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

S M T W T F S
< 12月   2月 >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011月

那曾經在曠野的大會中,和那在西奈山上對他說話的使者同在,也與我們的祖先同在的,就是他。他領受了活的聖言,傳給我們。

徒7:38

司提反的演講中,有個不容忽視的提示。他提到,西奈山上神頒給摩西的信息,是特別賜給以色列兒女的「活的聖言」(希臘文是「logia zonta」)。這短句雖然被基督徒普遍使用,但其實很不尋常。類似的表述可以在耶利米書23:36和希伯來書4:12找到。

它是指神賜給摩西的話語,是神所激發、神聖的經文,並且神當日告訴摩西的話至今仍然活潑、有功效,並未過期或作廢。對司提反而言,他在公會發言的當下,天使賜給摩西的話語仍然是活的、永恆的。

神的話語是永恆有功效的,你是否意識到這點?你有否渴慕認識他的話語,讓他的話語來觸摸你?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月

角聲漸漸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說話,神有聲音答應他。

出19:19

qol(聲音)是神用我們理解的方式與我們交流,無論是聽見還是感知,都在對我們每個人說話。在我與神交流的觀察和體驗中,我經常「聽見」神的聲音,通常以無聲的言語形式出現。尤其當我安靜思想神的話語時,會發現自己在腦海中與自己「對話」,彷彿神通過我的聲音回應了我。

事實上,在物質世界中直接聽到神的聲音是極為罕見的。多數時候,我是在內心無聲的對話中感知和體驗神的聲音。

神願意與我們對話,他會讓我們理解、體驗並接收他的聲音,從而與他建立直接且親密的聯繫。

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來聆聽和回應神的聲音。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過分依賴他人的解讀,被他人的理解所束縛?也許是時候,我們該親自留心聆聽,期待那獨特而神聖的經歷。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月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

弗6:6

thelema(旨意)意指「所希望的」,即希望自己或他人的行動能成就大事。「遵行神的旨意」意味着達成神所希望完成的事。

如果我能掌握所有知識和事實,並完全按照神的旨意行事,那必然是最合理的選擇,因為神的旨意必定與宇宙的完美相契合,而他的終極目的一定與我被創造的本質相符。

然而,現實是我的知識有限,常常缺乏做出最佳選擇的完整信息,因此只能依據自己部分的理解來做決定。儘管如此,雖然我們所知有限,全知全能的神已經在聖經中啟示了我們所需的真理。我們相信神,遵行他的旨意,相信慈愛的神所希望成就的事必定是美好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月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彼此寬容

弗4:2

寬容,希臘文是「anecho」,其含義遠超我們所認為的「忍受」。它的真正含義是「撐起,不讓……倒下」。寬容意味着,當你需要支援時,我扶你一把,成為你靠着不致跌倒的牆,並且我也不會縱容你傾向邪惡。

寬容需要我們時而如水泥般堅固,時而願意扶你前行。它要求我們不離不棄,誠實可靠。

在七十士譯本的阿摩司書4:7中,這個詞與「不讓雨降下」有關。因此,寬容有時也意味着成為他人的屬靈雨傘,保護他們不被淋濕。

然而,寬容並非縱容假冒、邪惡或傷害。無論我們是牆或雨傘,在真理上都應堅定不移。真正的寬容,反映出神的性情,因為他首先以這樣的方式對待了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月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5:8

希伯來文化極為敬畏神的聖潔。當一個人感受到神的聖潔時,最直觀的反應就是意識到自己的罪惡和不配,因此採取謙卑的態度,正如彼得所說:「主啊,求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

那一天,彼得認識到神以非凡的方式與耶穌同在。他明白自己的罪玷汙了神的同在,而他無法自行除去這些罪,因此必須請這位與聖潔的神極其親近的人離開他。

聖潔是神的特質,他是無瑕疵且完美的。彼得擁有足夠的屬靈悟性,看到自己是個罪人,生命中充滿了汙穢和不完美,這些與神的聖潔不相容。既然聖潔的耶穌與他這位罪人無法共存,他只能請求耶穌離開,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同在。

彼得認識自己的罪,也深深敬畏神的聖潔,他的反應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來到神面前,是否擁有彼得那樣的屬靈悟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月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5:8

