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火焰、新月、十字架

8月
1-31
作者 昭儀

伊朗民族的驕傲


波斯帝國

首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

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波斯君王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居魯士大帝不僅是軍事天才,他留下的「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記載了對被征服民族的寬容政策,被聯合國視為人類第一部人權宣言。居魯士征服巴比倫後,釋放猶太人返鄉,他的名字記錄在聖經的以斯拉記。

薩珊王朝

古代科學與藝術明燈

  • 當羅馬帝國分裂、歐洲逐漸步入黑暗時代,薩珊王朝卻成為世界文明的明燈。伊朗西部的貢德沙布爾(Gundeshapur)醫學院,宛如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來自中國、印度、羅馬和希臘的學者,在此交流醫學和科學知識。
  • 薩珊王朝的拱頂與圓頂建築技術,至今仍影響著世界建築風格。當你欣賞中東那些美麗的圓頂建築時,別忘了——這一切始於伊朗人的創意!

詩人與星空解讀者

  • 費爾多西(Ferdowsi)所寫的《王書》(Shahnameh),是長達5萬行的超級史詩,記錄波斯遠古神話與四千年歷史,是伊朗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後,保存自身文化的精神堡壘。
  • 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不僅寫得一手好詩,他發明的曆法比西曆更精確。

醫生與女數學家

  • 歐洲中世紀的醫生們,研讀的正是伊朗「醫學王子」伊本˙西那(Avicenna)的《醫學典範》——被歐洲醫學院作為教科書,使用了數百年。
  • 已故的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是首位獲得「菲爾茲獎」(號稱數學界諾貝爾)的女性數學家。

伊朗生活篇

各大博主眼中的伊朗

提起伊朗,許多人會想到黑鴉鴉的罩袍、擁有恐怖核武的國度,但是各大部落客旅行伊朗的近距離接觸,徹底顛覆了小編貧瘠的想像力!


裝迷路就被帶回家

伊朗人實在太可愛!

伊朗自從被貼上「美國敵人」的標籤後,西方國家都不怎麼和他們玩,伊朗人要出國異常困難,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認識外面世界的好奇心,於是把外國旅人請到家裡來作客,成為他們曲線救球的好辦法!

許多博主對這個「謠言」的體驗是——「真的!問個路就會被邀去家裡喝茶!」「一個月旅行下來,三不五時被帶回家吃飯喝茶。」

嫁給伊朗人的作家琳妮克(Jennifer Klinec),就自曝伊朗婦女教她的妙招:「只管去市集裝作迷路的樣子,自然會有人帶妳回家。」熱情好客的伊朗人,是不是太可愛了呀!

博主交友撇步:伊朗最夯的通訊軟體是Telegram,想跟伊朗人交朋友,快筆記下來。

「地球圖輯隊」:看見不一樣的伊朗
為你讀詩

伊朗人的浪漫基因

小編的同事艾莉兒提到的「男友條件」之一,就是要為她讀詩,小編忽然覺得……伊朗人好合適!伊朗媳婦琳妮克說,伊朗國家詩人哈菲茲(Hafez)和菲爾多西(Ferdowsi)的詩句,深入人心,情侶約會散步,會念喜歡的詩篇給對方聽。慶祝波斯新年諾魯茲節(Nowruz)時,伊朗人也會在春日草地上讀《王書》的詩句。完全跌碎我們以為伊朗人只會誦讀古蘭經的想像!

慶祝諾魯茲節的七喜桌(擺放7個開頭是S的物品)


波斯花園無數

春天野餐一定要的!

看完「說說伊朗」的介紹,小編肚子餓爆了,好想衝到伊朗花園來個野餐,把這些食物都吃個遍。要去伊朗的朋友,請把這些列入必吃清單吧!

馬什哈德炖羊腿 Mahicheh

朝聖路上餵飽無數旅人的經典菜!



番紅花飯 Saffaron Polo

番紅花蕊是昂貴的香料,一朵只有3根花蕊呀!少少幾根就帶來獨特香氣。


炸牛肉餅 Kotlet

伊朗遊子魂牽夢縈的國民美食,野餐好拍檔!

「說說伊朗」:餐桌上的千年波斯詩歌

我們曾經是密友

1979年前,伊朗與美國,可不是如今互稱「大撒旦」、「邪惡軸心」的破裂關係。

他們向彼此走近,始於1950年代初期,伊朗試圖掙脫英國公司箝制,推動石油業國有化。英美擔憂伊朗的反抗,將成為其他中東產油國的榜樣,便策畫了軍事政變,扶植親美的禮薩•巴列維國王上台。

美國石油公司得到的獎賞,是伊朗石油40%的控制權。日後,美國追上了英國勢力,和伊朗成為親密的中東盟友。那時,伊朗哼著美國的歌,換上時髦西裝,美式生活在德黑蘭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親密朋友的影子無處不在。

美蘇冷戰棋盤上,伊朗成了美國防堵蘇聯的西亞屏障。美國提供援助和販售軍武,將伊朗打造成區域內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這份友誼的代價,是伊朗人民逐漸厭倦國家命運被外國干預,不滿民生經濟被軍事開支擠壓。


友情的決裂點

經濟與反美情緒,將憤怒的伊朗人推向街頭,引燃了推翻親美政府、改朝換代的「伊朗革命」導火線。

那一年是1979年,世界發生三件大事: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成為聖戰士與美國軍火奔赴支援的戰場;麥加大清真寺,被保守派信徒持槍占領,抗議政府寬容西方與什葉派,促使沙特回到基本教義派的懷抱;伊朗革命的風暴驅走親美國王,讓什葉派教士霍梅尼意外掌握權力方向盤,帶伊朗駛向政教合一。

這一年的多事之秋,牽動深遠。伊朗跟沙特宗教派系對立形同水火,彼此競逐伊斯蘭世界的帶頭大哥地位。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更被深淵隔開——伊朗學生不滿美國庇護巴列維,闖入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挾持五十多名外交官,美國震怒之下,首次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此後,伊朗單飛獨行,美國轉身為阿富汗撐傘。兩個朋友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死結

兩伊戰爭期間(1980-1988),美國支持伊拉克,站到了伊朗的對面。這對昔日舊友在戰場上殺得難分難解,甚至海珊對伊朗動用化學武器,美國的沉默猶如利刃,令伊朗至今難忘。

美國制裁的雙重標準,也讓伊朗難以服氣:美國默許盟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坐擁核武;並為了維護盟友沙特與以色列,而削弱伊朗的區域影響力,使其背負恐怖國家標籤。

數十年來,美國的經濟制裁不斷升級。儘管伊朗曾出現溫和改革派的領袖,盤活了與西方的死結,爭取放寬制裁,但數度終結於美國的強勢總統。2018年,美國突然從伊朗與六大強國的核協議中抽身而去,重新祭出嚴厲制裁,令伊朗石油出口幾近歸零,民生困頓。路透社指出,伊朗隨即在隔年加速核子發展。

觀察日益刁鑽的制裁條件,任教於伊朗馬讚達蘭大學經濟系的札赫拉(Zahra Karim)感嘆:「這不只是懲罰伊朗,而是在懲罰伊朗人民。」


誰能轉圜?

