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

S M T W T F S
< 10月   12月 >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0111月

惟有園當中那顆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創3:3)

神只吩咐亞當:「不可吃。」(創2:17)那麼,「不可摸」可能是亞當加上的。也許,他出於保護的動機,心想:「不如告訴夏娃連碰都不能碰,這樣才更安全。」這種做法,猶太傳統稱「在律法周圍築起圍牆」,目的是加強命令,以避免犯罪。

看似敬虔的動機,卻未必合神心意。這額外的「限制」,成為蛇試探的突破口,牠利用這一點挑戰神的話:「我摸了果子,什麼事也沒發生,你吃了可能也不會怎樣。」

人常因恐懼或不信,為神的話加註解、築圍牆。但神的命令完全,不需要我們添加、修補。真正的信心是相信神的話全備,存單純順服的態度,就是我們最安全的所在。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1月

惟有園當中那顆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創3:3)

「不可摸」並不是神原初的命令,神只說「不可吃」,這句是人擅自加上的預防措施,以為可以幫助遠離試探,卻扭曲了神話語的原意。

今天我們也會為了避免犯錯,替神的話築起一道道牆,以為「越嚴格越安全」、「越限制越屬靈」。面對現代倫理挑戰,這種傾向屢見不鮮,比如為了防止不當關係,主張單身男女不可獨處一室;若已婚者出問題,干脆進一步規定,男女之間盡量不要交談和互動。

這些設限似乎萬無一失,卻逐漸取代人的抉擇,以及人對神的敬畏,使我們不必操練聖潔生活,只依靠條文維持表面的清潔。久而久之,信仰變成一套行為準則,不再是與神同行的生命關係。

神不要律法主義式的「無菌隔離」,祂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敬虔,願意在自由中選擇順服神。我們該做的不是添加限制,而是完全信靠神的話,因為祂的命令本身就有能力保守我們走正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1月

惟有園當中那顆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創3:3)

有時,我們出於善意,想為神的命令加上保護層,但無論出於什麼動機,當我們超出神的話,就容易無形中偏離了祂的心意。

神的話本身就是完全的盾牌,無需人為的任何修補和添加。神要我們依靠的,不是自己謹慎的設限,而是祂話語的真實與豐富。

今天,讓我們學習放下憂慮與控制,單單回到簡單、純粹的信靠裡。信心,不是築更高的牆,而是相信神已為我們設下最智慧的界線,並且祂會親自保護我們。

默想:我是否習慣因害怕犯錯,為神的話加上自己的許多「保護限制」?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1月

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

(申29:5)

「四十年」(‘arbaim)這詞,與「我必多多加增(arbe)你懷胎的苦楚」出自同一詞根,也蘊含「伏擊者」的含義。這揭示了痛苦不只是自然發生的結果,有時更是有計畫、有目的的屬靈伏擊。

從這角度看,40年不是懲罰,也不是漫無目標的漂流,而是神耐心又智慧地在曠野逐步削弱、潔淨、篩選仍帶着埃及思想與奴性的一代人。

神本可一夜之間清除他們,但祂選擇用時間完成這場深層的煉淨。40年間,他們的衣服未穿破、鞋子未磨損,只有人,在沙塵與歲月中,逐一被抹去。神借着飢餓、干渴、炎熱與疲乏,一層層地將埃及的痕跡逼出,只為預備新一代純潔的子民,承受祂所應許的地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1月

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

(申29:5)

我是否把生命中的等待或受挫,誤認是神遺忘了我?也許,我生命中那些以為是苦等、停滯、失望的日子,正是神按部就班,讓一些不該留下的,慢慢剝落——我的驕傲、依賴、恐懼,或舊人的影子,為了預備我有一天可以坦然走入祂的應許之地。

有些路,我們以為只是無奈的等待,其實是神溫柔又堅定的塑造,祂溫柔地挪去我裡面一些看不見的「埃及」。神不急於讓我們抵達終點,因為祂更在意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曠野的風吹日曬,神仔細剝落那不屬於天國的殘留,好讓我們輕省地、干淨地,走進祂的應許。

