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

S M T W T F S
< 3月   5月 >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14月

讀經範圍:太1

雅各生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

(太1:16)

從家譜來看,亞伯拉罕到約瑟這一代的傳承,受揀選的並不是一整個家庭,而是神從中選出一個個合他心意的人。最終,約瑟因娶了馬利亞,成為彌賽亞降生計劃的一部分。

每一位被揀選的人,都有責任珍惜自己的身分,行出神喜悅的事,以延續神救贖計劃的祝福。

因此,即便身為大衛家的一員,若不專心聽從和回應神,也無法體會和參與神寶貴的計劃,最終僅僅是名列其中罷了。

你我這被揀選的人,也當這樣看重自己的身分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4月

讀經範圍:太2

當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太2:7)

過去我們或許誤會了那些希律請教過的文士,以為他們也知道博士來訪的事,看來希律可能刻意隱瞞這消息,讓文士們以為希律只是詢問他們關於經典的事。他們驕傲地向希律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卻不知天上星象的異兆。

然而,既然他們了解舊約經典的預言,知道彌賽亞將在伯利恆誕生,那麼更早的時候,當基督降生在伯利恆的那一夜,牧羊人經歷天使報信的騷動,他們卻未曾注意呢?

願我們不像文士,僅僅成為學者研究經典,而是要成為真正尋求並跟隨神的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4月

讀經範圍:太3:4-11

(魔鬼)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太4:09)

魔鬼引誘耶穌,只要俯伏拜牠,就能「得到一切」。但如果這「一切」必須以屈服於魔鬼為代價,那麼這種「一切」還有什麼價值呢?

崇拜魔鬼或許可以換取世上短暫的榮華,卻也意味着將生命交給牠掌控,失去真正的自由。相反地,選擇敬拜上主,祂賜予我們永恆的生命與真正的自由。如果能看清兩者的結局,就會明白魔鬼所說的「得到一切」,不過是披着誘惑外衣的美麗枷鎖。

眼前的得失,永遠不會比我們的生命重要。現在,你知道該如何選擇了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4月

讀經範圍:太4:12-5:16

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着他。

(太4:25)

耶穌以神奇的醫治大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眾聚集。然而,在眾人期盼他施行更多神蹟時,耶穌卻選擇在山上教導「退讓、謙和、持守、和平和正義」的福氣,透過登山寶訓,呼召跟隨祂的人在世上活出「光和鹽」的生命。

或許,這些跟隨耶穌的群眾和門徒心裡會嘀咕:「他什麼時候才會開始醫治大會呢?」甚至暗自猜測,耶穌先講這些道理,是不是為了儲備足夠的醫治力量呢?

然而,耶穌要的是真心渴慕祂生命之道的人,而不是只因祂的能力而來的人。想想跟隨耶穌的你我,又為着什麼而來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4月

讀經範圍:太5:17-7:1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么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太7:2)

耶穌講述律法、主禱文和信心的教導中,特別夾着這段「不要論斷人」的提醒,似乎指出真正的關鍵在於——檢視自己。

當我們以耶穌的教導來省察自己,就會發現自己在神的義面前有多麼不足,並深感需要主的恩典。也許我們還沒檢查完畢,就已經迫切盼望神以更完全的憐憫來對待我們,因為我們往往對自己寬容,距離耶穌所教導的完全之道相去甚遠。

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與其論斷他人,不如先謙卑審視自己,以活出更貼近主心意的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4月

讀經範圍:太7:13-29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太7:21)

當時人們似乎熱衷於大聲呼喊主名或過刻苦的生活,認為這是通往天國的修煉法。然而,耶穌引用「進窄門」和「看果子」的比喻提醒眾人,真正通向天國的,不是表面的宗教行為,而是內心深處的順服與實踐。

這並不是否定「因信稱義」,而是強調真正的信心,是生活處處都認定神的主權。當我們按照主的心意行事待人時,每一件事都是神聖的事奉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4月

讀經範圍:太8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

(太8:25)

門徒跟隨耶穌,目睹祂一句話就能使病人得醫治的能力。因此,當船在風浪中搖晃,生命危在旦夕時,他們選擇呼求耶穌,這本是正確的反應。然而,耶穌卻稱他們「小信的人」,是否意味着他們的信心還不夠深?

