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

S M T W T F S
< 11月   1月 >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1 12月

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為我的兒子以撒娶一個妻子

創24:4

在選擇伴侶這件事上,我們的態度如何?我們是否努力地尋找對的人,一路上又發現其他更多吸引人的?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尋找完美伴侶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伴隨一些心動的感覺,且符合我們期望的條件和相處模式。最後,選擇在於我們的手上。
我們是如此自我啊!我們真以為自己比神更清楚誰適合我們?我們認為自己的喜好,是尋找完美伴侶最重要的依據?
在這段經文中,父母會尋求神所揀選給孩子的伴侶。他們聆聽、等候和信靠,神就向他們啟示方向。神的方向決定了人的行為。聖經的模式是,父母當忠心地遵守神的道,注意神的引領。所以,父母們,請開始為你孩子的婚姻禱告。
很特別的是,要結婚的那個孩子,並沒有涉及選擇。這跟我們的文化不同,現代文化教導我們,墜入愛河是婚姻的先決條件,聖經卻教導我們——神的選擇和膠合(glue)才是唯一先決條件,愛是後來才出現的。我結婚是因為神的安排,然後我學習一生疼愛我的伴侶。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 12月

我現在要對未婚的人和寡婦說,他們若保持像我這樣就好了。

林前7:8

我曾收到一封電郵,發出痛苦的呼聲:「你教導說女人是『幫助者』(‘ezer)的角色,但我卻未婚,該怎麼辦呢?」
今天的世界告訴單身者:「你需要結婚。」我們不難聽到某夫妻的幸福見證,教會似乎也在傳遞同樣的訊息,使我們認為若沒有找到對象,就無法過一個真正滿足快樂的生命。我們為此深深擔憂,害怕會落單,所以不惜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急於找到人做伴。
我們要來檢視這個恐懼。一個人對未知的恐懼,會成為他想要「掌握自己生命」背後那股最強烈的動力。這絕不符合聖經的真理。我們的神是宇宙至高的君王,當我們願意委身於祂時,就是讓神有主權為我們決定這重大的生命課題。
我們要曉得神的計畫是最好的,祂完全有能力妥善計畫我的生命,讓我遇見對的伴侶。而且我曉得,就算沒有遇見這位伴侶,神仍然是美好的,祂的計畫仍是完全的。
我們需要做個選擇——我可以因為對未來充滿恐懼,而失望、憔悴,也可以滿心地期待我的主會按著祂的美善旨意,供應我的需要。我事奉祂,而祂賜給我的,永遠不會少於我要完成祂的計畫所需用的一切。我能夠有把握,是因為我的天父確實曉得我的需要。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 12月

