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

S M T W T F S
< 4月   6月 >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15月

所以我们禁食祈求我们的神,他就应允了我们。

(拉8:23)

希伯来词彙baqash(祈求)向我们揭示祈祷的本质和适当的态度,神就回应我们的祷告。当然,神的回应不一定跟我们希望的一致,但神肯定会应允祈求。

baqash不仅是请求,更是包含「寻求、祈求、渴求、坚求」等热切希望寻见的意图。此外,这词彙强调祈祷者愿意完全献上自己,做神吩咐的任何事情,并承认神的绝对主权和统管,顺服神的旨意,而不是与神争辩或自行决定要怎麽做。

「我们禁食,完全降服于神的旨意中」是这节经文的精髓。禁食(否认身体的需求),是一种表达顺服的方式;禁食,是一个人表明愿意採取极端措施来顺服神的旨意;禁食,是一种精神和身体上的捨己,强调顺从和依靠神。

如果在祈祷中缺乏baqash的态度,所谓的祷告,就只是有口无心的宗教术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5月

所以我们禁食祈求我们的神,他就应允了我们。

(拉8:23)

athar(应允)在这节经文是被动语态,指神主动回应祈求。换言之,这节经文是表达神听见我们的baqash(祈求),并採取行动了。当神的子民愿意完全委身,谦卑降服在神的面前,神就会垂听并採取行动。至于神将如何行动,取决于他的心意。

我们总希望「神应允祷告」是按我们期望的成就。然而,baqash(祈求)必须是完全顺服神。我们既然知道神是良善的,就肯定祂所应允的,是为完成美好的旨意,对于完全降服于神的人来说,这就够了!

祷告不需添加任何东西,只需带着热切态度祈求;祷告是不向神发出指令,而是全然顺服神的主权。当神垂听祷告并开始行动时,祷告就完成了。

想一想,我们的祷告是否添加了许多个人议程,以致患得患失,不知神会不会应允?让baqash和athar这两个词彙带我们到祷告的核心意义,就是人祈求、顺服;神应允、行动。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5月

所以我们禁食祈求我们的神,他就应允了我们。

(拉8:23)

明白「人类的智慧有限」,使我们明白对祈祷保持开放态度,是很重要的事。我们没有永恆的视野可以看到神的整幅蓝图,也无法全面理解神的计划和旨意。

既然神是宇宙的主宰,是全知全能、自有永有的创造者,而我们只是有限的受造物,当我们祷告让神自由行事时,是表达我们对神的绝对信任和顺服。

此外,神拥有令人惊喜和持续的创造力,他的计划和解决方桉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当他的答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时,就是他得荣耀之时。我们最恰当的祷告态度,就是完全降服,开放心怀,接受神所成就的。

归结出来,祈祷的本质就是信任、顺服和敬畏神。想一想,你对祷告是保持开放态度,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期望?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5月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诗118:24)

yom(日子)是旧约圣经最常用来描述时间的词语。希伯来文没有专门词彙表示「星期」,一週只以数字1~7来命名,第七天则有名称「安息日」,这一天是神设立的日子,神要求人休息。

我们是否按照神的方式看待日子,将每个日子都视为由神掌管?还是我们将一些日子定为「世俗」,甚至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假神?我们把星期一视为工作週的开始、星期三是艰难日子、星期五则是解脱的日子,到了週末便可以自由放纵?这真的符合圣经对日子的看法吗?

我们需要根据神命名的唯一一天来评估所有日子,使我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更符合神的意旨,并专注于神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只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欲望。这种转变,将深远影响我们的每一天。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5月

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裡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裡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

(创8:21)

你能想像这个场景吗?挪亚把动物从方舟带出来,然后选洁淨的动物和鸟类献在祭坛。那一天,很多动物和鸟类被宰杀,鲜血流满了地上。你真的认为那气味很香吗?当然不是。那是死亡的气味,如果我们站在那裡,可能会因难闻的气味而转身离开,但神却说那是馨香之气。

利未记中,reyah(气味)和niyhoah(馨香)两词,多次描述人向神献祭时产生的效果。从方舟走出的挪亚,十分清楚他们得以在洪水灾难中倖存,完全出于神的供应和恩典,因此一脱离困境,他马上献祭,承认神的恩典是宇宙中唯一不变的事。

