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

S M T W T F S
< 4月   6月 >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35月

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

(拉8:23)

明白「人類的智慧有限」,使我們明白對祈禱保持開放態度,是很重要的事。我們沒有永恆的視野可以看到神的整幅藍圖,也無法全面理解神的計劃和旨意。

既然神是宇宙的主宰,是全知全能、自有永有的創造者,而我們只是有限的受造物,當我們禱告讓神自由行事時,是表達我們對神的絕對信任和順服。

此外,神擁有令人驚喜和持續的創造力,他的計劃和解決方案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當他的答案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時,就是他得榮耀之時。我們最恰當的禱告態度,就是完全降服,開放心懷,接受神所成就的。

歸結出來,祈禱的本質就是信任、順服和敬畏神。想一想,你對禱告是保持開放態度,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期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5月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詩118:24)

yom(日子)是舊約聖經最常用來描述時間的詞語。希伯來文沒有專門詞彙表示「星期」,一週只以數字1~7來命名,第七天則有名稱「安息日」,這一天是神設立的日子,神要求人休息。

我們是否按照神的方式看待日子,將每個日子都視為由神掌管?還是我們將一些日子定為「世俗」,甚至讓它們成為我們的假神?我們把星期一視為工作週的開始、星期三是艱難日子、星期五則是解脫的日子,到了週末便可以自由放縱?這真的符合聖經對日子的看法嗎?

我們需要根據神命名的唯一一天來評估所有日子,使我們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更符合神的意旨,並專注於神的價值觀和目標,而不是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欲望。這種轉變,將深遠影響我們的每一天。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5月

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着惡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

(創8:21)

你能想像這個場景嗎?挪亞把動物從方舟帶出來,然後選潔淨的動物和鳥類獻在祭壇。那一天,很多動物和鳥類被宰殺,鮮血流滿了地上。你真的認為那氣味很香嗎?當然不是。那是死亡的氣味,如果我們站在那裡,可能會因難聞的氣味而轉身離開,但神卻說那是馨香之氣。

利未記中,reyah(氣味)和niyhoah(馨香)兩詞,多次描述人向神獻祭時產生的效果。從方舟走出的挪亞,十分清楚他們得以在洪水災難中倖存,完全出於神的供應和恩典,因此一脫離困境,他馬上獻祭,承認神的恩典是宇宙中唯一不變的事。

神悅納的不是那些被犧牲的動物和鳥類,而是挪亞對神真誠的敬拜,包含承認神絕對的主權,尊重祂為全人類的審判主,並承認人需要神的憐憫和贖罪之恩。神悅納的是挪亞謙卑和依賴之心,今天我們的敬拜可有散發這種馨香之氣?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5月

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着惡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

(創8:21)

如果我們站在挪亞的角度,目睹了世界的毀滅,可能會想:「我們必須保護這些動物的生命,畢竟牠們是萬物重新繁衍的關鍵。」

人們遭遇巨大重創後,自然會優先考慮安全、發展和供應,將不是迫在眉睫的宗教行動,例如敬拜、獻祭,擺在最後。

然而,挪亞的優先次序很不同,他有神的觀點。他清楚明白讓洪水淹沒世界,與保護活物生命的,是同一位神。即使世界遭受嚴重毀滅,百廢待舉,神仍然掌管一切,若沒有神的祝福,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大洪水教導我們重要的功課——唯有依靠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倘若我們知道生命、財富、家庭、地位、資源等等,都來自於神,我們必會甘心樂意地將神所「拯救」的東西拿出來,以「犧牲」的方式奉獻給他。我們如此獻上,神必會「聞那馨香之氣」而悅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5月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20:3)

中文翻譯「可有」,包含「發生、變為、產生」的意思,反映「擁有」的觀念,但希伯來文的「可有」,不具備「擁有」的意思,這個字與行為和工作有關。

此處「有」的意思不是「擁有」,而是「親手製作,展現自己的作品」,是人為的努力。考慮原始受眾和當時流行的文化,也許更好的翻譯是「你不可製造任何神」,這呼應亞倫製作金牛犢的行為。