截稿之際,川普再度揮舞制裁大刀,要求伊朗談判,伊朗則冷漠回敬「隨便你」。雙方的情分與信任,早已半分不存。弔詭的是,如今極力遏止伊朗核武的國家,正是當年鼓勵伊朗發展核能計畫的強權;美蘇冷戰中期,五角大廈向巴列維政府出售反應爐並提供燃料。世人眼中的「怪獸」——伊朗和朝鮮,都是冷戰遺物。

各國數十年的外交拉鋸,沒有贏家,只有更深的敵意,無數人被推向戰爭邊緣。

願人們轉而尋求那位奇妙的謀士、真正的君王,在禱告和謙卑中,將關係的死結帶來神面前,尋求轉圜。


 伊朗被制裁簡史

用音樂影響世界的小眾基督徒歌手


「離了你,皇冠和財富又算什麼?我不過是空虛國度裡的孤獨君王。」

耶穌使基督徒成為弟兄姊妹、親如家人,大衛牧師遂以此名發行詩歌,他用優美的詞藻重新詮釋聖經真理,搭配清澈純淨的背景音樂,帶領聽眾思考人與天父的關係,值得細品其中深意。

「朋友們不斷提醒我,專注在對的事上——我只需要你。」

科特斯描繪人因罪躲避神,害怕被神拋棄,但神卻是片刻不離。當親近神變得困難,這首歌用詞簡單、旋律抓耳,讓人更容易收聽、忍不住多聽,剛硬的心就逐漸被融化,被神的愛填滿。

「我佇立讚嘆你的創造,聽見你低聲說:看吶,我的慈愛永遠長存。」

適合在夏夜,赤腳踏著草皮靜靜聆聽的歌。奧莉維亞像日記一樣記錄她與神的對話,提醒我們敬拜的本質是親密。觀看大自然,我們會發現神並非遙不可及,他樂意向他的孩子說話。

「我空空地來到世上,眾人皆知。但事實是,沒有你,我才真的一無所有。」

卡斯是基督徒嘻哈歌手,她時常記錄自己如何在社會中實踐真理。在這首「非賣品」中,人人追求金錢、看重表面形象,可是她知道自己應該專注於神,因為人的價值是從神而來。

我是穆斯林嗎?

伊朗的伊斯蘭教

018月

自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註1,伊斯蘭教如穿梭針線,將新月圖案縫入伊朗歷史。伊朗官方統計,國內穆斯林人口高達99.4%,其中什葉派占90到95%。然而,「伊朗態度分析與衡量團隊」(GAMAAN)與「伊朗人權中心」(ABC)2020年實施網路匿名普查註2,發現4萬伊朗本地人中,僅有40%認同自己是穆斯林,當中什葉派占32%,這與官方數據相去甚遠。

1979年革命後,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上台,更加確立伊朗在西亞什葉派的代表地位。此後,當局積極打造政教合一,然因手段強硬,引發人民對神權政治感冒,遵循伊斯蘭教的意願也大不如前。伊朗是極少數全面實行伊斯蘭教法的國家,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法律上即被默認為穆斯林,並需註明在身分證上。然而,許多下一代已悄然遠離伊斯蘭教,成為「沒有信仰的穆斯林」,許多人僅是迫於法律、社會壓力,表面上承認穆斯林身分。而檯面下,伊朗年輕世代不斷反思信仰的意義,渴望愛、幸福和歸屬。

註1:西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穆斯林群體進行武力擴張,勢力遍及歐、亞、非。

註2:事先進行市場調查,在各大社群平台有效推廣。網路與匿名兩個方式,給予民眾安全,大幅提升結果可靠性。

代禱文

天父,伊斯蘭教雖深刻影響伊朗歷史,但你那超越時空的愛,早在創世以前就為人們預備。當伊朗穆斯林逐漸對傳統宗教失望、靈性迷失,願他們遇見好見證的基督徒,指引他們認識耶穌基督這條生命之路。懇求聖靈動工,使伊朗政府謙卑,以公義治理國家。願伊斯蘭教不再是伊朗人入學、就業的加分項目,不同信仰的群體都能享有平等的機會。懇求天父,使福音透過網路等各樣管道,撒種在伊朗年輕世代的心田,讓他們在你懷中經歷那完全的愛和歸屬,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我們不是拜火教

伊朗的祆教

028月

如果你愛狗成痴,又視蒼蠅、螞蟻、蛇為死對頭,你和祆教徒的共通點可能比你想的更多。愛狗,是祆教徒的義務,他們認為狗兒是善神阿胡拉•馬茲達的傑作,而那些不討喜的生物與世上的缺陷,則來自惡者安哥拉•曼紐。

祆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西元前600年,瑣羅亞斯德宣稱領受天啟,闡述善惡兩派神祗彼此對抗不息,但末世時光明終會驅走黑暗,人類將依審判結果前往天堂或地獄。火是信徒崇拜善神的媒介,神廟中不滅的火焰象徵純潔與永恆光輝。祆教的標誌是半人半鳥圖騰,3層翅膀代表「善念、善言、善行」的思想。

祆教曾是波斯帝國的主要信仰,受統治者推崇。直到西元7世紀,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人踏上伊朗土地,祆教徒就面臨長達千年的宗教壓迫,被剝奪參政機會、徵宗教保護稅、神廟被毀、不改教就處決等,每一步都加速祆教式微,許多信徒改信伊斯蘭教或逃離伊朗。如今,祆教雖受伊朗官方承認,但境內信徒僅存1.5萬人,主要聚集在亞茲德市(Yazd,祆教聖壇所在地),其他則分布在印度、北美、歐洲、澳洲等地。

代禱文

天父,祆教信徒以自己的信仰傳統為傲,我們盼望每當祆教徒站在烈火前,就遇見在燃燒荊棘中向摩西顯現的上帝,與你面對面說話,生命被你觸摸。天父,你用智慧建立世界,並且看一切甚好,我們禱告祆教徒透過創造主的眼光看待世界,發掘你的愛。願耶穌受的鞭傷,使祆教徒的歷史傷痛得著醫治,恐懼的心得著耶穌所賜的真平安。願天父保守伊朗基督徒的生命多結果子,成為當地祆教徒的好鄰舍,帶領他們回主家中,世界各地也興起服事祆教徒的事工。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榮耀與正義

伊朗的巴哈伊信仰

038月

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是19世紀發源於伊朗的新興宗教。1847年,伊朗正值外患內憂,王室貪腐、列強干預,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心繫民生疾苦的什葉派學者阿里•穆罕默德(又名巴孛,意為通往先知伊瑪目的門),以聖訓預言的救世主馬赫迪(Mehdi)註1自居,宣揚「信者得享正義」,倡議重新詮釋古蘭經經文,並頒布新律法,此舉深受大批底層群眾擁戴。阿里•穆罕默德逝世後,海珊•阿里(又名巴哈歐拉,意為上帝的光榮)繼承其思想,創立巴哈伊信仰,但被伊斯蘭教視為異端。

「巴哈」意為真主的榮耀,「巴哈伊」指跟隨真主榮耀的人。該信仰主張宗教皆源自同一位神──他透過各宗教核心人物,例如:印度教神祇梵天、祆教的瑣羅亞斯德、佛陀、耶穌、阿里•穆罕默德、海珊•阿里等,向世界傳達旨意。巴哈伊信仰是未受伊朗官方承認的最大宗教群體註2,根據人權組織觀察,2024年,伊朗當局持續打壓巴哈伊信仰,大批信眾無故遭到財產沒收、任意監禁。

註1:根據經典,馬赫迪將帶領穆斯林走向真主的國度,而阿里符合馬赫迪3項特徵:先知後嗣、以「穆罕默德」為名、末世前降臨人間。

註2:伊朗憲法僅規定祆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不包括伊斯蘭歸主者)的信徒,為合法的宗教少數群體。

代禱文

天父,巴哈伊信仰的起源故事中,我們看見弱勢群體渴望被拯救,而你是為困苦人申冤,為窮乏人辨屈的神。願巴哈伊信徒與追求正義的基層百姓,看見公義和公平是你寶座的根基,勇敢向你這位不偏待人的王呼求拯救。當他們面對政府與穆斯林群體的壓力時,求你的同在與平安釋放他們的懼怕與焦慮。願你感動政府收回壓迫的手,公正執法,保護各群體應得的權益。願神感動伊朗基督徒,用真理和愛心服事巴哈伊信徒,以守望和實際的行動關顧他們的需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預備主的道

伊朗基督教

048月

2022年,伊朗最高法院裁定基督教家庭教會不違法,亦不對國家構成威脅。然而,當局仍持續逮捕基督徒,指控其危害國家安全。據統計,2022年有134位基督徒遭到逮捕,隔年增至166人。

儘管部分伊朗信徒獲釋,但政府持續騷擾、監視,旁人也害怕牽連,不敢與之來往。被拘留或判刑的基督徒,境遇更加艱難,許多人出獄後,往往身心受創,頻頻做惡夢、淚流不止。被扣上「危害國家安全」罪名的基督徒,未來生活十分難熬,且難以翻身。為保安全,一些人逃離伊朗,轉往歐洲、英國、土耳其等地,尋求庇護。

