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

S M T W T F S
< 11月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0112月

耶和華施行公義,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

(詩103:6)

大衛不只從受害者角度說話,他心裡同時浮現那些曾被他欺騙、傷害、壓迫的人——特別是烏利亞。這段故事的大衛並不是受害者,而是壓迫者。大衛深知這節經文的另一面:當耶和華施行公義時,自己就是面對審判的那位。

我們讀經文時,常自然把自己想成受害者。但大衛勇敢從鏡子裡,看見自己作為加害者的臉。我們也應學習這份誠實:問自己誰因我而受苦?誰曾被我憑權勢、語言、行為,甚至忽略而受到傷害?誰無聲中,等待一個本該給予的公義?

試着誠實列出那一份清單,直視鏡中的自己。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真正的悔改是向神承認自己的錯誤,願意回轉,並相信無論是審判還是醫治,耶和華必按祂的公義親自成就。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顯明他的作為。

(詩103:7)

希伯來文「道路」(derakim)不僅指「路徑」,也包含「方向、做事方式、道德行為和品格」的意思。

大衛宣告,耶和華使摩西認識祂的道路。這裡的「道路」,無疑是指神在西奈山頒布的律法(torah),以及後來申命記再次強調的教導。大衛看摩西領受的律法並非規條,而是神親自啟示的心意,是神與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人回應神的準則。

大衛不僅認定律法是他行事為人的依據,更透過詩歌的平行結構指出:神的作為與祂的道路緊密相連。換句話說,神所行的正是祂所指示之道的具體彰顯;而我們則從神的作為學習,如何在祂的引導下生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顯明他的作為

(詩103:7)

大衛將「道路」( derakim )與「作為」(‘alilot)並列,如同硬幣的兩面:指引與行動。這意味着,真正承諾遵行律法的人,其行為會活出神的品格。

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為人的證明。這原則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神。當我們遵循耶和華的道路,效法祂的行動,我們就活出神的形象;而神的作為,正是祂律法本質的展現。

神借着摩西啟示律法,並非要傳達一套冷冰冰的條文,而是教導一種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律法是神國子民自願接受的行為準則,是跟隨祂的「道路」。

說到底,律法不是一套宗教儀式,也不只是行為規範,它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看待世界、行事為人、與神同行的方式,深刻地塑造我們成為神所喜悅的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顯明他的作為

(詩103:7)

神頒布律法之前,以色列人只是個受埃及文化影響的漂泊部落。耶和華拯救他們,不是讓他們繼續過舊有生活,而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度,和有別於埃及文化的新秩序。

同樣,在你我來到屬靈的「雅博渡口」之前,也是自己的文化、家庭、教育影響底下的產物。當神向我們顯明祂的道路,我們就被邀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今天,許多人仍試圖掙扎,抓着那些與神國文化不相容的舊思維與行為。但衝突終究會到來,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大衛決定以摩西領受的啟示,作為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今天,神也邀請你我,用祂的眼光重新定義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我們不能將舊有的世界觀與神的國度觀混合一起。今天,你願意回應神,走那條屬於祂的道路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2月

他向摩西指示自己的道路,向以色列人顯明他的作為

(詩103:7)

我現在持有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是否仍帶着「舊埃及」的痕跡?當神的道路與我習慣的生活方式衝突,我願意選擇信任神,順服祂嗎?

神不僅拯救我們脫離過去,更邀請我們走全新的道路,重塑生命的根基,更新我們的世界觀。走神的道路,就是選擇讓神成為我們的思想中心、行動標準和生命方向。

默想:回想過去,有沒有一次我因為走在神的道路,經歷了意想不到的祝福與轉變?今天我有哪些有意識的小小選擇,可以對準神的道路,而不依循自己的習慣?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2月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詩103:8)

「憐憫」(racham)與「子宮」(rechem)兩個詞拼寫相似,源自同一個詞根。古以色列的文化,子宮被視為生命的起源與孕育之所,象徵着最深層、最柔和、最保護的愛。

聖經說神「有憐憫」,是用母親的子宮作為比喻,形容神的慈愛如同母親對胎兒那般無條件、深切、時時保護。

神親自啟示自己:「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出34:6),清楚表明這種母性的愛,是神本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acham不僅是同情,也是主動出手、保護與扶持的愛,是神對子民持續赦免與看顧。