神悦纳的不是那些被牺牲的动物和鸟类,而是挪亚对神真诚的敬拜,包含承认神绝对的主权,尊重祂为全人类的审判主,并承认人需要神的怜悯和赎罪之恩。神悦纳的是挪亚谦卑和依赖之心,今天我们的敬拜可有散发这种馨香之气?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5月

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裡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裡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

(创8:21)

如果我们站在挪亚的角度,目睹了世界的毁灭,可能会想:「我们必须保护这些动物的生命,毕竟牠们是万物重新繁衍的关键。」

人们遭遇巨大重创后,自然会优先考虑安全、发展和供应,将不是迫在眉睫的宗教行动,例如敬拜、献祭,摆在最后。

然而,挪亚的优先次序很不同,他有神的观点。他清楚明白让洪水淹没世界,与保护活物生命的,是同一位神。即使世界遭受严重毁灭,百废待举,神仍然掌管一切,若没有神的祝福,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大洪水教导我们重要的功课——唯有依靠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倘若我们知道生命、财富、家庭、地位、资源等等,都来自于神,我们必会甘心乐意地将神所「拯救」的东西拿出来,以「牺牲」的方式奉献给他。我们如此献上,神必会「闻那馨香之气」而悦纳。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5月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出20:3)

中文翻译「可有」,包含「发生、变为、产生」的意思,反映「拥有」的观念,但希伯来文的「可有」,不具备「拥有」的意思,这个字与行为和工作有关。

此处「有」的意思不是「拥有」,而是「亲手製作,展现自己的作品」,是人为的努力。考虑原始受众和当时流行的文化,也许更好的翻译是「你不可製造任何神」,这呼应亚伦製作金牛犊的行为。

值得留意的是,希伯来语没有直接的动词表示「拥有」,而是用「h-y-h le-」(属于)表达「拥有」的概念,表明一种更深入和複杂的关係,涉及彼此的承诺和联繫,一般用来表达「进入婚姻关係」,也用于描述神和以色列人的盟约关係。

现在我们明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的真正意思吗?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委身于「别的神」,与它发展深入的关係,甚至无法自拔呢?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5月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出20:3)

希伯来语「h-y-h le-」(拥有)的字面意思是「属于」,表明一种深入的关係,反映希伯来思想的信仰观。希腊或西方往往将信仰视为可以拥有的东西,类似一种资产或一张证书。信仰对希伯来人而言,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在生活每个瞬间持续领悟和经历,是与神建立积极、互动、共同关係的动态过程,只有我们积极参与和实践时才能存在。

换句话说,希伯来人的信仰观是动词,一旦我停止互动关係,便开始把自己从「被拯救」除掉。当然,这种关係是双向的,神也参与在其中,因此虽然我离开,但神永不退缩,这就是众先知所教导的。

今天我们是否看救恩只是一个「名词」,或上天堂的入门票?「h-y-h le-」告诉我们,信仰意味着进入与神深入交往的关係中,需要不断更新、参与和分享。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5月

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

(创7:11)

现代读者容易认为洪水是因大雨倾盆而下,但希伯来原文意思是:「大渊的源头全都裂开,天上的闸门也都敞开了。」这描述源自古近东读者的世界观,暗示神的创造被毁灭。

「大渊」是创1:2的「空虚溷沌」观念。换句话说,世界回到了溷沌。即人类的罪恶破坏了世界的根基,使承载地球的支柱动摇和崩溃,带给人类毁灭和灾难。

生命与溷沌的斗争是古近东神话的主题。他们认为「溷沌」是世界的自然状态,而「生命」必须奋战,以维持其脆弱的存在。洪水不只是倾盆大雨,它代表了罪恶带来的毁灭后果,因为人不顺服耶和华,导致世界回到原始空虚溷沌的状态。

罪摧毁了世界和所有生命,破坏有序的世界,现在你明白罪的杀伤力和神为了恢复生命所做的救赎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5月

他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太22:32)

西方思维侧重「答桉」,将经验归结出「原则」,以便可以预测和控制。整个科学领域就是对现实进行分类,来达到管理和操控的目标。这确实带来丰富的成果,改善了人类健康、经济和生活条件。

但圣经既不能被我们归类、切割,也不由我们预测和控制。圣经不是一本科学书籍,为人们提供一套固定的原则或教条,而是让人们传承圣经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看待圣经。我们可能把圣经视为属灵的书,或解答人们生活难题的手册,却忽略了圣经是神和以色列人相遇的记载,是神和人情感相交的回忆。圣经要表达的是——我们正延续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信仰。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5月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必永远立定!

