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

S M T W T F S
< 6月   8月 >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017月

因为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这对人有什麽益处呢?

(传6:11,新译本)

希伯来原文中,「话语」不仅指口头言辞,也包括事物、事件。虚空(hevel)意为一口气、雾气,指短暂、不实际之物,在新约圣经中常用来描述世俗智慧的徒劳,以及无真理与目的的事物。

你是否曾感慨:人说得多,未必有智慧;讨论再深,世界未必因此改变?据列王纪上4:32-33记载,所罗门说过箴言三千句,对万物皆有论述。然而,这位知识渊博的君王晚年却发出这段感叹。当他试图用言语理解和谈论生命时,反而发觉人的有限,生命若失却了与神的连结,再多的雄辩和讨论,也令人惆怅空虚。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7月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徒16:30)

得救(sozo)意为「救助、保全」,不仅是脱离困境或进天堂,而是与神建立真正的关係。探索信仰的人通常有3种方向: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否定,或寻求与神的关係。然而,基督信仰不是单纯索取祝福,也非自我贬抑,而是与神互动同行。

我们透过对神的敬畏建立这份关係。当仰望星空、欣赏花草、聆听雷声,便能感受神奇妙的创造,这种敬畏帮助我们超越个人欲望,转向神的旨意。

救恩不是可获取的「商品」,而是与神同行的过程。我们逐步体会他的心意,被改变、更新,逐渐发现生命真正意义。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不断成长的生命历程。当我们真正与神建立关係,便能得着力量与智慧,面对生命的挑战。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7月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祕、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麽。

(林前13:2)

保罗的话语极具震撼力:「即便我拥有所有知识,若没有爱,我便一无是处。」希腊原文eido pantan gnosin不仅指一般认识,更是深入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

我们习惯用理性分析、推理,追求知识所带来的力量,认为它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控情感、抵挡诱惑。甚至自信地认为,有了知识,再加上神的一些帮助,就能自救。但保罗直言:知识若不为爱所用,最终仍是虚空。

保罗告诉我们,除非我们拥有爱,否则即便拥有一切伟大知识,能解开所有奥祕、预言未来,都毫无意义。而这爱不是我们能自己获得的,乃是需要先被神的爱触及和改变。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7月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祕、各样的知识……却没有,我就算不得什麽。

(林前13:2)

知识能帮助我们认识神所创造的世界、分析问题、解决困难。保罗并非反对知识,而是提醒我们,知识必须与爱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

保罗选用「agape」(爱)这字,表达与神连结的爱。这是神所赐予的爱,而非人自发的爱。这种爱不求回报,超越血缘、情感与个人利益,使人得造就。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同时,我们竭力追求爱心成长,愿所学的知识成为祝福人的管道;也愿在发奋前进的路上,像好撒马利亚人,甘为有需要的人停下脚步,抑或陪他慢行。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7月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诗16:11)

希伯来文的「生命」(chay) 不仅指生物学上的存活,更包含「活着、有生命、复甦」的灵性层面。神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使人不仅成为有生命的活物,更成为与神相交的灵性存在。

大卫呼求神「指示生命的道路」,因为真正的生命、喜乐与福乐,唯有在神的同在中才能得着。我们唯有回到神所命定的位置,才能找到灵魂的满足与永恆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常用许多方式寻求快乐、满足与肯定。今天,我们特意学习大卫所说的「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在工作、行走、等待的时候,刻意让心停下片刻,仰望神的慈容。「愿我因你心欢喜、灵快乐,肉身也安然居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7月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了。

(雅4:17)

罪常被形容为「疯狂」,让人明知故犯,这看似荒谬,却反映了人性的软弱。我们并非不知道应当行善,而是常因各种理由推迟、忽视,或自认为得到神的恩典遮盖,而放鬆了对罪的警觉。

罪的陷阱在于,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即可见的。许多时候,犯罪后我们并未立刻尝到后果,便产生错误的安全感,让小小的让步逐渐成为习惯。直到我们意识到问题,可能已经陷入内疚、溷乱,甚至难以挽回。

罪就像涨潮,虽未能一瞬间决堤,却从细微的缝隙渗裂长堤。有效的防范不是事后懊悔,而是在最初的选择上谨慎分辨,及时调整方向。今天,让我们求神赐下敏锐的心,使我们在小事上忠心,面对微小的试探选择顺服神,远离罪的网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7月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了。

(雅4:17)

