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

S M T W T F S
< 7月   9月 >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018月

(愛)不計算人的惡。

(林前13:5)

希臘文的「不計算」(logizomai)有「不記帳」、「不算在帳上」的意思。表達真正的愛不像記帳,把別人的過錯一一記錄下來,然後等著一天拿來對質或報復。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記住別人傷害我們,甚至有時會一再翻舊帳,提醒對方過去的錯誤。然而,聖經提醒我們,神的愛不是這樣。他的愛是選擇不計較、不追究,即使對方曾經傷害我們,我們仍願意以寬恕代替記恨。

這不代表我們無視罪惡,而是選擇不讓傷害成為我們與人的隔閡。就像神赦免我們的罪,不再把我們的過犯記在帳上(詩103:12),我們也當以同樣的愛待人。因為愛,願意放下;因為愛,不再計較;因為愛,選擇饒恕,並給予對方成長和改變的空間。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8月

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太11:3)

當我們看不清前方的路,內心會充滿焦慮。我們向神祈求:「主啊!難道你不能告訴我未來?能否讓我少跌幾次?只要給我一張小地圖,讓我避開這些坑洞就好。」

這種困惑,連施洗約翰也曾經歷。若說有誰應該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那必定是施洗約翰。然而,當他的處境變得黑暗,他開始懷疑,甚至發問:「主耶穌啊!你真的是那一位嗎?」我們也常有相同的掙扎:「主啊,這真是我該走的路嗎?」

當困難臨到、環境變得陌生,當跌倒次數多過成功,我們不免會懷疑:「主啊,你真的存在嗎?你真的在帶領我嗎?」

但耶穌並未直接回答約翰,而是說:「看看神的作為。」他提醒約翰觀察神如何在他人生命中動工,去看見神蹟、醫治、釋放正在發生。

當我們迷茫時,不妨看看神如何改變他人的生命。當我們的視線被困境蒙蔽,轉向神的作為,或許就能看清──他一直都在,一直在掌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8月

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

(伯3:1)

「咒詛」(qalal)可以解釋為「輕視、變得不重要」的意思,但這節經文中,它強烈表達了厭惡,彷彿要從時間中抹去自己的出生。當痛苦達到極點,人會像約伯一樣問:「我為什麼要出生?」

希臘思想認為世界無理性,不可控的命運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然而約伯深信有一位神在掌權,這讓他的痛苦更加深刻,不只是身體的苦痛,更是內心的崩潰,甚至靈魂都陷入黑暗。

當我們陷入長期絕望,是否也像約伯一樣反覆地問:「神啊!為什麼?」我們渴望答案,期待神給出解釋。但許多時候,神並沒有按我們的期待回應。

面對看似不合理的世界,人拚命掙扎著想要相信神,這是一段艱難的信仰旅程。但這段旅程並非毫無意義,因為聖經記載了約伯的掙扎,必有其深意。

你是否也曾像約伯,走過這段充滿疑問與動搖的路?當世界似乎毫無道理時,你是否仍願意相信,那位掌管萬有的神,依然在?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8月

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

(伯2:9)

「棄掉」的原文barak是「祝福」的意思,這與我們的理解完全相反。難道約伯的妻子說:「稱頌神,然後去死吧」嗎?

當我們理解這字的意思,就發現她的話充滿尖銳的諷刺:「你不是一直說神賜福給你嗎?瞧瞧你現在的慘況,還不快去『稱頌』他,然後了結一切?」

當人生崩潰、盼望破碎,許多人都聽過類似的聲音:「你的生活毀了,這就是神的祝福嗎?如果神的愛是這樣,為什麼還要信他?」

約伯記不僅關於結局,更著重於過程。許多人只讀約伯記的開頭和結尾,因為故事最終有個美好收場。但約伯記是寫給那些活在「中間」的人——那些正在痛苦中掙扎,面對信仰挑戰、孤獨無助,卻仍然選擇站在神面前的人。