我現在要對未婚的人和寡婦說,他們若保持像我這樣就好了。

林前7:8

就某方面而言,那些單身者得到的是無以衡量的祝福。是的,我明白有時候感受是背道而馳的,但是我知道神從來不會讓人承受他所不能承受的。因此,這意味著神曉得誰是可以信賴,而能夠肩負起重擔,誰又是無法承擔的人。
門徒覺得為主的名受苦是值得的,他們為這樣的選擇歡喜。我們認為婚姻的幸福讓我們完全,但神卻曉得,有些人不結婚才能更好地完成祂的旨意。神看我們願意逆流而行,是件特別的事。其實,就是因為如此特別,只有幾個人受召過那樣的生活,那些受召的人向主展現的獻身,是多數凡夫俗子無法處理的事。在這個世界,單身生活肯定要面對許多困難,然而這不一樣的作風是屬力量的記號,並非軟弱的記號。
不要沮喪!雖然世界有它對生命目標尋常的理解,但作為神的跟隨者,我們卻必須放下那些選擇來跟從祂。我們不再追隨以往的目標,而是讓神安排我們的生命。當神設計了讓我們與祂獨處,那我們就歡喜而放鬆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神是個動詞,祂就是一切的行動。即使是祂的名字,「祂當受讚美」也是動詞「將是」的形式;祂就是那位偉大的「我是」,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
難道我們這些有祂聖靈內住的人,不應是動詞的化身?我們不是名詞。名詞是好看的小箱子,整齊有序地裝滿一切東西;但是動詞就好比一個三歲小孩到了賣糖果攤子前的表現,是狂野的、不受拘束的,就是想要做點什麼!
當彼得說他是一位使徒時,不是一個稱號,不是說他在辦公室門口掛上「使徒」的名牌;也不是說他有使徒專用的車位或指定座位。他的意思是——他是奉差遣出去的人。
希臘用詞apostolos可能是個名詞,但卻是以行動為基礎。要成為使徒,就要被差遣出去。沒有人可以坐在家裡當使徒,你需要走出去,做稱職的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感謝神,今天世界上有許多使徒,他們奉神差遣去執行神的工作。這些人不是因為被提升、擔任教會的某職務,才有使徒的地位;他們是因為回應了神的呼召,才持有使徒的職分。
實際上,你比較可能找到使徒的地方,與能找到耶穌的地方是相同的,就是那些收容所、醫院、法律協助處、貧民區等有需要的地方。你不能成為自己會眾中的使徒,你需要被差遣出去。
今天仍有多數的教會喜歡聚攏人群,過於把他們送出大門。教會如同河道的水閘,對能夠收集多少水而沾沾自喜,彼此暗自相競,誰的池塘比較大。但其實,光是聚納水,一點好處也沒有,水要得到釋放,滋潤萬物,才是神工作運行的時候。
我們要記得,關在水閘後面那片遼闊而靜止的水,並不是動詞。你需要打開閘門,將水引流出去,才能看見水發揮的功效。正如「使徒」不只是個名詞,也是個行動者,是要被差遣出去執行任務一樣。
當教會裡有願意做宣教士、奉差遣的弟兄姐妹,感謝主,不要覺得好人才不能留在教會服事好可惜,這些人才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要給主用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彼得深知教會不是因為聚斂而成長;乃因為差遣出去而成長。當年,每道聚斂的水因為逼迫分散或被主差派,使閘門敞開氾濫全地時,教會歷史就有了最快速的成長。那時的教會沒有嘗試讓自己的堂會壯大、建美麗的會堂吸引人,只想到要被差遣出去,去得著那些還未聽聞福音的土地。
今天,若每主日早晨我們見面時,是等候被主差遣出去,這會是怎樣的衝擊呢?
「這個星期天我們會出去。你去收容中心、你去醫院、你去高爾夫球場、你去遊樂中心……教會差遣你們出去,擁抱那些迷失在世俗文化中的人。當個奉差遣的使徒,去吧!」
當然,彼得提醒,我們是奉彌賽亞的命令被差遣出去的,因為耶穌也是被差遣來到世上的。若我們要成為祂的使徒,這模式就要一再重複。我們的動詞將影響別人成為另一個動詞;動詞的後代絕不會是名詞。
基督徒不是只是在會堂享受禮拜,教會不只是服務會友,小組也不是同好聚會。出去吧!我們要當動詞!你的小組可以認領哪個有需要的地方,讓大家一起走出去服事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這節經文的希臘正文其實是說:「給散居各地蒙選召的寄居者。」NASB譯本改變用詞的次序,更換了一些直譯的內容,意思可能相同,卻失去了彼得要強調的——我們這些置身於世界的寄居者。
對彼得來說,關鍵在於首兩個字elektois parepidemois。elektois,是一個將信徒和非信徒分別出來的字眼,出自希臘文「挑選或揀選」,在彼前2:9中被引用,保羅在提前5:21也用過。這是舊約的概念(申14:2、賽45:4),是「選民」的用詞,表示這些人是神所揀選的。
第二個字parepidemois,字義是「靠攏」及「在人群中」。這告訴我們,彼得這封信是寫給這些住在非信徒中,與非信徒有密切交往的耶穌基督跟隨者。他們是寄居的客旅,但並不屬於所住的地方;他們實際是屬於神國的人,現在卻在這裡——置身於世界。
這就是我們活在地上獨特的身分與目的!這個特殊身分對你周遭的非信徒而言,帶來了什麼特別的意義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彼得寫信給那些信奉彌賽亞的猶太人,他們因為羅馬政治逼迫的緣故,而四散各地。分散才是神的計畫,聚斂不是,我們需要被提醒有關聖靈的運行模式。我們的神不會被困在瓶子裡,祂突破任何的營壘、任何的閘口、任何的容器;祂漫過每一道防線;祂氾濫每片土地。對你,祂也做同樣的事。
因此,寄居者,預備好了,要穿戴好你走路的鞋子,隨時預備好彈性和敞開的心。若你已安定下來,等待著祂歸來,祂可能會讓你出乎意料。祂會將你連根拔起,將你驅散出去,如同風吹動種子,飄散在各地生根。我們生命的飄泊或變動,絕非偶然的事!
「動詞」是移動的。神在移動你嗎?祂是否將你寧靜的生命連根拔起?祂是否把你推出門外?世界越是動盪不安,神就越是需要你的寄居心態。如果我們沒有靠近那些需要祂的人,我們又算什麼使徒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 12月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