我们通常不是突然陷入罪中,而是因忽略了警讯,逐渐被引向错误的方向。若能及时留意这些信号,并作出调整,就能避免犯罪。

省察自己犯罪前的行为模式,有助我们了解罪的根源。举例来说,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朋友面前容易夸大其词时,减少与之相处是常见的解决方法。但进一步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与朋友无关,而是受自身情绪影响——例如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与配偶争吵之后。若往前追溯,可能还会发现争吵起因是缺乏祷告生活,以致内心没有平安。这个探索过程就像剥洋葱,当我们追溯到最初的症结,就能从根源做出改变。

这并非一次性的调整,而是需要持续操练。每当回顾生命路径,察觉自己的犯罪模式时,就刻意调整,以免小错误积累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7月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了。

(雅4:17)

我们若要在对付罪上有进展,必须来到神面前省察自己,求圣灵光照我们对罪麻木不敏感的地方,并且主动打破犯罪的惯性。

我们需要省察罪如何吸引我们,分析并找出阻止它的策略。换言之,我们透过观察和理解罪的套路,帮助我们识别并远离那些引导我们犯罪的处境和行为,避免重蹈覆辙。

举例来说,当你发现某些处境或情绪容易使你软弱犯罪时,就要深入了解这些模式和原因。你可以提前採取预防措施,向神支取力量、避开这些处境、做好心理建设。假如试探还是来临,我们的警醒预备,能帮助我们不掉以轻心。如此,透过对自我的了解,和对罪的认识,来抵抗罪对我们的影响。一次次与神合作争战,我们的软弱之处会越来越刚强。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7月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诗16:11)

圣经中的「喜乐」(simchah)并非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深刻的属灵体验,源于与神亲密的关係。它不是外在环境塑造的情绪,而是内心对神旨意的认识与顺服。当我们明白自己在神计画中的独特角色,并活出他的旨意,真正的喜乐便会涌现。

旧约的「喜乐」常用来形容人与神的美好关係,例如大卫满心喜乐地迎接约柜入城(撒下6:12-15)。这种喜乐来自于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永恆的价值,是神所赐的珍贵礼物。我们是被神拣选的子民,在这世上代表他、顺服他,成就他的旨意。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7月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雅4:17)

我们常透过某些行为来逃避内心的压力与恐惧,例如过度饮食、沉迷娱乐、拖延或说谎掩饰。这些方式虽能带来短暂的舒适,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陷入罪的捆绑,带来更深的困扰与罪恶感。

要对付罪,不能只是试图克制错误的行为,甚至要调整环境和人际关係,以及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替代旧有的习惯。例如,若总以酗酒来排解压力,可改变纾压的方法,透过运动、祷告、读经、参加团契或培养兴趣,来重建内在的稳定与力量。

改变需要时间,求主帮助我们依靠他,愿意从生活细节开始调整,亲近有益的事物,逐步脱离罪的束缚,活出更自由、合他心意的生命。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7月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约壹5:21)

当我们谈到偶像,或许会想到古人向凋像献祭。然而,今天的偶像不一定是有形的,它可能是任何取代神在我们生命中位置的事物,例如网路上瘾。

网路本身不是偶像,它提供即时满足、无限资讯与社交连结,和许多事物一样,是一把可能会成为祝福或伤害人的两面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及我们的心是否被它捆绑。

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寻求肯定、重塑身分,或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与神的关係和现实责任,它就可能成为我们俯伏的对象,主宰我们的时间、情绪与价值观,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

偶像崇拜的本质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求神帮助我们警醒,不让身边的工具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并从神得到真正的满足。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7月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约壹5:21)

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吸引人的事物,为生活带来方便与娱乐,也让我们容易迷失其中,不知不觉把它放在生命的核心。或许我们无意远离神,但当某些事物占据了我们的时间与心思,我们是否能察觉到,并警醒地守住自己的心?

圣经提醒我们要「自守」(phylacate heauta),这个词的意思是「自我保护、防守或遵守」,是一个主动的命令。约翰用这词来强调,这是我们的责任,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做这件事,甚至上帝也不会强迫我们远离偶像。如果我们不防范,没有人会为我们设防。

我们需要学习适当接触某些事物,而不是被它牵着走。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停止滑手机、社群动态影响情绪,或过度依赖某个娱乐来填补内心空缺,就是该调整接触频率和心态的时候了。

求神帮助我们操练「自守」,成为看守心门的好管家,并时时让他的话语成为我们的护盾。在充满诱惑的时代,专注于神,从他那裡找到满足与自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7月

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在各处,人必奉我的名烧香,献洁淨的供物,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