對那些只想逃避痛苦的人,約伯記對他沒有幫助。但對那些願意真實面對人生、經歷信心成長的人,它卻提供無比的力量。你願意像約伯一樣,在痛苦中仍然持守信仰,拒絕讓苦難奪走你對神的信心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8月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21:4)

我們總以為天堂沒有眼淚,但約翰的話似乎暗示,天堂有個接收眼淚的地方。

如果天堂是解脫與安慰的所在,那麼我們為何還會哭泣?答案是,天堂的眼淚與世上的眼淚不同。

當我們在天堂流淚時,神會親自安慰,讓我們把最後一滴痛苦、絕望、困惑的眼淚流盡,將多年積累的悔意與缺憾完全傾瀉。這是釋放的眼淚,是靈魂終於得到解脫的眼淚。

這世界的眼淚無法真正安慰人,只能暫時緩解悲傷。我們在地上哭泣,因為失落、因為破碎、因為未竟的夢想。但在天堂,我們哭泣,因為終於得著完全的自由,終於能成為神所期待的樣式。

敞開心門迎接天堂吧!父神知道,唯有那些我們無法在這世上流出的眼淚,才能帶來真正的醫治。那一天,他會擦去我們所有的眼淚,它們將不再回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8月

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

(林前15:34)

我們真的能不犯罪嗎?罪不是人的本性嗎?如果我們無法避免犯罪,為什麼保羅還要這樣命令?

保羅在此慎重選用me(不),直譯是:你不犯罪!而且是現在主動式命令,即「現在就停止!」這不只是提醒,而是命令。這個字眼強調意志上的否定,表示我們可以立刻決定不再犯罪。

當保羅說「不要犯罪」,他是認真的,他的意思是:你可以勝過罪,你沒必要犯罪,神也沒有把你造得無法聖潔。

我們必須作出抉擇,將罪從生命中「刪除」,這並非不可能,而是意志的決定。神已經賜下恩典與力量,使我們可以活在聖潔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順服他。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8月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林前13:12)

「全知道」(epiginosko)是「知道」(ginosko)的強烈形式,意思是「徹底知曉,完全明白」。

保羅先用「將來式」表示這種認識尚未發生,但有一天,必成就。第二次則用「過去完成式」,指出神早已完全認識我們,沒有一件事能讓他驚訝。

從過去直到現在,神對我的一切都瞭若指掌(ginosko),即使我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神卻早已知曉。即便我充滿不忠與軟弱,他依然愛我,這是何等安慰!

將來有一天,我也將完全認識他(epiginosko)。那時,神會揭示我真正是誰,開啟我的心眼,使我深刻明白他,遠超越我現在有限的理解與微弱的信靠,因為我終於從破碎的世界得釋放,完全彰顯造物主的榮耀。

不是現在,但那一天終將到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8月

但以理卻立志,不……玷汙自己。

(但1:8)

「玷汙」(ga’al)不只是指飲食的潔淨問題,而是與「血」有關的深刻概念。

以賽亞書用ga’al形容沾滿鮮血的手(賽59:3)、被血汙染的衣裳(賽63:3);瑪拉基書更指出,玷汙神的祭壇,就是對神的不敬(瑪1:7)。這顯示,玷汙並非單純的行為問題,而是對神權柄的褻瀆。

今天,世界為了金錢、權力、欲望而忽視生命,戰爭、虐待、墮胎、飢荒、種族屠殺……無數生命在「巴比倫」的繁華背後消逝。而沾滿鮮血的雙手,仍然以為掌控了一切。

我們或許沒有直接參與,但沉默也是一種妥協。選擇刻意不關心,是否也是一種玷汙?我們不只是旁觀者,更是這體制的一部分。若要像但以理在「巴比倫」中持守信仰,我們必須勇敢站立,舉起被世界汙染的手,說:「不!我不參與!神啊,求你赦免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8月