值得留意的是,希伯來語沒有直接的動詞表示「擁有」,而是用「h-y-h le-」(屬於)表達「擁有」的概念,表明一種更深入和複雜的關係,涉及彼此的承諾和聯繫,一般用來表達「進入婚姻關係」,也用於描述神和以色列人的盟約關係。

現在我們明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的真正意思嗎?我們的生命有沒有委身於「別的神」,與它發展深入的關係,甚至無法自拔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5月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20:3)

希伯來語「h-y-h le-」(擁有)的字面意思是「屬於」,表明一種深入的關係,反映希伯來思想的信仰觀。希臘或西方往往將信仰視為可以擁有的東西,類似一種資產或一張證書。信仰對希伯來人而言,是動態過程,需要不斷在生活每個瞬間持續領悟和經歷,是與神建立積極、互動、共同關係的動態過程,只有我們積極參與和實踐時才能存在。

換句話說,希伯來人的信仰觀是動詞,一旦我停止互動關係,便開始把自己從「被拯救」除掉。當然,這種關係是雙向的,神也參與在其中,因此雖然我離開,但神永不退縮,這就是眾先知所教導的。

今天我們是否看救恩只是一個「名詞」,或上天堂的入門票?「h-y-h le-」告訴我們,信仰意味着進入與神深入交往的關係中,需要不斷更新、參與和分享。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5月

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

(創7:11)

現代讀者容易認為洪水是因大雨傾盆而下,但希伯來原文意思是:「大淵的源頭全都裂開,天上的閘門也都敞開了。」這描述源自古近東讀者的世界觀,暗示神的創造被毀滅。

「大淵」是創1:2的「空虛混沌」觀念。換句話說,世界回到了混沌。即人類的罪惡破壞了世界的根基,使承載地球的支柱動搖和崩潰,帶給人類毀滅和災難。

生命與混沌的鬥爭是古近東神話的主題。他們認為「混沌」是世界的自然狀態,而「生命」必須奮戰,以維持其脆弱的存在。洪水不只是傾盆大雨,它代表了罪惡帶來的毀滅後果,因為人不順服耶和華,導致世界回到原始空虛混沌的狀態。

罪摧毀了世界和所有生命,破壞有序的世界,現在你明白罪的殺傷力和神為了恢復生命所做的救贖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5月

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太22:32)

西方思維側重「答案」,將經驗歸結出「原則」,以便可以預測和控制。整個科學領域就是對現實進行分類,來達到管理和操控的目標。這確實帶來豐富的成果,改善了人類健康、經濟和生活條件。

但聖經既不能被我們歸類、切割,也不由我們預測和控制。聖經不是一本科學書籍,為人們提供一套固定的原則或教條,而是讓人們傳承聖經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聖經。我們可能把聖經視為屬靈的書,或解答人們生活難題的手冊,卻忽略了聖經是神和以色列人相遇的記載,是神和人情感相交的回憶。聖經要表達的是——我們正延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信仰。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5月

草必枯干,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必永遠立定!

(賽40:8)

debar(話語)在希伯來文中是指神的說話、言語或信息,而不是書面文字。

如果我們從西方的角度看待聖經,它便是一本靈性層面的書籍,提供原則和教義的著作,或解決難題的手冊。但聖經訴說的是關乎神和人相遇的歷史。聖經書寫的目的,是讓我們認識這位神,對祂產生敬畏;聖經是人類發現一路走來有神同在的記錄。

以賽亞說「我們的神的話永遠存在」時,他不是指那些神學類別、神聖屬性、信條答案或神聖格言是永恆的,而是指從先知啟示發現——耶和華歷世歷代都改變人的生命。

聖經的文字是神啟示的書面記載,而debar則代表與威嚴的主直接相遇,強調親身與神接觸的經歷。這種經歷,為信徒帶來深刻的影響。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5月

草必枯干,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必永遠立定!