彼得知道自己的罪玷汙了神的聖潔,因為他無法自行除去這些罪,只能請求主離開他。反觀我們,卻認為正因為我們是罪人,更需要主的同在。

我們專注於罪得赦免;彼得則專注於神的聖潔。我們的焦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彼得的焦點則是以神為中心。彼得所說的話,是維護神的榮耀和尊嚴,即使這意味着自己要付出代價。而我們卻常常認為神應該樂意犧牲自己的尊榮和榮耀,幫助我們應對那些不光彩和冒犯的行為。我們過度專注於自身,這種心態可能會阻礙我們認識在神面前,我們是不配的。

今天,有多少人來到神面前,僅僅將神視為「服務者」,認為他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甚至在清除罪汙時也是如此。

讓我們將目光從自己身上轉向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罪惡,並對神的聖潔充滿敬畏時,我們才能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月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5:8

希臘文動詞exerchomai(離開),其構成是ex(從原處出來)和erchomai(來)。其中,前綴ex指示動作的方向。exerchomai同時用於耶穌呼召門徒,和彼得的自我認識。

當耶穌呼召門徒時,他說「來跟從我」,強調門徒應該走向耶穌,與他同行,跟隨他的指引。而彼得意識到自己的罪惡和不配時,卻說「離開我」,希望耶穌遠離他。兩個短語雖然都使用同一個動詞,但表達的意義卻截然相反。ex只是指明了我們的起點,接下來的目標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決定:我們可以選擇向主靠近,也可以選擇遠離主。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罪人時,往往會被美好和聖潔所吸引;反之,當我們以自我為中心時,會對自我的罪無動於衷。只有當我們深刻體會到自己的生活如何玷汙了神的名聲,才能像彼得一樣俯伏在耶穌膝前,呼喊:「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彼得的旅程始於深刻認識自己的罪惡,接着朝正確的方向前進。exerchomai同樣也應該成為我們認罪和悔改的起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月

急躁的人必慎思明辨,口吃的人必說話清楚流利。

賽32:4,當代譯本修訂版

一般而言,倉促做出選擇的人容易犯錯誤,聖經通常教導我們要有耐心。然而,這段經文的上文,以賽亞將公義的統治者與當時的處境做了對比,指出如果領袖是公義的,就可以相信他們會按神的旨意行事,所做的決定也會是正確的,可以迅速執行。

然而,無論是在以賽亞的時代,還是現今世代,都充斥着不公義。在不義的領袖統治下,我們必須慎思明辨,謹慎地做出決定。現在不是迅速行動的時候,因為mehera(急躁)的行動往往會導致錯誤。

神是不輕易發怒的,那麼我們為何要急於下判斷呢?我們應該學習騰出時間來等候、思考、分辨,然後才採取行動。有一天,當千禧年君王以正義統治時,我們將心領神會,立即知道該做什麼;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安靜等候,讓神工作。

今天,許多分裂正是因為過於急躁的決定而產生的!以賽亞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月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太18:21

我們不應急於用「七十七倍」或「永遠」等宗教化的說法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對於那些被得罪的人,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

當有人不斷偷你的東西,你會饒恕他多少次?你會饒恕一個一直欺騙你的人多少次?如果你的丈夫犯了姦淫,一次又一次懇求你的原諒,你會饒恕他多少次?某人毀謗了你的名譽,你可以饒恕他多少次?如果教會裡有人在背後散布謠言,傷害你的孩子,你又必須饒恕他們多少次?彼得提出我們所有人心中的問題:我要忍受多少次?受辱和受傷是有忍耐限度的。

耶穌的答案並不是關於次數,而是關於心態。真正的答案在於如何帶來合一。無論我饒恕多少次,如果無法為重建或修復群體的合一作出貢獻,那麼次數並不重要。

耶穌以債主的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表明「恩慈」是神的屬性,他願意不計較地饒恕,而我們都是領受他恩典的人,他期待「恩慈」也能成為我們的品格特徵。當我們願意轉換心態,就可以朝着成為一個不計較、願意傳遞恩典的人邁進,最終帶來重建、修復與合一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月

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

創18:20

在希伯來思想中,hatta’t(罪)涵蓋了「罪惡」、「贖罪」和「贖罪祭」等多重意義。然而古近東文化中,罪常被詮釋為「宗教上的不合格」或「違反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這意味着罪是由社會標準所定義。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變遷,這一定義也會相應改變。實際上,在沒有絕對標準的文化中,所謂的道德觀本質上是破產的,因為「罪」的含義會根據民眾的需求而重新定義。