不要害怕眼前看似漫長的路程。每一寸沙塵、每一段空白,都是神手中智慧的雕刻。只要信靠,只要前行,曠野路上我們正被神的愛煉淨,為未來預備。

默想:我現在是否正在面對停滯或困頓?這階段可能是神在我生命中進行哪一種煉淨或預備?回頭看過去的經歷,有沒有一段我曾以為是苦難,如今才發現是恩典的時光?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1月

我的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我的心(nephesh)稱頌耶和華。」詩人不是對別人說話,而是對自己發出命令,指着自己的內心說:「你要稱頌耶和華!」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提醒自己?因為稱頌神並不是我們天然的反應。也許它本該是,但現實中,我們常常被日常瑣事絆住:電子郵件、通勤、帳單、洗衣、孩子、會議、手機、訊息……一切都讓我們忘了:活着,是神的恩典;醒來,也是神的憐憫。

所以,我們需要對自己發出命令:「稱頌祂!」這是一個簡單卻有力的行動為一整天定調,讓你重新聚焦於那位賜生命的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1月

我的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我的心」這翻譯其實無法完整表達原文中nephesh的意涵。它並不單指「心靈」或「靈魂」,那是受希臘哲學影響的人體三分觀。希伯來語的nephesh,指的是整個人——是「我」,是「我全部的存在」。

聖經說「我的nephesh要稱頌耶和華」,意思是「我要用我整個人的全部來向祂表達頌讚」。這不只是嘴唇的敬拜,更是生活的敬拜。從睜開眼的第一口氣,到一整天的思緒、行動、情緒,都是敬拜的一部分。

所以,你可以說:「主啊,謝謝祢賜我這杯咖啡。」「父啊,我感謝祢賜我孩子。」「主啊,我稱頌祢,因祢供應我工作與生活。」「主啊,我敬畏祢,因祢信任我,托我管理金錢。」「謝謝祢,讓我今天還能洗碗、看見陽光、聽見讚美,走祢預備的道路。」

這就是nephesh的敬拜——真實、全人、每日。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英文翻譯常寫作:「Bless the Lord, O my soul」彷佛一種情緒性的呼喊。但希伯來原文卻更為直接:「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baraki naphshi et YHVH)

那不是一句感性的詩句,而是一個堅定的命令,是我向自己發出的命令:「現在就去頌讚神!」這句話不必等待感覺或情緒準備好,而是立刻回應神的呼召。它承認神的主權,也是渴望內心的甦醒與重新。

「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你會發現,這個小小的行動,將會重塑你一整天的節奏與眼光。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我是否常常由感覺決定是否要敬拜神?然而,敬拜從來不是一種情緒的偶發,而是靈裡清醒的選擇。

當心靈在疲乏與忙碌中漸漸遺忘了生命的源頭,神邀請我們停下來,說:「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這是一個甦醒的命令,是一個回家的呼喚。當我用全人——我的思想、情緒、言語與行動來頌讚神,我的生命就再次與天父的心意對齊,找回了真正的節奏與自由。

默想:敬拜不是等待感覺,而是立刻回應,今天就從一件小事開始向神獻上感恩,在尋常日子的點點滴滴中頌讚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我們一聽見「裡面」,往往會以希臘世界觀理解,認為是指「我的靈」或「靈魂」。但如果從希伯來人的眼光看,這句話有截然不同的含義。

希伯來原文的「裡面」(qereb),意思是「內在之處、深處、中間的我」。這字的圖像是「帳棚背後」,象徵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在,是支撐整個生命的核心。

因此,大衛的詩說「我裡面的一切」,並不是指靈魂與身體的分離,而是從內而外整個「我」——情感、思想、意志、欲望與記憶,全都合而為一,向神發出頌讚。對希伯來人而言,一個人的內在本質總會在行動自然流露出來,你心裡是什麼,就會活出什麼。

撒迦利亞書12:1說,人裡面的靈是耶和華所造的;創世記2:7也說,神將祂的氣息吹入人的鼻孔,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nephesh hayyah)。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使我活着的一切——我能思考、感受、選擇、愛人、回應的能力,都當起來稱頌耶和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凡在我裡面的」不是某個抽象的靈體,也不是宗教儀式裡某種神祕感受,而是你整個人,包括你的情感、思想、記憶、渴望、意志,甚至你的身體。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念頭、每一次選擇、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對神的稱頌。