(賽40:8)

聖經記錄以色列如何與聖潔的神交往,它不是神學教科書或更好的屬靈生活指南手冊。

猶太拉比赫舍爾(Abraham Heschel)以獨特的視角,闡述對聖經和猶太信仰的見解,加深我們認識聖經的獨特和猶太信仰的精髓。首先,赫舍爾強調以色列人不是致力於定義宗教,他們是見證神愛世人的民族。其次,他認為表達信仰不是抽象的陳述,而是從實際生活體驗對神的崇拜與感恩。這種敬拜源自當下與神同在的喜樂,而不是簡單的紀念過去。

希伯來文「kavanah」極度代表聖經的信仰情操,這字的意思是「意向」或「方向」,包含專注與欣賞神,代表一個人做任何事都將造物主深刻放在心上。這種態度超越對經文字面意義的理解,是一種與神相遇的珍貴時刻。

人類的尊嚴來自與神對話的天賦,我們必須經歷神的話帶來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5月

雅各啊,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

(賽40:27)

現代法律先假定自己無罪,再證明有罪;但聖經的看法是沒有人無辜,所有人都需接受自己有罪,並受到應有懲罰,人不能試圖通過挑戰法律逃避責任。

以賽亞先知描述惡人自欺欺人認為神忙於管理宇宙,不會注意他們的過錯。他們沒有聲稱自己是無辜的,他們知道自己有罪,不過還是認為能逃脫審判,因為神沒有注意到。

聖經對罪的觀念是人未達到神的標準。我們對待罪的態度不應找藉口否認,而是需要知道如何處理罪,以便恢復原狀。這是你對罪的態度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5月

雅各啊,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

(賽40:27)

明知自己有罪,卻認為能逃脫神的審判——聖經稱之為愚昧人。愚昧人不是頭腦遲鈍或無法思考,而是在道德方面做出錯誤決定,他們不尊重神的絕對主權,忽視神在宇宙中至高的地位和權柄,故意忽視神制定的道德法則和秩序,不願遵守神的律法。

愚昧人心裡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錯的,卻存僥倖的心,認為能夠逃避罪的後果。他們的瘋狂選擇,令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無法認知自己墮落的絕路,好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卻選擇相信生病無所謂而拒絕求醫,最終只能病死。

任何不認同神對罪的看法的人,都會錯認神的屬性,以為神只會彰顯恩慈(hesed)和恩典(hen),卻忽略了出34:7描述神也是paqad(監視)的神,他對人類的行為進行觀察,必追討惡人的罪。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5月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

(太5:2)

世界好領袖的特點是具有個人魅力、成功和擁有掌控力等,但聖經強調的領袖是對別人產生好影響的人。不一定出色的人才有這種影響力,我們都可以成為有影響力的領袖,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會影響他人,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承擔領袖的教導角色。

希臘動詞didasko(教導或教訓)強調傳授理論和實踐知識,但聖經的教學理念是用希伯來動詞lamad(教、學習)來表達,乃是關於「改變」。真正的教導不僅傳遞信息,而是要影響人們生活方式和行為,產生好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可觀察的,即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改變了,體現新的觀點和態度。真正教導的目標,是要促使人們以符合聖經價值觀的方式生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5月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

(太5:2)

didasko(教導或教訓)的希伯來對應字是lamad(教、學習),雖然都是教導,兩者卻有差距,前者強調傳授知識或信息,後者是改變人的生命,使其符合神的價值觀。

現代教育把焦點放在傳遞知識,就連教會也傾向這種教導,然而是與耶穌的教訓大相徑庭。耶穌開口教訓不是為了傳遞知識,乃是給垂死的人提供生命。

我們可以從祈禱方式和態度,省察教導是否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祈禱是人類的生命源泉,是我們與神交流的方式,也是維持人類心靈健康的重要部分。因此,真正的教導應幫助我們與神有更好溝通,否則就沒有達到真正的教導目標。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5月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林後10:4-5)

要了解什麼是「心意奪回」,首先要明白何為「都順服基督」。eis是希臘文常見的介詞,意思是「進入」(into),即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保羅要我們奪回每一個思想,使其降服於基督。

然而,神的國度是有界限的,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移入。保羅非常熟悉什麼是不潔,他知道神聖和不潔的區別,也知道玷汙的物件或行為具汙染力,因此凡受玷汙的東西,都不能放入神聖的地方。

因此,我們必須採取必要步驟,清除任何汙染我們和神關係的東西。「將每個思想奪回,歸向順服」,就是注意任何汙染我們與神關係的事物,包括所有實際或潛在侵入的思想和行為。

「把每一個思想奪回」也是為了要預防受汙染,因此我們需要經常檢查生命中的汙穢物,和查驗任何潛在的感染。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5月