(赛40:8)

debar(话语)在希伯来文中是指神的说话、言语或信息,而不是书面文字。

如果我们从西方的角度看待圣经,它便是一本灵性层面的书籍,提供原则和教义的着作,或解决难题的手册。但圣经诉说的是关乎神和人相遇的历史。圣经书写的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这位神,对祂产生敬畏;圣经是人类发现一路走来有神同在的记录。

以赛亚说「我们的神的话永远存在」时,他不是指那些神学类别、神圣属性、信条答桉或神圣格言是永恆的,而是指从先知启示发现——耶和华历世历代都改变人的生命。

圣经的文字是神启示的书面记载,而debar则代表与威严的主直接相遇,强调亲身与神接触的经历。这种经历,为信徒带来深刻的影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5月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必永远立定!

(赛40:8)

圣经记录以色列如何与圣洁的神交往,它不是神学教科书或更好的属灵生活指南手册。

犹太拉比赫舍尔(Abraham Heschel)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对圣经和犹太信仰的见解,加深我们认识圣经的独特和犹太信仰的精髓。首先,赫舍尔强调以色列人不是致力于定义宗教,他们是见证神爱世人的民族。其次,他认为表达信仰不是抽象的陈述,而是从实际生活体验对神的崇拜与感恩。这种敬拜源自当下与神同在的喜乐,而不是简单的纪念过去。

希伯来文「kavanah」极度代表圣经的信仰情操,这字的意思是「意向」或「方向」,包含专注与欣赏神,代表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将造物主深刻放在心上。这种态度超越对经文字面意义的理解,是一种与神相遇的珍贵时刻。

人类的尊严来自与神对话的天赋,我们必须经历神的话带来生命。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5月

雅各啊,你为何说:「我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以色列啊,你为何言:「我的冤屈神并不查问?」

(赛40:27)

现代法律先假定自己无罪,再证明有罪;但圣经的看法是没有人无辜,所有人都需接受自己有罪,并受到应有惩罚,人不能试图通过挑战法律逃避责任。

以赛亚先知描述恶人自欺欺人认为神忙于管理宇宙,不会注意他们的过错。他们没有声称自己是无辜的,他们知道自己有罪,不过还是认为能逃脱审判,因为神没有注意到。

圣经对罪的观念是人未达到神的标准。我们对待罪的态度不应找藉口否认,而是需要知道如何处理罪,以便恢复原状。这是你对罪的态度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5月

雅各啊,你为何说:「我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以色列啊,你为何言:「我的冤屈神并不查问?」

(赛40:27)

明知自己有罪,却认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圣经称之为愚昧人。愚昧人不是头脑迟钝或无法思考,而是在道德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他们不尊重神的绝对主权,忽视神在宇宙中至高的地位和权柄,故意忽视神制定的道德法则和秩序,不愿遵守神的律法。

愚昧人心裡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错的,却存侥倖的心,认为能够逃避罪的后果。他们的疯狂选择,令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无法认知自己堕落的绝路,好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却选择相信生病无所谓而拒绝求医,最终只能病死。

任何不认同神对罪的看法的人,都会错认神的属性,以为神只会彰显恩慈(hesed)和恩典(hen),却忽略了出34:7描述神也是paqad(监视)的神,他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观察,必追讨恶人的罪。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5月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

(太5:2)

世界好领袖的特点是具有个人魅力、成功和拥有掌控力等,但圣经强调的领袖是对别人产生好影响的人。不一定出色的人才有这种影响力,我们都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领袖,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影响他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承担领袖的教导角色。

希腊动词didasko(教导或教训)强调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但圣经的教学理念是用希伯来动词lamad(教、学习)来表达,乃是关于「改变」。真正的教导不仅传递信息,而是要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产生好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可观察的,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改变了,体现新的观点和态度。真正教导的目标,是要促使人们以符合圣经价值观的方式生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5月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

(太5:2)

didasko(教导或教训)的希伯来对应字是lamad(教、学习),虽然都是教导,两者却有差距,前者强调传授知识或信息,后者是改变人的生命,使其符合神的价值观。

现代教育把焦点放在传递知识,就连教会也倾向这种教导,然而是与耶稣的教训大相径庭。耶稣开口教训不是为了传递知识,乃是给垂死的人提供生命。

我们可以从祈祷方式和态度,省察教导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祈祷是人类的生命源泉,是我们与神交流的方式,也是维持人类心灵健康的重要部分。因此,真正的教导应帮助我们与神有更好沟通,否则就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导目标。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5月