大衛呼喚我們全人投入——在日常生活中,回應賜生命的神。

也許是你早晨第一口熱咖啡的感恩;看見陽光穿越窗簾時的驚嘆;你洗碗、照顧孩子、面對難題之際,忽然意識到:「我能這樣活着,因為神的氣息在我裡面。」從這些簡單的時刻,學習「有意識地活着」;在日常瑣碎事物中,看見神的同在。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是今天你可以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詩103:1)

我是否把敬拜局限在特定場合,而忽略了神在我日常生活中的同在?神不是只尋找聚會中高舉雙手一刻的我們,祂尋找的是整個人,在晨光、家務、思緒、每一個呼吸,真實地向祂活着的我們。

「凡在我 裡面的」不是 宗教 感受,也不是靈與肉的分離,而是我完整的人,向神回應。每一次清晨醒來,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是新的機會,讓我提醒自己:「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從裡到外,把生活活成一首獻給祂的讚美詩。

默想:一、在一件最平凡的小事上,選擇用心向神表達感恩和頌讚;二、當我意識到自己疲憊、煩躁或分心時,用一句簡單的讚美,把心再次轉向神;三、操練情緒、思想、選擇,成為「凡在我裡面的」頌讚。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詩103:2)

大 衛再 次 以自我 呼 喚 開 場:「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這一次,他加上了提醒:不可忘記祂一切的恩惠(ve’al-tishkehi kol-gemoolav)。

希伯來詩歌的美,不在於聲音的押韻,而在於意念的呼應與延伸。換句話說,「稱頌耶和華」就是「不忘記祂的作為」。敬拜,就是牢記神的本性和作為,以記憶回應神的信實。

我們要記得的,不只是自己個人的蒙恩經歷,更是神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盟約。這些故事不只是古老的歷史,更是我們屬靈的血脈。我們與以色列同蒙呼召,也同樣繼續這段恩典與信實的歷程。

真正的敬拜,就是不斷記起神的作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詩103:2)

「恩惠」(gemul)原文意思是「報償、回報、成熟」。「恩惠」並非只是禮物,也包含神根據祂的公義作出的回應,不論是獎賞還是責備。

大衛要記得的不只是神的美善,也包括拿單對他說:「你就是那人!」記得他因數點百姓而引發的災禍,還有押沙龍叛變帶來的痛苦。大衛選擇記得每一個gemul,使他在痛苦中被塑造,在失敗中學會敬畏。

那些我們很想遺忘的經歷,正是神恩手中的修剪。若我們只記得祝福,卻忽略了責備,就容易再次跌倒。

稱頌神不只是口中的感謝,更是心中承認祂的信實與公義;祂不僅是賜福的神,也是管教的父。這樣的記憶,引導我們走正直的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1月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詩103:2)

我是否只在蒙福時容易感恩,責備與修剪時,卻選擇遺忘?有哪些「不想記得」的時刻,其實藏着神深深的愛與塑造?

敬拜,不只是感謝那些讓我們歡喜的祝福;敬拜,也是記得那些痛苦中,神仍手握主權的時刻。

當我們選擇不遺忘祂曾經的拯救,不遺忘祂的警戒與修剪,不遺忘祂在破碎裡成就的恩典,我們的靈就被真理滋養,信仰就從表面的感恩,進到深處的敬畏與信靠。

今天,讓我們對自己的心說:「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在記憶的回望中,讓生命再次向神發出全然的頌讚。

默想:回顧過去,有沒有一段痛苦或失敗的經歷,事後才明白那是神恩手的修剪?今天就為這段記憶敬拜神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1月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

(詩103:3)

彎曲、被捆綁的生命,是我們得赦免與得醫治之前的光景。耶穌在會堂醫治那位脊椎側彎、被撒但捆綁18年的女人時,指出了這個連結(路13:16)。大衛的詩也是以平行句,把「罪孽」(‘awon)和「疾病」(tahaluim)緊緊連接起來,提醒我們生命的扭曲與身體的敗壞,往往同行。

