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

S M T W T F S
< 12月   2月 >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011月

那曾经在旷野的大会中,和那在西奈山上对他说话的使者同在,也与我们的祖先同在的,就是他。他领受了活的圣言,传给我们。

徒7:38

司提反的演讲中,有个不容忽视的提示。他提到,西奈山上神颁给摩西的信息,是特别赐给以色列儿女的「活的圣言」(希腊文是「logia zonta」)。这短句虽然被基督徒普遍使用,但其实很不寻常。类似的表述可以在耶利米书23:36和希伯来书4:12找到。

它是指神赐给摩西的话语,是神所激发、神圣的经文,并且神当日告诉摩西的话至今仍然活泼、有功效,并未过期或作废。对司提反而言,他在公会发言的当下,天使赐给摩西的话语仍然是活的、永恆的。

神的话语是永恆有功效的,你是否意识到这点?你有否渴慕认识他的话语,让他的话语来触摸你?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1月

角声渐渐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说话,神有声音答应他。

出19:19

qol(声音)是神用我们理解的方式与我们交流,无论是听见还是感知,都在对我们每个人说话。在我与神交流的观察和体验中,我经常「听见」神的声音,通常以无声的言语形式出现。尤其当我安静思想神的话语时,会发现自己在脑海中与自己「对话」,彷彿神通过我的声音回应了我。

事实上,在物质世界中直接听到神的声音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时候,我是在内心无声的对话中感知和体验神的声音。

神愿意与我们对话,他会让我们理解、体验并接收他的声音,从而与他建立直接且亲密的联繫。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来聆听和回应神的声音。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过分依赖他人的解读,被他人的理解所束缚?也许是时候,我们该亲自留心聆听,期待那独特而神圣的经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1月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僕人,从心裡遵行神的旨意

弗6:6

thelema(旨意)意指「所希望的」,即希望自己或他人的行动能成就大事。「遵行神的旨意」意味着达成神所希望完成的事。

如果我能掌握所有知识和事实,并完全按照神的旨意行事,那必然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神的旨意必定与宇宙的完美相契合,而他的终极目的一定与我被创造的本质相符。

然而,现实是我的知识有限,常常缺乏做出最佳选择的完整信息,因此只能依据自己部分的理解来做决定。儘管如此,虽然我们所知有限,全知全能的神已经在圣经中启示了我们所需的真理。我们相信神,遵行他的旨意,相信慈爱的神所希望成就的事必定是美好的。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1月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彼此宽容

弗4:2

宽容,希腊文是「anecho」,其含义远超我们所认为的「忍受」。它的真正含义是「撑起,不让……倒下」。宽容意味着,当你需要支援时,我扶你一把,成为你靠着不致跌倒的牆,并且我也不会纵容你倾向邪恶。

宽容需要我们时而如水泥般坚固,时而愿意扶你前行。它要求我们不离不弃,诚实可靠。

在七十士译本的阿摩司书4:7中,这个词与「不让雨降下」有关。因此,宽容有时也意味着成为他人的属灵雨伞,保护他们不被淋湿。

然而,宽容并非纵容假冒、邪恶或伤害。无论我们是牆或雨伞,在真理上都应坚定不移。真正的宽容,反映出神的性情,因为他首先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了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1月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路5:8

希伯来文化极为敬畏神的圣洁。当一个人感受到神的圣洁时,最直观的反应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和不配,因此採取谦卑的态度,正如彼得所说:「主啊,求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

那一天,彼得认识到神以非凡的方式与耶稣同在。他明白自己的罪玷污了神的同在,而他无法自行除去这些罪,因此必须请这位与圣洁的神极其亲近的人离开他。

圣洁是神的特质,他是无瑕疵且完美的。彼得拥有足够的属灵悟性,看到自己是个罪人,生命中充满了污秽和不完美,这些与神的圣洁不相容。既然圣洁的耶稣与他这位罪人无法共存,他只能请求耶稣离开,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与耶稣同在。

彼得认识自己的罪,也深深敬畏神的圣洁,他的反应是正确的。今天,我们来到神面前,是否拥有彼得那样的属灵悟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1月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路5:8

