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苏门答腊

她的美丽与哀愁

6月
1-30

赤道线上,一座岛屿静静地横卧——苏门答腊。她的美丽令人深深着迷,也令人心生妒忌。出生在欧亚地震带的她,注定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命运。

苏门答腊西部,巴里散山脉巍峨耸立,如同岛屿的嵴梁,藏匿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火山喷发留下的矿物质,如滋养生命的乳汁,使土壤充满生机。相比之下,东部宽阔的地貌别有风情——河流如巨匠的凋刀,巧手凋琢出沼泽与湖泊迷人的景致。儘管东部的土地看似贫瘠,其经济价值却丝毫不减,盛产棕榈油与石油,支撑着印尼全国近3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

苏门答腊自古因黄金资源而闻名,16世纪吸引了无数葡萄牙探险家前来寻金。岛上曾兴起强大的室利佛逝王国,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和重要的香料贸易枢纽,更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外交和贸易关係。

茂密的热带雨林是苏门答腊最壮丽的风景,红毛猩猩、老虎、貘在此自由驰骋。然而,印尼政府的贪腐陋习和肆意的森林开发,迅速吞噬这片原始生态。即便是所谓的「保护区」,也难逃毁灭的厄运。作为欧亚板块的西缘,地震如伺机待发的凶勐野兽。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10公尺高的海啸吞没一切,8万条生命顷刻间消逝,在亚齐省和北苏门答腊省留下一道难以癒合的创伤。

52种语言在苏门答腊岛上百花齐放。这些语言源自不同族群,却又文化相近,均属南岛语系。东部主要使用马来语,南部和中部通行楠榜语和米南佳保语,北部山区流传巴塔克语,最北部沿海地区则以亚齐语为主。

从印度教、佛教到伊斯兰教,每一种信仰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如今,伊斯兰教已成为苏门答腊岛上的主流,但六大宗教注和谐共存,见证着印尼的包容与多元。

注: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

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6月1日

加入之前,你必须要先知道的事

北加人
Pekal People

016月

苏门答腊岛西南岸有一群北加人,他们居住在明古鲁省。这裡西临印度洋,东倚巴里桑山脉,风光明媚;区域内,有连接楠榜省与巴东的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大部分北加人信仰伊斯兰教,但也会唸咒语祈雨、赶鬼。

要成为北加人社群的一员,你需要选择一个氏族(北加人分为数个氏族);接着,洗手作羹汤,为未来家人烹饪美食。记得准备充足的分量,因为邻近氏族也会受邀同乐。觥筹交错之后,你就会被接纳为北加人的一分子,不分种族、宗教、教育程度或经济地位。

成为北加人,意味着你需要遵守他们的习俗、传统,他们有强烈的互助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义务和责任。即使收入不高,他们仍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也会捐款修建清真寺。

然而,与苏门答腊其他地区相比,北加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他们在教育、医疗、农业和科技等领域,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让我们认识了北加人,他们不拘小节、看重团体,与之同桌用餐便可成为家人的文化习俗,让我们联想到主在被卖那夜,召聚门徒同享祂在世上最后的一餐,让门徒知道将来如何纪念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不仅如此,主更在永恆裡为我们预备好宴席,等着我们参与。天父,我们相信祢深爱北加人,在我们不认识他们时,祢早已经按名字认识他们每一个人。祢的救恩,他们也有分。恳求圣灵光照北加人,带领他们认识福音,使得他们也能赴祢天国的宴席,并在圣餐中享受与主同桌吃饭的美好。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一公斤与两公斤的平衡

勒薑人
Rejang People

026月

勒薑人住在巴里桑山脉的山坡上,气候凉爽。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勒薑人口约有35万人。研究显示,勒薑人是来自北婆罗洲的砂拉越人(Sarawak)的后代,使用勒薑语,与周围民族的语言互不相通。

勒薑文化中,夫妻的责任分配有着明确的框架。妻子若负重一公斤,那麽丈夫至少需要负重两公斤。丈夫肩负着照顾妻小的的重任,辛勤地在外工作养家。相比之下,妻子被视为辅助角色,不宜在外过度勤奋工作,因为这可能会让丈夫感到难堪,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妻子比较轻鬆,相反,家中的粗活大多由妻子承担。

勒薑人坚持传统农法,不使用化肥,每年只种植一季稻米,同时或轮流种植其他作物。勒薑人的农业活动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禁忌和迷信。例如,在田地裡禁止吹口哨、用手指东西。这些看似简单的规矩背后,是勒薑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并揉杂泛灵信仰。

代祷文

天父,愿祢转化勒薑人的文化习俗。祢设立婚姻,让人知道如何在婚姻中彼此相爱,恳求祢也如此带领勒薑人,让他们将焦点从社会的眼光转向祢,知道彼此的价值是来自于祢,重新学习敬爱彼此,使二人真正成为一体。愿圣灵光照勒薑人的属灵光景,在重重的迷信和禁忌中,看见十字架的大爱,体会在神的爱裡没有惧怕。愿祢的救恩进入勒薑社群,释放他们被掳、受綑绑的心,带领他们认识耶稣基督,也透过耶稣基督,与神恢复和好的关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向米神求丰收

拉基坦人
Lakitan People

036月

如果你询问居住在苏门答腊卢布林高城外拉基坦人的信仰文化,他们会说信奉伊斯兰教的唯一真神安拉。然而,他们仍受传统泛灵信仰影响,也吸收了苏菲主义的色彩。他们的宗教信仰涵盖生活各方面,从住房、工作到日常大小事。村中有「术师」为村民驱魔和治疗,并代表族群向米神祈求丰收。

拉基坦人的生活简单,多数人务农。许多人在沼泽地种植稻米。有些人会进城,在政府机关或私人农地工作,种植橡胶、茶叶、水果、肉桂、丁香、棕榈糖或咖啡等。除了务农,一些人在城中从事收入不稳定的临时工作,如木匠、矿工或砌砖工人。

儘管拉基坦人就业不稳定、缺乏教育资源,但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稻米种植为他们提供足够粮食。饮食上除了米饭,还有多样的蔬菜和肉类,河裡也有鱼可以供他们捕钓。

代祷文

天父,祈求祢赐智慧给印尼政府,制定公平正义的政策,关注拉基坦人的需求,解决他们长期面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愿非营利组织成为神祝福拉基坦人的管道,为他们提供就业辅导、工作媒合与谘询,帮助拉基坦人找到稳定的工作,改善他们的生计。全能的主,恳求祢亲自向拉基坦人启示祢自己,打开他们的心眼,使他们有机会认识祢,明白祢才是一切丰盛、医治和平安的源头,在基督的裡面找到真正的满足和永恆的盼望。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沼地种水稻的民族