也許,門徒正是沒有完全理解耶穌的身分,而顯得信心「小」。他們將耶穌看為拯救他們脫離危險的「超人」,卻未意識到他是掌管風浪、擁有天上地下權柄的君王。與此相比,百夫長的信心則顯得格外純粹和深刻,他明白耶穌不是普通人,認為耶穌不需要親臨,他一句話就足以醫治僕人。

我們的信心有否過於局限,以至沒看到耶穌是主宰一切的全能者?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4月

讀經範圍:太9

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太9:36)

耶穌看到群眾的時候,祂的心被憐憫充滿,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這些人有身體患病、需要醫治的人,也有生命失去方向的罪人,更有表面遵守律法但內心缺乏愛的法利賽人。耶穌不僅注意到人們的外在痛苦,也洞察他們內心的空虛和迷失。

正是這份屬天的愛和憐憫,讓耶穌甘願從天而降,親身走進我們的痛苦之中。耶穌的憐憫喚醒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察覺內在的貧乏,也讓我們明白,唯有回到創造主的懷抱,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和滿足。

願領受上主恩典憐憫的我們,被主的愛激勵,去到困苦流離者的身邊,使他們得見主的恩典與憐憫。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4月

讀經範圍:太10

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太10:5-6)

耶穌最初差遣十二門徒時,指示他們先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傳福音,不要走向外邦人或撒馬利亞人。在背景相似的群體中傳福音,有共同的信仰傳承,比較容易建立共鳴,對門徒來說是一個訓練。這段初期的服事經歷,使門徒在實踐中學習如何與人分享福音。

然而,耶穌的使命並不局限於此。當他復活後,賦予門徒大使命,命令他們走向萬民,將福音傳遍世界。這是一個更廣闊的呼召,表明神的救恩不僅給以色列人,也是給全人類的恩典。傳福音的範圍從起初的以色列延伸至地極,彰顯神普世的愛。

耶穌的差遣今日依然在我們身上。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家人、朋友開始,逐步把神的愛傳達出去,直到接觸到更廣大的群體,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聽聞救恩的信息,並經歷主的愛與真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4月

讀經範圍:太11

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

(太11:19)

這段話中,我們看到為了天國,約翰呼召人們悔改,耶穌則強調信心,兩者都指向同一目標:真誠悔改並真實信靠神。然而,當時的宗教師偏離了這簡單而真摯的要求,曲解了進入天國的方式。他們不僅以宗教規條來替代核心信仰,甚至以苛刻的標準批評耶穌和施洗約翰。

因此,耶穌強調智慧的真正標準不是吃與不吃的規矩,而是生命的果子。真正的信仰應該體現在生活中,結出悔改與信靠的果實。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4月

讀經範圍:太12:1-37

我若靠着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

(太12:28)

如果耶穌的趕鬼與法利賽人的門徒趕鬼,都是為困苦者帶來完全的恢復和喜樂,為何法利賽人指責耶穌是靠鬼王趕鬼?若他們的趕鬼來自神,那麼耶穌的能力又何嘗不是?

他們的論斷顯示內心的敵意與偏見。他們的心剛硬,不願承認耶穌的權柄來自神,反而用不實的指控來否認祂的工作,這樣的態度反映出他們抗拒真理的本質。耶穌提醒他們,口中所說的,正是內心所想的表現,這些話語將成為受審判的證據。

人的內心若充滿惡念,就會反映在言語和行為中,這是無法掩蓋的。願我們藉此反思,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不讓黑暗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4月

讀經範圍:太12:38-13:23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太13:16-17)

耶穌指出門徒的眼睛和耳朵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親眼見證耶穌的教導和神蹟,直接聆聽真理的宣講,親身經歷應許的成就。對比之下,過去的義人和先知宣講,只能憑信心堅持期盼到最後。因此,這句話對門徒有種警告的意味:不要只享受「看見」和「聽見」的福分,更要付諸實行,活出所聽到的真理。

同樣地,我們今日領受神的話語,不能只停留在聽道上,更要讓行道的福充滿在生命中。讓聽見與行動,成為我們生命的雙重祝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4月

讀經範圍:太13:24-58

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太13:52)

耶穌在前面一連串講了多個比喻,包括種子的成長、珍珠的價值和捕魚的選擇,都是讓人明白要「留好去壞」。然而,最後加上這句話,卻把人弄糊塗了。

文士擁有豐富的知識,這些不都是好東西嗎?

