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海灣六國 下輯

The Gulf States Part 2

現代一千零一夜

1月1-28 作者 李以諾、Isa、戴書琳、潔明、Foglia 專題文 TEETH

藏於以賽亞書的中東和平大道

到那日,必有一條從埃及通到亞述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到埃及,埃及人也要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到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和亞述一起成為地上列國的祝福。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我的子民埃及,我手的工程亞述,我的產業以色列,都是有福的!」(賽19:23-25)

新中東大道

2023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第78屆會議上,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用了一支紅筆,在「新中東」地圖上畫出一條線。他說,這條紅線象徵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以及周邊國家的祝福,它不只拆除了彼此的隔閡,還建立一條和平、興旺的大道(走廊),從亞洲連接阿聯酋(UAE)、沙特阿拉伯、約旦,通達以色列,再到歐洲。

仔細看這張地圖,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巴林、約旦、埃及、蘇丹等,都塗上綠色,卻沒有標示西岸、東耶路撒冷或加薩。地圖一曝光,便遭抨擊為「以色列合法消滅了巴勒斯坦地區」,並痴心妄想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2020年,以色列推動「亞伯拉罕協議」(The Abraham Accords),3年下來非常順利,與4個阿拉伯國家達成和平協定。2023年9月,沙特阿拉伯也受到積極的遊說,簽署協議只待水到渠成。作為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沙特阿拉伯一旦接受以色列,象徵整個阿拉伯聯盟,將沒人再願意為巴勒斯坦出頭,即使有國家發聲,影響也是小之又小。

不到一個月——10月7日,以色列南部雷姆(Re'im)舉行「迷幻電音節」,當三千多人沉迷狂歡,哈瑪斯武裝分子毫無預警偷襲,不只造成數百人傷亡,還有數十人被擄。這場突襲,打垮了以色列過去的平順,當初夢想的「新中東」和平興旺大道,也瞬間崩塌,破壞程度還隨着以巴衝突不斷,讓人相信不再有修復的可能。

以賽亞書的大道

以賽亞書19章有一條大道(希伯來文Mesilah,高架路),說到亞述人進到埃及,也使埃及人進入亞述,暢行無阻。然而,以賽亞時代的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一點都不平靜,他們還彼此不合。當時,亞述不斷入侵,迫使以色列向北拉攏亞蘭,猶大則想與埃及結盟,對抗亞述。結果,這些計謀都落空,北國於主前722年遭亞述消滅,不只亡國,10個支派還從此消失。

從這段歷史來看,以賽亞書19章的大道,「以色列必與埃及和亞述一起成為地上列國的祝福」,根本是天方夜譚。

時至今日,亞述、埃及、以色列皆是仇敵,即使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建好「新中東」大道,四面拉攏關係,但辛苦努力一下子便隨哈瑪斯偷襲而瓦解,以巴衝突捲起的驚濤駭浪,更是打擊全球。以色列想靠自己爭取生存,打天下,但四面楚歌,掙扎痛苦可見一斑。

然而,我們相信,上帝對這一切的衝突有不同的看法。以賽亞書19章宣告一個強國(人為)的謀略將被敗壞,神要懲罰埃及,但當埃及人哀求耶和華,他就回轉醫治拯救。「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在那日,埃及人必認識耶和華,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賽19:21)。這顯示,極為抗拒上帝的國家/族群,終有一日回心轉意(雖然人數很少)。當他們「到那日」回轉——不認識神的埃及人,跟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以色列便與埃及、亞述,成為列國的祝福。

我們不知道「到那日」是哪一天,但持着以賽亞19:24的應許,我們對中東局勢、衝突,甚至猶太人、阿拉伯人(穆民)歸主,有了新的看法!

宣教士眼中的大道

在中東地區服事的宣教士G與J,認為以賽亞書19章的大道,既是具體又是屬靈的大道。最近她們在中東海灣國家走禱,察覺中東連接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相當完善,可謂四通八達,而阿拉伯世界的大門也正敞開。

「目前中東國家積極建設,開放門戶,歡迎外國人進入工作、投資、旅遊,譬如沙特阿拉伯兩個大型的工程:NEOM、Red Sea Project,便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加入。教育方面,沙特阿拉伯規定,公立和私立中小學的學生必須學習中文,中文教學者可以把握機會申請,前往執教。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地麥地那,現在也開放給非穆斯林及外國人參觀,我們可以前往認識。」

G與J認為,對中東地區有負擔的弟兄姐妹,應該趁着良機,好好禱告和尋求上帝的心意。「中東局勢變化快速,我們不知道這些門幾時關上。」

近年,中東地區靈風吹拂,穆民信主常有所聞。對此現象,G補充說:「當大量的穆民歸主愛主,會帶來猶太人的嫉妒,末了以色列全家得救。」這也印證了以賽亞書19章大道的預言。

在以色列服事多年的邁克.卡蘭(Michael Kerem, Derech Avraham事工負責人,Isaiah 19 Highway運動的成員之一),數年前受訪時,按「以賽亞書19章的大道」的解釋,簡潔分析了中東局勢及福音的需要。他說,這個大道是一個盼望,顯示上帝對以色列、外邦人以及萬國萬民的應許、心意和祝福。「對於中東,我們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看起。一戰前450年,中東是鄂圖曼帝國,他們以哈里發(穆斯林的領導者)自居。一戰結束,奧圖曼帝國瓦解,在「塞克斯-皮科特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下,領土被劃成現今新的中東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國界有很多不按族群居住區域劃分。」

卡蘭說的塞克斯-皮科特協議,一直是阿拉伯人心中的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外交官——英國人馬克.賽克斯和法國人弗朗索瓦.皮科特,用鉛筆就將中東劃分出不同種族和宗教社區的國家。一個世紀過去,中東承受了該協議的後果,今日成了世界上最動盪地區之一。中東許多阿拉伯人也將中東暴力、恐怖事件,如巴勒斯坦的土地問題、伊拉克伊斯蘭國的崛起等,歸咎於此協議。

卡蘭特別指出舊日的亞述,就涵蓋了今日的數個中東國家,而當中有一個被遺忘的無國家族群——庫爾德人(The Kurds),人數超過3,500萬,散居在中東數個國家。「庫爾德人是瑪代人的後裔,聖經多次提到他們,他們也在先知預言的上帝救贖計畫中,幫助復興以色列。」卡蘭提到猶太人第二次被擄,就在瑪代波斯的古列王允許下,回歸故土,應驗了以賽亞書44:28、45:1的記載。

「即使歷史、考古、人種、科學方面有各種討論,但庫爾德人相信自己是瑪代的後裔,他們今天處在的伊拉克(北部)、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地區,就是古代亞述所在。」

亞伯拉罕後裔的和解

成群的駱駝必遮蓋你的地,米甸和以法的小駱駝要蓋滿你的國境;示巴的人都必帶着黃金和乳香來到,並且宣揚讚美耶和華的話。基達的羊群都必聚集到你那裡,尼拜約的公羊要供你使用;牠們必獻在我的祭壇上,成為蒙悅納的祭品。我要榮耀我榮耀的殿。(賽60:6-7)

以賽亞書充滿驚人的預言,還包括第60章,提到米甸和以法、示巴、基達、尼拜約。米甸、以法、示巴是基土拉為亞伯拉罕生的子孫(創25:2-4),後裔是阿拉伯各族,而小駱駝更是阿拉伯、西亞獨有的單峰駱駝。基達、尼拜約,則是夏甲為亞伯拉罕生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創25:13),他們「到那日」要帶着禮物朝聖,與神的百姓一同敬拜神。

回望中東,一些地區充滿暴力戰亂,族群衝突,產生龐大的難民潮。另一些地區,因石油而暴富,人們過着窮奢極侈的生活。至於以色列,人民當中有各個派別,猶太世俗派不相信祖宗的上帝,很多人接受無神論,或世俗主義、人道主義,甚至相信其他宗教(佛教、印度教、新紀元運動、神祕主義等等),交神拜鬼。他們不相信上帝保護以色列,他們認為以色列復國,是猶太人自己的努力結果。

但是,當我們讀了以賽亞書,看到上帝的應許,願我們以另一個視角——上帝的視角,積極為中東、以色列禱告。我們願聖靈大大運行,讓這個地區的人快快與我們同享主恩,在主內成為一家人,阿們!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月1日

