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火焰、新月、十字架

8月
1-31
作者 昭仪

伊朗民族的骄傲


波斯帝国

首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波斯君王建立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居鲁士大帝不仅是军事天才,他留下的「居鲁士圆筒」(Cyrus Cylinder),记载了对被征服民族的宽容政策,被联合国视为人类第一部人权宣言。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后,释放犹太人返乡,他的名字记录在圣经的以斯拉记。

萨珊王朝

古代科学与艺术明灯

  • 当罗马帝国分裂、欧洲逐渐步入黑暗时代,萨珊王朝却成为世界文明的明灯。伊朗西部的贡德沙布尔(Gundeshapur)医学院,宛如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来自中国、印度、罗马和希腊的学者,在此交流医学和科学知识。
  • 萨珊王朝的拱顶与圆顶建筑技术,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建筑风格。当你欣赏中东那些美丽的圆顶建筑时,别忘了——这一切始于伊朗人的创意!

诗人与星空解读者

  • 费尔多西(Ferdowsi)所写的《王书》(Shahnameh),是长达5万行的超级史诗,记录波斯远古神话与四千年历史,是伊朗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后,保存自身文化的精神堡垒。
  • 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不仅写得一手好诗,他发明的曆法比西曆更精确。

医生与女数学家

  • 欧洲中世纪的医生们,研读的正是伊朗「医学王子」伊本˙西那(Avicenna)的《医学典范》——被欧洲医学院作为教科书,使用了数百年。
  • 已故的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是首位获得「菲尔兹奖」(号称数学界诺贝尔)的女性数学家。

伊朗生活篇

各大博主眼中的伊朗

提起伊朗,许多人会想到黑鸦鸦的罩袍、拥有恐怖核武的国度,但是各大部落客旅行伊朗的近距离接触,彻底颠覆了小编贫瘠的想像力!


装迷路就被带回家

伊朗人实在太可爱!

伊朗自从被贴上「美国敌人」的标籤后,西方国家都不怎麽和他们玩,伊朗人要出国异常困难,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认识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于是把外国旅人请到家裡来作客,成为他们曲线救球的好办法!

许多博主对这个「谣言」的体验是——「真的!问个路就会被邀去家裡喝茶!」「一个月旅行下来,三不五时被带回家吃饭喝茶。」

嫁给伊朗人的作家琳妮克(Jennifer Klinec),就自曝伊朗妇女教她的妙招:「只管去市集装作迷路的样子,自然会有人带妳回家。」热情好客的伊朗人,是不是太可爱了呀!

博主交友撇步:伊朗最夯的通讯软体是Telegram,想跟伊朗人交朋友,快笔记下来。

「地球图辑队」:看见不一样的伊朗
为你读诗

伊朗人的浪漫基因

小编的同事艾莉儿提到的「男友条件」之一,就是要为她读诗,小编忽然觉得……伊朗人好合适!伊朗媳妇琳妮克说,伊朗国家诗人哈菲兹(Hafez)和菲尔多西(Ferdowsi)的诗句,深入人心,情侣约会散步,会念喜欢的诗篇给对方听。庆祝波斯新年诺鲁兹节(Nowruz)时,伊朗人也会在春日草地上读《王书》的诗句。完全跌碎我们以为伊朗人只会诵读古兰经的想像!

庆祝诺鲁兹节的七喜桌(摆放7个开头是S的物品)


波斯花园无数

春天野餐一定要的!

看完「说说伊朗」的介绍,小编肚子饿爆了,好想冲到伊朗花园来个野餐,把这些食物都吃个遍。要去伊朗的朋友,请把这些列入必吃清单吧!

马什哈德炖羊腿 Mahicheh

朝圣路上喂饱无数旅人的经典菜!



番红花饭 Saffaron Polo

番红花蕊是昂贵的香料,一朵只有3根花蕊呀!少少几根就带来独特香气。


炸牛肉饼 Kotlet

伊朗游子魂牵梦萦的国民美食,野餐好拍档!

「说说伊朗」:餐桌上的千年波斯诗歌

我们曾经是密友

1979年前,伊朗与美国,可不是如今互称「大撒旦」、「邪恶轴心」的破裂关係。

他们向彼此走近,始于1950年代初期,伊朗试图挣脱英国公司箝制,推动石油业国有化。英美担忧伊朗的反抗,将成为其他中东产油国的榜样,便策画了军事政变,扶植亲美的礼萨•巴列维国王上台。

美国石油公司得到的奖赏,是伊朗石油40%的控制权。日后,美国追上了英国势力,和伊朗成为亲密的中东盟友。那时,伊朗哼着美国的歌,换上时髦西装,美式生活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亲密朋友的影子无处不在。

美苏冷战棋盘上,伊朗成了美国防堵苏联的西亚屏障。美国提供援助和贩售军武,将伊朗打造成区域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份友谊的代价,是伊朗人民逐渐厌倦国家命运被外国干预,不满民生经济被军事开支挤压。


友情的决裂点

经济与反美情绪,将愤怒的伊朗人推向街头,引燃了推翻亲美政府、改朝换代的「伊朗革命」导火线。

那一年是1979年,世界发生三件大事: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成为圣战士与美国军火奔赴支援的战场;麦加大清真寺,被保守派信徒持枪占领,抗议政府宽容西方与什叶派,促使沙特回到基本教义派的怀抱;伊朗革命的风暴驱走亲美国王,让什叶派教士霍梅尼意外掌握权力方向盘,带伊朗驶向政教合一。

这一年的多事之秋,牵动深远。伊朗跟沙特宗教派系对立形同水火,彼此竞逐伊斯兰世界的带头大哥地位。伊朗与美国的关係更被深渊隔开——伊朗学生不满美国庇护巴列维,闯入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挟持五十多名外交官,美国震怒之下,首次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此后,伊朗单飞独行,美国转身为阿富汗撑伞。两个朋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死结

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美国支持伊拉克,站到了伊朗的对面。这对昔日旧友在战场上杀得难分难解,甚至海珊对伊朗动用化学武器,美国的沉默犹如利刃,令伊朗至今难忘。

美国制裁的双重标准,也让伊朗难以服气:美国默许盟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坐拥核武;并为了维护盟友沙特与以色列,而削弱伊朗的区域影响力,使其背负恐怖国家标籤。

数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制裁不断升级。儘管伊朗曾出现温和改革派的领袖,盘活了与西方的死结,争取放宽制裁,但数度终结于美国的强势总统。2018年,美国突然从伊朗与六大强国的核协议中抽身而去,重新祭出严厉制裁,令伊朗石油出口几近归零,民生困顿。路透社指出,伊朗随即在隔年加速核子发展。

观察日益刁鑽的制裁条件,任教于伊朗马讚达兰大学经济系的札赫拉(Zahra Karim)感叹:「这不只是惩罚伊朗,而是在惩罚伊朗人民。」


谁能转圜?

截稿之际,川普再度挥舞制裁大刀,要求伊朗谈判,伊朗则冷漠回敬「随便你」。双方的情分与信任,早已半分不存。弔诡的是,如今极力遏止伊朗核武的国家,正是当年鼓励伊朗发展核能计画的强权;美苏冷战中期,五角大厦向巴列维政府出售反应炉并提供燃料。世人眼中的「怪兽」——伊朗和朝鲜,都是冷战遗物。

各国数十年的外交拉锯,没有赢家,只有更深的敌意,无数人被推向战争边缘。

愿人们转而寻求那位奇妙的谋士、真正的君王,在祷告和谦卑中,将关係的死结带来神面前,寻求转圜。


 伊朗被制裁简史

用音乐影响世界的小众基督徒歌手


「离了你,皇冠和财富又算什麽?我不过是空虚国度裡的孤独君王。」

耶稣使基督徒成为弟兄姊妹、亲如家人,大卫牧师遂以此名发行诗歌,他用优美的词藻重新诠释圣经真理,搭配清澈纯淨的背景音乐,带领听众思考人与天父的关係,值得细品其中深意。

「朋友们不断提醒我,专注在对的事上——我只需要你。」

科特斯描绘人因罪躲避神,害怕被神抛弃,但神却是片刻不离。当亲近神变得困难,这首歌用词简单、旋律抓耳,让人更容易收听、忍不住多听,刚硬的心就逐渐被融化,被神的爱填满。

「我伫立讚叹你的创造,听见你低声说:看呐,我的慈爱永远长存。」

适合在夏夜,赤脚踏着草皮静静聆听的歌。奥莉维亚像日记一样记录她与神的对话,提醒我们敬拜的本质是亲密。观看大自然,我们会发现神并非遥不可及,他乐意向他的孩子说话。

「我空空地来到世上,众人皆知。但事实是,没有你,我才真的一无所有。」

卡斯是基督徒嘻哈歌手,她时常记录自己如何在社会中实践真理。在这首「非卖品」中,人人追求金钱、看重表面形象,可是她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于神,因为人的价值是从神而来。

我是穆斯林吗?