彼前1:1

耶穌曾向天父祈求,不要把我們從世界中取走。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了鹽(防腐劑) 和光(引導),這世界就完蛋了,而神還沒有完成祂的拯救大計呢!
我們目前身處在這一片混亂中,那是神美好的旨意!我們即是蒙揀選的,也是被扔進世界的一群人。
當我們被扔進這世界,與其他人參雜,一起過每天的生活,這就是「拯救」的動詞,是一個傳遞福音消息的行動。我們處在世界時,不是枯等著什麼都不做,也不是獨善其身,隱退到「沒有沾染」的空間,乃是被分散到受罪玷汙的人群中。也就是說,一路上我們可能會與那些骯髒的人、骯髒的事摩肩擦踵。
你因此抱怨嗎?或覺得不解嗎?不,沒有問題的,這是神給光與鹽的設計——被丟進人群中。我們和所有世界上的人一樣,都會有悲歡離合與苦難,也會遭遇不公義,但不必納悶,我們信主不是為了求一個「無痛生活」、「無菌溫室」。真正重要的是,寄居者們,我們在人人都會遭遇的處境中,活出了什麼樣的態度、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那是身為光和鹽與眾不同的地方,以及存在的意義。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 12月

但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

太19:14

什麼樣的人能進天國呢?耶穌不是說唯有小孩子才能進入天國,祂要傳遞的訊息是關乎「身分」,而非年齡。究竟誰能夠享受與天父同在的資格呢?
「小孩」是耶穌使用的例子。首先,他們脆弱、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需要倚靠他人才能生存下去。當耶穌說到進天國的資格,祂舉出了這人必須有像孩童這樣的特質。
我們在孩子身上還找到什麼呢?也許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是一個消耗,即使我們說他們是「未來的希望」。最後,孩子是沒有發言權的,容易被忽略、被支開和被遺忘。誰真正關心他們想說些什麼呢?
然而,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正是神所關注的,是有資格進入天國的。所以耶穌在八福中提到:「貧窮的人有福了。」不單是說物質上的貧窮、脆弱,而是說那些意識到貧乏、不足、感到軟弱的人是有福的,因為神是他們的倚靠。天國的福氣,和地上所追求的成功特質是不是很不一樣?因神的眼光,和人看我們的眼光,一點兒都不一樣!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 12月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太6:9

主禱文不是禱詞。但你一定有念過主禱文,這是禮拜儀式中常見的一部分。但耶穌不是在教導門徒「念禱詞」,而是教導門徒「如何禱告」。猶太信徒常常會背誦許多禱詞,直到今天他們還繼續誦讀這些禱詞。然而耶穌不是在教導門徒另一個要認真學習的拉比式禱詞,而是在教導門徒有關禱告的本質。
這是很重要的提醒,當我們只是重複唸神的話,卻沒有多加思考,就會錯過其中真正的意思。
為了明白耶穌所教導的,首先我們就要認識希伯來人廣泛使用的禱告詞彙。在中英文,我們只有一個用詞(禱告和Pray);希臘文也只有一個正式的用詞,但希伯來文卻有很多禱告的用詞——從咆哮到起舞、從吶喊到呼喊、從全然安靜到歡騰歌唱等。
禱告無法被裝入櫃中幾個簡單的小罐子內,無法被一種形式框架框住。禱告其實是呼吸,貫透在我們的動作與氣息,包括在吃喝行進間每一個對准神、尋求神的意念。禱告若是你的呼吸,生命的一切會因為禱告,而充滿生氣與活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 12月

