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

Oman

阿拉伯半島上的寧靜綠洲

11月6-15 專題文 Joan

喧囂中的寧靜

海灣阿拉伯國家給人們的印象,不外乎是充滿各教派或各民族之間的暴力衝突事件;然而,與煙硝味濃厚的葉門只有一牆之隔的阿曼,卻是一派祥和。作為阿拉伯半島上「喧囂處,難得的一片寧靜綠洲」,它打破了人們對伊斯蘭世界的普遍認知。不過,若要看懂阿曼社會正在上演著怎樣的故事,則須從航海歷史說起。

輝煌的航海歷史

阿曼位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交會點,從古至今便是印度洋重要航線的途經地點。鄰近霍爾木茲海峽被稱作「世界經濟的咽喉」,每天都有大型油輪通過此地,運輸約1,700萬桶原油,占石油海上交易的30%。令人驚訝的是,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四千年,這裡的人們就已開始從事海上貿易活動。阿曼可不只有沙漠、駱駝和游牧部落,還擁有悠久而輝煌的航海歷史。

「乳香之於古代,就像石油之於現代。」阿曼人駕著華麗的帆船從佐法爾省出發,載滿珍貴的乳香遠渡重洋,與不同文化的民族互動,在中國、印度、羅馬和東非留下他們的足跡。乳香貿易為阿曼人帶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引來當時的海上霸權葡萄牙人的覬覦。1507年,葡萄牙人成功地從阿曼人手上搶走利潤豐厚的東方海上航線控制權。

在葡萄牙人占領馬斯喀特和其他波斯灣沿岸港口的150年間,聰明的阿曼人從他們身上學習了造船技術,這成為阿曼人日後製造「單桅帆船」的基礎。至今,馬斯喀特南部的蘇爾(Sur)仍舊是阿曼的造船業中心,這裡所產的單桅帆船靈敏輕便,具有極強的適航性,備受世界各地的青睞。

十七至十九世紀,阿曼人不僅推翻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還趕走野心勃勃的波斯人,建立賽義德王朝。精通阿拉伯語、史瓦希利語、印地語和波斯語的蘇爾坦(Said binSultan,1791-1856)帶領阿曼一躍成為印度洋的霸主,其領土包含俾路支斯坦海岸的戰略港口瓜達爾,以及非洲的桑吉巴爾,是當時唯一在非洲擁有勢力的非歐洲國家。

屬靈荒漠需要活水

或許是超過五千餘年的航海歷史,造就如今包容開放的阿曼社會(相較於其他海灣阿拉伯國家)。阿曼人接受西方的現代化建設,同時也保留了部分的部落傳統;他們尊重來自世界各地國際移工所信奉的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但不允許公開向屬於伊斯蘭伊巴德派的阿曼人傳教。

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相同之處是:若一位阿曼人離開伊斯蘭教,等於是羞辱家族榮譽,儘管可能傾向於以非暴力的方法來解決這問題,但叛教者仍將會面臨失去一切的風險。

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看似寧靜溫柔,實則對信仰有著斬釘截鐵的執拗。在這屬靈荒漠裡,誰能提供他們永遠不渴的活水呢?

參考文獻

外文期刊論文

Linda Pappas Funsch, “Oman Reborn: Balanc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published in 2015 by PALGRAVE MACMILLANOpen Doors, “Oman: World Watch Research 2022 Full Country Dossier”,January 2022

中文期刊論文

陳藝,《阿曼蘇丹國的國民認同研究》,2020,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一位久病纏身的患者

11月16-24 專題文 Joan

為沙烏地阿拉伯把脈

世界最大石油產國、伊斯蘭遜尼派領頭羊、政教合一的絕對君主專制政體、社會福利可媲美北歐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病了,過度依賴石油經濟、貧富差距極大、青年人失業率高……高度集權所產生的弊端層出不窮,氣血不通,諸脈堵塞。

這些病根源於哪呢?治病良方又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從貫通全身的血脈——十八世紀的沙烏地家族出發,為今日的沙國把把脈。

沙烏地家族的崛起之路

十八世紀初,正當西方忙於削弱鄂圖曼帝國在東方的勢力之際,阿拉伯半島上悄悄燃起了新的一場部落戰爭與宗教改革。

當時,沙烏地家族僅控制著內志地區(Najd,涵蓋今日的利雅得省、蓋西姆省和哈伊勒省)的一處綠洲定居點,那裡由幾個村莊所組成,居民包括農民、商人、手工業者、烏理瑪(Ulama)註1和奴隸,總戶數不超過70戶。就在一天又一天的平凡生活裡,沙烏地接待了遭部族流放的宗教領袖瓦哈比(Al-Wahhāb,1703-1792),他們成為彼此生命中的貴人,寫下不平凡的建國歷史。

瓦哈比為沙烏地家族提供軍事征服、鞏固政權所需的治理工具,例如:
1. 每位穆斯林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必須對一位穆斯林統治者表達效忠的誓言,以確保自己死後能得到救贖。
2. 規定每位穆斯林需定期繳納「劄卡稅(Zakat)」,為沙國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基礎。

另外,1979年的伊朗革命提升什葉派的抗爭意識,與沙國政府之間的流血衝突永無休止,也導致往後的國家政策走向更趨於保守,並積極對外強化瓦哈比教派在伊斯蘭世界的正統地位。

岌岌可危的沙國經濟

石油的發現,讓沙國經濟不再依靠劄卡稅、游牧和綠洲傳統農業,人們的生活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人口數量龐大的沙烏地王室家族牢牢把持核心權力註2,利用豐厚的天然資源賺取可觀的收入,制定只惠及本地人的社會福利照顧制度——享有水電補貼、免費教育與醫療、失業補助金、零息貸款等等;甚至連工作,政府都幫人民一一安排妥善約有三分之二的本地人受聘於政府及公營機構,且薪資待遇高於私人企業。

在如此單一的經濟結構之下,沙國仰賴國際移工填補國內其他的勞動力缺口。據統計,外籍人口約為1,2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37.5%),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及中東各地,職業類別遍布各個階層。

世事難料,近幾年一直下跌的石油價格,造成青年人失業率日益上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人民的不滿讓力行絕對君主專制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意識到情況嚴峻。2016年,沙爾曼王儲端出「2030年願景計畫(Saudi Arabia Vision 2030)」,對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註3,企圖將國際移工趕出沙國,實現「沙烏地阿拉伯化」。

來自天國的治病良方

沙國病了,充斥著各種社會問題,好似一位久病纏身的患者。然而,有一張治病良方,服下便可疏通全身氣血,從此得著真自由——耶穌基督的救恩。

2019年,許多來自亞洲的基督徒離開了此地。我們祈求,住在沙國的人們都能得到那張治病良方,別與福音擦身而過。

註1:任何一位有系統地了解伊斯蘭宗教知識的學者,都可被稱為烏理瑪。換句話說,烏理瑪也被用來泛指伊斯蘭教中所有的知識 分子,包括阿訇、毛拉、伊瑪目等等。
註2:當前的王室人數可能界在1.5萬~2.5萬人之間,包括直系和旁系的親屬在內,如此龐大的王室人數壟斷所有的國家行政、軍事 機構和各省的權力要職,約有200名左右的王子具有政治影響力。
註3:逐年增加所有國際移工及其家屬所需繳納的稅額。

參考文獻

外文期刊論文

Madawi al-Rasheed, “A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lexander Natasha, “Saudi Arabia: Country Study Guide”
Open Doors, “Saudi Arabia: World Watch Research 2022 Full Country Dossier”, January 2022

中文期刊論文

張衛婷,《沙特政權危機的歷史根源及當代演變》,2018,阿拉伯世界研究
吳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宗教政治研究》,2009,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吳彥,《沙烏地阿拉伯家族政治的歷史演變》,2017,中東問題研究
陳小遷,《海灣君主制國家現代國家治理多維研究以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為中心》,2019,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網路媒體

孫超群,《沙烏地阿拉伯也有本地優先?》,換日線Crossing,2017/9/14crossing.cw.com.tw/article/8624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土耳其