並且我已經預備好了,等你們十分順服的時候,要責罰那一切不順服的人。

(林後10:6)

ekdikeo(責罰)含有「伸張正義、懲罰」之意;希伯來文對應字是mishpat,舊約通常用來表達公義,彌6:8神要他子民「行公義、好憐憫」正是這字。

ekdikeo捕捉了希伯來人的觀念,即神提供的妥拉(Torah)對社區具有約束力,不能被更改,神的子民必須遵守。ekdikeo是為維護神的律法,懲罰公然濫用律法的人,以報復他們羞辱神的行為。

我們需要改變對「責罰」的理解。我們一向認為責罰是帶來肉體或精神的懲罰,或者兩者兼之;然而ekdikeo有更廣的涵意,它是拒絕任何形式的汙染進入聖潔的領域,以維護神的榮耀和祂律法的神聖。

神更願意設置清晰的界限,告訴人們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為。如果有人逾越界線,責罰就作為促使他們悔改的工具,幫助他們恢復與神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5月

並且我已經預備好了,等你們十分順服的時候,要責罰那一切不順服的人。

(林後10:6)

多數人都熟悉這節經文的前半句「將每個人的心意都奪回」,通常用作勸勉人行事要公義。但很少人會將行事要公義與下半句聯繫起來,就是被神呼召的人,要準備好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也許這說法讓人局促不安,畢竟我們是強調愛的信仰。

然而,保羅為了神的榮耀和神的律法,他願意挺身而出責罰不順服的人,並接受這行動所帶來的後果。但保羅沒有說必須執行責罰,事實上責罰並不是為了報復,而是作為一種威懾力量,讓可能違抗神旨意的人有所顧慮,使他們停止不順從的行為。因此,責罰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社區的秩序,讓人都遵守神的律法。

保羅不是要我們充當法官、陪審團或監獄長,而是鼓勵我們站穩立場,讓所有反對神旨意的人都認出我們,有需要時準備行使ekdikeo(公義的責罰)。只有這樣才能「將心意奪回」,對社區產生好影響。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5月

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 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上來了。

(王下6:6)

聖經記載很多神蹟,這斧頭的神蹟也許是最奇怪的:一把借來的斧頭從柄上飛出去,掉落水中。借斧頭的人告訴神人以利沙發生的事,他便行神蹟讓斧頭浮上水面。為何以利沙會為這小事行神蹟?也許背後引申另一個問題:「神真的會在意這些瑣事嗎?」

你試過向人借東西,卻因自己的過失而弄丟嗎?多數人的反應是買新的還給人吧!但這工人卻告訴以利沙斧頭是借來的,似乎在說如果斧頭是他的,他可以放棄,但如今他有義務歸還斧頭,自己卻沒有辦法還。工人只是陳述他的處境,並沒有請求干預,以利沙卻主動提出一個超乎人們想像的解決方法。

耶和華會關心你能否找到失物嗎?祂會關心你能否履行有借有還的社會義務嗎?我們會說:「神把這些小事留給我們自己處理。」斧頭的神蹟告訴我們,在神的世界裡,沒什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5月

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 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上來了。

(王下6:6)

你會像以利沙那樣做嗎?我猜你只會簡單禱告:「主啊,告訴我斧頭在哪裡?」而不是期待違反物理定律的事發生。也許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以利沙是活在一個神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世界裡。

以利沙將木頭拋進水裡,然後期待神的回應,顯示他相信神的權能。以利沙不受自然規律和世界運作的方式約束,他活在神主權可以自由運行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超自然的事情經常發生。

如果我們只用頭腦相信神,會覺得很多事情不可能,我們要真實相信——神存在,他能行萬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5月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

(詩33:18)

「吃兩片阿司匹林,然後上床睡覺,明早情況就會好轉。」你是否聽過這樣的話?這可能是家裡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然而明早情況真的會好轉嗎?如果只是頭疼,也許會好。然而,如果情況更複雜呢?倘若超出你所控制的範圍呢?