〔大衛的記念詩〕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發怒時懲罰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詩38:1)

詩篇開頭的旁注看似不重要,卻蘊含深意。「記念」的希伯來文「zakar」是被動式,意為「被記起來」或「承認」。大衛要神記起什麼?就是他曾頑固悖逆神的罪行。

一般人總希望自己的錯誤被遺忘,期待神和他人不再提起。然而,大衛選擇刻意記住,因為他看到自己一再偏離正道,即便蒙受恩典,罪仍在生命中留下痕跡,使他深刻體會自己不配得神的愛。

我們活在一個「忘記罪」的時代,認為不必回顧過去的錯誤,只要專注未來就好。可大衛說:「不!我需要記得。」

唯有記得自己曾遠離神,才會真正謙卑;唯有記得自己的敗壞,才不會驕傲;唯有記得自己不過是蒙恩的罪人,才會不斷倚靠神的憐憫。

當我們不再省察自己的罪,就容易落入驕傲,甚至忘記神的恩典有多深。真正的謙卑,不是否認自己已得赦免,而是承認自己曾經敗壞,需要神拯救,並且永遠無法離開他的恩典而存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8月

〔大衛的記念詩〕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發怒時懲罰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詩38:1)

猶太人敬畏神的名,誦讀聖經時通常用「主」來代替。然而,大衛直接呼喊「耶和華啊」,顯示他與神的親密關係。這不是一位遙不可及的神,而是比朋友、兄弟更親近的主,他曉得一切關於大衛的事。正因為這份親密,大衛想到自己的罪時,不是逃避,而是選擇來到神面前。

大衛使用這稱呼教導我們,除非我們像神認識我們一樣去認識他,否則我們與他期待的親密關係仍有距離。神完全瞭解我們,他曉得我們的名字,曉得我們的過去、性格,還有我們的軟弱與潛力。他不只是全能的神,更是呼喚我們名字的主。

同樣,神也要我們認識他的名字,了解他的作為、他對人的心意與他的信實。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像大衛,在困境中毫不猶豫地向神呼求,確信「我所認識的這位神,必定垂聽,不會拒絕我!」這是一種信任的關係,建立在深刻的認識與經歷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8月

因為你的箭射入我身,你的手壓住我。

(詩38:2)

「射入我身」與「壓住」這兩個短語,希伯來文都是nakhath,描述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罪像箭刺入心靈,又像沉重的壓力將人壓碎。

這箭因罪深深刺透內心;這重量是罪的壓力,將靈魂壓得喘不過氣。當人的屬靈甦醒時,神的同在會以令人不安的方式,迫使我們正視罪。我們可能試圖用其他事物來減輕痛苦,但這樣做是錯誤的。這種面對罪的痛苦不是詛咒,而是屬靈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逃避或掩蓋,都無法解決問題,唯有讓神清除傷口,才能得著醫治。

神責備大衛時,大衛沒有逃避,而是來到神面前承認自己的過犯,直面自己所做的事,痛苦地呼求:「主啊!我知道自己犯下大錯,現在我全身都感到痛苦,我厭惡自己!」

大衛不需要復原的奇蹟,他只需要那位看顧他的神。我們與大衛走在同樣的「戰場」,流著同樣因罪而來的血;我們尋求的是同一位神,懇求他施恩憐憫。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8月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

(提後3:5)

「背了」(arneomai)包含「否認、反駁、拒絕、排除、回絕、放棄」等意思,形容人表面敬虔,內心卻與神疏遠。若將這些詞義套入經文,會發現更深的警醒。

「反駁」敬虔:以自我標準取代神的真理。

「拒絕」敬虔:迷戀財富與權力,依靠自己,不信靠神。

「排除」敬虔:崇拜包容文化,讓信仰變成相對主義。

「回絕」敬虔:選擇安逸,不活出信仰。

「放棄」敬虔:渴望舒適,卻不願承擔做門徒的代價。

敬虔不只是外表,而是真正改變生命的力量。若我們口稱相信神,卻活得像不信的人,這樣的信仰生命將失去力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8月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