這句話或許提醒我們,即便文士擁有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若不能在神的光照中被篩選和轉化,就無法成為有永恆價值的天國寶藏。知識本身不是最終的目標,重要的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活出這些真理,讓天國的價值不僅存於思想,更體現在每一個行為和選擇。

身為天國子民,我們也要將知識轉化為生命的見證。這樣,我們所學的、所理解的,才能真正帶來永恆的價值,並彰顯神的國度。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4月

讀經範圍:太14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太14:32-33)

在一場風暴起落之間,門徒起初以為在海面上行走的是鬼怪,最後才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

這場風暴使門徒更深認識耶穌。從認為祂僅是老師或先知,到開始相信祂是神差派的神人。然而,對「神的兒子」的完全理解,始終還在逐漸探索中。

今天,我們借着聖經的啟示,得以清晰認識耶穌的真實身分,但真正的信心,依然需要我們在生活的風浪中,選擇一步步跟隨祂、信靠祂,才能認識真正的耶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4月

讀經範圍:太15:1-31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他們拜我也是枉然。

(太15:8-9)

耶穌引用的是以賽亞書:「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一語道破這些人的心態。他們從外在的儀式和規條入手,卻忽視神律法背後的原意。從吃飯忘了洗手,到硬性規定奉獻,都偏離了神所定的真正目的。

當耶穌與外族婦人交談時,這位猶太人看不起的外邦婦人,卻顯示出更真誠的信心與敬畏。她的心態和態度,遠超過許多自以為是的猶太人,這讓我們反思,今天我們是否也會因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心的真正敬畏?無論是傳統崇拜,還是現代的活潑敬拜,我們是否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陶醉於歌聲與時間的長短,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我們的心是否真正對準神的心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4月

讀經範圍:太15:32-16:28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太16:24)

十字架,在世人眼中是刑罰,卻是主展現的極致之愛——祂放下高天的榮華,背負起世人的罪惡。主呼召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意味着我們必須放下自我、捨棄私欲,並面對信仰中的挑戰。然而,捨己並不是失去,唯有捨掉自我時,我們才能體會主復活的力量,與更豐盛自由的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4月

讀經範圍:太17

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

(太17:8)

當天父宣告要門徒「聽他愛子」時,摩西和以利亞便退開消失了,讓門徒專注於向耶穌下拜。摩西和以利亞固然是值得尊敬,但他們不是應當敬拜的對象。

即便圍繞耶穌的雲彩消散,但祂仍是神的兒子。耶穌為了使我們親近祂,甘願降卑成為人。這位道成肉身的主,才是我們唯一應當敬拜的對象!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4月

讀經範圍:太18

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太18:32-33)

在基督裡的饒恕,源於深刻體悟神的恩典。耶穌曾呼召稅吏馬太,醫治外邦迦南婦人的女兒,也釋放被鬼附的格拉森人。儘管有些人看似「不可接納」,耶穌仍向他們施憐憫和恩典。

主人質問惡僕,似乎也在反問我們:「為何抓住別人的過錯不放,忘記自己所蒙的恩典呢?」因為我們也領受了主無條件的赦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4月

讀經範圍:太19

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么呢?」

(太19:20)

少年人看似遵守了所有的律法,然而耶穌指出最關鍵的「缺少」,讓他引以為傲的成就,瞬間顯得微不足道。耶穌使他看見心中最愛的事物,是無法割捨的財富。我們常常安於外表的成就與行為,以為只要做對事情、滿足宗教要求,就能得到神的喜悅與賞賜。其實神看重的,是我們對祂的單純愛慕與渴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4月

讀經範圍:太20

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

(太20:34)

