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兩種景象
遠處,幾個蒙古包散落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偶爾一陣風吹過,一層又一層的草浪,牛羊的身影似隱若現。一直以來,大口咬嚼羊肉、豪邁暢飲馬奶酒,以及縱馬馳騁的奔放,是內蒙古留給大眾的美好印象。
然而,隨著全球氣溫逐年升高,人類活動不斷擴大,中國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一個縣的面積。偶爾一陣風吹過,大量沙塵鋪天蓋地而來,快速遮蔽整片天空,這是二十一世紀內蒙古的另一幅景象。
留在礦場附近生活的牧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下,中國「工業強省」如旋風般興起,擁有豐富礦藏的內蒙古走上大規模的礦產開發之路,並年年屢造佳績:鄂爾多斯市多次人均GDP超越香港。如此不顧一切地追求經濟增長,背後卻需付上沉重的代價。
不同的採礦過程,所引起的環境破壞不盡相同。以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為例,這裡的煤田以露天開採為主。露天開採的優點是採礦相對安全、開發速度快,且適用於各種大型機械設備。但由於煤層埋藏在較淺的含水層,開採時必須將淺層地下水抽出來排掉;這讓周邊的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導致附近牧民的手壓井乾涸,不得不重新打井,打井深度從原本的10公尺加到100公尺。
美如地毯的草甸草原註1被公路貫穿,隨處可見滿載礦石、煤炭的大型貨車,還有塑料、紙屑、釘子、汙水等垃圾。留在烏拉蓋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們和他們的牛羊,一起承受著工礦開發所帶來的環境汙染。
一群失去土地的牧民
基於工礦開發的需要,導致部分牧民的大片草場被徵收,遷居到別處,這群人被稱作「被徵地牧民」。
以包頭市希拉朝魯嘎查為例,因白雲鄂博礦區的需求,礦業公司於2004年徵用將近十萬畝草場,約26戶人家被迫離開賴以維生的草原,另謀出路。失地前,儘管這些牧民們的受教育程度低,但靠著代代相傳,也掌握了放牧的基本技能。失地後,遷居到城鎮生活的牧民被迫轉職。不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相比於二、三十歲社會適應力強的年輕人,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失業比例高,或是僅能從事工時長且無保障的零時工。另外,搬到其他牧區生活的牧民,日子也不好過。工礦開發讓周圍的地下水資源短缺,加上禁牧政策的實施,使得草料費逐年提高,令從事畜牧業的牧民家庭苦不堪言。
被徵地牧民切身體會到生活的窘迫,他們最大的期望就是讓自己的孩子能好好上學,擁有漂亮的學歷,未來能找到好工作。然而,牧區的教育資源少,孩子們必須到附近的城鎮去唸書;有的送到寄宿學校,有的則是在外租房,爺爺奶奶一起去陪讀,這大大增加了牧民父母的經濟負擔。一些入不敷出的牧民家庭在農村信用社貸不到款,轉而跑去借高利貸,結果到最後搞到流離失所。
地方持續引入外來企業開發礦產資源,為提升經濟發展及GDP成長;企業只要發放補償費給牧民,即可合理開發當地環境資源;而這群被徵地牧民,失去的是家園、草場,以及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進入市場經濟的牧民
若你實際走訪一趟鄂爾多斯市馬什亥嘎查的草原,看到的不再是廣闊無邊的草原風光,而是一塊又一塊被密密麻麻的鐵絲網所圍成的草庫略註2,精確地劃分了各家牛羊的食草範圍。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草場承包制度的實施徹底瓦解了內蒙古牧民舊有的自然經濟。無論是昔日的倒場放牧,或是「走敖特爾」註3,皆是為了保留草根,緩解地力,使牧場易於復甦,這種流動性的放牧方式是蒙古族千百年來游牧經濟中的生態智慧。然而,現代的草場承包固定了草場的使用,使放牧失去原本的彈性;讓牧民們開始區分「你」與「我」,專注於達成自我利益最大化。
除了各家爭奪地下水資源,拼比打井深度,開發更多水澆地註4以外,面對市場經濟的潮流,牧民們扔掉過往「惜殺惜售」的心理包袱,根據市場供需,快速將牲畜轉換為商品和金錢。例如,寧夏人愛吃嫩羊羔肉,不少牧民專門進行羊羔註5飼養;不僅如此,一些牧民大規模地放養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的白絨山羊註6,無視山羊對草原的破壞性。曾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毫不猶豫地賣掉市場價值低的馬兒註7,買下摩托車、吉普車、手機、電視、太陽能熱水器,搬進寬敞明亮的大房子,享受豐富物質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
在現代牧民的眼中,市場經濟決定了牲畜的價值,牠們成為僅供人們消費的商品。同時,為了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他們無限制地取用自然資源,加劇草場退化的速度。
救恩,所有問題的終結
留在礦場附近生活的牧民、一群失去土地的牧民,與進入市場經濟的牧民,這三個群體如實勾勒出當今全球社會的樣貌
失序的欲望,讓人們仔細估量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利益,罔顧善盡保護其他受造物的責任,且任意取用地球資源,導致無法挽回的生態破壞。儘管近年各國政府陸續推行各種不同的環境保護工作,但仍遠不及氣候變遷的速度。失序的欲望,會有終結的一天嗎?
盼望世人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麼樣子呢?著名新約學者包衡教授說:「我們若愛那創造萬有的神,同樣也會去關愛整個受造界,愛祂所造、所愛的受造物。」註8
註1:在雨水適中、氣候適宜的條件下,以多年生草本為主體的植被類型,是良好的放牧場。
註2:庫略多用鐵絲欄網圍成,在內蒙古草原上十分普遍。牧民會在自己的庫略上放牧和育草。
註3:敖特爾為蒙古語,意即走場、轉場,是草原傳統遊牧文化的重要特徵。
註4:利用灌溉系統澆水的耕地。
註5:小羊,尤指未滿一歲或未長恆齒的小綿羊、山羊。
註6:白絨山羊毛在國際市場極受歡迎,被譽為「纖維寶石」,但此種山羊會啃食草根,無限制地放養對草原有極大的破壞性。
註7:相比於羊,養馬既不能賣毛,飼養費成本又大,所以市場價值低。
註8:引自《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Bible and Ecology: Rediscovering theCommunity of Creation)一書
工礦開發的兩種類型: 露天礦場和地下礦場
另外,礦區開採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其酸性、鹼性、毒性或重金屬成分,通過逕流和大氣,破壞周圍的土壤、水文、空氣等,污染影響面積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