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

S M T W T F S
< 5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016月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太3:2)

真正悔改的人,是为自己的罪深感痛悔;虚假悔改的人,往往只关心罪带来的后果,比如无法得救或下地狱。前者为自己的作恶感到后悔,后者则为恶行带来的祸患感到害怕。

真正悔改的人,为自己该受的惩罚而哀伤;虚假悔改的人,则因无法逃避惩罚而忧愁。前者认同神的公义标准,承认自己理应受罚;后者则认为神所定的标准过于严苛。

对于真诚的悔改者,罪极其邪恶;但虚假悔改的人,罪仍有诱惑力,即使知道不能做,心裡却因为无法满足这种欲望,而感到遗憾。

我们的悔改是出于真诚,还是恐惧?让我们省察自己,真正的悔改并不仅仅是害怕后果,而是打从内心深处痛恨罪,认识到它的邪恶本质。若只因为后果被吓阻,我们的改变可能只是短暂的。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6月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太3:2)

metanoeo(悔改)意味着「改变、转变心思意念」。这种改变不只头脑的理解,而是从心底对罪恶充满厌恶,因而远离它的诱惑。

我们往往害怕犯罪的后果,而非犯罪本身,比如偷窃可能被抓、出轨会破坏家庭等。如果没有这些后果,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远离罪恶?

真正的悔改是当我们以神的标准看待罪,就会对罪产生厌恶感,视罪如腐败的事物,使人噁心作呕,完全失去吸引力,如此才会渴望拥抱圣洁的生活。

神的律法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而是教导我们拒绝那些可憎的事物。律法塑造一种圣洁的文化,使我们对令人厌恶、肮髒的事物,连想都无法忍受。

悔改,不只改变我的想法,而是改变我的道德味觉,犹如以属世的嘴去尝属天的味道。

我们对罪的感觉如何?如果罪仍吸引我们,这表明我们还需要悔改,求神洁淨我们的心,使我们从心底远离罪。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6月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时的放纵私欲的样子。

(彼前1:14)

罪不只是思想错误,而是一种「令人作呕的行为」,彼得用「放纵私欲的样子」形容这种堕落行为。

我们可能明白圣经对罪的看法,但我们的灵魂对罪感到十分厌恶之前,真理仍未在我们心中扎根。大脑的认知必须与灵魂的体验结合,只有当罪让我们感到厌恶,才算真正符合圣经的看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厌恶罪,发现它令人作呕,对它避之唯恐不及。这需要深刻的自省,须忍受呕吐的淨化过程,才能彻底排除早已习以为常的毒素。

写下一件让你感到挣扎的事,想像如果没有惩罚,你会选择去行吗?若发现这件事仍吸引你,该是时候让自己厌恶它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6月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时的放纵私欲的样子。

(彼前1:14)

当我们听到epithymia(私欲)这个词时,往往会联想到「性」,其实epithymia更多时候指深藏内心、未曾向人坦露的渴望。

当我们面前出现不该看的东西,谁能说自己没有动心过?谁不曾偷偷想过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让我们困扰的,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夹杂在欲望中的情绪波动。这可能是性欲,也可能是对权力、控制、名誉、财富、荣誉或认可的渴求。这些推动我们行为的欲望,都可能成为我们内心的困扰。

保罗曾这样表达:「我也知道,在我裡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8-20)

epithymia就是隐藏在我们内心一个无法满足的「怪物」,它是强烈、难以控制的渴望,不断驱使我们追求某些东西,圣经说「顺命的儿女」需要对付epithymia!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6月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时的放纵私欲的样子。

(彼前1:14)

epithymia(私欲)彷彿是住在我们内心的外来力量。彼得指出,在我们还无知的时候,这种力量早已伴随我们许久。过去,我们的生活顺着内心私欲行事,如今虽成了顺服神的儿女,还是很容易回到旧有的习惯。因为这些欲望早已根深蒂固,要改变并非易事。