伊朗的伊斯兰教

018月

自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注1,伊斯兰教如穿梭针线,将新月图桉缝入伊朗历史。伊朗官方统计,国内穆斯林人口高达99.4%,其中什叶派占90到95%。然而,「伊朗态度分析与衡量团队」(GAMAAN)与「伊朗人权中心」(ABC)2020年实施网路匿名普查注2,发现4万伊朗本地人中,仅有40%认同自己是穆斯林,当中什叶派占32%,这与官方数据相去甚远。

1979年革命后,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更加确立伊朗在西亚什叶派的代表地位。此后,当局积极打造政教合一,然因手段强硬,引发人民对神权政治感冒,遵循伊斯兰教的意愿也大不如前。伊朗是极少数全面实行伊斯兰教法的国家,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法律上即被默认为穆斯林,并需注明在身分证上。然而,许多下一代已悄然远离伊斯兰教,成为「没有信仰的穆斯林」,许多人仅是迫于法律、社会压力,表面上承认穆斯林身分。而檯面下,伊朗年轻世代不断反思信仰的意义,渴望爱、幸福和归属。

注1:西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群体进行武力扩张,势力遍及欧、亚、非。

注2:事先进行市场调查,在各大社群平台有效推广。网路与匿名两个方式,给予民众安全,大幅提升结果可靠性。

代祷文

天父,伊斯兰教虽深刻影响伊朗历史,但你那超越时空的爱,早在创世以前就为人们预备。当伊朗穆斯林逐渐对传统宗教失望、灵性迷失,愿他们遇见好见证的基督徒,指引他们认识耶稣基督这条生命之路。恳求圣灵动工,使伊朗政府谦卑,以公义治理国家。愿伊斯兰教不再是伊朗人入学、就业的加分项目,不同信仰的群体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恳求天父,使福音透过网路等各样管道,撒种在伊朗年轻世代的心田,让他们在你怀中经历那完全的爱和归属,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我们不是拜火教

伊朗的祆教

028月

如果你爱狗成痴,又视苍蝇、蚂蚁、蛇为死对头,你和祆教徒的共通点可能比你想的更多。爱狗,是祆教徒的义务,他们认为狗儿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杰作,而那些不讨喜的生物与世上的缺陷,则来自恶者安哥拉•曼纽。

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西元前600年,琐罗亚斯德宣称领受天启,阐述善恶两派神祗彼此对抗不息,但末世时光明终会驱走黑暗,人类将依审判结果前往天堂或地狱。火是信徒崇拜善神的媒介,神庙中不灭的火焰象徵纯洁与永恆光辉。祆教的标志是半人半鸟图腾,3层翅膀代表「善念、善言、善行」的思想。

祆教曾是波斯帝国的主要信仰,受统治者推崇。直到西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的阿拉伯人踏上伊朗土地,祆教徒就面临长达千年的宗教压迫,被剥夺参政机会、徵宗教保护税、神庙被毁、不改教就处决等,每一步都加速祆教式微,许多信徒改信伊斯兰教或逃离伊朗。如今,祆教虽受伊朗官方承认,但境内信徒仅存1.5万人,主要聚集在亚兹德市(Yazd,祆教圣坛所在地),其他则分布在印度、北美、欧洲、澳洲等地。

代祷文

天父,祆教信徒以自己的信仰传统为傲,我们盼望每当祆教徒站在烈火前,就遇见在燃烧荆棘中向摩西显现的上帝,与你面对面说话,生命被你触摸。天父,你用智慧建立世界,并且看一切甚好,我们祷告祆教徒透过创造主的眼光看待世界,发掘你的爱。愿耶稣受的鞭伤,使祆教徒的历史伤痛得着医治,恐惧的心得着耶稣所赐的真平安。愿天父保守伊朗基督徒的生命多结果子,成为当地祆教徒的好邻舍,带领他们回主家中,世界各地也兴起服事祆教徒的事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荣耀与正义

伊朗的巴哈伊信仰

038月

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是19世纪发源于伊朗的新兴宗教。1847年,伊朗正值外患内忧,王室贪腐、列强干预,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心繫民生疾苦的什叶派学者阿里•穆罕默德(又名巴孛,意为通往先知伊玛目的门),以圣训预言的救世主马赫迪(Mehdi)注1自居,宣扬「信者得享正义」,倡议重新诠释古兰经经文,并颁布新律法,此举深受大批底层群众拥戴。阿里•穆罕默德逝世后,海珊•阿里(又名巴哈欧拉,意为上帝的光荣)继承其思想,创立巴哈伊信仰,但被伊斯兰教视为异端。

「巴哈」意为真主的荣耀,「巴哈伊」指跟随真主荣耀的人。该信仰主张宗教皆源自同一位神──他透过各宗教核心人物,例如:印度教神祇梵天、祆教的琐罗亚斯德、佛陀、耶稣、阿里•穆罕默德、海珊•阿里等,向世界传达旨意。巴哈伊信仰是未受伊朗官方承认的最大宗教群体注2,根据人权组织观察,2024年,伊朗当局持续打压巴哈伊信仰,大批信众无故遭到财产没收、任意监禁。

注1:根据经典,马赫迪将带领穆斯林走向真主的国度,而阿里符合马赫迪3项特徵:先知后嗣、以「穆罕默德」为名、末世前降临人间。

注2:伊朗宪法仅规定祆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不包括伊斯兰归主者)的信徒,为合法的宗教少数群体。

代祷文

天父,巴哈伊信仰的起源故事中,我们看见弱势群体渴望被拯救,而你是为困苦人申冤,为穷乏人辨屈的神。愿巴哈伊信徒与追求正义的基层百姓,看见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勇敢向你这位不偏待人的王呼求拯救。当他们面对政府与穆斯林群体的压力时,求你的同在与平安释放他们的惧怕与焦虑。愿你感动政府收回压迫的手,公正执法,保护各群体应得的权益。愿神感动伊朗基督徒,用真理和爱心服事巴哈伊信徒,以守望和实际的行动关顾他们的需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预备主的道

伊朗基督教

048月

2022年,伊朗最高法院裁定基督教家庭教会不违法,亦不对国家构成威胁。然而,当局仍持续逮捕基督徒,指控其危害国家安全。据统计,2022年有134位基督徒遭到逮捕,隔年增至166人。

儘管部分伊朗信徒获释,但政府持续骚扰、监视,旁人也害怕牵连,不敢与之来往。被拘留或判刑的基督徒,境遇更加艰难,许多人出狱后,往往身心受创,频频做恶梦、泪流不止。被扣上「危害国家安全」罪名的基督徒,未来生活十分难熬,且难以翻身。为保安全,一些人逃离伊朗,转往欧洲、英国、土耳其等地,寻求庇护。