班尤阿辛人
Banyuasin People

046月

班尤阿辛人居住在苏门答腊南部班由阿辛摄政区,是穆西河流域众多民族之一。由于该地区普遍使用穆西语沟通,靠近流域的族群常被统称为穆西人。然而,班尤阿辛人与其他穆西民族仍有诸多差异。他们分布在沼泽、湿地、河岸,甚至西部山林,遍及班尤阿辛摄政区近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班尤阿辛人主要务农,种植水稻和各种蔬果。他们也在椰子园、油田和橡胶园担任採收工人。过去是父系社会,但现在可追溯父母双方的家谱,重要家务需双方同意才能决议。婚礼中仍保留象徵女子离家的仪式。

虽然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仍深受传统泛灵论影响。当地各处可见先人坟墓,有崇拜祖灵、向祖先祈求保佑的习惯。他们并非落后民族,但需要更稳定的经济发展。且因住在河流附近,日常所需仰赖河川,疾病也容易借由河流传播,所以需要淨水基础建设。

代祷文

天父,求祢赐予地方政府智慧和远见,为班尤阿辛人建设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引导他们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促进班由阿辛摄政区的经济发展,使这片土地繁荣昌盛,居民安居乐业。祈求神丰富供应,为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完成各项建设,差遣专家学者来到这片土地,为当地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也求神赐福班尤阿辛人每季的水稻种植,使土地肥沃,雨水充足,让他们的劳作得到丰厚的收穫。愿圣灵浇灌班尤阿辛人干枯的心灵,使他们渴望寻见救主耶稣基督,并在祂裡面寻获稳妥与喜乐。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赛卡尤人老照片

追求进步的河岸人

赛卡尤人
Sekayu People

056月

赛卡尤人居住在穆西拉瓦斯区、双溪利林区、拉基坦区、穆拉吉林吉区等地。他们因居住在穆西河域,被称为穆西人,又因居住在河岸而被称为河岸人(River People)。他们的房子建筑特殊,惯用木柱架高,且多数人居住在靠近城市的地方,生活品质和经济地位相对稳定。

多数赛卡尤人从事农林渔牧业,但住在巨港市的赛卡尤人职业多样,从大学教授、专业研究员,到船坞工人、土地开发业者和三轮车司机。他们会说穆西语、巨港语和赛卡尤方言,但学习赛卡尤方言的人越来越少,面临文化传承危机。

几乎所有赛卡尤人信奉伊斯兰教。每个村落都有清真寺或祈祷室,以及教导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的学校。然而,当地仍有寻找术师占卜或治病的习惯。

代祷文

天父,谢谢祢丰盛地供应赛卡尤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然而,我们祈求圣灵开启他们的眼,让他们看见物质丰足之外,还有更深层、更持久的满足,那就是认识祢、亲近祢的喜乐。父神,祈求祢的灵浇灌在赛卡尤人,点燃他们对真理的渴慕,让他们的心被祢的爱触摸,被祢的真理吸引。愿福音深入赛卡尤人社区的每个角落。求神差遣祢的使者,无论是宣教士、本地信徒,还是各种媒体管道,都成为祢恩典的器皿,将救恩的信息带给赛卡尤人。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大水的民族

巴领旁人
Palembang People

066月

巴领旁人傍水而居,大部分落脚在苏门答腊岛东部巨港市,举世闻名的穆西河在这裡与其他河流汇合,为巴领旁人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源,如沐浴、洗衣和灌溉稻田,还为他们带来了便利的水路交通。巴领旁人充分发展水资源的优势,以小船贩售农作物,催生出热闹的水上市场(Pasar Terapung)。

然而如何与水和平共存,是巴领旁人生活的重要课题。他们需要外界的援助,建设更完善的排水系统,应对洪水威胁、在干旱季节改善灌溉系统,以及提升农业技术,增加一年一穫的稻米产量。

巴领旁人信仰伊斯兰教。每逢週五下午,街道上总是人烟稀少(参加礼拜)。不过,萨满在巴领旁人心中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论是遗失物品,抑或疾病缠身,百姓仍会寻求萨满的帮助。

代祷文

天父,巴领旁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无常中,我们知道祢才是坐在大水之上、掌管万有的神,求祢让他们明白这项真理。恳求主,祢亲自向巴领旁人显现,使他们快快得着祢的救恩,整个族群都转向祢,不再倚靠安拉与萨满,踏上跟随祢的道路,经历生命得更新和饱足的喜乐。也求祢为巴领旁人预备适合的专业团队,帮助他们改善农业、排水和灌溉技术,提升生活品质。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小螳螂大智慧

拉瓦斯人
Rawas People

076月

相传,一名女子在河边看见巨型螳螂与其他昆虫厮杀,甚感兴趣,看得入迷。她迟迟未归,让丈夫气愤不已。丈夫找到女子后,忍不住动手殴打,女子却从容闪避且出手还击,让丈夫大吃一惊。女子说,她从螳螂与昆虫身上观察到自我防卫与格斗的原理,这就是风靡全球的班卡西拉(Pencak Silat)武术的由来。印尼拉瓦斯人十分热衷于此项传统技艺。

拉瓦人居住在南苏门答腊省穆西拉瓦斯摄政区,这裡有海拔超过两千公尺的喜洲山(Gunung Hijau),同时也有许多河川流经。拉瓦斯人使用的语言属于马来语系,反映出印尼与马来西亚的移民历史。

在穆西拉瓦斯摄政区,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等,拉瓦斯人以逊尼派穆斯林为大宗。或许正是生活在这样多元宗教的环境中,拉瓦斯人不仅对其他信仰者以礼相待,对外来移民也十分友善。

代祷文

天父,谢谢祢让我们看见祢的恩典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祢利用多元宗教的生活环境,塑造出温柔、谦卑、充满包容力的印尼拉瓦斯社群。我们恳求圣灵在他们的心中动工,认识祢才是生命的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祢,没有人能到父那裡去,愿祢亲自施怜悯在拉瓦斯人身上,让每个人最终都回到祢的怀抱当中。我们也为当地已经认识主的弟兄姊妹献上感谢,求祢托住他们,以笑脸帮助他们,使恩典透过各样管道,真真实实地流通在拉瓦斯这个民族当中。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考尔的彩衣

