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

S M T W T F S
< 7月   9月 >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018月

(爱)不计算人的恶。

(林前13:5)

希腊文的「不计算」(logizomai)有「不记帐」、「不算在帐上」的意思。表达真正的爱不像记帐,把别人的过错一一记录下来,然后等着一天拿来对质或报复。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记住别人伤害我们,甚至有时会一再翻旧帐,提醒对方过去的错误。然而,圣经提醒我们,神的爱不是这样。他的爱是选择不计较、不追究,即使对方曾经伤害我们,我们仍愿意以宽恕代替记恨。

这不代表我们无视罪恶,而是选择不让伤害成为我们与人的隔阂。就像神赦免我们的罪,不再把我们的过犯记在帐上(诗103:12),我们也当以同样的爱待人。因为爱,愿意放下;因为爱,不再计较;因为爱,选择饶恕,并给予对方成长和改变的空间。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8月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太11:3)

当我们看不清前方的路,内心会充满焦虑。我们向神祈求:「主啊!难道你不能告诉我未来?能否让我少跌几次?只要给我一张小地图,让我避开这些坑洞就好。」

这种困惑,连施洗约翰也曾经历。若说有谁应该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那必定是施洗约翰。然而,当他的处境变得黑暗,他开始怀疑,甚至发问:「主耶稣啊!你真的是那一位吗?」我们也常有相同的挣扎:「主啊,这真是我该走的路吗?」

当困难临到、环境变得陌生,当跌倒次数多过成功,我们不免会怀疑:「主啊,你真的存在吗?你真的在带领我吗?」

但耶稣并未直接回答约翰,而是说:「看看神的作为。」他提醒约翰观察神如何在他人生命中动工,去看见神蹟、医治、释放正在发生。

当我们迷茫时,不妨看看神如何改变他人的生命。当我们的视线被困境蒙蔽,转向神的作为,或许就能看清──他一直都在,一直在掌权。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8月

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伯3:1)

「咒诅」(qalal)可以解释为「轻视、变得不重要」的意思,但这节经文中,它强烈表达了厌恶,彷彿要从时间中抹去自己的出生。当痛苦达到极点,人会像约伯一样问:「我为什麽要出生?」

希腊思想认为世界无理性,不可控的命运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然而约伯深信有一位神在掌权,这让他的痛苦更加深刻,不只是身体的苦痛,更是内心的崩溃,甚至灵魂都陷入黑暗。

当我们陷入长期绝望,是否也像约伯一样反覆地问:「神啊!为什麽?」我们渴望答桉,期待神给出解释。但许多时候,神并没有按我们的期待回应。

面对看似不合理的世界,人拚命挣扎着想要相信神,这是一段艰难的信仰旅程。但这段旅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圣经记载了约伯的挣扎,必有其深意。

你是否也曾像约伯,走过这段充满疑问与动摇的路?当世界似乎毫无道理时,你是否仍愿意相信,那位掌管万有的神,依然在?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8月

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神,死了吧!」

(伯2:9)

「弃掉」的原文barak是「祝福」的意思,这与我们的理解完全相反。难道约伯的妻子说:「称颂神,然后去死吧」吗?

当我们理解这字的意思,就发现她的话充满尖锐的讽刺:「你不是一直说神赐福给你吗?瞧瞧你现在的惨况,还不快去『称颂』他,然后了结一切?」

当人生崩溃、盼望破碎,许多人都听过类似的声音:「你的生活毁了,这就是神的祝福吗?如果神的爱是这样,为什么还要信他?」

约伯记不仅关于结局,更着重于过程。许多人只读约伯记的开头和结尾,因为故事最终有个美好收场。但约伯记是写给那些活在「中间」的人——那些正在痛苦中挣扎,面对信仰挑战、孤独无助,却仍然选择站在神面前的人。

对那些只想逃避痛苦的人,约伯记对他没有帮助。但对那些愿意真实面对人生、经历信心成长的人,它却提供无比的力量。你愿意像约伯一样,在痛苦中仍然持守信仰,拒绝让苦难夺走你对神的信心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8月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启21:4)

