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

S M T W T F S
< 9月   11月 >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0110月

應當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代上16:34)

這首詩的背景是大衛迎接約櫃入城,在神面前獻祭,並設立亞薩及其後裔為敬拜的利未人。隨後,大衛便吟唱這首詩篇,宣告神在以色列歷史中的拯救。

大衛唱「稱謝耶和華」(hodu laYHVH),其核心意思是「認出並公開承認某事實」,包括認罪、承認神的屬性與作為,還有人的本相。

古希伯來文這3個字母各自代表:手臂(行動)、門(道路)、看哪(認出),描繪出一幅清晰畫面:當人感謝或讚美神,就是認出神為人開啟了一條義路,一條使世界得以恢復秩序與和好的道路。今天我們讚美神,就是承認並接受神為世界所預備的義路,你是帶着這樣心志讚美神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0月

應當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代上16:34)

若按照希伯來文的字面順序,這節經文直譯是:「感謝耶和華,因為善,因為直到永遠——祂的慈愛。」其中「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原文並不是單純陳述一個持續不變的狀態,而是更精確地表達出「永恆的慈愛是祂的」。也就是說,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於「祂的慈愛會延續多久」,而是強調「祂就是那位擁有永恆慈愛的神」。

這差別看似細微,卻非常重要。前者把「慈愛」當作神的一個特質;而後者則揭示了神的本質。神不只擁有慈愛,祂本身就是慈愛的源頭與定義;祂的善與慈愛並非眾多屬性中的兩項,而是構成祂存在的核心。

因此,當我們稱謝神,不只是因祂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祂「就是」這樣一位善而慈愛的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0月

應當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代上16:34)

希伯來語法的「善」(tov),處於「絕對狀態」,表示它與前面的「耶和華」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如大衛之家的「大衛」與「家」,是同一單位)。換句話說,「善」不是神的附屬描述,而是神本身。神就是善,善就是神。

我們的思維模式受希臘的邏輯影響,先有一個「本體」,然後再附加屬性。譬如我們說一棵樹,它可能有不同顏色、年齡、樹皮、葉子等,即使這些改變了,它仍被視為「一棵樹」。我們認為這些特質是可改變的。

然而,希伯來思維看一樣事物是什麼,必須包括它所有現況。若其中任何一部分改變,它就不再是原來的存在。這思維應用在神的身上,就是神是祂現在所是的那一位,祂不會改變,也不需依靠任何外加的屬性來說明祂自己。

因此,神的「善」與祂的「慈愛」不是外加的形容詞,也不是祂眾多美德之一,而是祂的真實顯現。我們讚美祂,因為祂就是如此一位善且慈愛,從不改變的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0月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賽1:18)

神不是邀我們進行理性辯論,而是呼召我們進入祂的光中,承認自己的罪與無能。祂不是要論證,而是要赦免。

在祂的聖潔面前,我們無處可藏;我們知道祂真實臨在,卻無法用語言描述;我們渴望祂的赦免,卻也害怕被完全揭露。信仰的張力就在這裡——既想被愛,又怕被看穿。

這節經文是恩典的呼喚。不是質問,而是邀請。當人放下自以為義,承認自己的朱紅之罪時,神就應許潔淨、更新,叫人如雪般純白。

最終,神給人一個選擇:逃避,或回應祂的赦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0月

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賽6:7)

以賽亞的異象中,神差遣撒拉弗用炙熱的炭火「沾」(nega)他的嘴,使他的罪得以赦免。這個「碰觸」不只是溫柔的撫慰,也是一場靈魂的煉火。

每個人對「碰觸」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感到受安慰,有人卻覺得不舒服。同樣,神的「碰觸」也不總是令人愉快,大衛在詩39:10就曾禱告:「求祢把祢的責罰(nega)從我身上免去......」

對以賽亞和大衛來說,神的「碰觸」雖能帶來潔淨,同時也伴隨極大震撼與痛苦,甚至彷彿像宣判死刑。

聖經用nega這字,不僅指身體的碰觸,更含有「權柄的臨到」與「主權的宣告」。神的「碰觸」代表祂的主權介入人的生命,為要帶來潔淨、差遣與改變。

對神的僕人來說,祂的碰觸可能不舒服,卻總是帶着美善的目的;不是為了毀壞,而是為了呼召與差派。你預備好承受神的碰觸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0月

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林後5:13)