向耶穌低下頭

扎扎.迪姆利人
Zaza Dimli

01 11月

迪姆利,意思是「達蘭的」,這支民族可能是達蘭人(Dailamites)的後裔。由於生長的環境使然,迪姆利人與好戰的達蘭人一樣,也是一身傲骨,性格剛烈,絕不低頭。
迪姆利人自認是庫德族的分支,但根據一些研究顯示,兩者之間在語言和宗教上有顯著的差異。迪姆利人有屬於自己的方言,他們遵循伊斯蘭教阿列維派(Alevis)的宗教傳統,被遜尼派的庫德人視為異教徒。
目前,並無扎扎.迪姆利語的聖經譯本,同時也欠缺福音相關資源。然而,感謝神的是,有極少數的迪姆利人是基督的跟隨者。

註:達蘭人是居住在伊朗北部山區的一個民族。

代禱文

天父,何等地感謝,祢已贏回少數的迪姆利人。祈求祢繼續保守這群迪姆利基督徒,在異教之風裡站穩腳跟,在主的愛裡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直到站在祢面前的那一天。我們為迪姆利全族禱告,「立了地的柱子是神,將萬有托住的也是神」,願聖靈使他們不挺著頸項說話,不自大狂傲地認為自己有能力過美好人生。願迪姆利不被接納的傷痕,能成為經歷耶穌基督救贖之愛的契機,便向耶穌低下頭來,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神。願所有的榮耀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歸給我們獨一的救主上帝,從古至今,直到永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英國倫敦的阿列維文化中心

土耳其

伊斯蘭異端

阿列維派
Alevis

02 11月

阿列維派是非正統的伊斯蘭教派,誕生於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安納托利亞地區(Anatolia,就在今土耳其境內),屬於什葉派分支。阿列維(Alevi)一詞源自阿拉伯語,意即「阿里的追隨者」。換句話說,他們只承認阿里為哈里發。
阿列維派主要由土耳其人和庫德人組成,加上少部分的游牧民族。阿列維派在服裝、舞蹈和禮拜儀式等方面不同於其他派別。長久以來,他們一直被視作異端,並遭受嚴酷打壓。因此, 阿列維有著嚴格明確的制度排他性極高;不僅反對外界參與他們的儀式,也避免與他人解釋自己的教義。
根據專家學者的估計,信奉阿列維派的人數約略占總人口的20%;而其中土耳其人約有800~900萬;庫德人則約200~300萬。昔日,他們大都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偏遠山區;現在,由於土耳其各地人口快速流動,可能至少有一半的阿列維派穆斯林生活在都市裡,尤其是伊斯坦堡。

註:“Islam and Society in Turkey”, David Shankland

代禱文

天父,祈求祢興起那些生活在都市的基督徒,帶著傳揚福音的使命,與阿列維穆斯林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甚願受嚴酷打壓的生活經歷,反倒使阿列維穆斯林謙卑下來,轉而渴望認識這位看似軟弱無能的神——耶穌基督。祂喝下上帝對作惡者發怒的杯,在十字架上順服父上帝的旨意,接受這終極的殘酷考驗。然而,這卻是來自天父無法度量的恩惠,藉著基督之死,打通了一條嶄新、賜生命的路。願阿列維穆斯林驚奇地發現,自己充滿罪疚的良心已被灑上基督的寶血,連身體也被清水洗淨了,就滿懷感謝地來到父上帝面前,一心稱謝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土耳其

即將消失的文化

拉茲人
Laz People

03 11月

拉茲人是一支高加索民族,擁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傳說,他們的祖先科爾奇人(Colchians),曾在土壤肥沃的科爾希達低地上(位於今喬治亞西北部) ,建立屬於自己民族的拉齊卡王國(Lazika Empire)。但在十五世紀初,此地被併入鄂圖曼帝國的版圖,並隨之伊斯蘭化。十九世紀末,俄土戰爭期間,成千上萬的拉茲人為躲避戰火,逃至馬爾馬拉地區(Marmara Region,今土耳其西北部)生活。
多雨的天氣帶來豐沛的水資源,拉茲人在一畦一畦的梯田種植茶葉。由於居住地鄰近黑海,航海和捕魚也是他們的收入來源之一。不僅如此,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大量的好木材,使得拉茲人練就一身木作工藝魂。生活。
隨著土耳其快速城市化,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日漸拉大,促使許多拉茲人到城市定居,如今集中在里澤省(Rize)和阿爾特溫省(Artvin)。另外,還有一小部分的人口散居在喬治亞西部。生活。
拉茲語屬於南高加索語系,「口傳」為其主要的傳承方式。然而,估計僅一半的土耳其拉茲人會說拉茲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其列為極度瀕 危語言,拉茲文化正在急速消失中。

代禱文

天父,多雨的天氣、茂密的森林、茶葉、航海、捕魚與木作工藝,感謝祢賜給拉茲人如此豐富的普遍恩典。然而,拉茲人還不認識祢,我們祈求祢賜下更大的恩典,向他們顯出祢的仁慈、良善與憐憫,拯救他們脫離永死的結局,並洗淨拉茲人滿身的汙穢,藉著聖靈使他們重生,生命得著更新。願拉茲人以知罪悔改的心來回應神的愛,驚嘆上帝難以想像的偉大,便充滿信心地過生活,並熱切期盼復活的那一天,身體也得蒙救贖,被接到真正的家鄉,與神永遠同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土耳其

反敘情緒蔓延社會

敘利亞難民
Syrian Refugees

04 11月

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法蒂赫區(Fatih)街道上,阿拉伯語招牌林立,霓虹燈閃爍,店裡賣的是敘利亞的異國味大馬士革咖啡、阿勒坡香料和糖漿甜點。不只法蒂赫區,在庫科切梅切(Küçükçekmece)、巴斯克謝希爾(Başakşehir)、蘇丹貝利(Sultanbeyli)、宰廷布努(Zeytinburnu)等地皆可見到敘利亞人的身影。
土耳其一直是世界收容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鄰國戰事延宕不休,至今已超過六百萬名的敘利亞難民逃離家園,其中約莫一半滯留在土耳其境內。然而,長期的經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使得土耳其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當局也疲於應付這場看不見盡頭的人道災難。
近年來,土耳其陸續有首長、民眾抗議政府的難民政策,並要求敘利亞人離開境內。2021年8月,阿富汗一夕變天,加劇土耳其的內部壓力,觸發累積已久的「反敘情緒」。就在同月,首都安卡拉的金山區(Altinda)爆發大規模種族衝突,數百名憤怒的土耳其暴徒襲擊敘利亞人的住宅,並搶劫敘利亞商店。

參考資料:“Syrian Refugees Targeted in Ankara Night of Violence”, VOA News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生活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禱告。「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3)祢是那位扶持心靈破碎之人的主,在敘利亞難民認識祢以前,祢已經先愛他們。祢已興起祢的僕人耶穌基督來拯救世界。禱告在土耳其的基督徒,能效法基督,以謙和、溫柔與堅忍的態度來接待敘利亞難民。願聖靈親自引導敘利亞難民的心,使他們遇見我們的救贖主,讓顛沛流離的逃難歲月,反倒成為他們經歷上帝豐盛的時刻。禱告土耳其的政府,能有智慧地處理人道救援工作,制定合適的政策,幫助敘利亞難民能過更好的生活,與其他族群和睦共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土耳其

或許,
這就是福音的契機

阿拉維派
Alawite

05 11月

前幾天才介紹過阿列維派,今天我們來認識阿拉維派吧!
阿拉維派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分支,信徒大部分集中於敘利亞,占全國人口的17%。阿拉維派相信阿里具有神性,且他的靈魂會轉世。此外,他們會過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也會過基督教的聖誕節和復活節。
敘利亞內戰持續至今,許多阿拉維穆斯林來到土耳其生活。他們辛勤地工作,並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
與阿列維派相似,作為一個少數教派,他們時常受到遜尼派穆斯林的迫害。一般而言,阿拉維信徒不會與他人討論敏感的宗教話題。
在土耳其,有極少數的阿拉維穆斯林歸向基督,求主保守他們能在宗教的壓力之下堅持信仰。