或许你已发现,单靠「停止」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若要摆脱过去的私欲,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替代,而不是另一种麻醉方式。圣经给出的答桉是「群体」。

在伊甸园,当神看到亚当独自生活不好时,他提供的解答是一位「帮助者」(‘ezer kenegdo)。你我也同样需要身边的人帮助,才能管理和驯服内心深处的欲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向他人敞开真实的自己,把心底的挣扎说出来。让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聆听你的故事、理解你的困难,陪伴你面对这一切。当你愿意分享,你会发现自己不孤单,每个人都一样的破碎。若我们不将这些故事说出来,内心的「怪兽」便会继续悄然作祟。

圣经的答桉是「群体」,你是否身处群体之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6月

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裡去。

(徒19:31)

你是否注意到,保罗的朋友都不希望他「冒险」走进群众中?有趣的是,「冒险」这个词来自希腊动词dounai,其根源didomi的意思是「给予」。

保罗的朋友担心他将自己暴露于一群怀有敌意的人,他们期望他保持安全,不要变得脆弱。他们希望保罗隐藏自己的信息,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众不同。然而,保罗选择了冒险,因为他的信仰驱使他,使他愿意全心全意奉献自己。

大多数人习惯筑起内心的围牆,用厚重的防御保护自我;在关係中,我们可能选择自我保护,或保持距离以免受到伤害。但真正的给予却必须伴随着脆弱,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他人;而真正的爱则需要勇气,甚至可能面临伤痛的风险。

保罗的给予使自己变得脆弱,这份脆弱源于对他人的真诚关怀。你愿意在他人面前变得脆弱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6月

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弗4:19)

神学家通常将罪定义为「行为、态度或本性不符合神的道德律」。虽然这定义正确,却无法对认为规则是限制个人自由的人产生实际效果。让我们换个角度看。

假如你所爱的孩子做了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事,你的感受是什麽?你会像法官一样审问他「你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吗?实际上,你更可能感到伤痛与焦虑,你的情绪因他的行为带来的溷乱而受波动。此刻,所谓规则变得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你所爱的孩子正陷入痛苦与绝望之中,你为此心碎、哭泣。

耶稣接近耶路撒冷时,看到城市而痛哭(路19:41),正是罪使神心碎的写照。

「良心丧尽」就是表达不在乎那些使神心碎的事情。罪人无法感受到神的感受。希腊词apalgeo(丧尽,也译为麻木不仁)由两个词组成,指「不再感到痛苦或悲哀,从悲伤中解脱了」。

罪,就是阻碍我们听见弥赛亚哭泣的障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6月

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弗4:19)

百万富翁要多少个百万才觉得满足?我需要多大权力才有掌控一切的安全感?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无休止地追求更多的依赖与欲望。

pleonexia就是这样的贪婪和贪得无厌,这词根也用于描述偶像崇拜,这样的贪婪是致命的。一旦贪婪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越加强烈。

这场对抗贪婪的战争,注定无法取胜,但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失败,并因此痛哭。我们可以承认用各种替代品来弥补心灵空缺,试图取代神的临在。

伊甸园中,神问:「谁告诉你,你赤身裸体?」贪婪揭露了我的赤裸。当我意识到手中的一切还不足够时,就知道自己赤身裸体。从那时起,我一直在寻找掩盖,不断尝试新方法,留下的却是伤痕。神啊,救救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6月

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路7:47)

希伯来文没有表示「全部」的複数词,因此「多」或「许多」的用法,几乎都是指「所有」。耶稣所说的是:所有罪都压在她的心头,然而这些罪已完全被赦免了。神的恩典并非片面的清除,而是彻底扫尽一切的罪,不留残馀。