「顛狂」(exestēmen)原意包括「迷惑、失常、狂熱」。有趣的是,這字與希伯來文「沉睡」(tardema)相通,就是創世記描述亞當與亞伯拉罕深沉睡眠的詞語。這是一種非理性、超現實,甚至無意識的狀態。

保羅說,為了神的緣故,他甘願被世人視為瘋狂。隨即他補充:「我們若果謹守,是為你們。」這裡的「謹守」(sōphroneō),指「清醒、有理性、自律」。換句話說,屬神的事,保羅毫無保留、瘋狂投入;但對人、對事,他卻是理性、清晰、持守分寸。

我們若要為真理說話,必須透過查考經文、運用思辨,讓立場建立在穩固根基上。然而,讓人真正信服,靠的不是我們說什麼,而是我們做什麼。真正的「謹守」,不單靠口頭論證,更要活出與所信一致的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0月

將炭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賽6:7)

「沾」(nega)包含「觸碰、擊打、責罰、臨到」等意思。當神「沾」以賽亞的嘴,是要他起來發出神的信息,即便那信息不會被人接受,甚至他還會被人視為瘋狂。

這樣的「觸碰」不是感性的感動,而是神主權的介入,代表神對人的主張,可能帶來極大的痛苦。耶穌就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nega),是被神擊打苦待了。」(賽53:4)十字架的道路,正是耶穌為我們接受的nega。

拉比薩克斯說過:「危機、失敗、痛苦,能把我們從自我中心推向他人、從掌控轉向服事、明白我們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服事神的器皿。」

今天,神依然「觸碰」屬祂的人。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原是健康的17歲運動員,卻在一次潛水意外中,四肢癱瘓。然而,她並未因此絕望,反而自1979年起成立服事殘障者與家庭的事工,活出神對她生命的呼召。

神的「觸碰」是為了差遣。你預備好回應祂的nega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0月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林後5:10)

當保羅說「我們眾人」,意味着審判涵蓋信與未信之人。為何信徒要為所行的善惡交帳?恩典不是應該遮蓋我們的過犯,使我們免於審判嗎?

保羅卻未這麼說。他沒說:「別擔心,既然你已被赦免,這不過是一個形式」。相反的,他警告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不會被神忽略。

保羅在這節經文沒有提赦免,只談論「受報」——所有人將根據所做的得賞或受罰。事實上,沒有賞罰,道德就失去根基。若義人不得賞,惡人不受罰,神就不是公義,也不是聖潔的神。

我們常以為恩典是神的「橡皮擦」,只為了把罪擦去。但恩典是神主動恢復與我這不配者的關係,不等於我們無需行動。沒錯,耶穌確實為我們贖罪,但我們仍要承擔悔改與修補關係的責任。

憐憫的神給我們贖罪的機會——還有時間。審判日尚未臨到,神延長我們修正的期限,讓我們帶着悔改與行動站在祂面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0月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林後5:1-2)

保羅說,我們現在的身體就像一頂帳棚,是暫時的。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會經歷疲倦、痛苦和損壞。但他也提醒我們,神已為我們準備一個永遠的家,是天上不會朽壞的身體。

猶太人的信仰中,人的靈魂是從神來的,將來也要回到神那裡,要干淨、無玷汙地回去。保羅學過這些教導,他相信人的身體雖然會死,依然是神所造的,有價值,將要被神更新。所以,他不是說我們要丟掉身體,而是說我們盼望神給我們新的、榮耀的身體;不是逃避這世界,而是等神把這一切恢復得更美好。

神創造我們,希望我們珍惜身體,管理好世界,而不是輕看它。我們不是在等着離開,而是盼望更新;不是想丟棄,而是要穿上更榮耀的身體。我們每天的選擇和行為,都有屬天的意義。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0月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羅7:18)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經歷:知道該做對的事,卻做了錯的;想做好事,卻一次次失敗。我們想改變,卻常常無力。你是否也曾感覺有一種力量拉扯你,使你難以拒絕誘惑和擺脫罪?

