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自古飽受外敵交侵,中國、契丹、女真、蒙古、日本、清國、俄國、美國都曾在此地爭奪或博弈。她時而強悍反擊,但更多時候,她在別人的史頁中,只是個安靜低眉、襯托霸業光環的臣屬國,無人聞問她的意願。
朝鮮半島深受外敵侵略的特殊敘史觀,影響著兩韓人民的自我認同。其中帶來最深創痛與蛻變的,莫過於日本的殖民。
甫從明治維新脫胎換骨的日本,急欲劍指朝鮮,藉《馬關條約》使她脫離清國藩屬,成為孤島。隨後,一隊日本浪人借夜黑風高,闖進朝鮮王宮殺害了閔妃(明成皇后)註1,掀起舉國譁然,王室的尊嚴和權柄蕩然無存。
一輩子在妻子背後溫弱無聲的高宗李熙,目睹妻子在眼前慘死、又被日俄輪番掐於掌心,他做出了眾人都意想不到的叛逆決定稱帝成立大韓帝國, 爭取與列國平等對話的機會。
1907年,李熙派出三位特使前往荷蘭海牙的萬國和平會議,呼籲國際對日本侵朝進行干預。這是第一次,朝鮮開始發聲,不願任人宰割,可惜換來的卻是一片沉默。列強不承認朝鮮的地位,特使也無法列席會議。
向人乞援和身不由己的事,在歲月中反覆上演。數年後,日英簽訂同盟條約交換利益,大韓帝國依舊無從置喙,只能走上被日併吞的命運。
歷史磨難,將他們帶到何處?
「人是一切的主宰,人決定一切,這是主體思想的原理。」這句金日成的名言,被刻在平壤主體思想塔的塔身,現今高高地豎立在大同江邊,是對過去無助的反抗。
明白了歷史,就不難理解朝鮮為何追求經濟、軍事、政治的自主、自立、自衛,渴望擺脫依附外國強權的「主體思想」;以及寧可挨餓也要優先發展軍武的「先軍政治」 (선군정치),為人民帶來憧憬和希望。其實都憑藉著朝鮮過去不由自己的悲憤,以及集體防禦機制。
朝鮮民族強烈的國族意識及自我認同,在長達35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中覺醒。面對文化與自主被抹滅的危機,抗日活動方興未艾。此時,人們開始找尋自我的獨特與集體認同。為了對抗「內鮮一體」(內地日本與朝鮮是一體)的同化政策,檀君的傳說開始被朝鮮知識分子們挖掘及建構:一位修練成人的熊女與神的王子所孕育的檀君,成為朝鮮民族的始祖註2。這與日本誕生於天照大神的傳說互別苗頭。
北緯38度線,雙子誕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透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朝鮮半島上的人民歡聲雷動,卻沒想到恢復民族統一的美夢頃刻碎裂,命運依舊不由自主……
美國與蘇聯都擔憂朝鮮統一後會投到對方陣營,便商議沿著北緯38度線將半島一分為二,各自管控,負責接受日軍投降。
大國為了自身利益考量,而隨手畫下的這一條分界線,從此將朝鮮民族分裂為二,走上截然不同的命運。蘇聯共產主義扶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俗稱北韓),在半島北部誕生,年輕的抗日志士金日成被推選為領導人。美國則在南邊扶持「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俗稱南韓),推舉曾僑居美國的反共者李承晚做總統。
如今的兩韓,是當年兩強對壘的產物。
切斷臍帶,還能存活嗎?
兩韓成立之初,朝鮮遠比韓國富裕註3。當時半島北部多山地,礦產資源豐富,提供工業化絕佳環境;南部多平地,則以農業為主。初生的朝鮮不只完全承襲蘇聯制度,蘇聯的糧食、武器、農具、機械、技術專家等,也源源不絕地輸入,為她供給養分。一度被視作毛頭小子的金日成,效法史達林建立個人崇拜,搖身一變成了獨攬黨政軍權和人民愛戴於一身的領導人。
「偉大的金日成元帥萬歲!偉大的首領是革命的太陽,找回了我的祖國。解放的恩人,給人民帶來幸福,慈父般的首領!」孩子從幼稚園開始,便學會歌頌金日成的事蹟,將他當作慈父一樣地景仰崇拜。
金日成的母親與母家,是虔誠的基督徒。如果仔細地觀察他塑造的個人崇拜方式,可以從一些圖像及象徵元素找到模仿痕跡。他將自己打造成拯救者與完美無瑕的父親,能保護、供應、滿足人民一切的需要。註4
朝鮮人民為著政府免費提供住房、看病與上學以及不用繳稅而感到驕傲。提起金日成,人們就微笑,想起開國前十年一切都蒸蒸日上,是充滿盼望的黃金時期。這也是金正恩上台後,竭力在裝扮和行為上模仿祖父金日成,而淡化切割父親金正日形象的原因。因為看到金正日,人民就會想起那場被稱為「苦難行軍」的大饑荒。
但任誰換作金正日,恐怕都有生不逢時的無奈。1991年(金日成晚年),蘇聯解體。不只東歐國家隨之土崩瓦解,朝鮮過去自給自足的表象,開始露出真實的空洞。朝鮮的可耕地本就不足,向來靠著天然礦產與蘇聯交換糧食、能源、肥料、機械等。一切看似供需平衡,沒想到老大哥一倒下,沒石油沒電力,一切都動彈不得。短了蘇聯的糧食,又遭逢連年天災,國家很快就陷入「無樹皮可啃、無草可食」的嚴重大饑荒,兩三百萬人喪命,無數人鋌而走險穿越中朝邊境,逃離家鄉。
