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火焰、新月、十字架

1-31 作者
伊朗民族的驕傲

波斯帝國
首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
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波斯君王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居魯士大帝不僅是軍事天才,他留下的「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記載了對被征服民族的寬容政策,被聯合國視為人類第一部人權宣言。居魯士征服巴比倫後,釋放猶太人返鄉,他的名字記錄在聖經的以斯拉記。
薩珊王朝
古代科學與藝術明燈
- 當羅馬帝國分裂、歐洲逐漸步入黑暗時代,薩珊王朝卻成為世界文明的明燈。伊朗西部的貢德沙布爾(Gundeshapur)醫學院,宛如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來自中國、印度、羅馬和希臘的學者,在此交流醫學和科學知識。
- 薩珊王朝的拱頂與圓頂建築技術,至今仍影響著世界建築風格。當你欣賞中東那些美麗的圓頂建築時,別忘了——這一切始於伊朗人的創意!


詩人與星空解讀者
- 費爾多西(Ferdowsi)所寫的《王書》(Shahnameh),是長達5萬行的超級史詩,記錄波斯遠古神話與四千年歷史,是伊朗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後,保存自身文化的精神堡壘。
- 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不僅寫得一手好詩,他發明的曆法比西曆更精確。
醫生與女數學家
- 歐洲中世紀的醫生們,研讀的正是伊朗「醫學王子」伊本˙西那(Avicenna)的《醫學典範》——被歐洲醫學院作為教科書,使用了數百年。
- 已故的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是首位獲得「菲爾茲獎」(號稱數學界諾貝爾)的女性數學家。


伊朗生活篇
各大博主眼中的伊朗
提起伊朗,許多人會想到黑鴉鴉的罩袍、擁有恐怖核武的國度,但是各大部落客旅行伊朗的近距離接觸,徹底顛覆了小編貧瘠的想像力!
裝迷路就被帶回家
伊朗自從被貼上「美國敵人」的標籤後,西方國家都不怎麼和他們玩,伊朗人要出國異常困難,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認識外面世界的好奇心,於是把外國旅人請到家裡來作客,成為他們曲線救球的好辦法!
許多博主對這個「謠言」的體驗是——「真的!問個路就會被邀去家裡喝茶!」「一個月旅行下來,三不五時被帶回家吃飯喝茶。」
嫁給伊朗人的作家琳妮克(Jennifer Klinec),就自曝伊朗婦女教她的妙招:「只管去市集裝作迷路的樣子,自然會有人帶妳回家。」熱情好客的伊朗人,是不是太可愛了呀!
博主交友撇步:伊朗最夯的通訊軟體是Telegram,想跟伊朗人交朋友,快筆記下來。
「地球圖輯隊」:看見不一樣的伊朗
為你讀詩
小編的同事艾莉兒提到的「男友條件」之一,就是要為她讀詩,小編忽然覺得……伊朗人好合適!伊朗媳婦琳妮克說,伊朗國家詩人哈菲茲(Hafez)和菲爾多西(Ferdowsi)的詩句,深入人心,情侶約會散步,會念喜歡的詩篇給對方聽。慶祝波斯新年諾魯茲節(Nowruz)時,伊朗人也會在春日草地上讀《王書》的詩句。完全跌碎我們以為伊朗人只會誦讀古蘭經的想像!

