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Africa

侵略者、探險家與宣教士紛沓而來 (下)

1月1-31

「我要提醒差會的同工們,也許不及半年,我們當中就會有人傳出死訊;是的,8位英國人啟程前往中非,6個月後,還能全數生還嗎?我想不及半年,至少必有一人喪命也許就是我本人。你們聽到這噩耗時,千萬不要難過,而是要立刻差人取代我的空缺。」 這是亞力山大‧馬開(AlexanderMackay)
前往非洲的臨別贈言。過沒多久,差會果真接到了一位宣教士逝世的噩耗,一年之間,五人相繼死去,到了第二年底,只剩馬開一人了。

無名的傳道者

當年的非洲拓荒史,是由多如繁星的宣教士用生命澆奠而成的血路,除了人們所聚焦身負英雄光環的莫法德(Moffat)、李文斯頓(Livingstone)、史坦利(Stanley)外,其實多數人都未及在歷史上留下一撇痕跡,便葬送在惡劣的氣候、叢林的瘴癘、土著的矛下、野獸的腹中、謀殺的刀下……

非洲曾是「白人的墳墓」,此言不虛,能在頭一任存活下來的宣教士僅有四分之一。但李文斯頓的探險著作,可說是上帝所使用的一盞強烈Spot Light,將舉世目光都引至這塊黑色大陸的急切需要,激發了許多男男女女為主乘風破浪、慷慨獻身的心志。

不是偉人,只是願意給神用的人

李文斯頓在非洲的前半歲月裡,孩子般的莽撞探險固然動人心魄,但世人追逐光輝時,卻不會看見腳下的暗影。李文斯頓的妻子大腹便便,帶著三個孩子陪同他上山下海,在分娩時一度麻痺癱瘓而失去了孩子。這招致岳母的不滿,在捎來的信中直言:「要是你找到一個目的地,在那開展福音工作……屆時即便你跑到月球上的山嶺,我也不會說半句話。但讓瑪莉隨著探險隊出發,這實在荒謬,我說什麼也不能放心!」

隨著瑪莉過世、後期兩度的探險工作收效不如預期,意氣風發的李文斯頓,到了晚年滿面風霜、形容枯槁,宛如荒野中滄桑的「怪老頭」,隨身帶著聖經畫片、幻燈機,時常給非洲人講述救主的故事。《紐約先鋒報》派出的年輕記者史坦利,就在此時找到了這位「英雄」——他已不像年輕時那樣強硬急躁,時光的磨石在他跌宕千山萬水後,成就靜水流深的胸壑。四個多月的朝夕相處,李文斯頓沒有用半句雄辯說服史坦利歸信基督,但神藉著他虔誠、溫柔、誠懇與安靜工作的態度,潤物無聲地感動了對世俗功利懷抱勃勃野心、自認是倫敦最難信教的史坦利。

史坦利不只降服於基督,甚至下定決心繼承李文斯頓的衣缽,成為宣教士,繼續在非洲探險。雖然他並非是合適的宣教士人選,但他最大的成就,是以無人能出其右的文字感染力,動員了大批的福音工人投入非洲禾場。

不讓鬚眉的野姑娘

如果說在非洲荒野宣教是屬於男人的戰場,那就大錯特錯了!上帝重用了許多剛柔並濟的使女,成就了男人們不易辦到的拓荒工作。

史萊舍(Slessor)前往的上鄉地區(Okoyong,又譯奧開永),舉凡踏入的宣教士皆命喪此地,因為當地原住民對外人抱持高度警戒,對男人尤為猜忌。因此,史萊舍認為拓荒工作應由女性擔負。

此時,其遠在英國家鄉的母親、妹妹相繼亡故,孑然一身的史萊舍了無牽掛,一心離開沿海,深入上鄉的蠻荒叢林。誰料到在男性宣教士止步的禁地,她竟與非洲原住民打成一片。25年間,她照料、教導當地人,竟成為他們無不敬重的仲裁者,宛如當年棕櫚樹下的底波拉。神把智慧賜給了史萊舍,使她能為居民判斷。人們凡有疑難糾紛,便來找她斷事。

上鄉盛行巫術交鬼,有許多令人痛心的風俗,例如殺害雙胞嬰孩、產下雙生兒的母親會被視為不祥而遭驅逐。史萊舍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強悍,搶救孩子、捍衛和服事母親,好幾次險些丟失性命,卻贏得婦女們莫大的尊敬。

史萊舍與一般人期許的——維多利亞時代長裙曳地的淑女形象相去甚遠。她出身工人階級,在擁擠骯髒的貧民區長大,小小年紀就擔負家計,在紡織廠成日工作。一位老寡婦帶領她信主後,她在基督裡覓得安息之所。年輕時,她在龍蛇雜處的鄧迪街佈道,面對三教九流,然而這個最另類的訓練場,卻淬煉出她過於常人的膽識與機智,成為神手中突破上鄉的一把磨亮的劍。

史萊舍並非一枝獨秀,羅撒菲亞(Roseveare)、韋史特拉(Veenstra)、雀波曼(Chapman)等單身女宣教士,也都在非洲宣教史上,展現出不畏艱難、驚人的毅力。宣教學者賈禮榮(Herbert Kane)曾讚許:「工作愈是困難,愈是危險,女子的比例也愈高。」

普世教會表現亮眼

我們回頭綜觀宣教歷史,當年基督徒為了得著中國和非洲這兩塊未得之地,付上了巨大的代價。那世代的人們前仆後繼地,把青春的熱血撒在了遙遠陌生的大地。在這場戰役中,各國教會敲鑼打鼓地積極召募宣教士,向兩地源源不絕地輸出工人,持續一兩個世紀後,終於奠下不能鬆動的根基。

但廣大的非洲,依然有許多眾多宣教士未能攻克的堡壘,例如伊斯蘭教勢力深植的北非和西非。本月,我們繼續行走在這些福音荒漠地帶,用禱告栽種盼望的種子,期盼神的恩雨澆透地的犁溝,使大地萬物甦醒,回應創造主愛的呼喚。

先鋒者面臨的問題

與原鄉迥異的氣候

熱帶氣候對早期的宣教先鋒是極大考驗。白天高溫加上降雨頻繁,縮限了戶外行動力。

健康問題

早期宣教士因水土不服和熱帶疾病,存活率很低。直到十九世紀後期,奎寧和其他藥物的問世,才有了突破性的改變。

語言障礙

導致宣教士對當地文化、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一無所知,福音溝通不佳。例如莫法德一開始只用商用荷蘭語,或透過良莠不齊的翻譯員溝通,轉譯過程讓福音信息失去真貌,及至莫法德下定決心學習語言後,才看見福音果效。

鄙視非洲文化

有些宣教士對本土文化缺乏認識與接納,傳西方文化而非基督文化;歸信者完全放棄祖傳文化和生活方式,因而遭到群體孤立。有時歸信者被教導無需跟從傳統統治者和某些國家法律,增加了社會張力。

補給困難

早期階段,几乎所有宣教士都面臨財務問題,他們的資金主要依賴家庭教會。即便有資金和物資,也無法及時到達宣教士駐地。因為當時所有船隻都歸貿易公司所有,他們首重貿易利潤,宣教士的物資並非運輸目標。

交通問題

早期只有灌木叢中的小徑,沒有道路,也缺乏從海岸到內陸的交通工具。他們的行李和必需品必須用頭頂著,步行運送,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宣教士手中。

基督教文學不足

沒有當地語言的聖經,語法書也很少,因此早期宣教士不得不花時間學習當地語言,翻譯聖經並編寫文法書,因而對當地白話文學發展、教育,也作出了寶貴貢獻。

食物

宣教士不習慣當地食物,但他們引進了新作物,開展實驗性農場,改良當地的農業技術。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非洲|馬里

爸爸離家工作去!