作為天國的子民,「罪」的定義應由天國的王來決定。我們必須以聖經的詮釋作為我們的規範和約束。至於其他人如何定義罪,與我們無關,因為他們生活在另一個國度。

如果神的話是神國的律法,那麼重新定義罪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聖經所定義的罪的真正含義。根據聖經,將來神的國會降臨,他的統治將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意味着今天社會所定義的「罪」將會消失,將由永恆的君王所確立。

因此,若我們允許神國以外的文化來定義「罪」,那麼我們就是未能理解或遵循君王的標準。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月

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

創18:20

hatta’h(罪)含有「違反群體共同義務的行為」之意,不僅影響個人,還影響整個群體。這觀點暗示一個雙方都需遵守的共同義務,這就是為何神總是罪的受害者,因為人這一方沒有履行義務。

聖經思想中,罪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災難,以及神公義的審判。當然神會因他的憐憫屬性,透過獻祭,提供贖罪機會。

hatta’h具有傳染性,會帶來不可避免的惡果,並傳遞給接近的,或有血統關係的人。罪從來不是個人的事,它會感染其他人;罪不僅是「未能達到神的標準」,也是致命的疾病,會摧毀各方面的關係,把其他人捲入漩渦,造成不可避免的災難。

另外,hatta’h的反義詞不是「正義」,而是hesed(恩慈)。對神、對人,我們都有要履行的義務,就是尋求神的心意做正確的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月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

羅3:23-24

保羅在拉比傳統中成長,是嚴格遵守律法的人,他深知hatta't和'awon這兩個代表罪的希伯來字。希伯來思想中,罪涉及多方面,包括履行契約、群體歸屬感、社會規範、愧疚、懲罰、行為不端等等。但保羅試圖簡化這些複雜概念,教每個人知道罪的概念,他強調每一個人都犯了罪,所有人都有意無意違背了神的律法。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普遍的問題呢?答案是dikaiosyne(稱義)。保羅將視角轉移到普遍的法律上。字根dike是法律的意思,與希伯來字tsadaqa'(公義)意思相同。換言之,罪人在神眼前蒙悅納被稱為義,是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宣告。

保羅巧妙地將讀者引導到希伯來神的律法中,而非羅馬的多神教體系。我們得以稱義是因為這位獨一的真神,不是其他的神祗。他白白賜給我們所缺乏的無價之寶——神的公義。

如今,罪的問題得到解決,那就是通過與那位施恩典的獨一真神建立關係。我們都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唯有祂提供答案,其他的「神」無能為力,靜默無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月

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路9:60

如果神的心意是要生出一個完全順服祂旨意的人,那麼我們都還在等待「出生」。

試着想像我們都還在母體內吧!我們知道自己正處在成長過程中,會掙扎、伸展、移動,並犯下許多看似毫無意義的錯誤。

這幫助我們理解成聖為何如此困難,我們自以為已經完整了,因此嘗試做恢復和復原工作,而不是出生的準備工作。我們試圖管理自己的出世,這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像成在神腹中,就會感到安心,知道是祂在安排出生,不是我們。若我們停止嘗試自己引產,讓神全程照顧,讓祂按照自己的旨意行,事情就會容易多了。

這也許就是耶穌這句話的暗示。我們不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是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最終,我們將會「出生」,並把那個死亡身軀置之身後。一只母象孕育胎兒22個月才生產,何況神呢?他一直孕育着我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月

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徒6:4

希臘文proskartereo(專心)有「堅持」、「堅定不移」、「持續不懈」,還有 「隨時準備好」的意思。

領袖們需要隨時隨地,預備好自己禱告,一個聚會或事工若沒有聖靈的指引,就會毫無方向;無論工人、聚會或事工,都是聖靈的手和腳,所以我們最重要是弄清楚聖靈的心意,才有正確的行動。

領袖也必須時刻準備毫無保留地事奉獨一真神,其中很重要的,是與神建立深厚的信任關係。專心祈禱是與神建立有效溝通的關鍵。

神的旨意時常和人的選擇相反。若領袖沒有尋問神而擅自做決定,往往就會出錯,因為人處於荒野中毫無方向,唯有神才知道道路。

每當我們想「我必須做點什麼」時,就要格外專心祈禱,因為我們必須做神要我們做的事,而不是我們想做的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月