慶祝諾魯茲節的七喜桌(擺放7個開頭是S的物品)
我們曾經是密友
1979年前,伊朗與美國,可不是如今互稱「大撒旦」、「邪惡軸心」的破裂關係。
他們向彼此走近,始於1950年代初期,伊朗試圖掙脫英國公司箝制,推動石油業國有化。英美擔憂伊朗的反抗,將成為其他中東產油國的榜樣,便策畫了軍事政變,扶植親美的禮薩•巴列維國王上台。
美國石油公司得到的獎賞,是伊朗石油40%的控制權。日後,美國追上了英國勢力,和伊朗成為親密的中東盟友。那時,伊朗哼著美國的歌,換上時髦西裝,美式生活在德黑蘭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親密朋友的影子無處不在。
美蘇冷戰棋盤上,伊朗成了美國防堵蘇聯的西亞屏障。美國提供援助和販售軍武,將伊朗打造成區域內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這份友誼的代價,是伊朗人民逐漸厭倦國家命運被外國干預,不滿民生經濟被軍事開支擠壓。
友情的決裂點
經濟與反美情緒,將憤怒的伊朗人推向街頭,引燃了推翻親美政府、改朝換代的「伊朗革命」導火線。
那一年是1979年,世界發生三件大事: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成為聖戰士與美國軍火奔赴支援的戰場;麥加大清真寺,被保守派信徒持槍占領,抗議政府寬容西方與什葉派,促使沙特回到基本教義派的懷抱;伊朗革命的風暴驅走親美國王,讓什葉派教士霍梅尼意外掌握權力方向盤,帶伊朗駛向政教合一。
這一年的多事之秋,牽動深遠。伊朗跟沙特宗教派系對立形同水火,彼此競逐伊斯蘭世界的帶頭大哥地位。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更被深淵隔開——伊朗學生不滿美國庇護巴列維,闖入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挾持五十多名外交官,美國震怒之下,首次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此後,伊朗單飛獨行,美國轉身為阿富汗撐傘。兩個朋友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死結
兩伊戰爭期間(1980-1988),美國支持伊拉克,站到了伊朗的對面。這對昔日舊友在戰場上殺得難分難解,甚至海珊對伊朗動用化學武器,美國的沉默猶如利刃,令伊朗至今難忘。
美國制裁的雙重標準,也讓伊朗難以服氣:美國默許盟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坐擁核武;並為了維護盟友沙特與以色列,而削弱伊朗的區域影響力,使其背負恐怖國家標籤。
數十年來,美國的經濟制裁不斷升級。儘管伊朗曾出現溫和改革派的領袖,盤活了與西方的死結,爭取放寬制裁,但數度終結於美國的強勢總統。2018年,美國突然從伊朗與六大強國的核協議中抽身而去,重新祭出嚴厲制裁,令伊朗石油出口幾近歸零,民生困頓。路透社指出,伊朗隨即在隔年加速核子發展。
觀察日益刁鑽的制裁條件,任教於伊朗馬讚達蘭大學經濟系的札赫拉(Zahra Karim)感嘆:「這不只是懲罰伊朗,而是在懲罰伊朗人民。」
誰能轉圜?
截稿之際,川普再度揮舞制裁大刀,要求伊朗談判,伊朗則冷漠回敬「隨便你」。雙方的情分與信任,早已半分不存。弔詭的是,如今極力遏止伊朗核武的國家,正是當年鼓勵伊朗發展核能計畫的強權;美蘇冷戰中期,五角大廈向巴列維政府出售反應爐並提供燃料。世人眼中的「怪獸」——伊朗和朝鮮,都是冷戰遺物。
各國數十年的外交拉鋸,沒有贏家,只有更深的敵意,無數人被推向戰爭邊緣。
願人們轉而尋求那位奇妙的謀士、真正的君王,在禱告和謙卑中,將關係的死結帶來神面前,尋求轉圜。
伊朗被制裁簡史

用音樂影響世界的小眾基督徒歌手

「離了你,皇冠和財富又算什麼?我不過是空虛國度裡的孤獨君王。」
耶穌使基督徒成為弟兄姊妹、親如家人,大衛牧師遂以此名發行詩歌,他用優美的詞藻重新詮釋聖經真理,搭配清澈純淨的背景音樂,帶領聽眾思考人與天父的關係,值得細品其中深意。
「朋友們不斷提醒我,專注在對的事上——我只需要你。」
科特斯描繪人因罪躲避神,害怕被神拋棄,但神卻是片刻不離。當親近神變得困難,這首歌用詞簡單、旋律抓耳,讓人更容易收聽、忍不住多聽,剛硬的心就逐漸被融化,被神的愛填滿。


「我佇立讚嘆你的創造,聽見你低聲說:看吶,我的慈愛永遠長存。」
適合在夏夜,赤腳踏著草皮靜靜聆聽的歌。奧莉維亞像日記一樣記錄她與神的對話,提醒我們敬拜的本質是親密。觀看大自然,我們會發現神並非遙不可及,他樂意向他的孩子說話。
「我空空地來到世上,眾人皆知。但事實是,沒有你,我才真的一無所有。」
卡斯是基督徒嘻哈歌手,她時常記錄自己如何在社會中實踐真理。在這首「非賣品」中,人人追求金錢、看重表面形象,可是她知道自己應該專注於神,因為人的價值是從神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