儘管逼迫來勢洶洶,2020年資料顯示,伊朗已有逾70萬基督徒,真理正在伊朗大地悄然盛放。伊朗基督徒雖可合法聚會,但官方禁止以波斯語崇拜、印製或發布基督教資源,避免大眾理解福音。許多基督徒私下祕密崇拜、團契,特別是穆斯林歸主者。近年,伊朗教會事工有所突破,透過不受政府管控的網路伺服器、衛星頻道,讓福音信息觸及更多角落。

代禱文

天父,讚美你永遠掌權!即便伊朗政府反對福音,你仍眷顧百姓,使他們向真理敞開心扉,得著福音的好處。求你以超然的啟示,向宗教和政治領袖顯明耶穌基督的身分,使福音真光穿透心牆,帶來謙卑與悔改。願他們停止逼迫神的兒女,引領百姓認識你。求你醫治在恐懼中的弟兄姊妹,以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他們的心懷意念;賜給基督肢體剛強壯膽的心,堅守與主的盟約,成為榮耀神的器皿。願你預備適合伊朗處境的裝備材料,培育牧者、興起門徒,忠心牧養羊群。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難民營的希望光芒

伊朗宣教士故事

058月

Esther來自台灣,她回應跨文化呼召,跟隨團隊飛往海外,服事伊朗難民。起初,她保持謙卑的心,適應新環境,神也賜下智慧,使用她對人說祝福的話。Esther深知,大使命不僅是領人歸主,更是專心跟隨上帝的帶領,參與他所喜悅的服事中。

最初,Esther與團隊透過外展行動,接觸海外的伊朗難民(多數為穆斯林),並與當地伊朗教會配搭,建立波斯語家庭小組,以便深入跟進。隨著慕道友、新信徒漸增,Esther便開始協助教會領袖的培育。接待伊朗家庭的過程中,神使團隊注意到青年事工的需要。經過禱告尋求,Esther與幾位同工開始了青年小組,一同探索最適合伊朗青年的牧養方式,他們不只與青年讀經、禱告、敬拜,也透過煮飯、分享、繪畫等創意方式建立關係。

一些青年對伊斯蘭教和伊朗政治現況麻木、失望,他們渴望真理與自由,甚至主動表示想讀聖經,讓Esther又驚又喜!她便帶領他們進行門徒訓練,這些青年陸續經歷神的愛,進而受洗歸主。看著一個個在海外結識的伊朗朋友,Esther充分經歷到,她所做的僅是撒種與澆灌,唯有神使他們生長。

代禱文

天父,感謝你裝備Esther,幫助她回應跨文化宣教的呼召,使許多人藉著她聽見好消息。願她的身心靈健壯,免受惡者攪擾;你保守她時常連於元首基督,無論培育領袖或服事青年,都敏銳你的心意。感謝你為海外伊朗人預備福音使者,帶領Esther與其團隊接待服事他們,提供有如家一樣的團契。懇求天父祝福Esther團隊與當地伊朗教會的配搭,共同興旺福音,合一服事主。願天父你挑旺、興起更多宣教士,走近海外的伊朗難民群體,與人同哀哭、同喜樂,以耶穌的愛擁抱他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年輕世代的信仰旋律

海外伊朗人見證1

068月

20歲的瓦希德與18歲的卡維年紀輕輕就離開伊朗,輾轉在海外難民營中成了好朋友。透過當地的外展事工,他們走進教會。兩位青年溫暖體貼,總是自願照顧教會的弟弟妹妹。將近半年的時間,一位青年輔導陪伴他們讀聖經、認識基督信仰,並敏銳察覺到他們需要真實經歷神,因此為他們切切守望。

兩個月後,瓦希德決定受洗,他告訴輔導,自己深受一位伊朗基督徒饒舌歌手的音樂觸動,他認為那是一般人無法寫出的歌詞,「肯定是一位特別的神觸摸了他的心!」瓦希德羨慕這位歌手與神的關係,渴望神也介入自己的生命,因此決定歸入主的名下。

瓦希德迫不及待與好友卡維分享這個好消息,卻驚訝發現,卡維和他母親也決定要受洗。原來,卡維私下飽受成癮問題困擾,母親為此憂心忡忡。一次外展聚會中,卡維的母親嘗試求告神:「如果你是真神,求你一定要拯救我的孩子!」神應允了這位母親迫切的祈求,數月後,卡維的生命翻轉更新,徹底擺脫成癮的枷鎖,這樣的神蹟使卡維和母親決心受洗,將生命交託給神。

代禱文

天父,願真光照耀迷惘的伊朗年輕人,使他們尋見道路、真理、生命,靈命茁壯成長。求你持續興起靈裡敏銳的輔導同工,賜給他們牧養所需的創意和彈性,陪伴海外伊朗青年成長。願天父使用伊朗基督徒歌手,呼召他們以音樂傳達真理,聖靈透過歌曲觸摸伊朗年輕世代。懇求天父,預備海外教會服事伊朗青年,特別在他們的成癮與心理疾病等挑戰中,如同抬癱子的4個朋友,鍥而不捨,成為青年的幫助。願每個海外伊朗家庭經歷神奇妙的恩典,尊主為大,讚美基督是一家之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漂泊中遇見真光

海外伊朗人見證2

078月

服事伊朗難民的團隊在外展聚會上初見阿米爾,同工們很快注意到他有酒癮問題,擔心他的行為可能影響其他人。團隊領袖憑真理判斷,溫柔堅定地說:「耶穌是為生病的人而來,像阿米爾這樣的人,正是我們開始外展事工的原因。」因此,領袖便持續關心阿米爾,與他分享福音,看見神的手觸摸阿米爾的生命。如今,阿米爾成了新造的人,積極跟隨耶穌、在教會服事,熱心協助初來到的伊朗難民,勇敢地分享見證。當初的同工團隊,也為此歸榮耀給神。

里薩是另一位在外展聚會經歷神的弟兄。過去他在伊朗不畏禁酒令,時常透過賄賂警察等非法管道,取得酒。後來,酒更成為里薩漂泊人生中僅存的依靠,令人心碎的是,這也是許多伊朗難民的縮影。一天,里薩想起外展事工曾教人禱告,他抱著嘗試的心雙膝跪地,神就親自介入了他的生命,止住了他對酒的渴望,改變了他的味蕾,里薩從此對酒反胃!此後,里薩開始鼓勵人持續禱告,相信神要動工,且在教會中開設查經班、帶領禱告會、大膽分享真理,成為神合用的器皿。

代禱文

天父,感謝你醫治阿米爾弟兄,賜給他一顆新心,也讓他願意敞開分享過去的軟弱,如同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遇見耶穌,就一次次對眾人說:「你們來看!」不停見證基督的大能。願你使用阿米爾、里薩兩位弟兄,成為海外伊朗難民的祝福和見證,讓深受酒癮所困的人,渴望遇見大能的救主,得著真正的自由與歸屬。願天父興起並使用各樣外展事工,使海外伊朗難民被事奉團隊接住。我們相信像阿米爾與里薩這樣的見證人,必如雲彩般圍繞著伊朗群體。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示卡迪村莊的帳篷

慕「名」而來

巴示卡迪人 Bashkardi People

088月

巴示卡迪人生活在伊朗西南方的荷姆茲甘省,以山地為主,俯瞰四周,近處的汪洋是極富盛名的波斯灣、阿曼灣。巴示卡迪人雖屬少數民族,人口卻不少,據2014年統計,已突破10萬。同年,一眾俄羅斯學者拜訪此民族,原因要從扎奇里安•阿米涅夫這位學者說起。阿米涅夫眼界寬闊、好奇心十足,退休後埋首於俄羅斯巴什基爾人的民族研究,留意到巴示卡迪人與其譯名十分相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促成了2014年拜訪伊朗的行程。

難以想像,這兩個民族的直線距離將近3千公里,竟被證實關係密切。學者到訪伊朗,發現巴示卡迪人的磚房形似巴什基爾人的帳篷。屋內有現代化電器,人民蓋房可領國家補助。儘管有時氣溫高達50˚C,巴示卡迪人的畜牧業、農業依舊發達,另有人選擇前往大城市,或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就業。巴示卡迪人普遍屬於遜尼派穆斯林,女性有時配戴具民族特色的頭巾(Burko),宛如一副面具。根據「約書亞計畫」調查,當地尚無巴示卡迪語的聖經譯本,網路福音資源稀缺,懇請禱告記念。