理解racham的圖像,幫助我們更深刻體會神慈愛的3個面向:

  1. 無條件的愛:母親愛孩子不是基於孩子表現好壞,神的愛也不取決於我們的行為。
  2. 持續的關懷:母親對孩子的照顧不間斷,神的看顧也持續永遠。
  3. 保護與安慰:子宮是最安全的地方,神的憐憫也是我們的避難所,是軟弱靈魂的安慰與遮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2月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詩103:8)

這裡的耶和華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而像一位滿懷深情的母親,懷抱即將出生的以色列這個孩子,準備傾盡自己的一切,滿足孩子的需要。

即使孩子的悖逆可能帶來撕裂與痛苦,母親仍然溫柔克制、耐心調整,只為確保生命得以成長。這愛強烈到一個地步,神主動與這孩子立下永恆的家庭盟約,承諾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照顧、引導、糾正這個民族,直到世世代代。

值得注意的是:經文沒有提及神的全能、榮耀、全知或永恆不變。這段描寫中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萬王之王——展現的不是威嚴,而是親近、溫柔、守護生命的愛。祂不像一位遙遠、嚴厲的父親,而更像一位貼近心靈、願意為孩子一再付出的母親。這是耶和華——我們的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2月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詩103:8)

希伯來原文這句話的字面順序:「有憐憫(rachuwm)、有恩典(channuwn)的耶和華。」刻意把形容詞放在名字之前,因為這是大衛要強調的重點。

大衛可以選擇許多方式描繪神的形象,比如:

  • 全能的以利沙代(El Shaddai)
  • 至高者(ram v’nisa)
  • 自有永有者(ehyeh asher ehyeh)
  • 萬王之王(Melek ha'melek)
  • 全地之主(Adon kol ha’arets)

然而大衛選擇最溫柔、最貼近人心的畫面:像母親溫柔撫摸新生兒的親密與慈愛。

大衛心裡的神,首先必定是充滿憐憫與恩典,祂願意屈身擁抱脆弱的人,祂選擇以溫柔撫慰受傷的心靈。這位神並非遙不可及,只憑權威掌管世界,而是如母親般親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2月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詩103:8)

這節經文引用出埃及記34:6,但大衛有意省略了緊接着神審判的那部分——「必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罪孽,自父及子至孫,直到三四代。」(出34:7)

大衛深知自己罪孽可能影響第三代、第四代,但在此他卻只提及神的憐憫與恩典。大衛對耶和華的性情毫不疑惑,他深知神臨到自己時,最先展現的一定是母親溫柔的愛。

對一個曾深陷過犯的人,能遇見一位以憐憫與慈愛先行的神,是何等深刻的安慰與救贖。這樣的認識,讓我們心中生出感恩,也讓我們在神的懷抱裡,得着真正的安心。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2月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詩103:8)

當我想到神,先浮現的是祂的威嚴,還是祂的憐憫與恩典?我是否還留在某些過去的錯誤中,不斷自責,忘了神已經以慈愛擁抱我?

大衛跌入深淵時,他往上仰望,遇見的不是冷酷無情的審判者,而是滿有憐憫的救主。我們軟弱時,神沒有先伸出審判的杖,而是如浪子回頭的那位父親,先張開祂慈愛的懷抱。神的第一個回應永遠是憐憫和恩典,溫柔呼喚我們回家。

今天,不論你處於什麼光景,是否仍有羞愧或懼怕,溫柔的神正向你伸手。放下你的自責與恐懼,投入祂的懷抱吧!你會發現釋放和救贖,就從你擁抱神憐憫的那一刻開始。

默想:我有沒有一段生命經歷,明明應該被責罰,卻深刻經歷神的憐憫與饒恕?今天,我生命哪個部分需要「神的憐憫」?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2月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詩103:9)

「責備」(rib)的原意是「鬥爭」,形容兩個對手的肉搏戰,也可引申為口角、爭論。但聖經用這字,尤其神是主詞時,就變成「神在法庭控告人的行動」,那是公義的審判,而非情緒發洩。

