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原文中,「話語」不僅指口頭言辭,也包括事物、事件。虛空(hevel)意為一口氣、霧氣,指短暫、不實際之物,在新約聖經中常用來描述世俗智慧的徒勞,以及無真理與目的的事物。
你是否曾感慨:人說得多,未必有智慧;討論再深,世界未必因此改變?據列王紀上4:32-33記載,所羅門說過箴言三千句,對萬物皆有論述。然而,這位知識淵博的君王晚年卻發出這段感嘆。當他試圖用言語理解和談論生命時,反而發覺人的有限,生命若失卻了與神的連結,再多的雄辯和討論,也令人惆悵空虛。
得救(sozo)意為「救助、保全」,不僅是脫離困境或進天堂,而是與神建立真正的關係。探索信仰的人通常有3種方向:追求自我滿足、自我否定,或尋求與神的關係。然而,基督信仰不是單純索取祝福,也非自我貶抑,而是與神互動同行。
我們透過對神的敬畏建立這份關係。當仰望星空、欣賞花草、聆聽雷聲,便能感受神奇妙的創造,這種敬畏幫助我們超越個人欲望,轉向神的旨意。
救恩不是可獲取的「商品」,而是與神同行的過程。我們逐步體會他的心意,被改變、更新,逐漸發現生命真正意義。這是一種充滿活力、不斷成長的生命歷程。當我們真正與神建立關係,便能得著力量與智慧,面對生命的挑戰。
保羅的話語極具震撼力:「即便我擁有所有知識,若沒有愛,我便一無是處。」希臘原文eido pantan gnosin不僅指一般認識,更是深入洞察事物本質的智慧。
我們習慣用理性分析、推理,追求知識所帶來的力量,認為它能解決所有問題,掌控情感、抵擋誘惑。甚至自信地認為,有了知識,再加上神的一些幫助,就能自救。但保羅直言:知識若不為愛所用,最終仍是虛空。
保羅告訴我們,除非我們擁有愛,否則即便擁有一切偉大知識,能解開所有奧祕、預言未來,都毫無意義。而這愛不是我們能自己獲得的,乃是需要先被神的愛觸及和改變。
希伯來文的「生命」(chay) 不僅指生物學上的存活,更包含「活著、有生命、復甦」的靈性層面。神將生氣吹入人的鼻孔,使人不僅成為有生命的活物,更成為與神相交的靈性存在。
大衛呼求神「指示生命的道路」,因為真正的生命、喜樂與福樂,唯有在神的同在中才能得著。我們唯有回到神所命定的位置,才能找到靈魂的滿足與永恆的意義。
生活中,我們常用許多方式尋求快樂、滿足與肯定。今天,我們特意學習大衛所說的「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在工作、行走、等待的時候,刻意讓心停下片刻,仰望神的慈容。「願我因你心歡喜、靈快樂,肉身也安然居住。」
罪常被形容為「瘋狂」,讓人明知故犯,這看似荒謬,卻反映了人性的軟弱。我們並非不知道應當行善,而是常因各種理由推遲、忽視,或自認為得到神的恩典遮蓋,而放鬆了對罪的警覺。
罪的陷阱在於,它的影響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許多時候,犯罪後我們並未立刻嘗到後果,便產生錯誤的安全感,讓小小的讓步逐漸成為習慣。直到我們意識到問題,可能已經陷入內疚、混亂,甚至難以挽回。
罪就像漲潮,雖未能一瞬間決堤,卻從細微的縫隙滲裂長堤。有效的防範不是事後懊悔,而是在最初的選擇上謹慎分辨,及時調整方向。今天,讓我們求神賜下敏銳的心,使我們在小事上忠心,面對微小的試探選擇順服神,遠離罪的網羅。
我們通常不是突然陷入罪中,而是因忽略了警訊,逐漸被引向錯誤的方向。若能及時留意這些信號,並作出調整,就能避免犯罪。
省察自己犯罪前的行為模式,有助我們了解罪的根源。舉例來說,當發現自己在某些朋友面前容易誇大其詞時,減少與之相處是常見的解決方法。但進一步觀察,我們可能會發現這與朋友無關,而是受自身情緒影響——例如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與配偶爭吵之後。若往前追溯,可能還會發現爭吵起因是缺乏禱告生活,以致內心沒有平安。這個探索過程就像剝洋蔥,當我們追溯到最初的癥結,就能從根源做出改變。
這並非一次性的調整,而是需要持續操練。每當回顧生命路徑,察覺自己的犯罪模式時,就刻意調整,以免小錯誤積累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我們若要在對付罪上有進展,必須來到神面前省察自己,求聖靈光照我們對罪麻木不敏感的地方,並且主動打破犯罪的慣性。