保羅經歷過這樣的掙扎,但他不是說人天生就是壞的,而是從猶太視角來看:人是神所造,揭示了神非凡強大的創造能力。人有來自天上的靈魂(nefesh),也有出於地上的肉體(basar)。靈與肉不是敵人,而是一體的。人的敗壞不是注定的,而是源自一連串錯誤的選擇。

因此,肉體不是仇敵,而是需要被引導、被更新的受造物。我們不是注定要失敗,而是可以選擇悔改、選擇行善。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有能力做神喜悅的事。重點不在你過去做錯了什麼,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選擇走向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0月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羅7:18)

這句話常被誤會,好像保羅在說:我們的身體是壞的,是犯罪的根源。但如果從猶太人的觀念來看,保羅不是這個意思。

希臘文「肉體」(sarx),對應的希伯來文是basar,意思是「血肉之軀」、「人性的脆弱」或「人的行為」。保羅真正要說的是:我們很容易被「老我」牽着走,照着慣性和欲望行事。

有時我們明明知道什麼是對的,也想做好,卻發現自己常常失敗,做不到。保羅說,問題不是我們不懂道理,而是我們裡面沒有能力勝過那種舊有的模式。

他強調,真正的改變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耶穌的力量,讓我們的思想、內心被神更新。這就像猶太傳統所說的:讓我們從yetzer ha’ra(邪惡的意念),轉向yetzer ha’tov(良善的意念)。

重點不是逃避身體或否定自己,而是願意讓神來改變我們的內心。因為每天的選擇,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0月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

(傳4:4a)

傳道書說「一切」(kol)的勞碌都會引來嫉妒,意思是:人的一切努力,幾乎都多少帶着比較、競爭,藏着一點「為自己」的成分。這正是我們受「邪惡傾向」(yetzer ha’ra)影響的真實情況。

但這不表示人是邪惡的。yetzerha’ra並不是罪,而是人與生俱來的動力——渴望改變、創造、掌控,是神放在人心裡的力量。

關鍵在於選擇。這股力量可以用來競爭、爭奪,也可以轉化為服務、建造、祝福他人。

神要我們做的,不是壓抑欲望,而是轉向祂,讓這些力量被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0月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傳4:4)

「嫉妒」(qana)是一個含意豐富的字,既可以譯為「嫉妒」,也可指「熱情、熱心、渴望」。它形容的是一種強烈的欲望:渴望擁有某人所擁有的,渴望達到與他人相同的高度。

這樣的欲望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它被導向何處:如果這股動力變成爭競、踩踏別人的方式,那就是讓「邪惡的意念」(yetzer ha’ra)來掌控我們。但如果我們把這欲望轉為創造、幫助別人的力量,就是讓「良善的意念」(yetzer ha’tov)引導我們。

神創造我們時,就放下這樣的情感與動力,它本身不是罪。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選擇使用它。你可以讓它成為愛人如己的熱情,也可以讓它變成毀壞關係的利器。你每天的選擇,都在決定你要走哪一條路,也決定了你在人前、在神面前的樣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0月

耶和華的使者對她說:「撒萊的使女夏甲,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她說:「我從我的主母撒萊面前逃出來。」

(創16:8)

天使問夏甲「哪裡」(‘ay),不是在問地點,而是:「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

夏甲選擇逃跑,因為她感到委屈;但天使叫她回去,回到那個讓她痛苦,至今張力與衝突仍然存在的地方。這次她不是帶着苦毒,而是帶着神給新的呼召與應許。

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不逃避人間的張力與難處;不將信仰視為「走出去」的工具,而是「留下來」的委身;在塵世中操練信心,在人際關係中活出義;因為這地雖不完美,卻是神所造、所愛、所更新的地方。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0月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出20:8)

當我們談到安息日時,一個問題總是不斷出現:「我可以在安息日做______嗎?」(自行填空)

安息日的目的是為人設立的,不是叫人被律法重壓至死。它是分別出來的一天,是記念創造與救贖、進入神安息的日子。

我會選擇不在安息日寫作,因為這對我是一種「分別」。但我仍願意在安息日教導、服事,因為我相信神更在乎我們的心與動機,而不只是行為形式。

「守」安息日,是為了幫助我們用心分別這一天給神,避免讓它變成另一個忙碌的日常。但我們也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了討好人?還是為了真正尊榮神?規條可以引導我們,但不能代替我們心靈與誠實的敬拜。

守安息日不只是避免某些事,更是獻上一顆專屬於神的心。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0月

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出20:8)

原文意思是:「要記念安息日,為要使它成為聖」(leqaddesho)。換句話說,不是因為安息日本來是聖的,所以我們要記念,而透過記念這個行動,安息日才被分別為聖。

