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佛教徒
為佛教世界禱告 EP2
難捨有情眾生

釋迦牟尼離世後,印度佛教凋零,但思想火種被攜至遠方。佛教沿三大路線傳播世界。其中,北傳佛教(又稱漢傳佛教)經由中亞絲路,來到中國,後又東渡日韓。
《四十二章經•序》記載,漢明帝晚上夢見金色的神人,大臣解夢,認為那是天竺之佛,於是漢明帝派使者迎高僧與佛經回洛陽,修建第一座中國佛寺——洛陽白馬寺。這段歷史被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起點。經過三四百年異鄉的融合,北傳佛教有幾個特色:
|
|
|
日本佛教史
552
① 古日本 排佛到立足
佛教由朝鮮百濟傳入,直到「日本佛教始祖」聖德太子,以佛教精神制定國法,壓抑神道教世家,才得立足。當時人們着重佛教消災祈福的功能,被稱為祈禱的佛教。

四天王寺是日本最古老官寺
710
② 奈良 繁華到腐化
此時期,佛教的慈善、醫療、教育、公益、寫經蓬勃發展。僧侶多精醫術,視「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但僧尼迷失於都城的繁華,至平安初期才整肅風氣。

奈良東大寺,又名大華嚴寺,是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寺園內小鹿當道
794
③ 平安 入唐求法風潮
最澄是留唐僧人,創立日本的天台宗(實為佛教多宗的融合)。密宗被空海帶回日本,因術事、法器、咒語充滿儀式感,深受日本人歡迎,發展為東密。皇室有出家風氣,可求取好的名聲,並倚賴富裕的寺產和宗教特權。寺院龍蛇雜處,僧兵互伐。亂世使人渴望淨土,彌陀信仰興起,結出鎌倉時代的淨土真宗與日蓮宗。

1185
④ 鎌倉 禪宗當道
時局不安,使淨土宗發展快速。日本與中國宋朝交流,禪宗大興(奈良時期已由唐朝傳入),其樸質寡欲、風骨清高,受武士歡迎,得到北條幕府的護持。禪宗也影響日本的茶道、花道、劍道、弓道,以及庭園山水。

1333
⑤ 室町 儒學乘禪風吹入
室町幕府仿中國宋朝官寺制度,建五剎十寺(天龍寺、健仁寺等);名寺禪師帶動五山文學,使儒學漸興。禪宗的臨濟派風靡官家貴族,曹溪派則守「不親王臣」的師訓,向民間和地方大名(日本封建領主)布教。

賞楓勝地天龍寺
1603
⑥ 江戶 幕府保護與控管
國家推行寺檀制,人人隸屬於佛寺,僧侶宛如地方的戶政官,受人民供養,但佛教也漸失活力。末期幕府衰微,儒學尊王,興起天皇崇拜。
1868
⑦ 明治維新 走出溫室
各地高唱神佛分家與廢佛運動,本土神道教走出佛教千年陰影。留歐的日本僧人將佛學帶入西方,同時學習印度原始佛教的內涵、接觸西方神學研究方法,傳回日本。佛學研究一度專注文獻,忽略關注現實。二戰後百姓自顧不暇,佛教各宗門被迫走入現實,積極與人連結。日本目前以淨土真宗、淨土宗、禪宗曹溪派、天台宗為多,新興宗派也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