我們在天上的父

太6:9

「我們的父」,開頭的第一句話,為我們提供一道嶄新的亮光。主耶穌一下子把我們拉近到神的面前。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不再橫隔歷史長河,神不再只是我先祖的神,而是我直屬的天父。這意味著我們不再仰賴祖先來建立我們與神的關係,而是站在與神有直接關係的位置上。
對於祖宗所跟隨的那位神,猶太門徒在這個稱呼裡,在距離上有了多麼深的靠近和突破。耶穌是站在這個身分位子上向神禱告的,而如今的我們也能因著主,站在這個位子上向父祈求,這是多麼動容的事——祂親自孕育著我們(這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三章所說的),我們能夠稱呼那位造天地萬物的神為父親!
這種靠近也發生在你我之間的關係上。我們都是神的孩子,不必再追溯祖上的關係,你和我都是手足。沒錯,你意識到我們是在一個大家族裡嗎?看看你身旁的肢體吧,他是你的手足啊!
主啊,謝謝祢,祢為世上所有孤獨的人預備了家;我在地上本是孤獨的,但祢卻揀選了我、收養了我,把祢的家和祢一切的豐富分享給我。「我們的父」,這是一個何等美的呼喚。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 12月

我們在天上的父

太6:9

這個稱呼,還帶來一個關係上的改變──我們屬乎彼此。
若神是我的直屬天父,而祂又是你的直屬天父,那麼我們就是靠著屬靈的血緣關係而結合在一起了。我們屬於彼此。
耶穌清楚地用代詞「我們」來表達,神是我們每個人的父。當我們親近祂,我們是以直屬家庭中的一分子來到祂面前。我們在祂的面前也代表著彼此。我們是祂的孩子,是複數的。我們要謹記自己是神的子女,是複數的,這概念將深入貫穿整個主禱文。
因此,當一個人犯罪了,所有人就會受到影響;當一個人受傷了,所有人就放聲大哭;當一個人歡喜時,所有人都與他一起跳舞;當一個人失喪了,所有人都要憂傷……因為神是我們共同的天父,我們同屬一個家,我們是一家人。
這就是禱告典範的開場白。你明白了嗎?禱告的第一件事,就是認清我們共有的聯繫。禱告以「我們」開始,而不是「我」。當我們為肢體代禱時,你便是代表著手足來到天父的面前。
「關係」是這節經文的金鑰,如果你深入默想,它將改變你向天父禱告、為肢體代禱的心境。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 12月

願人都你的名為聖

太6:9

尊……為聖,這裡的希臘文為hagiastheto,但耶穌是用希伯來文教導眾人,也許祂用的是qadash。這字的意思是「懇求神的名顯出其聖潔」,也就是讓神的榮耀在祂的受造物中,或透過祂的受造物,得以完全彰顯的過程。
我們普遍認為成聖的過程,就是將那些要「尊為聖」的,從尋常的用處中提升出來。許多宗教儀式也環繞著這樣的概念,例如麵包和酒透過聖餐的儀式而聖化。但是尊神的名為聖有更深入的含義。
神的名字必須被尊敬和尊為聖,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十誡中第二誡命的教導。今天,猶太人依然滿心敬畏,唯恐濫用了神的名。神的名字是特別的、是神聖的、不似其他任何的名字。
不僅如此。在古代近東文化中,名字不只是專用來稱呼、代表某樣東西或某個人的符號,它還代表了一個人的主要性情。因此,當我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我是在讚揚神的名得著榮耀、祂實質的性情全然顯出;我是在尊主為大,在榮耀主的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 12月

願人都你的名為聖

太6:9

神的名字啟示了祂哪些主要的特性?我們來查看出埃及記4章:神向摩西表明了祂的名字——自有永有者。神的名字就總結出祂的實質。
一切受造物,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自己存在的。每樣東西都仰賴某些東西存在。除非你父母先存在,否則你就無法存在;除非太陽存在,否則地球上一切生命就無法存在;除非蔬果存在,否則動物就不會存在;如果沒有葉綠素,蔬果就不會存在。亙古至今,一切物質都仰賴之前存在的物質。
然而神的名字卻隱含著神是「絕無僅有」的意思!神不靠任何事物存在,而凡物卻要倚靠祂存在,不管是受造或繼續生存。所以保羅說:「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
我們的神不同於其他任何事物,祂是自有永有,無條件地存在,也是萬物得以存在的原因。因此,我們發現「尊神的名為大」,就是看見祂在一切存在的事物中得著榮耀願這件事成為我們心中的渴望和所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 12月