註:一支俄羅斯的突厥民族,主要生活在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代禱文

天父,文中兩個民族雖遠隔千里,卻因民族學者而發現彼此奇妙的關聯。我們祈求你差遣福音使者不遠千里來到巴示卡迪人當中,使他們知道自己是真神的兒女,恢復與你親密的關係。盼望你帶領聖經翻譯團隊,為巴示卡迪翻譯聖經,或製作福音資源。求神揀選和預備當地人才,成為細心、忠心與專業的母語譯經員,並成為族群中美好的初熟果子,他們全家都必事奉耶和華。願巴示卡迪人無論去哪裡工作,都有機會接觸福音,遇見愛他們的基督徒。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角落裡顫抖的心

法爾斯人 Fars People

098月

西元前兩千年,波斯人踏足今日的伊朗法爾斯省一帶,後有波斯第一、第二帝國超過半世紀的統治,而世代流轉,如今法爾斯省是伊朗第四大城,一眾民族在此佇足,其中包含約莫13萬的法爾斯人。依地理位置,法爾斯人可再細分為西南法爾斯人、西北法爾斯人。信仰方面,法爾斯人生來是遜尼派穆斯林。除此之外,關於他們的消息少之又少,僅能從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

學者曾採訪患有憂鬱症的法爾斯人,有人描述:「思緒好像堵塞一般,做不了任何決定,再小的決定都無比艱難……」這些受訪者在大城市討生活,每天與數不清的對手競爭著有限的工作、教育資源,苦苦掙扎之際,身心逐漸耗竭。

部分法爾斯女性患上憂鬱症,願意尋求醫療協助,但按時吃藥卻不見好轉,不免消磨她們對自己和治療的信心,而家庭問題、丈夫的行為往往間接或直接導致她們陷入憂鬱。另外,法爾斯社會對憂鬱症的有色眼光,以及家人和丈夫可能難以同理患者需求,使得患者陷入孤軍奮戰般的孤單處境。

代禱文

天父,我們呼求聖靈以說不出的嘆息,為法爾斯人的軟弱代求。願天天背負人重擔的主,收納法爾斯女性的悲傷;當她們呼求你名,就被神光照、醫治和滌淨,生命徹底翻轉。懇求天父差遣具心理輔導、醫學背景的女性工人,陪伴患憂鬱症的法爾斯女性,並幫助家屬調適心態、學習陪伴患者。求你照看家屬的身心,引領他們來到你的青草地安歇喘息,重新得力。祈求父神促進伊朗社會友善接納憂鬱症患者;也賜給基督徒愛心、能力與恩典來服事他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好牧人,願你平安!

加萊什人 Galeshi People

108月

2013年,學者們爬上伊朗北部厄爾布爾士山脈(Alborz),走進加萊什人的村落,發現加萊什人是男性牧民組成的社會經濟群體。從西北部塔里什山脈,直到東部哥干地區,粗略估計有數千名加萊什人。當時,學者下的註腳是:通貨膨脹、生活現代化等等,衝擊著加萊什人的牧民身分,這個社會經濟群體將迅速消失。不知如今他們是否平安?

資料顯示,加萊什人大多為什葉派穆斯林。追隨伊斯蘭信仰之前,加萊什人有個惡靈阿爾(Al)的傳說,相傳牠以老婦人的形象出沒,身形佝僂、披頭散髮、青面獠牙,令人不寒而慄。此外,「約書亞計畫」顯示,加萊什人已有部分聖經譯本、線上聖經與信仰資源,但這些資源的使用情況不明,我們也無從得知當地屬靈景況及事工。

代禱文

天父,儘管我們無法掌握加萊什人的現況,但深信你以豐富的慈愛與每一位加萊什人同在,也悅納我們獻上的代求。懇求天父眷顧這群加萊什牧民,在日益艱辛的放牧環境中,經歷你的供應與恩典。願你興起具畜牧背景的基督徒,成為加萊什人的好鄰舍,將他們引到好牧人耶穌基督的面前。也求你指引那些轉換職業、往城市發展的加萊什人,遇見生命成熟豐富的基督徒,幫助他們適應陌生環境與挑戰、向主尋求人生方向,一生走在主所喜悅的義路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南北大不同

塔里什人 Talysh People

118月

伊朗的塔里什人,古時以塔里什山脈(今伊朗、亞塞拜然交界)、裏海的屏障為家,造就出獨特的文化和語言。1803年,波斯不敵俄羅斯,割讓了大片土地,塔里什人的家園就此分隔,逐漸形成截然不同的南北文化。北塔里什人先後受俄羅斯帝國、蘇聯、亞塞拜然統治,與多種對立的文化共存,人們渴望找尋自身文化定位,但屢受打壓。相較之下,南塔里什人的文化處境較穩定,雖政權幾度更迭,仍舊不離伊朗文化圈,人們也較能適應。

如今,塔里什群體主要分布在亞塞拜然南方與伊朗北部。然而,由於亞塞拜然因政治因素提供失實數據,而伊朗僅統計官方認可的宗教團體人數,致使塔里什人的確切人口至今不明。塔里什人多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但由於過去深受祆教影響,民間流傳諸多惡靈傳說。目前缺乏塔里什人的基督教事工資訊,如信主人數、聖經譯本、線上信仰資源等。懇請您繼續守望。

代禱文

天父,懇求你差遣福音使者,越過地理、語言、文化的邊界,來到塔利里人身邊,為福音、聖經翻譯、信仰資源預備道路。願尋求身分定位的北塔里什人,藉著基督回歸天父家中,找到安定的歸屬,以身為神的寶貝孩子,作為自己最珍貴的核心身分。父神,我們祝福亞塞拜然和伊朗政府向你回轉,明白你對掌權者的託付,使他們以君王的權柄、牧者的心腸,公平看顧境內的百姓,不偏待塔里什人;願掌權者如祭司般站立,引導全國百姓敬畏你,破除對惡靈的恐懼。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法爾斯省設拉子的山景

蠶食鯨吞

納法爾土耳其人
Nafar Turk People

128月

納法爾土耳其人發跡於伊朗的法爾斯省、德黑蘭一帶,他們有土耳其血統,但後來逐漸與周遭的阿拉伯、盧里(Luri)文化融合。1862年,卡札爾王朝沙阿號召成立部落聯盟(Khamseh),其中包含納法爾人。曾經,納法爾人在法爾斯省的人口眾多,而後不斷遭鄰近族群併吞,19世紀有卡什凱人(Qashqai),20世紀又竄出巴瑟麗人(Basseri)。據學者描述,1945年的納法爾人,已經淪為一盤散沙,數百個家庭在法爾斯省南方的荒野遊蕩,靠打劫此區僅存的居民維生。如今,納法爾人以法爾斯省東南部為家,也有許多人定居在設拉子北部。

近代可追溯的人口統計是1953年,當時約有450個納法爾家庭,與1932年的3,500個家庭相比,差距甚巨。納法爾土耳其人的傳統信仰是什葉派伊斯蘭教,根據「約書亞計畫」的調查,當中並無基督徒,2013年後完整的納法爾聖經譯本問世,目前也有線上信仰資源。

註:Shah,波斯語的古代君主頭銜。

代禱文

天父,我們雖未見過納法爾人,但他們是你眼中的瞳仁!願聖靈的風吹入每個納法爾家庭,使他們渴望認識創造天地的主——他們在天上的父親。願這個飽經風霜的小小民族,因主耶穌所受的鞭傷得著醫治,被重建在基督這穩固的房角石上。你必以華美的寶石裝扮他們(賽54:11-12),讓納法爾人的生命因你而豐滿,綻放光彩。願納法爾聖經與福音資源被妥善運用,使神大有能力的話語滋潤乾渴的生命。求你興起良善的基督徒鄰舍和宣教工人,祝福納法爾人認識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不曾被遺忘的羊群