(玛1:11)

这节经文提醒我们,神不仅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宇宙之王(melek ha'olam)。我们可能以为只有遵守律法的选民才能敬拜神,但玛拉基书颠覆了这种想像——敬拜神的不只是犹太人,更包括所有愿意诚心寻求神的人。神的名在万国中被尊崇。

我们是否认为外邦人应受惩罚,却忘了检视自己的生命。玛拉基书揭示,以色列的宗教领袖轻忽职责,不但接受有瑕疵的祭物,还压迫百姓、假冒为善。他们身为祭司,却未真正遵行神的律法。神的审判首先临到他们,正因他们未能活出应有的敬畏与公义。

作为神的子民,我们是否忽略了内心的光景,真诚地尊崇神?我们有否活出他的公义与怜悯?愿我们的一生成为献给神的洁淨器皿,使他的名被尊为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7月

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在各处,人必奉我的名烧香,献洁淨的供物,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

(玛1:11)

神的审判首先临到已经领受律法的以色列,因为他们拥有神的话语,却选择忽视和违背。作为神的子民,他们本应顺服并活出神的心意,但轻忽了这份恩典。

至于列国如何被对待,玛拉基书并未详细讨论,因为公义的神自会掌权。然而,经文清楚表明,神的名将在万国中被尊崇,外邦人也会诚心敬拜他。这提醒我们,敬拜不是关乎身分或背景,而是关乎我们如何回应神已启示的真理。

知道越多,责任越大。玛拉基书提醒当时的以色列人,不可轻忽神的话,更不可滥用他的恩典。同样地,今天我们拥有整本圣经,更清楚认识神的心意,我们的责任也更大。我们不仅要熟读神的话语,更要在生活中实践,活出与神的启示相称的生命,这才是我们向神献上的真正供物,是合他心意的敬拜。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7月

神是个灵,所以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4:24)

耶稣在井边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话时,所用的词并非希腊文「proskyneo」(敬拜),而是希伯来或亚兰语的「‘avad」(事奉)。这一语言上的差异,揭示了真正敬拜的本质。

希腊文proskyneo指的是「崇拜」,通常表现于外在的敬礼,如跪拜、敬仰,甚至可用于尊崇人类统治者或天使。然而,「‘avad」有更深的含义,它不只是外在的敬拜,而是内在的行动──事奉神、顺服他的命令。出埃及记和申命记的「敬拜」,往往与「事奉」紧密相连,真正的敬拜不只是仪式,更是日常生活对神的顺服。

因此,当耶稣说:「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父。」他不仅指唱讚美诗、聚会或宗教仪式,更重要是活出神的旨意,行出他的命令。真正的敬拜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我们是否在生命中实践神的教导。

今天,我们的敬拜是否只停留在仪式,还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敬拜不只是歌唱、祈祷,而是以顺服的生命回应神的呼召,做神要求的事。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7月

神是个灵,所以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4:24)

希伯来观念的「敬拜」(‘avad),不只是仪式或宗教活动,而是将信仰落实生活,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弥迦书清楚告诉我们,神喜悦的敬拜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弥6:8)。

我们在工作上忠心履行职责,不只是为了薪水或升迁,更是因为这是神的要求,在职场活出神的公义和诚信,这样的态度便是「敬拜」。

当我们看到有困难的人,不袖手旁观,选择主动帮助,展现神怜悯与爱的心肠,这种爱的行动就是「敬拜」。

无论成就多大,我们仍感恩并归荣耀给神;遭遇困难时,依靠他,而非倚赖自己的能力。这种谦卑的心,承认神的主权与智慧,是真正的敬拜。

敬拜不只是唱诗、祷告,而是活出神的旨意。当我们将神的公义、怜悯与谦卑融入生活,才是耶稣所教导的「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7月

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4:24)

要理解「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我们需要从希伯来文化的角度来看「心灵」和「诚实」的真正含义。

希伯来观念的ruach(灵),不只是人的精神或思想,而是生命的气息,是内在生命力的象徵,涵盖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因此「用心灵敬拜」意味着必须全心全意,从内在深处发出真诚的敬拜,而不仅是外在仪式的表现。这样的敬拜必须有圣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进入与神的深层交流。

「诚实」(emet)的希伯来语意指「真理、忠实、诚实」,代表内在的真实和一致。意味着敬拜神必须忠于真理,活出神的话语。真正的敬拜者,一定是个生活实践神诫命,诚实无伪,心口如一的人。