(提後3:5)

「背了」的意思是:否認神的能力,其中一種否認,就是疏離基督徒群體。這並非是問:「你去哪間教會?」,而是我們是否活在神設立的群體中,成為他彰顯能力的具體見證?教會不是一幢建築,基督徒群體也不是一個組織,而是神所建立、為他而存在的一群人,他們活出神的目的、造就彼此、奉獻自己。

每次當我把自己放在與別人保持「安全」的距離時,就否認了神要我參與別人生活中的計畫;每次當我衡量一段關係對我有什麼意義,或要我付出什麼時,我就忽視了神要透過群體運行的大能。

神藉著彼此相連的身體,來成就他的計畫。神的國度沒有獨行俠,每個人都有恩賜才幹,彼此需要。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屬於基督的群體,而是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真實地成為其中的一員。真正的敬虔,在於合一。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8月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發時懲罰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詩38:1)

「怒」(qeseph)在希伯來原文的表達極具張力,句子的第一個字是「不」,大衛把焦點放在他最迫切的需求上,直接懇求神:「不要!」

「不要在忿怒中責備我!我知道你的憤怒正向我的罪發作,我無法在你聖潔的面前站立。你的氣息能毀滅我,因為我是個不潔的人。可是,不要這樣對待我!你是我的神,不要撇棄我,不要趕走我。我雖有罪,卻不能沒有你,沒有你的赦免,我就完了!不要!」

大衛的禱告完全聚焦在神的忿怒,這樣的祈求,今天已少人提起。我們傾向淡化罪的嚴重,把神的忿怒推回到「舊約」的時代,認為如今耶穌已經拯救我們,不需要再談忿怒。

我們渴望一位和平、慈愛、賜福的神,卻忽略了神的忿怒同樣真實。然而,合神心意的大衛深知神的憤怒,並且因而戰兢。這份敬畏,讓他緊緊抓住神的恩典,因為他知道,唯有神的憐憫能使他存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8月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發時懲罰我,不要在烈怒下管教我。

(詩38:1)

希伯來原文以尖銳的語氣警醒人:「不要讓你的忿怒臨到我!」這裡的「忿怒」(qeseph),指的是人未盡本份而導致的神聖憤怒。申命記29:28也使用這字,並與必要的贖罪有關聯。這不是普通的怒氣,不是因生活瑣事而生氣,而是因人不忠於神、違背盟約,導致關係破裂的憤怒。

神的忿怒,與他的愛和嫉妒密不可分。他因愛我們,選擇不向我們發烈怒,但我們不能因此自稱有好行為。我們能存活,不是因我們配得,而是因神選擇愛我們。大衛深知這一點,因此他的呼喊是:「神啊,求你不要讓你的忿怒臨到我!」

他沒有找藉口,也沒有試圖為自己辯護,而是坦然承認自己的罪。他的話語充滿懺悔,他知道除了神的憐憫,自己別無他法。若神不止住他的怒氣,他就毫無盼望。

今天,我們是否已經離神太遠,以致對他的忿怒毫無感覺?還是我們願意像大衛一樣,在敬畏中愛神,在戰兢中尋求他的恩典?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8月

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

(伯13:15)

希伯來文直譯是:「他殺我,可是我仍要等候(指望)他。」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簡潔有力的信仰宣告之一,出自約伯之口。

我們對約伯往往停留在同情他的不幸,聚焦於他所失去的,卻忽略他仍持守的。然而,真正決定一個人生命意義的,不是他失去了什麼,而是他仍擁有什麼,並且指望什麼。

我們努力保住神給我們的東西,並渴望得到更多。我們害怕失去財富、健康、親人,一旦失去,便視為損失而憂傷。可是約伯的眼中,一切都是神的恩賜,他既能賞賜,也能收回。他不認為這些擁有是理所當然的。