註:數據統計來自"Syria: Ethnic Shift, 2010-mid 2018", Izady, Michael

代禱文

天父,我們感謝祢,領回少數的阿拉維穆斯林成為屬祢的兒女。懇求祢,當他們承受來自家庭與文化的壓力之時,愿聖靈堅固他們的信心,靠祢的話語得著力量,流淚谷便轉為泉源之地,看見神正在動工的美事,並體會到保羅所說「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神啊,在這以強凌弱的破碎世界裡,願土耳其教會以實際的行動,照顧阿拉維穆斯林,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幫助;跟隨聖靈的引導,找到機會向他們傳福音。願天父的家成為阿拉維穆斯林的人生歸處,在基督的愛裡健康地成長,並向眾人見證三一真神的美善力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佐法爾省

一搖一晃之間

阿拉伯人
Arabs

06 11月

以禮相待是阿曼人的處事之道,從喝咖啡這件小事上便可窺見一斑。
咖啡,在阿曼叫做「喀赫瓦」,通常會加入豆蔻、肉桂等香料,口感層次豐富。咖啡是他們的日常飲料,也是平日用來招待親朋好友不可或缺的上品。
我接過滾燙的咖啡,很快地就喝完一杯。熱情好客的主人立刻拿起咖啡壺,再為我斟上一杯。一搖一晃之間,阿曼人特有的文化傳統盡顯無遺。
在阿曼,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但在沿海地區的阿拉伯人、北部山地的阿拉伯人與佐法爾省的阿拉伯人之間,均存在著血統上的差異;有的源於阿拉伯半島北部,有的則來自南部,以及一些零散的阿拉伯少數民族,如馬赫拉(Mahra)、卡西利(Kathir)等等。
阿拉伯人多數信奉伊斯蘭教,然而感謝神的是,這裡有少數的阿拉伯基督徒。

註:在阿曼,當你向主人搖晃杯子時,則表示:你不再續杯了。

參考文獻:趙萱《好客阿曼人的濃香咖啡》,科學大觀園;陳藝《阿曼蘇丹國的國民認同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阿曼的多元化社會:阿曼南部》 (Oman's Diverse Society:Southern Oman, J. E. Peterson)

代禱文

天父,祢的這群兒女——阿拉伯基督徒正冒著失去一切的代價跟隨耶穌基督。我們向祢禱告,願他們靠著主的大能剛強起來,穿戴上帝的全副盔甲束上——真理的腰帶,披上神公義的護胸甲,穿上平安的福音鞋子,舉起信心的盾牌,戴上救恩的頭盔,還要握住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話語;好使阿拉伯基督徒在邪惡的世代,能抵擋魔鬼射來的火箭。不論處於順境或逆境,願所有的阿拉伯基督徒經歷到與主聯合的平安,信靠神的喜樂,以致心滿溢出愛與說不盡的感恩。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溫和,卻不容置疑

伊巴德教派
Ibadhism

07 11月

阿曼國徽上, 兩把亮晃晃的阿拉伯彎刀讓你心中一凜,充分展現阿曼以武力捍衛主權的決心。然而,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相比,阿曼顯得非常特別——它是世界上唯一以伊巴德教派為主的國家。據估計,有四分之三的阿曼穆斯林屬於伊巴德派,而四分之一為遜尼派。
十六世紀,英國國王的牧師在著作中如此描述馬斯喀特(Muscat)註1:「這些阿拉伯人的舉止非常有禮貌,對陌生人禮遇有加。他們既不暴力,也不以任何方式侮辱他人;他們堅守自己的原則,忠於自己的宗教,卻從不強加給任何人……這些人充滿優秀的品質。註2」 伊巴德派在阿曼有著一千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一般學者將其劃為哈瓦利吉派的分支。此教派與其它伊斯蘭教派最大的不同在於溫和與包容的宗教傳統。比起為榮譽而戰,阿曼人更喜歡以平和的方式解決衝突;他們禁止傳教給穆斯林,但容許外國基督徒的存在;他們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只是不可違反伊斯蘭教法。 對一位阿曼穆斯林來說,歸信基督教等於是背叛家族榮譽,這意味著他將失去人生所有的一切。

註1:馬斯喀特從很早之前就是阿曼灣的重要港口城鎮,吸引很多外國商人到訪。現在,它是阿曼的首都。

註2:引自Linda Pappas Funsch, “Oman Reborn: Balanc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代禱文

天父,看似溫和與包容的阿曼人,骨子裡仍舊對信仰有著不容置疑的執拗。我們祈求,願神賜給阿曼人一顆新的心,把聖靈放在他們心裡,使他們看見通往永生的道路,並不是藉著個人的努力去遵循伊斯蘭教法,乃是透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工。願阿曼人認識自己的悖逆,因而在神面前痛悔時,同時體會到神早就以無限的慈愛和憐憫包裹著他們。在這勢不可擋的恩典洪流中,願阿曼人謙卑地降服於神,生命在基督裡得著自由、滿足與更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佐法爾省

阿曼市集的迷人香氣

沙哈里人
Shahari

08 11月

走進馬斯喀特的市集,繚繞的氤氳煙氣中,夾雜著一絲特有的木質調香味。
這裡的人們焚燒乳香作為香氛用品,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不僅如此,在阿拉伯人的眼中,乳香就像是一顆萬靈丹:直接泡水喝,可促進腸胃蠕動;當成口香糖嚼食,能保健牙齒;如果孕婦服用的話,出生的孩子便會更加聰明。
自公元四世紀開始,便有無數的駱駝商隊,長途跋涉兩千公里,穿越阿拉伯沙漠,把一袋袋的乳香帶往埃及、巴比倫、希臘和羅馬帝國。2000年,這條串起東西貿易的「乳香之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酷熱乾旱的蠻荒地帶——佐法爾省南部,出產著世界上品質最好的乳香,沙哈里人就活動於此。他們是一支游牧民族,篤信伊斯蘭教。然而,生活的殘酷與艱辛,讓一些沙哈里年輕人選擇搬到城市定居。

代禱文

天父,願祢讓各地的眾教會看見在阿曼宣教的機會。昔日,游牧的生活型態讓我們難以進行宣教外展;今日,一些沙哈里年輕人選擇定居下來。祈求祢差派合適的工人到他們當中,放膽傳講純正的福音。願聖靈使沙哈里年輕人的心被神的道所吸引,轉而歸向神,獻上全人,深深敬畏上帝的愛,並發出誠摯的讚美:「我的神啊,我要一心稱讚你;我要榮耀你的名,直到永遠。因為祢向我發的慈愛是大的;祢救了我的靈魂免入極深的陰間。」願重生得救的沙哈里人,專一跟隨聖靈的引導,回去家鄉向自己的部族分享福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穆桑代姆省

遺落在阿聯酋的
兩塊碎片

石虎人
Shihuh

09 11月

陡峭的岩壁、深邃的大海、湛藍的天空……沿著阿曼綿長的海岸線公路駛去,大自然壯闊之美一路相伴,讓我不禁深深敬畏背後那奇妙偉大的造物主。
阿曼三面環海,擁有長達1,700公里的海岸線。最南邊是佐法爾省,最北邊則為穆桑代姆省(MusandamGovernorate),與阿聯酋相接。在這兩塊外飛地註1上,住著鮮為人知的石虎部落。
歷史上,石虎部落曾先後經歷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的入侵,被迫遷徙到艱困貧瘠的山區,好在堅強的性格讓他們成功找到了生存方式。冬季時,石虎部落在西哈傑爾山脈上建造石屋註2、修築梯田、種植莊稼、飼養山羊;夏季時,他們會移居至沿海一帶,打撈漁獲和珍珠。
石虎人所講的庫姆扎里語尤為獨特,融合了俾路支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遠離塵囂的石虎部落才被眾人所知。或許是遭異族入侵的歷史記憶難以遺忘,導致他們對外人懷有明顯的敵意。近幾年,石虎人的態度才慢慢有所好轉。
目前,該地並無任何一位石虎基督徒。