「記念」(zakor)包含「回想、默想、留意、提及、宣告、背誦、記錄」,是一個包含思考、言語與行動的全人回應。記念不是空泛的「記得一下」,而是一種有深度、有方向的敬拜。對以色列人而言,安息日就是要記住神如何用大能的手,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對於我們這些被接上以色列恩約的人而言,安息日要記念「神拯救了我們,我記得。」

我記得祂的慈愛;我記得祂的應許;我記得祂的救贖;我記得我是屬祂的;我記得祂創造、祂拯救、祂安息。

今天,安息日,我記得祂。這使這一天成為聖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0月

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出20:8)

記念安息日不是遵行宗教規條,而是一種身分認同:自由的節日(我們不再為奴)、歷史的節日(神的大作為)、勝利的節日(神掌權,我們安息)、盼望的節日(預嘗將來的安息)。

我們一同記得神的恩典、創造、慈愛、忍耐、信實,並被激勵在生活中活出這些屬神的品格。這種活出來的記念,讓安息日成為聖的。

「記念」意味着刻意停下:停下日常的忙碌,反思什麼才是永恆的。停下手中事務,轉眼仰望那位創造天地的神。還有,調整自我位置——在浩瀚宇宙中雖渺小,卻被神深深愛着。

在安息日,我們重整心靈的次序,重新對齊人生的方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0月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都不可做……

(出20:10)

在希伯來文裡,「工作」有兩個詞:melakhah,指的是「創造性的工作」,也就是你用頭腦和能力做出來、有目標、有創意的事。Avodah,指的是「勞役或服務」,像是日常的家務或服事他人的工作。

聖經禁止在安息日「做工」,原文用的是 melakhah , 而 不 是avodah。這意味着安息日真正被禁止的是表現自我、發揮創造力的活動。意思是說:在這一天,我們要暫停那份想掌控世界的渴望,把「我是創造者」的位置交還給神。

當我在安息日放下工作,並不是因為工作不重要,而是我選擇讓神居首位,承認一切的成果與創意,都來自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傳3:1)

希伯來文「時候」(‘et),和我們今天講的「時間」(時鐘的刻度)很不一樣。我們習慣把時間當成一條直線,過去在後、未來在前,而現在只是短暫經過的一點。

但在希伯來人的眼中,「時候」不是線上的一格,而是一個由神安排的機會——一個關係可以被建立、可以做出行動的時刻。他們不問「現在幾點」,而問「現在是做什麼的時候?」——是悔改的時候?饒恕的時候?行動的時候?回應神的時候?

所以,「時候到了」不是表示你要快點完成一件事,而是神在對你說:「現在,我邀請你與我同行。」

這個「et」是神為你預備的時機,不是偶然。你現在所處的環境、機會,甚至掙扎,都是神給你的邀請:你願意回應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傳3:1)

「定時」(‘et)不是指日曆上的某個時間點,而是神特別安排的一個機會。比如撒種與收割、生與死、神施行拯救與審判,這些都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神按自己的主權、在最合適的關係中啟動的時刻。

這讓我們明白:一件事情的發生,是神為我們和祂之間的互動,預備好了那一刻。如果那個關係還沒發生,該做的決定還沒回應,那個「明天」其實還不存在。在希伯來思維中,時間不只是流動,而是被神的作為與關係「填滿」的。

神邀請我們活在祂安排的「現在」裡。今天你能醒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神給你的一次機會,讓你問自己:我有沒有把握住神給的這個時刻?我有沒有回應饒恕、悔改、愛人、傳福音的呼召?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傳3:1)

這節經文常被誤解為「一切都早已安排好」,彷彿我們的人生只是照着神的劇本走,無論怎麼選擇,結果都已注定。然而,原文的意思是:萬事都有「季節」和「適當的時機」(‘et),是關於生命中的節奏和階段,而不是無法更改的命運。

如果我們相信每件事早已被決定,人就只是命運的工具,自由選擇也變得無意義。這樣的看法會讓人陷入消極,甚至失去責任感,因為做什麼都沒差,結局早就寫好了。

然而,傳道書其實是提醒我們:人生有不同的季節,每個時機都是神設立的邀請,邀請我們做出回應與選擇。你如何面對生與死、哭與笑、戰爭與和平,都是你可以選擇的態度與行動。

神掌管時間,祂設立每一個時機;但祂也給人自由意志,讓我們在祂所定的時機裡,學會信靠、回應、承擔。每一個「定時」中,你是被邀請參與的人,神問你:「你願意如何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傳3:1)