我们总以为天堂没有眼泪,但约翰的话似乎暗示,天堂有个接收眼泪的地方。

如果天堂是解脱与安慰的所在,那么我们为何还会哭泣?答桉是,天堂的眼泪与世上的眼泪不同。

当我们在天堂流泪时,神会亲自安慰,让我们把最后一滴痛苦、绝望、困惑的眼泪流尽,将多年积累的悔意与缺憾完全倾泻。这是释放的眼泪,是灵魂终于得到解脱的眼泪。

这世界的眼泪无法真正安慰人,只能暂时缓解悲伤。我们在地上哭泣,因为失落、因为破碎、因为未竟的梦想。但在天堂,我们哭泣,因为终于得着完全的自由,终于能成为神所期待的样式。

敞开心门迎接天堂吧!父神知道,唯有那些我们无法在这世上流出的眼泪,才能带来真正的医治。那一天,他会擦去我们所有的眼泪,它们将不再回来。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8月

你们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因为有人不认识神。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

(林前15:34)

我们真的能不犯罪吗?罪不是人的本性吗?如果我们无法避免犯罪,为什麽保罗还要这样命令?

保罗在此慎重选用me(不),直译是:你不犯罪!而且是现在主动式命令,即「现在就停止!」这不只是提醒,而是命令。这个字眼强调意志上的否定,表示我们可以立刻决定不再犯罪。

当保罗说「不要犯罪」,他是认真的,他的意思是:你可以胜过罪,你没必要犯罪,神也没有把你造得无法圣洁。

我们必须作出抉择,将罪从生命中「删除」,这并非不可能,而是意志的决定。神已经赐下恩典与力量,使我们可以活在圣洁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顺服他。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8月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林前13:12)

「全知道」(epiginosko)是「知道」(ginosko)的强烈形式,意思是「彻底知晓,完全明白」。

保罗先用「将来式」表示这种认识尚未发生,但有一天,必成就。第二次则用「过去完成式」,指出神早已完全认识我们,没有一件事能让他惊讶。

从过去直到现在,神对我的一切都瞭若指掌(ginosko),即使我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神却早已知晓。即便我充满不忠与软弱,他依然爱我,这是何等安慰!

将来有一天,我也将完全认识他(epiginosko)。那时,神会揭示我真正是谁,开启我的心眼,使我深刻明白他,远超越我现在有限的理解与微弱的信靠,因为我终于从破碎的世界得释放,完全彰显造物主的荣耀。

不是现在,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8月

但以理却立志,不……玷污自己。

(但1:8)

「玷污」(ga’al)不只是指饮食的洁淨问题,而是与「血」有关的深刻概念。

以赛亚书用ga’al形容沾满鲜血的手(赛59:3)、被血污染的衣裳(赛63:3);玛拉基书更指出,玷污神的祭坛,就是对神的不敬(玛1:7)。这显示,玷污并非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对神权柄的亵渎。

今天,世界为了金钱、权力、欲望而忽视生命,战争、虐待、堕胎、飢荒、种族屠杀……无数生命在「巴比伦」的繁华背后消逝。而沾满鲜血的双手,仍然以为掌控了一切。

我们或许没有直接参与,但沉默也是一种妥协。选择刻意不关心,是否也是一种玷污?我们不只是旁观者,更是这体制的一部分。若要像但以理在「巴比伦」中持守信仰,我们必须勇敢站立,举起被世界污染的手,说:「不!我不参与!神啊,求你赦免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8月

〔大卫的记念诗〕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发怒时惩罚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诗38:1)

诗篇开头的旁注看似不重要,却蕴含深意。「记念」的希伯来文「zakar」是被动式,意为「被记起来」或「承认」。大卫要神记起什麽?就是他曾顽固悖逆神的罪行。

一般人总希望自己的错误被遗忘,期待神和他人不再提起。然而,大卫选择刻意记住,因为他看到自己一再偏离正道,即便蒙受恩典,罪仍在生命中留下痕迹,使他深刻体会自己不配得神的爱。

我们活在一个「忘记罪」的时代,认为不必回顾过去的错误,只要专注未来就好。可大卫说:「不!我需要记得。」

唯有记得自己曾远离神,才会真正谦卑;唯有记得自己的败坏,才不会骄傲;唯有记得自己不过是蒙恩的罪人,才会不断倚靠神的怜悯。

当我们不再省察自己的罪,就容易落入骄傲,甚至忘记神的恩典有多深。真正的谦卑,不是否认自己已得赦免,而是承认自己曾经败坏,需要神拯救,并且永远无法离开他的恩典而存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8月