註1: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的領土。

註2:石虎人所修築的石屋叫做Bait al-Qufl,意即「洞穴屋」的意思。

代禱文

天父,願石虎人遭異族入侵的歷史記憶,不成為他們接受福音的攔阻;願在艱困環境下的生存經歷,反倒使石虎人看見祢自始至終的豐富供應。「你的慈愛上及諸天,你的信實達到穹蒼;你的公義好像高山;你的判斷如同深淵。」願聖靈引領石虎人,認識這位又慈愛又聖潔的神——祂賜下耶穌基督,親自償還罪價。願石虎人回應神的呼召,投靠在祂的翅膀蔭下,飽嘗上帝殿中的盛筵與樂河之水,體會來自神那永不止息的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中部省

埋在沙漠裡的部落

哈拉西人
Harasi

10 11月

初見吉達阿爾哈拉斯(Jiddat al-Harasis)時,內心十分震撼。高低起落的沙丘,一層又一層向遠方擴展,彷彿沒有盡頭。我蹲下來伸手一撈, 才發現竟是一顆顆碎石子。落日餘暉,我爬上沙丘的頂端。太陽從遠方緩緩落下,深紅、淺紅、金黃到橙黃,伴有光暈,直至落到地平線以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顏色。
導遊告訴我,在吉達阿爾哈拉斯如此乾旱的環境裡,生活著一支游牧部落——哈拉西。至今,他們仍然採取大家庭制度和包辦婚姻的穆斯林傳統,而且家庭分工極為明確:男人照顧駱駝群,女人飼養山羊群。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同樣深刻地改變了哈拉西人的生活。如今,他們的代步工具不再是駱駝,而是休旅車。哈拉西人開著車,帶上所有家當,在礫石沙漠中移動,與牲畜一起尋找水源和灌木。
哈拉西人講哈蘇西語(Harsusi),但大多數人也會講阿拉伯語,這是阿曼的貿易語言。二十世紀,首府海馬(Haima)相繼開設寄宿男校和女校,越來越多的哈拉西家庭來此處定居。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這完全伊斯蘭化的國家來向祢禱告,撒但正藉著宗教力量,牢牢掌控著人們的心思意念。父神!懇求祢把哈拉西人的靈魂從陰間救上來,使他們存活,不至於下坑。願祢仰臉光照阿曼,親自在中部省開福音的門。祈求聖靈,激動神兒女的心,去完成主的旨意,在吉達阿爾哈拉斯這片土地上,傳揚主的道。願聖靈先在哈拉西人的心裡動工,產生屬靈的飢渴,並將他們引向復活救主的十字架。願哈拉西人與我們一同來到神面前,歌頌祂的救贖恩典,稱讚祂可記念的聖名。「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穆桑代姆省

奔往阿曼最北端

庫姆扎里人
Kumzari

11 11月

庫姆扎里是一支半游牧民族,生活在穆桑代姆半島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
一般而言,在冬季時,庫姆扎里人會定居在阿曼最北端的沿海村莊——庫姆扎爾(Kumzar)捕魚和造船,這是他們這段時間維持生計的方式;夏季時,他們則會移居到綠洲城鎮——哈薩布(Khasab)和迪巴(Dibba),種植椰棗和飼養山羊。穆桑代姆半島多陡峻奇險之景,因此庫姆扎里人的季節性遷徙只能乘船往來。從庫姆扎爾到哈薩布,最快也需要45分鐘。
近幾年,穆桑代姆半島獨特的部落文化與自然美景,吸引了許多阿聯酋的外國商務客前來度假,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於是,與世隔絕的庫姆扎里人走出自己的世界,到酒店、餐館和博物館工作,或是受僱於阿曼政府,進入警察機關、行政部門,負責管理國際船舶的交通。
在阿曼,約有4,500名庫姆扎里人。另外,還有幾百名族人零星分散在伊朗拉臘克島,以及阿聯酋邊境。由於庫姆扎里是個口傳社會,沒有文字系統,他們所講的庫姆扎里語(Kumzari)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嚴重瀕危」的語言。為了與其他族群進行貿易經濟活動,他們能操流利的阿拉伯語。
庫姆扎里人信奉伊斯蘭教,並同時帶有泛靈論的色彩。他們相信,世上有一位衣衫襤褸的女惡魔會投下陰影,專門詛咒孕婦流產。

參考文獻:Christina van der Wal Anonby, “AGrammar of Kumzari: A Mixed Perso-ArabianLanguage of Oman”, Leiden University

代禱文

天父,願庫姆扎里人在祢所創造的自然美景中,看見祢無限的豐富,以及無法探測的創意。願祢成為庫姆扎里人的亮光、成為庫姆扎里人的拯救、成為庫姆扎里人性命的保障,使他們不懼怕邪靈的攻擊,放棄依靠自己的努力通往救贖。願庫姆扎里人的心被聖靈所觸摸,聽見神那充滿慈愛的呼召,因罪性的敗壞而不知所措時,便被耶穌基督用寶血重價買贖他們的捨己之愛所充滿。願庫姆扎里人因著回歸屬神的家中、恢復榮耀的受造地位,便歡喜快樂,堅定不移地踏上跟隨基督之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阿曼灣上的僱傭兵

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

12 11月

十六、十七世紀, 俾路支人以僱傭兵的身分踏上阿拉伯半島, 開始為阿曼的雅魯卜王朝(Al Ya’rubi,1624-1742)效力。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賽義德統一了阿曼,建立王朝,而俾路支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自此,他們定居在馬克蘭(Makran,今位於伊朗),以及阿曼灣的沿海地區,形成俾路支村莊,講俾路支語,遵守自己的部落傳統,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平凡地生活著。
如今,俾路支人是最大的非阿拉伯族裔,人口超過六十萬,散布在阿曼北部沿海地區。他們的文化特性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勇猛果敢的尚武精神,滲透在血液裡,因此在隨扈、保鑣、軍人和警察當中經常可見俾路支人的蹤影。
在阿曼,人們普遍對俾路支族存著「外來者」的刻板印象,俾路支女性要嫁入阿拉伯家庭是會遇到重重阻礙的。儘管如此,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以每年舉辦文化週的方式,為下一代努力地延續族群文化。

參考文獻:Ahmed Al-Ismaili, “Ethnic, Linguistic,and Religious Pluralism in Oman”, AlMuntaqa;Beatrice Nicolini, “The Baluch Role in thePersian Gulf during the Nineteenth andTwentieth Centuries” South Asia, Africa and theMiddle East

代禱文

天父,願祢拯救俾路支族,不讓他們陷入追求自己的族群文化,自豪於勇猛果敢的尚武傳統,以致忽視靈裡的不滿足。禱告阿曼社會對俾路支族的不接納,反倒成為俾路支族安息在父神天國裡的契機。他們在遵循伊斯蘭教法感到無力之時,在幽暗無光的罪中感到絕望之時,聖靈就使他們抬起頭,看見那位榮耀之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溫柔俯就不配之人,犧牲自己的權能與榮耀,展現那廣闊高深的犧牲之愛。願俾路支族在神面前謙卑下來,體會罪得赦免的喜樂,並被主的道所深深吸引,進而與父神建立親密的關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 馬斯喀特省

有錢人的孤獨

魯瓦提亞人
Luwathiya

13 11月

在馬斯喀特的商業中心——馬特拉赫(Muttrah)中有一個距今四百多年前的遺址。有些人說這是魯瓦提亞商人來阿曼定居的痕跡,然而目前並沒有相關文獻佐證。但在伊本.魯扎伊克(Ibn Ruzayq)的著作中曾提及:「在阿布.賽義德王朝時期(AlSaid,1750-1783),魯瓦提亞人住在馬特拉赫。」這是記載有關魯瓦提亞移民史的最早阿拉伯文獻。
十九世紀,在賽義德.伊本.蘇丹(Sultan Said Ibn,1806-1856)的統治之下,阿曼成為當時代的區域商業強國,而魯瓦提亞商人與印度商人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從印度進口大米來馬斯喀特,並出口阿曼當地的魚乾和椰棗。他們就這樣建立起了馬斯喀特、桑吉巴爾和孟買之間的三角商業網絡。
直到現在,魯瓦提亞人依舊在阿曼擁有相當大的經濟影響力,並在政界擔任要職。魯瓦提亞人與阿曼社會之間看似親密和諧,實則相隔遙遠;他們把自己禁錮在魯瓦提亞圍牆內,不與其他族群往來。
魯瓦提亞人口數約為4.5萬人,是阿曼國內最大的什葉派穆斯林群體。他們主要分布在馬斯喀特省的商業城市,如馬特拉赫、魯維(Ruwi)和錫卜(Seeb)。