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徒6:4

祈禱是人與神溝通。既然是溝通,便意味着是一種雙向的對話:有述說,也有聆聽。然而,許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喋喋不休,忽略了聆聽。

領袖若沒有聆聽神的指示便冒然採取行動,是愚蠢的行為。proskartereo(專心)有「持續不懈」的意思,因此不間斷的禱告也包括讓自己一直聆聽神的聲音。

初代教會明確指出,領袖需要做兩件事情:祈禱和傳道。首先,領袖需要明白神的啟示內容,就像在旅程中閱讀和查看路標或地圖,以保證不會走錯路。神啟示的書面文字,清楚告訴領袖們尋找什麼、注意什麼,也向領袖解釋為人的意義,開拓領袖的視野,使他們明白神的啟示。

接着,領袖還需要proskartereo(持續)聆聽聖靈的聲音,以便準確地向眾人傳講。領袖的服事需要心腦合一。

今天,你的「行動」步驟是什麼?你先聆聽神的心意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月

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帖前5:23

amemptos(無可指摘)是「無瑕疵」的意思,表示在我們身上找不到任何過錯。然而,不是現在,而是最終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現在,我們仍然有很多殘缺,神正在為我們動手術,進行全面改造,過程是非常疼痛的。

留意保羅不是說我們的「靈魂」得蒙保守,他用了靈、魂、體3個希臘詞彙,等同於希伯來字nephesh(全人)。神不只是淨化我們的靈魂,而是改造我們整個人,成為一個無可指責、無瑕疵的人。

這節經文不是講將來的事,神現在就開始修剪我們,他精準地知道我們的生命什麼部分需要修剪,這個過程必然疼痛。神會確保我們的老我死去,以便我們得着新生命。如果你正被神塑造成祂兒子的形象,你會感覺很疼痛,甚至希望痛苦停止。

神是賜平安的神,一切修剪是為了帶來平安。eirene(和平、平安)指的是「安康、幸福」,神的修剪是為讓我們享受與天父美好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月

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做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腓2:15

希臘字amomos(無瑕疵),與希伯來詞彙中所有祭物必須無瑕疵的意思相同。換句話說,成為神的兒女,就有義務活出無瑕疵、完美虔誠和無可指責的生活。但這怎麼做得到呢?

這節經文的上文提到「做任何事都不要抱怨和爭論」,強調服事他人的重要。順着經文脈絡,保羅表達當我們因所得的救恩,願意帶着敬畏和感恩的心,竭盡所能服事他人,我們就是走向amomos的方向了。當我們擁有無私的行為、謙卑的態度和僕人心態時,這標準是可以達成的。

保羅說我們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正如基督展示的榜樣。讓神的愛體現在我們對他人的行為中,像主耶穌那樣為人捨己,以便人們茁壯成長。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月

所以,你們在基督裡若有什么鼓勵,有什么愛心的安慰,有什么靈裡的契通,有什么慈悲和憐憫……

腓2:1,新譯本

保羅使用en christo(在基督裡),強調信徒在群體中跟隨基督的樣式。「在基督裡」說的是眾信徒是基督身體的不同肢體,也就是教會。

希臘字paraklesis(鼓勵),是「請人幫忙、召喚幫手」的意思,這字的希伯來相同詞彙是naham,形容「慰藉、安慰」。教會裡之所以有paraklesis,是因為信徒群體互相關心、彼此激勵。

神在其他肢體身上做的工作,可以成為我們信靠神的理由。雖然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變化,但我們看到他人身上的改變和結出的果子,就鼓舞我們的生命也要成長。或許我們很沮喪,彷彿看不到神,但看到其他人生命中有神工作的痕跡,就知道神是存在的。神提醒我們,他不會撇下我們。

信仰群體裡的paraklesis會互相感染,你的得勝能激勵別人追求成熟生命,你的失意能陪伴同樣遭遇的人,你的軟弱和剛強可以彰顯神的祝福。無論站在巔峰或處於低谷,我們都在群體中paraklesis,一起走過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月

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了你,你交給我要作的工,我已經完成了。

約17:4,新譯本

主耶穌跟隨天父所指引的道路,一直走到底,因為祂將自己的意願交給了天父。

不管耶穌面對多麼強烈的誘惑、敵人的手法多麼縝密,祂都一一拒絕。想想在客西馬尼園那晚,彼得一不謹慎中了撒但的詭計,然而,耶穌將自己的意願和主權交給了天父,因此祂不會受到迷惑而上當。

我們呢?我們是否始終沒有真正將自己的意願交給天父,一旦到了需要徹底放棄自我之時,總想為自己保留一些,希望不必都交給神?

