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比飛過去更困難?那就是住進去。
在宣教的想像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人遠赴他鄉,短期停留,帶去物資、佈道活動和課程,然後離開。這當然有其價值,但有一群人選擇了另一條更不一樣、更深入的道路。他們不是來「服事一週」,而是選擇「住在那裡」,與那些城市邊緣、福音未曾深入的族群,一起生活。他們不是為了完成一個專案任務,而是願意用生命走進別人的日常,這就是「住進去運動」(MoveIn Movement)的核心精神。
復活節前後正值春寒交替,我前往加拿大的多倫多參與第一屆的華人散聚宣教研討會。大會開始前,我就約了MoveIn的創辦人奈傑爾(Nigel),這裡可是他們發跡的大本營。雖然風聞他這位仁兄已有20年,但深交,是最近幾個月的事情。這個事工起源於十多年前,幾個年輕人的家庭搬進多倫多市郊一個以南亞族裔和穆斯林群體為主的社區。今天,這個事工已發展成跨越14個國家的國際機構,更打破了所有傳統宣教機構的框架,由更草根,更具有活力和道成肉身的福音使命建立團隊。
這一趟,奈傑爾花了一整天,帶我去他那個像是設計雜誌蹦出來的家。很難以想像,這是一個龍蛇雜處的政府公宅,附近有超過幾千戶的新移民。他還特別帶我去樓下重新開張的雜貨店,一對來自浙江杭州的老夫婦,剛剛從之前的伊朗老闆手中,盤過來這家原本快倒的店。一個社區的縮影,就是他們每一天生活的切面。
MoveIn的異象非常單純卻顛覆常規:平信徒的弟兄姐妹,搬進城市中貧困、福音未得的社區,與當地人一同居住、禱告、彼此相愛。他們不是專業宣教士,不一定有神學學歷,也沒有大型機構支持。他們只是願意讓「生活本身」成為福音的見證。
這個運動從加拿大開始,已經擴展到全球十幾個國家,包括歐洲、非洲與亞洲(譬如菲律賓)。他們以2~7人為一個團隊,在禱告與尋求中選定社區後,就搬進去,找工作(或已經有工作)、租房子、學語言、成為社區中的一員。他們不是來改變社區,而是相信當自己真實地住在那裡、為鄰居禱告、建立關係、傾聽故事,福音就會悄悄在關係中發生。宣教日引2019年1月,就以這個事工為主題,為多倫多禱告。
這種「生活中的宣教」,挑戰我們的宣教想像。不是靠着講章、計畫和預算項目推進,而是讓基督徒的日常,成為福音的「燃點」。MoveIn的故事裡,有人住在穆斯林社區,每週與鄰居一起喝茶;有人與流浪者成為朋友,成為唯一願意聽他說話的人;有人多年來每週為整個社區禱告,只為了等待一次福音的機會。
對華人教會背景的人而言,尤其是像我這樣多年作為宣教動員的耕耘者,MoveIn帶來的不只是靈感,更是挑戰。教會多半重視組織、活動與成果衡量,而MoveIn強調的是關係、耐心與禱告;我們常以「專業」來界定差派的門檻,而他們說:「只要你願意住進去,神就會使用你。」
這種策略特別值得城市裡的華人教會思考。今天全球化與移民浪潮下,無論是多倫多、溫哥華、曼谷、吉隆坡、舊金山,或是巴黎、悉尼、倫敦,我們的教會周圍常常就有大量新移民、少數族裔,甚至是穆斯林、佛教徒與難民社區。他們可能就在你家3條街以內,但我們卻從未試圖認識他們,更別說與他們一起生活。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那麼我們是否願意相信:不是等他們走進教會,而是我們先走進他們的社區?不是週末前後加一天的短宣體驗,而是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宣教場域?住進去,而不是「飛」過去。這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還是一種國度宣教的想像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