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

S M T W T F S
< 5月   7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016月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太3:2)

真正悔改的人,是為自己的罪深感痛悔;虛假悔改的人,往往只關心罪帶來的後果,比如無法得救或下地獄。前者為自己的作惡感到後悔,後者則為惡行帶來的禍患感到害怕。

真正悔改的人,為自己該受的懲罰而哀傷;虛假悔改的人,則因無法逃避懲罰而憂愁。前者認同神的公義標準,承認自己理應受罰;後者則認為神所定的標準過於嚴苛。

對於真誠的悔改者,罪極其邪惡;但虛假悔改的人,罪仍有誘惑力,即使知道不能做,心裡卻因為無法滿足這種欲望,而感到遺憾。

我們的悔改是出於真誠,還是恐懼?讓我們省察自己,真正的悔改並不僅僅是害怕後果,而是打從內心深處痛恨罪,認識到它的邪惡本質。若只因為後果被嚇阻,我們的改變可能只是短暫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6月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太3:2)

metanoeo(悔改)意味着「改變、轉變心思意念」。這種改變不只頭腦的理解,而是從心底對罪惡充滿厭惡,因而遠離它的誘惑。

我們往往害怕犯罪的後果,而非犯罪本身,比如偷竊可能被抓、出軌會破壞家庭等。如果沒有這些後果,我們是否還會選擇遠離罪惡?

真正的悔改是當我們以神的標準看待罪,就會對罪產生厭惡感,視罪如腐敗的事物,使人噁心作嘔,完全失去吸引力,如此才會渴望擁抱聖潔的生活。

神的律法不是限制我們的自由,而是教導我們拒絕那些可憎的事物。律法塑造一種聖潔的文化,使我們對令人厭惡、骯髒的事物,連想都無法忍受。

悔改,不只改變我的想法,而是改變我的道德味覺,猶如以屬世的嘴去嘗屬天的味道。

我們對罪的感覺如何?如果罪仍吸引我們,這表明我們還需要悔改,求神潔淨我們的心,使我們從心底遠離罪。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6月

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時的放縱私欲的樣子。

(彼前1:14)

罪不只是思想錯誤,而是一種「令人作嘔的行為」,彼得用「放縱私欲的樣子」形容這種墮落行為。

我們可能明白聖經對罪的看法,但我們的靈魂對罪感到十分厭惡之前,真理仍未在我們心中扎根。大腦的認知必須與靈魂的體驗結合,只有當罪讓我們感到厭惡,才算真正符合聖經的看法。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厭惡罪,發現它令人作嘔,對它避之唯恐不及。這需要深刻的自省,須忍受嘔吐的淨化過程,才能徹底排除早已習以為常的毒素。

寫下一件讓你感到掙扎的事,想像如果沒有懲罰,你會選擇去行嗎?若發現這件事仍吸引你,該是時候讓自己厭惡它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6月

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時的放縱私欲的樣子。

(彼前1:14)

當我們聽到epithymia(私欲)這個詞時,往往會聯想到「性」,其實epithymia更多時候指深藏內心、未曾向人坦露的渴望。

當我們面前出現不該看的東西,誰能說自己沒有動心過?誰不曾偷偷想過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真正讓我們困擾的,不是單純的「欲望」,而是夾雜在欲望中的情緒波動。這可能是性欲,也可能是對權力、控制、名譽、財富、榮譽或認可的渴求。這些推動我們行為的欲望,都可能成為我們內心的困擾。

保羅曾這樣表達:「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8-20)

epithymia就是隱藏在我們內心一個無法滿足的「怪物」,它是強烈、難以控制的渴望,不斷驅使我們追求某些東西,聖經說「順命的兒女」需要對付epithymia!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6月

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時的放縱私欲的樣子。

(彼前1:14)

epithymia(私欲)彷彿是住在我們內心的外來力量。彼得指出,在我們還無知的時候,這種力量早已伴隨我們許久。過去,我們的生活順着內心私欲行事,如今雖成了順服神的兒女,還是很容易回到舊有的習慣。因為這些欲望早已根深蒂固,要改變並非易事。