〔大卫的记念诗〕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发怒时惩罚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诗38:1)

犹太人敬畏神的名,诵读圣经时通常用「主」来代替。然而,大卫直接呼喊「耶和华啊」,显示他与神的亲密关係。这不是一位遥不可及的神,而是比朋友、兄弟更亲近的主,他晓得一切关于大卫的事。正因为这份亲密,大卫想到自己的罪时,不是逃避,而是选择来到神面前。

大卫使用这称呼教导我们,除非我们像神认识我们一样去认识他,否则我们与他期待的亲密关係仍有距离。神完全瞭解我们,他晓得我们的名字,晓得我们的过去、性格,还有我们的软弱与潜力。他不只是全能的神,更是呼唤我们名字的主。

同样,神也要我们认识他的名字,了解他的作为、他对人的心意与他的信实。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大卫,在困境中毫不犹豫地向神呼求,确信「我所认识的这位神,必定垂听,不会拒绝我!」这是一种信任的关係,建立在深刻的认识与经历上。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8月

因为你的箭射入我身,你的手压住我。

(诗38:2)

「射入我身」与「压住」这两个短语,希伯来文都是nakhath,描述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罪像箭刺入心灵,又像沉重的压力将人压碎。

这箭因罪深深刺透内心;这重量是罪的压力,将灵魂压得喘不过气。当人的属灵甦醒时,神的同在会以令人不安的方式,迫使我们正视罪。我们可能试图用其他事物来减轻痛苦,但这样做是错误的。这种面对罪的痛苦不是诅咒,而是属灵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逃避或掩盖,都无法解决问题,唯有让神清除伤口,才能得着医治。

神责备大卫时,大卫没有逃避,而是来到神面前承认自己的过犯,直面自己所做的事,痛苦地呼求:「主啊!我知道自己犯下大错,现在我全身都感到痛苦,我厌恶自己!」

大卫不需要复原的奇蹟,他只需要那位看顾他的神。我们与大卫走在同样的「战场」,流着同样因罪而来的血;我们寻求的是同一位神,恳求他施恩怜悯。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8月

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提后3:5)

「背了」(arneomai)包含「否认、反驳、拒绝、排除、回绝、放弃」等意思,形容人表面敬虔,内心却与神疏远。若将这些词义套入经文,会发现更深的警醒。

「反驳」敬虔:以自我标准取代神的真理。

「拒绝」敬虔:迷恋财富与权力,依靠自己,不信靠神。

「排除」敬虔:崇拜包容文化,让信仰变成相对主义。

「回绝」敬虔:选择安逸,不活出信仰。

「放弃」敬虔:渴望舒适,却不愿承担做门徒的代价。

敬虔不只是外表,而是真正改变生命的力量。若我们口称相信神,却活得像不信的人,这样的信仰生命将失去力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8月

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提后3:5)

「背了」的意思是:否认神的能力,其中一种否认,就是疏离基督徒群体。这并非是问:「你去哪间教会?」,而是我们是否活在神设立的群体中,成为他彰显能力的具体见证?教会不是一幢建筑,基督徒群体也不是一个组织,而是神所建立、为他而存在的一群人,他们活出神的目的、造就彼此、奉献自己。

每次当我把自己放在与别人保持「安全」的距离时,就否认了神要我参与别人生活中的计画;每次当我衡量一段关係对我有什麽意义,或要我付出什麽时,我就忽视了神要透过群体运行的大能。

神藉着彼此相连的身体,来成就他的计画。神的国度没有独行侠,每个人都有恩赐才干,彼此需要。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属于基督的群体,而是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真实地成为其中的一员。真正的敬虔,在于合一。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8月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发时惩罚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诗38:1)

「怒」(qeseph)在希伯来原文的表达极具张力,句子的第一个字是「不」,大卫把焦点放在他最迫切的需求上,直接恳求神:「不要!」

「不要在忿怒中责备我!我知道你的愤怒正向我的罪发作,我无法在你圣洁的面前站立。你的气息能毁灭我,因为我是个不洁的人。可是,不要这样对待我!你是我的神,不要撇弃我,不要赶走我。我虽有罪,却不能没有你,没有你的赦免,我就完了!不要!」