請記得,詩篇103篇大衛是先對自己靈魂呼喊:「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這是一種自我宣告與內在的甦醒。

大衛不是說,凡被神赦免的人,必然會得着完全健康,而是分享他親身經歷的,就是當自己的罪被神赦免時,他同時經歷到內心與身體的恢復。

經驗告訴我們,赦罪不一定立刻帶來肉體痊癒;但有時赦免與醫治確實同行,就如耶穌所展現的。大衛的詩是一場自我反思,也是他靈裡的得勝見證。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1月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

(詩103:3)

在神面前,人不是切割出靈魂與肉體兩部分,而是緊密相連的整體。現代醫學也認同,內在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大衛使用的「罪孽」(‘awon),有兩個重要特徵:一、罪孽是整體的。它不只是單一的行為偏差,而是整個思想與行為的扭曲,是人的生命核心偏離了神創造的目的。希伯來思想中,罪並不分輕重,任何形式的背叛,都是違背造物主的心意。

二、罪孽包括行為與後果。希伯來人視行為與結局密不可分。罪惡必然帶來報應,而這報應常常是羞辱、敗壞與死亡。(只是這過程中,神會以時間施予恩典,等待人悔改回轉。)

今天,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生命有哪些地方因為內在的扭曲,漸漸破損?把它認出來並向神悔改。神願赦免、醫治,祂十分樂意恢復我們整個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1月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

(詩103:3)

我們常試圖用各種方式築起高牆,把自己與錯誤、軟弱隔開。但最終這些高牆都會破碎,要麼被神破碎,成為聖潔;要麼在神的審判中崩塌。

大衛的詩篇提醒他自己:是耶和華赦免了那個在鏡中映照出思想與行為都扭曲悖逆的人。當他經歷赦免,也一併經歷了更新與醫治。

這是一場有意識的自白,一種對神介入生命的讚嘆。大衛在一個生命領域的改變,必然牽動整個人。正如他曾說:「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祢的話。」(詩119:67)

今天,你築起的高牆是否正被神破碎?不要害怕,這是神施行恩典與醫治的開始。讓我們在破碎中,仍向神發出頌讚:「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1月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

(詩103:3)

我是否還在某些領域築起高牆,想隱藏自己的錯誤與傷口?神是否正輕輕敲打那面牆,邀請我走向更深的赦免與醫治?

我們以為高牆能遮掩軟弱,卻不知道,真正的醫治從破碎開始。

當神觸摸我們,祂不是只修補表面,而是溫柔、堅定地深入那彎曲之處,從根源翻轉我們的生命。

赦免與醫治,像一雙手同時伸向我們,一手除去罪的重擔,一手撫平破損的心靈與身體。

今天,無論你正經歷破碎、悔改,還是更新,讓我們勇敢對自己說:「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因為神在破碎之中,編織出一個更自由、更真實的你。

默想:一、我願意向神承認生命哪方面的扭曲或破碎;二、過去,有沒有一次我經歷破碎後,更深經歷神的赦免與醫治?三、禱告求神介入我的生命,帶來赦免與醫治,從新恢復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1月

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

(詩103:4)

大衛細數神的恩典說:「祂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這是一種無論你如何跌倒,也不會被遺棄的愛。

大衛使用的「救贖」(go’el),不同於一般「拯救」(yasha’)的概念。拯救可以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單純出於憐憫或勇敢;但「救贖」必須發生在家族內,基於血緣與責任。

《妥拉》闡述go’el的職責,包括:贖回失去的產業,贖回長子,為被殺害的親人伸冤,為受壓迫的家人出面爭辯。這不是選擇性的愛,而是出於身分的愛。就像波阿斯以贖回者的身分接納了路得,神也是以「家屬」的身分救贖我們。

大衛的宣告表示他深知自己與神有不可切斷的屬靈血緣。即使大衛曾悖逆、犯罪,他仍然確信:「神的家屬之愛,不會因我的失敗而取消。」

神與我們的關係不是交易,而是血脈;不是靠表現贏得,而是靠神堅定不移的選擇。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1月

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

(詩103:4)