儘管逼迫来势汹汹,2020年资料显示,伊朗已有逾70万基督徒,真理正在伊朗大地悄然盛放。伊朗基督徒虽可合法聚会,但官方禁止以波斯语崇拜、印製或发布基督教资源,避免大众理解福音。许多基督徒私下祕密崇拜、团契,特别是穆斯林归主者。近年,伊朗教会事工有所突破,透过不受政府管控的网路伺服器、卫星频道,让福音信息触及更多角落。

代祷文

天父,讚美你永远掌权!即便伊朗政府反对福音,你仍眷顾百姓,使他们向真理敞开心扉,得着福音的好处。求你以超然的启示,向宗教和政治领袖显明耶稣基督的身分,使福音真光穿透心牆,带来谦卑与悔改。愿他们停止逼迫神的儿女,引领百姓认识你。求你医治在恐惧中的弟兄姊妹,以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他们的心怀意念;赐给基督肢体刚强壮胆的心,坚守与主的盟约,成为荣耀神的器皿。愿你预备适合伊朗处境的装备材料,培育牧者、兴起门徒,忠心牧养羊群。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难民营的希望光芒

伊朗宣教士故事

058月

Esther来自台湾,她回应跨文化呼召,跟随团队飞往海外,服事伊朗难民。起初,她保持谦卑的心,适应新环境,神也赐下智慧,使用她对人说祝福的话。Esther深知,大使命不仅是领人归主,更是专心跟随上帝的带领,参与他所喜悦的服事中。

最初,Esther与团队透过外展行动,接触海外的伊朗难民(多数为穆斯林),并与当地伊朗教会配搭,建立波斯语家庭小组,以便深入跟进。随着慕道友、新信徒渐增,Esther便开始协助教会领袖的培育。接待伊朗家庭的过程中,神使团队注意到青年事工的需要。经过祷告寻求,Esther与几位同工开始了青年小组,一同探索最适合伊朗青年的牧养方式,他们不只与青年读经、祷告、敬拜,也透过煮饭、分享、绘画等创意方式建立关係。

一些青年对伊斯兰教和伊朗政治现况麻木、失望,他们渴望真理与自由,甚至主动表示想读圣经,让Esther又惊又喜!她便带领他们进行门徒训练,这些青年陆续经历神的爱,进而受洗归主。看着一个个在海外结识的伊朗朋友,Esther充分经历到,她所做的仅是撒种与浇灌,唯有神使他们生长。

代祷文

天父,感谢你装备Esther,帮助她回应跨文化宣教的呼召,使许多人藉着她听见好消息。愿她的身心灵健壮,免受恶者搅扰;你保守她时常连于元首基督,无论培育领袖或服事青年,都敏锐你的心意。感谢你为海外伊朗人预备福音使者,带领Esther与其团队接待服事他们,提供有如家一样的团契。恳求天父祝福Esther团队与当地伊朗教会的配搭,共同兴旺福音,合一服事主。愿天父你挑旺、兴起更多宣教士,走近海外的伊朗难民群体,与人同哀哭、同喜乐,以耶稣的爱拥抱他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年轻世代的信仰旋律

海外伊朗人见证1

068月

20岁的瓦希德与18岁的卡维年纪轻轻就离开伊朗,辗转在海外难民营中成了好朋友。透过当地的外展事工,他们走进教会。两位青年温暖体贴,总是自愿照顾教会的弟弟妹妹。将近半年的时间,一位青年辅导陪伴他们读圣经、认识基督信仰,并敏锐察觉到他们需要真实经历神,因此为他们切切守望。

两个月后,瓦希德决定受洗,他告诉辅导,自己深受一位伊朗基督徒饶舌歌手的音乐触动,他认为那是一般人无法写出的歌词,「肯定是一位特别的神触摸了他的心!」瓦希德羡慕这位歌手与神的关係,渴望神也介入自己的生命,因此决定归入主的名下。

瓦希德迫不及待与好友卡维分享这个好消息,却惊讶发现,卡维和他母亲也决定要受洗。原来,卡维私下饱受成瘾问题困扰,母亲为此忧心忡忡。一次外展聚会中,卡维的母亲尝试求告神:「如果你是真神,求你一定要拯救我的孩子!」神应允了这位母亲迫切的祈求,数月后,卡维的生命翻转更新,彻底摆脱成瘾的枷锁,这样的神蹟使卡维和母亲决心受洗,将生命交託给神。

代祷文

天父,愿真光照耀迷惘的伊朗年轻人,使他们寻见道路、真理、生命,灵命茁壮成长。求你持续兴起灵裡敏锐的辅导同工,赐给他们牧养所需的创意和弹性,陪伴海外伊朗青年成长。愿天父使用伊朗基督徒歌手,呼召他们以音乐传达真理,圣灵透过歌曲触摸伊朗年轻世代。恳求天父,预备海外教会服事伊朗青年,特别在他们的成瘾与心理疾病等挑战中,如同抬瘫子的4个朋友,锲而不捨,成为青年的帮助。愿每个海外伊朗家庭经历神奇妙的恩典,尊主为大,讚美基督是一家之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漂泊中遇见真光

海外伊朗人见证2

078月

服事伊朗难民的团队在外展聚会上初见阿米尔,同工们很快注意到他有酒瘾问题,担心他的行为可能影响其他人。团队领袖凭真理判断,温柔坚定地说:「耶稣是为生病的人而来,像阿米尔这样的人,正是我们开始外展事工的原因。」因此,领袖便持续关心阿米尔,与他分享福音,看见神的手触摸阿米尔的生命。如今,阿米尔成了新造的人,积极跟随耶稣、在教会服事,热心协助初来到的伊朗难民,勇敢地分享见证。当初的同工团队,也为此归荣耀给神。

里萨是另一位在外展聚会经历神的弟兄。过去他在伊朗不畏禁酒令,时常透过贿赂警察等非法管道,取得酒。后来,酒更成为里萨漂泊人生中仅存的依靠,令人心碎的是,这也是许多伊朗难民的缩影。一天,里萨想起外展事工曾教人祷告,他抱着尝试的心双膝跪地,神就亲自介入了他的生命,止住了他对酒的渴望,改变了他的味蕾,里萨从此对酒反胃!此后,里萨开始鼓励人持续祷告,相信神要动工,且在教会中开设查经班、带领祷告会、大胆分享真理,成为神合用的器皿。

代祷文

天父,感谢你医治阿米尔弟兄,赐给他一颗新心,也让他愿意敞开分享过去的软弱,如同井边的撒马利亚妇人遇见耶稣,就一次次对众人说:「你们来看!」不停见证基督的大能。愿你使用阿米尔、里萨两位弟兄,成为海外伊朗难民的祝福和见证,让深受酒瘾所困的人,渴望遇见大能的救主,得着真正的自由与归属。愿天父兴起并使用各样外展事工,使海外伊朗难民被事奉团队接住。我们相信像阿米尔与里萨这样的见证人,必如云彩般围绕着伊朗群体。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巴示卡迪村庄的帐篷

慕「名」而来

巴示卡迪人 Bashkardi People

088月

巴示卡迪人生活在伊朗西南方的荷姆兹甘省,以山地为主,俯瞰四周,近处的汪洋是极富盛名的波斯湾、阿曼湾。巴示卡迪人虽属少数民族,人口却不少,据2014年统计,已突破10万。同年,一众俄罗斯学者拜访此民族,原因要从扎奇里安•阿米涅夫这位学者说起。阿米涅夫眼界宽阔、好奇心十足,退休后埋首于俄罗斯巴什基尔人的民族研究,留意到巴示卡迪人与其译名十分相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促成了2014年拜访伊朗的行程。

难以想像,这两个民族的直线距离将近3千公里,竟被证实关係密切。学者到访伊朗,发现巴示卡迪人的砖房形似巴什基尔人的帐篷。屋内有现代化电器,人民盖房可领国家补助。儘管有时气温高达50˚C,巴示卡迪人的畜牧业、农业依旧发达,另有人选择前往大城市,或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就业。巴示卡迪人普遍属于逊尼派穆斯林,女性有时配戴具民族特色的头巾(Burko),宛如一副面具。根据「约书亚计画」调查,当地尚无巴示卡迪语的圣经译本,网路福音资源稀缺,恳请祷告记念。