希伯来文化十分强调敬拜必须是内外一致,全人全心的投入。「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不是情感激动,也不是知识的理解,而是发自内心、忠于真理,生活裡持续顺服神。这样的敬拜,才能真正蒙神悦纳。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7月

我的神、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我要永永远远称颂你的名。我要天天称颂你,也要永永远远讚美你的名。

(诗145:1-2)

罪性、讚美与敬畏神在信仰生活中紧密相连。罪性如同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无法完全消灭,但可以透过引导,使它服从正确的方向。

讚美神,就是引导罪性归向神的美善。当我们选择讚美神,而非专注于内心的私欲,就能将目光从罪转向神的荣耀。而敬畏神,则是讚美的基础。当我们真正意识神的伟大与我们的淼小,自然就流露敬拜与顺服的心。

讚美不只口头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带来内在转变,我们可以透过以下步骤来实践:

  1. 每天清晨,承认自己有罪,求神帮助不被罪掌控。
  2. 存敬畏的心,默想神的伟大与自己的责任。
  3. 透过讚美回应,认识并感恩神的美善。
  4. 面对挑战时,选择信靠神,提醒自己讚美他。
  5. 夜晚反思,数算神的恩典,再次献上讚美。

每天坚持如此的生命操练,就能在讚美与敬畏中渐渐驯服罪性,活出神喜悦的生命。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让我们越来越成为神期望的样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7月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徒3:19)

彼得在这节经文中提到两个关键词:「悔改」与「归正」,它们看似相似,却各有深意。

悔改(metanoeo)是「改变方向」。想像你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突然意识到不对,于是转身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属灵上,悔改就是认识自己的错误,决心不再犯,是顺服神的第一步。

归正(epistrepho)则更进一步,意思是「回转」或「归向」。这不只是停止做错的事,而是积极回到神的怀抱,就像迷失的孩子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两个词合起来,描绘一幅完整的生命转变图画:我们不仅要远离罪,更要转向神,重新与他建立关係。

当我们悔改归正,会发生两件美好的事:一、神完全赦免我们,使我们洁淨无瑕;二、经历一种深层的平安与喜乐,只有神能赐给我们。

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种光景,神都在耐心等待,愿意赐给你一个崭新的开始。你愿意悔改归正,回到他的怀抱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7月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徒3:19)

忙碌与压力充斥的世界,我们都渴望拥有安舒的日子。「安舒」(anapsuxis)指「鬆口气、鬆弛、閒适」,形容从压迫与重担解脱的时刻。

我们如何找到这样的安舒呢?许多人以为只要达成人生目标、拥有成功,就能鬆一口气。然而,当一个梦想实现,下一个压力随之而来,成功也无法保证幸福,更无法确保生命的长久。我们以为能掌控一切,却发现生命的无常。

圣经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桉:真正的安舒,来自悔改与归正。听起来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事实是,当我们放下自己的计画、选择顺服神的旨意,反而能找到真正的释放与自由。

我们常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却又渴望神的祝福,但这是不可能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他知道什麽对我们最好。当我们选择神的道路,悔改归正,才能真正进入安舒的日子。彼得呼吁众人悔改归正时,他指向的是美好人生的终极目标。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7月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徒3:19)

悔改和归正是信仰生活两个关键概念。悔改意味着改变方向,而归正则是回到神面前,两个行动密不可分,构成我们灵命成长的基础。

实践悔改与归正的步骤:

  1. 认识自己的处境:每天花时间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偏离神道路?是否被自己的欲望主导?
  2. 下定决心改变:一旦意识到偏离,立即下定决心改变。
  3. 具体行动悔改:向神认罪,向受伤害的人道歉。
  4. 积极归向神:每天花时间读经祷告,过团契生活,重建与神的关係。
  5. 保持警醒:时刻提醒自己生命的方向和目标,不被世界诱惑。

当我们真诚悔改并归向神时,就会经历从神而来的平安和喜乐。这是神给我们的应许。神始终等待我们回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只要愿意悔改归正,就能重新回到他的怀抱。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7月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

(拿3:9)

约拿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悔改与祈祷,能触动神的心。尼尼微王下令全城禁食、披麻蒙灰,恳求神收回烈怒,他们的悔改得到了神的怜悯,神没有按先前的宣告降灾。约拿之所以抗拒神的呼召,正是因为他深知神满有慈爱,或许不会按他所期待的方式惩罚尼尼微。