彼得知道自己的罪玷污了神的圣洁,因为他无法自行除去这些罪,只能请求主离开他。反观我们,却认为正因为我们是罪人,更需要主的同在。

我们专注于罪得赦免;彼得则专注于神的圣洁。我们的焦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彼得的焦点则是以神为中心。彼得所说的话,是维护神的荣耀和尊严,即使这意味着自己要付出代价。而我们却常常认为神应该乐意牺牲自己的尊荣和荣耀,帮助我们应对那些不光彩和冒犯的行为。我们过度专注于自身,这种心态可能会阻碍我们认识在神面前,我们是不配的。

今天,有多少人来到神面前,仅仅将神视为「服务者」,认为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甚至在清除罪污时也是如此。

让我们将目光从自己身上转向神。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并对神的圣洁充满敬畏时,我们才能与神建立正确的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1月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路5:8

希腊文动词exerchomai(离开),其构成是ex(从原处出来)和erchomai(来)。其中,前缀ex指示动作的方向。exerchomai同时用于耶稣呼召门徒,和彼得的自我认识。

当耶稣呼召门徒时,他说「来跟从我」,强调门徒应该走向耶稣,与他同行,跟随他的指引。而彼得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和不配时,却说「离开我」,希望耶稣远离他。两个短语虽然都使用同一个动词,但表达的意义却截然相反。ex只是指明了我们的起点,接下来的目标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可以选择向主靠近,也可以选择远离主。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罪人时,往往会被美好和圣洁所吸引;反之,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会对自我的罪无动于衷。只有当我们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生活如何玷污了神的名声,才能像彼得一样俯伏在耶稣膝前,呼喊:「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彼得的旅程始于深刻认识自己的罪恶,接着朝正确的方向前进。exerchomai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认罪和悔改的起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1月

急躁的人必慎思明辨,口吃的人必说话清楚流利。

赛32:4,当代译本修订版

一般而言,仓促做出选择的人容易犯错误,圣经通常教导我们要有耐心。然而,这段经文的上文,以赛亚将公义的统治者与当时的处境做了对比,指出如果领袖是公义的,就可以相信他们会按神的旨意行事,所做的决定也会是正确的,可以迅速执行。

然而,无论是在以赛亚的时代,还是现今世代,都充斥着不公义。在不义的领袖统治下,我们必须慎思明辨,谨慎地做出决定。现在不是迅速行动的时候,因为mehera(急躁)的行动往往会导致错误。

神是不轻易发怒的,那麽我们为何要急于下判断呢?我们应该学习腾出时间来等候、思考、分辨,然后才採取行动。有一天,当千禧年君王以正义统治时,我们将心领神会,立即知道该做什麽;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安静等候,让神工作。

今天,许多分裂正是因为过于急躁的决定而产生的!以赛亚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1月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太18:21

我们不应急于用「七十七倍」或「永远」等宗教化的说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对于那些被得罪的人,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

当有人不断偷你的东西,你会饶恕他多少次?你会饶恕一个一直欺骗你的人多少次?如果你的丈夫犯了姦淫,一次又一次恳求你的原谅,你会饶恕他多少次?某人毁谤了你的名誉,你可以饶恕他多少次?如果教会裡有人在背后散布谣言,伤害你的孩子,你又必须饶恕他们多少次?彼得提出我们所有人心中的问题:我要忍受多少次?受辱和受伤是有忍耐限度的。

耶稣的答桉并不是关于次数,而是关于心态。真正的答桉在于如何带来合一。无论我饶恕多少次,如果无法为重建或修复群体的合一作出贡献,那麽次数并不重要。

耶稣以债主的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表明「恩慈」是神的属性,他愿意不计较地饶恕,而我们都是领受他恩典的人,他期待「恩慈」也能成为我们的品格特徵。当我们愿意转换心态,就可以朝着成为一个不计较、愿意传递恩典的人迈进,最终带来重建、修复与合一的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1月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创18:20

在希伯来思想中,hatta’t(罪)涵盖了「罪恶」、「赎罪」和「赎罪祭」等多重意义。然而古近东文化中,罪常被诠释为「宗教上的不合格」或「违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这意味着罪是由社会标准所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这一定义也会相应改变。实际上,在没有绝对标准的文化中,所谓的道德观本质上是破产的,因为「罪」的含义会根据民众的需求而重新定义。