大衛指出,我們與神的關係如一場搏鬥。奇妙的是,我們常以為是人的剛硬與悖逆引起對抗,但大衛揭示更深的真理:神為了救贖我們,主動與我們頑梗的心搏鬥,並非人去挑戰神。

神與我們的脾氣、悖逆、邪惡本性(yetzer ha’ra)對抗,為要挽回我們,而不是毀滅我們。整夜與雅各摔跤的那一位,並不是要摧毀他,而是要改變他的生命,並賜給他一個新名字——以色列。然而,雅各必須戰敗,才贏得新身分。我們也必須與神摔跤,直到破碎,直到放下,直到得着祂為我們預備的新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2月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詩103:9)

神仍然責備我們,那是祂愛我們的證明;祂停止爭戰,才是真正的災禍。最可怕的不是神的責備,而是我們一直抗拒神的恩典憐憫,神放棄責備,不再與我們爭戰,任憑我們墮落。

我們常以為與神建立關係,就能立刻享受平安、喜樂與安慰。但這樣的平安,是屬靈戰鬥之後才獲得的。神的策略是持續與我們對抗,直到我們降服於祂,我們裡面邪惡的傾向(yetzer ha’ra)完全被擊敗為止。只要罪性仍掌控我們生命的某部分,神就不會停止祂的爭戰。

這場爭戰雖讓我們痛苦,甚至流血,卻是將要來臨的和平記號,也是耶和華在我們生命中得勝的證明。

我們真正該懼怕的,不是戰鬥,而是神撤退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2月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詩103:9)

神與我們的悖逆、剛硬、隱藏的黑暗爭戰(rib,責備),不是為了擊敗我們,而是為了拯救我們。

如果你覺得心靈正有一場掙扎、一場痛苦的搏鬥,不要急着逃跑。神沒有放棄你,那是祂深愛你的證據。

我們該怕的不是祂的責備,而是祂選擇沉默。讓我們學會這樣禱告:「主啊,請不要停止與我爭戰,直到我的心完全屬於你。」

默想:神是否正在我生命的某個領域與我摔跤,等候我降服?我感受神的責備後,是逃避、抗拒,還是停下來問:「主啊,你要成就什麼?」我如何以信心回應神持續不放棄的責備,將痛苦轉化為生命更新?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2月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怒。

(詩103:9)

「懷」(natar)的意思是「保留、維持」,聖經僅此一次以這動詞描述「保持憤怒」,因此帶來一些翻譯難題。

從整首詩的氛圍來看,103篇開始是「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接着是「祂救贖」、「祂赦免」、「祂以慈愛為你的冠冕」。這些語氣明顯是讚美、感恩,不像是努力安撫一位憤怒的神。

所以,我們從詩篇上下文判斷「不永遠保留」,很可能指神不會永遠保持責備或憤怒;但審判總有一天會來到。

大衛告訴我們:現在是悔改蒙恩的時刻。神雖滿有憐憫,但人不可輕忽;因為恩典不是無限期的。這是經文深層而急切的呼籲。

神溫柔等待的背後,我們是否聽見祂帶着急切呼喚的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2月

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怒。

(詩103:9)

我是否在神給我的恩典時期裡,一直拖延悔改和順服?

神的憐憫如同晨曦,每天以慈愛喚醒我們;但晨曦也隱含一個提醒:陽光不會永遠停留在地平線,日子終將進入黃昏。

大衛深知這一點,以感恩和警醒呼喚自己的靈魂:「趁着恩典仍在,趕快回應吧!」

今天,神仍以溫柔等待,不輕易發怒,不長久責備。但祂的等待不是縱容,而是愛中給予悔改機會。讓我們不遲疑、不拖延,在神開放的懷抱裡,交出自己的一切,得着那真正屬於悔改者的平安與喜樂。

默想:神是否在我心中輕聲提醒:你生命有哪部分需要歸正和交出來的?我是否誤以為神的忍耐是祂對我的默許,忽略了祂憐憫中急切的呼喚?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2月

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詩103:10)

這節經文的希伯來原文開頭是「不」(lo),是禁止的命令,如十誡的「不可作假見證」、「不可偷竊」。

大衛使用lo,要強調一個絕對事實,就是神從來沒有,也絕不會按我們的罪待我們。這是多麼安慰人心的真理!