人性的扭曲在于,我们时常觉得自己不算坏:「我很大方、勤奋、负责……虽然不总能达标,但谁能呢?我不完美,确实需要神的赦免,但只在我无法处理的部分。」

我们只在自己无法应付时,才求助神的恩典。然而,恩典并不是这样运作。它的功效是彻底的,洗淨我们所有的罪,而不只是那些我们认为「有问题」的部分。

因此,衡量爱的真正标准是「全然投入」。当我们毫无保留把一切摆上,便展示出对神的完全信任。任何的保留,实则是自我保护,同时也透露了我们怀疑神的恩典。神愿意赦免我们的一切,问题是,我们是否也愿意完全交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6月

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路7:47)

希腊文中的polus(许多)可以指数量多、程度大,但未必涵盖全部。然而,耶稣与法利赛人西门交谈时并未使用希腊语,而是希伯来语,希伯来语的「许多」总是概括「全部」。耶稣想表达的是,神的恩典带来的不是部分修复,而是彻底的改变。

先知以赛亚早已体会到这一点,他说:「我们都像不洁淨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枯干,罪孽如风把我们吹走。」(赛64:6)他深知,恩典不应局限我们认为有问题的部分,而是包括整个「我」,因为我们全人都需要神的怜悯。幸运的是,耶和华愿意给予我们「全然的恩典」。

当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罪孽,并意识到自以为是和自以为义,只是我们掩盖堕落的藉口,我们才准备好去真正爱,因为那时我们才明白:我们已从头到脚完全被赦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6月

因为耶和华神是日头,是盾牌,要赐下恩惠和荣耀。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

(诗84:11)

对希伯来人而言,「恩惠」并非抽象的神学概念,而是古代闪族文化中一种内在的美感。恩惠如同一种美的象徵,形容一个人或事物散发出愉悦之美,让人感到欣喜舒畅。

更重要的是,「恩惠」是神圣的特权。《塔纳赫》提到,唯有耶和华赐予恩惠。神之所以赐下恩惠,因为祂看见我们身上让祂喜悦的特质!这观念或许与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不同,我们总被教导自身毫无可取之处,但这不是神看待我们的方式,祂不仅看见我们的失败,更看见我们生命中那些闪耀的特点,并选择以恩惠来接纳我们。

神的恩惠并不依赖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即使我们时常感到不配、不足,神却乐意用恩惠洁淨我们的软弱,引领我们走向更完全的生命。

让我们放下自我评价,安静地感受神的心意,体会祂的恩惠与怜悯。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6月

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

(箴22:1)

「恩宠强如金银」这句话表达得如此直接——真正重要的,是神所赐的恩典。

或许我们早已习惯听到「恩典是神的礼物」,却很少意识到神这个行动的重要。我们无法强夺或谋取恩典,只能向神祈求。神可以赐予恩典,也可以不赐,主权完全在于神。感恩的是,神选择以恩典来接纳和宽恕我们。虽然我们不配得祂的恩赐,但祂依然选择爱我们。这份恩典存在于神和我们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动态关係,是神对我们无止尽爱的延展。

救恩正是神恩典的具体呈现。或许我们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神的爱,然而,神的施恩与我们的自我评价无关。我们的不足不会影响神的心意。当神决定施恩,祂便承诺不会抛弃我们,不论我们是否「值得」祂的恩惠。

现在你明白「恩典是神的礼物」的重要吗?让我们心怀感激,珍惜神所赐的恩典。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6月

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乐,我不忘记你的话。

(诗119:16)

人类的天性渴望快乐和追寻最深的满足。这种渴望并非错误,反而是赋予人生意义的核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份渴望的正确对象。根据圣经,真正的喜乐来自遵循神的话,因为祂的话会将我们引向祂的临在,正是我们所能达到的终极喜乐。

或许我们的生活充满世界提供的各种替代选项——短暂的享乐和表面的满足,但真正能满足灵魂的,是与神相遇的内在喜悦。这是每个人心底追求的,一旦体会它,其他一切便显得微不足道。

这让我们明白为何大卫会在诗篇使用「自乐」(sha’ah)这词。他喜爱(sha’ah)诫命,因为深知诫命是通往真正喜乐的道路。没有诫命的生活,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道德见解中,但当我们按照神的诫命行事,就更深入了解神的心意,并且明白神所赐的恩典有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的心灵朝向祂,那唯一值得追求的源头。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6月