以巴衝突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如何打破仇恨循環

1月29-31 專題文 Joan

從古至今,衝突不僅從未缺席,它還成為人類社會的主旋律。某些衝突並非從當代開始,而是代代相傳,深植於各民族的集體記憶。人們發現,自己像是被捲入一連串的歷史漩渦——昨日的受害者,成為今日的加害者;今日的加害者,又淪為明日的受害者——這種弔詭的循環,揭示了邪惡最隱晦的一面:它不光是造成直接的傷害,還創造一個無人清白的世界。當我們深入探究這個現象時,罪惡與清白的界線變得越發模糊。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座結構複雜的迷宮,充斥着千般萬樣的憎恨、欺騙,操控與殘忍,相互交織,不斷滋長。正如使徒保羅對人性的精準描繪:「人人」都在罪惡之下,「沒有一個」例外。

神原本完美的創造中,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同時也與他人保持美好的連結。人與人的差異不是隔閡,而是互補;不是威脅,而是彼此豐富。然而,罪進入世界後,它在我們的生命中掌權作王,悄然侵蝕了我們的自我認同,使我們習慣性地築起堡壘,鞏固自己的群體利益,排斥與我們不同的他者。這種排斥現象,在現實中以不同面貌表現——政治參與演變成不可調和的意識形態之爭;公共領域失去對話空間,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敵意和不容異議的言論。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綿延一世紀的以巴衝突等區域性爭端,無不體現「非我族類」的區分。

神學家沃弗註指出,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加害者和受害者都需要悔改。加害者應為其施加的暴力和造成的屈辱悔改,而受害者需要悔改的是,他們經常模仿加害者的行為,把自己塑造成昔日敵人的模樣。受害者今日若不努力消除仇恨,他們將會變成明日的加害者,自我蒙蔽,用曾經受過的傷害,替自己的罪行開脫。要求受害者悔改的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極為不公平,但沃弗強調,悔改保護受害者免於重蹈覆轍,或將加害者非人化。只有悔改,我們才能在現有世界中創造出屬神的新世界,使舊有的秩序得以改變。

耶穌基督挪出空間,擁抱與神敵對的人類,祂在十字架上所展現的捨己之愛,是我們克服仇恨的典範。神不僅認同受害者的苦痛,也為所有加害者預備了救恩。當我們與那位擁抱他者的基督相連時,人們可以得着擁抱的力量,超越我們與他們、受害者與加害者、正義與邪惡的二元對立。

基督的愛重新形塑了我們的身分,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能夠擁抱,甚至寬恕我們的敵人,從而打破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仇恨循環。神的介入擴展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從對方的角度來理解他人,對自己和他人有全新的認識。

正是因為有最終的審判,我們才能在屬世生活中,拒絕以暴制暴,並相信未來某一天,救贖會使我們釋懷記憶中的傷痛。到了終末,忘記受過的苦難將要比牢記於心更好,因為健全好過破碎、愛的交通勝過排斥與距離、和睦強過不和,就像約瑟給兒子起名叫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創41:51)。

註:沃弗著,《擁抱神學》,2007,新北市:校園書房。


讀路加福音23:1-48

  1. 請再一次默想耶穌基督對你的救贖之愛。

  2. 耶穌基督的救贖之愛持續重塑你的身分認同,使你有能力擁抱他人嗎?花一段時間思考,記錄下來,並向神獻上感謝的禱告。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月29日

禱告飛越萬重山

阿拉伯宣教士故事:瑞瑪 · 古德 1

011月

《無人能關之門》的作者瑞瑪 · 古德宣教士,分享早年她踏上中東宣教時,觀察到向穆斯林宣教的歷史是令人沮喪的。過去的宣教先鋒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阿拉伯世界經年累月地工作,甚至獻上一生年歲,卻少有果效。全球從事宣教的教會對穆斯林知之甚少,宣教士們缺乏配搭同工,甚至代禱者也寥寥無幾。

然而到了90年代,隨着「10/40之窗」概念的提出,以及「波斯灣戰爭」引發新聞話題,全球教會的目光聚焦到阿拉伯的廣大未得之民。基督徒開始為穆斯林禱告,主的僕人們開始想方設法,嘗試在嚴格禁止宣教活動的穆斯林國度裡,成為合法居民。

瑞瑪說:「我們深信,在阿拉伯發生的這些戲劇性轉變,就是全球教會為穆斯林與宣教士代禱的結果。」

註:北緯10度至40度之間是多數未得之民聚集之地,人口多為穆斯林、印度教徒或佛教徒,鮮有聽聞福音的機會。

本文節錄自瑞瑪•古德《無人能關之門》(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

代禱文

天父,祢何等愛世上每個族群,萬民都是祢所創造的孩子,阿拉伯人雖然還未認得祢,但祢從沒忘記他們,在每個世代仍感動呼召無數基督徒,為阿拉伯人民的靈魂得救,獻上劬勞的禱告與服事的行動。願祢那從不放棄也不會失敗的愛,感動弟兄姊妹不斷發出讚美與禱告,讓這些禱告飛越千山萬水與各種險阻,柔軟阿拉伯人的心田,又差派工人來撒種耕耘。求祢澆灌渴慕的靈,澆透地的犁溝,使每個人聽見主的叩門就快跑跟從他。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從寸土難爭到無人能關

阿拉伯宣教士故事:瑞瑪 · 古德 2

021月

瑞瑪 · 古德深信全球基督徒為穆斯林禱告,帶來中東戲劇性的福音突破。她們一家初到中東小鎮,當地人在宗教警察的提醒下,十分防備瑞瑪一家。一天,鄰居車子無法發動的小事,卻讓社區宣教之門開啟了。瑞瑪的丈夫麥可幫助鄰居發動了車子,無計可施的圍觀人群皆報以讚賞。自此,鄰居們盛情邀約麥可到家裡喝咖啡。阿拉伯人重視家庭領域,這代表了瑞瑪一家被接納。

瑞瑪雖時常擔心冒犯對方的文化,但他們笨拙的舉動悄悄打開鄰居的心門,成為鄰居關心幫助的對象。他們教會瑞瑪煮好喝的阿拉伯咖啡、做傳統阿拉伯菜、戴頭巾不會滑落的方式,也傳授麥可在市場討價還價和應付各種社交狀況的技巧,麥可則成為社區的修車顧問。

上帝在最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動工,18個月的相處後,瑞瑪已跟每個鄰居至少分享過一次福音,還成立討論聖經與古蘭經的社區婦女聚會。

瑞瑪說,誰能想到這些事會發生在如此封閉的國家呢?

本文編寫自瑞瑪•古德《無人能關之門》(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

代禱文

天父,誰能知道祢奇妙的作為與智慧呢?祈求祢在今後的每一天,也為阿拉伯世界的宣教士與基督徒開啟福音的門、牽起奇妙的友誼線;祢所開的門無人能關,祢至高的權柄與能力無人能阻擋。我們祈求祢使用神兒女每個恩賜、才華、性情、言語祝福阿拉伯子民,使他們從基督徒的生活中看見恩主美善的真光。我們呼求莊稼的主預備更多宣教士,領受莫大的信心與勇氣,在阿拉伯的未得群體中開拓道路。願普世教會與弟兄姐妹成為宣教士支持與禱告守望的後盾。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人生走馬燈,你想起誰?

阿拉伯穆斯林歸主故事

031月

尤素夫從小就努力嘗試走在「正途」上,認真參與清真寺禮拜、背誦古蘭經禱文。但是,17歲的他,經歷種種挫敗與失望的青春,毒品與幫派都填不了內在的空虛。他扭開藥瓶準備輕生時,往事有如走馬燈浮現,毫無來由地他想起遠在美國已逝的爺爺。

兒時回憶中,他坐在爺爺膝上,電視正播放鮭魚在湍急水中逆流不屈的畫面,爺爺說:「你看,基督徒就像那些鮭魚,永遠逆流而上,對抗世界潮流。他們經歷重重困難,卻生命力旺盛。」

尤素夫內心深被觸動,心想:反正我都不想活了,向爺爺信的那位上帝禱告看看又何妨?他對神說:「如果耶穌能幫助我,我就不自殺。」還下了通牒:「限時明天結束之前。」

尤素夫早上醒來時,受爺爺影響而信主的叔叔恰巧來探望他。尤素夫跟着叔叔信主後,家裡掀起千重浪,但他仍選擇像祖父與叔叔一樣,在世界洪濤中逆流而行,用大部分時間服事穆斯林、偷偷協助運送聖經,並在網路上向阿拉伯年輕人見證福音。

本文編寫自《無懼逼迫的跟隨者》(台灣前線差會出版)