希伯來字yāḥal(仰望)含有「等待、期望」的意思。希伯來人的「仰望」與其他文化或語言的概念有所不同。希伯來觀念的yāḥal不是一種用來安撫自己的虛幻想像,也不是如希臘文化所理解的不確定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相反,yāḥal是建立在堅實的信任和期待之上,對按照神的旨意、遵守神的誡命和教導行事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期望——他們對神的信心和對神計劃的期待是真實而堅定的。這種希望不僅僅是虛幻的想像,而是建立在對神的信任,與對他恩典和應許的信心之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5月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

(詩33:18)

希伯來字yāḥal(仰望)建立在可靠、穩固的基礎上,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或困難而動搖。對義者而言,yāḥal是他們對信實的神的期待和信心。因此,yāḥal是專注於神本身。這動詞沒有聲稱事情在次日就會好起來;實際上情況可能會更糟。雖然如此,耶和華在掌管,這才是最重要的。

yāḥal的近義詞是bāṭaḥ(信任)和qāwâ(等待),如彌7:7所述:「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最後一句清楚表明當罪惡被審判時,人對神的公義充滿信心。這節經文也反映神的拯救行動,簡言之,我們所盼望的不是自己的渴望,而是神自己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事。

希伯來式的「仰望」是對未來的期待,而不是渴望解決今天的難題。我們的yāḥal是寄託在神身上,而不在他可能做或不做的事情上。這是為什麼「yāḥal」與「信任」密切相連。

今天你可以把所有煩惱交在神手中,但不意味着它們會消失,因為它們不是最終的結局。最終,我們所需要的只是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5月

祭司以斯拉站起來,對他們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

(拉10:10)

ma`al(罪)指「行事不忠、背逆、犯罪」,呂振中翻譯為「不忠實」。從巴比倫回歸的以色列人與外邦女子通婚,以斯拉要處理的不是異文化婚姻課題,而是以色列人的行為背棄神的命令,不忠於和神的盟約關係。因此,以斯拉採取的方案十分徹底,就是要他們向神認罪,遵行祂的旨意,並與這地的民和外邦女子分離。

這段經文乃至整卷以斯拉記,都需要放在聖潔的主題來解讀:神的子民需從拜偶像之民分別為聖出來,而群體中的個人聖潔與社群聖潔聯繫一起。換句話說,社群的聖潔是由個人成員的生活和行為共同構成。

這些回歸的以色列人與拜偶像的外邦女子通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直接影響整個社群的聖潔,因此解決方案唯有轉離罪、驅逐拜偶像的妻子、重新承諾分別為聖歸神。

我們身在一個高舉個人主義的時代,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上,只管做我想做的事,不關心對群體有什麼影響。然而,聖經的方向是要我們做對神和祂國度最好的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5月

祭司以斯拉站起來,對他們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

(拉10:10)

以色列人曾因拜偶像受到神的懲罰,被擄到巴比倫。因此,以斯拉必須採取非常措施,保護社群免受汙染,確保以色列人忠誠於神。

以斯拉當然知道這些男人愛他們的妻子和子女,但他更知道不能再在聖潔和拜偶像的隱患間徘徊,必須做出選擇,以確保整個社群不再冒犯神。

我們可能會和以前「拜偶像」的生活方式有深刻連結,甚至愛那些與我們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要斷絕聯繫是很心痛的,但我們需要和以斯拉一樣,做出艱難的抉擇。今天我們可以表達對他人的愛和尊重,但不能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聖潔原則。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5月

都因亞伯拉罕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

(創26:5)

這節經文的前3句:以撒是因為亞伯拉罕順服神而蒙福的!也許你和我需要感恩我們的父母或祖父母、感謝家族中那些對主忠誠的人,因為他們留下的信仰影響,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使我們今天收穫祝福。

我們或許聽過「世代咒詛」,究竟罪會否從父親傳到兒子,舊約有些地方暗示會,有些地方則直接表達不會。先知書的表達卻十分清晰,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罪負責。

事實上,先知書和出埃及記更引人注目的,是神不斷顯示祂的憐憫,持續以慈愛保護祂的子民。我沒有看到「世代咒詛」,反而看到一個順服的父親——亞伯拉罕,他的兒子以撒如何因父親的順服而得到祝福。以撒也像父親一樣遵從神的教導,獲得神的祝福和保護。

你想幫助子孫行在神的道上嗎?順服神並傳遞祝福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5月

都因亞伯拉罕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

(創26:5)