考尔人
Kaur People

086月

印尼传统考尔女性有一种独特的彩衣,上面镶满贝壳和玻璃碎片,宛如闪烁的星光。这件衣服以象徵护身符的犀鸟图桉为主轴,精美华丽。如今,它已成为收藏家的瑰宝。

考尔人按照地域细分为两个次族群,一是住在北考尔的人,文化受到邻舍贝塞玛人影响;再者是住在南考尔的人,又称为宾图汉人,使用的方言则受楠榜语影响。多数考尔村庄座落在河岸,以铁皮屋为主,房屋外观经常是蓝、白两色。

上一代的考尔人生养众多,一个家庭平均养育13个孩子;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上路后,生育率大幅降低至平均3个孩子。考尔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当地无已知的基督信徒,只有部分圣经完成翻译。

代祷文

天父,雅各偏心约瑟,只给他彩衣,引得兄长妒忌。然而,祢却没有让耶稣只为世上某些人的罪而牺牲。满有慈爱及公义的神啊,祢的救恩是为全人类所预备,包括印尼考尔人。谢谢祢未曾忘记考尔人,也许我们今天才认识这个族群,但相信祢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连他们的头髮,祢都一一细数。我们祈求祢祝福在考尔人中服事的宣教士。愿他们运用约瑟彩衣的故事,在考尔人的传统文化上,搭建认识福音的桥梁。天父,求圣灵开启考尔人的耳朵,使他们听见祢的呼唤,呼唤他们回到祢温暖的家裡。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见者有分

吉金人
Kikim People

096月

吉金人广泛分布在南苏门答腊省的拉哈特摄政区。他们重视农业,并保有一项传统仪式——赛德卡拉麦(Sedekah Rame)。这个仪式中,人们在开垦土地前聚集一堂,共同向苍天献上土地,祈求丰收。

对吉金人来说,土地不仅是生财工具,更如同母亲般滋养着他们。在赛德卡拉麦中,吉金人怀着对大地的浓烈情感,每个人扮演着各自的特定角色:备受尊敬的长老主持祈祷、居民准备祭祀用品、妇女负责食物等。有趣的是,这个仪式不只限于参与者,就连偶然路过的人也能吃上一碗食物。

仪式结束后,吉金人首要任务是排除土地上的积水,以及捕捉遍地挣扎的鱼儿,间接达到了开垦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否拥有农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捕鱼活动,并带一尾活鱼回家。

吉金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当地无已知的基督徒,但1995年已完成部分旧约圣经与新约译本,并能取得线上信仰资源。

代祷文

天父,吉金人对土地的看重,对大自然的敬畏,在这个经济至上的时代,显得格外难能可贵。然而,他们还不认识祢,祢是那位「创造诸天,铺张穹苍,将地和地所出的一併铺开,赐气息给地上的众人,又赐灵性给行在其上之人的神」。愿圣灵预备吉金人,开垦、柔软他们的心土,好让宣教士撒上福音的种子,让真理在其上茁壮成长。愿神呼召更多弟兄姊妹,投入吉金人的福音事工;愿神赐他们创意,设计有趣且符合当地处境的传福音策略。愿神供应圣经翻译所需的一切资源,并开闢推广圣经的途径。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自家庭院就是药局

林堂人
Lintang People

106月

儘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印尼林堂人仍偏好传统疗法。草药是他们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元素,林堂人的村落——兰陶卡赛村(Rantau Kasai)更因此被称为「草药之乡」。

2021年,学者採访兰陶卡赛村的林堂村民,发现50位受访者中有33位仍习惯使用草药治疗。林堂族人普遍拥有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54%的受访者表示能自行採集草药。林堂人的自家庭院像「药局」,种植各种草药,以备不时之需。

使用草药并不代表林堂人缺乏政府提供的医疗资源,这是他们的文化传承。他们充满保护环境的智慧,明白自然资源的重要。研究人员形容他们「不浪费、不滥用大自然的珍宝」,以最小的环境影响来採集药草。

林堂人的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当地有少数基督徒。据统计,部分圣经已有译本,并且可以在线上获取信仰资源。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让我们看见印尼林堂人运用草药的智慧。他们认识与尊重大自然,显出他们生活中的智慧与传承。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的智慧都源自于祢,祢是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主。我们祈求林堂人认识祢,明白祢是那位智慧的源头、赐下医治与生命的神。我们为圣经翻译献上祷告;求祢祝福翻译的过程,供应事工需要的一切资源。求祢保守翻译早日顺利完成,让林堂人以自己的母语读到祢的话语,生命被真理塑造。我们祈求有更多愿意服事祢的工人,进入林堂人的村落,将福音带给当地,在爱中见证祢的恩典与荣耀。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金钱树与一场湿身婚礼

愣巴克人
Lembak People

116月

若你问印尼愣巴克人「婚礼」是什麽,他们可能会回答:椰子水配上挂满礼金的小树!愣巴克新人对红色信封兴趣缺缺,唯有绿色植栽是他们的心头好。通常,婚礼入口处会摆放一盆小树,让宾客将所预备的礼金绑上,这株「金钱树」象徵着众人满溢的祝福。

随着婚礼开始,新人站在宾客面前,头戴金饰,光彩夺目,身穿华丽的礼服,但外面却裹着一块白布,似乎有些突兀。然而,两位准新人眼神中充满期待,等待着一勺又一勺沁凉的椰子水浇灌在他们身上,象徵如潮水般的祝福降临。

愣巴克人居住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明古鲁省。依据新闻报导,第一本愣巴克语的字典在2024年2月完成,旨在延续语言的生命,传承愣巴克文化。愣巴克人基本上皆为穆斯林,同时受泛灵论的影响。目前,没有愣巴克人归信福音派,仅有部分愣巴克语圣经。

代祷文

天父,我们恳求祢向愣巴克人启示祢自己,因为他们是祢所造、所爱的百姓,正如圣经中牧人坚持寻找的那一隻失羊,祢愿意为他们付出极大的爱与代价,也不愿他们失落。愿主十字架的爱临到他们,使愣巴克人转离泛灵和伊斯兰信仰,接受祢圣灵的浇灌,与祢重建关係。天父,求祢预备那些有智慧并具有基督心肠的工人,使他们看见愣巴克人对福音和圣经翻译的渴求,便满怀热心,带着平安的好消息进入他们当中,成为愣巴克人与祢之间的桥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勒马唐瀑布

水乡人家

勒马唐人
Lematang People

126月

埋首工作的你,决定休假飞往印尼,而你对这趟旅行唯一的坚持,就是泛舟!网上推荐南苏门答腊省的勒马唐河,这条河流非常适合泛舟新手,水流平缓但绝不单调,具有独特的魅力。沿途还可欣赏当地民族的传统村落,他们热情又好客。除了泛舟,还能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是初次泛舟的最佳选择!