尼尼微的故事显示,神的审判并非无可挽回,当人诚心悔改,神便乐意施行恩典。也反映一个重要真理:神与人之间,存在真实的互动关係。

神的本质永恆不变,但他的作为并非僵化的。「神或许会转意」并不否定他的全知与全能,反而彰显他的怜悯与恩典,并强调悔改与祈祷的重要。这提醒我们,神渴望与人建立动态的关係,这不仅是信仰的安慰,也是我们持续祷告与悔改的动力,因为我们确信神必垂听,并回应真诚的呼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7月

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

(拿3:9)

有些人认为祷告只是调整自我心态,不会影响神的决定,这种想法,导致祷告逐渐被视为一种心灵寄託或自我调适,而非与神互动。但圣经多处提供给我们不同的视角。

圣经中充满神与人互动的记载。显示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位会回应人呼求的活神。例如,尼尼微王的悔改使神收回审判;摩西为以色列人代求,使神改变了毁灭他们的决定(出32:9-14);希西家王的祈祷,延长了自己的寿命(王下20:1-6)。这些事蹟说明,神并非铁板一块,毫无回应,而是乐意倾听、怜悯施恩的神。

祷告是双向的属灵沟通,不仅改变我们的心,也能影响神的行动。神乐意回应那些诚心寻求祂的人。这意味着祷告不是形式化的仪式,而是生命与神亲密互动的管道。这理解有改变你的祷告态度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7月

神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4:24)

「诚实」(’emet,意为真理)与「恩慈」(hesed)在希伯来文中经常一起出现,形成「恩慈与诚实」(hesed v’emet),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具体的行动和生活方式。

希伯来思想的「诚实」,不只说实话或拥有正确答桉,更深层的含义是可靠、坚定和值得信赖。当我们以「诚实」敬拜神,表示我们愿意活出他忠实的品格。

「恩慈」则是一种实际付出与服事的积极行动。这种恩慈可以传递、建立关係,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我们实践恩慈,就是在世界以神的方式行事。

因此,「诚实的敬拜」不仅是口中的讚美,而是全人的展现——忠实遵行神的话语,以可靠和一致的方式生活,向他人展现神的恩慈,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神的品格。

这样的敬拜要求我们信仰与行为保持一致,不只週日的聚会,更要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影响所有的关係与处境,在世界上活出他的真理与恩慈。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7月

神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4:24)

希伯来文常把「诚实」('emet)和「恩慈」(hesed)放在一起。然而,耶稣在此并未使用这组词,而是选择了「心灵和诚实」(ruach v’emet),为敬拜的意义带来更深层的教导。

「心灵」(ruach)是一个意涵极其丰富的词彙。除了「气息、灵、风」,它还包含「权柄、价值、心理活动、良心、生命本质」等意义。因此「用心灵敬拜」指整个人从内在到外在的完全投入──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甚至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耶稣教导的敬拜,不只是口头的讚美或宗教仪式,甚至不仅仅是hesed(恩慈)的善行,而是来自内心深处、全心全意回应神的真理,让敬拜成为我们生命的核心,活出对神的忠诚。

这与耶稣所说的「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22:37)有深刻的联繫。真正的敬拜,不是外在行动,而是全人的奉献。敬拜不只是「做对的事」,更是要「用对的心」。

你今天的敬拜,是否只是仪式,还是发自内心的回应?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7月

我们若说自己罪,便是自欺,真理在我们心裡了。

(约壹1:8)

约翰在这节经文中,反覆强调「无」与「不」(ou),这在希腊文表示「完全不存在」,是强烈的否定。换句话说,他的意思是:「没有人能说自己从未犯罪。若这样说,就是欺骗自己。」

这经文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这不只是神学的概念,而是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罪是真实的,那麽解决罪的方法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赦罪只是理论的可能,而不是确实可行的恩典,那还有什麽意义呢?

认罪不只是感到懊悔或随口说:「主啊,求你赦免我。」真正的认罪,是出于诚心的悔改,是发自内心对罪的厌恶,并且坚决向神宣告:「父神,我不要再犯!我不要再犯!」这不只是嘴上的认可,而是选择用神的眼光看待罪,并以神的愤怒来憎恶罪恶。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7月

我们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淨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壹1:9)

希腊字ei(若)是表达「假设说」,但约翰没有使用ei,他用的是ean,是必须用经验来决定的「若」,比如「你若去台北,就一定能看到101大楼。」

这是很重要的观念。约翰不是说「假如你认罪,神可能会赦免你」,而是说:「当你真正认罪,神赦免你的这件事就一定会发生」。

因此,「认罪」不是敷衍了事的说:「主啊,对不起。」而是带着敬畏,来到那位审判万民的主面前,毫不隐瞒地承认自己的过犯。我们需要坦诚地向神说:「主啊,我做错了,我伤害了人,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我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是一种毫无藉口的承认,而非推卸责任的搪塞。

