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上帝观」的东方国家,日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日本国」、「天皇」与「神道」的三合一信仰。明治23年(1890)《教育敕语》注1的颁布,让这套信仰透过国家与教育的力量,变成无懈可击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当时代的基督徒而言,基督信仰与神道(天皇神格化)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严重冲突。
然而,有一位日本人自始至终坚持只敬拜上帝,公然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引起各界谩骂,被扣上「叛国贼」的帽子他是内村鑑三(1861-1930),明治及大正时代的基督新教徒。内村的传奇人生,为黑暗的日本宣教史,添上一抹豔丽的重彩。
如何成为基督徒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全盘继承德川幕府的禁教政策,后来却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之下打开门户,于1873年废除禁教令,举国推行「欧化主义」,朝向模彷西方先进观念与文化前进。儅时,圣公会、归正教会、浸信会、卫理公会、长老教会等基督新教宗派,纷纷差派宣教士来到日本。
内村鑑三出生于江户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接受武士精神训练。1877年,由于家境清寒,内村决意以公费生的身分进入北海道札幌农校注2学习。该校是一所刚成立不久的官立学校,聘请美国清教徒威廉.史密斯.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1826-1886)执教。
「传递基督信仰并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给日本学生」是克拉克博士的教育理念。他一边教导学生们要爱慕基督、切实地研读圣经,一边带着他们探究自然科学,认识神所创造的天地之美。内村鑑三深受克拉克博士的启迪,受洗成为基督徒,并与同窗的属灵挚友宫部金吾注3、新渡户稻造注4一同立志「将生命献给耶稣和日本」。
1881年,内村鑑三以榜首之姿踏出校门,任职于北海道政府机关。隔年,有感于外籍宣教士之间的宗派竞争,内村与几位主内弟兄齐心建立「札幌基督教会」,在独立宣言中强调「肢体间不可因教派主义而产生裂痕」、「严格的教条、繁琐的仪式应该加以排除」,以及「福音的宣扬应由国人承担,不该仰赖国外之人」,借此维护信仰上的自由。在此期间,内村鑑三不断地寄送福音小册和信仰书籍给父亲,写信恳求他来到耶稣基督面前领受救恩。直到某天,内村父亲翻开《马可福音注解》,刚硬之心受其折服,从此踏上跟随耶稣的道路。往后几年,内村全家人皆一一信主,成为神的儿女。
虽然内村鑑三持续殷勤地追求服事主,但有个信仰疑问始终挥之不去「你罪已赦免」无法成为蒙主所爱的确据,他的心裡时常受到控告。1884年,受罪咎所苦的内村,决定自费留美,一睹基督教国家的芳容。
真实经历神的救恩
内村鑑三先在宾州智障儿教养院担任看护,但越发察觉自我内心光景企图借着慈善行为,获准进入上帝的国;表面上是爱邻舍,实际上却是爱自己。于是,经友人新岛襄注5的介绍,在1885年进入阿默斯特大学注6就读。
「内村君,为什麽不停止内省,转而抬头瞻仰十字架上救赎你罪的耶稣呢?」在这段贫苦的留学日子裡,校长朱利叶斯.霍利.席理(Juslius Hawley Seelye,1824-1895)一席之言,点亮内村鑑三的灵魂,使之明白十字架的真谛因信称义的救赎恩典。1886年3月8日,内村在日记裡写道:
「这是我生涯中极为重大的日子。基督赎罪的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确地启示过我。就在上帝儿子被钉于十字架上这一件事当中,足以解决直到今天仍然折磨我的一切难题。基督代我偿还了一切债务,同时使我拾回人类始祖在堕落以前所拥有的清淨和纯洁。如今我已变成上帝的儿子,相信耶稣乃是我所当尽的义务。因着基督的缘故,凡我所需要的,上帝都会赐给我。为了荣耀祂自己,上帝要使用我这一个人,并且最后还要把我救进天国。」<
内村脱去因行为称义的傲慢,成为一个真正得救重生之人。这一转变,让内村的后半生在真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熠熠生辉。