亞伯拉罕活在摩西之前的幾個世紀,但不表示他不遵守神的律法。亞伯拉罕透過對神的信心和順服,來遵守神的掌管、命令、律例和律法。

神的指示不僅限於摩西律法,這指示從創世以來已經存在,也將存在到末了。亞伯拉罕因着順服神而蒙恩,將祝福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他的信仰不僅是個人經歷,他與神共創一個超越生命的遺產。

今天,我們受個人主義觀念影響,過分強調信仰是個人的事,但聖經告訴我們,神之所以與以撒有關係,是因為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和順服,留下了這份屬靈遺產。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們要順服,也許並不只關乎我們自己。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5月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5:39)

希臘文‘antistenai’(作對)指軍事上的革命性抵抗。然而,耶穌呼召天國子民走另一條路,一條不依賴暴力,而是充滿創意與愛的非暴力抵抗之路。愛與憐憫是我們生活的準則,我們的回應不是拳頭,而是張開的雙臂。

這種非暴力的愛是強而有力的見證,也是屬神子民獨有的特徵。耶穌說當神國降臨時,這樣的人將被神肯定,因為他們的行為反映神的性情,成為世界的和平使者。

你是否願意順服耶穌的呼召,走憐憫與慈愛(hesed)之路?當你面對傷害,是否願意不以暴力還擊,而以愛和寬恕回應?或許這條路充滿挑戰,但這是彰顯神國度的唯一道路。選擇轉另一邊臉,並不是軟弱表現,而是展現愛的力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5月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5:39)

耶穌教導「不要與惡人作對」,不僅要我們避免報復,更是邀請我們進入深度的寬恕。希臘文‘antistenai’的本意是軍事上的對抗,而耶穌卻呼召我們捨棄這種對抗,選擇寬恕——一種拒絕報復、超越仇恨的生活方式。

寬恕並不意味忽視分歧。當耶和華寬恕我們時,祂沒有忽視我們的罪,祂完全了解我們的過犯,祂看見我們的叛逆。祂知道這一切,卻仍選擇愛和接納我們。

寬恕是從了解產生,是擁抱那些傷害和痛苦,然後選擇放手。你的寬恕也是如此嗎?當你面對冒犯你的人時,是否願意打開破碎的心,把那黑暗放出,讓光進入?

寬恕意味着放下自我,選擇以愛取代仇恨。這樣的寬恕是耶穌的教導。你願意開始這樣的旅程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5月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

(加3:24)

當保羅稱律法為「訓蒙師傅」(paidagogos)時,他使用完成式動詞,表示過去的行動對現在仍有影響,代表律法在過去的作用未結束,而是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經文中「引我們」的原文是「eis」,準確理解是「進入」。律法在我們等待救贖的過程中成為引路人,幫助我們認識基督,引導我們進入與祂相遇的過程。律法的規範和教導,讓我們維持正確的方向,最終由救贖者基督將我們從罪的束縛中釋放出來。

我們仍然需要「律法」的引導,沒有它我們很容易被周圍的誘惑吸引,選擇逃避面對錯誤的責任。律法告訴我們對與錯,和應該遵循的原則。它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導航的角色,幫助我們走向基督的救贖之路。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5月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亞倫子孫作祭司的說:祭司不可為民中的死人沾染自己……

(利21:1)

沾染(tame)指「變為不潔淨」,可用於食物、偶像崇拜,以及月經、精液、某些性關係和死亡。tame會中斷我們與神的關係。

有些tame並非罪,例如月經只是自然的生理現象,暫時妨礙進入神聖空間,律法提供了禮儀作為補救。即便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律法也有相應的儀式處理。

我們發現「贖罪」是解除tame的方式,透過洗滌或等待7日等贖罪儀式,可達到潔淨效果。所謂「贖罪」是潔淨的過程,有時與罪有關,有時則無關。重要的是,若死亡不是罪,只是人類生命的一部分,為何它會帶來玷汙?為何神指示祭司不要因死亡而沾染?

答案是:死亡冒犯了神的主權與聖潔,它不屬於神聖的領域,因此不能出現在神面前。然而,死亡真實存在,因此神所面對的不僅是罪造成的破裂關係,更是死亡在他的創造中留下的汙點。當然,神正在處理這問題,不是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