代禱文

天父,每個神與人相遇的故事,是何等奇妙珍貴。祈求祢在阿拉伯穆斯林身邊安排基督徒,縱然只是短暫的生命交會,也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溫暖的印記。願祢使用一切人事物,吸引阿拉伯穆斯林思想耶穌、親近耶穌,並勇敢地尋求耶穌。我們為所有選擇「逆流而上」、承受社會壓力的阿拉伯基督徒禱告,求祢加倍堅固他們,讓他們在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這盼望必不讓他們失望,因為祢已藉着賜給他們的聖靈,將豐沛的愛澆灌在他們心裡。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共享式禮拜中心

卡塔爾的教堂城

041月

在卡塔爾,向穆斯林傳福音是刑事犯罪,可判處1~7年監禁。然而,為了照顧龐大外籍移工的信仰需要,政府批准在郊區興建「梅賽米爾教堂城」(Mesaymir)與「英國聖公會中心」(Anglican Centre)建築群,供基督教各宗派團體租賃,舉行崇拜、洗禮、婚禮與追思,各自用獨特的教會禮儀和語言敬拜上帝。

目前,卡塔爾有8個教派滿足合法註冊條件,獲得官方認可,有天主教、英國聖公會、希臘東正教、敘利亞東正教、科普特教會、黎巴嫩馬龍派、菲律賓福音派和印度基督教。未獲認可的小教派,在政府默許下仍可在合法教會的遮蓋下崇拜。

外國人在上述建築群內享有敬拜自由,但卡塔爾公民不得參與,例如在梅賽米爾的入口,保安會檢視人們的身分證件。卡塔爾的本國歸主者通常不會涉足外籍基督徒的場所,並小心隱藏自己的信仰。

一些卡塔爾的神職人員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把握機會前往工業區關懷尚未信主的外籍移工。世足賽期間,海灣聖經公會也積極向移工與遊客們分發聖經。

註:以伊斯蘭教義為基礎的卡塔爾法律,只認可與亞伯拉罕有關的3個「一神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其他例如印度教、佛教等團體則沒有合法註冊、修建敬拜空間的權利。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着卡塔爾的外國基督徒得以有肢體團契、敬拜祢的空間,向祢獻上讚美,願他們在沙漠中對祢的敬拜讚美,如馨香的祭冉冉升起,晝夜不止息。願這些被祢所充滿的行動聖所,不論走到哪裡生活工作,都成為神在人間的帳幕,使人看見上主榮耀的大光已經臨到,恢復與祢的關係。求主讓所有中東本地百姓也快快有敬拜祢的自由,嘗到主恩的滋味。願聖靈持續在海灣國家的領袖心中動工,使他們敬畏主名,厚待主的子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延燒8個月的油井大火

科威特的波灣戰爭傷痕

051月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與科威特還是盟友,科威特甚至義氣相挺地借出140億美元給伊拉克充實軍需。無奈兩伊戰爭結束後,元氣大傷的伊拉克背負巨額債務,只好拉下面子請求科威特免除債務。孰料昔日盟友一口拒絕伊拉克的請求,讓伊拉克時任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惱羞成怒。

國土面積只有半個台灣的科威特,卻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產國。急需用錢的伊拉克於是提升戰略格局,不再追求豁免債務,而是決定吞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海珊揮軍,只花了6天就攻占科威特。

聯合國在美國主導下,組成聲勢浩大的42國聯軍,迫使伊拉克撤軍。只不過,伊拉克撤退之時,一口氣將科威特境內七百多口油井點燃,濃濃黑煙讓科威特陷入永夜。

30年過去,儘管科威特已恢復昔日榮景,但這場戰爭已徹底破壞區域和平。有些科威特人仍記得亡國的傷痛,也對美國的轟炸、戰爭期間棄國逃亡的人感到不滿。

代禱文

天父,祢是信實永不改變的神,在祢沒有轉動的影兒。無論是多麼強大的勢力,都只是終必枯干的草,唯有祢是我們永遠的倚靠。我們為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仇恨獻上禱告,求主弭平人民的傷口、修復慘遭憤怒破壞的土地。主啊,但願祢的和平降臨、聖靈如雨澆灌旱地,讓過去的國仇家恨被主愛取代,兩個國家的人民在祢的懷抱裡找到安慰與平安。父啊,我們也為飽受戰火消耗的伊拉克禱告,求祢幫助他們在愛中轉化與恢復,不再成為激進分子的溫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保守中誕生的平權

科威特婦女不再沉默

061月

伊斯蘭社會的婦女權益持續進步。科威特憲法宣布男女享有平等權利、女性在2005年爭取到選舉權、2009年首位女性國會議員當選。但法規和伊斯蘭教法仍存有衝突,例如宗教人士反對女性擔任法官,原因並非否定女性能力,而是《聖訓》並未賦予女性對他人的監護裁決權。政府直至2020年才許可女法官任職。

保守的中東國度,女性仍會遭遇性騷擾。中東時尚部落客曾訴說女性需要有正當且受保護的申訴管道,激發了科威特年輕女醫生薛瑪創立了「不再沉默」(Lan Asket)IG帳號,提供匿名抒發空間,被譽為科威特的#MeToo 。此外,女性常是榮譽殺人(Honor Killing)的受害者,兇手只會被輕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款,很多科威特女性希望修法獲得保護。

不過,別用西方女權視角看待中東婦女運動。這些戴頭巾、遵循古蘭經規定的科威特婦女,發聲爭取「平權」,是希望在宗教框架下享有人權,並非要脫離伊斯蘭文化,學習西方價值觀。

註:#MeToo運動是由社群媒體廣泛傳播的國際性運動,旨在揭露和反對性騷擾和性侵犯,聲援受害者。

代禱文

天父,我們感謝祢帶領科威特逐漸重視女性權益。願祢保守科威特政府,賜給領袖如祢一般願意聆聽的雙耳,正視女性遭遇的社會挑戰與需求。我們懇求祢安慰那些受傷與活在暴力陰影下的女性,願主時時的同在和幫助,成為她們的依靠和力量,醫治她們受創的身心。我們祈求祢使用科威特的基督徒,在穆斯林朋友面臨衝突和困境時,成為和平使者、安慰者與行動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安全自由地敬拜

科威特基督徒

071月

海灣國家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但巴林和科威特允許本地基督徒擁有與穆斯林同等的公民身分。科威特目前大約有25萬名基督徒,幾乎全是外籍人士,科威特本地基督徒不超過300人。

科威特有9間不同宗派的教會,美國改革宗教會建立的「國家福音派教會」(National Evangelical Church)是科威特最大的新教教會,每週多達88個不同語言的會眾在此聚會。這些教會都是由早期宣教士建立,但政府從不干涉教會,科威特穆斯林也不會騷擾基督徒。科威特基督徒與穆斯林一樣,享有小學到大學的受教權,科威特憲法和法律毫無區別地對待穆斯林和基督徒,兩者皆享有同樣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然而,科威特1981年的國籍法,禁止非穆斯林歸化為科威特公民,因此本地基督徒若與外籍基督徒結婚,幾乎都會選擇離開科威特,這也是科威特基督徒人數一直無法成長的原因。雖然基督徒有自由敬拜的權利,但向穆斯林傳福音則是大忌。

代禱文

天父,感謝祢讓基督徒在科威特這個伊斯蘭國家,自由、公開地敬拜祢。我們更為那300名科威特本地基督徒讚美祢,因為他們是祢種下的福音種子,是祢所栽培的子民,而且祢也親自保守他們,讓他們安全地在這個國家成長、安心地讓信仰扎根。求主保守在科威特服事的牧者和信徒,持續成為祢愛的見證人。求祢的靈臨到這片土地,讓更多人來認識並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願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和睦同居,成為中東國家的美好見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染血黃金集散地

杜拜黃金市場

081月

非洲開採的黃金,超過一半來自小型礦區或手工採礦者,這種礦坑不會有安全設施,獨立作業的礦工必須將部分開採所得上繳,才能爬出礦坑;為了掠奪黃金,武裝分子會襲擊礦區,也會在黃金交易路線設下埋伏,任何人命傷亡只不過是「必要的成本」。

非法奪得的黃金將以各種神奇方式運到非洲境外,而杜拜則是主要目的地。非政府組織「瑞士國際開發署」(Swissaid)的報告發現,2022年共有435噸黃金透過走私離開非洲,其中405噸黃金流入阿聯酋。由於阿聯酋的監管鬆散,因此這些以人命換來的黃金輕易取得合法認證,在貿易市場上華麗轉身,成為人人稱羡的高貴象徵。整個產業鏈的銷售所得,又會反過來成為非洲武裝衝突、暴力活動的資金來源。開採、運輸、售後利潤,每一步都給黃金漆上一層血色,是為「血金」。