我們還沒有放棄自己的願望、選擇和夢想。我們活在自己建造的「伊甸園」內,沒有看清一個事實:真正的伊甸園是神所造的,不是我的,神早已供應我一切所需,當我全然降服,就回到祂全能的看顧下,唯有主能成就一切祂造我這個人的目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

腓2:1,和合本修訂版

koinonia(團契)的意思是「共同的」,意味着基督身體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天國的一分子,基督是團契唯一的首領。在團契中不看經濟能力、社會地位,也沒有所謂的權威等級制度,每個人都為其他人的好處,捨棄自己的利益,願意將恩賜、資產和精力都投入服事他人中。

我有得吃是因為你的給予,你得到幫助是因為我的付出。我們把神賜予的東西與別人分享,讓人們經由我們,分享到需用的一切。團契中,每個人都要如此實行,而不是部分所謂「有能力」的人才有這責任。

當團契真正關心他人的福祉時,就會願意將自己擁有的與人分享,也願意犧牲以提供別人幫助或支持。koinonia的「共同」觀念,徹底改變了「擁有權」的想法;對社群的看法也要改變,自我保護的自然本能便會消除。

我們是基督身體的共同體,擁有共同福分和責任,讓我們好好留意身邊人的需要,與他分享我們所擁有的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

腓2:1,和合本修訂版

oiktirmoi(慈悲)不僅表達一種自然的情感,它也是非常有力的詞語,包含了「同情、心、感情」的意思,表達出最深層次的整體人格。古希臘文中,這個詞表達「十分激動的情感,以至於你感到生病」。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oiktirmoi是那種看到別人落入困境而產生同情心的自然反應,或者隨手傳一張可愛的手機貼圖,也絕不是拍拍某人後背、用力握一握他的手,鼓勵他說「你要加油」之類的「同情心」。oiktirmoi是賦予另一個人深刻、持久的個人情感承諾。這是基督團契的「彼此相愛」,和世界價值觀做一點好事的慈悲善行完全不一樣。

保羅還用另一個字spanchnon(憐憫),這也是一個描述深刻情感的字眼,包含了「內臟、心」的意思。這兩個表達深刻情感的字眼,呈現出基督團契的基本特徵。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

腓2:1,和合本修訂版

oiktirmoi(慈悲)和spanchnon(憐憫)表達了最深層次的整體人格,保羅用它們來描述基督團契的基本特徵。

現在我們需要反思以下問題:

  1. 情感上,你跟信徒群體的困境、問題和喜樂是否保持距離?你是否有所保留?還是會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

  2. 你曾經在別人的需要上,被聖靈強烈感動嗎?你會退縮,還是投入參與?

  3. 你能否自然表達自己的情感?還是你會過度控制或壓抑情感?

  4. 情感拉近我們與神關係,憤怒、喜悅、絕望、歡欣、悲傷和希望都能引領我們走向神。你的情感是否把你引向神,或是選擇封閉自己?

splanchnizomai(慈悲憐憫)是基督團契的文化,是我們信仰的標誌。跟隨神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情感體驗,我們需要真實感受神的存在。基督團契裡,理性、情感和意志是並用的,所以不要剝奪自己哭泣、大笑、咆哮或鼓掌的機會,也不要阻止別人這樣做。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月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

腓2:1,和合本修訂版

oiktirmoi(憐憫)有「同情」的意思,對應的希伯來字是raham,有時也通用於hanan(恩典、恩慈),在新約其他地方用於表達神的憐憫、同情和安慰。

我們看到所有真正的憐憫都來自神。他是koinonia(團契)的起始者、主宰者和審判者,我們在此基礎上展現憐憫。因此,我們展示憐憫的方式和品質,都必須與天父一樣,因為我們代表他。