索寧克人
Soninke

01 1月

在馬里西部的邊界,索寧克人居住在塞內加爾河沿岸的村莊,以農牧為生。他們的先祖曾締造輝煌的迦納帝國,壟斷西非的黃金及食鹽交易。當時黃金的開採規定,是金塊歸國王,金砂歸採礦者,所以人們紛紛投入辛苦的採金行列。
11世紀時,穆斯林從摩洛哥南下侵略了迦納,也使索寧克人改信了伊斯蘭教。如今在馬里的索寧克人,約有一百七十多萬人。他們的先祖是長途貿易高手,旅行經驗豐富,建立了諸多貿易據點。現代許多的索寧克男人仍具備向外拼搏的精神,經常遠赴外地打工,動輒為期兩到四年,是西非勞動力遷移率最高的民族之一。
馬里的索寧克人中僅有少數的基督徒,由於受到嚴重的宗教迫害,因此本地的福音發展不易。

代禱文

天父,祝福祢的子民能在索寧克人當中,建造充滿基督生命力的本地教會和團契,以餵養及堅固索寧克基督徒,裝備他們在信仰上站立得穩、懷抱傳揚福音的熱忱,成為神恩惠流通的渠道,為馬里這片乾荒之地,接引基督的活水。父啊,祢曾指著祢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榮耀充滿!」我們祈禱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索寧克人,如同水充滿洋海一樣。不論索寧克人去到哪裡,他們都活在祢恩典觸及的範圍;求祢為在異鄉工作的男人們,以及留在村中的父女老幼,預備聆聽福音的機會,與撒種、收割的工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尼日

需要潔淨的活水

索科托‧富拉尼人
Sokoto Fulani

02 1月

富拉尼人跨境分布在西非多個國家,被公認為世界最龐大的游牧族群,也是宣教極難觸及的一群人。他們總數約兩千多萬人,位居非洲第四大族群,且自豪地認為所有富拉尼人理所當然都是穆斯林!
索科托人是富拉尼的子群體,住在尼日(又譯尼日爾)和奈及利亞的邊境,由統治階層托洛比(Toroobe)和半游牧民(Bororo)組成。
在鄰近的奈及利亞,有一個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BokoHaram,意思是禁止西方教育)大為活躍,吸收不少奈國的富拉尼人參加。這對尼日境內的部分富拉尼人產生連鎖影響,深化了他們對基督徒的敵對意識。
索科托人最缺乏淨水,因此常受瘧疾等傳染病之苦。他們很需要遇見能為其改善飲水的宣教士或專業團隊。另外, 住在城市的托洛比階層,教育程度較高,在政府機構擔任領導職務,他們若能歸主,會對其他富拉尼人產生影響力。

代禱文

天父,求祢讓索科托‧富拉尼人知道祢對於他們生命之重要,如同他們不能離了水。主啊,求祢使他們能嘗到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祢的美善,而想要更接近祢這個活水源頭。願索科托‧富拉尼人的心渴慕祢,如鹿切慕溪水。願他們的心思意念也蒙主純淨的活水洗淨,不受極端主義思想的影響。我們祝福索科托‧富拉尼人樂於行祢的道,將自己獻上給祢,自潔、脫離卑賤的事,作主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成為點燃尼日歸向基督運動的火苗。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新娘交易

布圖‧寧吉人(布塔瓦人)
Butu-Ningi / Butawa People

03 1月

阿拉奧(Alao)有一個心願,就是想再見到姐姐。阿拉奧的成長歲月都蒙姐姐照顧,當得知姐姐將被當成交易新娘(Bartered Bride),送到別的氏族時,她十分地錯愕不解:「為什麼伊奈哥哥娶新娘,妳卻要被送到新娘的村裡去?」
阿拉奧的姐姐告訴她:「如果我不去,族裡就要替伊奈支付很多聘禮了。」
當姐姐離家的那天,阿拉奧衝出門攔腰抱住她,喊道:「妳還會回來嗎?」但姐姐並未回答她。姐姐离去的背影,就一直刻在阿拉奧心中。
阿拉奧說,當族裡娶新娘時,也必須要送一個女孩給新娘的家族,否則就得支付聘禮。這是他們布圖‧寧吉人的婚禮習俗。
在奈國北部,布圖‧寧吉人是個只有6.5萬人的小群體,深受周圍豪薩人的影響,不但母語沒落了,許多人也跟著豪薩人成為穆斯林,把孩子送進伊斯蘭學校。但布圖‧寧吉人依舊是泛靈思想,也不忘崇拜祖靈。

代禱文

天父,我們今天聽到布圖‧寧吉女人渺小的心願,深深渴望她們能在不由自主的遺憾、忐忑中,可以認識祢這位信實、可靠,永不離棄她們的神。「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願布圖‧寧吉人認識神寶貴的約,不論環境或是世界如何變遷,都倚靠上主的慈愛,而十分平安。布圖‧寧吉人喜愛唱歌,會為每年1月的感恩節慶瓜瑪貢(Gwarma Gom)創作新歌。盼望有基督徒以音樂為橋梁,教他們更多向祢獻上感恩的新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巴安吉人能
看到耶穌傳嗎?

巴安吉人(席巴安吉人)
Baangi /
Cibaangi People

04 1月

當地的人說,一到雨季,巴安吉人的村莊交通就會被阻斷。這裡的生活條件落後,一般人不會走入。
他們僅有三萬多人,住在尼日州貝納南部的巴安吉鎮。除了母語巴安吉語,有些人也會講該地區的主要語言豪薩語。
巴安吉人的伊斯蘭教信仰,混合了部落的泛靈習俗。環球錄音網(GRN)錄製了巴安吉語的有聲聖經故事,與簡單的福音信息,但需要有心人將這些資源推播到巴安吉人的生活中,他們才有機會聽見救恩之音。目前尚沒有巴安吉語的《耶穌傳》電影,我們期待有一天會有電影佈道的團隊來到此村莊,為他們架設露天福音電影院。
但感到欣慰的是, 住在他們周邊的利拉人(Lela)和達卡卡里人(Dakakari)當中,已經有基督徒。希望這兩個群體能興起福音運動,並帶領巴安吉人成為我們主內的手足。

代禱文

天父,即便已有99隻羊得救了,但耶穌說祂仍會為那一隻走迷了路的羊,往山裡去尋找牠,而且找到了就為這隻回家的羊大大歡喜。感謝祢就是這樣鍥而不捨地尋找我們,才使我們如今可以在祢的家中,所以我們也禱告,會有祢所差的宣教團隊,不害怕路的崎嶇、不在意時間的花費果效,願為祢的巴安吉人翻山越嶺,把福音千里迢迢地帶到這個村莊。親愛的父啊!不要忘記巴安吉人是祢所造的。祢是大有能力又滿有慈愛的主,為了打破罪對人的綑綁,祢連獨生子耶穌基督都賜給我們了,還有什麼能隔絕祢與受造物之間的愛呢?願祢興起,拯救巴安吉人回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主的工人在哪裡

恩格瓦希人(恩瓦希人)
Nggwahyi / Ngwaxi People

05 1月

在奈及利亞,豪薩人和富拉尼人已經融合為最強勢的民族,像恩格瓦希人這樣的小族群,正與他們靠攏。在此洪流中,小眾群體勢必面臨失去母語和文化失傳的危機,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說豪薩語和在校所學的英語。
目前尚無恩格瓦希語的福音資源,他們許多人是文盲,因此需要用口傳及視聽的方式傳遞福音。他們每週五都會固定地出現在清真寺,但不敢確定高高在上的阿拉,會不會聆聽和回應自己渺小的祈求,所以每當有生活或靈性上的煩惱時,他們便會求助民間信仰和護身符,以尋求靈界的保護和心靈的安全感。他們不知道萬軍之耶和華有至高的權柄與能力,也不知道神賜給祂的兒女踐踏蛇和蠍子的能力。
他們居住在奈國東北部博爾諾州的阿斯基拉/烏巴(Askira/Uba),該州曾遭遇「博科聖地」的槍擊恐攻。除了心靈平安,他們還需要充足的雨水、教育和醫療資源。在這裡,基督徒能夠施力的空間很大,但一切都必須先有主的工人來到才行。