約伯並不是沒有痛苦,他與所有受苦的人一樣掙扎,但他緊緊抓住一個遠比財富、健康、家人更深沉的真理──「即使神殺了我,我還是要靠他得指望。」這是他的信仰核心,最終讓他超越絕望。

我們的希望是什麼?情勢轉變?損失恢復?重回「正常」的生活?還是,如約伯等候神,靠神得指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8月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林後3:17)

「自由」(eleutheros)的希臘原文是「解放」。當我們談論自由時,通常想到法律、選舉、權利,或者「我能做什麼、能掌控什麼」。但聖經對自由的定義與世俗觀念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凡是以「控制」為基礎的自由,其實是另一種奴役。人若想掌控自己的命運,就必須依賴某個系統、權力或價值觀,結果反而成了它的奴僕。所謂的「自由選擇」,往往只是換了一個新的主人。

然而,神來到世界不是為了讓我們得到政治自由,也不是為了提供一個更好的政府,而是賜下真正的自由──順服中的自由。這種自由與我們能做什麼無關,那是一種更深的解放。它不是掌控生活,而是徹底放手,把生命交給那位掌管一切的神。

真正的自由,是完全信任神的安排,接受他為我們設計的道路。想得到這樣的自由,就單單服事這位真神,然後勇敢去做該做的事,把結果交給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8月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林後3:17)

我每週都會到縣立監獄探訪少年犯,裡面關著小偷、殺人犯、毒販、騙子──我們社會上認為的壞人。我常告訴他們,四周的水泥牆和鐵絲網並不是他們的監牢,真正的監牢是懼怕。只要活在懼怕之中,他們就無法自由。

說這些話的同時,我知道如果我沒有解決自己的懼怕,我與那些穿著囚服的少年犯並無不同。不幸的是,世上有太多人雖然不在監獄裡,卻仍然被恐懼囚禁。

如果你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懼怕,就無法得自由。你害怕什麼?失去工作?破產?婚姻出問題?孩子迷失方向?你害怕被人發現自己的真面目?

主耶穌來到世界,就是要讓你得自由。他要拆除你內心的牢房。唯有當你正視恐懼,向神承認:「神啊,我害怕,但我相信你能讓我得自由。求你幫助我,不再為未知的未來而恐懼!」你才能真正得著自由。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8月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忿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管教我。

(詩38:1,新譯本)

「責備」(yakah)是「定罪、審判」的意思,經文直譯:「耶和華啊,不要在你的怒中定我的罪!」它是一種法庭語言,像法官手中的槌子落下,沒有上訴機會。

大衛用這詞描繪一段破裂的親密關係,他看見自己的罪被攤開在創造宇宙的高等法院裡,從失言到姦淫、謀殺,一切都無所遁形。他只能哭喊:「耶和華啊,審判宇宙的真神,求你不要按照我的過犯宣判我!」

今天,道德標準崩塌,罪的概念淡化,人對神忿怒的敬畏也隨之消失。但不代表神的憤怒不存在,它只是被忽視了。除非我們像大衛,在靈魂的黑夜向神發出呼喊,否則明天的審判將如火臨到。

我們不能假裝不需要神的赦免,否則只是自欺。赦罪是神的本性,他願意緩刑,但這是他的決定,而非我們的權利。我們得稱義,不是因為我們有任何功德,而是因為神的恩典。

你是否願誠心呼求:「主啊,不要定我的罪!」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8月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在忿怒中責備我,也不要在烈怒中管教我。

(詩38:1,新譯本)

現代人早已淡化了神的忿怒,甚至不再相信神恨惡罪。我們不認為他會像昔日降臨西乃山時那樣,以雷霆、火焰、烏雲彰顯他的威嚴;不認為他會因人類輕忽他的權柄而施行審判。舊約的神似乎成了過去,如今我們更喜歡一位「溫和的神」,就像聖誕老人,只會賜下禮物、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無法接受天災人禍可能是神的警示,似乎審判的神與慈愛的神不可能相容。如今,談論神的忿怒或審判,就被視為極端或瘋狂。

大衛卻清楚罪何等可怕,對個人或國家,都帶來毀滅性影響。如果我們從未感受到罪的敗壞,如何能領受神深不可測的愛?如果我們從未面對內心的黑暗,如何向釋放我們的神獻上感恩?