憐憫是「行動」,即對某情況做一些事情,就像神做的那樣。用神的眼睛看待對方,活出神公義的生命品質。

更具體來說,代表神行事就是「告誡、勸勉、教導、成全、斥責」。想一想神如何oiktirmoi以色列人,照着去做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月

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憑你的公義搭救我,救拔我;側耳聽我,拯救我。

詩71:1-2

tsedaqa'(公義)本質上是指「符合標準」,包括政治、訴訟案件、道德的合宜。神和人的義行都用這字。這首詩的作者大衛當然明白這一點,畢竟他是一國之君,他在詩145:17寫「耶和華在他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

「符合標準」是所有人的期望,但神有他的公義標準,比我們的標準更具體,不只停留在一個好的理念或公平的制度而已。正如大多數希伯來概念,tsedaqa'在行動中表現最為清楚;公義的人會履行神對人的命令,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繁榮。

addîq(義人)是一個事奉神的人(瑪3:18),他像約伯一樣救助窮人和孤兒、沿途幫助盲人、扶持弱者,是窮人的父親(供養者)(伯29:12-15)。申命記24:13也說:「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着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摩西五經(妥拉)還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或許我們需要重溫神的律法,明白神的公義標準。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月

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憑你的公義搭救我,救拔我;側耳聽我,拯救我。

詩71:1-2

履行tsedaqa'(公義)除了遵行神的律法,還要有符合神本性的生命,就是對有需要者存憐憫之心。公義包括了憐憫貧困、無助、無法保護自己的人。事實上,任何沒有憐憫和慈悲的公義,都不符合希伯來概念,也不合乎聖經。

神的公義包括了不計代價地寬恕得罪祂的人。神沒有根據我們對祂的冒犯和傷害懲罰我們,祂乃是一位等待着浪子回頭的父親,是一位無條件免除債務的債主。神的本性是憐憫,祂希望用愛和恩典呼召失喪的人回家。神以巨大的代價寬恕人類的罪,因為祂是公義的。我們以為公義帶來刑罰,沒想到公義卻和拯救息息相關。

我們多麼需要拯救!罪五孔不入地潛進我們的生活,有些是我們故意犯的,有些是我們隱藏的,生命中有太多罪需要被清洗,我們需要經歷神的憐憫,從中獲得潔淨的新心。

我們無法自救,只有公義之神才能拯救我們。但被拯救之後,我們就要行公義,否則就是否定了神的公義。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月

求你作我常來棲身的磐石,你已經吩咐要救我,因為你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

詩71:3,當代譯本修訂版

shawa(吩咐要救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下令拯救我」。正如君王大衛,他下達的命令臣民必然遵從;神是宇宙大君王,祂所命令的事更是必定成就。神已經下令要救大衛,就一定會做這件事。

然而,我們的罪常使自己十分沮喪,也無法修補造成的損害,感覺再也不會有任何出路,這時我們總會忍不住懷疑:「神會救我這樣的人嗎?」

請聽好,神已經命令要救我們了! 神命令全宇宙與祂合作,為要實現祂在我們生命中預定的目的。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彎路,都是為了把我們帶回主的懷抱裡。人生所有的失誤和滑倒,都可以成為神使用的工具,完成神聖的使命。神已經下令,這一切都將實現。

大衛是個充滿激情的人,神愛他這樣全然信靠的孩子;愛是即使被打倒了,也努力堅持。事實上,我們的神充滿熱情,祂發出的命令,正熱切地表達祂樂意拯救我們。

神已經下令拯救你,這個認知有否減輕你目前在困境中的負擔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月

我的神啊,求你救我脫離惡人的手,脫離不義和殘暴之人的手。

詩71:4

palat(救)這動詞在詩篇出現的頻率最高,表達「拯救、解救」。拯救必須是實際體驗,我們都希望在敵人圍攻時立即獲得palat。

上一節經文用了另一個「拯救」的動詞yasha',表達神已經下令拯救,既然他已經命定了拯救,就會改變目前的狀況。今天,惡人和不法之徒的手近在咫尺,無情的人隱藏在我身後,今天就是神要palat的日子!

palat常與'azar這詞並列,它是'ezer的動詞形式,意思是「幫助者、解救者、拯救者」。創世記2:18說,女人的角色是「幫助他的配偶」('ezer kenegdo),是神為男人預備最靠近的幫助者。