代禱文

天父,恩格瓦希人的生活中,有這麼多的需要;他們餓了,主說:「你給他們吃。」他們渴了,主說:「給他們喝。」主又說:「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天父,恩格瓦希人身邊也需要有好撒馬利亞人和小基督,成為祢的手、祢的口,用行動來扶助他們,在他們當中活出基督愛的樣式。我們的主沒有出生在皇宮,留在溫舒的殿裡,而是走向平凡的窮人、稅吏、罪人,求祢也興起普世教會用行動和禱告與恩格瓦希人同在一起,哪怕今天的我們只能獻上微小的禱告,都不要使我們忘記還有很多沒有回歸神家的群體,那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在。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喀麥隆

另類的「打工換宿」

卡努里人
Kanuri People

06 1月

還記得拉班的故事嗎?他收留了雅各,讓雅各為他工作,最後把女兒嫁給雅各。年輕的卡努里男人,則是被出借給其他家庭,協助農事、保衛主人家的安全,以換得吃住供應,甚至一些家主會幫他們娶妻。屆時,成家的年輕人將會離開家主,成立新的家庭。
卡努里人身材高大,洋溢著自信的神采和高貴的氣質。他們的先祖統治強大的博爾諾(Borno)帝國,直到1914年英國人到來後,卡努里人才失去了領頭地位。但他們的文化、語言和宗教向來是周邊族群效法的對象。
卡努里人以農為本,在旱季無田可耕時,便會短期轉換工作,從事工匠或做小買賣。他們的房子特徵是有錐形的茅草房頂,在炎熱的天氣裡,相當涼爽。
孩子們從小在附屬於清真寺的宗教學校接受教育,穆斯林是他們集體的身分認同。但和許多非洲族群一樣,他們也仰賴民間信仰,以趨吉避凶。目前,卡努里語的聖經翻譯尚未完成。

代禱文

天父,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所以我們渴望喀麥隆的卡努里人,也能來到永生神的殿中瞻仰祢,為要見到祢的能力和祢的榮耀。祢應許尋求祢的人必得飽足,求祢使喀麥隆的卡努里人聽到福音時,心靈產生強烈的共鳴,情不自禁地快跑尋見祢。也求祢賜給卡努里人母語聖經,使他們可以思想祢的話語,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以歡樂的嘴唇讚美祢。卡努里人要經歷到基督裡的喜樂滿足,是無一事物能相比的!願祢的同在降臨在卡努里群體中,使他們看見祢無比的榮耀與美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馬拉威

誰能解開他們的心結

雅沃人
Yawo People

07 1月

在諸多非洲國家中,馬拉威以溫暖的氣候、友好的人民和政治和平而聞名。然而,她是世界上最貧窮、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人民經常遭受飢荒、瘧疾和愛滋病的折磨。
大多數的雅沃人源自莫三比克(Mozambique) ,19世紀時因饑荒和部落分裂而遷徙至馬拉威,並與新鄰居斯瓦希里阿拉伯人(Swahili Arabs)交好。新鄰居把雅沃人拉進以象牙和奴隸換取槍支和布料的貿易中,雅沃人因此成為非洲東南部最強大的部落之一。
然而,宣教士暨探險家李文斯頓(Livingstone)的出現,為黑奴振臂疾呼,促使英國關閉奴隸交易的大門。雅沃人因此失去了豐厚的奴隸貿易利潤,對基督教生出了隔膜。
李文斯頓動員了西方,使許多英國宣教士來到馬拉威建立宣教據點,但雅沃人仍選擇了伊斯蘭教。早在基督教到來之前,他們便深受伊斯蘭教的崇拜方式和衣著規定吸引,尤其非洲的本土信仰沒有文字典籍,但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令雅沃人欣羨。
若是西亞烏語(Ciyawo)聖經能問世,或許可以使雅沃人看見,神從創世對他們發出的愛的呼喚。

代禱文

天父,謝謝祢讓我們可以用禱告和祢交談,以心靈情感與祢交流,我們說話的對象是宇宙中最有聰明智慧的主,謝謝祢樂意與我們交通。我想雅沃人同樣渴望尋找到一位配得敬拜的至高者,可惜他們不知道怎麼找到祢,只能用行為和儀式來崇拜他們所認為的神。主啊,他們有屬靈方面的渴慕,求祢帶領他們與祢建立關係,使他們驚嘆原來自己可以像我們這樣如此親近的來到祢面前,沐浴在至高者的愛中。求祢不忍他們在自以為的義行中枯竭,來拯救他們吧!使他們的靈能夠與祢相通。也差派宣教團隊來改善他們的醫療與教育環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索馬里

追求生養眾多的福氣

奧羅莫人
Oromo People

08 1月

奧羅莫部落起源自衣索比亞(埃塞俄比亞) , 是當地分布最廣的群體,在政治上頗有勢力。現今約有6.4萬名奧羅莫人居住在索馬里,多數居於農村地帶,以耕作及飼養牲畜為生。
來到奧羅莫村落,一幢幢圓形小屋坐落其間,尖錐型的屋頂時常會飄出炊煙,通常有10~80個家庭比鄰而居。他們普遍是一夫一妻制,一個人如果多子多孫就越有面子,受人敬重,因此不孕的婦女壓力很大。父親在家中掌握大權,家人們無不服從。
奧羅莫的男孩們從小就學習戰事,嫻熟地使用手中的長矛。將來他們長大娶親時,必須要殺死敵人,取其身上的一部分,獻給自己的新娘。但在現代,此一禮俗已用野生動物取代。他們剛猛的外表下,其實個性隨和、善於交際、樂於款待,對親友特別大方。群體擅於分工合作,互相幫助。
奧羅莫村一般沒有電流供應,水源取自河流和泉水,醫療環境很差,藥物取得不易。

代禱文

天父,奧羅莫人需要有人來告訴他們好消息,他們需要宣教工人們的委身,而且如果要建立新教會、持續成長,新信徒的門徒訓練和領導力培訓也至關重要。我們禱告有人能夠走進奧羅莫部落,將所見負擔傳遞給眾教會,成功動員和連結更多人與福音資源來到奧羅莫部落,帶來屬靈轉化、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建造奧羅莫教會,栽培本地門徒與傳道人。我們禱告奧羅莫的宣教士不會孤單地單打獨鬥,求祢興起許多基督徒和教會通力合作,完成贏得奧羅莫人的任務。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丟了護身符,得了十字架

巴德人
Bade

09 1月

教會的弟兄瓦德(Wade)在水井旁找人問路時,遇見了心神不寧的巴德人奧巴(Oba),才知道奧巴遺失了護身符,一整天都擔心霉運臨頭,所以索性丟下農作四處找尋護身符。瓦德安慰他後,忽然突發奇想,回頭追上奧巴,把藏在衣領中的十字架項鍊送給他,藉此向他介紹了救主耶穌。
不知道奧巴是否還有在求告十架的主?但我們知道巴德人信仰民間伊斯蘭教,融合了傳統泛靈迷信。出於尋求平安,他們相當依賴護身符等宗教象徵記號。十字架不是護身符,而是提醒人們主耶穌為迷失、有罪的人所做的工作;但由於巴德人對這種視覺符號很敏銳,可能會對十字架產生好奇,或許這個記號可以成為福音使者向他們闡述十架意義的媒材。
巴德人生活在奈國北部的約貝州(Yobe)和吉加瓦州(Jigawa),在「博科聖地」的肆虐下,生活被恐怖陰影壟罩著。
目前尚缺巴德語聖經。小眾的巴德信徒以貿易用語豪薩語做禮拜,對神的認識多半還停留在知識層面,需要更多被聖靈開啟,也需要能夠深觸他們肺腑情感的母語聖經。