阿聯酋不產黃金,但黃金卻是阿聯酋繼石油之後的第二大出口商品。被稱為「黃金之城」的杜拜,富麗堂皇的冠冕下有多少人的嘆息,只有上帝知道。

代禱文

天父,祢為受冤屈的人伸冤,祢也與受苦的人同受苦。阿聯酋的自由貿易成了血金的遮掩,成為無數犯罪組織的發財路,我們求祢幫助阿聯酋政府加速修正黃金貿易條例,讓黃金市場不再成為洗錢的搖籃,求神阻斷惡人的道路!主啊,我們也求祢安慰非洲許多無故遭害的家庭,讓這些家庭走出窮困與失去親人的傷痛,因為祢有憐憫的心腸,求祢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照亮坐在黑暗死蔭裡的人,把他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床鋪族

杜拜的外邦貧民

091月

人們說杜拜富得流油,或應該說是流油而富。高聳入雲的巨塔、繁華絢麗的城市、巨商名流爭破頭要進住的棕櫚島,除了「奢華」,沒有其他形容詞配得上杜拜。

為了維持城市的繁榮,阿聯酋的大城杜拜不斷啟動大型建設,加上需要維持城市日常亮麗面貌,種種勞力工作自然就由外籍移工承擔。根據杜拜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阿聯酋超過八成人口是外籍移工,這些人主要來自南亞、非洲和其它發展中國家。母國貧困和政治不穩定是移工遠涉阿聯酋的主要原因,但剋扣工資、高生活費、沒收護照和侵權剝削等案件,卻讓移工喘不過氣。

為了不讓移工影響市容,政府將他們集中到遊客看不見的區域。許多移工只租得起一個床鋪,甚至有些地方人多床少,有人被迫睡在地板上。移工每月薪資約為300~800美元;一房公寓月租則從800美元起跳。一名來自加納的移工表示:「我來自加納東部一個小鎮,我家鄉所住的地方雖然比不上加納首都,但也比這裡好!」

代禱文

天父,背井離鄉來到杜拜的人,只是為了讓遠處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現實讓他們如同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求主看顧杜拜的移工,他們的薪水往往難以負擔海灣地區的高生活成本,求父神賜給阿聯酋政府一顆憐憫的心,體恤移工的需要,着手改善移工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每天辛勞後有好好喘息的空間。也求神改變仲介公司的心態,不把移工視為搖錢樹,而是彼此造就的夥伴,因為他們都需要彼此!移工特別需要與雇主有良好的溝通橋梁,求神為他們建造這座橋。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石油大國也跟石油說再見

阿聯酋全力拚綠能

101月

當氣候暖化已成事實,減碳也就勢在必行。石油儲備量排行世界第七的阿聯酋,已經為後石油時代做準備,舉全國之力發展綠能與干淨能源。阿聯酋至今已有兩座海灣國家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園區,而且首都阿布達比在2023年已靠着太陽能和核能,滿足超過80%的總用電量。

阿聯酋也是海灣國家首個擁有核電廠的國家,其巴拉卡核電站已有部分機組投入商業運作。這座核電廠是阿聯酋能源多樣化的關鍵,預計將為全國提供25%電力。一旦全面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為阿聯酋減少相當於480萬輛汽車的碳排放。

綠氫更是阿聯酋及其他海灣國家的發展重心,是取代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品。綠氫是指使用風能、太陽能或水力設施,從水中萃取氫氣,整個過程只會產生水蒸氣,不會排出溫室氣體,非常適合工業用途。

阿聯酋於2023年11月主辦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會的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在閉幕時達成重要協議,共同表達這是世界走向終結化石燃料的起點。

代禱文

天父,為各國領袖在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共識感謝祢,我們實在太需要實質的改變,減少傷害地球!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全球的生活、影響我們的後代,更危害許多活在脆弱國家的未得之民!求主幫助各國加快腳步,制定合適有效的減碳計畫。主啊,求祢幫助我們重拾管家的職分,賜我們管家的智慧,讓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各盡其分地為此貢獻。父啊,求祢讓這個世界更多得到祢的修復,願祢創造的世界再次彰顯祢的榮耀!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不公才是社會矛盾根源

巴林的教派對立

111月

巴林六成人民屬於什葉派,但最有權勢的人,卻是只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18世紀起,來自沙特的遜尼派「阿勒哈利法」(Al Khalifas)家族,就一直統治着巴林,且以「區別對待」的方法鞏固統治。巴林什葉派人民發現,遜尼派無論是在就業、住房、社會地位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多優勢。什葉派甚至被禁止擔任重要的政治和軍事職務,也不能參軍。國家安全部隊及軍警的空缺,則由巴基斯坦、約旦和也門同屬遜尼派的移民填補。

乍看之下,教派差異似乎是社會衝突的原因,實則不公平及人權問題才是根源。2011年,巴林經濟衰退,加上阿拉伯之春浪潮湧至,壓抑許久的民怨終於爆發。超過10萬人聚集在首都的珍珠塔廣場,要求政治改革、賦予什葉派平等權利和地位。

面對人民的不滿,巴林政府選擇以武力回應,造成三百多人受傷,4人死亡。社會衝突越演越烈,最後在海合會的支持下,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派遣1,500名軍警進駐巴林,才平息了這場動亂。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巴林的百姓和政府向祢禱告。求主安慰在過去十多年因為示威而受傷、被捕的人,尤其是遭到不公平對待而沮喪失望的什葉派人民。主啊,願祢幫助政府和人民找到溝通管道,同心為巴林的未來努力。求主賜巴林政府願意聆聽人民的耳,賜他們謙卑的心,看見人民的需要和心聲,做出有益的改革。父啊,願祢的愛臨到每一個巴林人的心,讓他們在逼迫中被祢摸着,他們的心要被祢醫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囚犯絕食抗議,衝突再起?

巴林社會衝突再起?

121月

十多年前的人民示威,在巴林政府武力壓制下草草結束,過去象徵國家團結的珍珠塔廣場,因為成了示威者的聚集地而遭政府拆毀。當年的訴求並沒有實現,社會的傷口真的癒合了嗎?

2011年抗議示威後,巴林政府對付什葉派和異議分子的手段,變得更加強硬。2023年8月,賈烏(Jau)監獄超過800名囚犯在監獄內絕食抗議。囚犯們表示在獄中受官員每天23小時禁閉、不得就醫等不人道對待。這座監獄內,大約有四成囚犯屬於政治犯,他們參與2011年的示威而被逮捕。

監獄內的抗議,意外地蔓延到監獄外,許多抗議者湧上街頭,要求釋放政治犯,也為全國受壓迫的什葉派民眾爭取平等。這場抗議運動是阿拉伯之春以來的首次遊行,再次顯明人民的不滿並未獲得解決,只因鎮壓而暫時沉默。

絕食運動最終在政府承諾改善監獄環境後解散,不過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政府「先妥協再打擊」的慣用套路,又會不會是下一次衝突的前兆?