神是完美的'ezer,我們今天需要從敵人手中被拯救出來,祂就安排一個'ezer在附近,以便我們得到及時的幫助。

當大衛懇求神的救援時,他不排除人為的介入。畢竟神是宇宙的主宰,祂可以差派先知帶着警告的話語前來,也可以讓牧人帶着安慰的話語前來。如果你正在困境中,留意神在你身邊安排的'ezer。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月

我的神啊,求你救我脫離惡人的手,脫離不義和殘暴之人的

詩71:4

壓迫大衛的敵人是什麼?首先,是惡人的手。這裡的「手」是權力、權威和統治的象徵。是的,這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人,但我們與邪惡鬥爭時,似乎常常被自己的邪惡傾向統治,我們一直在恩典與自己的私欲中相爭。

大衛選用動詞kap(握住、掌握),那是手掌翻轉向上呈杯狀的畫面,表示接受某些東西。換句話說,這個詞強調了手掌不是在抓取東西,而是敞開,準備接受。這種姿勢顯示了一種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大衛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張開手接受什麼?我張開手是敞開向神,接受祂的義,還是向邪惡和享樂敞開,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最後一個敵人是「殘暴」之人。這個詞是'ul(Ayin-Vav-Lamed)。我們可能認為無情是沒有同情心,缺乏基本的人性素質。但這不是'ul的意思,'ul是「偏離標準」。我們可以充滿熱情、展現分享的生命、成為好人,但仍然偏離標準。怎樣偏離呢?像是改變torah(律法),順應我們的喜好,就是偏離標準。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月

你的讚美,你的榮耀,終日必滿了我的口。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

詩71:8-9

Shalak(丟棄)和azab(離棄)都有「丟、趕出、拋棄、放開」的意思。這節經文實際上是說:「當我的力量耗盡時,不要丟棄我、不要離棄我。」大衛強調的不是丟棄或離棄,而是表達有一天當他筋疲力竭,不再驍勇善戰的時候,不要像替換士兵般丟棄他。

我們都知道,終有一天,無能為力的狀況會臨到我們。那一天我們再也無法戰鬥;那一天我們的力量耗盡。所有人都會面對年老、失能、無法動彈、什麼也做不了,到時我們就像大衛一樣懇求:「主啊,雖然我一無所有,但請不要離棄我。」

我們一直被教導神永遠不會離棄我們,這在神學上是正確的,但不是大衛所關心的,他關心的是自己力氣衰弱、筋疲力盡之時的真實感受。

也許我們習慣了神不丟棄我們的想法,以至不正視自己疲憊和耗盡的感覺。我們需要覺察這份感受,來到上帝面前發出呼求,便能經歷神的信實。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月

你的讚美,你的榮耀,終日必滿了我的口。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

詩71:8-9

我們的理性或所知的真理告訴我們,神永遠不會azab(離棄)我們。但我們不只活在理性的世界,我們還有真實的感受。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但他也有心力交瘁、感覺自己對神沒有任何用處的時候。

我們都曾疲憊、力氣耗盡,感覺沒什麼可以奉獻給神了。那時我們可能會認為神就像異教的偶像,如果我們不能表現一番,就沒有用了,是個可拋棄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其極限,再有信心的人也不能倖免於筋疲力竭,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面對,因此沒察覺這種無力感,正是我們與神最親密的時刻!當我們充滿活力、一切盡在掌握中時,往往將神置之腦後,或視他為幫助者,而不是拯救者。然而,如果拿走我們所有力量、資源和希望,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空洞、破碎的陶器,神才能成為我們的造物主,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

所以,不要害怕面對破碎,要正視每一次的軟弱,因為曠野是遇見神最好的地方。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1月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

太6:5

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浸泡在該語言的文化中,每天練習說話才行,最好的方式是搬到當地去居住。同樣地,如果你想理解神的語言,就必須轉向他的世界觀,沉浸在聖經的文化和思想中,習慣用神的語言來表達思想。這需要刻意的訓練。

將外語變成母語,需要改變思維和反應;像希伯來人一樣禱告,也需改變我們的思維和反應。學習禱告,就是學習從神的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是把聖經文化翻譯成你的母語。

「禱告」這個詞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不到20次,卻有超過500篇禱文,大多數是日常情感的表達,例如哭泣、懇求、痛苦、憤怒、歌唱、拍掌、跳舞等等。你的禱告只是靠近希伯來人一小部分的思想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