代禱文

天父,統管宇宙的大君王,也是看顧我們的父啊,巴德人因為還不認識祢,所以心靈難以找到真正的平安,他們就像羊沒有牧人,在曠野深山害怕野獸的吞吃,只能想盡辦法找尋保護自己的方法,甚至連石頭、草木都是他們求助的對象。求祢憐惜他們靈裡頭的困苦無依,使他們能尋見祢,交託對生活的未知恐懼,堅心倚賴祢,祢必保守他們十分平安。願福音使者有祢所賜的智慧,透過合宜的媒材向巴德人闡述福音,並帶領他們從多神信仰的思維中,明白祢是唯一配得敬拜的至高者,而單單地跟隨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杜威人
沒有福音資源

杜威人
Duwai

10 1月

在你的國家,雖然有很多人不認識神,可是只要有人想認識耶穌,一定能找到教會或聖經;平時人們打開電視機跟廣播,也有可能轉到福音頻道;甚至從小到大會遇見幾個基督徒。但真正的未得之民那些迫切需要普世教會差遣福音使者的群體,在生活中卻沒有任何接觸福音的管道。那誰來帶領他們認識神呢?或許這也是保羅為何急迫地走向未得之地,甚至立了志向:到沒聽過基督之名的地方去的原因!
杜威人,就是上述所說的那種未得群體,人口近2萬人,住在奈國東北部約貝州,說非常小眾的杜威語,目前沒有任何福音資源或團體來向他們展現神的拯救之愛。
杜威人遵循伊斯蘭教傳統,但參雜了非洲本土迷信,其中涉及咒語、巫術、護身符、驅邪等習俗。這種民間伊斯蘭教,在非洲各族群中相當常見。

代禱文

天父,若沒有人走上傳道的路,人又怎能聽見並相信呢?祢在過去就不斷打發僕人、先知,引導以色列人能認識祢,明白祢的道。祢是樂於向人說話,啟示自己的神,所以求祢也向杜威人顯明祢的作為和大愛,差遣人來引領杜威人走上敬畏祢的路,或藉由異象異夢造訪他們,因為杜威人實在沒有任何母語聖經和資源可以來認識祢!我們祈求有團隊開展杜威語的研究和聖經翻譯,且以符合杜威人口傳文化的方式,為他們製作影音福音材料。願凡事都能的神,預備杜威人的心來接受基督,也預備奈及利亞的教會能接觸杜威人,興起近文化傳福音運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伊斯蘭主義節節升溫

基揚加人
Kyanga

11 1月

基揚加村莊的黃土小廣場上,男女老幼圍聚,孩子們努力擠到最前排,在鼓手們充滿律動的鼓點節奏中,期待摔跤比賽的開始。這個傳統活動每年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各個基揚加村莊的選手無不摩拳擦掌,等待一顯身手。
超過2.2萬的基揚加人,在奈及利亞的凱比州(Kebbi)生活。他們有4個子群體,據說可經由他們臉上不同的傳統疤紋來識別——一條條像狼爪劃過臉龐而遺留的長長傷疤。
他們曾受豪薩人和殖民者的壓制。現在許多人同時會說基揚加語和主流語言豪薩語。雖然好幾個世紀前已有領袖接受伊斯蘭教,但多數基揚加人是近一個世紀因伊斯蘭主義升溫才成為穆斯林。然而在伊斯蘭外衣之下,傳統的泛靈崇拜仍體現在基揚加人生活的各層面中。
基揚加人的醫療條件不足,衛教護理和醫療專業方面的基督徒,可以為他們帶來極大的祝福。

代禱文

天父,過去的百年裡,有許多醫療護理背景的西方宣教士來華,當中有無數的年輕人,放下了世人看為美好的前程,將專業和才華獻給祢用;我們何等感謝祢愛我們,為我們預備了救恩紅繩,使我們如今得以活在主的恩典中。主啊,也求祢為非洲這塊土地和基揚加人,預備很多的教會來為他們禱告,差派很多的宣教士去到這些沒有福音的村落,委身在向他們傳福音、建造本地門徒的志業中。一粒麥子捨了自己、落在土裡的功效,要在非洲大陸結出許多的子粒來,榮耀天上父神的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奈及利亞

小農生活

萬達拉人
Wandala

12 1月

萬達拉人居住在喀麥隆北部和奈及利亞,這些農民餘暇時會製作手工藝品,然後帶到市集上和其他民族交易,以賺點小外快。
如果你想造訪村裡的領袖,往小屋群的中心地帶走去就對了,村民的房屋都圍繞著該村領袖而建。萬達拉人普遍是一夫多妻制,男人主導了一切,而大老婆的地位淩駕於其他妻子之上。
他們是比較嚴謹的穆斯林,伊斯蘭教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對基督教抱持封閉的態度。萬達拉人有新約聖經,但他們也非常需要舊約,才能了解神與亞伯拉罕(古蘭經稱之為易卜拉欣)為友,一直到基督降世之間漫長的歷史脈絡。深願有語言學家、譯經使者可以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並得到萬達拉人的信任和幫助,以翻譯舊約聖經和製作其他福音資源。

代禱文

天父,萬達拉人需要祢寶貴的聖訓和話語,求祢興起翻譯團隊來為萬達拉人翻譯舊約聖經。孩子也祈求祢為萬達拉人預備通曉他們宗教信仰的福音使者,能從聖經和古蘭經的異同歷史中,向他們講述有關祢的故事,和祢賜下彌賽亞的應許,以及藉著以色列使救恩臨到萬邦的計畫。讓萬達拉人看見神多方地尋找他們,差人來將獨生子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他們。願萬達拉人聽見祢的呼喚時,沉睡的靈魂就甦醒,認出祢就是創造他們的父,看見祢為他們預備的得救道路及豐盛生命,而切慕回歸祢的家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衣索比亞

非洲之角的分裂

索馬里人
Somali

13 1月

衣索比亞的索馬里州(SomaliRegional State),是這個國家裡一塊截然不同的拼貼。這裡的百姓多半是索馬里人,在信仰、語言、文化上都與衣索比亞人截然不同。讓人不禁疑惑,為何鄰國的索馬里人會出現在衣索比亞?
原因是索馬里州這塊土地,在19世紀時被衣索比亞國王占領,英國也許可了衣索比亞擁有這塊土地。直到殖民列強撤出非洲,索馬里獨立後,便和衣索比亞為爭奪此區而衝突不休。
兩個國族之間的邊界衝突、土地之爭,使人民積累無數怨恨。有時,衣國的索馬里人會遭受當地軍隊的人權侵犯,這些傷痕導致他們連帶對基督教產生排斥感,因為衣索比亞人多半是東正教徒與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將索馬里州難解的土地爭議帶到祢面前,祈求兩國能夠和好,善待彼此的人民。求祢赦免人們因著罪惡、私欲或無知而不能相合,導致地滿了強暴,無辜人的血流在地上;我們呼求祢的寶血潔淨這塊土地,興起人民放下己見,為罪為義責備自己,願意悔改、尋求祢的赦罪,並開始為兩國人民禱告。「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祝福屬基督的人能成為和平使者,使人聽見、看見基督饒恕的信息和有力的見證,並透過福音、愛的行動,來修復兩族之間的裂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蘇丹

非洲火藥庫

富爾人
Fur

14 1月

超過17年的戰火蹂躪,讓富爾人的家鄉達爾富爾(Darfur)千瘡百孔,社會經濟、基礎設施落後,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
達爾富爾位處多國交界,居民種族複雜,加上氣候變遷釀成的環境災害,導致族群間常因土地、水源、草場、耕地等資源大打出手。同時蘇丹動盪的政治也引爆此地的動亂,政府軍對富爾人等民族展開針對性的攻擊。駭人聽聞的燒殺搶掠、人道危機,使土地沾滿了人們的血與淚。
雖然蘇丹政府與幾個民兵組織在2020年達成和平協議,但零星的地方衝突仍常上演。因著氣候的惡化,北方的阿拉伯游牧民為尋水草而南下,讓定居的富爾農民感到其家園和耕地被他人入侵和破壞。牧民與農民常爆發衝突,襲擊村莊造成上百人喪生。
富爾人是馬利基派(Maliki)穆斯林,其母語是富爾語,但近年有些人開始改說阿拉伯語。