瓦夫西人 Vafsi People

138月

瓦夫西人是一支默默無聞的伊朗民族,多虧有勞倫斯•保羅(Laurence Paul)這樣的學者,世人才得以認識他們。這位英國學者著迷於波斯語及伊朗民俗,彷彿一生不是在研究伊朗,就是在前往研究伊朗的路上。1958年,勞倫斯從伊朗中西部收集了民俗故事,記在卷軸中,其中包含24個瓦夫西語的口述故事。儘管勞倫斯傾心研究,這些資料仍未能在他生前出版,所幸半世紀後由其他優秀學者接棒,這份貢獻重大的心血結晶最終於2007年問世。

根據「約書亞計畫」,瓦夫西人幾乎全為什葉派穆斯林,尚未有屬於他們的聖經譯本。或許勞倫斯和其他學者的努力,有機會幫助瓦夫西譯本聖經、線上信仰資源完成。當地是否有基督徒或事工發展仍不得而知,我們必須持續禱告。

代禱文

天父,你已差遣耶穌成為瓦夫西人的好牧人,為他們捨命在十字架上,使他們得以稱為你的兒女,這是何等恩典!我們感恩過去有學者為保存瓦夫西人的文化殫精竭慮,求你興起滿有愛心的福音使者,深入瓦夫西群體生活,善用多元方式為福音搭橋。懇求調度萬有的父神,召聚人才和資源,讓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為福音效力,打磨出合適的瓦夫西聖經譯本,以及貼近需要的福音資源,使靈糧早日餵飽瓦夫西群體,有如馬太福音15:37所記:「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使節湧入,萬國踏足

卡扎爾人 Qajar People

148月

伊朗卡札爾人是一支突厥民族,名字源自成吉思汗軍隊中的指揮官,土耳其語意為「善跑者」,他們發跡於今日伊朗東北方,現今擴及亞塞拜然、英國、美國,乃至歐洲等地。卡札爾人以治理長才留名青史,1796年,他們建立卡札爾王朝,此後統治伊朗近兩百年,這也是伊朗史上最後的突厥王國。當時,法國在拿破崙率領下與英國抗衡,兩國皆倚重伊朗,爭相派遣大使加強與伊關係。隨著政治目的減弱,外國軍官或旅人駐足伊朗只為旅遊,所留下的遊記,讓後人得以一窺卡札爾王朝的風貌。

卡札爾王朝稱統治者為沙阿(Shah),意為「真主在人間的影子」,足見其權威。民間也呈現明顯的階級差異,但仍重視血緣超越社經地位。當時,王朝雖遵循什葉派伊斯蘭教,但百姓信仰較為多元,包括基督教、猶太教、祆教等。時至今日,卡札爾人多追隨什葉派傳統。卡札爾聖經譯本於2013年完成,並有線上福音資源,但尚無已知的基督徒和事工。

代禱文

天父,卡札爾人世代重視血脈,求父神向他們顯明,真正的生命與血脈皆源於你,因你是向人類始祖亞當吹入第一口氣息的神。願他們歡喜領受,耶穌基督已為他們流血,使他們得著新的生命,不再只屬於地上的族群,更成為神家中的子民,承受更美的國度和產業。求你澆灌聖靈、差遣福音使者,使卡札爾人得聽福音好消息。我們祝福這群名為「善跑者」的卡札爾人,成為奔跑天路的健將,看見那擺在前頭的永恆盼望,便向著標竿直奔,得著不朽的獎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你說黑色是你最愛的顏色

卡拉戈茲魯人
Qaragozlu People

158月

如果懂得亞塞拜然文,我們對卡拉戈茲魯人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雙深邃的瞳眸,因為「卡拉戈茲魯」便是「黑色眼眸」之意。卡拉戈茲魯人使用南亞塞拜然語註1,現今大多居住於伊朗西北方的哈瑪丹省。歷史記載,他們不僅是居住者,過去更受命統治當地。說來有趣,卡拉戈茲魯人自認是黑羊王朝註2的後裔,彷彿他們的一切都與黑色有不解之緣。

資料顯示,卡拉戈茲魯人在1850年僅有1.2萬人,此後爆發式增長,1888年達到6萬人,這也說明了卡拉戈茲魯人活躍於政治舞台的原因——隨著族群日益壯大,其影響力也隨之提升。他們過去以牧牛為業,而今則多為商人,為伊朗的發展盡一份心力。信仰方面,有別於伊朗的什葉派多數,卡拉戈茲魯人屬於少數的遜尼派,根據「約書亞計畫」,2013年卡拉戈茲魯語聖經譯本已完成,但當地尚無已知信徒、事工。

註1:指受波斯語影響的亞塞拜然語分支,以阿拉伯字母書寫。

註2:古代土庫曼部族的王朝,約於1375年起統治今日亞塞拜然、伊朗西北部與伊拉克東北地區,1468年被白羊王朝消滅。

代禱文

天父,卡拉戈茲魯人的黑色眼眸是祢所造,願祢也開啟他們心靈的眼睛,被祢榮耀的光輝吸引。卡拉戈茲魯人從牧民轉型為商人,懇求祢在市集與商路上與他們相遇。願他們經商時遇見祢的兒女,因而發現天國是藏在地裡的寶貝,不惜一切代價要得著基督這個至寶。因祢不只眷顧他們地上的生計,更渴望他們得著永恆的產業。卡拉戈茲魯人身為國內少數的遜尼派,願祢保守他們免受教派衝突,並呼召工人陪伴他們走上基督信仰的道路,認識最好的良友耶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塞姆納尼詩歌與詞彙書籍

慢走不送!

塞姆納尼人 Semnani People

168月

對伊朗塞姆納尼人而言,談親事要懂暗號!傳統上,由男方的女性長輩,為適婚男性四處尋找婚姻對象,相中品性好、擅長打理家務的女性,便會登門拜訪,而女方家人這時會為客人上茶,僅這一杯茶水的時間,便是婚事成敗的關鍵。若互有好感,就會開啟對話,而若女方家庭看不上男方家庭,喝完茶就會開始整理鞋子,暗示「該送客了」,男方代表身為明眼人,這時便會識相離開,不再多言。

塞姆納尼人又稱為庫姆希人(Qumshi),是伊朗北方森南省的原住民。塞姆納尼語在學術界備受矚目,語言學家研究指出,塞姆納尼語應是中古波斯語在伊朗東部與中部地區的遺存,因其獨特,國家已將塞姆納尼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約書亞計畫」指出,塞姆納尼人幾乎皆為穆斯林,目前尚無聖經譯本,也缺乏線上福音資源。

註:西元224~654年伊朗薩珊王朝的主要語言。

代禱文

天父,你從起初設立家庭與婚姻,使人類在關係中成長、體會你的愛與心意。願這群重視婚姻的塞姆納尼人,受感於基督無私的犧牲,在神人締結的盟約中,經歷世上最堅穩的愛。求你興起敬畏神的塞姆納尼人家庭,成為雲彩般的見證。我們祈求你為塞姆納尼人預備合適的聖經譯本與福音資源,讓他們以熟悉的語言聽見生命之道,並心土柔軟,歡迎基督和福音使者進到心中與家中,捨不得提鞋送客。願青年事工及時關注塞姆納尼年輕人,展開行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位於伊朗恰克恰克村的祆教聖地

請說通關密語

達里人 Dari People

178月

世界各地的人不乏使用暗號、密語,傳遞不欲人知的祕密,溝通時不僅讓人感到安全,有時更表明身分歸屬,伊朗達里人的語言便是一例,他們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俗稱祆教,詳見8月2日),屬於伊朗的宗教少數。身為穆斯林群體的一座孤島,達里人為了避免穆斯林了解他們的宗教、習俗,發展出讓他們驕傲的瑣羅亞斯德達里語,僅口頭使用、沒有文字。由於大環境使用官方語言波斯語,加之人們大規模遷往都市、國外謀生,達里語逐漸成為瀕危語言。所幸學者成立語言計畫等方式,努力保存達里語。

達里人原先生活在伊朗雅茲德省、克曼省,他們尊崇的瑣羅亞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度成為世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幾乎所有達里人皆是瑣羅亞斯德教徒,他們相信代表光明的善神是世界的主宰,與代表黑暗的惡神不斷爭鬥。根據「約書亞計畫」調查,達里人當中沒有已知的基督徒,且仍缺乏聖經翻譯、線上福音資源。