我們需要省察罪如何吸引我們,分析並找出阻止它的策略。換言之,我們透過觀察和理解罪的套路,幫助我們識別並遠離那些引導我們犯罪的處境和行為,避免重蹈覆轍。
舉例來說,當你發現某些處境或情緒容易使你軟弱犯罪時,就要深入了解這些模式和原因。你可以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向神支取力量、避開這些處境、做好心理建設。假如試探還是來臨,我們的警醒預備,能幫助我們不掉以輕心。如此,透過對自我的了解,和對罪的認識,來抵抗罪對我們的影響。一次次與神合作爭戰,我們的軟弱之處會越來越剛強。
當我們談到偶像,或許會想到古人向雕像獻祭。然而,今天的偶像不一定是有形的,它可能是任何取代神在我們生命中位置的事物,例如網路上癮。
網路本身不是偶像,它提供即時滿足、無限資訊與社交連結,和許多事物一樣,是一把可能會成為祝福或傷害人的兩面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以及我們的心是否被它捆綁。
當我們過度依賴它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尋求肯定、重塑身分,或沉迷於虛擬世界,而忽略與神的關係和現實責任,它就可能成為我們俯伏的對象,主宰我們的時間、情緒與價值觀,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
偶像崇拜的本質是試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世界。求神幫助我們警醒,不讓身邊的工具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並從神得到真正的滿足。
我們的生活充滿各種吸引人的事物,為生活帶來方便與娛樂,也讓我們容易迷失其中,不知不覺把它放在生命的核心。或許我們無意遠離神,但當某些事物占據了我們的時間與心思,我們是否能察覺到,並警醒地守住自己的心?
聖經提醒我們要「自守」(phylacate heauta),這個詞的意思是「自我保護、防守或遵守」,是一個主動的命令。約翰用這詞來強調,這是我們的責任,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做這件事,甚至上帝也不會強迫我們遠離偶像。如果我們不防範,沒有人會為我們設防。
我們需要學習適當接觸某些事物,而不是被它牽著走。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停止滑手機、社群動態影響情緒,或過度依賴某個娛樂來填補內心空缺,就是該調整接觸頻率和心態的時候了。
求神幫助我們操練「自守」,成為看守心門的好管家,並時時讓他的話語成為我們的護盾。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專注於神,從他那裡找到滿足與自由。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神不僅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宇宙之王(melek ha'olam)。我們可能以為只有遵守律法的選民才能敬拜神,但瑪拉基書顛覆了這種想像——敬拜神的不只是猶太人,更包括所有願意誠心尋求神的人。神的名在萬國中被尊崇。
我們是否認為外邦人應受懲罰,卻忘了檢視自己的生命。瑪拉基書揭示,以色列的宗教領袖輕忽職責,不但接受有瑕疵的祭物,還壓迫百姓、假冒為善。他們身為祭司,卻未真正遵行神的律法。神的審判首先臨到他們,正因他們未能活出應有的敬畏與公義。
作為神的子民,我們是否忽略了內心的光景,真誠地尊崇神?我們有否活出他的公義與憐憫?願我們的一生成為獻給神的潔淨器皿,使他的名被尊為大。
神的審判首先臨到已經領受律法的以色列,因為他們擁有神的話語,卻選擇忽視和違背。作為神的子民,他們本應順服並活出神的心意,但輕忽了這份恩典。
至於列國如何被對待,瑪拉基書並未詳細討論,因為公義的神自會掌權。然而,經文清楚表明,神的名將在萬國中被尊崇,外邦人也會誠心敬拜他。這提醒我們,敬拜不是關乎身分或背景,而是關乎我們如何回應神已啟示的真理。
知道越多,責任越大。瑪拉基書提醒當時的以色列人,不可輕忽神的話,更不可濫用他的恩典。同樣地,今天我們擁有整本聖經,更清楚認識神的心意,我們的責任也更大。我們不僅要熟讀神的話語,更要在生活中實踐,活出與神的啟示相稱的生命,這才是我們向神獻上的真正供物,是合他心意的敬拜。