神救贖(go’el)我們,因為我們是祂家中的一員。血緣的關係不會因時間流逝、失聯,甚至犯罪而被取消。然而,救贖並不等於姑息。go’el的責任不僅是拯救,有時也必須為了維護家族的純潔與延續,施行懲戒。

換句話說,神對我們的審判,並不表示祂不再是我們的救贖主,反而正是祂以家屬身分,出於愛與保護,採取必要的管教。這是「嚴格之愛」,是真正家人的愛。

回想自己,或許你也曾遠離神,走過黑暗又破碎的日子。請記得:即使你跌倒千百次,祂仍是你的救贖主。祂的手伸向你,正如家屬對家人的守望。祂的救贖從來不是偶然的施恩,而是根植在你與祂那條永不折斷的愛的血脈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1月

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

(詩103:4)

當我們明白「救贖」不是偶發的憐憫行動,而是來自神對我們家屬身分的堅定承擔時,我們的心便得着真正的安息。即使曾軟弱、跌倒,神也不會撤回祂的愛,因為救贖不是基於我們的表現,而是基於祂與我們立下的永恆關係。

祂不是因為我們配得,才救贖我們,而是因為祂已經將我們視為祂的骨肉至親,願意為我們付上代價。

今天,無論你正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願你記得:神的心裡,你從來不是孤單的漂泊者,而是祂家的一分子,被緊緊記念和深愛。

讓我們用信心安靜在神的愛裡,接受祂無條件的救贖,重新在祂的恩典中站立。

默想:一、我是否因為失敗或悔恨,懷疑神仍愛我、救贖我?二、當我想到自己與神的關係,我是以交易的心態,還是以家屬的身分來信靠?三、今天我可以用什麼實際行動,回應神這份無法撤回的救贖之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1月

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詩103:5)

大衛用「知足」(sab’a)這個字告訴我們,真正的飽足不是靠努力掙來的,而是神白白賜下的恩典。正如摩西提醒以色列人:「吃得飽足後,要謹慎,不要忘記耶和華。」(申6:11-12)

人最大的誘惑,就是把一切幸福歸功於自己,忘記了神才是賜福者。大衛並不是安逸時寫下這些話。沒錯,他的確擁有王位的榮耀,但他的人生也屢遭許多失敗、焦慮與破碎。大衛深知,真正的滿足來自心靈的知足,而非外在的豐富。因為人永遠無法靠自身滿足欲望(yetzer ha’ra),那只會帶來更大的空虛與嫉妒。

拉比赫舍爾曾說,人最基本該問的是:「神對我有什麼要求?」但更深的問題是:「我能接受祂的回答嗎?」知道真理與願意安住在真理中,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當神親自將滿足放在我們心中,我們才能得着真正的祝福,並且享受祂裡面的安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1月

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詩103:5)

真正的滿足(sab’a)不是擁有更多,而是被神的同在充滿。神的恩典足夠供應我們每一天的需要,也能治癒我們心裡無聲的焦慮。今天,願我們學會停下來,不是計算自己得到多少,而是安靜數算神的恩惠,在祂的信實裡學習知足。因為當我們的心被神的美物充滿,生命就能如鷹展翅,重新得力。

默想:一、我最近常關注自己的不足,還是數算神所賜的恩典?二、我是否願意接受神對我生命的安排,即使不符合我的期待?三、此刻,操練知足的心,向神表達感謝。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1月

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詩103:5)

大衛告訴我們,唯有神才能真正使人知足。而這份由神而來的滿足,帶來的不只 是安慰,更是生命的更新。

「如鷹返老還童」(hadash),希伯來語象徵「月亮的更新、盟約的恢復、生命的復甦」。

生命的更新不是靠拚命追求更多而來,而是當我們願意放下舊的欲望、權利與模式,單純仰望神,就自然流淌的重生。真正的滿足是回到神面前,讓祂成為我們唯一的依靠。

所有的渴望,只有對神的渴慕永遠不該止息。當這份渴慕成為靈魂最後的熱情,其他一切欲求才會安靜,生命也才開始更新。

今天,你是否願意停下「追逐更多」的腳步?來到神面前,領受那份由祂親手賜下的單純滿足;讓祂用美物滋養你的心靈,使你如鷹展翅,再次得力飛翔。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1月

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詩103:5)