註:在馬特拉赫,有個魯瓦提亞大型社區,名叫su ̄r al-lawa ̄tiyya。此區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不允許「非魯瓦提亞人」進入。現今,仍有約100名魯瓦提亞人住在這裡。

參考文獻:Marc Valeri,“ High visibility, lowprofile: The Shia in Oman under Sultan Qaboos”,Int. J. Middle East Stud; Ahmed Al-Ismaili,“Ethnic, Linguistic,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inOman”, AlMuntaqa; Calvin H. Allen, Jr., “TheIndian Merchant Community of Masqat”

代禱文

天父,願祢主動向魯瓦提亞人仰臉,使他們察覺財富、權力與地位,並不能滿足靈裡的缺乏。祈求聖靈親自引領屬神的子民,使他們在職場上遇見魯瓦提亞人,憑著神所賜的膽量與勇氣,向他們宣講福音。禱告魯瓦提亞人的心被福音所觸動,便知罪悔改,把人生的安全感建立在耶穌基督這塊磐石之上,即使風吹、日曬、雨淋也不致搖動。「惡人借貸而不償還;義人卻恩待人,並且施捨。」願魯瓦提亞人因親身體會到來自神的豐富供應,便跨出圍牆之外,慷慨地施與各族群的窮人、外來者、孤兒與寡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不論在哪,
都像邊緣人

史瓦希利阿拉伯人
Swahili-Arab people

14 11月

桑吉巴爾(Zanzibar)是非洲東海岸的一座小島,曾隸屬於富強的阿曼蘇丹帝國。自十七世紀開始,來自阿曼的阿拉伯人便定居於此,世代綿延。
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桑吉巴爾脫離英國,並在隔年併入坦尚尼亞共和國。新政府急於驅逐外來者——連續幾代都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阿拉伯人。他們被迫攜家帶眷,返回陌生的祖國——阿曼。
來自桑吉巴爾的阿拉伯人是伊巴德派穆斯林,他們講史瓦希利語,卻吃著非洲的食物,在阿曼社會裡顯得格格不入。身分認同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身處在兩種文化之間,到底哪裡才是他們真正的歸屬?

代禱文

天父,懇求祢憐憫來自桑吉巴爾的阿拉伯人,賜福給他們,用臉光照他們!願這群找不到家的阿拉伯人,摒棄從未進入世界的阿拉,轉眼望向道成肉身的耶穌祂降世成為脆弱之人,因為愛,為屬祂的人而死。願阿拉伯人謙卑地承認靈裡的無助,需要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神啊!祢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阿拉伯人,求祢讓他們明白,只有在愛的關係裡才能健康地活著;讓他們驚奇地發現,祢是他們的阿爸父,而弟兄姐妹是他們永遠的家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曼

漂流的異鄉人

國際移工
Migrant Worker

15 11月

1964年,阿曼在費胡德(Fahud)附近首次發現石油。從此,曾經是阿拉伯半島上最落後的國家,靠石油累積了大量財富,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發展指數飆升快速的國家註1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阿曼專注於發展石油工業。為了填補勞動力的短缺,他們向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約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國家引進體力勞動者,同時向美國與歐洲各國聘請相關專業人士來阿曼工作。
根據2021年2月數據統計,大約有144萬國際移工在阿曼居住,占總人口的29%;其中,還包含14萬受卡法拉制度(Kafala System註2保護的家庭幫傭。近年來,阿曼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加上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人民的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青年失業率不斷攀升,更是激起阿曼人的排外情緒。
在阿曼,將近有30萬名國際移工是基督徒。然而,阿曼政府積極地推行「保障國人就業權益」,使國際移工的人數正在急劇下降中。

註1:1970年,阿曼的人類發展指數是0.36;2010年,則上升到0.79。

註2:這是阿曼和其他伊斯蘭法律體系中常見的外勞保證人制度。但該制度賦予雇主極大的權力,造成雇主更容易剝削工人,引起國際人權組織的批評。

參考文獻:“Demography, Migr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oman”, The Gulf Labour Markets and Migration (GLMM) programme; “Migration Profile OMAN”, Migrants and Refugees Section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正在阿曼經歷苦難的基督徒來禱告。當他們處在害怕、憤怒與焦慮等負面情緒時,聖靈就使他們想起十字架的救贖、神一直以來的帶領,以及在基督裡賜給所有聖徒的應許。「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禱告福音化到每位神兒女的心裡,使他們再次經歷毫無保留的天父之愛,以致有力量在黑暗之中重新邁步,向著標竿直跑,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努比亞人的離散

蘇丹阿拉伯人
Sudanese Arabs

16 11月

六世紀中葉,阿拉伯穆斯林占領埃及,並成功南進,勢力範圍涵蓋整個尼羅河谷,包括努比亞(蘇丹的古稱)。幾百年的血緣融合、文化同化,當地人失去了原本的族裔身分,被稱作「蘇丹阿拉伯人」。
蘇丹阿拉伯人講蘇丹阿拉伯方言,是遜尼派穆斯林。然而,他們的信仰帶有蘇菲派的神祕色彩,喜歡去伊斯蘭聖徒的墓地朝聖。蘇丹阿拉伯人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但自1989年實施伊斯蘭教法以來,他們便長期遭到壓制。不僅如此,二十世紀蘇丹獨立後,內亂從沒停歇過,人們被迫離開家園,分散在世界各地
許多蘇丹阿拉伯人來到沙烏地阿拉伯的油田工作。在這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君主專制國家,或許衛星電台(SAT-7)、環球電台(Trans-WorldRadio) 、遠東廣播電台(Far East Broadcasting)和真光電台(IBRA),讓聽聞福音變為可能。
目前,此地並無已知的蘇丹阿拉伯基督徒。

註:阿曼、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卡達、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南蘇丹等鄰近的非洲國家;少數散居在義大利、瑞典、加拿大、澳洲等西方國家皆有蘇丹阿拉伯人。

代禱文

天父,願祢看顧這群因蘇丹戰而無辜受苦的蘇丹阿拉伯人。在急難的日子,不要向他們掩面,使如草枯乾的心靈、唉哼哭泣的聲音,能得著祢的滋潤。願在世界各地屬神的兒女,進到蘇丹阿拉伯人的痛苦之中,分擔他們的重擔,並靠著聖靈的引導,抓住機會分享福音。願聖靈觸摸蘇丹阿拉伯人的雙眼,使他們能清楚地看見,藏在苦難之下的安慰——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之愛,以及將來所應許的完美家鄉,他們的身心靈就得享平安。願蘇丹阿拉伯人與我們一同屈身敬拜,向神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 吉贊省

荒漠裡需要甘泉

提哈密阿拉伯人
Tihami Arabs

17 11月

一望無際的沙質沿海平原,零星點綴著幾片綠洲,隔著紅海與非洲相望,這裡是帖哈麥(Tihamah)。歷史上,它曾是一條從亞洲到非洲的重要貿易路線。如今,帖哈麥分屬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兩個國家。
提哈密阿拉伯人世居於帖哈麥地區,絕大部分的人住在葉門,也有少數人在沙烏地阿拉伯過著游牧的生活。然而,這裡酷熱難耐、環境惡劣,他們的收入不足以溫飽,非常貧困。不僅如此,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文盲,族群識字率極低;背誦古蘭經,是提哈密阿拉伯人目前唯一提升識字率的機會。
與其他阿拉伯民族一樣,好客、慷慨是提哈密阿拉伯人展現榮耀家庭形象的方式之一,但他們並不歡迎宣教士的進入。