註:達里人稱之瑣羅亞斯德達里語,外人則稱之為伽布里語,還有許多別稱。

代禱文

天父,當年龐大的祆教群體受逼迫而四散,留下的達里人不得不謹言慎行。求你用完全的愛充滿他們,除去懼怕。願伊朗政府與社會以憐憫之心,為信仰少數群體營造友善的環境。懇求天父引領語言復育計畫,使達里人珍視的母語得以妥善保存。你必裝備宣教工人,從學習達里語開始,一步步走近達里人,並開啟伊朗基督徒和達里人的相遇之門,使你的兒女樂意接待和祝福他們,如同主耶穌所說的:「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所思在遠道

馬馬薩尼人 Mamasani People

188月

一首古老詩歌從遠處傳來:「一個家、一顆快樂的心、一個愛人。」(Ye pain dari, ye del x asi, ye tia kali.)歌聲迴盪在伊朗札格洛斯山谷間,那是游牧民族馬馬薩尼人的家園,他們趕著牛隻,行過四季,一切足矣。

1960年代,巴列維政府有意推行國家改革,大手一伸,將土地收歸國有,流放、處決馬馬薩尼部落首領,大批族人被迫過上定居的城市生活,成人加入工作競爭,下一代則走進學校,或出國深造。結果,馬馬薩尼人確實達成階級流動,在軍事、醫療、商業等領域任職,但經歷的苦楚一言難盡,這也成了馬馬薩尼歌手的創作題材,這些歌曲保有其民族特有的旋律與風格,使用傳統樂器薩茲(Saz)、諾卡雷鼓(Noqareh)。

「約書亞計畫」顯示,馬馬薩尼的總人口超過13萬人;而根據2008年的游牧人口統計,馬馬薩尼群體中僅存1.5萬人從事游牧業,其餘皆遷往城市。馬馬薩尼人是盧里人(Luri)的分支,民族信仰是什葉派伊斯蘭教。馬馬薩尼聖經譯本僅部分完成,但已有網路聖經資源。

代禱文

天父,馬馬薩尼人過去的傷痕,使他們即便在各領域安身立命,心中仍對回不去的家鄉懷著深深的嚮往。願那些在山間游牧或在城市努力求生的馬馬薩尼人,都在你的愛中知道自己有不動搖的家——一個永遠歡迎他們、永不消失,能撫平他們心靈皺褶的地方。願他們的樂器不只彈奏哀傷的流離歌,終有一天響起得救的樂歌,充滿喜樂與生命力,見證你更新一切的大能!甚願你推進聖經翻譯工作,並呼召深諳游牧傳統的宣教工人,願意付上跋山涉水的代價,找尋馬馬薩尼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伊朗的祕密武器

南塔特人 Southern Tati People

198月

1980年4月,伊朗、伊拉克邊境衝突不斷,緊接著展開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過程中,伊拉克的反情報部門監聽伊朗無線電,持續掌握伊朗作戰策略,最讓伊朗感到棘手的是,不論使用何種語言加密,伊拉克皆能一一破譯。此時,伊朗巧妙運用其豐富的文化,使出殺手鐧──塔特語,伊拉克才踢到鐵板,這少見的語言助伊朗一臂之力,保住情報安全,直到戰爭落幕。

塔特語的使用者──南塔特人主要分布在亞塞拜然,直到伊朗北呼羅珊省一帶,據統計約有40萬人,他們的文化透過塔特語傳遞。南塔特人大多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也有少數遜尼派,另有部分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根據「約書亞計畫」,南塔特人尚未有屬於自己的聖經譯本,當中也沒有已知的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早在塔特語有功於伊朗之前,你就深知南塔特人的價值,那是你捨棄愛子耶穌,重價所買贖的生命。願運籌帷幄的主,率領宣教士為南塔特人的靈魂爭戰,使用十字架這個福音祕密武器,以最溫柔、最出人意料的方式,攻破攔阻人心認識神的營壘,融化他們的心防,使他們願意回到天父的家中。祈求天父,興起有語言恩賜的工人,為南塔特人翻譯聖經,破解你的愛的語言,讓南塔特人得以知道福音的大好消息,願許多人因閱讀神的話而受造就、靈裡甦醒。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一張地毯說一個故事

巴哈魯人 Baharlu People

208月

巴哈魯人是突厥民族,分布在伊朗呼羅珊省、克曼省、法爾斯省,及亞塞拜然。他們曾過著游牧生活,例如:位在法爾斯省的巴哈魯人,夏季在設拉子以北,冬季便舉家搬至法爾斯省東南部。然而,1859年,一位眾人敬服的領袖過世,部落內部爆發權力鬥爭,由於死傷過於慘重,倖存的族人再也無法負荷漫長的遷徙路程,於是法爾斯省的巴哈魯人方才定居下來。最終,伊朗境內的巴哈魯人在二戰時全數定居下來,二戰結束前,學者前往法爾斯省,留下「部落組織、民族特徵快速消逝中」的紀錄。

巴哈魯人在游牧時期手工編織的地毯,如今在市面上價格不斐。巴哈魯人的設計靈感源自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這些地毯反映了他們的宇宙觀。巴哈魯人屬於什葉派,當地沒有已知的歸主信徒,但已有宣教組織預備了聖經譯本和線上福音資源。

代禱文

天父,願你藉由自然環境或聖經〈創世記〉,向巴哈魯人啟示你自己,引領他們看見萬有皆出於你,更屬於你。願你得著這些心靈手巧的巴哈魯人,祝福他們如同會幕巧匠比薩列等人,「蒙耶和華賜智慧、聰明,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做工」,為建造神的家和屬靈群體,獻上各樣恩賜才能。天父,你記念巴哈魯人過去的坎坷,收納他們的眼淚,幫助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擁有絕佳的適應力,開展新生活。求你興起宣教士,從巴哈魯人熟悉的文化、歷史中,找到為福音搭橋的元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誰永遠掌權?

穆卡達姆人 Moqaddam People

218月

恰逢其時的重要性,穆卡達姆人肯定最了解。這個民族一朝躋身名門望族,順風順水地在伊朗政治圈打滾數百年,雖近代不再掌實權,卻仍坐擁萬貫家財。

薩法維帝國(Safavid,1501-1736)統治伊朗時,穆卡達姆人受沙阿(伊朗古代君主頭銜)青睞,族群不僅快速增長,更被欽點為馬拉蓋省總督。此後,穆卡達姆人穩坐自治總督之位,直到1925年巴勒維王朝興起,才失去實權。學者形容,昔日的穆卡達姆人兼具領袖風範、政治手腕和經濟實力,並懂得效忠統治者,因此權傾一時,不受沙阿與王儲干預。1925年後,留在馬拉蓋省的穆卡達姆人依然富足,只是政治影響力已成追憶。

穆卡達姆人的近況,如人數、信仰狀態、需要等,無從得知。但按照傳統,他們是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的群體。根據「約書亞計畫」調查,他們已有聖經譯本和線上福音資源。

代禱文

天父,願曾經手握大權的穆卡達姆人,從世事更迭中,體會地上的政權都會過去,唯獨真神永遠掌權,便渴慕進入天父不動搖的國度。我們祝福世居高位、擁有財富及權勢的穆卡達姆人,蒙聖靈動工,轉而思念天上的事,將財寶積攢在天上,那裡沒有蟲蛀、不會銹壞,更沒有盜賊。懇求天父興起福音工人前往伊朗馬拉蓋省,活出基督內住的生命之美,且有馴良如鴿、靈巧像蛇的智慧,談論金錢觀、地位、信仰等議題時,使人切慕真道,無不口稱耶穌是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永遠的外人

賈德加爾人 Jadgal People

228月

常說婚姻聯繫的不只是兩個人,更是兩個家族,這件事賈德加爾人再清楚不過,他們對姻親關係極度不信任,只相信自己人,所以必須與本族人通婚。再者,賈德加爾人嚴謹實行父系繼承,女兒沒有家產繼承權,女婿不僅被當做外人,更永遠無法打入親家的社交圈。賈德加爾人內部曾有建議與外族通婚,並給予女性繼承權,但未獲得群體同意。