如果我們是剛重見光明的瞎子,有許多事情想做,我們會選擇優先跟隨治好我們的醫生嗎?耶穌醫治了許多病人,但並非每個人都選擇跟隨祂。然而這個瞎子被耶穌拯救後,體會到主的美善,便明白世界再美好,也無法與主的寶貴相比。今天,我們有許多想做的事,我們會優先選擇跟從主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4月

讀經範圍:太21

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他就治好了他們。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就甚惱怒。

(太21:14-15)

祭司長和文士怒不可遏,不是因耶穌治好瘸子和瞎子,而是孩子們讚美耶穌:「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耶穌竟沒有制止,默許了自己是大衛的後裔,是彌賽亞。憤怒讓人忽視了:這些神蹟正應驗了他們所熟知的彌賽亞預言。

當我們為神發怒時,是否也應停下來反思:這份憤怒來自神的公義,還是源於自己的偏見或無法接受?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4月

讀經範圍:太22

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

(太22:30)

耶穌回答撒督該人的話,指出復活後的生命不再受地上關係的限制,不需要透過婚姻,來證明彼此的連結或價值。在神面前,我們所有的需要、愛與關係的意義,都將完全得到滿足。或許,這正是天國永恆愛的豐盛,超越了我們當前的理解。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4月

讀經範圍:太23

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

(太23:3)

耶穌不僅批評當時的宗教領袖,也警誡我們的信仰生活。當教會的崇拜將「聽講道」變成焦點時,我們可能會忽略「眾人聚集」的意義。神喜悅的敬拜,是我們因順服祂而聚集,一起頌讚、領受祂的話語,在主裡彼此分享。當被主連結的生命聚集在一起,才是尊榮神的敬拜。此外,聽道固然重要,但行道才會帶來生命的改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4月

讀經範圍:太24:1-31

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

(太24:24-25)

耶穌基督已提前警示,但我們為何仍會被迷惑?關鍵在於我們的分辨能力。我們往往透過一個人的決策,觀察他是否為金錢不擇手段,還是堅守道德原則,無懼損失。對於假基督和假先知,我們也該留心分辨。他們或許能顯大神蹟、大奇事,但我們不該被表象迷惑,而應留意他們的生活、決策是否反映出敬畏神的態度。主的警告提醒我們,要謹守對神的信心和警醒的分辨力,才不致被迷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4月

讀經範圍:太24:32-25:30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太25:14)

這些比喻的「天國」,可理解為天國的道理。像富有的主人將財產交給僕人管理,神也將天國的真理和責任託付給我們。神將教訓和救恩的道理交託給我們,並非只為我們個人領受,而是要我們用心培育、實踐並傳遞。當我們忠心地將天國的教訓付諸行動,周圍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生命見證,體驗到主的道帶來的豐盛與祝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4月

讀經範圍:太25:31-26:13

她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做的。

(太26:12)

這婦人將自己最珍貴的香膏全數傾倒在耶穌身上,不僅是她的奉獻,更是她滿懷的愛與感恩。她的行為雖然看似衝動且冒失,甚至讓耶穌身上滿是香膏的痕跡,但這正是她不想錯過任何表達愛的機會。她或許擔心若稍微猶豫,會被在場的人攔阻,或擔心自己會少倒一點香膏,因此她選擇毫不保留地倒在耶穌的頭上。她在這一刻抓住機會,將一切獻給耶穌,希望在耶穌安葬前,以最真誠的心意表達她的愛。

我們有時會找藉口拖延回應主的愛,卻往往忽略了機會並不常有。真正的愛,應該是在合適的時刻毫不猶豫地付出,而非等待太久,錯過了最珍貴的時機。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4月

讀經範圍:太26:14-56

那賣耶穌的給了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

(太26:48)

這場逮捕行動背後的真正主使者並未現身,猶大成為唯一的指引者,借着暗號幫助他們確定誰是耶穌,以免抓錯人。既然連逮捕耶穌的人都無法認出耶穌的容貌,又怎麼知道耶穌犯了什麼罪呢?