代禱文

天父,願祢憐憫提哈密阿拉伯人,他們的心靈光景好似酷熱難耐、環境惡劣的吉贊省,極其乾渴,卻已麻木。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願聖靈光照提哈密阿拉伯人的心,使他們撇下喝了還會再覺得渴的古蘭經,轉頭看見耶穌基督,如同有五個丈夫的撒馬利亞人一樣,謙卑地渴望飲下祂所賜的活水泉源。神啊,給提哈密阿拉伯人學習語言文字的機會,讓他們能從聖經裡領受真理,並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好磨塑他們的生命,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擁抱城市新生活

希賈茲阿拉伯人
Hijazi Arabs

18 11月

希賈茲地區註1是十七世紀通往歐洲貿易的貨物集散地,遠近馳名的兩大伊斯蘭教聖城麥加(Makkah)和麥地那(Al-Madinah)註2座落於此。早在公元630年開始,來麥加朝覲便成為穆斯林一生必做的事。朝覲有什麼好處呢?古蘭經說,完美地完成數日的朝覲儀式,朝聖者將被潔淨,有如新生嬰孩一般無暇。因此,許多穆斯林不畏艱辛,長途跋涉也要來到這裡履行朝覲義務,甚至在此定居下來。
在希賈茲, 還有許多阿拉伯部落, 如哈布(Harb) 、朱海那(Juhaina)、歐塔巴(Otaiba)、古萊什(Quraish)……這些阿拉伯人主要以季節性的農耕、放牧,以及向朝聖者兜售商品來維持生計。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石油的開採徹底改變了沙烏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樣貌;正規教育、基礎建設、工作機會吸引他們離開部落,往麥加、麥地那、吉達等城市遷移。
經濟、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改善,讓希賈茲阿拉伯人開始喜歡上城市的生活。

註1:希賈茲,古時又稱為漢志,現分屬沙烏地阿拉伯的塔布克省、麥地那省、麥加省和巴哈省。

註2: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先知穆罕默德的發祥地;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是穆罕默德和其他著名先知的墓園所在地。

參考文獻:Laila M. Alhazmi, “Perceptions of Hijazi Arabic Dialects: An Attitudinal Approach”,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代禱文

天父,希賈茲阿拉伯人就如過去的我們一樣,察覺不到祢的存在;看著大自然,卻分辨不出它的創造者;所擁有的一切,歸功於自己的努力;甚至連生命的汙穢,都誤以為能藉著行善、克制來自潔。今天,我們要為希賈茲阿拉伯人代求,願聖靈開啟他們的眼睛,看見創造主的奇妙、神豐富的供應,以及耶穌基督的代贖——祂親自成為完美的祭物,所流出的寶血,能永遠除去希賈茲阿拉伯人的汙穢,永遠潔淨他們全然墮落的良心,使他們得以自由地敬拜永活的上帝。禱告在城市裡生活的希賈茲阿拉伯人,不被屬世的浮華所誘惑,而是安息在神的國裡。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隱身於人群之中

馬赫拉人
Mahra

19 11月

在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生活著一群神祕的阿拉伯少數民族。他們的母語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阿拉伯語,而是馬赫拉語(Mehri),就是所謂的「現代南阿拉伯語(Modern South Arabian Languages,簡稱MSAL)」。雖然兩者同屬於閃族語系,但它與阿拉伯語之間的差異大到無法互通。
古時,馬赫拉部落絕大部分住在葉門的沙漠草原和阿曼的佐法爾山區,飼養駱駝和山羊、種植棕櫚樹,過著半游牧的日子。今日,比較富裕的馬赫拉人會開著車子,與阿拉伯半島沿海城鎮的許多商店進行買賣;或是受僱於公家機關,當個普通的上班族。
在沙烏地阿拉伯,你也找得到馬赫拉人工作的身影。穿著素淨白袍的他們,與其他阿拉伯人並無二致,他們也是遜尼派穆斯林。

註:現代南阿拉伯語一共有六種,分別為Mehri、Harsusi、Bathari、Hobyot、Jibbali、SoqoTri。因為主要是以「口傳」的形式進行,沒有建立文字系統,現在越來越少人使用,被列為瀕危語言。

參考文獻:Marie-Claude Simeone-Senelle,“Mehri and Hobyot spoken in Oman and in Yemen”

代禱文

天父,我們原是一個個如路加福音15章中的浪子,得罪了祢,使祢蒙羞,不配稱為祢的兒子。然而,祢卻親自領我們回到家中,藉著耶穌基督的死,替我們穿上公義的袍子,洗淨我們滿身的汙穢,將我們從羞辱的身分提升到榮耀之處。我們滿懷感謝來到祢面前,為著馬赫拉人來禱告。懇求聖靈光照他們的心,使他們明白,穿著素淨的阿拉伯白袍,並不能潔淨他們身上的汙穢;在這個世上,唯有神使那無罪的主耶穌基督,擔負馬赫拉人的罪,好叫他們在基督的裡面,因信祂而得稱為義,成為神的兒女,恢復與神的美好關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漂泊的心需要依靠

索馬里人(索馬利亞人)
Somali

20 11月

索馬里( 又譯索馬利亞) 內戰從1991年發生至今,已經過了31年。由於長期的經濟、政治不穩定,又飽經海盜騷擾,越來越多索馬里人離開槍林彈雨的家園,漂泊在世界各地。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索馬里移民居住在肯亞、衣索比亞、吉布地和葉門,而肯亞是收留索馬里移民(包含難民和非難民)最多的國家(約50萬),其次是衣索比亞(約44萬)。 在沙烏地阿拉伯,約有7.3萬名索馬里移民。但據報道,沙國拒絕索馬里難民的申請,也不歡迎作為家庭幫傭的索馬里婦女。2014年,當局大動作地將一萬名索馬里人送到炮火轟鳴的摩加迪休(Muqdisho,位於索馬里南部)。 十五世紀,索馬里人受阿拉伯商人影響,紛紛改信伊斯蘭教,不過仍保有泛靈信仰的觀念。他們深信邪靈會侵占他人身體,帶來疾病與災害。

註:根據約書亞計畫統計數據。

參考資料:5 facts about the global Somalidiaspora, Pew Research Center; Saudi Arabia:12,000 Somalis Expelled, Human Rights Watch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飽經戰爭、流離失所的索馬里人向祢呼求。願祢成為索馬里人的力量、索馬里人的拯救、索馬里人的避難所!神啊!懇求祢照亮索馬里人心的黑暗,使他們驚奇地發現:這位信實、慈愛、聖潔又公義的神,離開榮耀寶座,道成肉身,走上十字架,為所愛之人捨命,好讓他們能親近父。「惡人一出母胎就與神疏遠,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願聖靈引領沙烏地阿拉伯的執政領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生來就與神疏遠,便因此知罪,悔改得生命,渴望明白真道,並積極地回應上帝的愛在這土地上建立公義,照顧孤兒、寡婦與寄居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故事

爪哇人
Javanese

21 11月

十九世紀末,印度尼西亞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人力輸出合作協議。那一年,約有4.7萬名印尼人離家遠航,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直至今日,人數已超過100萬;印尼女性多半在沙國擔任家庭幫傭,印尼男性則是進入石化相關產業工作。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不少印尼穆斯林為了朝覲、貿易和伊斯蘭教育的目的,留在麥加和吉達,與當地的阿拉伯婦女結婚,順利取得公民身分。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印尼人之中,有三萬餘名是爪哇族。漫長的歷史融合,伊斯蘭早已成為爪哇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在婚禮、割禮等重要的人生禮俗儀式中,爪哇人會表演杰杜爾(Jedur),以歌聲來讚美先知穆罕默德;在一些宗教場合,爪哇人則會表演凱姆林(Kempling),以舞蹈來敬拜阿拉。
爪哇人生性熱情又好客,喜歡邀請人到家裡吃飯。他們與沙烏地阿拉伯人一樣,普遍是遜尼派穆斯林。但近年來,沙國頻頻傳出虐待印尼女傭的事件,引起全球關注。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在沙烏地阿拉伯生活的爪哇人禱告。願祢打開福音的大門,差派爪哇基督徒來到這裡,不論是任職於石化產業或是擔任家庭幫傭,願他們藉著祢所賜的工作領域,接觸自己的同胞,以生命傳遞福音信息,吸引更多爪哇人歸向祢。願聖靈在這伊斯蘭世界裡,保守神兒女的心,不管處在多麼危險的景況中,他們依舊能用強烈歡喜的聲音,敬拜三一真神,活在永不止息的愛中。為沙烏地阿拉伯整個社會氛圍禱告,盼望祢的榮耀在此地興起,成為沙國的曙光,終結黑暗。「你的慈愛高及諸天;你的誠實達到穹蒼。神啊,願你崇高過於諸天!願你的榮耀高過全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無法遺忘的悲劇