顛撲刻板,轉型中的朝鮮
飢荒、貧困成為朝鮮深植人心的印象。但這二十多年來,朝鮮社會已悄然翻過新頁。雖然鄉下仍保有樸質,但國家展示櫥窗平壤早已顛覆世界的刻板印象。城裡遍佈綠地、公園、娛樂設施,一棟棟改變天際線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屋頂裝載著太陽能面板。
![Photo from www.felixgottwald.net](images/prayer/2023/jun/article-02.jpg)
![Photo from www.felixgottwald.net](images/prayer/2023/jun/article-02.jpg)
過往馬路上不見汽車,人們總是服裝單調,拘謹安靜地走在街道上,架子上堆滿的貨物永遠只是空殼裝飾;現今中國汽車在平壤滿街奔跑,人們的衣著更顯活潑,百貨公司與市場能買到各種中韓品牌。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低頭滑著手機或平板,使用著國家打造的封閉網路系統。
金正恩甚至打破過去父親執政的神祕,常常透過媒體公開講話,更改變第一夫人從未亮相的傳統,頻頻帶著夫人李雪主出行。他們在遊樂園的開幕儀式中,像平凡夫妻一樣地挽臂同行。金正恩試圖向世人展示一個不一樣、「正常化」的朝鮮。
揮別了大饑荒的痛苦,2012年金正恩一上台,就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口號,確立經濟改革與核武並行的路線,為百姓描繪出新的遠景。儘管受到嚴重的核武制裁,但2016年朝鮮的GDP增長了3.9%,不僅由負轉正,還創下17年來的新高。過去朝鮮與南韓合營的開城經濟特區,雖然被迫中止關閉,但中俄企業都對投資開城經濟特區展現勃勃興致。
現在,朝鮮社會已興起了一群「錢主」階級。他們因為大饑荒時期政府放任私經濟(黑市交易),或是有家族成員在日本或中國註5,而獲得資本,也敢於消費。許多外國觀察家與商人都引頸觀望,好奇朝鮮是否會走向中國「社會主義並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
一切看似揚帆待發,但愜意的浪面下,先天不良的糧食自給率,以及遭受國際制裁的窘境,仍讓這個國家布滿暗礁。
刺蝟柔軟的肚腹深藏什麼?
從韓戰對美國生出的威脅感開始,金日成義無反顧地開啟了核武計畫。因著軍備老舊、能源與資源缺乏的硬傷,核武是她孤注一擲、唯一的保命王牌,並成為勒索國際援助的談判籌碼。金氏家族嫻熟地操作「有糧食援助才有對話」這一戲碼,多次以答應關閉寧邊核廠作為外援交換。
儘管西方媒體與漫畫,總將金氏父子畫成隨時會啟動飛彈毀滅世界的小丑與狂人。但容我們平心一看,張牙舞爪的孩子,耍流氓的動機為何?
朝鮮擁核旨在確保國家不會被毀滅,恫嚇他人不得侵門踏戶(特別是美國),她的企圖跟所有擁核國家並無兩樣。讓我們更進一步地從二十多年來固執不變的訴求中,窺看端倪:
一、希望與美國開啟一對一雙邊對話;二、美朝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三、與美建立關係(互設大使館,承認彼此國家主權地位),被認可為擁核大國,聯合國取消制裁;四、簽訂朝鮮半島和平條約(韓戰後只簽了停戰協定)。
她多刺的外衣下,究竟深藏著什麼?希望變強,足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希望保有尊嚴和自主選擇權,不必再讓大國來左右命運。她不斷追逐美國的認可,無非想獲得國際正視,與列國能正常化的交往。可惜,她一開始所選擇使用的方式,就把自己孤立了起來,使人恐懼撻伐或敬而遠之。
其實,藏在盔甲裡的巨人,只是一個拼命想生存下來,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在這地上沒有一個絕對正確與完美的政體及領袖。願我們放下定見,摘下獵奇、黑色的眼鏡,來看朝鮮獨特的體制與文化。了解哪些事件和經驗,為他們帶來深遠的影響與養成;明白他們如何看待世界、回應世界。盼望這三十天的禱告,我們一起祝福朝鮮朝向更美好、更健康的道路前進,也更靠近主的心意。
註1:朝鮮高宗之王妃。閔妃因主導聯俄拒日,遭日本軍方刺殺,代號「狩狐計畫」。
註2:後來,金日成為了強化這個歷史溯源,下令找尋檀君的墓。考古學家也不負所望地達成了領袖的心願,就在平壤發現了檀君的遺骨。直至今日,紀念檀君的「開天節」,仍是兩韓極為重要的節日。
註3:葉永烈《解密朝鮮》:朝鮮的人均GDP在1960年是253美元(南韓為82美元);1970年是400美元(南韓是410美元)。
註4:他的兒子金正日被塑造成出生時天空出現彩虹跟一顆明亮星星。他的孫子金正恩稱自己為「晨星之王」。
註5:在日朝鮮人或中國延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