勒马唐河沿岸的传统村落是勒马唐人的家,他们的定居点距离穆拉埃尼姆摄政区和普拉布穆利市不远。勒马唐人的起源神祕,有人说是印度次大陆民族的大举迁徙,也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着名的三佛齐王国。如今,印尼有超过30万的勒马唐人,绝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并仍受传统泛灵信仰影响。

仅有少数勒马唐人归信福音派。目前有儿童版圣经、圣经故事录音及信仰电影等资源,且圣经翻译团队已完成部分圣经的翻译。

代祷文

天父,祢是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祢为勒马唐人凋刻并设计了美丽的大自然,使他们在其中享受、玩乐与安歇。祢对世人的爱何等宝贵,在我们还作罪人时就为我们而死。纵使勒马唐人尚未认识祢,祢早已为他们预备了爱和恩典。祈求圣灵带领勒马唐人,使他们欢喜快乐地见证祢是他们的救主!愿祢兴起工人关注勒马唐人,并呼召更多受装备且具有处境化视野的福音使者前去服事。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赐你一个新名

贝塞玛人(帕瑟玛人)
Besemah/Pasemah People

136月

登波山是南苏门答腊岛上最高的火山,这座平和的活火山周围居住着贝塞玛人。他们的名字富有深意,意思是在一带河川中栖息着大量的塞玛鱼(Semah fish)。后来荷兰人殖民印尼,就顺「口」帮贝塞玛人改了名,无关殖民大业,纯粹是荷兰人对「贝」塞玛(“B”esemah)的发音没辙,只念得出「帕」瑟玛(“P”asemah),于是贝塞玛人多了一个新名字——帕瑟玛人。

语言方面,贝塞玛人被归类为中马来语群体,但由于这个群体具有高度同质性,使得贝塞玛语与其他马来语有所不同。今天,贝塞玛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苏菲派,他们与这一宗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初,贝塞玛人以泛灵信仰为心灵寄託,但随着与穆斯林商人的贸易往来,他们逐渐熟悉伊斯兰教。最终在1914年,一位伊斯兰联盟官员的推动下,伊斯兰教成为贝塞玛群体的官方宗教。

注:中马来语又称南巴里桑马来语(South Barisan Malay),是苏门答腊西南部很常见的马来语方言。

代祷文

天父,名字的含义深远。圣经中,许多人因认识祢而获得新名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得以称为是祢的儿女。恳求祢同样呼唤贝塞玛人,与祢恢复亲密的关係。父神,贝塞玛人身处苏菲派的信仰环境,又以群体关係为重,改变信仰对他们来说极为困难,但我们求祢为他们开启一扇无人能关的门。我们宣告,贝塞玛人将一家一家的归向祢,与我们一同见证祢的荣耀。求祢差遣工人,以祢的心肠为念,为贝塞玛人翻译圣经、培育门徒,直到所有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无实权的女主人

西曼多人
Semendo People

146月

西曼多人世居在南苏门答腊省穆拉埃尼姆摄政区,他们既灌溉水稻田,也种植咖啡、橡胶和其他园艺作物,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最初,尚未落脚的西曼多先祖,发现水稻田是定居关键,而要想长久安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必须并行发展。

西曼多人有一项独特的传统:祖产指定由家族的长女继承(Tunggu Tubang)。长女婚后入住祖传房屋,从此便专心赡养亲族、管理家产(如田地、农穫等)。长女一般早婚,年纪尚小就开始学习接管家务。虽然她们肩负重任,依然是另类的「女主内」,仅有管理权而非拥有权。学者发现,小至座位安排、大至政治参与,都透露女性权利尚待提升。

西曼多人信仰伊斯兰教的比例高达99.8%,他们世代皆是穆斯林,信仰触及生活各面向。基督徒比例极低,但已有部分旧约、新约及线上版的圣经译本,也有不少网路福音资源。

代祷文

天父,西曼多人的生命气息在祢手中。我们相信是祢带领他们的先祖找到流奶与蜜之地,使西曼多人得以世代安歇在苏门答腊。父神,唯有祢的道能扎入人心,使人悔改、彼此和好。求祢彰显祢起初造人的心意,让西曼多人重新思考两性之间的权力与地位差异。求圣灵充满西曼多人,激励他们追求改变生命的真理——那在伊斯兰传统中无法寻见的。愿他们转而呼求祢,得见祢的荣面。求祢坚固当中极少数的基督徒,使他们在真道上站立得稳。也恳求祢感动并差派工人前去,在那片土地上荣耀祢的圣名。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大地的好管家

塞拉瓦伊人
Serawai People

156月

塞拉瓦伊人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岛塞卢马县和南明古鲁县。他们相信自己与其他生灵共存,人类并非大地的拥有者,逐渐发展出善待大地的准则(Celako Kemali),透过谚语代代相传。塞拉瓦伊人会细心地根据森林特性,选择适合开垦的区域及作物种类。他们还刻意将土地交由多位领袖分别管理,避免大规模私自滥垦。凡不遵守此准则者,予以惩戒,过去甚至会判处死刑,足见塞拉瓦伊人对土地的珍视。

此外,塞拉瓦伊群体非常重视女性成年礼(Ka'aik Nari)。它乘载着父母对真主的感恩之情,也是承袭先祖遗训。一般来说,塞拉瓦伊女孩在6至12岁间或初潮前,在流水边或井边举办成年礼。由女性长辈以水为女孩进行淨身仪式,并为她向真主祈祷。女孩会换上塞拉瓦伊传统的新娘服饰,与其他孩子一起跳传统舞蹈,最后在众人见证下享用宴席,象徵她迈入新的生命阶段。

代祷文

天父,塞拉瓦伊人十分珍视土地,愿他们遇见祢,认识祢是那位创造天地的主宰,明白管理大地是祢的嘱託。天父,求祢以圣灵浇灌塞拉瓦伊的孩童,使他们在成长中,充满智慧,并且蒙受祢的恩典。也求祢向年轻人启示祢自己,使他们愿意跟随祢。感谢神在1984年在明古鲁省兴起300人归主运动。今日的塞拉瓦伊信徒,或许就是因为当时的归主运动,生命得以翻转,并带领家人一起归向祢。恳求天父持续保守这些信徒的心,以祢的圣灵催促、感动,使真道在他们心中持续燃烧,并影响周围的人。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大地的好管家