卡巴爾迪人
Kabardian

22 11月

你很難想像在俄羅斯境內,有一處四季如春、宜人居住的地方。它有個古老的地名切爾克西亞(Circassia),高大的山脈阻擋了寒冷的氣流, 這裡曾是切爾克斯人(Circassian)的故鄉。
十八世紀,沙皇俄國針對西北高加索地區,展開暴力血腥的侵略行動。1864年,俄國成功攻下切爾克西亞,並開始施行高壓的殖民政策強制將切爾克斯人遷出該區。遷徙過程中,許多切爾克斯人死於斑疹傷寒、天花和其他傳染病。此後,切爾克斯人離散至世界50多個國家,這是高加索民族無法遺忘的歷史悲劇。
如今,在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皆可找到切爾克斯人的後裔。卡巴爾迪是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切爾克斯部落,約2.8萬人。他們是虔誠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烏地阿拉伯平凡地生活著。過去幾十年,跨國的切爾克斯運動興起,切爾克斯人正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
在俄羅斯,有些切爾克斯人是東正教信徒,或許他們身上肩負著自己民族的福音使命。

註:約有90%的切爾克斯人後裔散居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德國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目前僅約有三、四十萬人,留在俄羅斯境內。俄羅斯當局禁止那些散居國外的切爾克斯人返回高加索居住。

參考文獻:尹婧《土耳其切爾克斯人問題探析》;D.S.Stephen, “The Circassians: AForgotten Genocide?”; P.R.Kumaraswamy,“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代禱文

天父,願高加索民族的歷史悲劇,反倒成為他們蒙祢賜福的契機。禱告在西方世界生活的切爾克斯人,有機會認識神,並接受耶穌基督成為生命中的救主。願這些新造的切爾克斯人,肩負起福音使命,在跨國的切爾克斯運動裡,接觸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卡巴爾迪人。我們懇求聖靈,在卡巴爾迪人身上動工,使他們清楚認識到人類的軟弱,且無法自救,便轉而投靠阿爸天父。願神成為卡巴爾迪人的盾牌,成為卡巴爾迪人的榮耀,使他們抬起頭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烏地阿拉伯

大國博弈的輸家

什葉派穆斯林
Shia Muslim

23 11月

綜觀歷史,什葉與遜尼,原本只是單純的政壇派系選邊站(誰來擔任哈里發)。然而,隨著阿里之子胡笙(Husayn,626-680)的遇害,兩派之間的矛盾逐漸擴大,最後演變成兩大不同的宗教派別,在教義上產生分歧。
1744年,宗教領袖瓦哈比(Al-Wahhāb,1703-1792)為躲避迫害,流亡到內志王國,受當地的部落首領沙烏地庇護。意想不到的是,兩人攜手合作的建國大業自此展開。沙烏地以瓦哈比思想確立政治合法性,稱什葉派為拒絕者(Rafida);並在資源貧瘠的內志地區四處征戰,統合各部,於1932年建立沙烏地阿拉伯。
面對沙烏地粗暴的鎮壓手段,什葉派在阿拉伯半島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被視為二等公民,與沙國之間的衝突不斷政府下令拆除什葉聖徒的墓地、無修建清真寺的自由、不得慶祝阿舒拉節註的。因此什葉派穆斯林大舉上街抗議,爆發流血衝突,什葉派伊瑪目被逮捕……類似的情況循環往復。
雖然許多什葉派穆斯林住在石油蘊含量豐富的東部省,但由於當局的不公平待遇,他們的經濟條件極差、居住地區發展落後、在工作職場上也飽受歧視。加上鄰國伊朗與沙國之間無止境的政治陰謀與權力博弈,披著教派之爭外衣的矛盾紛至沓來,最大的輸家永遠是在沙國生活的少數族群什葉——派穆斯林。

註:悼念遇害的阿里之子胡笙的什葉派傳統節日。

參考文獻:王震《沙特與伊朗關係中的文化因素研究》;劉燕婷《「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

代禱文

天父,求祢仰起臉來,光照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什葉派穆斯林。願神差派祕密基督徒,來到什葉派穆斯林身邊,與他們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並把握分享福音的機會。願受苦的什葉派穆斯林聽見來自父神的呼喚,就知罪悔改,跟隨基督,與神和好。無論遭遇何事,盼望這群剛踏上成聖之旅的弟兄姐妹,在夜裡安然入睡,在禱告裡尋求上帝的面,經歷與神同在的喜樂和平安,體會如經上詩人所說:「你使我心裡快樂,勝過那豐收五穀新酒的人。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今天,請按聖靈感動,寫下你為土耳其、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禱告。

24 11月

親愛的天父,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埃及

從富裕國家來到埃及

講海灣語的阿拉伯人
Gulf-spoken Arabs

25 11月

阿拉伯文化是由生活在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發展起來的。阿拉伯人從這片沙漠,向中東和北非遷移,擴張了阿拉伯世界,形成不同類型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沙漠南緣的海灣阿拉伯人,分布在阿拉伯半島東部、鄰近波斯灣沿岸的國家,以海灣阿拉伯語為主要語言。
移居埃及的海灣阿拉伯人通常來自沙烏地(又譯沙特)阿拉伯——一個恪守伊斯蘭教規的國家,不允許酗酒和開放的性關係。因著海灣國家的石油發展,他們比埃及人富有得多,有些海灣阿拉伯人來到埃及後,開始沉溺於享樂;在夜幕下的開羅,他們有精采的夜生活。埃及人一方面需要他們帶來經濟繁榮,一方面又鄙視他們帶來的放縱習氣。
海灣阿拉伯人的原鄉,是伊斯蘭政治與宗教的中心,即便他們不想受教條約束,也不願輕易放棄穆斯林的身分,因為改教會失去家庭、榮譽、工作,甚至生命。但神蹟仍然發生,像SAT-7這樣的福音廣播和衛星電視,一直努力地製作阿拉伯語節目,讓許多穆斯林聽到福音,生命得改變。

代禱文

天父,祢知道海灣阿拉伯人若要跟從祢,就必須付上很大的代價,須放棄一切的事物。但耶穌說:「試圖保全自己生命的反而會失去生命,但為我捨棄生命的反而會得到生命。」(太10:39)求祢向海灣阿拉伯人啟示這個真理,使他們超越今世和地上的眼光,看見基督遠勝世上一切的豐富、榮耀,好從通往滅亡的寬門闊路上回頭,進到永生的窄門。求神興起禱告者,用敬拜和代禱鬆動海灣阿拉伯人心中的驕傲和抵擋,預備他們的心來聆聽、回應福音。期盼像SAT-7的衛星電視、網路事工製作的容,能吸引更多渴慕真理的阿拉伯人來跟從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哈利亞綠洲的寧靜生活

埃及

倚靠活水的綠洲人

瓦哈提人
Wahati

26 11月

在浩瀚沙海中,所有沙漠旅人最渴望看到的是綠洲。地下水源是綠洲形成的主因,生命傍著水泉便得以無懼乾旱烈日而茁壯地生長,為荒涼的沙漠帶來難得的盎然生機。
巴哈利亞(Bahariya)是埃及一片知名的綠洲,距開羅約370公里。綠洲上有許多村莊和三萬多名百姓,埃爾巴維提(El Bawiti)是該國的行政中心。該綠洲的居民被稱為瓦哈提人,都是穆斯林。
1970年代初,一條連接巴哈利亞和開羅的柏油路建成後,為該地區帶來巨大的變化。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以及所發現的古物(墓穴、木乃伊等),吸引許多遊客造訪,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雖然巴哈利亞離市中心遙遠,但現在已擁有電流供應和網絡設備。我們禱告宣教團隊也能快快地進入此地。