代禱文

天父,祢是公義的,祢喜愛公義,正直人必得見祢的面。求祢親自引領巴林社會中的正直人,讓他們不失去希望,並為受屈的人們伸冤。願巴林人看見滿足公義與慈愛的主,而追求屬祢的義路;祢公平公義的國度必成為他們不動搖的盼望。求主讓巴林人在困難時刻,看見祢的慈愛與恩典與他們同在。我們為巴林政府和領袖祈禱,願他們行公義,好憐憫,順服祢所賜的感動,為受到壓迫和傷害的社會帶來喜樂與和平,並與人民修復關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姐姐妹妹站起來

巴林青年瘋創業

131月

巴林是波斯灣最早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家,也最早耗盡油氣,因此早早就為「後石油經濟」做準備。巴林政府努力發展金融業和旅遊業,吸引許多金融業者到首都麥納馬設點,甚至開放販售酒精飲料及紅燈區。巴林與沙特間的跨海大橋,讓一些阿拉伯人暫時拋開教條束縛,小酌幾杯。行走在巴林街頭,會讓人忘記這裡是伊斯蘭世界。

巴林國土面積大約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但經濟文化同樣非常有活力。其他海灣國家都雇用外籍人士為國家企業效力,唯獨巴林開放外資進駐,讓巴林人民得以接觸世界各地的企業。巴林政府建立了協助人民創業的組織,給國內的年輕創業家提供資訊與財務等協助。

巴林開放的經濟文化也改變了社會觀念,越來越多巴林女性以興趣為職業,不依賴男性而選擇獨立創業。研究顯示,七成巴林年輕人對創業有興趣,這數據比其他海灣國家高出兩倍多。大部分巴林女性享有極大自主權,她們也重視家庭和傳統觀念,但這是她們自己選擇的價值觀,而非社會強加的重擔。

代禱文

天父,這片土地屬於祢,資源也屬於祢,求祢繼續幫助巴林人民在祢的恩典和保護下,持續往永續的方向發展。主啊,求祢幫助勇於前行的巴林女性及青年,讓他們尋找創業方向的時候,得到祢的引導,不只找到對國家未來有益的事業,也因為跟世界各地的企業接觸,而有機會找到祢。主啊,願祢為巴林注入更多智慧,讓全體國人發展經濟時,願意轉離不討祢喜悅的產業,也不迷失於金錢,而看見祢是生命至寶。願巴林的領袖以公義治理國家,有管理的智慧。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喧囂中東裡的一片靜土

阿曼,中立模範生

141月

「阿曼」,阿拉伯語裡表示「寧靜」。雖然中東與寧靜似乎扯不上關係,但阿曼卻名符其實。從海灣戰爭、敘利亞內戰、ISIS、也門內戰、阿拉伯之春,一直到最近的以巴衝突,整個中東似乎離不開「戰亂」。但在這片充滿緊張氣氛的地區,阿曼彷彿是置身事外的一片綠洲,70年代以來,始終在各種國家爭端,甚至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中保持中立。無論是反恐還是宗教自由,阿曼都是海灣國家的模範生。

這一切或許要歸功於阿曼人民主要信奉的伊斯蘭伊巴德派。伊巴德派既不屬於遜尼派,也不屬於什葉派。伊巴德派的教義更加溫和與寬容,因此也讓阿曼人民更能超脫於中東地區的複雜矛盾。(見1月20日)

前蘇丹卡布斯(1940-2020年)長達50年的開明領導,努力建造君主立憲制國家,也讓國民享受諸多福利與自由;對外則堅持「溫和、中立、不結盟、全方位」的政策,不往任何勢力靠攏。因此無論中東地區如何動盪,阿曼始終在寧靜中和諧穩定地發展。

代禱文

天父,感謝祢奇妙帶領,讓這個常常出現戰亂的地區,竟然有一個和平、寧靜的小綠洲。求主繼續保守阿曼的和平,遠離戰爭暴力,讓世界各地看到這裡的安詳和諧,就羡慕他們,並生出想要效法的心。感謝祢賜阿曼人民一顆溫和智慧的心,使他們超脫教派之間的矛盾。求主在他們追求和平的路上,看見祢是那和平的君王,在祢有真正的平安,是遠遠超越這個世界所能給予的平安!求主幫助阿曼成為中東的和平之子,調停這個區域的糾紛,願中東也得享「寧靜」。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致敬寬容

阿曼的宗教包容

151月

踏進馬斯喀特的「教堂」前,你會從停車場的車水馬龍中,感受到背後的活力。教堂內的不同廳房,同時揚起各種語言和敬拜曲風。這座替代教堂功能的禮拜中心,由阿曼的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徒共用,各時段租用的宗派單位不同,臉孔也相當國際化,印度與菲律賓移工占多數。新趨勢是埃塞俄比亞東正教移工的增加。

阿曼與阿聯酋,是最具信仰包容的海灣國家,近年「宗教寬容」被塑造為國民價值觀。經濟開放和外國移工到來,是海灣放寬宗教政策的主因,但阿曼尤為特別,因着阿曼伊巴德派包容的神學調性,人民和非穆斯林之間,早有悠久的寬容歷史。

19世紀末阿曼最知名的法學家努爾丁,主張與阿曼境內的基督徒、猶太人和其他非穆斯林和平共處,提供更多保護。非穆斯林有權實踐自己的信仰教義、享有公平審判權、可以和伊巴德派信徒同住一個社區,不被排擠。

然而,這種宗教包容的前提是,不妨礙他人信仰(不涉及讓本國穆斯林改教的底線)。

代禱文

天父,我們讚美祢,在阿拉伯半島上,能有一群基督徒保有信仰,將敬拜讚美獻給祢。或許這些被派遣到海灣工作的基督徒,更是被祢揀選和差遣至此的福音種子,使阿拉伯人有機會與基督徒生活在一起,看見基督徒所敬拜的主,以及主所賜的平安、喜樂與盼望。祈求祢繼續保守阿曼宗教寬容的氛圍,幫助基督徒移工們如同聖經中乃縵將軍的小使女、職場的但以理,彰顯祢的榮耀,使人敬畏又真又活的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不能說的愛

阿曼的醫療事工

161月

海灣地區的基督教歷史,就像那些曾經沿貿易線建立的老修道院,深埋在沙海之中,無人記起。至於近代的阿曼人,旁觀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奪,自然對基督教沒有好感。列強們也未在海灣建立教會。

隨着阿拉伯使命團到來,情況有了轉變。兩位受老師激勵的美國改革宗神學生,前往被忽略的阿拉伯半島宣教,他們面對無法「宣講」福音的土地,轉向動員美國人以醫療服務阿拉伯人,在伊拉克、巴林、科威特、阿曼建立醫院。他們的代禱信和著作,成為西方教會了解伊斯蘭世界的窗口,以及禱告和學術資料的來源。院內建立的教會,讓遠從各地騎駱駝而來的阿拉伯人,有機會聽見讚美上帝的歌聲。如今,科威特與巴林的福音派教會,就建立在這些宣教士醫院的土地上。

2014年,一名與阿拉伯使命團有聯繫的美國學生,穿越內陸受傷後,附近村民得知紛紛前往探望,有些人甚至高興得哭了,他們想起家人被治癒的故事。基督徒的善意,還存留在一些阿曼人的心間。

代禱文

天父,謝謝祢帶領宣教士來到阿拉伯半島耕耘,透過一段段平凡日常的相處,讓一些阿拉伯人心間,積存了對基督徒的善意和接納。這份鬆軟心土、預備道路的工作,仍需要有人持續下去,而祢是那位差遣人的主,曾感動保羅回應了馬其頓呼聲,也感動文中的神學生回應阿拉伯的呼召,我們懇求祢感動普世教會更多弟兄姐妹,回應祢的呼召,在每個世代承接宣教的棒子,以各樣的專業和才能服事阿曼人,啟發他們的屬靈生命,使人看見基督裡豐盛的生命與盼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引動海灣發展的人們

海灣阿拉伯人 Gulf Arabs

171月

阿拉伯半島東部因人們卓越的航海技術,自古就發展出豐富的城市和文明。相較於其他沙漠游牧民族,海灣阿拉伯人更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特殊的海灣文化圈(Khaleeji)。

海灣阿拉伯人使用海灣阿拉伯方言,擁有獨特的音樂、食物和服飾。他們的米飯混合濃郁的香料與肉類,並以優格作為醬料。因地緣關係,還擁有豐富的海鮮料理,但貝類是伊斯蘭飲食的禁忌,少見於食材中。此外,海灣人也酷愛咖啡、椰棗,並嗜甜點如命。

石油開採大幅提升了海灣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平。產油的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6個國家,結盟組成了「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旨在共榮區域發展,成為中東功能最強大且最穩定的區域組織。龐大的資金流動和新興城市建設,使海灣地區成為阿拉伯文化、商業、設計、建築、藝術和學術界的中心,海灣人民也成為阿拉伯世界中極有影響力的群體。

代禱文

天父,祢使貧瘠之地流出奶與蜜,賜給人們世世代代的祝福,也讓原本被世界忽視的海灣阿拉伯民族,受到世界的矚目。父啊,求祢打開普世教會的眼睛,看見海灣阿拉伯人靈性的需要,激勵全球基督徒為海灣人民的救恩熱切禱告,願祢興起並裝備專業的穆斯林宣教工人,並感動有負擔的弟兄姊妹前往服事他們。求祢澆灌並轉化這片福音荒地,使基督的福音在此生根發芽、茁壯。願真理的靈充滿這片土地,透過海灣人民的影響力,將榮耀祢的見證傳遍萬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以熱情好客為榮