巴丁人
Batin People

166月

新生命的到来,为整个家族带来无比幸福的氛围。我一边逗弄着甫出生的婴儿,一边着手安排下週的感谢仪式——Nulak Padang Balik,意为「让倒下的茅草重新站立」,指接生婆协助孕妇「卸货」的过程。孩子出生一週后,家族会举行此仪式,感谢接生婆的辛劳付出。仪式持续3小时,期间众人齐聚向安拉祈祷诵经,共享家人精心准备的佳餚。随后,接生婆会为产妇做产后检查,最后由孩子的父亲恭敬护送返家,父亲会奉上丰盛食物以表谢意。

这个怀着真挚感恩之心的民族是印尼巴丁人,他们世居占碑省内陆地区,约有7.2万人口。作为苏门答腊岛最古老的民族,巴丁人的传统房屋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上的图腾会随宗教改变,例如:15世纪开始受伊斯兰教影响,丰富的植物图腾曾风靡一时。

大部分巴丁人是穆斯林,目前无从得知归信基督的人数,请继续为他们代祷。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丰盛的慈爱。虽然我们对巴丁人不甚熟悉,但深信祢认得每一位巴丁人,视他们为宝贵。愿天父向这个古老民族启示祢自己,使巴丁人像保罗一样被大光照耀,眼睛虽不得见,心却被十字架的爱深深触摸,从此放下旧有的信仰。为巴丁人的父母们祷告,求圣灵动工,使他们渴慕祢的同在,并让孩子自幼沐浴在祢的爱中。愿天父以祢的智慧,在最合适的时间为巴丁人预备宣教士和信仰资源。也愿天父让宣教日引在未来有机会得知当地基督信仰的情况。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没有鱼不行

占碑人
Jambi People

176月

占碑人住在苏门答腊岛中南部占碑省,首府占碑市是苏门答腊第六大城市,拥有港口,也是石油、橡胶的重要产地。占碑人大多住在盆地,巴塘哈里河流经此处,孕育了当地人精湛的游泳与钓鱼技能。占碑人爱鱼成痴,不可一餐不吃鱼。

性格含蓄隐晦的占碑人,常借由修辞来传达真实想法。他们的修辞灵感多来自日常生活,例如:要提醒他人勿重蹈覆辙时,会说「煤炭用尽,铁也毁了,枉费铁匠的辛苦」(Arang abis, besi binaso. Tukang puput payah bae.)。这句谚语源自铸铁需烧煤的过程,比喻徒劳无功,而煤与铁,正是占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

佛教从印度传入占碑地区之前,占碑人的信仰以泛灵论为主。19世纪,开始出现占碑族伊斯兰神职人员、占碑苏丹国人民的文字纪录。此后,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占碑人的主要信仰。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丰盛的恩典临到占碑人,使他们不致匮乏,得享祢慈爱的供应。无论是橡胶、煤铁,抑或水中的鱼,占碑人所到之处,皆蒙祢创造的美好环绕。恳求天父引领占碑人,使他们的言词与沟通,不仅止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表达情感,更愿他们的口颂讚祢的圣名,传扬祢的福音。愿天父差遣工人为占碑人预备圣经译本,帮助他们认识祢——造天地万物的主。愿物质的充足不再是占碑人唯一的满足,愿占碑人心中渴望寻求神的国和义。唯有听从祢的话语,才能享用美物、得尝肥甘,心中充满喜乐。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水牛洞穴的史前讯息

本固鲁人
Penghulu People

186月

一个干爽的下午,几位来自南苏门答腊考古中心的学者抵达占碑市萨罗兰贡摄政区。想到此次任务是探索3千年前的壁画,大家都显得跃跃欲试。途中,一位学者疑惑地问道:「嗯?确定是这裡吗?」一行人若有所思地盯着圈养水牛的山洞入口。没错,壁画就在洞内。学者沿着小径进入洞中,果然看见石壁上的黑色壁画,所描绘的长尾鸟类造型,类似孔雀,颜色与印尼其他地区的壁画不同,现场气氛既神祕又令人兴奋。

这些壁画处于印尼本固鲁民族现居地——萨罗兰贡摄政区的武吉布兰山区,这裡风景如画,拥有丰富的人文遗产。15世纪,米南佳保人在巴塘哈里河淘金途中停留于此,形成目前的本固鲁群体。本固鲁人约有2.8万人,以开採金矿、农业和森林园艺维生。

本固鲁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仍存在各种忌讳,例如:不同性别的婴儿需在间隔不同的时间内洗澡。当地有十多位基督徒,2010年后已有部分新约圣经译本和其他信仰资源。

代祷文

天父,祢是那超越万有的创造主,从虚空溷沌中,祢以智慧与大能创造了这丰富精彩的世界。我们为本固鲁人向祢献上感恩,因祢不仅创造了他们,更赐予他们创作的恩赐与能力。主啊,我们祈求祢开启本固鲁人的心眼,使他们认识祢这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家,祢的每一项创造都流露着对世人无尽的慈爱。我们祈求圣灵感动本固鲁人,使他们的创作不再只是为了艺术本身,更充满对祢的敬畏、对人的关爱、对世界的珍惜,在各行各业成为祝福他人的管道。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灵巧像松鼠

贝利德人
Belide People

196月

苏门答腊省穆阿拉埃宁摄政区不仅是贝利德人的家乡,西曼多人、埃宁人、楠榜人等族群也同住其中。今日贝利德人口将近9万人,2020年的数据显示,尚有7.5万人使用母语贝利德语,然而,如今语言受到巴领旁(Palembang)马来语影响,即便皆是贝利德村落,或多或少出现语调、口音的差异。

贝利德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舞蹈(Tupai Begelut)中。迎宾时,贝利德人化身为松鼠,灵巧跳跃,如置身一场嬉戏的格斗赛。后来,人们将此舞蹈与兰邦人与勒马唐人的舞蹈融合,成为欢迎舞蹈,并以印尼着名的甘美朗音乐为背景。此外,贝利德人完整承袭三佛齐王国的古老仪式(Sedekah Dusun),于每年年底举办,人们会合力宰杀牲畜、清洁村庄环境、全体阅读古兰经〈雅辛章〉、乞求安拉庇祐、彼此拜访。