大卫的祷告完全聚焦在神的忿怒,这样的祈求,今天已少人提起。我们倾向澹化罪的严重,把神的忿怒推回到「旧约」的时代,认为如今耶稣已经拯救我们,不需要再谈忿怒。

我们渴望一位和平、慈爱、赐福的神,却忽略了神的忿怒同样真实。然而,合神心意的大卫深知神的愤怒,并且因而战兢。这份敬畏,让他紧紧抓住神的恩典,因为他知道,唯有神的怜悯能使他存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8月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发时惩罚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诗38:1)

希伯来原文以尖锐的语气警醒人:「不要让你的忿怒临到我!」这裡的「忿怒」(qeseph),指的是人未尽本份而导致的神圣愤怒。申命记29:28也使用这字,并与必要的赎罪有关联。这不是普通的怒气,不是因生活琐事而生气,而是因人不忠于神、违背盟约,导致关係破裂的愤怒。

神的忿怒,与他的爱和嫉妒密不可分。他因爱我们,选择不向我们发烈怒,但我们不能因此自称有好行为。我们能存活,不是因我们配得,而是因神选择爱我们。大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呼喊是:「神啊,求你不要让你的忿怒临到我!」

他没有找藉口,也没有试图为自己辩护,而是坦然承认自己的罪。他的话语充满忏悔,他知道除了神的怜悯,自己别无他法。若神不止住他的怒气,他就毫无盼望。

今天,我们是否已经离神太远,以致对他的忿怒毫无感觉?还是我们愿意像大卫一样,在敬畏中爱神,在战兢中寻求他的恩典?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8月

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

(伯13:15)

希伯来文直译是:「他杀我,可是我仍要等候(指望)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简洁有力的信仰宣告之一,出自约伯之口。

我们对约伯往往停留在同情他的不幸,聚焦于他所失去的,却忽略他仍持守的。然而,真正决定一个人生命意义的,不是他失去了什麽,而是他仍拥有什麽,并且指望什麽。

我们努力保住神给我们的东西,并渴望得到更多。我们害怕失去财富、健康、亲人,一旦失去,便视为损失而忧伤。可是约伯的眼中,一切都是神的恩赐,他既能赏赐,也能收回。他不认为这些拥有是理所当然的。

约伯并不是没有痛苦,他与所有受苦的人一样挣扎,但他紧紧抓住一个远比财富、健康、家人更深沉的真理──「即使神杀了我,我还是要靠他得指望。」这是他的信仰核心,最终让他超越绝望。

我们的希望是什麽?情势转变?损失恢复?重回「正常」的生活?还是,如约伯等候神,靠神得指望?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8月

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林后3:17)

「自由」(eleutheros)的希腊原文是「解放」。当我们谈论自由时,通常想到法律、选举、权利,或者「我能做什麽、能掌控什麽」。但圣经对自由的定义与世俗观念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凡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由,其实是另一种奴役。人若想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依赖某个系统、权力或价值观,结果反而成了它的奴僕。所谓的「自由选择」,往往只是换了一个新的主人。

然而,神来到世界不是为了让我们得到政治自由,也不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政府,而是赐下真正的自由──顺服中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我们能做什麽无关,那是一种更深的解放。它不是掌控生活,而是彻底放手,把生命交给那位掌管一切的神。

真正的自由,是完全信任神的安排,接受他为我们设计的道路。想得到这样的自由,就单单服事这位真神,然后勇敢去做该做的事,把结果交给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8月

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林后3:17)

我每週都会到县立监狱探访少年犯,裡面关着小偷、杀人犯、毒贩、骗子──我们社会上认为的坏人。我常告诉他们,四周的水泥牆和铁丝网并不是他们的监牢,真正的监牢是惧怕。只要活在惧怕之中,他们就无法自由。

说这些话的同时,我知道如果我没有解决自己的惧怕,我与那些穿着囚服的少年犯并无不同。不幸的是,世上有太多人虽然不在监狱裡,却仍然被恐惧囚禁。

如果你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惧怕,就无法得自由。你害怕什麽?失去工作?破产?婚姻出问题?孩子迷失方向?你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

主耶稣来到世界,就是要让你得自由。他要拆除你内心的牢房。唯有当你正视恐惧,向神承认:「神啊,我害怕,但我相信你能让我得自由。求你帮助我,不再为未知的未来而恐惧!」你才能真正得着自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8月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忿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管教我。