這個世界竭盡全力避免受傷,卻因此失去聆聽屬靈真理的空間。願你禱告:「神啊,若我無法渴慕你,求你開我的眼,使我看見靈裡的貧窮,使我真正回轉歸向你!」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8月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太11:6)

「跌倒」(skandalizo)的意思是「使人絆倒或生氣」,源自陷阱的啟動機關——當人踩到它,就會突然被捉住。主耶穌為何用這個奇特的比喻?

若我聽見「要愛你的敵人」,卻不被冒犯,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遇見「逼迫你們的,要原諒他們;傷害你們的,要為他們祝福」,而不落入憤怒和報復的陷阱,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不期望世界接納我,因為它也不接納基督,那就是有福的。

若我全心追求神的國,不懼怕與世界不同,那就是有福的。

主說的「有福了」(makarios),不只是普通的快樂,而是無法衡量、充滿喜悅的極大祝福。

你在基督面前有什麼樣的反應?你因他而滿心喜樂,還是因他的話語感到不安?你是緊緊跟隨,還是想辦法繞開?

主耶穌是那塊無法忽視的絆腳石。這世界無法對他繞道而行——要麼選擇喜樂與祝福,要麼被絆倒,落入陷阱。你選擇哪一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8月

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

(箴12:12)

「義人的根、得以結實」,原文的意思更接近:「義人的根,使他能夠給予。」這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面──樹根深植於土壤,汲取養分,然後開花結果,讓眾人得享其果實。神供應我們生活所需,但他賜下財物、資源,不是要我們緊握不放,而是讓我們學會分享,成為流通的管道。

當世界教導我們「努力累積,掌控更多,確保自己擁有足夠的保障」時,神卻說:「你是受託的,不是擁有的。」財富、地位、權力、時間,從來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我們不是征服者,而是看守者。

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神每天賜下嗎哪,他們只能拿取當日所需,無法囤積,否則就腐爛變臭。這是信心的功課,學習相信神的供應,而不是依賴自己的積累。

如果我們信靠神,就能抵擋世界的財富、權力、名聲等誘惑,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神。我們事奉的,不是讓我們不斷獲取的神,而是一位呼召我們願意付出的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8月

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吧。

(創25:31)

這節經文藏著一個微妙的細節──希伯來文裡,雅各並沒有說「請」。如果要表達請求,希伯來語通常會加上na,使語氣更委婉。然而,雅各並沒有這樣做,他沒有請求,而是直接提出要求,毫不客氣地設定交易的條件。

以掃本應該察覺這句話的不尋常,意識到危險的信號已經亮起,但他選擇忽視。他聽到了命令,卻仍然決定滿足眼前的需求,輕易放棄了那看不見的永恆權利。

當世界定下交易條件時,它不會說「請」,只會直接命令你去做。神向人提出要求時卻說「請」──他使用na。這完全顛倒了常理,擁有絕對權柄的神選擇請求,而本不該發號施令的受造之物,卻常常發號施令。人類的墮落,使這一切完全顛倒。

世界的交易策略充滿誘惑,卻是錯誤的;神從不尋求利益交換,他只願付出,並且總是說「請」。你如何選擇?你是緊緊抓住那看不見的永恆,還是輕易放棄它?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8月

願那喜悅我冤屈得申的歡呼快樂,願他們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耶和華喜悅他的僕人平安。」

(詩35:27)