耶穌在井邊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話時,所用的詞並非希臘文「proskyneo」(敬拜),而是希伯來或亞蘭語的「‘avad」(事奉)。這一語言上的差異,揭示了真正敬拜的本質。
希臘文proskyneo指的是「崇拜」,通常表現於外在的敬禮,如跪拜、敬仰,甚至可用於尊崇人類統治者或天使。然而,「‘avad」有更深的含義,它不只是外在的敬拜,而是內在的行動──事奉神、順服他的命令。出埃及記和申命記的「敬拜」,往往與「事奉」緊密相連,真正的敬拜不只是儀式,更是日常生活對神的順服。
因此,當耶穌說:「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父。」他不僅指唱讚美詩、聚會或宗教儀式,更重要是活出神的旨意,行出他的命令。真正的敬拜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我們是否在生命中實踐神的教導。
今天,我們的敬拜是否只停留在儀式,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敬拜不只是歌唱、祈禱,而是以順服的生命回應神的呼召,做神要求的事。
希伯來觀念的「敬拜」(‘avad),不只是儀式或宗教活動,而是將信仰落實生活,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彌迦書清楚告訴我們,神喜悅的敬拜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6:8)。
我們在工作上忠心履行職責,不只是為了薪水或升遷,更是因為這是神的要求,在職場活出神的公義和誠信,這樣的態度便是「敬拜」。
當我們看到有困難的人,不袖手旁觀,選擇主動幫助,展現神憐憫與愛的心腸,這種愛的行動就是「敬拜」。
無論成就多大,我們仍感恩並歸榮耀給神;遭遇困難時,依靠他,而非倚賴自己的能力。這種謙卑的心,承認神的主權與智慧,是真正的敬拜。
敬拜不只是唱詩、禱告,而是活出神的旨意。當我們將神的公義、憐憫與謙卑融入生活,才是耶穌所教導的「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
要理解「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我們需要從希伯來文化的角度來看「心靈」和「誠實」的真正含義。
希伯來觀念的ruach(靈),不只是人的精神或思想,而是生命的氣息,是內在生命力的象徵,涵蓋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因此「用心靈敬拜」意味著必須全心全意,從內在深處發出真誠的敬拜,而不僅是外在儀式的表現。這樣的敬拜必須有聖靈的參與,才能真正進入與神的深層交流。
「誠實」(emet)的希伯來語意指「真理、忠實、誠實」,代表內在的真實和一致。意味著敬拜神必須忠於真理,活出神的話語。真正的敬拜者,一定是個生活實踐神誡命,誠實無偽,心口如一的人。
希伯來文化十分強調敬拜必須是內外一致,全人全心的投入。「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不是情感激動,也不是知識的理解,而是發自內心、忠於真理,生活裡持續順服神。這樣的敬拜,才能真正蒙神悅納。
罪性、讚美與敬畏神在信仰生活中緊密相連。罪性如同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無法完全消滅,但可以透過引導,使它服從正確的方向。
讚美神,就是引導罪性歸向神的美善。當我們選擇讚美神,而非專注於內心的私欲,就能將目光從罪轉向神的榮耀。而敬畏神,則是讚美的基礎。當我們真正意識神的偉大與我們的渺小,自然就流露敬拜與順服的心。
讚美不只口頭表達,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帶來內在轉變,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實踐:
每天堅持如此的生命操練,就能在讚美與敬畏中漸漸馴服罪性,活出神喜悅的生命。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讓我們越來越成為神期望的樣子。
彼得在這節經文中提到兩個關鍵詞:「悔改」與「歸正」,它們看似相似,卻各有深意。
悔改(metanoeo)是「改變方向」。想像你正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突然意識到不對,於是轉身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屬靈上,悔改就是認識自己的錯誤,決心不再犯,是順服神的第一步。
歸正(epistrepho)則更進一步,意思是「回轉」或「歸向」。這不只是停止做錯的事,而是積極回到神的懷抱,就像迷失的孩子終於找到回家的路。
兩個詞合起來,描繪一幅完整的生命轉變圖畫:我們不僅要遠離罪,更要轉向神,重新與他建立關係。
當我們悔改歸正,會發生兩件美好的事:一、神完全赦免我們,使我們潔淨無瑕;二、經歷一種深層的平安與喜樂,只有神能賜給我們。
無論你現在處於何種光景,神都在耐心等待,願意賜給你一個嶄新的開始。你願意悔改歸正,回到他的懷抱嗎?
忙碌與壓力充斥的世界,我們都渴望擁有安舒的日子。「安舒」(anapsuxis)指「鬆口氣、鬆弛、閒適」,形容從壓迫與重擔解脫的時刻。
我們如何找到這樣的安舒呢?許多人以為只要達成人生目標、擁有成功,就能鬆一口氣。然而,當一個夢想實現,下一個壓力隨之而來,成功也無法保證幸福,更無法確保生命的長久。我們以為能掌控一切,卻發現生命的無常。
聖經給出意想不到的答案:真正的安舒,來自悔改與歸正。聽起來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事實是,當我們放下自己的計畫、選擇順服神的旨意,反而能找到真正的釋放與自由。
我們常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卻又渴望神的祝福,但這是不可能的。神是宇宙的創造者,他知道什麼對我們最好。當我們選擇神的道路,悔改歸正,才能真正進入安舒的日子。彼得呼籲眾人悔改歸正時,他指向的是美好人生的終極目標。
悔改和歸正是信仰生活兩個關鍵概念。悔改意味著改變方向,而歸正則是回到神面前,兩個行動密不可分,構成我們靈命成長的基礎。
實踐悔改與歸正的步驟:
當我們真誠悔改並歸向神時,就會經歷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這是神給我們的應許。神始終等待我們回轉,無論我們走得多遠,只要願意悔改歸正,就能重新回到他的懷抱。
約拿書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悔改與祈禱,能觸動神的心。尼尼微王下令全城禁食、披麻蒙灰,懇求神收回烈怒,他們的悔改得到了神的憐憫,神沒有按先前的宣告降災。約拿之所以抗拒神的呼召,正是因為他深知神滿有慈愛,或許不會按他所期待的方式懲罰尼尼微。
尼尼微的故事顯示,神的審判並非無可挽回,當人誠心悔改,神便樂意施行恩典。也反映一個重要真理:神與人之間,存在真實的互動關係。
神的本質永恆不變,但他的作為並非僵化的。「神或許會轉意」並不否定他的全知與全能,反而彰顯他的憐憫與恩典,並強調悔改與祈禱的重要。這提醒我們,神渴望與人建立動態的關係,這不僅是信仰的安慰,也是我們持續禱告與悔改的動力,因為我們確信神必垂聽,並回應真誠的呼求。
有些人認為禱告只是調整自我心態,不會影響神的決定,這種想法,導致禱告逐漸被視為一種心靈寄託或自我調適,而非與神互動。但聖經多處提供給我們不同的視角。
聖經中充滿神與人互動的記載。顯示神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一位會回應人呼求的活神。例如,尼尼微王的悔改使神收回審判;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使神改變了毀滅他們的決定(出32:9-14);希西家王的祈禱,延長了自己的壽命(王下20:1-6)。這些事蹟說明,神並非鐵板一塊,毫無回應,而是樂意傾聽、憐憫施恩的神。
禱告是雙向的屬靈溝通,不僅改變我們的心,也能影響神的行動。神樂意回應那些誠心尋求祂的人。這意味著禱告不是形式化的儀式,而是生命與神親密互動的管道。這理解有改變你的禱告態度嗎?