或許你已發現,單靠「停止」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若要擺脫過去的私欲,我們需要更強大的替代,而不是另一種麻醉方式。聖經給出的答案是「群體」。

在伊甸園,當神看到亞當獨自生活不好時,他提供的解答是一位「幫助者」(‘ezer kenegdo)。你我也同樣需要身邊的人幫助,才能管理和馴服內心深處的欲望。

這意味着我們需要向他人敞開真實的自己,把心底的掙扎說出來。讓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聆聽你的故事、理解你的困難,陪伴你面對這一切。當你願意分享,你會發現自己不孤單,每個人都一樣的破碎。若我們不將這些故事說出來,內心的「怪獸」便會繼續悄然作祟。

聖經的答案是「群體」,你是否身處群體之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6月

還有亞西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裡去。

(徒19:31)

你是否注意到,保羅的朋友都不希望他「冒險」走進群眾中?有趣的是,「冒險」這個詞來自希臘動詞dounai,其根源didomi的意思是「給予」。

保羅的朋友擔心他將自己暴露於一群懷有敵意的人,他們期望他保持安全,不要變得脆弱。他們希望保羅隱藏自己的信息,避免在這樣的環境中與眾不同。然而,保羅選擇了冒險,因為他的信仰驅使他,使他願意全心全意奉獻自己。

大多數人習慣築起內心的圍牆,用厚重的防禦保護自我;在關係中,我們可能選擇自我保護,或保持距離以免受到傷害。但真正的給予卻必須伴隨着脆弱,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給他人;而真正的愛則需要勇氣,甚至可能面臨傷痛的風險。

保羅的給予使自己變得脆弱,這份脆弱源於對他人的真誠關懷。你願意在他人面前變得脆弱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6月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汙穢。

(弗4:19)

神學家通常將罪定義為「行為、態度或本性不符合神的道德律」。雖然這定義正確,卻無法對認為規則是限制個人自由的人產生實際效果。讓我們換個角度看。

假如你所愛的孩子做了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的事,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會像法官一樣審問他「你知道自己觸犯了法律,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嗎?實際上,你更可能感到傷痛與焦慮,你的情緒因他的行為帶來的混亂而受波動。此刻,所謂規則變得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你所愛的孩子正陷入痛苦與絕望之中,你為此心碎、哭泣。

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看到城市而痛哭(路19:41),正是罪使神心碎的寫照。

「良心喪盡」就是表達不在乎那些使神心碎的事情。罪人無法感受到神的感受。希臘詞apalgeo(喪盡,也譯為麻木不仁)由兩個詞組成,指「不再感到痛苦或悲哀,從悲傷中解脫了」。

罪,就是阻礙我們聽見彌賽亞哭泣的障礙。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6月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汙穢。

(弗4:19)

百萬富翁要多少個百萬才覺得滿足?我需要多大權力才有掌控一切的安全感?人們總是為了滿足,無休止地追求更多的依賴與欲望。

pleonexia就是這樣的貪婪和貪得無厭,這詞根也用於描述偶像崇拜,這樣的貪婪是致命的。一旦貪婪開始,隨着時間推移,就會越加強烈。

這場對抗貪婪的戰爭,注定無法取勝,但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的失敗,並因此痛哭。我們可以承認用各種替代品來彌補心靈空缺,試圖取代神的臨在。

伊甸園中,神問:「誰告訴你,你赤身裸體?」貪婪揭露了我的赤裸。當我意識到手中的一切還不足夠時,就知道自己赤身裸體。從那時起,我一直在尋找掩蓋,不斷嘗試新方法,留下的卻是傷痕。神啊,救救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6月

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路7:47)

希伯來文沒有表示「全部」的複數詞,因此「多」或「許多」的用法,幾乎都是指「所有」。耶穌所說的是:所有罪都壓在她的心頭,然而這些罪已完全被赦免了。神的恩典並非片面的清除,而是徹底掃盡一切的罪,不留殘餘。