作为天国的子民,「罪」的定义应由天国的王来决定。我们必须以圣经的诠释作为我们的规范和约束。至于其他人如何定义罪,与我们无关,因为他们生活在另一个国度。

如果神的话是神国的律法,那麽重新定义罪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圣经所定义的罪的真正含义。根据圣经,将来神的国会降临,他的统治将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意味着今天社会所定义的「罪」将会消失,将由永恆的君王所确立。

因此,若我们允许神国以外的文化来定义「罪」,那麽我们就是未能理解或遵循君王的标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1月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创18:20

hatta’h(罪)含有「违反群体共同义务的行为」之意,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整个群体。这观点暗示一个双方都需遵守的共同义务,这就是为何神总是罪的受害者,因为人这一方没有履行义务。

圣经思想中,罪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以及神公义的审判。当然神会因他的怜悯属性,透过献祭,提供赎罪机会。

hatta’h具有传染性,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恶果,并传递给接近的,或有血统关係的人。罪从来不是个人的事,它会感染其他人;罪不仅是「未能达到神的标准」,也是致命的疾病,会摧毁各方面的关係,把其他人捲入漩涡,造成不可避免的灾难。

另外,hatta’h的反义词不是「正义」,而是hesed(恩慈)。对神、对人,我们都有要履行的义务,就是寻求神的心意做正确的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1月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罗3:23-24

保罗在拉比传统中成长,是严格遵守律法的人,他深知hatta't和'awon这两个代表罪的希伯来字。希伯来思想中,罪涉及多方面,包括履行契约、群体归属感、社会规范、愧疚、惩罚、行为不端等等。但保罗试图简化这些複杂概念,教每个人知道罪的概念,他强调每一个人都犯了罪,所有人都有意无意违背了神的律法。

那麽,如何解决这个普遍的问题呢?答桉是dikaiosyne(称义)。保罗将视角转移到普遍的法律上。字根dike是法律的意思,与希伯来字tsadaqa'(公义)意思相同。换言之,罪人在神眼前蒙悦纳被称为义,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宣告。

保罗巧妙地将读者引导到希伯来神的律法中,而非罗马的多神教体系。我们得以称义是因为这位独一的真神,不是其他的神祗。他白白赐给我们所缺乏的无价之宝——神的公义。

如今,罪的问题得到解决,那就是通过与那位施恩典的独一真神建立关係。我们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唯有祂提供答桉,其他的「神」无能为力,静默无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1月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路9:60

如果神的心意是要生出一个完全顺服祂旨意的人,那麽我们都还在等待「出生」。

试着想像我们都还在母体内吧!我们知道自己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会挣扎、伸展、移动,并犯下许多看似毫无意义的错误。

这帮助我们理解成圣为何如此困难,我们自以为已经完整了,因此尝试做恢复和复原工作,而不是出生的准备工作。我们试图管理自己的出世,这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像成在神腹中,就会感到安心,知道是祂在安排出生,不是我们。若我们停止尝试自己引产,让神全程照顾,让祂按照自己的旨意行,事情就会容易多了。

这也许就是耶稣这句话的暗示。我们不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是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最终,我们将会「出生」,并把那个死亡身躯置之身后。一只母象孕育胎儿22个月才生产,何况神呢?他一直孕育着我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1月

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徒6:4

希腊文proskartereo(专心)有「坚持」、「坚定不移」、「持续不懈」,还有 「随时准备好」的意思。

领袖们需要随时随地,预备好自己祷告,一个聚会或事工若没有圣灵的指引,就会毫无方向;无论工人、聚会或事工,都是圣灵的手和脚,所以我们最重要是弄清楚圣灵的心意,才有正确的行动。

领袖也必须时刻准备毫无保留地事奉独一真神,其中很重要的,是与神建立深厚的信任关係。专心祈祷是与神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

神的旨意时常和人的选择相反。若领袖没有寻问神而擅自做决定,往往就会出错,因为人处于荒野中毫无方向,唯有神才知道道路。

每当我们想「我必须做点什麽」时,就要格外专心祈祷,因为我们必须做神要我们做的事,而不是我们想做的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1月