願人都你的名為聖

太6:9

當我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我是在祈求神,願祂聖潔的主要性情得以完全彰顯,表達出祂的身分。也就是說,願一切萬物都為神的聖潔歡呼。
我的禱告是,讓一切受造物都回歸到神顯出榮耀、得著榮耀的地方;我的禱告是,當我發出這禱詞時,我是在獻上我的一切,包括我的每一段關係,我和神一切造物之間的聯繫,好叫神因此得榮耀,得尊為大。
要「尊主的名為聖」,就要使每樣東西都成聖!獨有神才是每樣存在事物背後的理由。每樣存在的事物,都是為了成就「榮耀神」與「彰顯神聖潔」的旨意。
這也意味著我為自已生命的籌算必須結束了,我願神在我一切行動、決定、思想和言語中掌權,顯出祂的榮耀。要尊主為聖,就要將一切分別為聖獻給祂。從我園中的一片青草葉,到最遙遠的那顆星;從我與鄰舍的友誼,到我敵人的需要,願一切的一切,都要成為榮耀神的管道和機會。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 12月

願你的國度降臨

太6:10

希臘用詞「basileia」是關乎統管和治理,當神的僕人和公民按神的管治生活時,神的國度就彰顯在那裡。
「你的國度降臨」這句禱告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按照神的性情遵守摩西五經,不就已經成就了嗎?
這裡用的動詞是eltheto,為命令式(一道命令)不定過去時態(意思就是有些事情已經一次性永遠地發生了)。通常我們按這句的字面禱告時,我們想的是求神(不是吩咐)完成祂在未來的計畫,我們沒有想過耶穌在此處的禱告,是在命令已經發生的事。
新約對「將臨國度」的概念相當 普遍,但在舊約中卻幾乎沒有提到。在希伯來經書內沒有與「願你的國降臨」相呼應的句子。當國度(basileia)的概念在新約隨處可見時,「將臨」的國度卻只有在主禱文中被提及,並沒有出現在三本符類福音書中。耶穌在說的是一些非常不尋常的事,祂在這段有關禱告的訓示中,融入了獨一無二的概念。主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 12月

願你的國度降臨

太6:10

聖經的日子是神的kairos(時機、孕育時刻)進入我們的chronos(按年曆的定期定時)。主的日子不是一個日曆上表定的時間,祂的再來會如其他神所定的日子那樣,不期而至。
這意味著當我們禱告「願你的國降臨」時,不是求神在未來某天來到,而是認識到神的國度是一股攪動的勢力,突然就衝進我們的生命中。神在我們無法安排的時程,也無法控制的方式下,帶來祂的國度。
這個禱告其中一個態度,就是清楚地意識到神來到,並充滿我們的時間;體驗到神介入我們日常的行程,讓我們發現到更新。當我們留意神的工作,把意念轉向那位已經在我們當中工作的神,神的國度就已經臨到。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沒察覺到神的國度,它卻已然降臨,就在我們忙碌的步伐中隱藏起來。我們沒有看見神的工作,是因為被蒙蔽了,沒發現神的介入。
這句話其實是一道「命令」(見前日),而不是一份願望。因為我們是在求神顯出已然存在的事。「到了的時候,就要讓它顯出來。」
父啊,求祢打開我們的雙眼,讓我們能夠看見祢在每個時機的臨到。在我們內心開啟對永恆的醒察,明白祢手所做的工和祢的同在。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 12月

願你的國度降臨

太6:10

我們發掘到神的時間是kairos,就是祂完成旨意的時間,也是絕對準確的時間。明白神介入世界,這對我們的禱告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求神開我們的雙眼,得以看見神在動工。
我們不是祈求自己可以引入神的國度,乃是祈求神會彰顯祂的國,而我們會受邀成為祂的賓客,參與祂所行的事。神的國度存在,只因為神帶來祂的國度,絕不是靠任何屬世的操作而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的用詞是用不定過去式來翻譯的神帶來祂的國度,祂保證如此,而且那是已經完成的事。
沒有人可以建立神的國度,也沒有人能進入神的國度,除非神呼召他;除非蒙神揀選,否則沒有人得以與祂的國有份。沒有人、沒有機構、沒有教會、沒有文化能把神的國度帶給我們。
一旦投身于神的國度,我們只不過是卑微的僕人,服事那使國度成真的主人。這句話不是應許說當我們以福音滲透世界時,神的國度將會臨到,而是說明一個成就了的真相,我們受召參與!願你的國度降臨是一個呼召,要我們完全降服在神按祂屬天心意成就的事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 12月