(诗38:1,新译本)

「责备」(yakah)是「定罪、审判」的意思,经文直译:「耶和华啊,不要在你的怒中定我的罪!」它是一种法庭语言,像法官手中的槌子落下,没有上诉机会。

大卫用这词描绘一段破裂的亲密关係,他看见自己的罪被摊开在创造宇宙的高等法院裡,从失言到姦淫、谋杀,一切都无所遁形。他只能哭喊:「耶和华啊,审判宇宙的真神,求你不要按照我的过犯宣判我!」

今天,道德标准崩塌,罪的概念澹化,人对神忿怒的敬畏也随之消失。但不代表神的愤怒不存在,它只是被忽视了。除非我们像大卫,在灵魂的黑夜向神发出呼喊,否则明天的审判将如火临到。

我们不能假装不需要神的赦免,否则只是自欺。赦罪是神的本性,他愿意缓刑,但这是他的决定,而非我们的权利。我们得称义,不是因为我们有任何功德,而是因为神的恩典。

你是否愿诚心呼求:「主啊,不要定我的罪!」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8月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忿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管教我。

(诗38:1,新译本)

现代人早已澹化了神的忿怒,甚至不再相信神恨恶罪。我们不认为他会像昔日降临西乃山时那样,以雷霆、火焰、乌云彰显他的威严;不认为他会因人类轻忽他的权柄而施行审判。旧约的神似乎成了过去,如今我们更喜欢一位「温和的神」,就像圣诞老人,只会赐下礼物、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无法接受天灾人祸可能是神的警示,似乎审判的神与慈爱的神不可能相容。如今,谈论神的忿怒或审判,就被视为极端或疯狂。

大卫却清楚罪何等可怕,对个人或国家,都带来毁灭性影响。如果我们从未感受到罪的败坏,如何能领受神深不可测的爱?如果我们从未面对内心的黑暗,如何向释放我们的神献上感恩?

这个世界竭尽全力避免受伤,却因此失去聆听属灵真理的空间。愿你祷告:「神啊,若我无法渴慕你,求你开我的眼,使我看见灵裡的贫穷,使我真正回转归向你!」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8月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太11:6)

「跌倒」(skandalizo)的意思是「使人绊倒或生气」,源自陷阱的启动机关——当人踩到它,就会突然被捉住。主耶稣为何用这个奇特的比喻?

若我听见「要爱你的敌人」,却不被冒犯,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遇见「逼迫你们的,要原谅他们;伤害你们的,要为他们祝福」,而不落入愤怒和报复的陷阱,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不期望世界接纳我,因为它也不接纳基督,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全心追求神的国,不惧怕与世界不同,那就是有福的。

主说的「有福了」(makarios),不只是普通的快乐,而是无法衡量、充满喜悦的极大祝福。

你在基督面前有什麽样的反应?你因他而满心喜乐,还是因他的话语感到不安?你是紧紧跟随,还是想办法绕开?

主耶稣是那块无法忽视的绊脚石。这世界无法对他绕道而行——要麽选择喜乐与祝福,要麽被绊倒,落入陷阱。你选择哪一个?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8月

恶人想得坏人的网罗。义人的根,得以结实

(箴12:12)

「义人的根、得以结实」,原文的意思更接近:「义人的根,使他能够给予。」这是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树根深植于土壤,汲取养分,然后开花结果,让众人得享其果实。神供应我们生活所需,但他赐下财物、资源,不是要我们紧握不放,而是让我们学会分享,成为流通的管道。

当世界教导我们「努力累积,掌控更多,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保障」时,神却说:「你是受託的,不是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时间,从来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我们不是征服者,而是看守者。

回顾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神每天赐下吗哪,他们只能拿取当日所需,无法囤积,否则就腐烂变臭。这是信心的功课,学习相信神的供应,而不是依赖自己的积累。

如果我们信靠神,就能抵挡世界的财富、权力、名声等诱惑,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神。我们事奉的,不是让我们不断获取的神,而是一位呼召我们愿意付出的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8月

雅各说: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

(创25:31)

这节经文藏着一个微妙的细节──希伯来文裡,雅各并没有说「请」。如果要表达请求,希伯来语通常会加上na,使语气更委婉。然而,雅各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请求,而是直接提出要求,毫不客气地设定交易的条件。