注:一支俄罗斯的突厥民族,主要生活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

代祷文

天父,文中两个民族虽远隔千里,却因民族学者而发现彼此奇妙的关联。我们祈求你差遣福音使者不远千里来到巴示卡迪人当中,使他们知道自己是真神的儿女,恢复与你亲密的关係。盼望你带领圣经翻译团队,为巴示卡迪翻译圣经,或製作福音资源。求神拣选和预备当地人才,成为细心、忠心与专业的母语译经员,并成为族群中美好的初熟果子,他们全家都必事奉耶和华。愿巴示卡迪人无论去哪裡工作,都有机会接触福音,遇见爱他们的基督徒。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角落裡颤抖的心

法尔斯人 Fars People

098月

西元前两千年,波斯人踏足今日的伊朗法尔斯省一带,后有波斯第一、第二帝国超过半世纪的统治,而世代流转,如今法尔斯省是伊朗第四大城,一众民族在此伫足,其中包含约莫13万的法尔斯人。依地理位置,法尔斯人可再细分为西南法尔斯人、西北法尔斯人。信仰方面,法尔斯人生来是逊尼派穆斯林。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消息少之又少,仅能从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

学者曾採访患有忧鬱症的法尔斯人,有人描述:「思绪好像堵塞一般,做不了任何决定,再小的决定都无比艰难……」这些受访者在大城市讨生活,每天与数不清的对手竞争着有限的工作、教育资源,苦苦挣扎之际,身心逐渐耗竭。

部分法尔斯女性患上忧鬱症,愿意寻求医疗协助,但按时吃药却不见好转,不免消磨她们对自己和治疗的信心,而家庭问题、丈夫的行为往往间接或直接导致她们陷入忧鬱。另外,法尔斯社会对忧鬱症的有色眼光,以及家人和丈夫可能难以同理患者需求,使得患者陷入孤军奋战般的孤单处境。

代祷文

天父,我们呼求圣灵以说不出的叹息,为法尔斯人的软弱代求。愿天天背负人重担的主,收纳法尔斯女性的悲伤;当她们呼求你名,就被神光照、医治和涤淨,生命彻底翻转。恳求天父差遣具心理辅导、医学背景的女性工人,陪伴患忧鬱症的法尔斯女性,并帮助家属调适心态、学习陪伴患者。求你照看家属的身心,引领他们来到你的青草地安歇喘息,重新得力。祈求父神促进伊朗社会友善接纳忧鬱症患者;也赐给基督徒爱心、能力与恩典来服事他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好牧人,愿你平安!

加莱什人 Galeshi People

108月

2013年,学者们爬上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走进加莱什人的村落,发现加莱什人是男性牧民组成的社会经济群体。从西北部塔里什山脉,直到东部哥干地区,粗略估计有数千名加莱什人。当时,学者下的注脚是:通货膨胀、生活现代化等等,冲击着加莱什人的牧民身分,这个社会经济群体将迅速消失。不知如今他们是否平安?

资料显示,加莱什人大多为什叶派穆斯林。追随伊斯兰信仰之前,加莱什人有个恶灵阿尔(Al)的传说,相传牠以老妇人的形象出没,身形佝偻、披头散髮、青面獠牙,令人不寒而慄。此外,「约书亚计画」显示,加莱什人已有部分圣经译本、线上圣经与信仰资源,但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不明,我们也无从得知当地属灵景况及事工。

代祷文

天父,儘管我们无法掌握加莱什人的现况,但深信你以丰富的慈爱与每一位加莱什人同在,也悦纳我们献上的代求。恳求天父眷顾这群加莱什牧民,在日益艰辛的放牧环境中,经历你的供应与恩典。愿你兴起具畜牧背景的基督徒,成为加莱什人的好邻舍,将他们引到好牧人耶稣基督的面前。也求你指引那些转换职业、往城市发展的加莱什人,遇见生命成熟丰富的基督徒,帮助他们适应陌生环境与挑战、向主寻求人生方向,一生走在主所喜悦的义路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南北大不同

塔里什人 Talysh People

118月

伊朗的塔里什人,古时以塔里什山脉(今伊朗、亚塞拜然交界)、里海的屏障为家,造就出独特的文化和语言。1803年,波斯不敌俄罗斯,割让了大片土地,塔里什人的家园就此分隔,逐渐形成截然不同的南北文化。北塔里什人先后受俄罗斯帝国、苏联、亚塞拜然统治,与多种对立的文化共存,人们渴望找寻自身文化定位,但屡受打压。相较之下,南塔里什人的文化处境较稳定,虽政权几度更迭,仍旧不离伊朗文化圈,人们也较能适应。

如今,塔里什群体主要分布在亚塞拜然南方与伊朗北部。然而,由于亚塞拜然因政治因素提供失实数据,而伊朗仅统计官方认可的宗教团体人数,致使塔里什人的确切人口至今不明。塔里什人多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但由于过去深受祆教影响,民间流传诸多恶灵传说。目前缺乏塔里什人的基督教事工资讯,如信主人数、圣经译本、线上信仰资源等。恳请您继续守望。

代祷文

天父,恳求你差遣福音使者,越过地理、语言、文化的边界,来到塔利里人身边,为福音、圣经翻译、信仰资源预备道路。愿寻求身分定位的北塔里什人,藉着基督回归天父家中,找到安定的归属,以身为神的宝贝孩子,作为自己最珍贵的核心身分。父神,我们祝福亚塞拜然和伊朗政府向你回转,明白你对掌权者的託付,使他们以君王的权柄、牧者的心肠,公平看顾境内的百姓,不偏待塔里什人;愿掌权者如祭司般站立,引导全国百姓敬畏你,破除对恶灵的恐惧。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法尔斯省设拉子的山景

蚕食鲸吞

纳法尔土耳其人
Nafar Turk People

128月

纳法尔土耳其人发迹于伊朗的法尔斯省、德黑兰一带,他们有土耳其血统,但后来逐渐与周遭的阿拉伯、卢里(Luri)文化融合。1862年,卡札尔王朝沙阿号召成立部落联盟(Khamseh),其中包含纳法尔人。曾经,纳法尔人在法尔斯省的人口众多,而后不断遭邻近族群併吞,19世纪有卡什凯人(Qashqai),20世纪又窜出巴瑟丽人(Basseri)。据学者描述,1945年的纳法尔人,已经沦为一盘散沙,数百个家庭在法尔斯省南方的荒野游荡,靠打劫此区仅存的居民维生。如今,纳法尔人以法尔斯省东南部为家,也有许多人定居在设拉子北部。

近代可追溯的人口统计是1953年,当时约有450个纳法尔家庭,与1932年的3,500个家庭相比,差距甚巨。纳法尔土耳其人的传统信仰是什叶派伊斯兰教,根据「约书亚计画」的调查,当中并无基督徒,2013年后完整的纳法尔圣经译本问世,目前也有线上信仰资源。

注:Shah,波斯语的古代君主头衔。

代祷文

天父,我们虽未见过纳法尔人,但他们是你眼中的瞳仁!愿圣灵的风吹入每个纳法尔家庭,使他们渴望认识创造天地的主——他们在天上的父亲。愿这个饱经风霜的小小民族,因主耶稣所受的鞭伤得着医治,被重建在基督这稳固的房角石上。你必以华美的宝石装扮他们(赛54:11-12),让纳法尔人的生命因你而丰满,绽放光彩。愿纳法尔圣经与福音资源被妥善运用,使神大有能力的话语滋润乾渴的生命。求你兴起良善的基督徒邻舍和宣教工人,祝福纳法尔人认识你。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不曾被遗忘的羊群