历史文化複杂多元的贝利德人,仍保留招魂等传统仪式。约书亚计划指出,他们看重泛灵信仰更胜伊斯兰教。无从得知是否有贝利德基督信徒,部分圣经翻译在2019年完成。

代祷文

天父,贝利德人是祢美好的杰作,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我们将贝利德人恭敬交託在主的手中,相信无论他们的人数多少,始终在祢的心上;无论他们的口音如何,祢总认得自己的羊,并引领他们回到祢身旁。愿圣灵使贝利德人看见神早已为他们预备了救恩计划,献上毫无瑕疵的儿子,祂的血能洗淨贝利德人一切的罪。我们祈求圣灵光照贝利德人,使他们脱离过去信仰的束缚,生命得着真自由。愿上帝亲自保护他们,使他们不受黑暗权势的攻击,并赐下平安和力量。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远渡重洋来印尼

达亚人
Daya People

206月

很久以前,一群来自南印度的马来部落为躲避战乱,迁徙至苏门答腊岛。这些部落与当地岛民逐渐融合,孕育出新的民族,其中包含了达亚人。时至今日,达亚人以巴里桑山脉为家,主要聚居在海拔100~500公尺的区域,与科梅林人和阿吉人比邻而居。据传,达亚语与科梅林语高度相似,科梅林人单方面认为达亚人是同族人。也有人说,科梅林人看不惯达亚人对土地管理漫不经心。

从达亚人的视角来看,他们自知不善经营,于是有些人选择将土地所有权卖给爪哇人,或是僱用爪哇工人代为耕作。农田每年可收成2到3次,达亚人会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收成作为工人薪资。

达亚人口约9.5万,伊斯兰教是他们重要的身分认同,达亚基督徒不到千人。目前尚不确定是否已完成达亚语圣经,但已有线上信仰资源可供使用。

注:还有科梅林人、拉瑙人和楠榜人。

代祷文

天父,祢认识每一位达亚人,知道他们的姓名,甚至细数他们的头髮。祢是他们的创造主,完全了解他们的属灵状况与内心渴望。愿神儿女的身分成为达亚人的身分认同的一部分,使达亚人在信仰中找到新的归属。求神亲自呼召并装备有智慧和爱心的工人,找到合适的宣教策略,与达亚人建立美好的人际关係,陪伴达亚人走过生命的每一步。愿神使用线上信仰资源,让更多达亚人藉此认识祢。求圣灵时常提醒我们,为着达亚人的需要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山区的隐世小族

哈吉人
Haji People

216月

哈吉人,又称阿吉人(Aji),总人口不足3万。他们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山区,形成小型聚落,相较于周边的帕瑟玛人和达亚人,显得微不足道。过去人们探讨其族名时,因伊斯兰教背景,哈吉这名称容易让人联想到朝圣者的封号(Hajji);而后的研究指出,该民族可能源自西元1500年满者伯夷注1后期兴起的地方王国。「哈吉」这个名字,正是古马来语「统治者」的音译。

学者认为,哈吉语受到周边楠榜方言的深刻影响,并融入了科梅林语、达亚语、奥根语等多种语言。传说中,哈吉族的先祖因睡过头,错过了上天分配民族语言的时间,不得已向多达12种其他语言借词,这样便形成了哈吉语。此外,十二条法令(Kerta Duabelas)注2以口述形式传承至今,维繫着哈吉人与他人、自然及真主之间的和谐关係。

几乎所有哈吉人都是穆斯林。基督徒仅不到百人,目前尚未有哈吉语圣经的翻译。

注1:印尼和东南亚历史上很强盛的帝国。

注2:约束哈吉人的行为,例如:对话中给予对方尊重、心中不快应好好表达等。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的恩典,赐下语言和法令,使哈吉人彼此沟通,使整个社会按着秩序运作。主啊,每一位哈吉人都是祢所深爱的孩子,儘管世人甚少耳闻这个民族,他们仍是祢借着耶稣的牺牲救赎的宝贵产业。求神祝福他们,使哈吉人透过祢,认识自己的身分与价值,明白他们受託管理这个世界的使命。天父,祢的心意是愿万人归向祢。恳求圣灵开启哈吉人的心门,使他们降服在耶稣基督面前。愿福音更新哈吉人的文化。也求神兴起并差派工人来到他们当中,建立教会,推动圣经翻译的工作。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农渔业大户

埃宁姆人
Enim People

226月

南苏门答腊岛上,沿着穆西河河岸定居的居民被统称为马来人。这些民族依各自定居的支流名称而得名,例如埃宁姆人,意即居住在埃宁姆河岸的马来人。2000年时,许多族群的官方名称都冠以「马来」,但2010年后,印尼政府改将这些族群视为各自独立的民族,拥有其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这一转变,归功于各马来族群逐渐增强的文化认同。

埃宁姆人主要居住在穆拉埃宁姆摄政区,该地区内也有少数勒马唐人。埃宁姆人倾向定居于河流沿岸,或是土壤肥沃的河堤上,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发展农渔业。虽然农渔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往往遭忽视。

在印尼,埃宁姆人口约有14万人,绝大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也供奉祖先,少数人表示无宗教信仰,而基督徒仅占0.01%。目前已有部分旧约译本,新约在1995年完成,此外还有线上信仰资源。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让埃宁姆人有机会认识并梳理自己的民族文化。主啊,愿埃宁姆人不仅积极了解自身的文化,更有机会认识他们属天的身分——祢的儿女,并经历祢是如何爱他们,为他们捨命,赐他们呼召,并预备了美好的新天新地。恳求主使印尼政府有智慧分配资源,保障埃宁姆人基本的参政权。愿丰盛的主满足埃宁姆人的物质需要,保护他们吃穿无虞。我们也祷告祢兴起热心且具备处境化装备的工人,学习耶稣道成肉身,住在埃宁姆人中间。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许妳一场盛大婚礼

卡尤阿贡人
Kayu Agung People

236月

若你有幸在开斋节期间前往印尼的卡尤阿贡市旅行,或许能目睹年度盛事——传统服饰游行(Midang Bebuke),其由来可追溯至17世纪。一对新人为婚礼安排发生争执,出身富裕的女孩希望穿礼服游街庆祝,但对于穷小子新郎,困难重重。最终他设法满足她的要求,赢得爱人的芳心。如今,这项仪式定在开斋节第三和第四天举行,多对新婚夫妻身着传统礼服,随着音乐,列队绕行科梅林河。