以扫本应该察觉这句话的不寻常,意识到危险的信号已经亮起,但他选择忽视。他听到了命令,却仍然决定满足眼前的需求,轻易放弃了那看不见的永恆权利。

当世界定下交易条件时,它不会说「请」,只会直接命令你去做。神向人提出要求时却说「请」──他使用na。这完全颠倒了常理,拥有绝对权柄的神选择请求,而本不该发号施令的受造之物,却常常发号施令。人类的堕落,使这一切完全颠倒。

世界的交易策略充满诱惑,却是错误的;神从不寻求利益交换,他只愿付出,并且总是说「请」。你如何选择?你是紧紧抓住那看不见的永恆,还是轻易放弃它?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8月

愿那喜悦我冤屈得申的欢呼快乐,愿他们常说:「当尊耶和华为大,耶和华喜悦他的僕人平安。」

(诗35:27)

「平安」(shalom),指的是一种完整、健全的状态。shalom出现在圣经约250次,多数是指恢复和睦的关係,特别是与神的重新和好。它代表内心的和谐与充实,从与神的亲密关係中流淌出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相处。

shalom总结了神期待的与人关係。民数记6:24-25,亚伦用shalom为以色列祝福,表明这是神赐的恩典,值得珍惜与保护。

当大卫写这篇诗篇时,他正面对敌人的迫害,却不求神以严厉的审判来回应仇敌,而是求神在他的人际关係中浇灌他的爱。他在第24节呼求:「我的神啊,求你按你的公义(慈爱)判断我。」他并未求神按他的圣洁标准审判,因为如果那样,他便无法承受。他所求的是神怜悯的审判,是神因爱而愿意将他带回与他的团契。

shalom不是我们配得的,而是神的恩典。儘管我们不完美,神仍然拥抱我们,将我们带入他的爱中,使我们与他重新和好。shalom是与审判我们的神,建立深厚和睦的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8月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弗1:1)

保罗的大部分书信都以这方式问安,他晓得自己是使徒。但我们是否想过,保罗蒙拣选成为使徒,与我们有何关係?「使徒」只是过去的纪念头衔吗?

首先,使徒是指主耶稣亲自挑选的人,受差遣成为主复活的见证人。以这条件来说,我们不算是使徒,可是此处的重点不在这头衔,而是权柄的来源。

「使徒」(apostolos)原意是「奉某人的命令差派出去的人」,类似今日的「大使」或「代表」。虽然十二使徒拥有独特的身分与职责,但这称呼并不限于他们,保罗、巴拿巴、安多尼古和犹尼亚也被称为使徒,甚至主耶稣也被称为「使徒」(来3:1)。

关键不在于「头衔」,而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权柄来自谁?真正的使徒不随意自行己路,而是顺服差派他的那一位。同样地,基督徒的身分也承担着被差遣的责任。我们所说、所做的一切,应当反映出那位差派我们的主,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行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8月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弗1:1)

昨天我们已认知「使徒」(apostolos)的身分不是历史头衔,而是一种被差遣的职分。我们身为基督徒,同样被神差遣。

那麽,你今天是否做神差遣你去做的事?你被差遣到你的社区吗?你被差遣到你的教会吗?你被差遣到朋友当中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桉都是否定,那麽你需要问自己:为什麽你在那裡?使徒并不是随心所欲选择自己的去向,他们是受命而行,为要完成神交託的工作。

今天,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我们不明白「使徒」的真正意义。使徒不只是圣经中的一个头衔,而是一种呼召,提醒我们──我们是被差遣到这个世界,向失丧的灵魂传福音。我们的信仰不只是表现在教会,而是贯穿生命的每个层面──家中、职场、社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代表基督,而不是在「属灵」的时刻才如此行。

今天,你是聆听差派主的命令,还是照着自己的计画走?如果你真是被差遣的,那麽,你愿意顺服并完成神託付你的使命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8月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林后4:17)

我们面对苦难、灾祸,甚至死亡时,往往感觉这些痛苦无比漫长。然而,保罗却称之为「至暂的苦楚」。他并非是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而是深知生命的残酷──他曾饱受监禁、飢饿、讥笑与折磨,但仍能以这样的眼光看待苦难,为什麽?