瓦夫西人 Vafsi People

138月

瓦夫西人是一支默默无闻的伊朗民族,多亏有劳伦斯•保罗(Laurence Paul)这样的学者,世人才得以认识他们。这位英国学者着迷于波斯语及伊朗民俗,彷彿一生不是在研究伊朗,就是在前往研究伊朗的路上。1958年,劳伦斯从伊朗中西部收集了民俗故事,记在卷轴中,其中包含24个瓦夫西语的口述故事。儘管劳伦斯倾心研究,这些资料仍未能在他生前出版,所幸半世纪后由其他优秀学者接棒,这份贡献重大的心血结晶最终于2007年问世。

根据「约书亚计画」,瓦夫西人几乎全为什叶派穆斯林,尚未有属于他们的圣经译本。或许劳伦斯和其他学者的努力,有机会帮助瓦夫西译本圣经、线上信仰资源完成。当地是否有基督徒或事工发展仍不得而知,我们必须持续祷告。

代祷文

天父,你已差遣耶稣成为瓦夫西人的好牧人,为他们捨命在十字架上,使他们得以称为你的儿女,这是何等恩典!我们感恩过去有学者为保存瓦夫西人的文化殚精竭虑,求你兴起满有爱心的福音使者,深入瓦夫西群体生活,善用多元方式为福音搭桥。恳求调度万有的父神,召聚人才和资源,让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为福音效力,打磨出合适的瓦夫西圣经译本,以及贴近需要的福音资源,使灵粮早日喂饱瓦夫西群体,有如马太福音15:37所记:「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使节涌入,万国踏足

卡扎尔人 Qajar People

148月

伊朗卡札尔人是一支突厥民族,名字源自成吉思汗军队中的指挥官,土耳其语意为「善跑者」,他们发迹于今日伊朗东北方,现今扩及亚塞拜然、英国、美国,乃至欧洲等地。卡札尔人以治理长才留名青史,1796年,他们建立卡札尔王朝,此后统治伊朗近两百年,这也是伊朗史上最后的突厥王国。当时,法国在拿破崙率领下与英国抗衡,两国皆倚重伊朗,争相派遣大使加强与伊关係。随着政治目的减弱,外国军官或旅人驻足伊朗只为旅游,所留下的游记,让后人得以一窥卡札尔王朝的风貌。

卡札尔王朝称统治者为沙阿(Shah),意为「真主在人间的影子」,足见其权威。民间也呈现明显的阶级差异,但仍重视血缘超越社经地位。当时,王朝虽遵循什叶派伊斯兰教,但百姓信仰较为多元,包括基督教、犹太教、祆教等。时至今日,卡札尔人多追随什叶派传统。卡札尔圣经译本于2013年完成,并有线上福音资源,但尚无已知的基督徒和事工。

代祷文

天父,卡札尔人世代重视血脉,求父神向他们显明,真正的生命与血脉皆源于你,因你是向人类始祖亚当吹入第一口气息的神。愿他们欢喜领受,耶稣基督已为他们流血,使他们得着新的生命,不再只属于地上的族群,更成为神家中的子民,承受更美的国度和产业。求你浇灌圣灵、差遣福音使者,使卡札尔人得听福音好消息。我们祝福这群名为「善跑者」的卡札尔人,成为奔跑天路的健将,看见那摆在前头的永恆盼望,便向着标竿直奔,得着不朽的奖赏!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你说黑色是你最爱的颜色

卡拉戈兹鲁人
Qaragozlu People

158月

如果懂得亚塞拜然文,我们对卡拉戈兹鲁人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双深邃的瞳眸,因为「卡拉戈兹鲁」便是「黑色眼眸」之意。卡拉戈兹鲁人使用南亚塞拜然语注1,现今大多居住于伊朗西北方的哈玛丹省。历史记载,他们不仅是居住者,过去更受命统治当地。说来有趣,卡拉戈兹鲁人自认是黑羊王朝注2的后裔,彷彿他们的一切都与黑色有不解之缘。

资料显示,卡拉戈兹鲁人在1850年仅有1.2万人,此后爆发式增长,1888年达到6万人,这也说明了卡拉戈兹鲁人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原因——随着族群日益壮大,其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他们过去以牧牛为业,而今则多为商人,为伊朗的发展尽一份心力。信仰方面,有别于伊朗的什叶派多数,卡拉戈兹鲁人属于少数的逊尼派,根据「约书亚计画」,2013年卡拉戈兹鲁语圣经译本已完成,但当地尚无已知信徒、事工。

注1:指受波斯语影响的亚塞拜然语分支,以阿拉伯字母书写。

注2:古代土库曼部族的王朝,约于1375年起统治今日亚塞拜然、伊朗西北部与伊拉克东北地区,1468年被白羊王朝消灭。

代祷文

天父,卡拉戈兹鲁人的黑色眼眸是祢所造,愿祢也开启他们心灵的眼睛,被祢荣耀的光辉吸引。卡拉戈兹鲁人从牧民转型为商人,恳求祢在市集与商路上与他们相遇。愿他们经商时遇见祢的儿女,因而发现天国是藏在地裡的宝贝,不惜一切代价要得着基督这个至宝。因祢不只眷顾他们地上的生计,更渴望他们得着永恆的产业。卡拉戈兹鲁人身为国内少数的逊尼派,愿祢保守他们免受教派冲突,并呼召工人陪伴他们走上基督信仰的道路,认识最好的良友耶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塞姆纳尼诗歌与词彙书籍

慢走不送!

塞姆纳尼人 Semnani People

168月

对伊朗塞姆纳尼人而言,谈亲事要懂暗号!传统上,由男方的女性长辈,为适婚男性四处寻找婚姻对象,相中品性好、擅长打理家务的女性,便会登门拜访,而女方家人这时会为客人上茶,仅这一杯茶水的时间,便是婚事成败的关键。若互有好感,就会开启对话,而若女方家庭看不上男方家庭,喝完茶就会开始整理鞋子,暗示「该送客了」,男方代表身为明眼人,这时便会识相离开,不再多言。

塞姆纳尼人又称为库姆希人(Qumshi),是伊朗北方森南省的原住民。塞姆纳尼语在学术界备受瞩目,语言学家研究指出,塞姆纳尼语应是中古波斯语在伊朗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遗存,因其独特,国家已将塞姆纳尼语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约书亚计画」指出,塞姆纳尼人几乎皆为穆斯林,目前尚无圣经译本,也缺乏线上福音资源。

注:西元224~654年伊朗萨珊王朝的主要语言。

代祷文

天父,你从起初设立家庭与婚姻,使人类在关係中成长、体会你的爱与心意。愿这群重视婚姻的塞姆纳尼人,受感于基督无私的牺牲,在神人缔结的盟约中,经历世上最坚稳的爱。求你兴起敬畏神的塞姆纳尼人家庭,成为云彩般的见证。我们祈求你为塞姆纳尼人预备合适的圣经译本与福音资源,让他们以熟悉的语言听见生命之道,并心土柔软,欢迎基督和福音使者进到心中与家中,捨不得提鞋送客。愿青年事工及时关注塞姆纳尼年轻人,展开行动。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位于伊朗恰克恰克村的祆教圣地

请说通关密语

达里人 Dari People

178月

世界各地的人不乏使用暗号、密语,传递不欲人知的祕密,沟通时不仅让人感到安全,有时更表明身分归属,伊朗达里人的语言便是一例,他们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俗称祆教,详见8月2日),属于伊朗的宗教少数。身为穆斯林群体的一座孤岛,达里人为了避免穆斯林了解他们的宗教、习俗,发展出让他们骄傲的琐罗亚斯德达里语,仅口头使用、没有文字。由于大环境使用官方语言波斯语,加之人们大规模迁往都市、国外谋生,达里语逐渐成为濒危语言。所幸学者成立语言计画等方式,努力保存达里语。

达里人原先生活在伊朗雅兹德省、克曼省,他们尊崇的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度成为世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几乎所有达里人皆是琐罗亚斯德教徒,他们相信代表光明的善神是世界的主宰,与代表黑暗的恶神不断争斗。根据「约书亚计画」调查,达里人当中没有已知的基督徒,且仍缺乏圣经翻译、线上福音资源。