卡尤阿贡人主要居住在奥根科梅林东摄政区一带,人口约2.3万。「卡尤阿贡」印尼语意为「贵重木材」。他们是定居民族,房屋以木材搭建,通常选择海拔0~500公尺的低地为家。

卡尤阿贡人几乎全族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也受到传统信仰的影响。例如:他们相信祖灵会干扰人类生活,下葬前会以鲜花洗淨大体,迷惑逝者忘记回家的路。当地基督徒比例仅为0.02%,2003年完成了部分圣经翻译,目前有圣经故事音频和福音电影等资源。

代祷文

天父,卡尤阿贡人是祢手中美好的创造,他们拥有珍贵的传统文化,但愿他们认识隐身在文化背后,祢这位创造世界的主,更如同雅歌中的新妇,深深体会新郎对她的爱,愿意快跑跟随主。耶稣的十字架已废去死亡的权势,祢的名满有大能。主啊,求祢在伊斯兰教看似掌权的地方彰显自己。恳求祢亲自预备、兴起并装备有智慧的工人,带着福音走入卡尤阿贡人的村落,与他们同住同行,用生命浇灌生命,领人归向基督,并培养出一批忠心跟随祢的门徒。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粒粒皆辛苦

奥根人
Ogan People

246月

哈桑早早收拾起自家种植的稻米,准备带去赈济仪式(Sedekah)。他说:「如果不带上自己的米,我们会感到无比羞愧。更让人丢脸的是,当我们自己举办仪式,却带着从市场上买来的米,别人会觉得我们没有提前准备。」对于印尼苏门答腊的奥根人来说,稻米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文化的根基。稻米常常出现在伊斯兰教的仪式裡,因此他们养成存米的习惯,以备不时之需。

奥根人口约莫35万人,居住在奥根科梅林乌鲁摄政区。奥根人一词,意指定居在奥甘河沿岸的群体。学者发现,他们选择定居在河水湍急处,原因与稻米有关。因稻米种植初期用水量大,河水湍急处方便引水灌溉。

奥根人基本上虔诚信奉伊斯兰教。每个奥根村庄都流传着人们归信伊斯兰教的故事。好消息是,当他们遇到其他宗教信徒时,也会表现出开放的态度。目前已完成部分新约圣经翻译,奥根基督徒约一千人。

代祷文

天父,感谢祢创造了这麽可爱,且有智慧的奥根族。历经世代更迭,感谢祢一直以恩典和保守看顾着他们。我们向祢恳求,愿圣灵开启奥根族的心窍,使他们有机会认识祢——这位属天智慧的源头,充满和平、清洁、温柔等良善的果子。愿神使用人数极少的奥根基督徒,在族群中作光作盐,见证祢奇妙的同在与作为。主啊,祈求祢的灵先行预工,打开当地福音的大门,并差派工人将救恩带给奥根人。也愿奥根人不只懂得预备粮食,更成为聪明童女,警醒预备自己,迎接新郎到来。(太25:3-4)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贵族之后

彭内萨克人
Penesak People

256月

南苏门答腊有超过15万彭内萨克人,他们生活在奥甘伊利尔摄政区。传说彭内萨克人的祖先大有来头,是出身于三佛齐古国的显赫贵族。或许,这就是为什麽彭内萨克人这麽擅长公众演说。

过去,彭内萨克人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每个季节都要迁徙以寻找新的沃土,不断消耗自然森林资源。然而,待回到先前的田地时,田地已荒芜难耕。最终,彭内萨克人转而种植橡胶、凤梨、甘蔗和蔬菜等作物维生,也有人选择进入渔业和棕榈油业。

彭内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尊崇通灵法术,并视祖先墓地为神圣。他们相信祖先生前拥有的超自然能力,死后依然存在。族内目前没有任何一位基督徒。

注:西元7~13世纪统治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古国,中国古籍称之为「室利佛逝」。

代祷文

天父,从刀耕火种到种植作物、渔业和棕榈油业,谢谢祢带领彭内萨克人寻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愿圣灵使彭内萨克人看见神一直以来的供应和眷顾。神啊,祢曾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用各种方式向人显现,引导人认识祢。求祢怜悯彭内萨克人,透过异象异梦向他们显明祢的真理,认识耶稣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愿彭内萨克人成为一个敬畏神的族群,将自己献上当作活祭,作主圣洁贵重的器皿,发挥他们擅长公众演说的特质,向周围的人宣扬和平、福音与救恩。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时代的眼泪

兰邦人
Rambang People

266月

这一夜,村庄广场聚集了黑压压一群人。铺好草垫,为了稍后的本拿舞表演(Benah)作准备。铜锣声与鼓声一响,好戏登场。这是印尼兰邦人的传统馀兴节目,男女舞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观众聚集在广场中央,一家一菜享用香喷喷的竹筒饭、辣椒酱、咖哩、鱼等美味佳餚。这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飨宴,是兰邦人团结合作的成果,也是彼此欢聚、联繫感情的时刻。

遗憾的是,本拿舞表演正逐渐被时代的浪潮冲澹,取而代之的是单人风琴演奏会。

苏门答腊有超过16万兰邦人,主要居住在普拉布穆利市、穆拉埃宁姆摄政区。兰邦人的祖先在拉姆邦河沿岸落脚,往日河川环抱的原始森林不再,如今这裡变成一座座橡胶园。虽然种植橡胶可以提振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却降低了水资源储备、土壤生产力、生物多样性。2021年研究显示,交通建设有所改善,前往兰邦聚落不如过去艰辛,但凹凸不平的路仍是一大挑战。

代祷文

天父,愿祢使印尼政府领袖正视眼前的环境危机,制定一套永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求祢赐予他们智慧和远见,增加保护水资源力度,修复受损的土壤,及维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愿祢兴起有能力的领袖,改善兰邦聚落的交通建设,使兰邦人能够更便利地与外界接触,扩展视野,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并遇见爱主的基督徒。祈求神引导民族学者,关注兰邦人独特的传统文化,以专业的态度为他们记录和保存,让这些瑰宝得以传承下去。愿祢呼召人前往兰邦聚落,与当地弟兄姊妹建立深厚的关係,向他们宣讲福音,点燃他们内心对真理的渴慕。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新头衔新身分

科梅林人
Komering People

276月

印尼科梅林人大多住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人口约53万。科梅林河如母亲的怀抱,抚养了整个民族。伊斯兰信仰深深影响着科梅林人的生活,当地穆斯林人口比例超过99%。作为马来人的后裔,科梅林人深感传承传统的重任,「马来人绝不会消失于世间」这句谚语,正是他们对祖先的庄严承诺。