NASB英文譯本中的「there is」一詞,容易讓人感覺好像所有事都是早已預定、不可更改的命運安排。然而,若我們回到希伯來原文,會發現原文並沒有「there is」這詞。

拿掉這個詞,我們發現經文的語氣發生轉變,更像是一種對人生現象的觀察與陳述:人生充滿對比與重複,有時哭泣,有時歡笑;有時爭戰,有時和好。這不是宿命的安排,而是人生的實況。聖經並非要我們被動接受這些時刻,而是要我們在其中警醒、辨識與回應。

當我們明白這段經文不是在講預定的命運,而是在提醒我們看見並把握神所賜的時機,我們便能建立一種更健康、更主動的信仰人生觀。神的時間是個由恩典構成的機會,在每一個「時刻」(‘et)中,你都有責任作出選擇,回應神,活出信仰。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0月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創12:3)

古希伯來文中,「咒詛」的3個常見字根,為我們描繪出這種狀態的樣貌。第一個詞根所組成的字母圖像,呈現出「日落」與「牧杖」的結合,暗示咒詛是一種失去引導與教導的狀態。

第二個詞根的圖像是「帳棚」與「終止」,傳達一種社群關係斷裂、家庭瓦解的意象。

第三個詞根象徵「權柄」和人的「頭」,指出自我中心、取代神的位置,拒絕祂教導的態度。

從這3個詞根可以看見,咒詛不只是從天而降的懲罰,而是一種內在的生命狀態——驕傲、自我掌控、拒絕教導、與群體隔絕。咒詛是人離開神時自然產生的結果。它像是一棵被拔離根基的樹,看似還能站立,卻在枯干與死亡中慢慢崩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0月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創12:3)

「祝福」的古希伯來詞根由3個字母組成:帳棚(beit)、人的頭(resh)、張開的手掌(kaph)。這組合呈現出一幅清晰圖畫:一個人願意屈膝在帳棚中,接受教導、甘心給予與領受,並融入神所設立的家庭與群體,與神與人維持美好的關係。

祝福與咒詛不只是神從天而降的獎賞或懲罰,更是人日常選擇與態度的結果。祝福來自你願意謙卑、願意學習、願意與他人同行;而咒詛則是你驕傲、自以為是和拒絕建立關係。

你渴望祝福嗎?還是感覺被咒詛困住?也許,轉機正藏在你是否願意回應神的呼召中,選擇順服祂、接受祂的教導,並與群體同行。咒詛與祝福從來不只是結果,更是我們每天生活中,一步步走出來的方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0月

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後6:2)

你什麼時候得救?多數人會回答:「我在某年某月某日得救。」我們習慣把救恩看作一個過去的決定,一旦得着,便永遠有效。然而,那一天早已成為歷史,真正屬於你的,只有「現在」。而聖經說:「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這樣的說法,或許會讓你感到不安,但請你試着這樣想:今天的你是得救的嗎?你今天是否活在神的面前?你是否順服、相信,並願意與祂同行?救恩從來不只是一紙證明,不是靠某次流淚禱告或一次決志就萬無一失,而是一段關係。只有當這段關係持續存在、彼此連結,救恩才是真實的。

救恩是一段正在發生、活着的關係。當你今天選擇倚靠主、行在祂的道路上,你就是那蒙恩得救的人。

今天,就是你與神同行的機會。今天,就是拯救的日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0月

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後6:2)

若我們將「得救的日子」視為過去某個時刻的決定,那麼信仰便可能變成一種回憶,讓人活在恐懼中,心想:「我還不夠好」「我也許還沒有得救」。因此,神學家強調救恩是神單方面的作為,與人的努力無關。這樣的理解雖凸顯神的主權,卻也可能讓人誤以為,今日我與神的關係如何並不重要。

希伯來信仰強調,救恩是個正在發生、互動的關係。我此刻與主同行,渴望與祂建立連結。祂會給我回轉的機會,也會一直敞開大門,等待我回應。

這也代表我今天可能選擇遠離祂。但神不會撤回祂的恩典,祂依然以慈愛等待我轉回祂面前,再次發現——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0月

……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利19:34)

「與你同居的外人」,指的是那些暫時住在你土地上的人。放在今天,就是旅客、移工、短期居留者、租客——凡是不屬於你社區、文化或生活圈的「他者」。耶和華清楚地吩咐祂的子民:不可欺壓這些人,要視他們如同本地人,並且要愛他如同愛自己。

試想,你在異地,語言不通、穿着風格不同,舉止也顯得格格不入,一眼就被認出是外地人。你是否曾遭歧視?