人性的扭曲在於,我們時常覺得自己不算壞:「我很大方、勤奮、負責……雖然不總能達標,但誰能呢?我不完美,確實需要神的赦免,但只在我無法處理的部分。」

我們只在自己無法應付時,才求助神的恩典。然而,恩典並不是這樣運作。它的功效是徹底的,洗淨我們所有的罪,而不只是那些我們認為「有問題」的部分。

因此,衡量愛的真正標準是「全然投入」。當我們毫無保留把一切擺上,便展示出對神的完全信任。任何的保留,實則是自我保護,同時也透露了我們懷疑神的恩典。神願意赦免我們的一切,問題是,我們是否也願意完全交託。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6月

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路7:47)

希臘文中的polus(許多)可以指數量多、程度大,但未必涵蓋全部。然而,耶穌與法利賽人西門交談時並未使用希臘語,而是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許多」總是概括「全部」。耶穌想表達的是,神的恩典帶來的不是部分修復,而是徹底的改變。

先知以賽亞早已體會到這一點,他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枯干,罪孽如風把我們吹走。」(賽64:6)他深知,恩典不應局限我們認為有問題的部分,而是包括整個「我」,因為我們全人都需要神的憐憫。幸運的是,耶和華願意給予我們「全然的恩典」。

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罪孽,並意識到自以為是和自以為義,只是我們掩蓋墮落的藉口,我們才準備好去真正愛,因為那時我們才明白:我們已從頭到腳完全被赦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6月

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詩84:11)

對希伯來人而言,「恩惠」並非抽象的神學概念,而是古代閃族文化中一種內在的美感。恩惠如同一種美的象徵,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散發出愉悅之美,讓人感到欣喜舒暢。

更重要的是,「恩惠」是神聖的特權。《塔納赫》提到,唯有耶和華賜予恩惠。神之所以賜下恩惠,因為祂看見我們身上讓祂喜悅的特質!這觀念或許與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不同,我們總被教導自身毫無可取之處,但這不是神看待我們的方式,祂不僅看見我們的失敗,更看見我們生命中那些閃耀的特點,並選擇以恩惠來接納我們。

神的恩惠並不依賴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即使我們時常感到不配、不足,神卻樂意用恩惠潔淨我們的軟弱,引領我們走向更完全的生命。

讓我們放下自我評價,安靜地感受神的心意,體會祂的恩惠與憐憫。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6月

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

(箴22:1)

「恩寵強如金銀」這句話表達得如此直接——真正重要的,是神所賜的恩典。

或許我們早已習慣聽到「恩典是神的禮物」,卻很少意識到神這個行動的重要。我們無法強奪或謀取恩典,只能向神祈求。神可以賜予恩典,也可以不賜,主權完全在於神。感恩的是,神選擇以恩典來接納和寬恕我們。雖然我們不配得祂的恩賜,但祂依然選擇愛我們。這份恩典存在於神和我們之間,形成一種獨特的動態關係,是神對我們無止盡愛的延展。

救恩正是神恩典的具體呈現。或許我們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神的愛,然而,神的施恩與我們的自我評價無關。我們的不足不會影響神的心意。當神決定施恩,祂便承諾不會拋棄我們,不論我們是否「值得」祂的恩惠。

現在你明白「恩典是神的禮物」的重要嗎?讓我們心懷感激,珍惜神所賜的恩典。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6月

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樂,我不忘記你的話。

(詩119:16)

人類的天性渴望快樂和追尋最深的滿足。這種渴望並非錯誤,反而是賦予人生意義的核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份渴望的正確對象。根據聖經,真正的喜樂來自遵循神的話,因為祂的話會將我們引向祂的臨在,正是我們所能達到的終極喜樂。

或許我們的生活充滿世界提供的各種替代選項——短暫的享樂和表面的滿足,但真正能滿足靈魂的,是與神相遇的內在喜悅。這是每個人心底追求的,一旦體會它,其他一切便顯得微不足道。

這讓我們明白為何大衛會在詩篇使用「自樂」(sha’ah)這詞。他喜愛(sha’ah)誡命,因為深知誡命是通往真正喜樂的道路。沒有誡命的生活,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道德見解中,但當我們按照神的誡命行事,就更深入了解神的心意,並且明白神所賜的恩典有其目的,是為了引導我們的心靈朝向祂,那唯一值得追求的源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6月