我們無法確知猶大出賣耶穌的真實動機,但耶穌卻一清二楚。他明白,這些人只是奉命行事,並非真正的主謀。耶穌也深知猶大的心意,為他的選擇感到惋惜。然而,這一切都在神的救贖計劃之中,所有的過程都是為了成就神的旨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4月

讀經範圍:太26:57-27:2

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立時,雞就叫了。

(太26:74)

彼得目睹耶穌受盡痛苦與凌辱後,驚恐之下否認了自己與祂的關係。耶穌被侮辱、唾棄,甚至遭受暴力,讓彼得感到極度害怕。他原以為耶穌會在此刻彰顯彌賽亞的榮耀,引領大家走向勝利,但耶穌選擇了沉默,這與彼得心中對得勝彌賽亞的期待大相徑庭。

然而,當雞鳴聲響起,彼得的良知被喚醒了,這聲音也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既是榮耀的君王,也是為擔當我們罪孽而降世的羔羊。祂的榮耀與得勝,不在於征服,而在於犧牲與順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4月

讀經範圍:太27

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

(太27:43)

當耶穌被指控妄稱神的名時,眾人譏笑並挑釁地要求祂用神蹟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子,這其實是對神的試探。他們希望耶穌在受苦和被羞辱之際,以顯赫的方式顯示祂的神性。然而,耶穌並沒有順從這種要求,而是選擇按着天父的計劃和對人類的憐憫行事。

耶穌並非不願意接受神的拯救,而是祂深知這一切都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為了成全神的旨意,祂選擇順服。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堅持,正是祂倚靠神的最佳證明。

真正的倚靠神,不是要求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而是順服於祂的心意和時間,按照祂的計划而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4月

讀經範圍:太28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

(太28:17)

使徒們見到復活的耶穌後向祂敬拜,但仍有人心中存有疑惑。這疑惑並非完全的不信,而是理智上有一些難以立即理解復活之事。然而,即便信心尚未完全,只要願意來到耶穌面前,這份疑惑反而成為他們更深認識耶穌神性的契機。

接着,耶穌向他們宣告自己擁有天上地下的權柄,並賜下大使命。在實踐這使命的過程中,門徒將逐漸加深認識耶穌的主權與同在。信心不必等待所有的疑惑解開,而是帶着敬拜與順服的心,去親身經歷耶穌在生命中的真實。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15月

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

(拉8:23)

希伯來詞彙baqash(祈求)向我們揭示祈禱的本質和適當的態度,神就回應我們的禱告。當然,神的回應不一定跟我們希望的一致,但神肯定會應允祈求。

baqash不僅是請求,更是包含「尋求、祈求、渴求、堅求」等熱切希望尋見的意圖。此外,這詞彙強調祈禱者願意完全獻上自己,做神吩咐的任何事情,並承認神的絕對主權和統管,順服神的旨意,而不是與神爭辯或自行決定要怎麼做。

「我們禁食,完全降服於神的旨意中」是這節經文的精髓。禁食(否認身體的需求),是一種表達順服的方式;禁食,是一個人表明願意採取極端措施來順服神的旨意;禁食,是一種精神和身體上的捨己,強調順從和依靠神。

如果在祈禱中缺乏baqash的態度,所謂的禱告,就只是有口無心的宗教術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5月

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

(拉8:23)

athar(應允)在這節經文是被動語態,指神主動回應祈求。換言之,這節經文是表達神聽見我們的baqash(祈求),並採取行動了。當神的子民願意完全委身,謙卑降服在神的面前,神就會垂聽並採取行動。至於神將如何行動,取決於他的心意。

我們總希望「神應允禱告」是按我們期望的成就。然而,baqash(祈求)必須是完全順服神。我們既然知道神是良善的,就肯定祂所應允的,是為完成美好的旨意,對於完全降服於神的人來說,這就夠了!

禱告不需添加任何東西,只需帶着熱切態度祈求;禱告是不向神發出指令,而是全然順服神的主權。當神垂聽禱告並開始行動時,禱告就完成了。

想一想,我們的禱告是否添加了許多個人議程,以致患得患失,不知神會不會應允?讓baqash和athar這兩個詞彙帶我們到禱告的核心意義,就是人祈求、順服;神應允、行動。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