如果我们没有严肃地认罪,就无法真正经历神的赦免,因为这不是一个假设的可能,而是与我们的真诚态度息息相关的应许。当我们诚心悔改,神就会信实地赦免我们,并且洗淨我们内心的一切不义,使我们重新得力,走在他的光中。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7月

(爱)不计算人的恶。

(林前13:5)

「计算」的原文意义是「不把它算为恶」,这是一种不将过错记录在桉的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动词是被动式,表示这种爱的行动与对方的态度无关。换句话说,即便对方还未认错、尚未悔改,这种爱已经选择赦免,而不是等到对方请求宽恕,才决定要不要放下。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4:19)神的爱不是因为我们先悔改才临到,而是他先爱我们,主动将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当我们学习神如此的爱,选择不计较别人的过错时,我们就是将神的爱活现在世界中。

然而,我们却常反其道而行。我们会指责别人:「你做了这事!」「这是你的错!」「是你害我这麽做!」我们习惯计较、翻旧账,让彼此的关係卡在伤害与指责的循环裡。但神的爱不是这样的,他不会一一记下我们的过犯,等着哪天拿来对我们秋后算帐。神的爱是刻意原谅人。我们在十字架上看到的,就是这种爱,是神的爱,也是你的爱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7月

(爱)不计算人的恶。

(林前13:5)

这段出名的「爱的真谛」经文,agape的爱不只是温暖的情感,而是一种行动,一种选择。这种爱与怜悯和恩典紧密相连,反映了神的性格,以及他对待人的方式。

怜悯是看到对方的软弱,愿意删除或忽略他该受的惩罚,就像赦免一笔债务,使欠债的人得以释放。因此,怜悯是一种特赦,一种不计较对方罪行的宣告。

然而,怜悯之前,还有一个更深的行动,就是原谅——出于恩典。恩典是神主动赐予人不配得的恩惠给本该灭亡的人。恩典不是基于人的行为,而是单单出于神的爱。

这正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爱,即使我们罪有应得,不配得原谅,他仍然选择爱我们,赦免我们。他没有等我们悔改才决定爱我们,而是在我们仍然是罪人的时候,就已经付上赎价(罗5:8)。

爱的真谛,就是先原谅,然后特赦,并且不期待回报。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7月

并且你的淫行邪恶玷污了全地。因此甘霖停止、春雨不降。

(耶3:2-3)

我们一直认为罪是个人的,最多是社会问题,只影响个人和社区。我们把罪降低成只是道德议题,是不是有罪由法律或习俗决定,和神没有任何关係。

经文的「因此」是一个关键词,显示人的罪行与大自然的运作息息相关。当人选择悖逆神,不顺服他的律法,不只是心灵层面的堕落,更会直接影响大自然运行的秩序。

罪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像,它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破坏力量。我们的不顺服、不道德,已经玷污了大地。

神看罪是极为严重的,它毁坏了神所创造的世界。人的罪恶导致洪水、旱灾、地震、瘟疫,这不是随机的自然现象,而是受造界对人类悖逆神的回应。

我们的罪不是悄悄藏在某个角落,不会影响别人。它不只影响人,也影响整个世界。我们需要转向神,他不仅要赦免我们,更要恢复这个被罪破坏的世界。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7月

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

(约壹1:6)

「真理」(alētheia)由「a」(否定)与「lētho」(遗忘)组成,意思是不遗忘。「一个总是说实话的人,就不需要有很好的记忆。」这句话道出了真理的本质。

真理不怕被揭露,谎言却总担心曝光。活在真理中,就不需要掩饰;虚假则总是害怕哪天被拆穿。约翰强调,真理不只是正确的教义,更是生活的实践。若说自己认识神,却活得需要掩饰、否认,那就是自欺。

不行真理的人,根本不认识神。不行真理是什麽样子?

耶稣说,要饶恕,如同神赦免我们。「不!他伤害了我,我绝不原谅!」

他说,主内没有种族、性别、阶级之分。「你看见他们了吗?他们怎麽来这裡?」

他说,骄傲的人会被降卑。「今天我们荣幸邀请这位成功人士!」

他说,敬拜的本质是信靠。「神啊!为何让这事发生?」

真理不是知识,而是选择活出来。若不行真理,怎能说自己认识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