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樂,我不忘記你的話。

(詩119:16)

每個人都渴望過滿足且有意義的生活。這種渴望會帶來強烈的誘惑,甚至在我們需要情感支持時,讓我們忽視神的誡命。我們越是心靈受傷,就越渴望得到快樂,追求滿足的欲望變成我們的動力,每一絲的滿足都讓我們想要更多。

神深知我們內心的需求,因此祂頒布律法和誡命,以便指引我們走在正義之道,為了領我們經歷真正的滿足和喜樂。神的應許是真實可信的,但我們卻不總是信任祂。

我們的問題不是對於神的道無知,也不是因為神對我們保持沉默,甚至也不是缺少動力,而是缺少信任。如果我們真心相信神的應許,祂的道將引導我們走向內心所渴求的終極滿足。而當我們放棄對祂的信任,我們便只能在沒有祂的情況下,苦苦尋找虛假的快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6月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出34:6)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耶和華在西奈山首次向他們展示自己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在舊約rachuwn(憐憫)和channuwn(恩典)經常一起使用,只用以形容神的屬性。

當時,以色列人剛從法老的奴役解脫出來,他們長期活在充滿仇恨、壓迫、漠視和虐待的世界,深感絕望無助。耶和華的宣告充滿感情、關懷和穩定,帶給混亂中的人極大安慰。

耶和華為疲憊無力再戰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妥協的人、為無家可歸和心懷恐懼的人,開闢一條充滿恩典、通向喜樂之路。即使這條道路伴隨着審判,也不減它的美好。

當然,審判是必要的,否則如何能擊敗這世界的「法老」呢?我們曾因自己的愚昧受苦、曾在沙漠追求永遠無法尋得的東西,如今充滿慈愛和恩典的神要把我們從奴役釋放出來!

也許我們只有經歷過不順從帶來的絕望以後,才能感受拯救的喜樂。拯救之所以有意義,正因為它與奴役形成鮮明對比。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6月

我必歡喜施恩與他們,要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將他們栽於此地。

(耶32:41)

sûś(歡喜、展現喜悅)在摩西五經出現4次:其中3次是神為以色列民遵守祂的律法而歡喜並祝福他們,一次是為以色列的不順服而歡喜施行毀滅。(申28:63、30:9)

sûś與祝福和審判有關。耶和華因祝福順服的人而歡樂,因為祂是樂於施恩,渴望提供保護和供應的神。對接受祂指示並按祂喜悅的方式生活的人,祂的行動充滿善意。

然而,神也樂意懲罰不順從者。我們原以為當神不得不施行審判時,祂會感到悲傷。事實並非如此!耶和華因審判感到喜悅,因為祂知道審判將引導迷失的人回歸正道,使迷路的人回到父親的家。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6月

我必歡喜施恩與他們,要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將他們栽於此地。

(耶32:41)

摩西在申命記28:63和30:9使用śûś(喜悅)這個字,提醒以色列人要順從神的律法。他3次強調耶和華因以色列人的順從而喜悅祝福他們,但也明言若他們悖逆,神將因懲罰他們而喜悅。śûś表達神樂意賜福義人,同時也堅決懲戒惡人。然而,當以色列人悔改歸向神時,「耶和華必再śûś(喜悅)你……像從前śûś你列祖一樣。」(申30:9)

你曾因神的懲罰而認識自己的軟弱嗎?我有。我深刻體會有時明知故犯偏離神的話,神會以慈愛的懲戒喚我回頭。神為我的懲罰而喜悅,因為祂知道這樣的懲罰能引起我的注意,讓我從錯誤的路上回轉。

當我理解神的懲罰出於慈父的愛,我便在其中找到了śûś的真意。我像那位浪子,雖一度迷失,但正是在低谷中清醒,重新踏上回家的路。我體驗到śûś的另一面,看到神不曾放棄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糾正我,直到我回歸祂的愛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6月

耶和華按着我的公義報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

(詩18:20)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罪像種子深植於心,時不時操控我們的行為,讓人難以達到「公義」的標準。我們明知道該努力邁向義行,卻總是受到罪性牽引,再次跌入挫敗之中,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公義屬於神,凡人無法達到。」