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徒6:4

祈祷是人与神沟通。既然是沟通,便意味着是一种双向的对话:有述说,也有聆听。然而,许多时候我们的祷告喋喋不休,忽略了聆听。

领袖若没有聆听神的指示便冒然採取行动,是愚蠢的行为。proskartereo(专心)有「持续不懈」的意思,因此不间断的祷告也包括让自己一直聆听神的声音。

初代教会明确指出,领袖需要做两件事情:祈祷和传道。首先,领袖需要明白神的启示内容,就像在旅程中阅读和查看路标或地图,以保证不会走错路。神启示的书面文字,清楚告诉领袖们寻找什麽、注意什麽,也向领袖解释为人的意义,开拓领袖的视野,使他们明白神的启示。

接着,领袖还需要proskartereo(持续)聆听圣灵的声音,以便准确地向众人传讲。领袖的服事需要心脑合一。

今天,你的「行动」步骤是什麽?你先聆听神的心意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1月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帖前5:23

amemptos(无可指摘)是「无瑕疵」的意思,表示在我们身上找不到任何过错。然而,不是现在,而是最终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残缺,神正在为我们动手术,进行全面改造,过程是非常疼痛的。

留意保罗不是说我们的「灵魂」得蒙保守,他用了灵、魂、体3个希腊词彙,等同于希伯来字nephesh(全人)。神不只是淨化我们的灵魂,而是改造我们整个人,成为一个无可指责、无瑕疵的人。

这节经文不是讲将来的事,神现在就开始修剪我们,他精准地知道我们的生命什麽部分需要修剪,这个过程必然疼痛。神会确保我们的老我死去,以便我们得着新生命。如果你正被神塑造成祂儿子的形象,你会感觉很疼痛,甚至希望痛苦停止。

神是赐平安的神,一切修剪是为了带来平安。eirene(和平、平安)指的是「安康、幸福」,神的修剪是为让我们享受与天父美好的关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1月

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做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腓2:15

希腊字amomos(无瑕疵),与希伯来词彙中所有祭物必须无瑕疵的意思相同。换句话说,成为神的儿女,就有义务活出无瑕疵、完美虔诚和无可指责的生活。但这怎麽做得到呢?

这节经文的上文提到「做任何事都不要抱怨和争论」,强调服事他人的重要。顺着经文脉络,保罗表达当我们因所得的救恩,愿意带着敬畏和感恩的心,竭尽所能服事他人,我们就是走向amomos的方向了。当我们拥有无私的行为、谦卑的态度和僕人心态时,这标准是可以达成的。

保罗说我们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正如基督展示的榜样。让神的爱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中,像主耶稣那样为人捨己,以便人们茁壮成长。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1月

所以,你们在基督裡若有什么鼓励,有什么爱心的安慰,有什么灵裡的契通,有什么慈悲和怜悯……

腓2:1,新译本

保罗使用en christo(在基督裡),强调信徒在群体中跟随基督的样式。「在基督裡」说的是众信徒是基督身体的不同肢体,也就是教会。

希腊字paraklesis(鼓励),是「请人帮忙、召唤帮手」的意思,这字的希伯来相同词彙是naham,形容「慰藉、安慰」。教会裡之所以有paraklesis,是因为信徒群体互相关心、彼此激励。

神在其他肢体身上做的工作,可以成为我们信靠神的理由。虽然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变化,但我们看到他人身上的改变和结出的果子,就鼓舞我们的生命也要成长。或许我们很沮丧,彷彿看不到神,但看到其他人生命中有神工作的痕迹,就知道神是存在的。神提醒我们,他不会撇下我们。

信仰群体裡的paraklesis会互相感染,你的得胜能激励别人追求成熟生命,你的失意能陪伴同样遭遇的人,你的软弱和刚强可以彰显神的祝福。无论站在巅峰或处于低谷,我们都在群体中paraklesis,一起走过去。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1月

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了你,你交给我要作的工,我已经完成了。

约17:4,新译本

主耶稣跟随天父所指引的道路,一直走到底,因为祂将自己的意愿交给了天父。

不管耶稣面对多麽强烈的诱惑、敌人的手法多麽缜密,祂都一一拒绝。想想在客西马尼园那晚,彼得一不谨慎中了撒但的诡计,然而,耶稣将自己的意愿和主权交给了天父,因此祂不会受到迷惑而上当。

我们呢?我们是否始终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意愿交给天父,一旦到了需要彻底放弃自我之时,总想为自己保留一些,希望不必都交给神?