注:达里人称之琐罗亚斯德达里语,外人则称之为伽布里语,还有许多别称。

代祷文

天父,当年庞大的祆教群体受逼迫而四散,留下的达里人不得不谨言慎行。求你用完全的爱充满他们,除去惧怕。愿伊朗政府与社会以怜悯之心,为信仰少数群体营造友善的环境。恳求天父引领语言复育计画,使达里人珍视的母语得以妥善保存。你必装备宣教工人,从学习达里语开始,一步步走近达里人,并开启伊朗基督徒和达里人的相遇之门,使你的儿女乐意接待和祝福他们,如同主耶稣所说的:「这些事你们做在我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所思在远道

马马萨尼人 Mamasani People

188月

一首古老诗歌从远处传来:「一个家、一颗快乐的心、一个爱人。」(Ye pain dari, ye del x asi, ye tia kali.)歌声迴盪在伊朗札格洛斯山谷间,那是游牧民族马马萨尼人的家园,他们赶着牛隻,行过四季,一切足矣。

1960年代,巴列维政府有意推行国家改革,大手一伸,将土地收归国有,流放、处决马马萨尼部落首领,大批族人被迫过上定居的城市生活,成人加入工作竞争,下一代则走进学校,或出国深造。结果,马马萨尼人确实达成阶级流动,在军事、医疗、商业等领域任职,但经历的苦楚一言难尽,这也成了马马萨尼歌手的创作题材,这些歌曲保有其民族特有的旋律与风格,使用传统乐器萨兹(Saz)、诺卡雷鼓(Noqareh)。

「约书亚计画」显示,马马萨尼的总人口超过13万人;而根据2008年的游牧人口统计,马马萨尼群体中仅存1.5万人从事游牧业,其馀皆迁往城市。马马萨尼人是卢里人(Luri)的分支,民族信仰是什叶派伊斯兰教。马马萨尼圣经译本仅部分完成,但已有网路圣经资源。

代祷文

天父,马马萨尼人过去的伤痕,使他们即便在各领域安身立命,心中仍对回不去的家乡怀着深深的嚮往。愿那些在山间游牧或在城市努力求生的马马萨尼人,都在你的爱中知道自己有不动摇的家——一个永远欢迎他们、永不消失,能抚平他们心灵皱褶的地方。愿他们的乐器不只弹奏哀伤的流离歌,终有一天响起得救的乐歌,充满喜乐与生命力,见证你更新一切的大能!甚愿你推进圣经翻译工作,并呼召深谙游牧传统的宣教工人,愿意付上跋山涉水的代价,找寻马马萨尼人。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伊朗的祕密武器

南塔特人 Southern Tati People

198月

1980年4月,伊朗、伊拉克边境冲突不断,紧接着展开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过程中,伊拉克的反情报部门监听伊朗无线电,持续掌握伊朗作战策略,最让伊朗感到棘手的是,不论使用何种语言加密,伊拉克皆能一一破译。此时,伊朗巧妙运用其丰富的文化,使出杀手锏──塔特语,伊拉克才踢到铁板,这少见的语言助伊朗一臂之力,保住情报安全,直到战争落幕。

塔特语的使用者──南塔特人主要分布在亚塞拜然,直到伊朗北呼罗珊省一带,据统计约有40万人,他们的文化透过塔特语传递。南塔特人大多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也有少数逊尼派,另有部分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根据「约书亚计画」,南塔特人尚未有属于自己的圣经译本,当中也没有已知的基督徒。

代祷文

天父,早在塔特语有功于伊朗之前,你就深知南塔特人的价值,那是你捨弃爱子耶稣,重价所买赎的生命。愿运筹帷幄的主,率领宣教士为南塔特人的灵魂争战,使用十字架这个福音祕密武器,以最温柔、最出人意料的方式,攻破拦阻人心认识神的营垒,融化他们的心防,使他们愿意回到天父的家中。祈求天父,兴起有语言恩赐的工人,为南塔特人翻译圣经,破解你的爱的语言,让南塔特人得以知道福音的大好消息,愿许多人因阅读神的话而受造就、灵裡甦醒。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一张地毯说一个故事

巴哈鲁人 Baharlu People

208月

巴哈鲁人是突厥民族,分布在伊朗呼罗珊省、克曼省、法尔斯省,及亚塞拜然。他们曾过着游牧生活,例如:位在法尔斯省的巴哈鲁人,夏季在设拉子以北,冬季便举家搬至法尔斯省东南部。然而,1859年,一位众人敬服的领袖过世,部落内部爆发权力斗争,由于死伤过于惨重,倖存的族人再也无法负荷漫长的迁徙路程,于是法尔斯省的巴哈鲁人方才定居下来。最终,伊朗境内的巴哈鲁人在二战时全数定居下来,二战结束前,学者前往法尔斯省,留下「部落组织、民族特徵快速消逝中」的纪录。

巴哈鲁人在游牧时期手工编织的地毯,如今在市面上价格不斐。巴哈鲁人的设计灵感源自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这些地毯反映了他们的宇宙观。巴哈鲁人属于什叶派,当地没有已知的归主信徒,但已有宣教组织预备了圣经译本和线上福音资源。

代祷文

天父,愿你藉由自然环境或圣经〈创世记〉,向巴哈鲁人启示你自己,引领他们看见万有皆出于你,更属于你。愿你得着这些心灵手巧的巴哈鲁人,祝福他们如同会幕巧匠比萨列等人,「蒙耶和华赐智慧、聪明,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做工」,为建造神的家和属灵群体,献上各样恩赐才能。天父,你记念巴哈鲁人过去的坎坷,收纳他们的眼泪,帮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拥有绝佳的适应力,开展新生活。求你兴起宣教士,从巴哈鲁人熟悉的文化、历史中,找到为福音搭桥的元素。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谁永远掌权?

穆卡达姆人 Moqaddam People

218月

恰逢其时的重要性,穆卡达姆人肯定最了解。这个民族一朝跻身名门望族,顺风顺水地在伊朗政治圈打滚数百年,虽近代不再掌实权,却仍坐拥万贯家财。

萨法维帝国(Safavid,1501-1736)统治伊朗时,穆卡达姆人受沙阿(伊朗古代君主头衔)青睐,族群不仅快速增长,更被钦点为马拉盖省总督。此后,穆卡达姆人稳坐自治总督之位,直到1925年巴勒维王朝兴起,才失去实权。学者形容,昔日的穆卡达姆人兼具领袖风范、政治手腕和经济实力,并懂得效忠统治者,因此权倾一时,不受沙阿与王储干预。1925年后,留在马拉盖省的穆卡达姆人依然富足,只是政治影响力已成追忆。

穆卡达姆人的近况,如人数、信仰状态、需要等,无从得知。但按照传统,他们是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的群体。根据「约书亚计画」调查,他们已有圣经译本和线上福音资源。

代祷文

天父,愿曾经手握大权的穆卡达姆人,从世事更迭中,体会地上的政权都会过去,唯独真神永远掌权,便渴慕进入天父不动摇的国度。我们祝福世居高位、拥有财富及权势的穆卡达姆人,蒙圣灵动工,转而思念天上的事,将财宝积攒在天上,那裡没有虫蛀、不会锈坏,更没有盗贼。恳求天父兴起福音工人前往伊朗马拉盖省,活出基督内住的生命之美,且有驯良如鸽、灵巧像蛇的智慧,谈论金钱观、地位、信仰等议题时,使人切慕真道,无不口称耶稣是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永远的外人

贾德加尔人 Jadgal People

228月

常说婚姻联繫的不只是两个人,更是两个家族,这件事贾德加尔人再清楚不过,他们对姻亲关係极度不信任,只相信自己人,所以必须与本族人通婚。再者,贾德加尔人严谨实行父系继承,女儿没有家产继承权,女婿不仅被当做外人,更永远无法打入亲家的社交圈。贾德加尔人内部曾有建议与外族通婚,并给予女性继承权,但未获得群体同意。