但大衛卻說,神按祂的「公義」(tsidqi,意指「屬於我的公義」)來報答他。大衛並非道德無瑕,他犯過通姦、謀殺和違背律法的事。即使如此,他依然能說:「我謹守了耶和華的道,努力跟隨他的道路,神按着我的公義報答我。」這給了我們盼望:若大衛能這樣說,我們也可以。

我們需要認識幾個真理。首先,無論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罪,神始終以恩典待我們。其次,感恩是改變的第一步,但只有感恩還不夠,我們需要堅持遵行神的道。最後,神看重我們為改變付出努力,並因此嘉獎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6月

耶和華按着我的公義報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

(詩18:20)

當大衛說:「耶和華按着我的公義報答我」時,他並不是自稱完美無瑕,而是表明自己選擇謹守遵行神的道,謹慎地遠離罪惡,保持與神親近。

我們長久受罪性的驅使行事,現在需要有意識地放下那些壞習慣,即使這意味着暫時找不到其他滿足情感需求的方法。

雖然我們的行為往往受情感驅動,但並非壞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感。我們感受的痛苦與哀傷,也能引領我們經歷希望與喜樂。我們應善用這些深刻而真實的情感,使它們成為親近神的橋梁,因為這正是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6月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箴29:18)

hazon(異象)可指「啟示、默示、預言或神諭」。透過聖經我們擁有言語的承諾,也許這還不夠。畢竟,言語不等同真切感受。我們無法僅憑言語或理性思考,來滿足內心渴望的真正體驗。我們需要觸動感官和情感的真實經歷和親密關係。言語只能給我們教義,我們需要的是實際的「親吻」。

我們以為「異象」只是關於預言。基於這種理解,可能會認為我們缺少的是先知的聲音,或對預言的清晰理解。然而,「異象」不僅是對先知或其信息的描述,也不單是預言,而是關乎任何形式的感知或知覺。異象可以是我們生活中任何形式的啟示和體驗,它是我們感受到神臨在的重要方式。

是的,我們需要言語的承諾,但與內心的惡念鬥爭中,這些承諾也只是更多的言語而已。我們經常用理性和言語來自我安慰,但這些只能暫時緩解內心的焦慮,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只有真實經歷神的擁抱、安慰和輕吻,才能釋放內心深處的渴望和不安。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6月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箴29:18)

章伯斯在《竭誠為主》中寫道:「當我們失去對神的異象時,生活便會變得魯莽且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拋棄禱告,不再依賴神的指引,而是倚靠自己的力量。若我們只靠自己,不讓神參與,就等同走在墮落的道路上,表明我們已失去了異象。」

這段話深刻揭示:當我們無法感受對神的敬畏,就不再以祂為中心生活。赫舍爾則認為:敬畏神是我們首先需要的感官體驗。當我們真實感受神的威嚴,內心的恐懼和羞辱會被神的榮耀擊倒。我們不再只是用理性認識神,而是在神的臨在中,親身經歷到祂的愛與力量。

或許我們之所以未能完全信靠神,是因為尚未體驗到那種震撼心靈的神聖時刻。「主啊,若我向祢靠近一步,祢會張開雙臂迎接我嗎?」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一種想要的更親密關係,渴望感受神真實臨在的渴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6月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箴29:18)

para(放肆)是一個有趣的詞,它一方面的意思是「領導、帶領」,即像領袖般行事,另一方面,它也表示「放手、放鬆、放任」,即不受約束地行動。如果在這個詞後加上「aleph」,便成了「法老」(Pharaoh),那位視自己如神、為所欲為的統治者。

我無法成為一個道德和靈性上的「好」人,並不是因為缺少神的話語(默示)。我需要的話語,其實都已記載在聖經。我之所以會para,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逐漸失去敬畏耶和華的心。少了這份敬畏,我的世界就不受約束,我彷彿成了「小法老」,每天只關注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當我們不再看見或經歷獨一真神耶和華的威嚴,就會如同「小法老」般自我中心,把自己當作神,漸漸偏離了與神的親密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6月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箴29:18)