代禱文

天父,即便日頭不再做富爾人白晝的光,月亮也不再發光照耀他們,但大能的救贖主啊,求祢向富爾人與達爾富爾的居民伸出膀臂,做他們永遠的光,使他們看見祢滿有榮耀和能力。求祢招聚有能者來調停此地的紛爭,建立秩序,幫助各族群能達成共識,為了能更好地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願意為彼此設想,作出雙贏的讓步。求主帶領達爾富爾走向長期的和平,休養生息。主啊,求祢打發更多基督工人來此,為富爾人的生活、靈性帶來祝福。願祢賜給富爾群體渴望認識耶穌的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埃及

不要叫我吉普賽人

哈雷比‧羅姆人
Halebi Romani

15 1月

各地的人對羅姆人有不同的稱呼,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吉普賽人」(Gypsy),但這個名字在很多國家已被貼上標籤,讓人聯想到乞丐、小偷、騙子等,所以羅姆人不喜歡被稱為「吉普賽人」。
羅姆人起源於印度,卻流浪於世界各地,早期以歌舞、雜技和算命占卜維生。影視及小說賦予他們「自由」、「浪漫」、「波希米亞式」等字眼,但實際的流浪生活其實殘酷無比。他們在很多國家都沒有公民身分,缺乏經濟能力與教育機會,貧窮及底層的生活方式遭受主流社會的歧視。
埃及的羅姆人據稱是從葉門或敘利亞遷徙至此,被埃及人稱為「哈雷比」。他們在尼羅河三角洲有4個部落。傳統上,男性販馬,女性則從事民間醫藥和算命占卜。因著經濟困難,一些羅姆人的腳步繼續向蘇丹流浪。

代禱文

天父,我們祈求祢興起針對埃及哈雷比‧羅姆人的事工,以關懷和貼近他們的需要,使他們感受到從祢而來的接納,並在祢的話語中更新自我形象,領受神兒女的新身分。即便他們在世人的輕視和傷害中關閉心門,不容易信任外來者,但祢了解羅姆人的心靈世界,願祢親自拉近他們與福音使者的距離,好叫羅姆人漂泊的心,在祢的愛中找到永恆的安歇處,靠祢所賜的真理話語,在各樣事上立志效法基督的模樣,活出榮耀祢、事奉祢、滿有力量的新生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弄假成真的信仰

阿馬齊格人1
Amazigh

16 1月

阿馬齊格人(Amazigh),也被稱為柏柏爾人(Berbers),是北非的原住民,強大且自豪。阿馬齊格這名字通常被翻譯為「自由或高貴的人」。

早期基督教在北非建立了教會。當伊斯蘭教在七世紀席捲北非時,阿馬齊格人曾10次抵制伊斯蘭教的發展。之後,他們虛以委蛇,假裝要成為穆斯林,但回到村莊後,卻拒絕信奉伊斯蘭教,並故意在山頂建造顯眼的白色清真寺,以欺騙穆斯林侵略者。當入侵者經過時,看到遠處的清真寺,會誤以為該村莊已經歸化伊斯蘭而繼續前行。
起初,阿馬齊格人表面假意服從伊斯蘭統治,卻祕密地保留基督教傳統,從阿馬齊格建築、手工地毯上的設計,甚至女性臉上的刺青,都能找到十字架的記號。然而,今天的他們已不再記得基督教傳統了。

代禱文

天父,祢不會忘記祢手所造的,即使阿馬齊格人已淡忘與祢同行的甘甜與堅定,祢對他們仍然不離不棄,因祢是信實守約的神!我們祈禱阿馬齊格人恢復起初對祢的愛,能回想起他們是在哪裡墜落了,願意謙卑向祢悔改,拒絕世俗的誘惑、離棄怠惰的心,重拾在基督裡自由尊貴的身分與價值。祢是那位期盼小兒子回家的父親,終日等著他們醒悟過來並接納他們回家。主啊!願祢使阿馬齊格人真正認知,這世上最永恆的自由與高貴,唯有在愛子的國度裡才能找到,願聖靈引領阿馬齊格人歸回祢的懷抱!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拒絕國家定義的身分

阿馬齊格人2
Amazigh

17 1月

1957年,突尼西亞脫離法國獨立,共和國的首任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便致力於統一國家。傳統上,阿馬齊格村莊建在堅固的山區。布爾吉巴鼓勵阿馬齊格人放棄自身的文化認同,以換取「突尼西亞阿拉伯人」身分。起初,布爾吉巴試圖在平原上建立新城市和社區,以吸引阿馬齊格人走出重重設防的山城。然而當阿馬齊格人拒絕服從融合政策時,政府便燒毀了阿馬齊格的書籍,並停止學校教授他們的語言,企圖抹去他們的文化。 2 0 1 1 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 把革命浪潮吹進了突尼西亞,第二任總統班‧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被人民趕下台後,使得阿馬齊格人有了重拾身分認同的自由,許多社團、文化中心和組織致力於保存及建設阿馬齊格語言和文化。

代禱文

天父,阿馬齊格人有著不願向外來勢力輕易妥協的勇氣與決心,雖然過去飽受逼迫、毀滅等侵略性的統治,卻無法消除他們對真我的堅持與追求!願祢保守阿馬齊格人在重建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過程裡,從追溯往昔的歷史中,看見祢的恩手護衛與引領的痕跡。願祢照明阿馬齊格人心中的眼睛,使他們再次知道祢浩大的救恩、豐盛的榮耀。求祢重整阿馬齊格語的聖經與福音材料,並強化阿馬齊格群體中的屬靈倍增運動,讓敬拜祢的祭壇再次在阿馬齊格人當中被建立!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煙霧傳信的三角村落

宰格萬的阿馬齊格人1
The Amazigh of Zaghouan

18 1月

宰格萬位於突尼西亞東北部,這裡的阿馬齊格人分布在3個村莊:
塔克魯納(Zriba El Alia):
有800名阿馬齊格人,多數住在新塔克魯納市。過去他們被迫遷出山村,生活早已與周圍的阿拉伯人融合,失去了許多自己民族的傳統和習俗,但阿馬齊格人對自己的出身引以為豪,他們多在公/私營企業或工廠工作。少數人還住在擁有豐富阿馬齊格歷史和文明的古城塔克魯納。
杰拉杜(Jeradou):
這裡的阿馬齊格人已不再說奇爾哈(Chilha)這個母語方言。然而,自2011年革命以來,他們重拾母語文字的學習。這個村莊有三千個阿馬齊格人,彼此緊鄰,關係密切,非常團結。杰拉杜主要以農業和放牧維生,由於附近有古羅馬遺址,旅遊業也為他們帶來收入。
茲里巴艾利亞(Takrouna):
阿馬齊格人過去被迫從山上搬到汗滿茲里巴村,只剩5個家庭(約20人)拒絕下山,過著沒有水電的生活。該村的男人會到其他村莊從事建築工作。這裡的人已忘記阿馬齊格語了,但仍然堅持其傳統習俗。
古時,這三個村子的位置呈一個三角形,獨立於三座山上,儘管相距遙遠,卻可透過山頂施放的煙霧信號來相互交流。

代禱文

天父,宰格萬阿馬齊格人被阿拉伯化的過程中,多少受過迫害,或遭遇失落,或經歷遺忘,然而不論他們遷移到何處,他的牆垣仍常在祢的眼前。求祢施展大能,打開向宰格萬阿馬齊格人傳道的門,讓他們明白爾撒不僅是先知, 更是真神的兒子、贖罪的羔羊,是從創世以先就愛他們了,並要使他們在基督裡面與眾聖徒同歸於一!求主破除馬利基派對宰格萬阿馬齊格人的轄制,使他們從一生靠行為得救的勞苦中得著釋放,願他們能早日得著在基督裡靠恩典站立的喜樂與滿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善惡相減,
是地獄還是天堂?