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乐,我不忘记你的话。

(诗119:16)

每个人都渴望过满足且有意义的生活。这种渴望会带来强烈的诱惑,甚至在我们需要情感支持时,让我们忽视神的诫命。我们越是心灵受伤,就越渴望得到快乐,追求满足的欲望变成我们的动力,每一丝的满足都让我们想要更多。

神深知我们内心的需求,因此祂颁布律法和诫命,以便指引我们走在正义之道,为了领我们经历真正的满足和喜乐。神的应许是真实可信的,但我们却不总是信任祂。

我们的问题不是对于神的道无知,也不是因为神对我们保持沉默,甚至也不是缺少动力,而是缺少信任。如果我们真心相信神的应许,祂的道将引导我们走向内心所渴求的终极满足。而当我们放弃对祂的信任,我们便只能在没有祂的情况下,苦苦寻找虚假的快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6月

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出34:6)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耶和华在西奈山首次向他们展示自己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在旧约rachuwn(怜悯)和channuwn(恩典)经常一起使用,只用以形容神的属性。

当时,以色列人刚从法老的奴役解脱出来,他们长期活在充满仇恨、压迫、漠视和虐待的世界,深感绝望无助。耶和华的宣告充满感情、关怀和稳定,带给溷乱中的人极大安慰。

耶和华为疲惫无力再战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的人、为无家可归和心怀恐惧的人,开闢一条充满恩典、通向喜乐之路。即使这条道路伴随着审判,也不减它的美好。

当然,审判是必要的,否则如何能击败这世界的「法老」呢?我们曾因自己的愚昧受苦、曾在沙漠追求永远无法寻得的东西,如今充满慈爱和恩典的神要把我们从奴役释放出来!

也许我们只有经历过不顺从带来的绝望以后,才能感受拯救的喜乐。拯救之所以有意义,正因为它与奴役形成鲜明对比。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6月

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

(耶32:41)

sûś(欢喜、展现喜悦)在摩西五经出现4次:其中3次是神为以色列民遵守祂的律法而欢喜并祝福他们,一次是为以色列的不顺服而欢喜施行毁灭。(申28:63、30:9)

sûś与祝福和审判有关。耶和华因祝福顺服的人而欢乐,因为祂是乐于施恩,渴望提供保护和供应的神。对接受祂指示并按祂喜悦的方式生活的人,祂的行动充满善意。

然而,神也乐意惩罚不顺从者。我们原以为当神不得不施行审判时,祂会感到悲伤。事实并非如此!耶和华因审判感到喜悦,因为祂知道审判将引导迷失的人回归正道,使迷路的人回到父亲的家。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6月

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

(耶32:41)

摩西在申命记28:63和30:9使用śûś(喜悦)这个字,提醒以色列人要顺从神的律法。他3次强调耶和华因以色列人的顺从而喜悦祝福他们,但也明言若他们悖逆,神将因惩罚他们而喜悦。śûś表达神乐意赐福义人,同时也坚决惩戒恶人。然而,当以色列人悔改归向神时,「耶和华必再śûś(喜悦)你……像从前śûś你列祖一样。」(申30:9)

你曾因神的惩罚而认识自己的软弱吗?我有。我深刻体会有时明知故犯偏离神的话,神会以慈爱的惩戒唤我回头。神为我的惩罚而喜悦,因为祂知道这样的惩罚能引起我的注意,让我从错误的路上回转。

当我理解神的惩罚出于慈父的爱,我便在其中找到了śûś的真意。我像那位浪子,虽一度迷失,但正是在低谷中清醒,重新踏上回家的路。我体验到śûś的另一面,看到神不曾放弃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我,直到我回归祂的爱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6月