願你的國度降臨

太6:10

我們需要明白,在把福音「帶入」世界這一事上,我們絕對沒有驕傲的餘地。我們不過是踏進神的河流,祂才是那股活流,我們不過是隨著祂流動罷了。我們無法讓這件事發生,神在創造上並無咨詢任何人的意見,祂不求任何人完成那工。
但是!如果你認為反正神都命定好了,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反正這是神的工作,那就錯失神的心意了。神渴求我們的服務和順服。在一天之終,我們必須說:「我不過是完成你吩咐我做的。」神獎賞這樣的服事,並且我們在當中榮耀了祂;在一天之終,我們可以安歇,確定是神在彰顯祂自己,宇宙間沒有任何權勢能夠勝過祂;在一天之終,祂邀請我們分享祂的勝利。
「願你的國度降臨」是歡呼的喊叫,不是疲弱的懇求;「願你的國度降臨」是讓神得以彰顯,讓祂的名被尊為聖,且得著榮耀。
主禱文把焦點放在神的榮光和祂運行的至高旨意上。祂是神,除祂之外別無他神。歡喜!歡喜!祂的國度降臨!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 12月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太6:10

「我要如何曉得神的旨意呢?」你有這掙扎嗎?我常常都有——心裡渴想行神的旨意,卻不知如何尋求神在我生活中各領域的旨意是什麼。聖經找不到有關退休計畫、事業進展、家庭、學校等方面的「指南」。因此我在摸不著方向時,只好在禱告時加一句:「主啊,若是你的旨意……」
但耶穌並非如此舉棋不定,祂教導的主禱文沒有絲毫的懷疑,乃大膽地祈求神的旨意要行在地上。
「thelema」在古希臘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用詞,但在新約卻難得一用。當我們查這字的希伯來文同義詞「rason」,發現了極有趣的事。Rason不是希臘用詞所指的「合乎情理的決定」,而是關於「熱切的渴望」。換句話說,耶穌不是在說如何選擇神的旨意和方向;而是對於神行事所懷抱的喜樂、歡喜和熱情。
我們習慣將情緒和意志分開,但是希伯來人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當他們宣告神的旨意時,就是宣布對神的彰顯存有歡喜、喜樂和熱切盼望,他們抱著這樣的心情承認祂的榮耀在運行。
願我們的心,熱切地渴望神的旨意成全。你的心中有這樣的渴望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 12月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太6:10

當我們祈求「神的旨意成就」,這個禱告讓我決定委身於祂的聖潔。我是在宣告我喜愛神的旨意;我渴望祂的聖潔得以展現;我歡喜看見這些事。
可惜沒多久,我們那份與神旨意對立的頑梗態度就浮現了——我們常常一方面求神的聖潔得以彰顯、自己能滿足於這份彰顯,一方面卻求神對我們的要求作出解釋。
神的旨意只能在聽命中找到!祂已經向我們啟示了絕對的道德意願,稱為摩西五經。當我們祈求讓神的旨意成為個人生命所熱切喜愛的,同時又拒絕聽從祂的訓誡,這不單是自相矛盾,而且是犯罪。
「以祂為樂」的知足與滿足不是被動的,而是自我降服,主動追求神的管治。當我們說自己滿足於神的旨意,這意思不是坐著無所事事,等神成就一切;我的宣告說明一個更積極的態度——我願意主動順服、滿心熱誠地決定在所做的一切事上,完成神給我的旨意;我為國度行事,為國度而活,永不言休。
我們都渴望追求神的旨意,但同時你也準備好積極順服的決心了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 12月

地上,如同在天上

太6:10

或許我們不覺得「地和天」這次序有什麼特別,因為我們不是希伯來人。但對門徒來說卻是震驚、不舒服的!他們向來明白的是「天和地」,舊約一再出現這個詞句,而非耶穌在主禱文所提出的次序,為什麼呢?
希伯來經文以「天地」的次序來用這字眼,是因為希伯來經文講述的是關於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一切權柄都屬於天地的創造主,屬天啟示的觀點也是從天上來的。
然而,耶穌在主禱文轉移了觀點。我們用「地和天」的觀點來禱告,意味著需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從人的觀點出發。我們在地上的人,要關注和確認神至高的旨意,直到父掌權和統管一切、回歸到起初,也就是神創造天地的時候。
我們的懇求,就是表達渴望看見神在我們和一切受造物中全然掌權,不受任何攔阻;當全能神隱祕的作為在我們裡頭顯露,並向世界顯明,那就是成為光與鹽的意思。
讓我們一起禱告:「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在我的住家、在我的住宅區、在我的城市、在我的文化內——讓祢得以彰顯,讓我成為祢的光——如同在天上!」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 12月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太6:11