「平安」(shalom),指的是一種完整、健全的狀態。shalom出現在聖經約250次,多數是指恢復和睦的關係,特別是與神的重新和好。它代表內心的和諧與充實,從與神的親密關係中流淌出來,影響我們與他人的相處。

shalom總結了神期待的與人關係。民數記6:24-25,亞倫用shalom為以色列祝福,表明這是神賜的恩典,值得珍惜與保護。

當大衛寫這篇詩篇時,他正面對敵人的迫害,卻不求神以嚴厲的審判來回應仇敵,而是求神在他的人際關係中澆灌他的愛。他在第24節呼求:「我的神啊,求你按你的公義(慈愛)判斷我。」他並未求神按他的聖潔標準審判,因為如果那樣,他便無法承受。他所求的是神憐憫的審判,是神因愛而願意將他帶回與他的團契。

shalom不是我們配得的,而是神的恩典。儘管我們不完美,神仍然擁抱我們,將我們帶入他的愛中,使我們與他重新和好。shalom是與審判我們的神,建立深厚和睦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8月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弗1:1)

保羅的大部分書信都以這方式問安,他曉得自己是使徒。但我們是否想過,保羅蒙揀選成為使徒,與我們有何關係?「使徒」只是過去的紀念頭銜嗎?

首先,使徒是指主耶穌親自挑選的人,受差遣成為主復活的見證人。以這條件來說,我們不算是使徒,可是此處的重點不在這頭銜,而是權柄的來源。

「使徒」(apostolos)原意是「奉某人的命令差派出去的人」,類似今日的「大使」或「代表」。雖然十二使徒擁有獨特的身分與職責,但這稱呼並不限於他們,保羅、巴拿巴、安多尼古和猶尼亞也被稱為使徒,甚至主耶穌也被稱為「使徒」(來3:1)。

關鍵不在於「頭銜」,而是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權柄來自誰?真正的使徒不隨意自行己路,而是順服差派他的那一位。同樣地,基督徒的身分也承擔著被差遣的責任。我們所說、所做的一切,應當反映出那位差派我們的主,而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判斷行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8月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弗1:1)

昨天我們已認知「使徒」(apostolos)的身分不是歷史頭銜,而是一種被差遣的職分。我們身為基督徒,同樣被神差遣。

那麼,你今天是否做神差遣你去做的事?你被差遣到你的社區嗎?你被差遣到你的教會嗎?你被差遣到朋友當中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那麼你需要問自己:為什麼你在那裡?使徒並不是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去向,他們是受命而行,為要完成神交託的工作。

今天,人生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我們不明白「使徒」的真正意義。使徒不只是聖經中的一個頭銜,而是一種呼召,提醒我們──我們是被差遣到這個世界,向失喪的靈魂傳福音。我們的信仰不只是表現在教會,而是貫穿生命的每個層面──家中、職場、社區,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應該代表基督,而不是在「屬靈」的時刻才如此行。

今天,你是聆聽差派主的命令,還是照著自己的計畫走?如果你真是被差遣的,那麼,你願意順服並完成神託付你的使命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8月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我們面對苦難、災禍,甚至死亡時,往往感覺這些痛苦無比漫長。然而,保羅卻稱之為「至暫的苦楚」。他並非是逃避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而是深知生命的殘酷──他曾飽受監禁、飢餓、譏笑與折磨,但仍能以這樣的眼光看待苦難,為什麼?