耶和华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洁赏赐我。

(诗18:20)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罪像种子深植于心,时不时操控我们的行为,让人难以达到「公义」的标准。我们明知道该努力迈向义行,却总是受到罪性牵引,再次跌入挫败之中,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公义属于神,凡人无法达到。」

但大卫却说,神按祂的「公义」(tsidqi,意指「属于我的公义」)来报答他。大卫并非道德无瑕,他犯过通姦、谋杀和违背律法的事。即使如此,他依然能说:「我谨守了耶和华的道,努力跟随他的道路,神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这给了我们盼望:若大卫能这样说,我们也可以。

我们需要认识几个真理。首先,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罪,神始终以恩典待我们。其次,感恩是改变的第一步,但只有感恩还不够,我们需要坚持遵行神的道。最后,神看重我们为改变付出努力,并因此嘉奖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6月

耶和华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洁赏赐我。

(诗18:20)

当大卫说:「耶和华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时,他并不是自称完美无瑕,而是表明自己选择谨守遵行神的道,谨慎地远离罪恶,保持与神亲近。

我们长久受罪性的驱使行事,现在需要有意识地放下那些坏习惯,即使这意味着暂时找不到其他满足情感需求的方法。

虽然我们的行为往往受情感驱动,但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情感。我们感受的痛苦与哀伤,也能引领我们经历希望与喜乐。我们应善用这些深刻而真实的情感,使它们成为亲近神的桥梁,因为这正是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6月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箴29:18)

hazon(异象)可指「启示、默示、预言或神谕」。透过圣经我们拥有言语的承诺,也许这还不够。毕竟,言语不等同真切感受。我们无法仅凭言语或理性思考,来满足内心渴望的真正体验。我们需要触动感官和情感的真实经历和亲密关係。言语只能给我们教义,我们需要的是实际的「亲吻」。

我们以为「异象」只是关于预言。基于这种理解,可能会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先知的声音,或对预言的清晰理解。然而,「异象」不仅是对先知或其信息的描述,也不单是预言,而是关乎任何形式的感知或知觉。异象可以是我们生活中任何形式的启示和体验,它是我们感受到神临在的重要方式。

是的,我们需要言语的承诺,但与内心的恶念斗争中,这些承诺也只是更多的言语而已。我们经常用理性和言语来自我安慰,但这些只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无法带来真正的平静。只有真实经历神的拥抱、安慰和轻吻,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安。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6月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箴29:18)

章伯斯在《竭诚为主》中写道:「当我们失去对神的异象时,生活便会变得鲁莽且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抛弃祷告,不再依赖神的指引,而是倚靠自己的力量。若我们只靠自己,不让神参与,就等同走在堕落的道路上,表明我们已失去了异象。」

这段话深刻揭示:当我们无法感受对神的敬畏,就不再以祂为中心生活。赫舍尔则认为:敬畏神是我们首先需要的感官体验。当我们真实感受神的威严,内心的恐惧和羞辱会被神的荣耀击倒。我们不再只是用理性认识神,而是在神的临在中,亲身经历到祂的爱与力量。

或许我们之所以未能完全信靠神,是因为尚未体验到那种震撼心灵的神圣时刻。「主啊,若我向祢靠近一步,祢会张开双臂迎接我吗?」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一种想要的更亲密关係,渴望感受神真实临在的渴望。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6月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箴29:18)

para(放肆)是一个有趣的词,它一方面的意思是「领导、带领」,即像领袖般行事,另一方面,它也表示「放手、放鬆、放任」,即不受约束地行动。如果在这个词后加上「aleph」,便成了「法老」(Pharaoh),那位视自己如神、为所欲为的统治者。

我无法成为一个道德和灵性上的「好」人,并不是因为缺少神的话语(默示)。我需要的话语,其实都已记载在圣经。我之所以会para,是因为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敬畏耶和华的心。少了这份敬畏,我的世界就不受约束,我彷彿成了「小法老」,每天只关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当我们不再看见或经历独一真神耶和华的威严,就会如同「小法老」般自我中心,把自己当作神,渐渐偏离了与神的亲密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6月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箴29:18)