「如鷹返老還童」(hadash)象徵更新的生命。神由始至終的心意,都是要更新我們的生命:「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結36:26)「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看哪,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真正的更新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是否學會單純仰望神。當我們停止無止境地追求外在的滿足,開始渴慕神,神就用祂的美物餵養我們,使我們裡面重新得力,如鷹返老還童。

更新是從安息中誕生;能力將從滿足中湧出。願我們停下腳步,在神面前安靜,讓祂的愛與信實,重新編織我們的生命。

默想:一、最近我的心渴慕什麼?是神自己,還是神的恩典?二、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欲望與掌控,單純仰望神的供應與帶領?三、我在哪方面需要經歷「如鷹返老還童」的更新?今天,我願意怎樣回應神的邀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1月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腓4:11)

腓立比書提的希臘文「知足」(autarkeia),對應到希伯來文的「滿足」(sab’a),指吃飽、充滿,也引申為心靈的滿足與生命的充足。舊約屢次出現這詞,例如「你吃得飽足」(申6:11)、「(祂)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詩103:5)。

sab’a告訴我們,真正的滿足不是靠努力奮鬥得來的成就,而是神白白賜下的恩典。然而「滿足」雖是來自神的禮物,領受者也必須有一顆預備好的心。最美的禮物往往是出其不意的驚喜,若我們的心被忙碌與自我占據,那即便禮物已擺在眼前,我們也可能錯過。

信靠主(batach)是得着滿足的前提。因此,我們追求的不是滿足本身,而是追求主自己。當我們把信心放在祂身上,就意外地發現,內心充滿從祂而來的平靜安穩。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1月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腓4:11)

「知足」的希伯來語對應詞是rab lak,意思是「只有耶和華本身是真正不可或缺的存在;唯有與祂的關係,才是生命真正唯一必要的要素」。

保羅將這觀念帶入希臘文化,他在提摩太前書6: 6寫道:「知足(由arkeo加上autos,意為「自我足夠」)是敬虔(eusebeia)的重要基礎。」又在哥林多後書9:8進一步把知足(autarkeia)與關心群體、實踐責任聯繫在一起。

對保羅而言,真正的知足狀態,是與弟兄姐妹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足的人不是孤立於世的人,而是積極參與、能夠托付,且值得信賴的人。他們因為知足,成為別人的祝福。

如此,信靠神(batach)的生命就在我們裡面成形,我們也在彼此相愛與互信中,成為神信實與豐盛的見證。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1月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腓4:11)

我是否仍然把滿足感寄託在某些成就、關係或未來的期望?當外在的情況不如意時,我是否能單單因為神的同在而感到心安?

真正的知足不是來自豐厚的環境,也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撐起的安慰,而是心靈與神連結,因信靠而產生的深層滿足。

當耶和華是我們唯一不可或缺的生命核心,外在一切變化,無論卑微或豐盛,都無法奪走我們裡面的安穩與喜樂。

知足不是消極接受現狀,而是積極認定:有神同在的地方,就是我所需的一切。

今天,讓我們學習在每個處境,都對自己的心說:「我的滿足,不在於我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屬於神。」

默想:我能否辨認出自己在哪方面,用別的事物取代從神而來的滿足?我有沒有在缺乏和失望時,經歷過神信實與恩典的臨在?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1月

耶和華施行公義,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

(詩103:6)

讀這節經文,你是否想像神坐在天上寶座,指派天使到人間行善?但希伯來原文「行公義」(‘ose(h)tsedaqot)的意思,不是單純的「行善」,而是「創造公義」。

大衛特別將「行公義」放在首位,顯示這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公義是耶和華一切作為的本質。神不是有時行義、有時不義,祂所做的一切,都出於完全的公義(tsedaqot)。

對我們有什麼意義?首先,「行公義」是針對「受屈的人」(‘ashuqim),這個詞涵蓋:被欺騙、被詐取,遭受暴力、壓迫、不公義對待、被剝奪和虐待的人。

對這些人來說,「公義」就是一個字:伸冤。這也呼應了彌迦書6:8的呼召:「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大衛提醒我們,公義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神實際行動的核心,是祂為受屈者伸出的真實拯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