贾德加尔人自称从巴基斯坦信德省而来,往西迁移。2008年的数据显示,伊朗南部、近波斯湾一带,约有2.5万名贾德加尔人,另有人安顿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曼,但巴基斯坦仍是主要居住地。贾德加尔人主要使用贾德加利语,也精通数种语言,如波斯语、俾路支语等。贾德加尔人大多是穆斯林,当中没有已知归主信徒,且2021年才完成部分圣经译本,线上福音资源也不充足。

代祷文

天父,贾德加尔群体中的女儿和女婿,在父系继承制下被视为外人,愿他们得听大喜的信息——耶稣基督十字架的爱,打破了一切隔阂,在你的家中没有局外人,你的救恩和丰盛的产业,他们也有分其中,便欢喜快乐地迁往你爱子的国度,作你永远的子民。愿这些新造的人,创造新的家庭文化,向家中边缘人展现基督的爱和接纳。求天父看顾需要自立的家庭,预备合适事工与基督徒邻舍,温暖扶持他们。愿各地的贾德加尔人遇到灵命成熟的福音使者,以合适语言,向他们讲明福音的奥义。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翻山越岭小能手

桑吉萨里人 Sangesari People

238月

桑吉萨里人平时住在伊朗中北部的森南省(Semnan),身为伊朗高原厄尔布尔士山(Alborz)的半游牧常客,每年4~8月是他们的游牧季节,路途上,他们时而驱赶庞大羊群,显示其身分贵重;时而人手一顶高大黑山羊毛帐篷,就地安歇,携带方便,搭建容易,抵御酷暑就靠它。他们也与其他游牧民族、邻近村落往来贸易。桑吉萨里人的游牧路径是世界最长的,超过1,500公里,他们的祖先帕尼人(Parni)似乎也擅长跋山涉水,据说西元前200年从俄罗斯南部起行,最终落脚里海东南侧。

桑吉萨里人是手工地毯大师,最擅长梳理千丝万缕的线,耗时数月才得来的地毯,闪耀着传统的光芒,丝毫不逊色于快时尚文化,2022年义大利更曾为其精妙工艺设展。桑吉萨里人对吃也很有一套,能使用绵羊奶或山羊奶酪製成32种乳製品,样样皆独特,其中一种富含钙质的起司(Aroushe),已流传三千多年。

代祷文

天父,你愿支搭帐棚在桑吉萨里人当中,与他们同住,称他们为自己的子民。我们祷告,你使桑吉萨里人在游牧途中遇见归主民族,被他们散发的馨香之气吸引,就对福音产生好奇与渴望。桑吉萨里人长期过着半游牧生活,如今全球暖化加剧,祈求圣灵感动伊朗各界纪念这群少数,关注气候变迁对桑吉萨里民族的影响,透过环保、人类学等专业,有智慧地协助桑吉萨里人。恳求天父,差派熟悉半游牧文化的宣教士,成为厄尔布尔士山上的福音使者,效法耶稣的爱,不惜千里的代价也要寻回他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从养骆驼到大城市

库罗什人 Korosh People

248月

放牧双峰骆驼的技能,竟是进入庞大部落的门票?来看看伊朗库罗什人的故事。过去,库罗什人在法尔斯省放牧骆驼,一些人因乾旱迁往西北方,而获得卡什凯(Qashqai)这个庞大部落的青睐,在整个部落随季节迁移时,负责照护、管理整个部落的「重要资产」。随着近来畜牧业衰微,许多库罗什人改以农业为生,或进入大城市从事工业、贸易。

2015年的研究显示,库罗什人分布于伊朗西南方的荷姆兹甘省,延伸至中部的法尔斯省,一直到西北方的胡哲斯坦省。库罗什人通常以小群体为单位,住在不同社区中,难以精准统计人数,1979年学者估计有40至50个家庭,2004年增加到约200户,2015年逾1万人。

1970年代,学者哈米德(Hamid Mahamedi)在田野调查时,发现库罗什人仅在家中使用库罗什语,外出则使用卡什凯土耳其语;2011年,学者贾哈尼(Carina Jahani)和努尔扎(Maryam Nourzaei)发表附逐字翻译的库罗什文本;2014年,学者萨拉米(ʿAbd-al-Nabi Salāmi)指出各地库罗什语受波斯语的影响程度不一。小小的库罗什人,似乎吸引着许多学者的目光。

注:见宣教日引2021年5月16日文章。

代祷文

天父,代祷者指着地图纪念库罗什人,相信圣灵更是亲自触摸、充满伊朗的土地,用说不出的叹息为他们的生命祷告。恳求天父看顾离开部落、放下畜牧业的库罗什人,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发展专业技能,顺利完成生活转型。你丰富的爱填补他们失根的空缺,并预备基督徒邻舍与同事关顾他们。天父,谢谢你保守库罗什人在伊朗南方安定生活,感动不少学者关注这个小众民族,愿你兴起宣教工人接触库罗什人,把握机会发展社区事工,服事各地的库罗什群体。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新名新生命

艾纳卢人 Aynallu People

258月

在法尔斯省,艾纳卢人与另外4个民族,包含巴哈鲁人(详见8月20日)、纳法尔土耳其人(详见8月12日),由于地理环境相邻,皆传承编织地毯的文化,且崇尚抽象的鸟类图腾,但唯有艾纳卢人将「长角的鹿」的元素纳入地毯设计。然而,据传13世纪,他们定居法尔斯省后,技艺逐渐失传。

艾纳卢人属于突厥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中部、亚塞拜然、法尔斯等地。据传,艾纳卢人出自易卜拉欣•伊纳尔(Ibrahim Inal)的家族或随从,他是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一位王子。后来,艾纳卢人被併入什叶派的沙赫色文(Sahsevan)部落联盟,因而衍生出两个名字:「伊曼鲁」(Imanlu),意为「信仰者」,以及「伊南鲁」(Inallu),意为「相信」。

艾纳卢人使用南亚塞拜然语,根据「约书亚计画」调查,此语的圣经翻译已于2013年完成,亦有线上福音资源。然而,艾纳卢人今日的人口规模、生活情况、实际需求,仍不为外界所知,邀请您持续关注与代祷。

代祷文

天父,我们虽不晓得艾纳卢人的现况,但你从未遗忘他们,你就像引颈盼望小儿子回家的慈父,渴望将孩子拥入怀中。愿圣灵赐下得救的智慧,使被称为「信仰者」与「相信」的艾纳卢人,将信仰的热忱与生命焦点转向主耶稣,如同扫罗遇见主,获得了新名字保罗,心灵的眼睛被开启,生命与你紧密相连。愿南亚塞拜然语圣经、福音资源,广泛流通在艾纳卢人当中。你那富有生命、辨明人思想、动机的话语,叫人心在你面前无法隐藏,使艾纳卢人俯伏敬拜基督,领受恩典与怜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舞动传统

南卢里人
Southern Luri People

268月

远处鼓声、喇叭声此起彼落,人群热闹喧腾,只见一人挥舞树枝攻击,另一人矫捷跳跃闪躲。这不是冲突现场,而是南卢里人庆典中的传统舞蹈「树枝舞」(Chubazi),舞蹈灵感源自古代英雄战斗情景。这份英雄气节延续至近代,1915年英国入侵伊朗,南卢里人赖斯•阿里•德尔瓦里挺身而出,号召民众保家卫国,被誉为「伊朗民族英雄」。

南卢里人是卢里人中一个小群体,人口约120万,分布在伊朗西部和西南部,如艾赫瓦兹、设拉子等札格洛斯山脉(Zagros)周围的城市。过去,南卢里人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如今已定居,以务农为生。南卢里语是他们的传统语言,但商务或洽公多使用波斯语。

南卢里人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目前尚未有已知的归主信徒。感谢主,2024年推出了南卢里语的圣经APP,为福音工作带来契机。此外,南卢里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擅长波斯语,若希望与女性日常交流、建立关係,可优先学习南卢里语。然而,需特别留意,政府十分关切外国人在伊朗的举动。