‘eser带有「幸福、福气」的意涵,常用作感叹词。旧约这词出现42次,主要形容遵守律法、在神的平安中生活的人。

现今世界告诉我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就是幸福。然而,智慧的所罗门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遵守神的律法。法老(和所有像他的人)并不真正幸福,他们的「自由」实际上是自我奴役,与真正的幸福相距甚远。

章伯斯说:「我们捨弃了天国的行为准则,却建立了一个属世的王国,最终发现自己被欲望束缚。这种自由只是自我的奴役。世上没有任何军队能够击败这种惯性。」

唯有当我们决意遵守神的诫命,才能找到幸福。我们的视野应该超越今生,包含神的旨意和异象,并在每一天的选择中体现出来。若缺乏这种视野和经历,我们便难以抗拒那些短暂的情感诱惑,无法追求更高的益处。我们会放弃属天的引导,追逐世俗的自由,最终陷入自我囚禁的牢笼之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6月

有许多人议论我说:「他得不着神的帮助。」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

(诗3:2-3a)

「许多人」说神不会帮助我们,到底这些声音从何而来?其实,那是我们内心罪的声音。我们告诉自己:「神不会帮助我。」理智上或许知道神若愿意,是能帮助我们的,但罪的声音却在低语:「你不值得被救。为什麽神会拯救你这个拒绝祂、把自己关起来的人呢?」

大卫在那些无法入眠的夜晚,应该也经历过这样的挣扎。拔示巴的阴影仍在、乌利亚的坟墓未散,他或许伪装一切正常,却被深夜的噩梦缠身,内心早已失去平安。沉重的罪咎感,让大卫离神越来越远,使他疑惑:神还会张开双臂接纳他吗?

拿单先知的到来,揭露大卫的耻辱和罪孽,使他无法再伪装。大卫崩溃了!他知道,唯一的出路就是认罪、悔改、接受惩罚和赔偿,才能重新面对神。

当我们有勇气承认无力胜过罪恶,愿意面对罪带来的痛苦,不再合理化内心的罪恶之声,便能与大卫一同宣告:「主啊,祢是我四围的盾牌。」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6月

有许多人议论我说:「他得不着神的帮助。」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

(诗3:2-3a)

大卫犯罪后深陷罪恶感,他哭喊、流泪、痛苦,但神的声音无法压过他对拔示巴的欲望,和对失去名誉的渴望。他强装家庭一切正常,在罪中苦苦寻找出路。

罪是内心深处的一部分,反映了我们过去所有的失望、被拒绝和失败,这些痛苦的经历积累成为罪。我们透过生活各种事物掩盖罪带来的痛苦,逃避面对内心真正的感受。

这意味着癒合的过程会伴随着疼痛。没有任何麻醉剂能减轻忏悔的痛苦。多年来,我们依赖「药丸」来逃避这种疼痛,但唯一的疗法是停止逃避,勇敢面对痛苦。事实上,任何试图避免面对累积痛苦的行为,都将阻碍我们的康复。

当大卫选择直面罪带来的深切痛苦时,他就经历神的帮助,最终得以摆脱罪的捆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6月

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

(诗3:3-4)

我们知道盾牌是一种盔甲,用来保护持有者。但大卫说这盾牌在他四围,和我们心目中想的盾牌不一样。大卫使用的词magen(盾牌,防卫衣)源自希伯来语的ganan(保卫),其词根是gan或ganna(园子)。大卫心中想的不是一块金属,而是环绕他的一道牆或树篱,一个保护的园子。

gan eden(伊甸园)就是这样的地方。当我们感受神同在时,就置身于祂的保护园子。我们被神放置在这安全牆内,环绕着神所赐予的一切。我可以在园中自由漫步,因为我知道这裡的一切都符合神的旨意,并且是对我有益的,甚至包括那棵树。