「誠實」(’emet,意為真理)與「恩慈」(hesed)在希伯來文中經常一起出現,形成「恩慈與誠實」(hesed v’emet),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具體的行動和生活方式。
希伯來思想的「誠實」,不只說實話或擁有正確答案,更深層的含義是可靠、堅定和值得信賴。當我們以「誠實」敬拜神,表示我們願意活出他忠實的品格。
「恩慈」則是一種實際付出與服事的積極行動。這種恩慈可以傳遞、建立關係,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當我們實踐恩慈,就是在世界以神的方式行事。
因此,「誠實的敬拜」不僅是口中的讚美,而是全人的展現——忠實遵行神的話語,以可靠和一致的方式生活,向他人展現神的恩慈,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反映神的品格。
這樣的敬拜要求我們信仰與行為保持一致,不只週日的聚會,更要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影響所有的關係與處境,在世界上活出他的真理與恩慈。
希伯來文常把「誠實」('emet)和「恩慈」(hesed)放在一起。然而,耶穌在此並未使用這組詞,而是選擇了「心靈和誠實」(ruach v’emet),為敬拜的意義帶來更深層的教導。
「心靈」(ruach)是一個意涵極其豐富的詞彙。除了「氣息、靈、風」,它還包含「權柄、價值、心理活動、良心、生命本質」等意義。因此「用心靈敬拜」指整個人從內在到外在的完全投入──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甚至是我們的生命本質。
耶穌教導的敬拜,不只是口頭的讚美或宗教儀式,甚至不僅僅是hesed(恩慈)的善行,而是來自內心深處、全心全意回應神的真理,讓敬拜成為我們生命的核心,活出對神的忠誠。
這與耶穌所說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2:37)有深刻的聯繫。真正的敬拜,不是外在行動,而是全人的奉獻。敬拜不只是「做對的事」,更是要「用對的心」。
你今天的敬拜,是否只是儀式,還是發自內心的回應?
約翰在這節經文中,反覆強調「無」與「不」(ou),這在希臘文表示「完全不存在」,是強烈的否定。換句話說,他的意思是:「沒有人能說自己從未犯罪。若這樣說,就是欺騙自己。」
這經文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這不只是神學的概念,而是關乎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如果我們的罪是真實的,那麼解決罪的方法也必須是真實的。如果赦罪只是理論的可能,而不是確實可行的恩典,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認罪不只是感到懊悔或隨口說:「主啊,求你赦免我。」真正的認罪,是出於誠心的悔改,是發自內心對罪的厭惡,並且堅決向神宣告:「父神,我不要再犯!我不要再犯!」這不只是嘴上的認可,而是選擇用神的眼光看待罪,並以神的憤怒來憎惡罪惡。
希臘字ei(若)是表達「假設說」,但約翰沒有使用ei,他用的是ean,是必須用經驗來決定的「若」,比如「你若去台北,就一定能看到101大樓。」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約翰不是說「假如你認罪,神可能會赦免你」,而是說:「當你真正認罪,神赦免你的這件事就一定會發生」。
因此,「認罪」不是敷衍了事的說:「主啊,對不起。」而是帶著敬畏,來到那位審判萬民的主面前,毫不隱瞞地承認自己的過犯。我們需要坦誠地向神說:「主啊,我做錯了,我傷害了人,我說了不該說的話,我做了不該做的事。」這是一種毫無藉口的承認,而非推卸責任的搪塞。
如果我們沒有嚴肅地認罪,就無法真正經歷神的赦免,因為這不是一個假設的可能,而是與我們的真誠態度息息相關的應許。當我們誠心悔改,神就會信實地赦免我們,並且洗淨我們內心的一切不義,使我們重新得力,走在他的光中。
「計算」的原文意義是「不把它算為惡」,這是一種不將過錯記錄在案的愛。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動詞是被動式,表示這種愛的行動與對方的態度無關。換句話說,即便對方還未認錯、尚未悔改,這種愛已經選擇赦免,而不是等到對方請求寬恕,才決定要不要放下。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4:19)神的愛不是因為我們先悔改才臨到,而是他先愛我們,主動將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當我們學習神如此的愛,選擇不計較別人的過錯時,我們就是將神的愛活現在世界中。
然而,我們卻常反其道而行。我們會指責別人:「你做了這事!」「這是你的錯!」「是你害我這麼做!」我們習慣計較、翻舊賬,讓彼此的關係卡在傷害與指責的循環裡。但神的愛不是這樣的,他不會一一記下我們的過犯,等著哪天拿來對我們秋後算帳。神的愛是刻意原諒人。我們在十字架上看到的,就是這種愛,是神的愛,也是你的愛嗎?