第二個出現的詞是「我們的罪」(hataenu)。原文的順序其實是:「不按着我們的罪,他待我們。」

大衛把焦點放在人最根本的問題——罪。罪使我們與天父隔絕;若不先處理罪的問題,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

有時,我們感覺神的嚴厲審判臨到,我們在祂管教下掙扎、抗拒。但事實是:神還沒有照我們應得的待我們。祂仍然施恩、等待和寬容。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2月

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詩103:10)

試着想像,如果神真的按照我們的罪孽待我們,會是什麼情景?想想亞瑪力人的滅絕,想想所多瑪與蛾摩拉的烈火,想想挪亞時代的洪水。那就是審判日的光景。

沒有人喜歡細想那一天。我們習慣將它擱置在心靈深處,好像神的憐憫會無止境延續。其實我們心裡明白,那一天終究會來,只是我們害怕直視那日的可怕。

大衛深知神的恩典與管教,因此他提醒自己,也提醒我們:今天還不是審判的日子。這是一個令人無比驚嘆的好消息!神沒有重演人類歷史曾上演的嚴厲審判,更重要的是,祂至今仍未將我們帶到審判台前。

神「沒有按」我們的過犯待我們,也沒有因我們離棄祂而棄絕我們。相反地,祂仍然渴望我們回轉,仍然張開懷抱,等待我們回家。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2月

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詩103:10)

想必每當大衛王回想當小牧人時,創造天地萬物的主便與他同行,心中肯定充滿難以言喻的喜樂。即使大衛曾蓄意犯罪、背叛神,神也仍是耐心等待他,差派先知提醒他,渴望以昔日的慈愛再次擁抱他,這份情意更令他欣喜。

這不也是我們的光景嗎?但我們是否因着神的延遲,而輕忽祂的忍耐?抗拒祂溫柔的呼喚?藐視祂那炙熱不變的愛?

延遲,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成為更新之日的恩典,也可以讓我們錯誤地以為「還可以無所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2月

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詩103:10)

神的「不」(lo),是祂慈愛的堅持。祂堅持不以我們的罪,定我們的結局,祂忍耐、等待、呼喚,用無數次的「不」,為我們留住悔改的機會。

神延遲審判的溫柔背後,我是否聽見祂急切而深情的呼喚?

今天仍是恩典的時刻,但這恩典不是為了讓我們繼續遲延,而是呼喚我們立刻回轉。不要把神的忍耐當作理所當然,也不要讓延遲,成為自己心靈遲鈍的理由。

默想:如果神按我的罪待我,我最深的感受是什麼?今天就是神特別預備的悔改日子,我願意在哪一件事立刻順服祂的引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2月

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詩103:11)

大衛為「慈愛」(hesed)帶來更深的亮光。他特別指出,神的慈愛與人對祂的敬畏(yirat YHVH)之間,有緊密聯繫。

拉比伊拉・斯通(Ira Stone)曾說:「敬畏神,是被一種莊嚴的震撼所觸動,就像站在一位偉大且令人肅然起敬的君王面前。人處於這樣的光景,每一個舉動都因神的偉大而心生謙卑。」

敬畏神(yirat YHVH)不僅僅是情感的畏懼,更是意識到有責任向人活出神的「慈愛」。若真實地活出這份責任,將帶來無限的喜樂與感恩。真正的讚美,包含了敬畏(yirat)與愛(ahavah)的交織。

讚美神,不只是單一情感的表達,更是生命活出「無限敬畏與無限喜樂」的見證。我今天願意在哪一件事上學習承擔這份責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2月

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詩103:11)

許多人以為「敬畏神」只是對神的畏懼,但真正的敬畏神(yirat YHVH),也包含對他人的責任。

當我們以憐憫、忠誠和善意對待身邊可見、可觸的人,我們就活出了對耶和華的敬畏。這些日常的行動,正如大衛所說,會使我們的生命直達天上。

耶和華的慈愛(hesed)並非遙不可及,也不抽象,它透過我們每天對人的憐憫、信實與愛心行動,具體實現出來。每一次我們履行承諾、每一個充滿同理心的舉動、每一個善良的表達,都是將神的hesed流露到人間,如同水充滿大海,讓慈愛充滿大地。

如果你渴望感受至高神的臨在,體驗天堂的敬畏,就實踐hesed吧!施行慈愛的人,將親嘗天堂的臨在;敬畏神的人,活出人間的祝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2月

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詩103:11)