宰格萬的阿馬齊格人2
The Amazigh of Zaghouan

19 1月

宰格萬的阿馬齊格人與大多數突尼西亞的阿拉伯人一樣,是馬利基派(Maliki)穆斯林。突國其他的阿馬齊格人,則多半追隨伊巴德派(Ibadi)。
穆斯林遵循穆罕默德的教義,信仰一位稱為「阿拉」的神(Allah的阿拉伯語為「神」)。在審判日的那一天,每個人都將因自己的行為受到審判,若善行超過惡行,那麼阿拉將歡迎這個人進入天堂,否則這個人將受到永恆地獄的懲罰。為了獲得救贖,他們必須遵行伊斯蘭教的五功「念、拜、齋、課、朝」,那就是每天唸誦信仰表白的「清真言」、每天祈禱5次、守齋戒月(Ramadam)、奉獻賙濟窮人和一生至少一次去麥加朝聖。
他們向來與救主基督失之交臂,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受古蘭經教導,認為耶穌只是一位好先知,並不及穆罕默德重要。

代禱文

天父,耶穌來到世上,向人啟示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可惜宰格萬的阿馬齊格人從小就無法聽見真理、遇見向他們傳講基督的使者,所以他們把阿拉當成神,想靠行善和累積五功,免去審判刑罰。親愛的天父,求祢使他們有機會,敞開地認識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知道人的義行不過是一件滿是坑疤的破爛外衣,唯有完全的基督才能救贖他們脫離死亡與罪惡,為他們披上義袍。求主賜給他們如同亞伯拉罕因信稱義的單純信心,願意信靠跟隨祢這位愛他們的永生真神。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岩壁間的洞穴屋

非洲|突尼西亞

廣播是唯一的眺外窗口

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
The Amazigh of Tataouine

20 1月

泰塔溫位於突尼西亞南部,那裡約有4,400名阿馬齊格人,主要分布在4 個村莊: 新杜伊雷特(Douiret Jdida)2,100人;舊杜伊雷特(Douiret Elkadima)有兩個家庭;新切尼尼(Chenini Jdida)1,400人;舊切尼尼(Chenini Elkadima)900人。
前總統布爾吉巴強迫這群人搬離山上的家園。新杜伊雷和新切尼尼的阿馬齊格人,住在粘土石建造的小城鎮裡;舊切尼尼區的阿馬齊格人則依然住在山上,在岩壁之間鑿洞穴而居。
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生活方式與周圍群體不同,尤其是男女之間不可隨意社交互動,這些風俗習慣是受向他們傳播伊斯蘭文化的阿拉伯半島貝都因人影響。
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從小就講阿馬齊格語,但不會書寫。他們在校還學習阿拉伯語、法語和一些英語。除了廣播外,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沒有其他媒體管道,也沒有手機網絡。

代禱文

天父,雖然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能說阿馬齊格語、阿拉伯語、法語、英語……但他們卻未曾聽見從祢而來的天國聲音!求祢憐憫這些被伊斯蘭文化與地理環境所困住的泰塔溫阿馬齊格人,興起福音廣播、福音使者或專業基督徒進到這個社群,以愛和服務做泰塔溫阿馬齊格人的好鄰舍。祢的愛要治癒他們過去被政權驅趕的羞恥與恐懼,求祢超然地賜給他們對天國的盼望與切慕,在他們心中點燃渴慕真道的火。願如風的聖靈隨己意吹向泰塔溫的阿馬齊格人,帶領他們透過異夢、異象等各種方式,與復活的主基督相遇!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剛出爐的突尼西亞傳統烤餅

非洲|突尼西亞

學習主流語言就好

錫勒亞奈的阿馬齊格人
The Amazigh of Siliana

21 1月

突尼西亞中北部山區的基斯拉‧埃拉利亞(Kisra Elaalia)小城鎮裡,住著三千多人,其中約有八百名是錫勒亞奈的阿馬齊格人。
他們與周圍的阿拉伯鄰居關係良好,因此阿馬齊格母語也一點一滴地在消逝中。如今只剩下約八十位的長者仍說奇爾哈方言(Chilha),其餘的阿馬齊格人在家中則使用阿拉伯語,在校學習法語。
他們在錫勒亞奈省這個農業城鎮裡靠務農維生,並畜養牛隻。他們的生活相當單純,僅與阿拉伯鄰舍有接觸。
基斯拉‧埃拉利亞城的居民為馬利基派(Maliki)穆斯林。馬利基派是突尼西亞的主流教派,屬於遜尼派其中一個分支。

代禱文

天父,聖經提醒我們:「律法叫人死,唯有精意是叫人活。」願主耶穌基督的大能,敗壞錫勒亞奈阿馬齊格人所隨從的馬利基派主義,釋放錫勒亞奈阿馬齊格人,使他們不再做古蘭經聖訓的僕役,而是領受基督救贖恩典做祢的兒女,得著因信稱為義的自由與喜樂。求祢在錫勒亞奈阿馬齊格人所能接觸到的阿拉伯人中,興起穆斯林歸主者,能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與方式分享福音。願聖靈攪動這平靜的傳統與文化,帶領錫勒亞奈阿馬齊格人走出僵化的舒適圈,有勇氣接受基督所帶來的新生活與新國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塔梅茲雷特

非洲|突尼西亞

當遊客望而卻步時

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1
The Amazigh of Matmata

22 1月

馬特馬他位於突尼西亞南部的加貝斯省(Gabes),是一個柏柏爾小城鎮,有特別的穴居建築,人們往地下挖出大凹坑,再沿坑壁鑿出一個個房間。
馬特馬他有近5,500名阿馬齊格人,分布在3個村莊(另外在舊茲勞阿還能找到兩個家庭):
茲勞阿(Zraoua):
4,000人,經濟狀況良好,有的在公家機關或私營單位上班。
塔梅茲雷特(Tamezret):
800人,他們重度依賴觀光旅遊業。然而,自從2011年發生革命和針對外國遊客的恐怖襲擊之後,此地的旅遊業受重挫,導致居民的生活陷入貧困。
陶茹(Taoujout):
800人,此村距塔梅茲雷特7公里,居民清一色是阿馬齊格人。此地有一座古老的阿馬齊格城堡,人們主要依靠旅遊、農業和放牧為生,生活非常貧窮。
三個村莊的阿馬齊格人非常團結和諧,彼此的傳統和習俗也很相似。城裡的男人認為女人具有平等地位,女人也有權像男人一樣外出工作,這點與其他地方的阿馬齊格人很不同。

代禱文

天父,讚美祢是超乎眾人之上,住在眾人之中,又貫乎眾人之內的神,縱使阿馬齊格人因著地理位置有這麼多的分別與差異,祢仍舊可以超然地運行在他們當中!甚願祢藉著所造的萬物與家庭關係,來向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顯明祢豐盛無條件的愛。主啊,求祢特別眷顧塔梅茲雷特和陶茹的阿馬齊格人,他們在生活中面對經濟的貧困和缺乏,求祢引導他們找到新的謀生之路。更願他們能聽聞使人豐滿與有盼望的基督福音,使他們擁有能存到永生的財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本是同根生

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2
The Amazigh of Matmata

23 1月

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從小就講奇爾哈方言(Chilha),並學習書寫。鎮上有專門倡議母語文字的協會。此外,他們也會說阿拉伯語和法語。他們常用的媒體是廣播和電視,部分人會使用網絡。
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是伊巴德派穆斯林,並非國家主流的馬利基派(Maliki)追隨者。伊巴德派重視領袖的德行,性格較溫馴和平,主張與其他教派的穆斯林和諧共存;透過舒拉(Shura,古蘭經的協商精神)彼此合作、排解矛盾。相反地,他們卻因著對哈里發(穆斯林最高統治者)的看法不同,而受到其他穆斯林的輕視甚或迫害。突尼西亞的馬利基派追隨者,並沒有把伊巴德派的阿馬齊格人視為同路人。
馬特馬他的阿馬齊格人與阿拉伯近鄰和睦相處,但由於教派主張的分歧,阿拉伯人並不喜歡與阿馬齊格人共事。