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

(林后10:4-5)

要了解什麽是「心意夺回」,首先要明白何为「都顺服基督」。eis是希腊文常见的介词,意思是「进入」(into),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保罗要我们夺回每一个思想,使其降服于基督。

然而,神的国度是有界限的,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移入。保罗非常熟悉什麽是不洁,他知道神圣和不洁的区别,也知道玷污的物件或行为具污染力,因此凡受玷污的东西,都不能放入神圣的地方。

因此,我们必须採取必要步骤,清除任何污染我们和神关係的东西。「将每个思想夺回,归向顺服」,就是注意任何污染我们与神关係的事物,包括所有实际或潜在侵入的思想和行为。

「把每一个思想夺回」也是为了要预防受污染,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检查生命中的污秽物,和查验任何潜在的感染。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5月

并且我已经预备好了,等你们十分顺服的时候,要责罚那一切不顺服的人。

(林后10:6)

ekdikeo(责罚)含有「伸张正义、惩罚」之意;希伯来文对应字是mishpat,旧约通常用来表达公义,弥6:8神要他子民「行公义、好怜悯」正是这字。

ekdikeo捕捉了希伯来人的观念,即神提供的妥拉(Torah)对社区具有约束力,不能被更改,神的子民必须遵守。ekdikeo是为维护神的律法,惩罚公然滥用律法的人,以报复他们羞辱神的行为。

我们需要改变对「责罚」的理解。我们一向认为责罚是带来肉体或精神的惩罚,或者两者兼之;然而ekdikeo有更广的涵意,它是拒绝任何形式的污染进入圣洁的领域,以维护神的荣耀和祂律法的神圣。

神更愿意设置清晰的界限,告诉人们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如果有人逾越界线,责罚就作为促使他们悔改的工具,帮助他们恢复与神的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5月

并且我已经预备好了,等你们十分顺服的时候,要责罚那一切不顺服的人。

(林后10:6)

多数人都熟悉这节经文的前半句「将每个人的心意都夺回」,通常用作劝勉人行事要公义。但很少人会将行事要公义与下半句联繫起来,就是被神呼召的人,要准备好责罚一切不顺服的人。也许这说法让人局促不安,毕竟我们是强调爱的信仰。

然而,保罗为了神的荣耀和神的律法,他愿意挺身而出责罚不顺服的人,并接受这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但保罗没有说必须执行责罚,事实上责罚并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让可能违抗神旨意的人有所顾虑,使他们停止不顺从的行为。因此,责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区的秩序,让人都遵守神的律法。

保罗不是要我们充当法官、陪审团或监狱长,而是鼓励我们站稳立场,让所有反对神旨意的人都认出我们,有需要时准备行使ekdikeo(公义的责罚)。只有这样才能「将心意夺回」,对社区产生好影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5月

神人问说:「掉在哪裡了?」 他将那地方指给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头,抛在水裡,斧头就上来了。

(王下6:6)

圣经记载很多神蹟,这斧头的神蹟也许是最奇怪的:一把借来的斧头从柄上飞出去,掉落水中。借斧头的人告诉神人以利沙发生的事,他便行神蹟让斧头浮上水面。为何以利沙会为这小事行神蹟?也许背后引申另一个问题:「神真的会在意这些琐事吗?」

你试过向人借东西,却因自己的过失而弄丢吗?多数人的反应是买新的还给人吧!但这工人却告诉以利沙斧头是借来的,似乎在说如果斧头是他的,他可以放弃,但如今他有义务归还斧头,自己却没有办法还。工人只是陈述他的处境,并没有请求干预,以利沙却主动提出一个超乎人们想像的解决方法。

耶和华会关心你能否找到失物吗?祂会关心你能否履行有借有还的社会义务吗?我们会说:「神把这些小事留给我们自己处理。」斧头的神蹟告诉我们,在神的世界裡,没什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5月

神人问说:「掉在哪裡了?」 他将那地方指给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头,抛在水裡,斧头就上来了。

(王下6:6)

你会像以利沙那样做吗?我猜你只会简单祷告:「主啊,告诉我斧头在哪裡?」而不是期待违反物理定律的事发生。也许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以利沙是活在一个神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世界裡。

以利沙将木头抛进水裡,然后期待神的回应,显示他相信神的权能。以利沙不受自然规律和世界运作的方式约束,他活在神主权可以自由运行的世界裡,在那个世界,超自然的事情经常发生。

如果我们只用头脑相信神,会觉得很多事情不可能,我们要真实相信——神存在,他能行万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5月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

(诗33:18)

「吃两片阿司匹林,然后上床睡觉,明早情况就会好转。」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话?这可能是家裡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明早情况真的会好转吗?如果只是头疼,也许会好。然而,如果情况更複杂呢?倘若超出你所控制的范围呢?