這句經文,從英文看不出在希臘文原文中,這裡要強調的不是動詞,而是名詞(飲食)。希臘文要強調的字眼是由其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來決定的。原來直譯的句子為「我們的飲食,我們日用的,今天賜給我們。」因此先出現的「飲食」就是焦點,即我們賴以維生之物。最不尋常的是,這是福音書中唯一向神如此懇求的教導。
主居然只求日用的飲食?你可能會覺得無感,或許想求點不一樣的東西,因為現代多數人並不缺乏基本飲食。物質社會的訴求是:神要滿足我們每天的各樣需求,但這句禱詞的含意可能要讓很多人失望了,它確實如此簡單:「賜我們所需要的糧食,因為若缺少了,我們就會挨餓。」換句話說,我們不是禱告地土肥厚、物資豐富,而是為生命的「必需品」向神祈求。
這裡的禱告和窮人的一樣簡單、樸實無華:「主啊,若沒有祢的供應,我今天就沒有得吃了。」若把這禱告理解為對美物和服務的懇求,代表我們並不理解耶穌的禱告是如此簡單。這是否也切中一個要害,我們想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但我們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必要需求」是什麼嗎?能分辨「想要」和「必要」的東西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 12月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太6:11

這個禱告讓我思想,我們擁有的其實很多了。提前6:8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雅各在逃離家鄉的路上,所想的只有:「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但這些回歸簡單的要求,其實是很難打動我們的。不過,如果生活必須有所簡化取捨時,你就會看見真正的需用,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
耶穌這句禱告中的簡單需求,因為有「日用」這個詞而被突出了。在耶穌的環境中,很多人隔天的所需是沒有著落的。他們是日薪的勞工(沒有保障)、乞丐和孤兒寡婦,只能過一天算一天。這就是他們真正的禱告,對象是那位憐憫的神——祂顧念一無所有卻單單仰賴祂的人。
耶穌說「貧窮的人有福了」,的確,他們實在是有福的,這些人明白什麼叫仰賴、什麼叫企求,除此以外也別無選擇,只能把顧慮交托給神。他們也正因為「空」,而經歷被神照顧、被神充滿的福氣。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驕傲自豪的,他們知道,每樣東西都是從神而來的禮物。他們是神眼中,有福的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 12月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太6:11

承前日,今天我們大部分人都活在富足中,當我們反復地、機械性地在主日念著主禱文時,有多少人是真正活在貧窮邊緣呢?那麼,耶穌的這句模範禱詞,對我們而言有什麼意義呢?我可以怎麼回應這句禱告?
實際上,舊約給了我們答案。幾乎凡是希伯來經文提到關於飲食的部分,都是關於教導要分享我們的一切,即便我們並不富足,也要分享。
我們可能因為沒有活在貧窮的邊緣,而不夠資格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但我卻有資格因耶穌的這個懇求禱告,而付出我所擁有的。若我旁邊的那個人正祈求「賜給我今日的飲食」,為日用的需要禱告,而我有能力供應他今日所需的,那麼這個禱告的存在,就是要讓我以實際行動面對神的旨意。若我沒有以神賜給我的來回應他的需要,不但是傷害了這眾人中最小的,也虧欠了樂於給予的神。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你那裡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箴言3:27-28)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 12月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太6:11

德國神學家恩斯特‧羅美爾(Ernst Lohmeyer)對主禱文的注釋,值得我們學習。以下容我引述他的一段禱告概要:
「這份懇求也解釋了整個禱告的計畫。所謂神的眾子女,就是聚集在天父桌前共用美食的人,他們在主禱文的上半部祈求那僅僅屬於天上的父的東西。他們可以這麼做,因為他們如同神的天使一樣服事神。因他們是人的兒子,就會饑餓貪食,也會祈求免於挨餓與負債,免受誘惑與敵意;他們需要且應該這麼做,因為他們是世上有需要的人和地上的債務人。在這份雙重的特質中,他們同時隸屬於兩方,前者讓神的名和國度得以大獲全勝;後者則滿是愧疚、誘惑和苦難。他們是神和世界之間的連接,是明天和今天之間的橋梁。」
請再慢慢地讀一遍。那些能如此用主禱文禱告的人,乃是神的兒女。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祈求,唯有那些受邀來到至高神豐盛桌前的,才能對天父說這些話。他們開始是頌揚祂,最後是承認祂。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行神的旨意,要成為祂性情的模範,而他們天天如此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 12月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太6:11