在这个园子裡,我们无需惧怕,因为这是造物主的地方,由祂亲自看顾。我们在园中的职责是照料和管理,做好管家的本分,但我们并非这保护之地的创造者,耶和华神才是。祂的magen,祂的ganna,将我包围。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6月

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

(诗3:3-4)

kavad(荣耀)的含意丰富,涵盖了富足、尊荣、光辉、尊贵等等,表达某种重要、有分量或有价值的状态。

大卫在此宣告:「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他在神的园子裡,感受到安全的庇护,明白耶和华赋予他重要身分,是要彰显神的威严。

或许你曾经注意到,有些本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却没有实现;又或者你察觉到本应属于你的,却一直未曾实现。你是否像雅各一样,在神的围绕保护下,却不知道神就在这裡?

当你终于看到了神的ganan(保卫),并停下来思考,这就是生活在gan(园中)的真正意义。耶和华四围保护我们,是为了让我们kavad祂,而祂也同样kavad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6月

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

(诗3:3-4)

大卫求告神,神就anah(应允),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回答、回应」,同时带有大声喊叫的意味。而大卫的qara(求告)同样是呼喊和哭泣的激动表现。

当我们如此呼喊时,你认为神会不回应吗?我不这麽认为。我更相信神已经回答了,但我们没有听见。也许神的答桉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因此我们错过了。

大卫意识到自己受到神的保护,因此他知道神已经回应他大声的呼求。大卫的了解不是抽象的「灵裡感受」,或是回忆某段喜爱经文时的温暖感觉,而是他实际看到自己的情况发生变化,神的无形之手正在人间运行。大卫的眼睛看到别人未曾注意的东西,因此他确信神早已回应。

然而,我们常常因为专注于内心的溷乱,忽略了神的回应。当我们愿意留意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神早已动工。这些神在我们生命中工作的证据,显明了神大声地回应我们的呼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6月

我躺下睡觉,我着,耶和华都保佑我。

(诗3:5)

heqitsoti(我醒了)源自动词 yaqats,不只是指一觉醒来,还包含活过来、恢复活力和经历神的同在。诗篇121:3-4应许:「……不打盹也不睡觉。」表明神绝不会昏昏欲睡,祂时刻警醒保护我们。

人难免因生活艰辛而精疲力竭和疲惫,有时甚至陷入浑浑噩噩之中。但耶和华不会。祂不需要被唤醒,祂永远守望。即便我们跌倒,祂仍在身旁。祂的慈爱永不落空,祂的看顾从不间断。祂信实、可靠、值得信赖,始终如一。因此,我们无需独自面对一切。

「我醒了」本身就是神的恩赐。祂赐予我们新的一天,让我们遵行祂的旨意,欣赏祂的创造,并改变自己的生命。我们还活着!每次醒来,都是重新经历神同在的机会。

我们该如何感恩这份宝贵的礼物呢?就是每一天荣耀祂,以祂的方式度过每个日子。让我们珍惜每个清晨,以感恩的心迎接新的一天,活出神期待的样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6月

因为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这对人有什么益处呢?

(传6:11,新译本)

hebel是一种比喻,指「无价值、消逝无踪的东西」,也有「白费」的意思。在现代社会,儘管我们拥有大量资讯,却往往对真正重要的事情一无所知,这正是hebel的体现,所追求的一切最终都是徒劳的。

我们常认为,积累越多关于神和圣经的知识,就越能带来内心的平安。然而,这很可能是来自恶者的诡计,使我们误以为只要多知道,就能掌控和预测一切。

繁忙的街道上,我注意到废弃的汽水罐和塑料袋旁盛开的紫色小花,每朵都让人惊叹神的精心设计,却也不禁思考,我们常随意丢弃垃圾,似乎完全不在乎破坏美丽的大自然。

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神创造的惊叹之心逐渐减少。我们使用宗教词彙如同便宜的塑料容器,只是简单地转移思想,最终只增添了虚空。是时候我们重拾对神创造的惊叹之情,这才是有价值的。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