神說,無論對方來自何處,我們都當以誠實、善意與尊重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親人一般。因為在神眼中,那位短暫與我們相遇的陌生人,同樣擁有尊嚴與價值。

請記得:我們也曾是外人。如今蒙恩得自由,就更有責任成為別人安身立命的所在,成為神愛的延伸。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0月

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你們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利19:33-34)

這段誡命,不只是提醒我們如何對待外人,更是提醒我們——我們曾是外人。

希伯來文中「如己」(kamoka)不只是比較,也是一種身分記憶。它提醒我們:你也曾經不是這地的原民。你曾在異地為奴、被排擠、受壓迫。你知道被忽視、被利用、被抬高價格是什麼感覺。既然如此,上主說:「你不可以把你所受過的痛苦,加諸於別人。」

這條誡命真正的出發點,不只是看見「他人」,還有記得「自己」。記得你也曾是寄居者,是被拯救的,是剛從埃及奴役中出來的旅人。如今,你已得自由,那麼當下一個外人出現在你眼前,他所遇見的你,就不應成為他新的傷害來源,而是他在陌生之地的接納與祝福。

願我們不忘:我們曾是外人。如今得着歸屬,也當成為他人歸屬的地方。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0月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6:8)

彌迦指出,神所喜悅的生命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然而,在當今社會面對科技發展、戰爭衝突、性別認同等複雜議題時,這古老的教導似乎難以直接對應,格外具有挑戰性。

然而,這3項呼召正是神律法的總結與延伸。它們不是外在強加的要求,而是與神同行的生命所自然流露的結果。唯有曾經真實地被神所愛,我們才學會去愛他人。愛人如己,不僅是一條命令,更是被神的愛深深觸動後,湧現出的生命回應。

行善,不是按章守則地遵守條文,而是一種源於愛的生活選擇。然而,這往往取決於我們是否曾真實地被深愛過。對那些在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來說,或許更難相信神的愛;但一旦經歷了,那份愛所帶來的改變,往往也更加深刻動人。

「何為善」並非抽象的神學論述,而是每天在生活中、在人際關係裡,所活出來的真誠、溫柔與謙卑。這樣的生命,就是與神同行的寫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0月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彼後1:4)

你的「信用評分」是多少?這個數字是銀行衡量你是否有能力「守信用」的制度。

那麼,若按人的邏輯,上帝的「信用評分」應該是滿分吧!但這問題本身就錯了,因為我們用的是一套「能否按時交貨」的標準,來衡量一位本質上全然信實的神。

你曾否禱告抓住神的應許,卻遲遲未見成就?祂不是說會醫治、供應和引導嗎?為何我仍軟弱、困惑和等待?若以人的方式衡量神,可能會得出令人不安的結論:神雖有能力「償付」,但祂經常不按我們期待的方式「交付」。

若按人的制度衡量神,就會錯誤地把神的應許,當作一種「契約交貨」的機制。但神的應許不建立在「他做了什麼」,而建立在「他是誰」;祂的信實不是建立在果效上,而是根植於祂的性情。

真正的信心,是相信那位給出應許的神永不改變,即使結果仍未顯現。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10月

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彼後1:4)

古希臘文「應許」(epangello)原意是「宣告、宣判」,古代宗教很少用這詞形容神,因為多數神祇不會主動承諾人,只會接受人類的討好與交換。聖經的神卻不同,祂主動發出應許、給出保證。保羅進一步指出,福音(euangelion)本身就是神對人發出的應許,不只是祂說過的話,更是祂信實本性的展現。

「應許」的希伯來對應字是dabar,意思是「話語」。以色列文化中,話語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神的話反映祂不改變、不說謊的性情,祂說了,就必成就,只是未必按照我們預設的方式與時間。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信任逐漸消失的社會,一切都需要條款和保證;我們寧可相信演算法,也不輕易相信一個人的承諾。話語已不再等同真實,只成為交換利益的工具。

但神不是這樣。祂的話就是真理,祂的應許是祂本性的延伸。即使結果未現,祂仍可信。讓我們回到祂的話語,就是回到祂的心,回到信靠的起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