晴天裡的巨大雷声
1888年,刚满28岁的内村鑑三返国后便投入教育界,在新潟县北越学馆执掌校务。不过,因看不惯执教的外国宣教士不尊重日本文化,以优越民族的姿态轻视日本学生,或以增加会友壮大宗派势力为教学动机,内村几度与校方起冲突,以致只待了四个月就辞职回到东京。1890年,内村鑑三任教于闻名天下的第一高等学校,负责讲授英文、地理和历史科目。为了让这群充满才气的学生早日接受福音,内村甚至携妻子在学校附近租屋,以方便接待他们。
此时,过热的欧化主义开始出现反弹声浪,日本国内瀰漫着一股国家至上的氛围《大日本帝国宪法》注7的颁布,加上《教育敕语》、《小学校祝日大祭日仪式规程》注8等配套措施,定调「天皇与神道的神圣性」,彻底剥夺人民实质上的宗教自由。
对相信独一真神的内村鑑三来说,明治政府所设计的「天皇神格化」,无疑是敬拜偶像的行为。于是,他在伦理课上公然拒绝礼拜《教育敕语》,仅以点头致意,引起各界挞伐,最终校方以解聘内村收场。
这个轰动全国的「大不敬事件」,如晴天裡的巨大雷声,为内村鑑三带来一连串的祸事。随着身染重病、爱妻加寿子过世、朋友们的不理解、教会的拒绝及国人的指斥,他深刻体会到在家乡却无枕头之处的苦楚。1893年,内村转身离开教育界,迁居京都,走上写作之路。
1924年,内村的圣经演讲会
1880年,北海道札幌农校校舍
1883年,札幌基督教会
1921年,在自家书房进行圣经研究的内村鑑三
旷野裡的呐喊
1893年,内村鑑三先后出版了感人肺腑的不朽名着《基督徒的安慰》讲述上帝如何在苦难中与他同在,在最深的不幸中将他分别为圣,以及《求安录》以人的罪性与基督的赎罪为旨,帮助人从诸般的綑绑中得释放。翌年,《我如何成为基督徒》以英文问世,相继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内村鑑三之名遂为全世界所知。
内村鑑三的爱国心,一方面使他反对洋化基督教,企图将福音本色化;另一方面,他勐烈反对国家至上主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让札幌基督教会与东京组合教会注9都不接受他,内村鑑三彻底成为一位「无教会」之人。这段特别的经历,启发内村去思考「教会是什麽」,进而发展出「无教会主义」。
无教会主义与日本式基督教
内村鑑三的「无教会主义」奠基于「大不敬事件」后被人离弃的经验,并不是否定教会的存在意义,或反对既有的宗教仪式。他主张:回归纯正的信仰,将人管理教会所拥有的权威归还给神,且鼓励信徒独立宣扬十字架的福音,得救不必具备任何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
「有两个J是我所爱的:一个是耶稣,另一个是日本。我这辈子的目标就是事奉这两个J。」苦难,让内村鑑三更认识上帝之所是,生发出一颗温柔之心去服事自己的国家和同胞。1926年,他曾如此追忆道:「我的爱国心志绝对不是以军国主义的姿态出现……为了以实际行动表现我的爱国心志,我愿意从事传道救灵的工作。」内村鑑三一生倡导「日本式基督教」,本色化地将武士道精神与基督教接上若日本武士的正直、廉洁、勇敢、扶贫济弱及忠君爱国的精神被圣化用以追求主,那必然是忠贞不移的基督徒,为了真理不顾一切。
逆风而行,委身反战
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举国上下支持这场侵略战争,包括基督教界领袖都因接踵而至的捷报陷入狂热。对时局深感愤怒的内村鑑三选择逆风而行,发表《时事观察》、《义战的迷信》、《勐省》等数篇文章,公开批评当局官僚的侵略野心,以及恶意煽动国民的新闻媒体与知识分子。
1903年,当日俄两国为争利而剑拔弩张之际,内村鑑三力排众议,在《万朝报》上发表《战争废止论》,向众人告白自己委身于反战:「战争杀人,杀人是大罪。犯了大罪后,无论个人或国家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不仅如此,内村鑑三在《和平的福音》一文中高喊道:「追求和平者得福,因为他是上帝的子民(太5:9)。我们不该盲目听从乱世之声,而应在圣经的指引下行事。不管世界多麽溷乱,圣经给我们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绝对的和平。」他呼吁基督教领袖不该沦为政治工具注10;反之,应积极回应促进和平的呼召。
然而,时局并非按照内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日俄战争给中国和朝鲜带来沉重的灾难,却让战胜国日本成功挤进世界列强,主战阵营猖狂歌颂伟大的胜利,使得日本大帝国主义像一台失速列车,狂暴地向前奔去。