代祷文

天父,南卢里人尊崇保家卫国的英雄,愿他们早日明白你使人安然居住,那城若有主保守掌权,必不动摇(诗46:5)。感谢你让南卢里语的圣经APP得以推出,求你吸引许多人下载、阅读,被信靠神的属灵勇士们感动──摩西的忠心、大卫的勇敢、约沙法祷告退敌──而愿意降服真正的救主耶稣基督,因主是捨命拯救万民的王。主啊,南卢里人长年务农,求你赐下春雨秋雨,降福于他们的土地,也使他们的心田得着福音的甘霖,认识那赐生命之粮的基督,不再乾渴。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这天,我家放假

拉科人 Lak People

278月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后,在第七天歇息。而在伊朗,拉科人也有类似的传统,他们一週中会选定一天休息,有趣的是,每个家族的休息日不同,这种归属感代代相传,例如:你家固定这天休息、我家固定在那天放假。另外,拉科人拥有自己的曆法,其中包含对民族意义重大的宗教庆典、农业生活、自然气候等,且月份、节日皆有独特名称,类似于华人的农民曆,充满古老的智慧。

拉科人主要分布在伊朗西部,拉科在波斯文的原意是「数十万」,可能与其人口规模有关,虽无从得知近期的人口统计,但1992年的研究估计,当时有50万拉科人。至于他们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他们与卢里人、库德人是同族。特别的是,拉科人一向以尚武闻名,且有女性随丈夫上战场的传统。

拉科人大多是什叶派穆斯林,也有少数人信奉神祕的雅赛尼派,其主要源自苏非派伊斯兰教,并相信人类需要轮迴1,001次,灵魂才会与神合而为一。目前,拉科人中尚无已知的归主信徒,拉科语的圣经翻译也尚未完成。

代祷文

天父,你是创造天地的主,设立了安息日,使人歇息自己的工,安静仰望你,重新得力。盼望拉科人有一天知道,这休息的传统源自于你,唯有你引导人进入真正的安息。愿拉科人看重与你连结,得享从你而来的安息。主啊,你的话语是光,是生命,能改变人心;求你感动语言学家、翻译团队,使你的圣言被拉科人听见、领受,成为他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求主预备宣教工人,进入这片未得之地,将福音的种子撒在拉科人的心田,藉由圣灵的浇灌,结出信心的果实。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写一首我们的诗

卡拉诘人 Khalaj People

288月

伊朗卡拉诘人属于突厥民族,11世纪随着塞尔柱土耳其政权迁入伊朗,如今他们主要生活在伊朗中部,共约50~60万人。过去100年,伊朗政治、社会经历颠覆性的变革,加上乡村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迫使过去与世隔绝的卡拉诘人纷纷外迁,转而适应城市生活、网路时代。然而,母语卡拉诘语因口传为主,在卡拉诘人口分散之后,传统文化也面临流失的危机。

「我爱那甜美的卡拉诘语,思念卡拉诘的村庄与土地。日夜不停祈求清风,将我的问候送达同乡,并为我捎回他们的消息。」近年,卡拉诘人在社群媒体上掀起民间新诗的创作热潮,这是卡拉诘知识分子的创举,他们期盼为濒危的口传文化抢时间,借助虚拟平台让节庆仪式、游戏、谚语得以「复活」。这些努力不仅唤起民族意识,更将珍贵的文化资产传递给下一代,甚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讚誉。

此外,新诗主题也拓展至个人生活与情感表达,例如:卡拉诘人大多为什叶派穆斯林,相信救世主马赫迪必再来,其诗歌便流露对此的热切期盼:「慈悲者,甚愿有朝一日能见您。我们的马赫迪,应许时刻将至;慈悲者,您何时降临?」

代祷文

天父,卡拉诘人热切保存传统文化,社群媒体成为他们振兴语言与文化的平台,求你使基督徒有机会与他们展开交流,也让福音信息透过网路进入卡拉诘人的世界。我们恳求你兴起基督徒学者,参与卡拉诘文化的研究与复育,不仅帮助卡拉诘人保存历史和语言,更让宣教工人藉此深入认识这个民族,摸索如何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传讲福音。求你让基督的爱透过学术交流与文化的对话被看见!愿伊朗中部城市兴起服事卡拉诘人的事工,陪伴他们适应生活变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诗一般的语言

加济人 Gazi People

298月

「说来有如唸诗句,音调优美且富有音乐感,丝毫不显生硬。」语言学家如此形容加济人的母语──加济语。这门古老语言历史超过3千年,影响范围曾十分广阔,从伊斯法罕方圆百里,甚至延伸至高加索地区。然而,16世纪萨法维时期将首都设在伊斯法罕后,加济语逐渐被波斯语取代。近年,伊朗政府开始重视这美丽却濒危的语言,2016年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呼吁各界携手保存。然而,守护加济语并非易事。

虽然伊朗约有40%人口的母语并非波斯语,但教育体系仅使用波斯语授课。以加济人为例,孩子进入求学阶段,学校、家庭彷彿分裂为两个世界。为了应对课业,他们必须努力学习波斯语,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使用加济语与长辈交流的能力。这种隔阂不仅削弱了加济语的传承,也使后代与加济文化记忆渐行渐远。这份痛苦不仅是加济人的故事,也是伊朗许多非波斯语民族的共同经历。

代祷文

天父,万族以熟悉的心灵语言表达情感,愿加济人亲身经历,无论语言如何变迁,你始终是最能理解和回应他们心声的神。当加济人在环境变迁中感到无助、孩子在学校使用不同的语言时,求你使他们不因语言而产生隔阂,反而因此寻求你的恩典,更深相连。求父神差派工人,帮助加济人不只努力守护过往,也能在基督裡找到未来的盼望。愿政府推展有效的加济语保护计画,并能培育加济语老师,在加济语地区开设母语学科或课程,也愿加济家庭重视母语的教导。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好奇心编织友谊路

卡什凯人 Qashqai People

308月

纽西兰地毯修复师与伊朗游牧部落有何共通之处?答桉是华丽的手工地毯。身为纽西兰唯一的地毯修复师,安•威廉斯(Anna Williams)对伊朗卡什凯人深深着迷,她曾7度到访伊朗,与卡什凯人住在一起,只为深入学习他们编织地毯的细节与技艺,这段跨越文化的深厚友谊,甚至被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

卡什凯人属于突厥民族,伊朗境内约有96万人,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部。他们是传统的游牧部落,每年春秋两季,人们会穿越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山脉,进行为期3~8週的迁徙。虽然如今驴、马已被汽车取代,但每天扎营、砍柴、打水、喂养牲畜、烹饪的生活,依旧艰辛。有些卡什凯人为延续传统感到骄傲,有些人则选择进入大城市,适应定居生活。

国家政策变迁,深深影响卡什凯人生活。过去,政府将部落土地收归国有,导致卡什凯人一度分散;此后,他们为争取土地使用权,与政府张力暗伏。身处在伊斯兰政权下,多数伊朗卡什凯人自称是穆斯林,但与伊斯兰神职人员、其他穆斯林的接触甚少,对许多卡什凯人而言,伊斯兰教或许更接近一种身分认同。

代祷文

天父,求你赐给伊朗的基督徒一颗好奇心,让主耶稣的爱成为他们跨越距离,走近卡什凯人的动力,与之建立美好的关係。求你兴起基督徒艺术家、手工艺师、商人,透过艺术与营商宣教与他们连结,以爱、创意和诚信见证基督的同在,在合作交流中打开福音之门。愿牧民们不只为牲口寻找青草和水源,也被你所差遣的福音使者找到,得知大牧人耶稣也为他们的生命预备了青草地和溪水边。我们祷告,伊朗政府与卡什凯人找到和平共处的方法,政府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改善卡什凯人的生活条件。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这一天,请按着圣灵的感动,写下你对伊朗的祷告。

318月

亲爱的天父,

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