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蘇門答臘
她的美麗與哀愁

1-30
赤道線上,一座島嶼靜靜地橫臥——蘇門答臘。她的美麗令人深深着迷,也令人心生妒忌。出生在歐亞地震帶的她,註定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命運。
蘇門答臘西部,巴里散山脈巍峨聳立,如同島嶼的脊梁,藏匿着豐富的礦產資源。火山噴發留下的礦物質,如滋養生命的乳汁,使土壤充滿生機。相比之下,東部寬闊的地貌別有風情——河流如巨匠的雕刀,巧手雕琢出沼澤與湖泊迷人的景致。儘管東部的土地看似貧瘠,其經濟價值卻絲毫不減,盛產棕櫚油與石油,支撐着印尼全國近3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
蘇門答臘自古因黃金資源而聞名,16世紀吸引了無數葡萄牙探險家前來尋金。島上曾興起強大的室利佛逝王國,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和重要的香料貿易樞紐,更與中國建立密切的外交和貿易關係。
茂密的熱帶雨林是蘇門答臘最壯麗的風景,紅毛猩猩、老虎、貘在此自由馳騁。然而,印尼政府的貪腐陋習和肆意的森林開發,迅速吞噬這片原始生態。即便是所謂的「保護區」,也難逃毀滅的厄運。作為歐亞板塊的西緣,地震如伺機待發的兇猛野獸。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10公尺高的海嘯吞沒一切,8萬條生命頃刻間消逝,在亞齊省和北蘇門答臘省留下一道難以癒合的創傷。
52種語言在蘇門答臘島上百花齊放。這些語言源自不同族群,卻又文化相近,均屬南島語系。東部主要使用馬來語,南部和中部通行楠榜語和米南佳保語,北部山區流傳巴塔克語,最北部沿海地區則以亞齊語為主。
從印度教、佛教到伊斯蘭教,每一種信仰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如今,伊斯蘭教已成為蘇門答臘島上的主流,但六大宗教註和諧共存,見證着印尼的包容與多元。
註:伊斯蘭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