賈德加爾人自稱從巴基斯坦信德省而來,往西遷移。2008年的數據顯示,伊朗南部、近波斯灣一帶,約有2.5萬名賈德加爾人,另有人安頓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但巴基斯坦仍是主要居住地。賈德加爾人主要使用賈德加利語,也精通數種語言,如波斯語、俾路支語等。賈德加爾人大多是穆斯林,當中沒有已知歸主信徒,且2021年才完成部分聖經譯本,線上福音資源也不充足。

代禱文

天父,賈德加爾群體中的女兒和女婿,在父系繼承制下被視為外人,願他們得聽大喜的信息——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打破了一切隔閡,在你的家中沒有局外人,你的救恩和豐盛的產業,他們也有分其中,便歡喜快樂地遷往你愛子的國度,作你永遠的子民。願這些新造的人,創造新的家庭文化,向家中邊緣人展現基督的愛和接納。求天父看顧需要自立的家庭,預備合適事工與基督徒鄰舍,溫暖扶持他們。願各地的賈德加爾人遇到靈命成熟的福音使者,以合適語言,向他們講明福音的奧義。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翻山越嶺小能手

桑吉薩里人 Sangesari People

238月

桑吉薩里人平時住在伊朗中北部的森南省(Semnan),身為伊朗高原厄爾布爾士山(Alborz)的半游牧常客,每年4~8月是他們的游牧季節,路途上,他們時而驅趕龐大羊群,顯示其身分貴重;時而人手一頂高大黑山羊毛帳篷,就地安歇,攜帶方便,搭建容易,抵禦酷暑就靠它。他們也與其他游牧民族、鄰近村落往來貿易。桑吉薩里人的游牧路徑是世界最長的,超過1,500公里,他們的祖先帕尼人(Parni)似乎也擅長跋山涉水,據說西元前200年從俄羅斯南部起行,最終落腳裏海東南側。

桑吉薩里人是手工地毯大師,最擅長梳理千絲萬縷的線,耗時數月才得來的地毯,閃耀著傳統的光芒,絲毫不遜色於快時尚文化,2022年義大利更曾為其精妙工藝設展。桑吉薩里人對吃也很有一套,能使用綿羊奶或山羊奶酪製成32種乳製品,樣樣皆獨特,其中一種富含鈣質的起司(Aroushe),已流傳三千多年。

代禱文

天父,你願支搭帳棚在桑吉薩里人當中,與他們同住,稱他們為自己的子民。我們禱告,你使桑吉薩里人在游牧途中遇見歸主民族,被他們散發的馨香之氣吸引,就對福音產生好奇與渴望。桑吉薩里人長期過著半游牧生活,如今全球暖化加劇,祈求聖靈感動伊朗各界紀念這群少數,關注氣候變遷對桑吉薩里民族的影響,透過環保、人類學等專業,有智慧地協助桑吉薩里人。懇求天父,差派熟悉半游牧文化的宣教士,成為厄爾布爾士山上的福音使者,效法耶穌的愛,不惜千里的代價也要尋回他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從養駱駝到大城市

庫羅什人 Korosh People

248月

放牧雙峰駱駝的技能,竟是進入龐大部落的門票?來看看伊朗庫羅什人的故事。過去,庫羅什人在法爾斯省放牧駱駝,一些人因乾旱遷往西北方,而獲得卡什凱(Qashqai)這個龐大部落的青睞,在整個部落隨季節遷移時,負責照護、管理整個部落的「重要資產」。隨著近來畜牧業衰微,許多庫羅什人改以農業為生,或進入大城市從事工業、貿易。

2015年的研究顯示,庫羅什人分布於伊朗西南方的荷姆茲甘省,延伸至中部的法爾斯省,一直到西北方的胡哲斯坦省。庫羅什人通常以小群體為單位,住在不同社區中,難以精準統計人數,1979年學者估計有40至50個家庭,2004年增加到約200戶,2015年逾1萬人。

1970年代,學者哈米德(Hamid Mahamedi)在田野調查時,發現庫羅什人僅在家中使用庫羅什語,外出則使用卡什凱土耳其語;2011年,學者賈哈尼(Carina Jahani)和努爾扎(Maryam Nourzaei)發表附逐字翻譯的庫羅什文本;2014年,學者薩拉米(ʿAbd-al-Nabi Salāmi)指出各地庫羅什語受波斯語的影響程度不一。小小的庫羅什人,似乎吸引著許多學者的目光。

註:見宣教日引2021年5月16日文章。

代禱文

天父,代禱者指著地圖紀念庫羅什人,相信聖靈更是親自觸摸、充滿伊朗的土地,用說不出的嘆息為他們的生命禱告。懇求天父看顧離開部落、放下畜牧業的庫羅什人,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生活,發展專業技能,順利完成生活轉型。你豐富的愛填補他們失根的空缺,並預備基督徒鄰舍與同事關顧他們。天父,謝謝你保守庫羅什人在伊朗南方安定生活,感動不少學者關注這個小眾民族,願你興起宣教工人接觸庫羅什人,把握機會發展社區事工,服事各地的庫羅什群體。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新名新生命

艾納盧人 Aynallu People

258月

在法爾斯省,艾納盧人與另外4個民族,包含巴哈魯人(詳見8月20日)、納法爾土耳其人(詳見8月12日),由於地理環境相鄰,皆傳承編織地毯的文化,且崇尚抽象的鳥類圖騰,但唯有艾納盧人將「長角的鹿」的元素納入地毯設計。然而,據傳13世紀,他們定居法爾斯省後,技藝逐漸失傳。

艾納盧人屬於突厥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中部、亞塞拜然、法爾斯等地。據傳,艾納盧人出自易卜拉欣•伊納爾(Ibrahim Inal)的家族或隨從,他是11世紀塞爾柱土耳其帝國的一位王子。後來,艾納盧人被併入什葉派的沙赫色文(Sahsevan)部落聯盟,因而衍生出兩個名字:「伊曼魯」(Imanlu),意為「信仰者」,以及「伊南魯」(Inallu),意為「相信」。

艾納盧人使用南亞塞拜然語,根據「約書亞計畫」調查,此語的聖經翻譯已於2013年完成,亦有線上福音資源。然而,艾納盧人今日的人口規模、生活情況、實際需求,仍不為外界所知,邀請您持續關注與代禱。

代禱文

天父,我們雖不曉得艾納盧人的現況,但你從未遺忘他們,你就像引頸盼望小兒子回家的慈父,渴望將孩子擁入懷中。願聖靈賜下得救的智慧,使被稱為「信仰者」與「相信」的艾納盧人,將信仰的熱忱與生命焦點轉向主耶穌,如同掃羅遇見主,獲得了新名字保羅,心靈的眼睛被開啟,生命與你緊密相連。願南亞塞拜然語聖經、福音資源,廣泛流通在艾納盧人當中。你那富有生命、辨明人思想、動機的話語,叫人心在你面前無法隱藏,使艾納盧人俯伏敬拜基督,領受恩典與憐憫。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舞動傳統

南盧里人
Southern Luri People

268月

遠處鼓聲、喇叭聲此起彼落,人群熱鬧喧騰,只見一人揮舞樹枝攻擊,另一人矯捷跳躍閃躲。這不是衝突現場,而是南盧里人慶典中的傳統舞蹈「樹枝舞」(Chubazi),舞蹈靈感源自古代英雄戰鬥情景。這份英雄氣節延續至近代,1915年英國入侵伊朗,南盧里人賴斯•阿里•德爾瓦里挺身而出,號召民眾保家衛國,被譽為「伊朗民族英雄」。

南盧里人是盧里人中一個小群體,人口約120萬,分布在伊朗西部和西南部,如艾赫瓦茲、設拉子等札格洛斯山脈(Zagros)周圍的城市。過去,南盧里人過著半游牧的生活,如今已定居,以務農為生。南盧里語是他們的傳統語言,但商務或洽公多使用波斯語。

南盧里人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目前尚未有已知的歸主信徒。感謝主,2024年推出了南盧里語的聖經APP,為福音工作帶來契機。此外,南盧里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擅長波斯語,若希望與女性日常交流、建立關係,可優先學習南盧里語。然而,需特別留意,政府十分關切外國人在伊朗的舉動。

