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檢視不同文化的人如何互相連結時,重要的不是看每個文化在刻度上的「絕對位置」,而是兩種文化間的「相對位置」。是相對位置決定人們如何看待彼此。註1
前兩天,親愛的太太問了我一個問題──台灣的客家族群是不是未得之民?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不容易有直接粗暴的答案。多年來,台灣客家的基督徒比例不超過1%,是個事實,就連當代的客家聖經正式完成翻譯出版發行,也是2012年的事情(雖然1984年就成立編譯委員會,過程非常不容易)。客家牧者多年努力將一些有距離感的儀式本色化,也不見突破。有些觀察就得出客家「硬頸」文化(固執/堅持)與排斥基督教的因果。但學者也指出不同看法,認為「客家文化」並非是改信基督教的阻力,因為香港、沙巴(東馬)等地的客家基督徒比例不低,甚至有些地方的華人族群,客家是改信比率最高的。相較之下,臺灣的客家基督教反倒是 「特殊案例」。註2
文化處境與宣教的交會
跨文化宣教的挑戰,往往不只是語言的障礙,更深層的是世界觀、價值觀、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文化要素的巨大差異。我們常假設自己的溝通方式和行動模式是普世適用的,但當我們帶着這種單向思維進入不同文化時,往往會碰壁。
舉例來說,華人主體教會的宣教動員,比較多以講道、宣教年會,來激勵會眾回應大使命。然而,當我們看到第二代華人移民為主體的地區,卻發現效果有限,甚至產生無法預期的阻力。這是因為需要不同的策略與語言來溝通。
美國文化學者艾琳•邁爾(Erin Meyer)的著作《文化地圖》(The Culture Map),將全球文化分為幾個主要維度,例如:
宣教策略中,這些文化差異至關重要。例如,華人教會習慣用結構明確的講道和聖經課程教導信仰,但對於某些重視關係與群體認同的文化(如中東、非洲、東南亞),單靠講道是無法帶來真正的改變,反而需要透過「一起生活」的方式,在日常互動中,見證基督的愛。
但就算我們做出本色化的調整,也發現一些挑戰。例如,當宣教士努力適應當地文化時,是否會讓真理妥協?當我們尋求文化適應時,是否仍然保持不變的福音核心信息?這讓我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22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為要多得些人。」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改變福音的內容,而是要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傳遞福音。
福音的本質不變,但我們如何傳遞福音,需要智慧與靈活性。做出改變調整不是讓我們妥協,而是讓我們更有效地成為福音的橋梁。跨文化宣教最大的挑戰,不是語言,也不是經費,而是我們是否願意真正進入對方的世界,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化、習慣,並用他們理解的方式分享基督的愛。
本期即將聚焦全球客家人的福音機遇。無論是在東南亞、美洲、歐洲,或是仍然根植於台灣的客家群體,神都在不同地方興起工人,一起禱告未來在更多客家社群中,也必能看見屬靈突破。願全球客家信徒同心代禱,讓跨地域的連結、文化的對話、門徒的培育,推動客家群體成為上帝國度的祝福。
註1:艾琳.邁爾,《文化地圖》,39頁。
註2:陳胤安,《臺灣客家改宗基督教的掙扎:談臺灣客家教會發展與漢人宗教的矛盾張力》, 2014。陳胤安是客家群體改宗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