希伯来字yāḥal(仰望)含有「等待、期望」的意思。希伯来人的「仰望」与其他文化或语言的概念有所不同。希伯来观念的yāḥal不是一种用来安抚自己的虚幻想像,也不是如希腊文化所理解的不确定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相反,yāḥal是建立在坚实的信任和期待之上,对按照神的旨意、遵守神的诫命和教导行事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期望——他们对神的信心和对神计划的期待是真实而坚定的。这种希望不仅仅是虚幻的想像,而是建立在对神的信任,与对他恩典和应许的信心之上。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5月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

(诗33:18)

希伯来字yāḥal(仰望)建立在可靠、稳固的基础上,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或困难而动摇。对义者而言,yāḥal是他们对信实的神的期待和信心。因此,yāḥal是专注于神本身。这动词没有声称事情在次日就会好起来;实际上情况可能会更糟。虽然如此,耶和华在掌管,这才是最重要的。

yāḥal的近义词是bāṭaḥ(信任)和qāwâ(等待),如弥7:7所述:「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最后一句清楚表明当罪恶被审判时,人对神的公义充满信心。这节经文也反映神的拯救行动,简言之,我们所盼望的不是自己的渴望,而是神自己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事。

希伯来式的「仰望」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渴望解决今天的难题。我们的yāḥal是寄託在神身上,而不在他可能做或不做的事情上。这是为什麽「yāḥal」与「信任」密切相连。

今天你可以把所有烦恼交在神手中,但不意味着它们会消失,因为它们不是最终的结局。最终,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5月

祭司以斯拉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有罪了;因你们娶了外邦的女子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恶。」

(拉10:10)

ma`al(罪)指「行事不忠、背逆、犯罪」,吕振中翻译为「不忠实」。从巴比伦回归的以色列人与外邦女子通婚,以斯拉要处理的不是异文化婚姻课题,而是以色列人的行为背弃神的命令,不忠于和神的盟约关係。因此,以斯拉採取的方桉十分彻底,就是要他们向神认罪,遵行祂的旨意,并与这地的民和外邦女子分离。

这段经文乃至整卷以斯拉记,都需要放在圣洁的主题来解读:神的子民需从拜偶像之民分别为圣出来,而群体中的个人圣洁与社群圣洁联繫一起。换句话说,社群的圣洁是由个人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共同构成。

这些回归的以色列人与拜偶像的外邦女子通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直接影响整个社群的圣洁,因此解决方桉唯有转离罪、驱逐拜偶像的妻子、重新承诺分别为圣归神。

我们身在一个高举个人主义的时代,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上,只管做我想做的事,不关心对群体有什么影响。然而,圣经的方向是要我们做对神和祂国度最好的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5月

祭司以斯拉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有罪了;因你们娶了外邦的女子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恶。」

(拉10:10)

以色列人曾因拜偶像受到神的惩罚,被掳到巴比伦。因此,以斯拉必须採取非常措施,保护社群免受污染,确保以色列人忠诚于神。

以斯拉当然知道这些男人爱他们的妻子和子女,但他更知道不能再在圣洁和拜偶像的隐患间徘徊,必须做出选择,以确保整个社群不再冒犯神。

我们可能会和以前「拜偶像」的生活方式有深刻连结,甚至爱那些与我们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要断绝联繫是很心痛的,但我们需要和以斯拉一样,做出艰难的抉择。今天我们可以表达对他人的爱和尊重,但不能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圣洁原则。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5月

都因亚伯拉罕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

(创26:5)

这节经文的前3句:以撒是因为亚伯拉罕顺服神而蒙福的!也许你和我需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感谢家族中那些对主忠诚的人,因为他们留下的信仰影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使我们今天收穫祝福。

我们或许听过「世代咒诅」,究竟罪会否从父亲传到儿子,旧约有些地方暗示会,有些地方则直接表达不会。先知书的表达却十分清晰,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罪负责。