在這個禱告模式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希臘用詞epiousios(日常的),這字在翻譯時有許多爭議,因為別處不曾用過這個字。這字不只回顧過去,也展望未來。
沒錯,神每日顯出祂的恩典,使我們體驗到祂的供應。這也是舊約的觀點——神是美好的,供應我們一切所需,我們對神過往的供應感激不盡。然而,耶穌說的不僅於此,祂說的是神的美好將一直持續,祂的旨意會成就,祂的恩典會更加豐盛,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體驗到祂給我們的豐富,那就是將臨的國度(其實它已降臨了)。
藉著回顧神對我們無以倫比的恩惠,我們就知道這是真實的。它仍然會持續,我們的盼望是有保障的!我們期待神全然的掌權和統治,使這「日常」有一天變為永恆。
今天,作為祂恩典的孩子,就來到桌前吃喝吧,就在神的桌前,享受祂所成就、且正在進行的,並為祂即將要做的事而歡喜。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 12月

免我們的,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太6:12

說到債務,只有兩個關鍵字眼:「誰」和「什麼」。根據主禱文所說的,我們欠了誰?又欠了什麼呢?既然我們祈求的對象是神,第一個答案顯而易見是——我欠了神的債,所以我正懇求祂赦免我所賒欠祂的。不過,第二道答案就需要多加思考。
我賒欠神什麼呢?
債務意味著神給了我一些東西,而我有歸還的義務。若你借錢給我,我就有義務清還款項;若我借了你的車子,你就期待我會把車子還給你。我所得的,就要歸還;在希伯來文,這就是「一物抵一物」,「以眼還眼」和「以錢還錢」的原則。
我從神得到了什麼呢?突然,簾幕一拉,答案就揭曉了:一切!
我欠神的,是我的氣息、健康、視覺、保護、供應、工作、妻子、住家、孩子、思維、天賦、盼望、夢想……凡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向天父借的;沒有神的大恩,我就不存在。
我欠神的,是我所有的一切。這是一份很難清還的債務!舊約說「要以命償命」,如果要付清這筆債務,就得要我的命!
現在我們終於了解恩典的重量,因為我們是還不起的,對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 12月

免我們的,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太6:12

「免我的債」是我們向造物主發出的哀求,請求祂放我一條生路,不讓我用命來抵債。我這欠債人的身分永遠不會消失,除非一死。若我要活著,就須要神免去我所賒欠的。
感謝神,因祂樂意如此做,這是叫人驚訝的事!你可以想像某人被免掉債務是怎樣的嗎?那欠債人將會永遠感激、永遠謙卑俯伏,甚至主動為債主做牛做馬。
然而,不要忽略「赦免」是需要有代替品的,債務不能就這樣一筆勾銷,不能直接從帳簿塗抹掉,否則帳表就無法平衡了。所以我們知道,這筆債需要從其他方面來填補。是的,神替你償還了,祂犧牲了自己獨生愛子,為你而死,償還了我們永遠無法償清的債務。
被豁免債務的人,是什麼心情呢?當我們懂得這節經文時,就不會帶著蒙昧的心狐疑:「我有欠神什麼嗎?」而是自然會生發極大的感恩之情,謝謝神慷慨、毫無保留的恩典與仁慈。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 12月

免我們的,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太6:12

在這個很著名的句子裡,我們卻沒有多加注意其隱含的意思,當中有很重要的教導,因為它正是公正的要害,是人幾乎辦不到的事。除非你明白,否則這部分的禱告,永遠不會屬於你的。
耶穌告訴我們,除非我們赦免人,否則就得不到神的赦免。這聽起來令人不舒服,特別是我們已經知道,赦免是與債務有關,是別人真正欠我們的——無論是情緒上、身體上或財務上的債務;是打開賬簿一看,記得明明白白的一筆硬賬。要饒恕、放過,絕非輕鬆的事。
希臘文慣用詞hos kai hemeis(如同我們),勾勒出神的憐憫與我們的憐憫之間的直接關係。這裡暗示——有人欠了債。我們欠神,因為我們濫用、忽略祂的聖潔,祂可以依理向我們索賠;我們欠神的,是我們的生命。然而,我們哀求祂的憐憫,祂就赦免了我們,不是不需要我們還,而是耶穌為我們付清了債務!債務是真實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但神的解決方案卻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能夠饒恕人,也來自於我們明白,神赦免了欠下這麼多債務的我們。難道你希望你的罪,也被神累累抓住不放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