我是否把「敬畏神」停留在宗教儀式裡,忽略了它必須透過愛人的行動活出來?敬畏神,不是空洞的情感,而是化為具體的慈愛(hesed)行動。當我們扶起跌倒的人,安慰受傷的心,解開困苦者的重擔,溫暖陪伴孤單的人;當我們不求自己的好處,專心幫助別人成長,讓人得着祝福,這一切就是敬畏神真實的流露。

神的慈愛高過諸天,浩瀚不止,向凡敬畏祂的人傾倒;神的慈愛也借着你我的手觸及世界。每一次你伸手幫助、成全、扶持一個人,就是把神的hesed帶到地上,讓天與地相連。

今天,我可以在哪一件具體的小事,以憐憫、善意或忠誠回應身邊的人?讓一個小小的善行,使人因你敬畏神,看見神的慈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2月

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我們也有多遠。

(詩103:12)

日出到日落,有多遠?是一整天的時間?還是遠得無法丈量?或根本是一段永不相交的距離?朝日是否曾與夕陽重逢?從來沒有!

詩人大衛用極具詩意的語言描繪:就像東與西永不交會,耶和華已將我們的過犯從我們身上完全挪開。那不只是遺忘,而是徹底隔離;那不是擱置,而是永不重提。我們再也不會與那些罪惡相遇。

若有誰最明白、也最需要這份赦罪的真實與深度,那人便是大衛。他曾悖逆、跌倒,也曾重回神的懷抱。他知道,被赦免的人,才能真正親近神。

同樣,這應許也是給你和我的。當我們背負過犯,無法直視神的時候,請記得:祂已把那些罪,帶到遙不可及之地。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2月

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我們也有多遠。

(詩103:12)

「離」(rahaq)的意思是「使之遠離」、「遙遠地隔開」、「徹底移除」。聖經常用這字警告人要遠離外邦神與異教行為,富含一種堅決分離、不容妥協的意味。

以賽亞書5次使用這字根:

  1. 神的公義「不遠」,祂的拯救即將臨到,顯明祂主動臨近的恩典。(賽46:13)
  2. 攻擊猶大的仇敵將被「遠遠驅逐」,表達神親自為祂子民伸冤。(賽49:19)
  3. 壓迫者將「離你遠去」,顯示神的平安臨到受屈之人。(賽54:14)
  4. 有兩處提到,我們的罪使神的公義與拯救遠離我們。(賽59:9、11)

以賽亞筆下的「離」(rahaq)有雙重意思:一方面是遠離仇敵、壓迫與黑暗勢力,代表神的審判與拯救;另一方面,揭示人心剛硬與罪孽纏身,使人產生與神深遠的分離。

rahaq是空間、關係的距離。大衛說「神使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何等遙遠」,表明神主動介入,徹底挪除阻隔我們與祂的東西。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2月

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我們也有多遠。

(詩103:12)

神的赦罪不是暫時寬容,也不是選擇性遺忘,而是親手將我們的過犯從我們生命「移走」(rahaq),不再讓它阻隔我們與祂的關係。

我們必須每日操練信心去領受這個應許。當記憶反撲,控告再次逼近,我們要靠神的應許說:「祂已把我的罪遠遠挪開!」

若你還背負過去的錯,無法抬頭望神,請記得:那不是祂的聲音。祂早已挪去你的罪,祂渴望你奔向祂的懷抱,重新活在無可控告的自由裡。

不要停留於羞愧,活在「還像是有罪」的錯覺裡。神的赦免是真實的;神已挪開,就永不再提。

默想:我的生命是否有某些罪的記憶,雖然已向神認罪,仍然感到羞愧或定罪?今天就交給神,並相信祂早已挪開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2月

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詩103:3)

「憐恤」(raham)預設了施予者與受予者的某種聯結,無論是親屬、民族、共同身分,它不單出於仁慈,而是因血脈牽絆的關係,產生的責任。

這種關係不必緊密,福音書那位呼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的人,只因身為以色列民,與耶穌有微弱的血統關聯,耶穌便回應了他。

願我們的心和主一樣柔軟,又願意憐恤人。那些與我們有關聯的人——家人、弟兄姊妹,甚至素未謀面的同胞——都是我們實踐「raham」的對象。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2月

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我們也有多遠。

(詩103:12)