海灣貝都因人 Gulf Bedouins

181月

貝都因人的字面意義是「沙漠居民」(Badawiyin),今日則指延續血統與傳統價值的沙漠民族後裔。貝都因人的先祖大約在4千年前馴化了駱駝,駱駝就此成為沙漠文明中的關鍵牲畜。由於阿聯酋大部分的土地較為肥沃,多數在阿聯酋的貝都因人以農耕維生。近代因石油經濟發達,許多海灣貝都因人移居城市,生活有極大轉變,但哪怕是住豪宅、開超跑的貝都因人,仍舊熱愛且持守他們的傳統價值。

貝都因人有著名的榮譽準則,「Muruwah」是男子氣概,意味在苦難中的忍耐力、戰鬥與對敵人復仇的勇氣等。「Saraf」是指男性需保護家庭、婦女和部落的責任。「Ird」是女性的守貞準則。「Diyafa」為好客,不論貧富都應慷慨接待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會為任何旅客提供茶水、食物和休息的地方,並將接待客旅視為榮幸。「Hamasa」為勇敢,需要有承受疼痛的能力。

直到今日,貝都因人的司法系統仍以這幾項榮譽準則為基礎,阿拉伯國家的法學家也會將貝都因人的習俗視為判斷的先例。

代禱文

天父,我們欣賞貝都因人勇敢、慷慨、照顧弱勢的美好傳統,但願這些價值觀為他們與周遭族群帶來祝福。然而,堅持傳統文化與信仰,也成為貝都因人不容易信主的挑戰,我們懇求祢眷顧在貝都因人當中的宣教事工,幫助福音使者靈巧如蛇、馴良如鴿,找到合適的策略與切點,幫助貝都因人理解福音、引發生命共鳴。求祢保護那些為數不多的貝都因基督徒,賜給他們智慧和力量,使他們屬靈生命長大成熟,在家庭和社群中成為美好的見證,彰顯祢的愛與真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只想找回初心

沙特的瓦哈比派 Wahhabi in Saudi Arabia

191月

從阿富汗的塔利班到賓拉登的基地組織,都與瓦哈比派有關係,甚至有人認為瓦哈比派在某些宗教運動中,助長了激進的極端主義。瓦哈比派將自己當作伊斯蘭唯一正統教導,對教義的詮釋毫無討論餘地,並要求其它派別遵循,否則一律視為異端。

瓦哈比派其實是一種伊斯蘭復古主義,由穆罕默德‧阿布德‧瓦哈布(Mohammed bin Abd al-Wahhab)創立。18世紀,同樣信奉伊斯蘭的鄂圖曼帝國統治阿拉伯半島,可是在瓦哈布的眼中,各地穆斯林的信仰混入許多雜質:埃及和鄂圖曼貴族沉迷於煙草和印度大麻,人們熱衷於到聖墓朝聖祈福,甚至連穆罕默德的誕辰也成為人們歡慶的節日。瓦哈布致力推動改革,力求將伊斯蘭世界恢復到穆罕默德時期的聖城麥迪那。

不受歡迎的瓦哈布流亡到迪里亞(Diriya)時,遇到最重要的盟友——穆罕默德 · 沙烏德(Mohammed bin Saud)。沙烏德將瓦哈布的思想抬高成官方教派,瓦哈布則以宗教師的身分,承認沙烏德家族的政治與軍事地位。

代禱文

天父,瓦哈布看不慣信仰參雜,發起改革運動。求主幫助許多與瓦哈布同樣追求的人,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有更深的省思,辨別所信是否為真,並尋見真理的主。求主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有渴慕真理的心,與付諸行動的能力,摒棄偏離主道的行為。主啊,求祢幫助走向極端的人悔改,知道暴力無法改變人心,唯有愛才能融化一切。願從主耶穌基督而來的愛,滲透每一個瓦哈比派的心,破除極端主義的影響,使和平成為每個人看重的珍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伊斯蘭溫和派代表

阿曼的伊巴德派 The Ibadis of Oman

201月

伊巴德派是伊斯蘭世界第三大教派,信徒大多集中在阿曼。伊巴德派以其溫和與包容的宗教傳統著稱,但也因為不爭辯的性格,讓其他教派及非穆斯林難以理解他們的信仰細節。

伊巴德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最大區別,在於「誰有資格成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

遜尼派:認為哈里發(「繼承人」之意)必須來自穆罕默德的部族——古萊氏,因此首4位哈里發都是合法繼承人。

什葉派:認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族成員,才有資格成為全體穆斯林的領袖,因此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才是正統繼承人(因為他是穆罕默德的表弟兼女婿),前3任哈里發則是篡位者。

伊巴德派:認為出生和血統都不是必然條件,惟有透過眾穆斯林領袖遴選者,才能成為全體穆斯林的領導人,而首4位哈里發皆符合此資格。

伊巴德派反對武裝叛亂和政治暗殺,願意與其他穆斯林和諧共存。宗教方面,伊巴德派拒絕按字面意思,理解對神的擬人化描述,否認在今生或來世看到神的可能。

代禱文

天父,瓦哈布看不慣信仰參雜,發起改革運動。求主幫助許多與瓦哈布同樣追求的人,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有更深的省思,辨別所信是否為真,並尋見真理的主。求主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有渴慕真理的心,與付諸行動的能力,摒棄偏離主道的行為。主啊,求祢幫助走向極端的人悔改,知道暴力無法改變人心,唯有愛才能融化一切。願從主耶穌基督而來的愛,滲透每一個瓦哈比派的心,破除極端主義的影響,使和平成為每個人看重的珍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市集的乳香店

乳香的故鄉

沙哈里人 Shahari People

211月

夏季季風吹拂過印度洋,溫暖的水氣浸潤了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土地,雲層駐留在平原和山脈的南坡,讓海岸邊長滿了椰子樹、香蕉樹。美麗的白色沙灘、充滿綠意的平原,阿曼的佐法爾(Dhofar)是阿拉伯半島獨一無二的美地。水氣滯留在綠意盎然的南方,佐法爾北側山脈則呈現干燥的氣候,但也正是極度干燥的空氣,成就了最高品質的野生乳香。佐爾法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乳香產地,自古便形成阿拉伯半島的一個國際化城市,這就是沙哈里人的故鄉。

沙哈里人使用的謝赫里語,也稱為杰巴利語,屬於亞非語系的一支。「謝赫里語聽起來像音樂。」多次旅經阿曼的英國旅行家保羅 · 阿蘭德如此形容:「當人們說話時,就像在朗讀一首詩。」

1970年,賽義德 · 本 · 泰穆爾蘇丹嚴格限制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時代終於結束,阿拉伯語隨着國民教育的普及,逐漸取代各部族的獨特語言,年輕的沙哈里人幾乎無法流利使用謝赫里語。這美麗的古老方言,即將隨着沙哈里的長者一同逝去。

代禱文

天父,不論是綠意盎然的南方綠地,還是干燥卻盛產乳香的山脈,我們看到佐法爾全地享受得天獨厚的祝福。願有朝一日,沙哈里人將感恩和敬拜,都歸給造天地的主。乳香燃燒時香氣濃郁,在聖經裡作為獻祭之用,我們盼望有基督的兒女委身於沙哈里人的宣教工作,奉獻的生命發出獨特的基督馨香之氣,吸引沙哈里人歸向主。願沙哈里人成為祢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在佐法爾獻上不止息的禱告香氣。願神的兒女在佐法爾留下許多佳美腳蹤,帶來基督福音與救恩的好消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戰吼的民族

石虎人 Shihuh People

221月

Youtube上一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影片,一上傳即獲得數十萬人的關注。一群身穿傳統白袍的阿拉伯人高舉刀槍,大聲的呼喊,像是隨時要出征的戰士,激烈且兇悍,傳遞阿拉伯民族英勇威武的象徵。

這是來自阿聯酋(也分布於阿曼)的民族——石虎人著名的文化舞蹈。「Nadba」是一種激勵戰士並驚嚇敵人的戰吼,但現在它的使用並不僅限於戰鬥。在婚禮、宴會或招待客人時,石虎人都會祭出「Nadba」,來展現對客人誠摯的歡迎。

石虎人融合了伊朗血統,有些研究則認為他們有葡萄牙人的血統。他們的語言與阿拉伯民族的語言有別,傳統文化與阿聯酋貝都因人相差甚遠。獨特的民族性使他們不接受外族的管轄,自古以來與周邊民族和政權衝突不斷。他們生活在山區,冬季從山上引來泉水灌溉農田,夏季則回歸游牧的型態,以山羊來交換其他的產品,也有一些石虎人在海邊從事潛水撈珍珠的工作。