事实上,先知书和出埃及记更引人注目的,是神不断显示祂的怜悯,持续以慈爱保护祂的子民。我没有看到「世代咒诅」,反而看到一个顺服的父亲——亚伯拉罕,他的儿子以撒如何因父亲的顺服而得到祝福。以撒也像父亲一样遵从神的教导,获得神的祝福和保护。

你想帮助子孙行在神的道上吗?顺服神并传递祝福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5月

都因亚伯拉罕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

(创26:5)

亚伯拉罕活在摩西之前的几个世纪,但不表示他不遵守神的律法。亚伯拉罕透过对神的信心和顺服,来遵守神的掌管、命令、律例和律法。

神的指示不仅限于摩西律法,这指示从创世以来已经存在,也将存在到末了。亚伯拉罕因着顺服神而蒙恩,将祝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他的信仰不仅是个人经历,他与神共创一个超越生命的遗产。

今天,我们受个人主义观念影响,过分强调信仰是个人的事,但圣经告诉我们,神之所以与以撒有关係,是因为亚伯拉罕对神的信心和顺服,留下了这份属灵遗产。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为什麽我们要顺服,也许并不只关乎我们自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5月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太5:39)

希腊文‘antistenai’(作对)指军事上的革命性抵抗。然而,耶稣呼召天国子民走另一条路,一条不依赖暴力,而是充满创意与爱的非暴力抵抗之路。爱与怜悯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的回应不是拳头,而是张开的双臂。

这种非暴力的爱是强而有力的见证,也是属神子民独有的特徵。耶稣说当神国降临时,这样的人将被神肯定,因为他们的行为反映神的性情,成为世界的和平使者。

你是否愿意顺服耶稣的呼召,走怜悯与慈爱(hesed)之路?当你面对伤害,是否愿意不以暴力还击,而以爱和宽恕回应?或许这条路充满挑战,但这是彰显神国度的唯一道路。选择转另一边脸,并不是软弱表现,而是展现爱的力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5月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太5:39)

耶稣教导「不要与恶人作对」,不仅要我们避免报复,更是邀请我们进入深度的宽恕。希腊文‘antistenai’的本意是军事上的对抗,而耶稣却呼召我们捨弃这种对抗,选择宽恕——一种拒绝报复、超越仇恨的生活方式。

宽恕并不意味忽视分歧。当耶和华宽恕我们时,祂没有忽视我们的罪,祂完全了解我们的过犯,祂看见我们的叛逆。祂知道这一切,却仍选择爱和接纳我们。

宽恕是从了解产生,是拥抱那些伤害和痛苦,然后选择放手。你的宽恕也是如此吗?当你面对冒犯你的人时,是否愿意打开破碎的心,把那黑暗放出,让光进入?

宽恕意味着放下自我,选择以爱取代仇恨。这样的宽恕是耶稣的教导。你愿意开始这样的旅程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5月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裡,使我们因信称义。

(加3:24)

当保罗称律法为「训蒙师傅」(paidagogos)时,他使用完成式动词,表示过去的行动对现在仍有影响,代表律法在过去的作用未结束,而是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经文中「引我们」的原文是「eis」,准确理解是「进入」。律法在我们等待救赎的过程中成为引路人,帮助我们认识基督,引导我们进入与祂相遇的过程。律法的规范和教导,让我们维持正确的方向,最终由救赎者基督将我们从罪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我们仍然需要「律法」的引导,没有它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的诱惑吸引,选择逃避面对错误的责任。律法告诉我们对与错,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它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导航的角色,帮助我们走向基督的救赎之路。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5月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告诉亚伦子孙作祭司的说:祭司不可为民中的死人沾染自己……

(利21:1)

沾染(tame)指「变为不洁淨」,可用于食物、偶像崇拜,以及月经、精液、某些性关係和死亡。tame会中断我们与神的关係。

有些tame并非罪,例如月经只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暂时妨碍进入神圣空间,律法提供了礼仪作为补救。即便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律法也有相应的仪式处理。

我们发现「赎罪」是解除tame的方式,透过洗涤或等待7日等赎罪仪式,可达到洁淨效果。所谓「赎罪」是洁淨的过程,有时与罪有关,有时则无关。重要的是,若死亡不是罪,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为何它会带来玷污?为何神指示祭司不要因死亡而沾染?

答桉是:死亡冒犯了神的主权与圣洁,它不属于神圣的领域,因此不能出现在神面前。然而,死亡真实存在,因此神所面对的不仅是罪造成的破裂关係,更是死亡在他的创造中留下的污点。当然,神正在处理这问题,不是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