詩人描繪了一幅極美的圖像:神將我們的罪,如東離西那樣遙遠地挪開(rahaq)。然而,要完全信靠這個應許,或許有點不容易。我們依然記得那些曾犯下的錯,有些記憶像舊傷口,即使結痂了,仍隱隱作痛。

我們知道神在基督裡已經赦免我們,不再追究,但罪的陰影有時仍在心中揮之不去。但「罪被挪去」不只是神學概念,更是神預告的應許——赦罪的恩典將醫治我們,使我們從罪的陰影中真正走出來。

所以,我們要學習用信心回應:馬上認罪,然後繼續活在神的同在中。邪惡本性(yetzer ha’ra)最巧妙的詭計,就是讓我們誤以為「自己仍有罪」,只因我們還記得那些錯。但當控告臨到,我們可以宣告神的話:「神已將我的罪,如東離西那樣遠地挪開了!」這是一場信心的操練。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2月

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詩103:3)

耶和華神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審判者,也不是偶爾施恩的造物主;祂是父親。

父親不會根據你的表現,決定是否接納你,而是因你屬於祂,就自然將你放在心上。祂的憐恤,來自關係,就像父親不會忘記自己的孩子,無論你多麼軟弱、掙扎或被世界否定,神仍認你為子,將你深藏在祂的心懷裡。

也許你未曾從地上的父親那裡得着愛的肯定,但神要親自彌補那份缺口,親自對你說:「你是我所愛的孩子,我知道你,我在意你,我永不忘記你。」這是大衛所遇見的父,也是你可以安心投靠的父。

默想:我是否還活在「為了被接納而努力」的信仰狀態裡?今天,我願意放下哪一個「表現的重擔」,單純回到「我是祂的孩子」的關係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2月

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詩103:3)

大衛毫不猶豫宣告:耶和華是我們的父。父子有最自然、最親密的關係。若神是我們的父,祂對我們的「憐恤」就不僅是仁慈或同情,更是深刻而必然的家庭親情流露。

然而,許多人因現實中父親缺失的形象,難以相信神是一位親近、可靠的父親,這正是大衛這句話最動人的地方。你是否記得,當撒母耳來找耶西的兒子們時,耶西竟連大衛都沒叫來?大衛被他父親視為不重要和遺忘了,這是怎樣的父子關係?

可能大衛曾被父親忽略,但他在耶和華那裡,遇見了真正的父親。今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憐恤,是天父的家自然流動的愛;這個家沒有缺席的愛,也沒有被忽略的名字。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2月

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詩103:14)

也許,整個宇宙裡只有神會愛塵土。神用塵土塑造我們,並親自吹入生命的氣息,使我們成為祂形象的代表。

大衛提醒我們:神從未忘記我們是什麼做的——我們不過是塵土。若沒有神的氣息,塵土仍是普通的塵土,沒有特別價值。正因如此,耶和華沒有因我們的脆弱而厭棄我們,反而因祂深知我們的本質,而憐憫、體恤我們。

神知道我們多麼容易跌倒,多麼不堪一擊。神知道我們不過是塵土,但祂仍不放棄、不斷施恩。這不是縱容我們,而是來自一位父親的深刻理解與溫柔守護。

神記得我們是塵土,所以祂選擇以恩典對待我們,而不是定罪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12月

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詩103:14)

「本體」(yetsar)這詞在希伯來語中意義深遠。它不單指物質的構造,更蘊含3層意義:

  1. 「塑造」,如創世記神以塵土造人。
  2. 「意念」,代表思想、想像、計畫。
  3. 「困迫」,表達內在的焦慮、壓力與掙扎。

這詞也常用於聖經人物的心靈狀態:大衛面對民心離散時「心裡焦急」;暗嫩無法滿足私欲時「心裡難過」;約伯在痛苦中陷入「混亂與崩潰」。這些掙扎中的人性,都是「本體」的真實寫照。

我們的形體出自塵土,內裡滿是矛盾與掙扎,惡念與善念彼此爭戰,軟弱、恐懼、失望如影隨形。我們總以為生活應該穩定、平順、不痛苦,聖經卻誠實告訴我們:掙扎,是人存在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神知道」才如此動人。我們的軟弱,神不陌生;我們的無助,神不厭煩。因為神知道我們「不過是塵土」,祂以無限的耐心和慈愛「思念」我們。「思念」這個字不只是想起,更是持續地顧念和垂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