,最后加上这句话,却把人弄煳涂了。
文士拥有丰富的知识,这些不都是好东西吗?
这句话或许提醒我们,即便文士拥有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若不能在神的光照中被筛选和转化,就无法成为有永恆价值的天国宝藏。知识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重要的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活出这些真理,让天国的价值不仅存于思想,更体现在每一个行为和选择。
身为天国子民,我们也要将知识转化为生命的见证。这样,我们所学的、所理解的,才能真正带来永恆的价值,并彰显神的国度。
耶稣引用的是以赛亚书:「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一语道破这些人的心态。他们从外在的仪式和规条入手,却忽视神律法背后的原意。从吃饭忘了洗手,到硬性规定奉献,都偏离了神所定的真正目的。
当耶稣与外族妇人交谈时,这位犹太人看不起的外邦妇人,却显示出更真诚的信心与敬畏。她的心态和态度,远超过许多自以为是的犹太人,这让我们反思,今天我们是否也会因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敬畏?无论是传统崇拜,还是现代的活泼敬拜,我们是否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陶醉于歌声与时间的长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我们的心是否真正对准神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