独树一帜的传道型态
或许是对国事时局的失望,正值不惑之年的内村鑑三放下社论之笔,全心投入圣经讲解发行传道杂志《圣书之研究》。
每月发行《圣书之研究》、定期举办圣经讲座,并开放住所供研经小组使用、牧养会员逐渐形成内村鑑三独树一帜的传道型态。《圣书之研究》的读者遍布社会各阶层,自1900年创刊号面世以来,其发行量逐年增加。虽然中途曾有停刊的念头,但上帝的大能膀臂扶持了他,这宝贵的刊物持续到1930年3月结束,也就是内村逝世的那一年。晚年,内村鑑三公开宣称,《圣书之研究》真正的主笔是耶稣,而不是他自己。由于圣灵不断地加恩加力,向他启示真理,所以一切荣耀都该归给上帝。
宣扬对终末的盼望
「我要走了!」路得子毫无恐惧地对父亲说。
1912年,内村鑑三的女儿路得子在如花儿般鲜亮的年纪,因病黯然离世。虽然爱女的死别给内村带来莫大的愁容,但是有关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永生的应许及终末的盼望,在他的心中,慢慢从抽象的知识化为实际的理解。
1917年,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一向把美国视作信仰故乡的内村鑑三深受打击。与此同时,他深感世界正走向毁灭,唯有基督的再临才能建立永远的和平国度。隔年,内村连同圣教会的中田重治、日本基督教团的木村清松,开展「基督再临运动」,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讲题内容包括:上帝的终极国度如何临到世界、最后的审判、身体与灵魂一同得赎、亲人逝去的悲痛得医治、万物在呻吟中等待未来应许的实现,以及耶稣基督此时此刻借着赦罪的恩典与基督徒同在。儘管「基督再临运动」只持续一年有馀,但其影响扩及后世许多代传道人。
犹如日本武士战死沙场
「基督再临运动」告一段落后,内村鑑三继续举办圣经讲座。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1921到1922年间,总数近60场的罗马书圣经讲座不仅场场爆满,连僧侣都愿意远道而来列席聆听。这一次的罗马书系列精彩演讲,后被内村的学生编辑成册,至今仍有人因阅读它而悔改信主。
在传道的事上,内村鑑三从未想过退休。他常说:「手执福音之笔离开人世,犹如日本武士战死沙场。」
晚年,内村不但热心援助外国传道事工注11,还差派学生进入日本山形县、岩手县的深山部落宣道。1930年3月,内村鑑三因心脏问题病逝,享年69岁。在一本陈旧的英文圣经扉页上,内村的学生发现他亲笔所写的几行字:
「To be inscribed upon my tomb: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
在日本近代史上,内村鑑三挥舞着手中的武士刀,在属灵战场上奋勇杀敌,决心不负救他脱离死亡的耶稣基督。如今,他以墓志铭继续向世人传递:
「个人得为其祖国而活,把福音传给同胞,使属神的祖国为世界而活,以期待整个世界归附基督,使上帝之圣名得到普世的尊崇。注12」
内村鑑三纪念堂,又称为石之教堂
注1:《教育敕语》是以一张诏书的形式发布至全国各教育机构,言明敬皇尽忠为臣民之义务。
注2:北海道札幌农校为今北海道大学的前身。
注3:宫部金吾(1860-1951),为日本着名的植物学家。
注4:新渡户稻造(1862-1933),为日本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及教育家。
注5:新岛襄(1843-1890),为同志社大学的创办者,致力于发展日本高等教育。
注6:为今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内村鑑三的启蒙老师克拉克博士也毕业于此。
注7:《大日本帝国宪法》之开首,明治天皇上告神明自己是「循天壤无穷之宏谟,惟继承神之宝祚」,无疑是在向天下宣示日本帝国的政权乃是来自于神的指定。
注8:《教育敕语》后,隔年紧接着颁布《小学校祝日大祭日仪式规程》,针对教育现场之具体实施之相关仪式,如在学校高喊陛下万岁、奉读《教育敕语》、高唱忠君爱国之歌曲等等。
注9:东京组合教会为当时的改革派、长老会合併的教会,带有强烈加尔文主义的色彩。
注10:海老名弹正为主战阵营的基督教领袖之一,他以动人的演说说服当时许多日本基督徒支持日本为义而战,并为日本的战胜祷告,沦为政府利用的工具。
注11:捐款给史怀哲医师与中国、台湾、南洋群岛等地的宣教士。
注12:摘自《十字架与日本武士:东方先知内村鑑三的信仰与思想》一书。