代禱文

天父,我們容易害怕或忽視了不同于我們的族群或國家,包括遠在阿拉伯半島的鄰舍。然而,祢是普世的主,萬有都本於祢,歸於祢,祈求祢幫助我們對於祢所創造的世界和萬民,有更多理解與愛心,來為石虎人回歸父神的家中禱告。祈求祢在防備外族的石虎人心中動工,揀選合適的福音使者走進石虎人社群,帶來基督的愛、真理與溫暖,建造本地的門徒與領袖,牧養石虎人。願勇敢的石虎人成為效忠萬軍之耶和華的精兵。石虎基督徒的戰吼與禱告,要讓仇敵潰敗逃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以駱駝聞名的民族

邁赫拉人 Mahra People (Mehri)

231月

住在阿拉伯南部,分布在也門、阿曼邊境的邁赫拉人,最出名的莫過於他們牧養的駱駝了。

這些敏捷又頑強的駱駝品種,是阿拉伯游牧民族中最受推崇的騎乘駱駝。北非的法國殖民軍騎兵,曾指定使用他們的駱駝,巡邏撒哈拉沙漠地區。時至今日,北非各地的詩歌、散文、比賽節日,甚至法國汽車製造商雪鐵龍公司,都在頌揚「Mahri」駱駝,雪鐵龍甚至生產了名為「Méhari」的多功能吉普車。

臨海的邁赫拉人漁業也很發達,出口捕獲的烏賊、龍蝦,並捕釣沙丁魚作為飲食,其餘的風干之後,作為駱駝的食物,或壓榨成魚油。偶爾他們會賭運氣,到岸邊採集沖刷上岸的「龍涎香」。這種固態可燃物質,由抹香鯨體內排出,常作為藥材或香水的定香劑,價值不菲。

信仰方面,他們堅信伊斯蘭教,因為穆罕默德曾經親臨他們的祖先之中,留下信件勉勵:「邁赫拉人將不受傷害,並秉持伊斯蘭信仰;凡不信的將受攻擊,凡堅信的必蒙安拉保守。」

代禱文

信仰方面,他們堅信伊斯蘭教,因為穆罕默德曾經親臨他們的祖先之中,留下信件勉勵:「邁赫拉人將不受傷害,並秉持伊斯蘭信仰;凡不信的將受攻擊,凡堅信的必蒙安拉保守。」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不小心丟失公民資格

科威特的比都人 Bidoon People

241月

阿拉伯語中,比都(Bidoon)是「沒有」的意思,在科威特指稱沒有國民身分的族群。

國民登記政策始於科威特獨立的1961年,但主要進行於中心地帶,尤其是科威特城周圍。政府沒有自動將城市外圍部落納入國民登記,也沒有告知部落民族公民身分的重要,當時比都人的部落認為沒有必要申請公民身分,因為直到1990年,比都人即使沒有公民身分,也享有同等權利。

比都人原本可以自由暢行阿拉伯大地,但此情此景只待成追憶。海灣戰爭以後,科威特嚴守邊境、清查國民戶口,所有國人必須提供祖上三代居住科威特的證據,才獲身分證。

原本是科威特一員的比都人,因為沒有身分證明,突然成了無國籍的「非法居民」。據統計,科威特境內約有10萬名比都人。海灣戰爭之後,政府對待比都人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甚至指控他們「通敵」。淪為黑戶後,比都人連合法工作都難找,雇主可以隨意降低比都人薪資,連基本工資也只是其他外國人的三分之一。

代禱文

天父,比都人沒有家、沒有國籍,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我們求祢眷顧這群什麼都「沒有」的人。主啊,萬有都是祢的,連科威特的富饒也是祢賜的,比都人的苦楚祢看見,當他們面臨不公義的對待時,求祢伸出大能的手幫助、扶持他們。比都人因為沒有國民身分,連帶也被剝奪了醫療、教育等公民福利,在富裕的科威特成了貧窮人士。但是父啊,求祢成為他們的神,因為即便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要有祢,也就豐富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創造「波斯灣繁榮」的印度人

海灣地區的喀拉拉邦移工 Kerala Gulf Diaspora

251月

1970年代,印度喀拉拉邦的大規模移民,成了開創波斯灣繁榮的功臣。2014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印度喀拉拉邦散居海外的236萬僑民中,90%的人在中東工作,不僅為人力稀缺的海灣國家帶來足量的勞動力,更為故鄉與家人帶來豐厚收入。

回顧家鄉喀拉拉邦的極高失業率,移工說,並非人民沒有接受教育,反倒是高比例受過教育的人,無法找到符合學歷的工作而失業,只好透過家人近乎傾家蕩產的資助,獲得前往海灣國家工作的簽證,等順利在當地安身,再將薪水匯回家鄉。

喀拉拉邦發展研究中心的伊魯達雅 · 拉贊教授說:「海灣國家為喀拉拉邦近10%的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高失業率和貧窮將使喀拉拉邦成為恐怖主義和社會緊張局勢的溫床。」海灣國家不僅為喀拉拉邦移工提供遠超過家鄉水平的工資,減緩了喀拉拉邦的社會動盪,這群年輕移工也因為較好的收入,社會地位水漲船高,成為鄉親眼中的「金龜婿」。

代禱文

天父,求祢看顧這些年輕移工的生命,辛勞的工作雖帶給他們比家鄉更好的收入,但沒有歸屬感的生命,讓他們的心靈容易感到困惑與不安定。他們需要金錢之外的更多關懷,求祢讓喀拉拉邦移工們有機會聽聞基督的福音,找到來自祢的道路、真理與新生命。也求祢看顧在阿拉伯世界的福音工人,保守他們平安順利地將福音帶給本地人與移工。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閃亮的阿聯酋是賺錢首選

海灣地區的尼泊爾移工 Nepalese Migrant Workers

261月

他們用汗水勾勒出城市的天際線,將沙漠變成壯麗的都市。遠望,那些摩天大樓宛如曼哈頓的影子。

尼泊爾加德滿都機場,每天有候機人龍前往中東打工,他們的臉龐寫滿迷惘。普雷姆說:「沒人告訴我們中東是什麼樣子,像是天氣有多熱?我會做什麼工作?」

近30年,勞力低廉的尼泊爾與印度移工,成為中東建築業的主力軍。高溫對他們極具殺傷力,尤其動輒40°C的夏天,工人不時得脫下鞋子倒出汗水。有空調的休息室也被稱為殺戮室,常常有人進去小睡就沒再醒過來。加德滿都機場,每天都有三四口移工棺材運回國,其中超過55%是心因性猝死。

2015年尼泊爾強震,男人們想留下來重建家園,但不當外勞哪有錢給妻兒蓋新房子?緊攢着300~500美元月薪的移工,光在2023年就給家鄉匯了110億美元,撐起尼國生產總值27%,成為政府最強搖錢樹。

近年極端氣候災害頻繁,加速男人離家的腳步。普雷姆想和家人待在家鄉,種田養家,「但氣候讓收成變差,我怎能待在家裡呢?」是你,會怎麼選擇呢?

代禱文

天父,尼泊爾人至少在150個國家工作,但母國只與不到一成的國家簽署了雙邊勞工協定,祈求祢幫助尼泊爾與聘雇國建立好的移工管理制度及監督辦法,輸出勞工的同時,保護移工的權益。慈愛的父,願祢看顧每個移工與他們的家庭,他們心靈和生活的需要,唯有祢能滿足。雖然移工常年在家中缺席,但祢的愛不會缺席,要在他們當中施行拯救與保護。我們祈禱,移工在海灣地區能認識帶來福音盼望的基督徒,被他們所追隨的耶穌吸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閃耀與陰影

海灣地區的獅子山移工 Sierra Leonean Migrant Workers

271月

閃耀的東西,總令人着迷,像是在豔陽下閃閃發光的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年輕的艾莎來自西非的獅子山,憧憬到餐廳工作,但仲介收走護照之後,把她送去一戶阿曼家庭當女傭,薪水比承諾的少了300美元。另一位護士迪亞,上飛機前還以為去歐洲的醫院工作,沒想到「轉機點」馬斯喀特就是終點,她每晚只能在雇主家的走廊蜷縮而眠。是什麼讓她們成為閃亮國度裡的一道陰影?