我们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愿望、选择和梦想。我们活在自己建造的「伊甸园」内,没有看清一个事实:真正的伊甸园是神所造的,不是我的,神早已供应我一切所需,当我全然降服,就回到祂全能的看顾下,唯有主能成就一切祂造我这个人的目的。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劝勉,若有任何爱心的安慰,若有任何圣灵的团契,若有任何慈悲怜悯……

腓2:1,和合本修订版

koinonia(团契)的意思是「共同的」,意味着基督身体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天国的一分子,基督是团契唯一的首领。在团契中不看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也没有所谓的权威等级制度,每个人都为其他人的好处,捨弃自己的利益,愿意将恩赐、资产和精力都投入服事他人中。

我有得吃是因为你的给予,你得到帮助是因为我的付出。我们把神赐予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让人们经由我们,分享到需用的一切。团契中,每个人都要如此实行,而不是部分所谓「有能力」的人才有这责任。

当团契真正关心他人的福祉时,就会愿意将自己拥有的与人分享,也愿意牺牲以提供别人帮助或支持。koinonia的「共同」观念,彻底改变了「拥有权」的想法;对社群的看法也要改变,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便会消除。

我们是基督身体的共同体,拥有共同福分和责任,让我们好好留意身边人的需要,与他分享我们所拥有的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劝勉,若有任何爱心的安慰,若有任何圣灵的团契,若有任何慈悲怜悯……

腓2:1,和合本修订版

oiktirmoi(慈悲)不仅表达一种自然的情感,它也是非常有力的词语,包含了「同情、心、感情」的意思,表达出最深层次的整体人格。古希腊文中,这个词表达「十分激动的情感,以至于你感到生病」。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oiktirmoi是那种看到别人落入困境而产生同情心的自然反应,或者随手传一张可爱的手机贴图,也绝不是拍拍某人后背、用力握一握他的手,鼓励他说「你要加油」之类的「同情心」。oiktirmoi是赋予另一个人深刻、持久的个人情感承诺。这是基督团契的「彼此相爱」,和世界价值观做一点好事的慈悲善行完全不一样。

保罗还用另一个字spanchnon(怜悯),这也是一个描述深刻情感的字眼,包含了「内脏、心」的意思。这两个表达深刻情感的字眼,呈现出基督团契的基本特徵。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劝勉,若有任何爱心的安慰,若有任何圣灵的团契,若有任何慈悲怜悯……

腓2:1,和合本修订版

oiktirmoi(慈悲)和spanchnon(怜悯)表达了最深层次的整体人格,保罗用它们来描述基督团契的基本特徵。

现在我们需要反思以下问题:

  1. 情感上,你跟信徒群体的困境、问题和喜乐是否保持距离?你是否有所保留?还是会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

  2. 你曾经在别人的需要上,被圣灵强烈感动吗?你会退缩,还是投入参与?

  3. 你能否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你会过度控制或压抑情感?

  4. 情感拉近我们与神关係,愤怒、喜悦、绝望、欢欣、悲伤和希望都能引领我们走向神。你的情感是否把你引向神,或是选择封闭自己?

splanchnizomai(慈悲怜悯)是基督团契的文化,是我们信仰的标志。跟随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我们需要真实感受神的存在。基督团契裡,理性、情感和意志是并用的,所以不要剥夺自己哭泣、大笑、咆哮或鼓掌的机会,也不要阻止别人这样做。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劝勉,若有任何爱心的安慰,若有任何圣灵的团契,若有任何慈悲怜悯……

腓2:1,和合本修订版

oiktirmoi(怜悯)有「同情」的意思,对应的希伯来字是raham,有时也通用于hanan(恩典、恩慈),在新约其他地方用于表达神的怜悯、同情和安慰。

我们看到所有真正的怜悯都来自神。他是koinonia(团契)的起始者、主宰者和审判者,我们在此基础上展现怜悯。因此,我们展示怜悯的方式和品质,都必须与天父一样,因为我们代表他。

怜悯是「行动」,即对某情况做一些事情,就像神做的那样。用神的眼睛看待对方,活出神公义的生命品质。

更具体来说,代表神行事就是「告诫、劝勉、教导、成全、斥责」。想一想神如何oiktirmoi以色列人,照着去做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1月