這段出名的「愛的真諦」經文,agape的愛不只是溫暖的情感,而是一種行動,一種選擇。這種愛與憐憫和恩典緊密相連,反映了神的性格,以及他對待人的方式。
憐憫是看到對方的軟弱,願意刪除或忽略他該受的懲罰,就像赦免一筆債務,使欠債的人得以釋放。因此,憐憫是一種特赦,一種不計較對方罪行的宣告。
然而,憐憫之前,還有一個更深的行動,就是原諒——出於恩典。恩典是神主動賜予人不配得的恩惠給本該滅亡的人。恩典不是基於人的行為,而是單單出於神的愛。
這正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即使我們罪有應得,不配得原諒,他仍然選擇愛我們,赦免我們。他沒有等我們悔改才決定愛我們,而是在我們仍然是罪人的時候,就已經付上贖價(羅5:8)。
愛的真諦,就是先原諒,然後特赦,並且不期待回報。
我們一直認為罪是個人的,最多是社會問題,只影響個人和社區。我們把罪降低成只是道德議題,是不是有罪由法律或習俗決定,和神沒有任何關係。
經文的「因此」是一個關鍵詞,顯示人的罪行與大自然的運作息息相關。當人選擇悖逆神,不順服他的律法,不只是心靈層面的墮落,更會直接影響大自然運行的秩序。
罪的影響遠超我們的想像,它不只是個人的道德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破壞力量。我們的不順服、不道德,已經玷汙了大地。
神看罪是極為嚴重的,它毀壞了神所創造的世界。人的罪惡導致洪水、旱災、地震、瘟疫,這不是隨機的自然現象,而是受造界對人類悖逆神的回應。
我們的罪不是悄悄藏在某個角落,不會影響別人。它不只影響人,也影響整個世界。我們需要轉向神,他不僅要赦免我們,更要恢復這個被罪破壞的世界。
「真理」(alētheia)由「a」(否定)與「lētho」(遺忘)組成,意思是不遺忘。「一個總是說實話的人,就不需要有很好的記憶。」這句話道出了真理的本質。
真理不怕被揭露,謊言卻總擔心曝光。活在真理中,就不需要掩飾;虛假則總是害怕哪天被拆穿。約翰強調,真理不只是正確的教義,更是生活的實踐。若說自己認識神,卻活得需要掩飾、否認,那就是自欺。
不行真理的人,根本不認識神。不行真理是什麼樣子?
耶穌說,要饒恕,如同神赦免我們。「不!他傷害了我,我絕不原諒!」
他說,主內沒有種族、性別、階級之分。「你看見他們了嗎?他們怎麼來這裡?」
他說,驕傲的人會被降卑。「今天我們榮幸邀請這位成功人士!」
他說,敬拜的本質是信靠。「神啊!為何讓這事發生?」
真理不是知識,而是選擇活出來。若不行真理,怎能說自己認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