保罗使用「至暂」(parautika)一词,原意是「当下这一瞬间」,彷彿将我们的视线对准时钟的秒针,提醒我们:人生的苦难,不过是下一秒的事情,极其短暂。当我们用神的永恆来衡量,眼前的苦楚就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常专注于痛苦的长度,却忽略了它与永恆相比的轻微。无论困境如何漫长,当我们将它与神所应许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对照,就会发现,这些苦楚只不过是时光洪流中的一瞬,终将过去,而荣耀却永远长存。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8月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林后4:17)

你是否曾在高速公路上见过「所有卡车需停靠秤重站」的标志?卡车秤重的重点,不在于它实际能载多少,而是它被允许承载的限度。同样,当圣经说「至轻」(elaphros),指的不是重量,而是能否轻鬆背负。

神的秤重标准裡,他不计算我们承受的压力有多重,而是看我们是否愿意让他来承担。主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这「轻省」不是因为担子本身无重量,而是因为神背负了我们的重担。

世界教导我们要靠自己扛起所有的压力,承认自己无法承受,彷彿是一种羞耻。然而,这正是敌人的谎言──让我们相信必须独自背负一切。但神知道我们的极限,因为他创造了我们。他从未期望我们承担超过他设计的重量,而是要我们学会放手,让他承担我们的重担,使我们的担子真正变得轻省。

今天,你是否愿意停下来,让神来承担你的重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8月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林后4:17)

当我们谈论「苦楚」,你会想到什麽?失业、疾病、战争、灾难?然而,保罗所说的「苦楚」(thlipsis)并不只人生的这些困难,而是特别指因信仰基督而遭受的迫害与试炼。初代教会的语境中,这不是一般的生活挫折,而是为主耶稣的名承受的苦难。

想想你是否曾因见证基督而失去工作?被家人排斥?遭受不公平对待?这些是「苦楚俱乐部」的标志。

保罗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曾被鞭打、被监禁、遭船难,甚至面对死亡,但他仍能说:「我为此受苦,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2:9)在腓立比书1:29,他更写道:「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

保罗说「至轻的苦楚」,因为保罗不把苦难视为重担,而是看为与基督同工的荣耀记号。当你为信仰受苦时,不要只看见痛苦,要看见神认可你的价值,使你配得这份荣耀的喜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8月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林后4:17)

「苦楚」(thlipsis)的原文有极大的压迫性,意指「能压碎或折断别物的东西」。然而保罗却说这些苦楚是「至轻」的,因为他所关注的不是苦楚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属灵果效。希伯来书10:33和帖撒罗尼迦前书3:3中,使徒们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却视之为荣耀的印记。

当使徒们在使徒行传5:26-42中被犹太公会拷问、鞭打后,他们并未抱怨,反而欢喜快乐,因为他们「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当鞭子切入他们的皮肉时,他们并未控诉仇敌,而是向天父呼求:「父神!请像赦免我一样,赦免他们。」这正是「至轻的苦楚」的真义──它不仅不再是毁灭人的重量,反而成为了与基督同行的荣耀勳章。

当我们因信仰而受苦,不是被压碎,而是与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同行。这份苦楚,不是灾难,而是神认可我们配为他受苦的荣耀记号。你曾有荣幸为主的名受苦吗?若有,那麽你体会到的,不是压迫,而是神所赐的无比喜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8月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林后4:17)

希腊文没有标点符号,因此保罗必须透过语言结构来强调真理。「成就」(katergazetai)一词源自kata(强调、惊歎)和ergazomai(积极的动作),意思是「努力完成、带来结果」。这不仅是正在发生的事,更是强烈、深刻改变在我们裡面运行的苦楚──我们眼前的苦楚,正在被神转化,成为极重无比的荣耀!

我们常把焦点放在眼前的困难,却忽略了神正在我们裡面成就的荣耀。若我们只专注于苦楚,就会渴望过去的安逸,甚至落入消沉。但当我们明白这一切正带来属灵的更新,便能以信心迎接挑战,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困难都是神手中的工具,在我们裡面成就极重无比的荣耀。

让我们从软弱中得刚强,从短暂的苦难走向永恆的荣耀。不再以忧伤的句点结束你的苦难,而是以信心的惊歎号来宣告──神正在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