內戰、貪腐,把坐擁鑽石的獅子山,磨耗成一貧如洗的世界十大窮國。管理制度鬆散、文盲普遍,讓人口販子聞風而來。他們樂此不疲地向獅子山人民推銷閃亮夢想,甚至披上美國大使館、海外組織的外皮,出示發亮的勳章,告訴年輕的男孩女孩:你獲得去國外的獎學金或贊助了!碧翠絲就「獲得前往阿曼學習的獎學金」,但等在目的地的,是無休止的勞役。

今天,仍有無數人被帶出獅子山,被留在馬里、毛里塔尼亞和海灣地區,有誰告訴他們真正的世界真光在哪裡呢?

代禱文

天父,尼泊爾人至少在150個國家工作,但母國只與不到一成的國家簽署了雙邊勞工協定,祈求祢幫助尼泊爾與聘雇國建立好的移工管理制度及監督辦法,輸出勞工的同時,保護移工的權益。慈愛的父,願祢看顧每個移工與他們的家庭,他們心靈和生活的需要,唯有祢能滿足。雖然移工常年在家中缺席,但祢的愛不會缺席,要在他們當中施行拯救與保護。我們祈禱,移工在海灣地區能認識帶來福音盼望的基督徒,被他們所追隨的耶穌吸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海灣移民夢

海灣地區的埃及人 Egyptian Diaspora in the Gulf States

281月

「我拿到這個月的薪水了(300美元),我是一個有錢人!」但薩伊德可能不知道他正在蓋的酒店,一晚住宿要價625美元。

「我們下午5點下班,要等到晚上7點才有回宿舍的公車。」移工們筋疲力盡,顛簸到9點才回到遠在荒郊的宿舍,十幾人輪候一間衛浴,隔天早上4點半起床,又是一場混戰。他們不願意告訴家人和朋友,這裡的生活有多艱難。支撐他們的是在家鄉蓋大房子、結婚的夢想,再來是把家搬到開羅,或移民到海灣地區。於是,「再做一年」的想法,讓他們離回家的路越來越遠。薩伊德笑了起來,「我想我會繼續工作,直到石油耗盡。」

埃及本國的人口以驚人速度向前飛奔,1947~1967年,不到30年間,由1,900萬倍增到3,800萬,2006年再度翻倍到7,600萬人。約95%埃及人集中在僅占全國面積5%的狹長尼羅河區域,耕地與工作不足、埃及革命後的政治氣候,成為年輕人出走的強大推力。據統計,光是在2011年革命前,海外埃及人多達650萬,其中三分之一在海灣國家。海灣的埃及人60%在沙特,其次是科威特(22%)。

代禱文

天父,祢眷顧寄居在海灣的埃及人,使他們在祢永恆的國中,找到真正不動搖的可靠保障,看見更美更好的家鄉,以奔赴祢愛子的國度為夢想。移工們每日勞動後,需要充分的休息與睡眠,求祢感動海灣國家,以愛人如己的心,善待為海灣打造舒適生活的人,改善移工的居住和交通品質,改良預防熱傷害的管理措施。我們祝福埃及移工與家鄉的親人,能夠遇見祢,把握神悅納人的時候,快跑跟隨祢。我們也祝福古老的埃及科普特教會,在晦暗動盪的時代,使人看見主的明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從民族狂熱到大屠殺

為猶太人的心理創傷禱告

291月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一片繁榮昌盛,但這光鮮亮麗的表面下,卻潛藏着毀滅的種子。

科技進步、經濟騰飛的同時,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衝突越演越烈,城鄉差距也不斷擴大。各國政治菁英藉由大眾媒體,宣揚民族主義,收編人們的負面情緒,導致歐洲陷入狂熱的民族主義氛圍。社會進化論、優生學、種族清洗等一系列極端思想,在各處如病毒般迅速蔓延。最終,歐洲掉進世界大戰的泥淖裡。

納粹的興起,是整個時代的縮影。戰爭的無意義犧牲,導致人們對傳統政治菁英失去信心。底層民眾期待社會主義革命,中產階級卻對階級清洗心懷恐懼,這種矛盾成為極右翼民粹主義的溫床,讓納粹在德國站穩腳跟。在當時盛行的種族主義、社會進化論的基礎上,反猶情結大幅激化,為日後的大屠殺埋下伏筆。

直至今日,受迫害的歷史仍然糾纏着猶太人。為了回應過去的創傷,以色列奉行全民皆兵,大力發展軍事,深信唯有武裝才能自保。

代禱文

天父,「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深切祈求主的醫治大能臨到全球的猶太人,釋放他們被迫害歷史捆綁的心。我們也深切祈求聖靈感動每一位猶太人,開他們的眼,使他們認出耶穌就是彌賽亞,與神和好,生命得更新。願主的恩典在猶太人身上行奇事,讓他們親嘗被主接待的喜樂滋味,因而有愛人的能力,接待身旁的左鄰右舍,以饒恕回應過去的創傷。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以巴衝突的起源

為以巴的和好禱告

301月

猶太人大屠殺,成為人類道德良知的重擔。二戰結束,西方社會支持猶太人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1948年,以色列國從灰燼中誕生,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新生的以色列經歷多次以阿戰火的洗禮,不僅頑強地存活下來,還迅速茁壯成長。短短幾十年間,她搖身一變,擠身世界軍事強國,不再是當年那個手無寸鐵的弱小之輩。

然而以色列內心的創傷,沒有因為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得到修復。她選擇以強硬手段緩解生存焦慮——在加沙「修築高牆,封鎖邊境」,回應哈瑪斯的恐怖攻擊,限制軍事物資及資金流入,卻使加沙居民陷入困境。她援引歷史權利,主張約旦河西岸是猶太先祖的家園,推行在國際上備受爭議的屯墾政策。

仇恨的種子在以巴兩個民族間發芽,如今,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百年來的冤冤相報,早已分不清誰是侵略者,誰是自衛者,成為難以解開的死結。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以巴的動盪,懷着沉重的心情來到祢面前。懇求主的憐憫看顧百年來的暴力衝突背後,早已被仇恨撕裂的民族關係。願主慈愛的手觸摸深陷衝突中所有受苦的平民;願聖靈堅固那些努力維持國家穩定、重建和平的溫和派政治領袖。主啊,深願祢親自與喪親者同在,撫平他們的傷口,幫助他們走出失去至親的悲痛,有重拾生活的勇氣。主啊,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塊動盪地區的人民,設身處地為他們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方法,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求祢賜我們智慧、洞察力和膽量,指教我們如何行善,去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鄰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再也沒有機會回家

為巴勒斯坦難民/僑民禱告

311月

狹小的巷子淹滿骯髒的雨水,這裡是約旦河西岸的巴拉塔難民營,超過1.5萬巴勒斯坦人住在這片密集的水泥建築群裡。許多家庭三代同堂,擠在狹小的住房空間。哈里瑪與兒孫們就住在某扇門後,她已在難民營居住逾半世紀。

1947年11月,聯合國決議將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分成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引發周邊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原居民的強烈反對。與此同時,猶太武裝團體開始攻奪預定給以色列的阿拉伯村莊。

哈里瑪回憶道:「1948年時我才15歲,村裡來了士兵,要我們豎白旗。聽說附近的代爾亞辛村發生大屠殺,大家嚇得趕緊逃命。」

1947至1949年間發生無數驅逐巴勒斯坦人事件,但像代爾亞辛村的血腥屠殺實屬罕見,影響深遠廣泛。事發當下,猶太事務局雖不認同,卻未能阻止事態惡化。恐懼如野火蔓延,許多巴勒斯坦人倉皇離家。如今,他們散居在世界各角落。代爾亞辛事件成為巴勒斯坦民族創傷記憶的一部分。

註: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非營利機構,成立於1929年,在「猶太人回歸以色列」發揮積極作用。


1947-1949年以巴重要歷史年表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巴勒斯坦託管地分割方案
1948年4月9日: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7個阿拉伯國家參戰)
代禱文

天父,我們承認人類所知所能有限,事情有我們無法單一咎責的複雜性。西方支持猶太人建立國家,但也導致75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然而主啊,我們仰望祢,因為祢是那位叫不可能變為可能,在十字架上成就良善美意的神;祢也是那位從灰塵抬舉窮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的神。願祢成為世界各地巴勒斯坦難民的依靠,供應他們的物質需要,安慰他們受傷的心靈。求主賜給巴勒斯坦人「神兒女」這個新身分,使他們在基督的愛裡找到歸屬,並以新的眼光,看待這段受逼迫的歷史。盼望神賜智慧給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各國外交學者,找到途徑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