在婚礼上为新人赐予传统头衔(Jejuluk)是科梅林人的重要习俗。头衔没有位阶高低之分,单纯表示新人继承不同血脉。他们深信,若有人获得头衔,亲友仍以原名称呼,会招致厄运(Walat),可能导致仕途不顺、收成欠佳、生意亏损,甚至遭受群体孤立。

科梅林人对信仰极为坚定,甚至严禁与非穆斯林通婚。整个族群中,基督徒仅有100人,仅占总人口的0.03%。

代祷文

天父,自从亚当夏娃的悖逆,罪就成为人与祢之间的鸿沟。但我们感谢祢,因祢差遣祢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与祢之间的中保。为科梅林人祷告;祢曾应许:「我向祢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愿这句话深深触动科梅林人的心,使他们明白祢不是一位令人惧怕的神,而是一位充满慈爱与怜悯的天父。愿神成就科梅林语的圣经翻译,祢的话语如同活水江河,滋润科梅林人干渴的心灵,并使他们从恐惧的生活中转向基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细节控的逆袭

塞巴丁.楠榜人
Saibatin Lampung People

286月

印尼塞巴丁人属于楠榜族群,族群人口约58万,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岛楠榜省。塞巴丁人又可细分为住在海岸的佩西西尔人(Pesisir),和住在近郊的佩明吉尔人(Peminggir)。

「塞巴丁」一词意为「一心」。这个实行父系继承制的族群,将「塞巴丁」延伸解释为「一个思想」或「一个领主」,体现出他们世代效忠单一领导者的精神传统。塞巴丁人注重细节,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反映出个人灵魂的纯淨。塞巴丁人有一句座右铭「一片土地,两种后裔」(Sai Bumi Ruwa Jura)——「两种后裔」指的是塞巴丁人与外来族群,体现了他们乐于接纳外来移民、追求和平共处的开放胸怀。

塞巴丁人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其社会同时受部落法与伊斯兰教法的约束。虽然部落法可以通过家庭协商作出调整,但伊斯兰教法绝无商量的馀地,凸显出古兰经与圣训在塞巴丁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目前基督徒仅60人左右,仅占总人口的0.01%。

代祷文

天父,愿敬重领袖的塞巴丁人认识祢这位掌管天地的独一真神,俯伏在祢面前,成为敬畏祢的一族。愿塞巴丁人亲近祢这位至圣的主。唯有耶稣基督的宝血,才能真正洁淨人心,赐下完全的平安。求圣灵在塞巴丁人当中动工,兴起属灵的复兴。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他们认识祢的爱。恳求主除去一切拦阻——无论是传统习俗或旧有信仰,都不能拦阻福音临到他们。我们也求主看顾当地的信徒,为他们预备足够的信仰资源,属灵生命稳健地成长。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钞」能力改写人生剧本

佩西西尔.楠榜人
Pesisir Lampung People

296月

追求平等、民主的佩西西尔社会裡,有一件事让你咸鱼大翻身。

若说塞巴丁人的人生剧本由血脉决定,佩西西尔人则更讲求凭己之力出头。他们透过举办为期一週的加冕仪式(Cakak Pepadun),杀一头水牛宴请众乡亲,藉此展现「钞」能力,提升社会地位。

佩西西尔人分布在苏门答腊岛楠榜省的内陆与山区,属于父系社会。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是「长子的长子」(Perimbangan),任何决定都必须徵询他的意见。此外,佩西西尔至今仍穿着传统服饰,这不仅是楠榜人的骄傲,更享誉海外。

接纳伊斯兰教后,这个外来宗教自然融入了当地的婚丧喜庆仪式中。例如,按照佩西西尔人传统,有专属的孕期仪式注,祈求孕妇与胎儿平安,免受疾病与邪灵侵害。如今,除了萨满薰香、唸咒,还有诵读古兰经的祷词,祈求安拉保佑。

至于当地的福音状况,目前无从得知。

注:Bulangekh,意为「医治与驱邪」。

代祷文

天父,唯有祢使病得医治、死人复活,改变人的命运,更使人罪得赦免。除祢以外别无拯救,世上再没有别的名可使人得救。恳求祢亲自挽回佩西西尔人,当他们努力寻求自我身分时,愿祢向他们彰显祢那完全的爱。愿佩西西尔人俯伏在祢宝座前,心裡相信、口裡承认祢是主。求祢兴起忠心良善的工人,走入佩西西尔人当中,成为他们的好邻舍,在那地散发基督的馨香之气。盼望将来在天上我们能与佩西西尔人,一同敬拜祢。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

偶数是诅咒,奇数是祝福

拉瑙人
Ranau People

306月

「你听说了吗?他们家刚生了第二胎。」

「真的吗?那得再生一个才行呢!」

根据拉瑙人的信仰,一个家庭的子女数量必须是奇数,才能带给家裡祝福。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施,当地婴幼儿的死亡率高达50%。

拉瑙人居住在山区,附近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拉瑙」(Ranau)这个名字就源自当地语言中「湖」的意思。拉瑙地区土地肥沃,以种植咖啡和菸草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特定时期,湖底会涌出液态硫磺,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但也形成独特的温泉地貌,政府因此将此地规画为观光区。

拉瑙人有句谚语:「你的武器就是你的衣服。」他们习惯随身配戴一把马来短剑(Keris)。拉瑙族的婚礼上,新郎会将一把短剑放在托盘上赠予新娘,象徵他发誓此后将全力守护她。对于大多数拉瑙人,伊斯兰教更多是祖传的宗教传统。儘管如此,拉瑙社会仍保有强大的约束力,禁止族人改信其他宗教,也不允许与其他信仰的人通婚。

代祷文

天父,求祢感动当地政府,使他们看见拉瑙人医疗资源的匮乏。愿祢赐给政府官员怜悯的心肠与行动的智慧,积极改善医疗环境,使每一个新生的婴孩都得到妥善的照顾与关爱。祢的真道胜过拉瑙人随身配戴的短剑,能刺入剖开人心,使人得着崭新的生命。愿祢的真理在拉瑙人心中扎根,结出丰盛的果实。我们特别为那些已经认识祢的拉瑙信徒祷告。求祢保守他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仍然坚定不移。当他们经历与传统文化分离的痛苦与尴尬时,愿祢亲自安慰他们,赐给他们力量,使他们持守信仰,继续紧紧跟随祢的脚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浏览每日圣经原文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