代禱文

天父,大衛在曠野的時候作了這詩:「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的心,我的身,都渴想你,切慕你。」願巴哈利亞綠洲居民能明白,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滿足,是珍貴的活水源頭,使他們飢渴的心靈遇見基督永不枯竭的活水,而全然甦醒,切切渴想祢。也為有宣教團隊能拜訪綠洲居民,開展福音事工禱告,使得巴哈利亞綠洲不只是讓牧人、旅人取水的場所,更是成為一個福音綠洲,接待從四面八方來的未信者,使人們困頓的生命遇見賜以琳的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埃及

打破千年如一日的
生活

貝達維‧貝都因人
Eastern Badawi Bedouin

27 11月

貝達維•貝都因人的部落,隱藏在一望無垠的礫漠荒野中。在都市人眼中,這樣的生活環境非常艱辛,沒有電,沒有水(必須自己鑿井)……但不羈的貝都因人,寧可擁抱沙漠的自由,也不想被現代化社會所束縛。於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始終獨立於世俗之外,在大漠風沙中磨出堅忍的意志。或許離了沙漠和部族,融入社會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比適應沙漠還難。
駱駝是貝都因人最重要的好朋友和交通工具;族長是領導部落的權威,族人皆遵行約定俗成的部落規矩。但「永遠不會離開沙漠」的貝都因人,近年受到政府優惠政策的影響,部分已來到城市周圍屯墾定居,或轉為半游牧型態。
政府發展的觀光業, 也在慢慢地改善他們的生活。遊客可以參觀貝都因部落,貝都因孩子們也可藉此看見「現代人」的生活樣貌和價值觀;而從不為人打工的貝都因人,也為遊客牽起了駱駝的韁繩,以賺取小費;一些埃及貝都因人更學會使用網絡,招攬觀光客來家中「沙發衝浪」(Couchsurfing)。

代禱文

天父,貝都因人即便搬來城市,或開放家庭讓人參觀,但他們身邊來來去去都只是一些好奇的過客,或出於善意想改變他們生活的人。我們真心為埃及貝都因人祈求,能遇見向他們展現基督委身之愛的宣教士———一個願意付代價走進貝都因世界,學習尊重與關懷他們的福音使者:願他如同施洗約翰,甘心丟棄物質榮華,只願祢的心意成就,在曠野預備主的道,修直祢的路,除去貝都因人心中的荊棘雜草,預備能夠領受福音信息的心田。願凡事獨立、不容易信任他人的貝都因人靈裡甦醒,意識到自己非常需要救主,有願意倚靠祢的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埃及

馭沙好手當之無愧

貝達維‧貝賈人
Bedawi Beja

28 11月

貝賈人最在意頭髮,因為他們有一頭非常濃密蓬鬆的捲髮。英國殖民者給了他們一個暱稱,叫「蓬鬆頭」(Fuzzy Wuzzy),並稱讚他們是世上屬一屬二的勇猛戰士。
在埃及曠野和非洲之角生活了四千多年,變幻莫測的沙漠和日夜動輒超過四十度的溫差,並未吞噬貝賈人,反而讓他們練就高超的求生本領。貝賈人善於游牧,無論環境多惡劣,他們總有辦法保護牲口,躲避危險,帶領牠們找到水源跟草場。真可惜他們不知道主耶穌這位大牧者,也在人的生命中扮演了這樣重要的角色!
直到第六世紀,貝賈人還崇拜著菲萊神廟(Philae)的伊希斯女神(Isis)———她廣受埃及人尊敬,被視為生命女神、大地之母。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執政後,關閉菲萊神廟,改作修道院,貝賈人也不得不改信基督教。十世紀時,阿拉伯人的勢力覆蓋埃及,再次改變了貝賈人的信仰。如今在名義上,他們是蘇菲派穆斯林,但面對現實需要時,他們仍習慣求助巫術對付敵人,用聖火驅邪避凶、安撫鬼神。

代禱文

天父,但願善於游牧的貝賈人,有機會能從耶穌啟示「我是好牧人」的比喻中,立刻體會造物主在他們生命中重要的地位,以及神是供應、保護、憐恤、引領者的角色。願他們為此大大喜樂,謙卑、歡喜地迎接好牧人耶穌到心中,信賴主耶穌,忠誠地跟隨主;不再只是披上、接受某個宗教的外衣和身分,而是能因著聖靈的更新,享受得救重生、喜樂的新生命。祝福住在貝賈人附近的埃及基督徒,有勇氣跨越文化和信仰的差異,將福音好消息帶給貝賈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埃及

沙漠中的靜謐小天地

西瓦‧柏柏爾人
Siwa Berbers

29 11月

西瓦人居住的錫瓦綠洲,是埃及西陲一個極為偏遠的沙漠地帶,靠近利比亞邊境。被廣大沙漠包圍的地下水泉池,就像嵌在撒哈拉的綠寶石。鎮上高高低低的泥屋,和一片十三世紀留下來的堡壘遺跡群,讓人有種走進阿拉丁冒險故事裡的感覺。每到晨昏,城鎮披上金輝,矗立著神祕之美。所以這座寧靜的綠洲,也成為內行玩家不遠千里而來的度假祕境。
在1980年代以前,這裡依賴駱駝運輸,現在則有一條公路,將這片沙漠綠洲與地中海沿岸接通起來。這裡的人民在文化上更接近利比亞的柏柏爾人,而非埃及人,並且說自己的西瓦語,第二語言才是埃及阿拉伯語。錫瓦綠洲於1819年歸入埃及,剛開始時,此綠洲居民對遙遠的開羅政權歸屬感不高。
西瓦‧柏柏爾人直到12世紀才歸入伊斯蘭教,在此之前的柏柏爾人大多是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西瓦‧柏柏爾人居住在沙漠中的綠洲,生活何等安適與恬靜;柏柏爾人的先祖也曾住在屬靈的綠洲裡,求祢使這個群體能再度甦醒並回轉向祢。主耶穌,祢是道路、真理、生命,祈求祢伸手幫助這些孤立社區的年輕人們,賜他們力量來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建構他們在這世上立足的能力。求祢用多元的方式,差派福音使者來拜訪這片土地。願這些對外界開放的機會,能使福音活水注入這片沙漠綠洲,使西瓦 ‧ 柏柏爾社群中有基督門徒的興起,歸主運動蓬勃發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利比亞

最純淨的阿拉伯語

費贊‧貝都因人
Fezzan Bedouin

30 11月

費贊‧貝都因人是阿拉伯入侵者與當地柏柏爾人的後裔,只出現在利比亞西部、撒哈拉沙漠的北緣,約有22萬人。阿拉伯人第一次入侵北非是在西元643年,但此地完全阿拉伯化則是很久之後的事。
貝都因人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沙漠的居民」,其中「真正的游牧民」很少,多半是半游牧民。真正的游牧民只放牧駱駝,自由地在沙漠遊蕩,過去其曾因襲劫行經商隊,讓沙漠旅人提心吊膽。半游牧民則會在沙漠邊緣種植大麥和小麥等作物。
貝都因人被敬為阿拉伯民族的起源,他們追求自由,不願被體制化,甚少與外界往來,因此所說的語言被視為純正、「沒被汙染」的阿拉伯語。
約莫七世紀開始,貝都因人接受了伊斯蘭教,並為之效忠狂熱。地理和心理上的與世隔絕,以及對伊斯蘭教的忠誠,使得貝都因人成為最難被福音觸及的群體之一。已知的費贊‧貝都因基督徒,只有三十多位。

代禱文

天父,許多貝都因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求祢用祢大能的愛來造訪他們,打破他們害怕被改變的恐懼,及不願與人連結的孤立,恢復他們與至高神連結的能力這份與造物主連結的渴望與滿足感,是我們受造之初即被賦予的。祢讓貝都因人甦醒,認得祢是向我們吹入第一口氣息的主,好使他們被仇敵欺哄蒙蔽的心,向祢回轉過來。「你是我們的創造主,是我們的父!」費贊‧貝都因人要浪子歸家,發出愛的讚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