代禱文

天父,求祢護衛受人輕視和迫害的馬特馬他阿馬齊格人。我們祈求愛好和平的馬特馬他阿馬齊格人,能透過廣播、社群網絡聽到祢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使世人與父神和好的福音,發現祢的國不在乎吃喝,乃在乎公義、和平與聖靈裡的喜樂。願他們被聖靈感動及吸引,謙卑地來求神的國和義。我們祝福這個族群有和平之子興起,將祢勸人與神、與人、與地和好的福音,分享給自己的族人。盼望終有一天,馬特馬他阿馬齊格人能認識並敬拜祢這位和平的君、永在的父、全能的神、奇妙的策士。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加夫薩的清真寺

非洲|突尼西亞

一道道的心牆

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
The Amazigh of Gafsa

24 1月

位於突尼西亞中部的加夫薩省,有一個塞內德(Sened)小鎮,3.5萬的居民中,約有八千名阿馬齊格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周邊民族很不同(尤其是城市化的貝都因游牧人),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以整潔和井然有序著稱,而貝都因人的生活則相對大而化之。阿馬齊格人和來到此城市定居的貝都因鄰居之間存在張力,因為阿馬齊格人認為,貝都因人侵占了他們的土地,並且不公平地支配他們。
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是伊巴德派(Ibadi)穆斯林,這個流派不屬於遜尼派或什葉派,在非洲是小眾,只有在阿曼才被奉為主流。其教義與信仰實踐上支微末節的分歧,使得人們有了分別心,令阿馬齊格人在主流遜尼支派———馬利基派(Maliki)追隨者的眼中,成為少數的異類,彼此之間有一道隱形的隔閡。

代禱文

天父,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在信仰上並不隨俗從眾,我們多麼盼望祢在加夫薩的阿馬齊格群體中,呼召人來跟從祢,使他們堅定向祢,不因懼怕而在信仰上妥協。願祢差派福音使者來接觸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用生命的見證、口傳聖經或合適的福音策略,以愛鄰舍的行動與阿馬齊格人建立友好的屬靈連結,並帶領歸主者活出以真理分別為聖的生命影響力。願加夫薩的阿馬齊格人尊祢的名為聖,樂意做祢的和平之子,饒恕那些欺壓或孤立他們的族群,並將眾人領進祢的國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猶太朝聖者的朋友

傑爾巴的阿馬齊格人1
The Amazigh of Djerba

25 1月

突尼西亞南部的傑爾巴島上,住著1.5萬名阿馬齊格人,分布在4個城鎮裡:瓜萊拉(Guallela)一萬人、特萊特(Tlet)五百人、阿吉姆(Ajim)五百人和塞杜伊克(Sedouikech)近四千人,其中烏爾西亨村(Oursighen)的三千個村民,都是阿馬齊格人。
傑爾巴島的阿馬齊格人在阿拉伯化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流失了其傳統文化。穿著現代化後,人們根本無法從外表認出他們。但瓜萊拉的阿馬齊格人和少數塞杜伊克的人(特別在烏爾西亨村),仍未捨棄其傳統服裝,他們以身為阿馬齊格人而感到自豪。
傑爾巴島上有一座非洲最古老的格里巴猶太教堂( G h r i b aSynagogue)註,每年吸引了無數的猶太朝聖者來訪。在朝聖季節,阿馬齊格人會保護朝聖者的安全,因此贏得了猶太人的信賴,開啟了商貿或金錢借貸的往來關係。

註:相傳是一群猶太祭司逃到北非所建立的,還帶來了聖殿的石頭。教堂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名單。每年猶太篝火節(Lag B'Omer)是朝聖旺季。

代禱文

天父,祢曾應許亞伯拉罕:「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予他。」願祢照著這應許恩待那些善待祢百姓的傑爾巴阿馬齊格人。願他們對這些朝聖者所敬畏的耶和華神,產生屬靈好奇,更有機會透過基督徒,認識祢愛子耶穌賜給世人的救恩。甚願他們遇到困難時,就想起祢的名,並向祢發出呼求,經歷祢及時的回應。我們禱告年輕人能聽聞福音並信靠祢,求祢藉著網絡、廣播和電視將天國的福音與價值觀顯明在他們面前,願他們如彼得所宣告的:「主啊!在祢有永生之道,我們樂意要來跟隨祢,做祢的門徒,並事奉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傑爾巴的市集

非洲|突尼西亞

一點一滴消逝的母語

傑爾巴的阿馬齊格人2
The Amazigh of Djerba

26 1月

瓜萊拉村落中的阿馬齊格人是製陶工人,他們雖不想放下祖傳的技藝,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市場需求的轉移,傳統職業漸漸走入瓶頸,年輕人開始往工商領域尋求出路。
塞杜伊克村落的阿馬齊格人,則多半從事貿易工作,或種植橄欖、生產橄欖油。
烏爾西亨村的居民,是傑爾巴阿馬齊格聚落中最富裕的。有些人移居歐洲後,寄錢回來給故鄉的家人。
傑爾巴島的阿馬齊格人普遍說奇爾哈語(Chilha),但只有塞杜伊克的村民通曉文字書寫。在特萊特和阿吉姆村,唯有年長者會說奇爾哈語,父母已不會教孩子奇爾哈語了。除此之外,他們也講阿拉伯語和法語,少數人在校也學習其他外語,例如英語。
廣播和電視是傑爾巴島主要的視聽媒體,現在年輕人也開始使用網絡;我們衷心期望年輕人悠遊在浩瀚網海時,有機會找到上述語種的福音資源,被基督的話和基督徒的見證故事所吸引!

代禱文

天父,伊巴德派的穆斯林相當看重領袖的品格與言行,但願傑爾巴島的阿馬齊格穆斯林,有機會看到福音故事和《耶穌傳》電影,而被耶穌基督這位夫子的作為和教導吸引,如同尼哥底母般渴慕真理,即便同胞與身邊宗教人士都不認同基督,卻依舊不被他人的成見束縛,願意帶著困惑和渴慕來見主。求真理的聖靈打開傑爾巴島阿馬齊格人的心眼,看出基督是從神那裡來的(約3:2),而願意謙卑順服主。我們祈求福音在阿馬齊格年輕人中迅速地傳開,使他們用基督的價值觀來引領、轉化阿馬齊格的社會風俗。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狂人倒台

突尼西亞的利比亞人1
The Libyans of Tunisia

27 1月

1969年,利比亞被一位年輕軍官格達費(Gaddafi)把持,他以高壓手段和古怪作風聞名。其長達四十多年的獨裁專政,直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 革命爆發才被推翻。
格達費統治期間,利比亞發現了石油礦產,搖身一變成為非洲最富有的國家。格達費為利比亞人民提供了許多社會福利,例如免費電力、從石油營收中提發利潤到人民的銀行賬戶、民生品的高額補貼,以及給新生兒父母、新婚夫婦和企業家補助。但漸漸地,利比亞人民開始發現他強硬、腐敗及對人權漠視的一面。
「阿拉伯之春」令世界震驚,利比亞在格達費死後分崩離析,最後演變成血腥內戰。各路兵馬在意識形態及部落/地區關係上,存在嚴重分歧。即便內戰結束後,各地區仍經常爆發民兵戰鬥。該國沒有一個能建立秩序的政府,導致超過兩百萬的利比亞人流亡到突尼西亞等國家。目前,居住在突尼西亞的利比亞人口尚無法計數。

代禱文

天父,世上的君王總喜歡為自身的利益和權勢而紛爭,他們抵擋祢、忽略百姓的需要,但最終只是一場泡影;唯有祢是永遠的君王,以仁慈、公義、和平治理祢的國!當突尼西亞的利比亞人無法再寄望世上政權的保護時,求祢向他們施憐憫、發慈愛,擦去他們恐懼不安的淚水,使他們認識祢這位仁義的君王,並讓祢親自成為他們堅固的心靈家園!求差遣祢的天國使者來到利比亞人身邊,向他們指出永生的盼望,以及上主不離不棄的愛。聖靈溫柔的醫治使他們脫去麻衣,披上喜樂,起來跳舞讚美耶和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流離失所,沒有牧人