代禱文

天父,南盧里人尊崇保家衛國的英雄,願他們早日明白你使人安然居住,那城若有主保守掌權,必不動搖(詩46:5)。感謝你讓南盧里語的聖經APP得以推出,求你吸引許多人下載、閱讀,被信靠神的屬靈勇士們感動──摩西的忠心、大衛的勇敢、約沙法禱告退敵──而願意降服真正的救主耶穌基督,因主是捨命拯救萬民的王。主啊,南盧里人長年務農,求你賜下春雨秋雨,降福於他們的土地,也使他們的心田得著福音的甘霖,認識那賜生命之糧的基督,不再乾渴。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這天,我家放假

拉科人 Lak People

278月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後,在第七天歇息。而在伊朗,拉科人也有類似的傳統,他們一週中會選定一天休息,有趣的是,每個家族的休息日不同,這種歸屬感代代相傳,例如:你家固定這天休息、我家固定在那天放假。另外,拉科人擁有自己的曆法,其中包含對民族意義重大的宗教慶典、農業生活、自然氣候等,且月份、節日皆有獨特名稱,類似於華人的農民曆,充滿古老的智慧。

拉科人主要分布在伊朗西部,拉科在波斯文的原意是「數十萬」,可能與其人口規模有關,雖無從得知近期的人口統計,但1992年的研究估計,當時有50萬拉科人。至於他們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他們與盧里人、庫德人是同族。特別的是,拉科人一向以尚武聞名,且有女性隨丈夫上戰場的傳統。

拉科人大多是什葉派穆斯林,也有少數人信奉神祕的雅賽尼派,其主要源自蘇非派伊斯蘭教,並相信人類需要輪迴1,001次,靈魂才會與神合而為一。目前,拉科人中尚無已知的歸主信徒,拉科語的聖經翻譯也尚未完成。

代禱文

天父,你是創造天地的主,設立了安息日,使人歇息自己的工,安靜仰望你,重新得力。盼望拉科人有一天知道,這休息的傳統源自於你,唯有你引導人進入真正的安息。願拉科人看重與你連結,得享從你而來的安息。主啊,你的話語是光,是生命,能改變人心;求你感動語言學家、翻譯團隊,使你的聖言被拉科人聽見、領受,成為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求主預備宣教工人,進入這片未得之地,將福音的種子撒在拉科人的心田,藉由聖靈的澆灌,結出信心的果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寫一首我們的詩

卡拉詰人 Khalaj People

288月

伊朗卡拉詰人屬於突厥民族,11世紀隨著塞爾柱土耳其政權遷入伊朗,如今他們主要生活在伊朗中部,共約50~60萬人。過去100年,伊朗政治、社會經歷顛覆性的變革,加上鄉村生活條件日益惡化,迫使過去與世隔絕的卡拉詰人紛紛外遷,轉而適應城市生活、網路時代。然而,母語卡拉詰語因口傳為主,在卡拉詰人口分散之後,傳統文化也面臨流失的危機。

「我愛那甜美的卡拉詰語,思念卡拉詰的村莊與土地。日夜不停祈求清風,將我的問候送達同鄉,並為我捎回他們的消息。」近年,卡拉詰人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民間新詩的創作熱潮,這是卡拉詰知識分子的創舉,他們期盼為瀕危的口傳文化搶時間,借助虛擬平台讓節慶儀式、遊戲、諺語得以「復活」。這些努力不僅喚起民族意識,更將珍貴的文化資產傳遞給下一代,甚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讚譽。

此外,新詩主題也拓展至個人生活與情感表達,例如:卡拉詰人大多為什葉派穆斯林,相信救世主馬赫迪必再來,其詩歌便流露對此的熱切期盼:「慈悲者,甚願有朝一日能見您。我們的馬赫迪,應許時刻將至;慈悲者,您何時降臨?」

代禱文

天父,卡拉詰人熱切保存傳統文化,社群媒體成為他們振興語言與文化的平台,求你使基督徒有機會與他們展開交流,也讓福音信息透過網路進入卡拉詰人的世界。我們懇求你興起基督徒學者,參與卡拉詰文化的研究與復育,不僅幫助卡拉詰人保存歷史和語言,更讓宣教工人藉此深入認識這個民族,摸索如何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傳講福音。求你讓基督的愛透過學術交流與文化的對話被看見!願伊朗中部城市興起服事卡拉詰人的事工,陪伴他們適應生活變遷。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詩一般的語言

加濟人 Gazi People

298月

「說來有如唸詩句,音調優美且富有音樂感,絲毫不顯生硬。」語言學家如此形容加濟人的母語──加濟語。這門古老語言歷史超過3千年,影響範圍曾十分廣闊,從伊斯法罕方圓百里,甚至延伸至高加索地區。然而,16世紀薩法維時期將首都設在伊斯法罕後,加濟語逐漸被波斯語取代。近年,伊朗政府開始重視這美麗卻瀕危的語言,2016年將其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呼籲各界攜手保存。然而,守護加濟語並非易事。

雖然伊朗約有40%人口的母語並非波斯語,但教育體系僅使用波斯語授課。以加濟人為例,孩子進入求學階段,學校、家庭彷彿分裂為兩個世界。為了應對課業,他們必須努力學習波斯語,長此以往,他們逐漸失去使用加濟語與長輩交流的能力。這種隔閡不僅削弱了加濟語的傳承,也使後代與加濟文化記憶漸行漸遠。這份痛苦不僅是加濟人的故事,也是伊朗許多非波斯語民族的共同經歷。

代禱文

天父,萬族以熟悉的心靈語言表達情感,願加濟人親身經歷,無論語言如何變遷,你始終是最能理解和回應他們心聲的神。當加濟人在環境變遷中感到無助、孩子在學校使用不同的語言時,求你使他們不因語言而產生隔閡,反而因此尋求你的恩典,更深相連。求父神差派工人,幫助加濟人不只努力守護過往,也能在基督裡找到未來的盼望。願政府推展有效的加濟語保護計畫,並能培育加濟語老師,在加濟語地區開設母語學科或課程,也願加濟家庭重視母語的教導。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好奇心編織友誼路

卡什凱人 Qashqai People

308月

紐西蘭地毯修復師與伊朗游牧部落有何共通之處?答案是華麗的手工地毯。身為紐西蘭唯一的地毯修復師,安•威廉斯(Anna Williams)對伊朗卡什凱人深深著迷,她曾7度到訪伊朗,與卡什凱人住在一起,只為深入學習他們編織地毯的細節與技藝,這段跨越文化的深厚友誼,甚至被拍攝成了一部紀錄片。

卡什凱人屬於突厥民族,伊朗境內約有96萬人,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部。他們是傳統的游牧部落,每年春秋兩季,人們會穿越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山脈,進行為期3~8週的遷徙。雖然如今驢、馬已被汽車取代,但每天紮營、砍柴、打水、餵養牲畜、烹飪的生活,依舊艱辛。有些卡什凱人為延續傳統感到驕傲,有些人則選擇進入大城市,適應定居生活。

國家政策變遷,深深影響卡什凱人生活。過去,政府將部落土地收歸國有,導致卡什凱人一度分散;此後,他們為爭取土地使用權,與政府張力暗伏。身處在伊斯蘭政權下,多數伊朗卡什凱人自稱是穆斯林,但與伊斯蘭神職人員、其他穆斯林的接觸甚少,對許多卡什凱人而言,伊斯蘭教或許更接近一種身分認同。

代禱文

天父,求你賜給伊朗的基督徒一顆好奇心,讓主耶穌的愛成為他們跨越距離,走近卡什凱人的動力,與之建立美好的關係。求你興起基督徒藝術家、手工藝師、商人,透過藝術與營商宣教與他們連結,以愛、創意和誠信見證基督的同在,在合作交流中打開福音之門。願牧民們不只為牲口尋找青草和水源,也被你所差遣的福音使者找到,得知大牧人耶穌也為他們的生命預備了青草地和溪水邊。我們禱告,伊朗政府與卡什凱人找到和平共處的方法,政府制定合適的經濟政策,改善卡什凱人的生活條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這一天,請按著聖靈的感動,寫下你對伊朗的禱告。

318月

親愛的天父,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