‘eser帶有「幸福、福氣」的意涵,常用作感嘆詞。舊約這詞出現42次,主要形容遵守律法、在神的平安中生活的人。

現今世界告訴我們,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就是幸福。然而,智慧的所羅門卻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來自於遵守神的律法。法老(和所有像他的人)並不真正幸福,他們的「自由」實際上是自我奴役,與真正的幸福相距甚遠。

章伯斯說:「我們捨棄了天國的行為準則,卻建立了一個屬世的王國,最終發現自己被欲望束縛。這種自由只是自我的奴役。世上沒有任何軍隊能夠擊敗這種慣性。」

唯有當我們決意遵守神的誡命,才能找到幸福。我們的視野應該超越今生,包含神的旨意和異象,並在每一天的選擇中體現出來。若缺乏這種視野和經歷,我們便難以抗拒那些短暫的情感誘惑,無法追求更高的益處。我們會放棄屬天的引導,追逐世俗的自由,最終陷入自我囚禁的牢籠之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6月

有許多人議論我說:「他得不着神的幫助。」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

(詩3:2-3a)

「許多人」說神不會幫助我們,到底這些聲音從何而來?其實,那是我們內心罪的聲音。我們告訴自己:「神不會幫助我。」理智上或許知道神若願意,是能幫助我們的,但罪的聲音卻在低語:「你不值得被救。為什麼神會拯救你這個拒絕祂、把自己關起來的人呢?」

大衛在那些無法入眠的夜晚,應該也經歷過這樣的掙扎。拔示巴的陰影仍在、烏利亞的墳墓未散,他或許偽裝一切正常,卻被深夜的噩夢纏身,內心早已失去平安。沉重的罪咎感,讓大衛離神越來越遠,使他疑惑:神還會張開雙臂接納他嗎?

拿單先知的到來,揭露大衛的恥辱和罪孽,使他無法再偽裝。大衛崩潰了!他知道,唯一的出路就是認罪、悔改、接受懲罰和賠償,才能重新面對神。

當我們有勇氣承認無力勝過罪惡,願意面對罪帶來的痛苦,不再合理化內心的罪惡之聲,便能與大衛一同宣告:「主啊,祢是我四圍的盾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6月

有許多人議論我說:「他得不着神的幫助。」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

(詩3:2-3a)

大衛犯罪後深陷罪惡感,他哭喊、流淚、痛苦,但神的聲音無法壓過他對拔示巴的欲望,和對失去名譽的渴望。他強裝家庭一切正常,在罪中苦苦尋找出路。

罪是內心深處的一部分,反映了我們過去所有的失望、被拒絕和失敗,這些痛苦的經歷積累成為罪。我們透過生活各種事物掩蓋罪帶來的痛苦,逃避面對內心真正的感受。

這意味着癒合的過程會伴隨着疼痛。沒有任何麻醉劑能減輕懺悔的痛苦。多年來,我們依賴「藥丸」來逃避這種疼痛,但唯一的療法是停止逃避,勇敢面對痛苦。事實上,任何試圖避免面對累積痛苦的行為,都將阻礙我們的康復。

當大衛選擇直面罪帶來的深切痛苦時,他就經歷神的幫助,最終得以擺脫罪的捆綁。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6月

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他就從他的聖山上應允我。

(詩3:3-4)

我們知道盾牌是一種盔甲,用來保護持有者。但大衛說這盾牌在他四圍,和我們心目中想的盾牌不一樣。大衛使用的詞magen(盾牌,防衛衣)源自希伯來語的ganan(保衛),其詞根是gan或ganna(園子)。大衛心中想的不是一塊金屬,而是環繞他的一道牆或樹籬,一個保護的園子。

gan eden(伊甸園)就是這樣的地方。當我們感受神同在時,就置身於祂的保護園子。我們被神放置在這安全牆內,環繞着神所賜予的一切。我可以在園中自由漫步,因為我知道這裡的一切都符合神的旨意,並且是對我有益的,甚至包括那棵樹。

在這個園子裡,我們無需懼怕,因為這是造物主的地方,由祂親自看顧。我們在園中的職責是照料和管理,做好管家的本分,但我們並非這保護之地的創造者,耶和華神才是。祂的magen,祂的ganna,將我包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6月