保羅使用「至暫」(parautika)一詞,原意是「當下這一瞬間」,彷彿將我們的視線對準時鐘的秒針,提醒我們:人生的苦難,不過是下一秒的事情,極其短暫。當我們用神的永恆來衡量,眼前的苦楚就變得微不足道。

我們常專注於痛苦的長度,卻忽略了它與永恆相比的輕微。無論困境如何漫長,當我們將它與神所應許的「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對照,就會發現,這些苦楚只不過是時光洪流中的一瞬,終將過去,而榮耀卻永遠長存。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8月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你是否曾在高速公路上見過「所有卡車需停靠秤重站」的標誌?卡車秤重的重點,不在於它實際能載多少,而是它被允許承載的限度。同樣,當聖經說「至輕」(elaphros),指的不是重量,而是能否輕鬆背負。

神的秤重標準裡,他不計算我們承受的壓力有多重,而是看我們是否願意讓他來承擔。主耶穌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30)這「輕省」不是因為擔子本身無重量,而是因為神背負了我們的重擔。

世界教導我們要靠自己扛起所有的壓力,承認自己無法承受,彷彿是一種羞恥。然而,這正是敵人的謊言──讓我們相信必須獨自背負一切。但神知道我們的極限,因為他創造了我們。他從未期望我們承擔超過他設計的重量,而是要我們學會放手,讓他承擔我們的重擔,使我們的擔子真正變得輕省。

今天,你是否願意停下來,讓神來承擔你的重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8月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當我們談論「苦楚」,你會想到什麼?失業、疾病、戰爭、災難?然而,保羅所說的「苦楚」(thlipsis)並不只人生的這些困難,而是特別指因信仰基督而遭受的迫害與試煉。初代教會的語境中,這不是一般的生活挫折,而是為主耶穌的名承受的苦難。

想想你是否曾因見證基督而失去工作?被家人排斥?遭受不公平對待?這些是「苦楚俱樂部」的標誌。

保羅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曾被鞭打、被監禁、遭船難,甚至面對死亡,但他仍能說:「我為此受苦,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後2:9)在腓立比書1:29,他更寫道:「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

保羅說「至輕的苦楚」,因為保羅不把苦難視為重擔,而是看為與基督同工的榮耀記號。當你為信仰受苦時,不要只看見痛苦,要看見神認可你的價值,使你配得這份榮耀的喜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8月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苦楚」(thlipsis)的原文有極大的壓迫性,意指「能壓碎或折斷別物的東西」。然而保羅卻說這些苦楚是「至輕」的,因為他所關注的不是苦楚本身,而是它帶來的屬靈果效。希伯來書10:33和帖撒羅尼迦前書3:3中,使徒們經歷了極大的痛苦,卻視之為榮耀的印記。

當使徒們在使徒行傳5:26-42中被猶太公會拷問、鞭打後,他們並未抱怨,反而歡喜快樂,因為他們「算是配為這名受辱」。當鞭子切入他們的皮肉時,他們並未控訴仇敵,而是向天父呼求:「父神!請像赦免我一樣,赦免他們。」這正是「至輕的苦楚」的真義──它不僅不再是毀滅人的重量,反而成為了與基督同行的榮耀勳章。

當我們因信仰而受苦,不是被壓碎,而是與背負十字架的基督同行。這份苦楚,不是災難,而是神認可我們配為他受苦的榮耀記號。你曾有榮幸為主的名受苦嗎?若有,那麼你體會到的,不是壓迫,而是神所賜的無比喜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8月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希臘文沒有標點符號,因此保羅必須透過語言結構來強調真理。「成就」(katergazetai)一詞源自kata(強調、驚歎)和ergazomai(積極的動作),意思是「努力完成、帶來結果」。這不僅是正在發生的事,更是強烈、深刻改變在我們裡面運行的苦楚──我們眼前的苦楚,正在被神轉化,成為極重無比的榮耀!

我們常把焦點放在眼前的困難,卻忽略了神正在我們裡面成就的榮耀。若我們只專注於苦楚,就會渴望過去的安逸,甚至落入消沉。但當我們明白這一切正帶來屬靈的更新,便能以信心迎接挑戰,因為我們知道,每個困難都是神手中的工具,在我們裡面成就極重無比的榮耀。

讓我們從軟弱中得剛強,從短暫的苦難走向永恆的榮耀。不再以憂傷的句點結束你的苦難,而是以信心的驚歎號來宣告──神正在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