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救拔我;侧耳听我,拯救我。

诗71:1-2

tsedaqa'(公义)本质上是指「符合标准」,包括政治、诉讼桉件、道德的合宜。神和人的义行都用这字。这首诗的作者大卫当然明白这一点,毕竟他是一国之君,他在诗145:17写「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

「符合标准」是所有人的期望,但神有他的公义标准,比我们的标准更具体,不只停留在一个好的理念或公平的制度而已。正如大多数希伯来概念,tsedaqa'在行动中表现最为清楚;公义的人会履行神对人的命令,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addîq(义人)是一个事奉神的人(玛3:18),他像约伯一样救助穷人和孤儿、沿途帮助盲人、扶持弱者,是穷人的父亲(供养者)(伯29:12-15)。申命记24:13也说:「日落的时候,总要把当头还他,使他用那件衣服盖着睡觉,他就为你祝福;这在耶和华-你神面前就是你的义了。」摩西五经(妥拉)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或许我们需要重温神的律法,明白神的公义标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1月

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救拔我;侧耳听我,拯救我。

诗71:1-2

履行tsedaqa'(公义)除了遵行神的律法,还要有符合神本性的生命,就是对有需要者存怜悯之心。公义包括了怜悯贫困、无助、无法保护自己的人。事实上,任何没有怜悯和慈悲的公义,都不符合希伯来概念,也不合乎圣经。

神的公义包括了不计代价地宽恕得罪祂的人。神没有根据我们对祂的冒犯和伤害惩罚我们,祂乃是一位等待着浪子回头的父亲,是一位无条件免除债务的债主。神的本性是怜悯,祂希望用爱和恩典呼召失丧的人回家。神以巨大的代价宽恕人类的罪,因为祂是公义的。我们以为公义带来刑罚,没想到公义却和拯救息息相关。

我们多麽需要拯救!罪五孔不入地潜进我们的生活,有些是我们故意犯的,有些是我们隐藏的,生命中有太多罪需要被清洗,我们需要经历神的怜悯,从中获得洁淨的新心。

我们无法自救,只有公义之神才能拯救我们。但被拯救之后,我们就要行公义,否则就是否定了神的公义。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1月

求你作我常来栖身的磐石,你已经吩咐要救我,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

诗71:3,当代译本修订版

shawa(吩咐要救我)可以理解为「你已经下令拯救我」。正如君王大卫,他下达的命令臣民必然遵从;神是宇宙大君王,祂所命令的事更是必定成就。神已经下令要救大卫,就一定会做这件事。

然而,我们的罪常使自己十分沮丧,也无法修补造成的损害,感觉再也不会有任何出路,这时我们总会忍不住怀疑:「神会救我这样的人吗?」

请听好,神已经命令要救我们了! 神命令全宇宙与祂合作,为要实现祂在我们生命中预定的目的。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弯路,都是为了把我们带回主的怀抱裡。人生所有的失误和滑倒,都可以成为神使用的工具,完成神圣的使命。神已经下令,这一切都将实现。

大卫是个充满激情的人,神爱他这样全然信靠的孩子;爱是即使被打倒了,也努力坚持。事实上,我们的神充满热情,祂发出的命令,正热切地表达祂乐意拯救我们。

神已经下令拯救你,这个认知有否减轻你目前在困境中的负担呢?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1月

我的神啊,求你救我脱离恶人的手,脱离不义和残暴之人的手。

诗71:4

palat(救)这动词在诗篇出现的频率最高,表达「拯救、解救」。拯救必须是实际体验,我们都希望在敌人围攻时立即获得palat。

上一节经文用了另一个「拯救」的动词yasha',表达神已经下令拯救,既然他已经命定了拯救,就会改变目前的状况。今天,恶人和不法之徒的手近在咫尺,无情的人隐藏在我身后,今天就是神要palat的日子!

palat常与'azar这词并列,它是'ezer的动词形式,意思是「帮助者、解救者、拯救者」。创世记2:18说,女人的角色是「帮助他的配偶」('ezer kenegdo),是神为男人预备最靠近的帮助者。