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他就從他的聖山上應允我。

(詩3:3-4)

kavad(榮耀)的含意豐富,涵蓋了富足、尊榮、光輝、尊貴等等,表達某種重要、有分量或有價值的狀態。

大衛在此宣告:「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他在神的園子裡,感受到安全的庇護,明白耶和華賦予他重要身分,是要彰顯神的威嚴。

或許你曾經注意到,有些本該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卻沒有實現;又或者你察覺到本應屬於你的,卻一直未曾實現。你是否像雅各一樣,在神的圍繞保護下,卻不知道神就在這裡?

當你終於看到了神的ganan(保衛),並停下來思考,這就是生活在gan(園中)的真正意義。耶和華四圍保護我們,是為了讓我們kavad祂,而祂也同樣kavad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6月

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他就從他的聖山上應允我。

(詩3:3-4)

大衛求告神,神就anah(應允),這個動詞的意思是「回答、回應」,同時帶有大聲喊叫的意味。而大衛的qara(求告)同樣是呼喊和哭泣的激動表現。

當我們如此呼喊時,你認為神會不回應嗎?我不這麼認為。我更相信神已經回答了,但我們沒有聽見。也許神的答案與我們的期望不一致,因此我們錯過了。

大衛意識到自己受到神的保護,因此他知道神已經回應他大聲的呼求。大衛的了解不是抽象的「靈裡感受」,或是回憶某段喜愛經文時的溫暖感覺,而是他實際看到自己的情況發生變化,神的無形之手正在人間運行。大衛的眼睛看到別人未曾注意的東西,因此他確信神早已回應。

然而,我們常常因為專注於內心的混亂,忽略了神的回應。當我們願意留意審視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神早已動工。這些神在我們生命中工作的證據,顯明了神大聲地回應我們的呼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6月

我躺下睡覺,我着,耶和華都保佑我。

(詩3:5)

heqitsoti(我醒了)源自動詞 yaqats,不只是指一覺醒來,還包含活過來、恢復活力和經歷神的同在。詩篇121:3-4應許:「……不打盹也不睡覺。」表明神絕不會昏昏欲睡,祂時刻警醒保護我們。

人難免因生活艱辛而精疲力竭和疲憊,有時甚至陷入渾渾噩噩之中。但耶和華不會。祂不需要被喚醒,祂永遠守望。即便我們跌倒,祂仍在身旁。祂的慈愛永不落空,祂的看顧從不間斷。祂信實、可靠、值得信賴,始終如一。因此,我們無需獨自面對一切。

「我醒了」本身就是神的恩賜。祂賜予我們新的一天,讓我們遵行祂的旨意,欣賞祂的創造,並改變自己的生命。我們還活着!每次醒來,都是重新經歷神同在的機會。

我們該如何感恩這份寶貴的禮物呢?就是每一天榮耀祂,以祂的方式度過每個日子。讓我們珍惜每個清晨,以感恩的心迎接新的一天,活出神期待的樣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6月

因為話語增多,虛空也增多,這對人有什么益處呢?

(傳6:11,新譯本)

hebel是一種比喻,指「無價值、消逝無蹤的東西」,也有「白費」的意思。在現代社會,儘管我們擁有大量資訊,卻往往對真正重要的事情一無所知,這正是hebel的體現,所追求的一切最終都是徒勞的。

我們常認為,積累越多關於神和聖經的知識,就越能帶來內心的平安。然而,這很可能是來自惡者的詭計,使我們誤以為只要多知道,就能掌控和預測一切。

繁忙的街道上,我注意到廢棄的汽水罐和塑料袋旁盛開的紫色小花,每朵都讓人驚嘆神的精心設計,卻也不禁思考,我們常隨意丟棄垃圾,似乎完全不在乎破壞美麗的大自然。

隨着文明的進步,我們對神創造的驚嘆之心逐漸減少。我們使用宗教詞彙如同便宜的塑料容器,只是簡單地轉移思想,最終只增添了虛空。是時候我們重拾對神創造的驚嘆之情,這才是有價值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