突尼西亞的利比亞人2
The Libyans of Tunisia

28 1月

利比亞人遷徙到突尼西亞的幾座城市,包括傑爾巴(Djerba)、傑爾吉斯(Zarzis)、蘇塞(Sousse)、斯法克斯(Sfax)、馬赫迪耶(Mahdia)、莫納斯提爾(Monastir)、那布爾(Nabeul)以及突尼斯(Tunis)。更貧窮、弱勢的利比亞人則生活在梅德寧(Medenine)和塔圖因(Tataouine)附近地區。
這些來自不同階層和部落的利比亞人,為了逃離軍事衝突,或尋求醫療救助而來到突尼西亞;另一群人則是利比亞前政權格達費的擁戴者,因擔心自身安危而逃離母國。
利比亞人初抵突國時,他們的經濟狀況還良好。但隨著母國持續的衝突混亂,金流凍結,導致許多人捉襟見肘,搬遷到物價較低的地區。這些難民並不受當地人的歡迎,許多人只好隱藏其利比亞的背景身分,希望能融入新環境。
突尼西亞的法式教育系統,讓利比亞孩童難以適應。他們要麼快速地學會法語,要麼只能擠進當地少數的利比亞學校或國際學校,許多兒童因此有尿床、噩夢和焦慮問題。利比亞人長期處在創傷後壓力和對未來的恐懼中,每個人都希冀母國穩定、早日實現返回家園的美夢,同時也努力在突尼西亞展開新生活。

代禱文

天父,親愛的父,求祢成為護衛利比亞人的羽翼,向屬禰的孩子顯現,使他們在受傷恐懼中,還有祢的名、祢的慈愛可以倚靠。他們需要心理創傷的治療和社群團體的關心與支持,求祢興起這些資源來照料他們,使他們能再次享受身為孩子應有的安全感、快樂、愛與被愛的權利。求祢堅固向突尼西亞的利比亞人所開展的福音與慈惠事工,使利比亞人經歷祢的拯救和醫治,向祢發出讚美:「祢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脫去我的麻衣,為我披上喜樂,使我的靈歌頌祢,不致緘默。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我要稱謝祢,直到永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古老的猶太教堂,吸引許多猶太朝聖者

非洲|突尼西亞

以色列家浪跡北非

突尼西亞的猶太人1
The Jews of Tunisia

29 1月

首批來到北非的猶太人,是在所羅門聖殿被毀之前就來此定居。他們建立的古老猶太會堂,在1883年被法國船長在哈曼利弗(Hammam-Lif)發現了。第二聖殿被毀後,又有一批猶太人飄洋過海來到突尼西亞。
1956年突尼西亞獨立後,頒布了一系列的反猶法令,廢除猶太社區委員會;許多猶太教堂、墓園和猶太區,因都市更新計畫拆遷。4萬多名猶太人意識到苗頭不對,毅然移民到以色列。及至1967年,突國僅餘2萬猶太人。
「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閃電奇襲,拿下整個巴勒斯坦、戈蘭高地、東耶路撒冷,領土擴張三倍。隨即引發突國憤怒的阿拉伯人襲擊境內的猶太人,總統哈比卜(Habib)出面向首席拉比道歉,並安撫猶太人留下來,但仍有七千名猶太人決定投奔法國。
1980年代幾起暴力事件後,政府雖開始加強對猶太人的保護(特別在猶太節期),但政治風向及有增無減的攻擊事件,仍令猶太居民深感不安。

代禱文

天父,祢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祢。」祈求祢用大能的膀臂環抱突尼西亞的猶太社群,保守他們在不友善的環境中仍能定睛仰望祢的同在與信實。更盼望他們早早敞開心門,看見祢已賜下應許的彌賽亞——耶穌基督。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願祢帶給苦難中的猶太人安慰,更引導他們在困境中所當行的路;也拆毀突尼西亞人對猶太社群的成見與仇恨,使雙方能建立共榮、共好的新社群。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難以敞開的心扉

突尼西亞的猶太人2
The Jews of Tunisia

30 1月

突尼西亞現今約有3,100名猶太人。南部的傑爾巴島(Djerba)住著2,500名猶太人,首都突尼斯(Tunis)約有600名猶太人,少數居住在南部的梅德寧(Medenine)。
因宗教差異的緣故,突國的猶太社群十分封閉,他們與其他群體打交道時非常謹慎,外人不容易打進他們的圈子。而且猶太教徒無論男女,都不能與非猶太人通婚。
突國猶太人有許多獨特的儀式和慶祝活動,包括在篝火節(LagBaOmer)舉行傑爾巴朝聖活動,人們會來到北非最古老的埃爾格里巴(ElGhriba)猶太會堂朝聖。
雖然突國猶太人在經商、工作等習慣上,深受當地風俗的影響,但多數的猶太社區仍遵守猶太教飲食規定(Kashrut),並從小學習希伯來母語(Hebrew),以便能夠閱讀妥拉(Torah,摩西五經)。同時,他們也會在學校學習阿拉伯語和法語。
猶太人很清楚他們與亞伯拉罕之約的關係,然而卻受到傳統觀點影響,拒絕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縱觀歷史,猶太人一直受到歧視和迫害,他們需要經歷情感上的治癒和寬恕。甚願他們看見基督的福音,這是神對亞伯拉罕應許的最美實現。

代禱文

天父,雖然外人不容易走進突尼西亞猶太社群,但祈求祢仍然差派合適的福音使者,不斷地來叩他們的門,盼望基督使者接近他們時,不會觸發他們的防禦機制。祢的愛來軟化猶太人的心,使他們願意敞開心扉認識耶穌基督,並從舊約先知的應許、新約基督所做的事——特別是成為贖罪羔羊獻上挽回祭的意義上,恍然大悟基督就是祢所安排的最完美的救恩計畫。願他們信靠基督,重新作祢聖潔蒙愛的子民,得著聖靈所賜的活潑新生命和愛祢的熱忱,並使萬民因他們得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非洲|突尼西亞

需要「聽見」福音

突尼西亞的聾人
The Deaf of Tunisia

31 1月

這世界上大約有3,200萬名聾人,確切數字須取決於對「聾人」的定義。其中,約有6萬名聾人生活在突尼西亞。
輕或中度失聰者,可以利用設備輔助聽和說。至於重度失聰者,只能透過手語溝通,與一般人存在交流的隔閡。
突國有越來越多教授手語的協會,就近的失聰者可以找到社群和資源,但對於離協會偏遠的人而言,交通是一大問題。失聰者幾乎沒有就業機會,很難找到願意僱用他們的人。在婚戀課題上,更是挑戰重重。
突國北部的納布爾(Nabeul ) 地區,有一個失聰人村莊。約有五百名失聰者在此共依存,並靠捕魚自食其力。在世世代代的近親通婚之下,村民全是聾人。前獨裁者本阿里(Ben Ali)索性利用這點,在他們的家園安裝風力發電機,卻沒有給予任何經濟補償。因為他們不像一般人,會抗議渦輪二十四小時所發出的噪音汙染。
無法接受教育的失聰者,文盲比例居高不下,他們很需要有關突尼西亞手語的福音資源,使基督的好消息能抵達這個安靜的世界。

代禱文

天父,讚美祢的聲音大有能力,祢的聲音滿有威嚴。願祢打開突尼西亞聾人心靈的耳朵,讓他們得聽祢美妙的救恩之聲。求祢保守突尼西亞手語聖經的製作與推展,讓這無聲的好消息可以藉著網絡、電視或影音、聾啞學校教育,傳遞到突國每個聾人心中。他們聽不見世界的聲音,但祢使他們更留心聽祢所說的話語。求祢轉化社會的價值觀,使身障人士不再遭遇歧視、忽略、欺壓及否定。求禰祝福政府能制訂身障人士權益的保護法,企業主也願意開放就業機會給聾人們,幫助他們自立,找到對自我的肯定。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