神是完美的'ezer,我们今天需要从敌人手中被拯救出来,祂就安排一个'ezer在附近,以便我们得到及时的帮助。

当大卫恳求神的救援时,他不排除人为的介入。毕竟神是宇宙的主宰,祂可以差派先知带着警告的话语前来,也可以让牧人带着安慰的话语前来。如果你正在困境中,留意神在你身边安排的'ezer。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1月

我的神啊,求你救我脱离恶人的手,脱离不义和残暴之人的

诗71:4

压迫大卫的敌人是什麽?首先,是恶人的手。这裡的「手」是权力、权威和统治的象徵。是的,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我们与邪恶斗争时,似乎常常被自己的邪恶倾向统治,我们一直在恩典与自己的私欲中相争。

大卫选用动词kap(握住、掌握),那是手掌翻转向上呈杯状的画面,表示接受某些东西。换句话说,这个词强调了手掌不是在抓取东西,而是敞开,准备接受。这种姿势显示了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大卫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张开手接受什麽?我张开手是敞开向神,接受祂的义,还是向邪恶和享乐敞开,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最后一个敌人是「残暴」之人。这个词是'ul(Ayin-Vav-Lamed)。我们可能认为无情是没有同情心,缺乏基本的人性素质。但这不是'ul的意思,'ul是「偏离标准」。我们可以充满热情、展现分享的生命、成为好人,但仍然偏离标准。怎样偏离呢?像是改变torah(律法),顺应我们的喜好,就是偏离标准。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1月

你的讚美,你的荣耀,终日必满了我的口。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丢弃我;我力气衰弱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

诗71:8-9

Shalak(丢弃)和azab(离弃)都有「丢、赶出、抛弃、放开」的意思。这节经文实际上是说:「当我的力量耗尽时,不要丢弃我、不要离弃我。」大卫强调的不是丢弃或离弃,而是表达有一天当他筋疲力竭,不再骁勇善战的时候,不要像替换士兵般丢弃他。

我们都知道,终有一天,无能为力的状况会临到我们。那一天我们再也无法战斗;那一天我们的力量耗尽。所有人都会面对年老、失能、无法动弹、什麽也做不了,到时我们就像大卫一样恳求:「主啊,虽然我一无所有,但请不要离弃我。」

我们一直被教导神永远不会离弃我们,这在神学上是正确的,但不是大卫所关心的,他关心的是自己力气衰弱、筋疲力尽之时的真实感受。

也许我们习惯了神不丢弃我们的想法,以至不正视自己疲惫和耗尽的感觉。我们需要觉察这份感受,来到上帝面前发出呼求,便能经历神的信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1月

你的讚美,你的荣耀,终日必满了我的口。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丢弃我;我力气衰弱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

诗71:8-9

我们的理性或所知的真理告诉我们,神永远不会azab(离弃)我们。但我们不只活在理性的世界,我们还有真实的感受。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但他也有心力交瘁、感觉自己对神没有任何用处的时候。

我们都曾疲惫、力气耗尽,感觉没什麽可以奉献给神了。那时我们可能会认为神就像异教的偶像,如果我们不能表现一番,就没有用了,是个可抛弃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其极限,再有信心的人也不能倖免于筋疲力竭,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面对,因此没察觉这种无力感,正是我们与神最亲密的时刻!当我们充满活力、一切尽在掌握中时,往往将神置之脑后,或视他为帮助者,而不是拯救者。然而,如果拿走我们所有力量、资源和希望,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空洞、破碎的陶器,神才能成为我们的造物主,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

所以,不要害怕面对破碎,要正视每一次的软弱,因为旷野是遇见神最好的地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1月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

太6:5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浸泡在该语言的文化中,每天练习说话才行,最好的方式是搬到当地去居住。同样地,如果你想理解神的语言,就必须转向他的世界观,沉浸在圣经的文化和思想中,习惯用神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这需要刻意的训练。

将外语变成母语,需要改变思维和反应;像希伯来人一样祷告,也需改变我们的思维和反应。学习祷告,就是学习从神的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是把圣经文化翻译成你的母语。

「祷告」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出现不到20次,却有超过500篇祷文,大多数是日常情感的表达,例如哭泣、恳求、痛苦、愤怒、歌唱、拍掌、跳舞等等。你的祷告只是靠近希伯来人一小部分的思想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